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2024-05-10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三人行》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视死如归、匍匐、无边无垠”等词语,并自觉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3、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4、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录像或图片组,学生看完后回答问题。同学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什么特定时期,那些人发生的事情?通过课下搜集资料讲一讲你所了解的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生活情况。

二、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三个人物在互相救助的过程中的关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本问题也可留作课前预习内容,课上小组讨论片刻即出示小组讨论结果。

全篇课文分2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身为指导员的王吉文在身负重伤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背通讯员小周艰难地行进。

第二部分(5至19自然段):途中遇到垂死的黄元庆,王吉文忍着伤口的剧痛艰难的轮换背小周和黄元庆行进,终于疲惫不堪晕死过去。

第三部分(20至23自然段):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匍匐前行,并吃力地拖着晕倒的王吉文继续向前行进。

三、感悟人物品质。

三个身负重伤的战士一同行进在这茫茫的沼泽地上,伤口还淌着鲜血,饿了就抓把身边杂草野菜充饥,几天没饱饱地吃过一顿热饭,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没有彼此放弃,互相关心着,鼓励着继续前行。同学们再次回到这个故事中,回到这三位红军战士的身边,找出在他们之间让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处境的艰难下彼此的关心与扶持。

第2、3自然段:“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再休息„„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几天来,他一直用这种办法给自己打起”,“„„支撑不住了„„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脖子„„伤口„„”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高„„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身体用力往上托了托。”

第5、7、8、9、10自然段:“小周喊了声„„王吉文连忙凑近他,亲切地问道„„王吉文安慰他说”。面对两人的关心,黄元庆却认为自己不行了,便委托王吉文把枪支上缴,并把自己的绑腿送给小周,“深情地”劝慰小周好好活下去继续革命。

第12至17自然段:“王吉文心里一阵酸楚„„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样瓷碗„„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黄元庆看见了,立刻惊叫‘指导员,放我下来!’„„眼前一阵昏黑„„”

第20至23自然段:“王吉文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

正是三人彼此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原本感到有些悲痛的场景却显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激荡。所以伤痛都融化在三人的温情中,只看到天蓝得那么炫目,白云轻轻掠过,大雁们也从头顶轻轻滑过。

四、整体回文。

同学们把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五、阅读拓展。

现在再说起长征,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十分久远了。当年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 的英雄史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年零五天的长征途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像《三人行》这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翻到历史的那一页,来读一读更多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吧!

篇2: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颤颤巍巍、凄惨、慈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第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篇3: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发现?(过渡):泉水从哪儿来的?有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就一块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甘甜的泉水吧!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同桌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相互教教,并查一查字典。

三、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2.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3.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練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篇4: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 1 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四、品讨朗读。

1、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二次)

2、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

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3、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

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

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五、拓展迁移。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六、请同学畅谈对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

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 答案不要求统一。

篇5: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络绎不绝、湮没、追古抚今、暴戾、悲怆”等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3、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难点:

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得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 1 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篇6: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闲适、粗犷、流溢、莫名其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淳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淳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个人和一幅画”,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一个(勤劳、执著)的人和一幅(令人难忘)的画 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和一幅(美好)的画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通过“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哇!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两句,抓住“黑油油”、“密集”“像两块石头”“血痕”等词语来体会植树老人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作。

这里穿插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通过“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壅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著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两句,抓住“端详”“壅”“拍击”等词语来“揣摩此时此刻老人的心意,体会老人对树苗的爱惜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

“哎呀,冷啊,风呼呼的,盖三条被子,用石头压住被窝角儿,还是冷。夏天也难熬,那石头缝里有蝎子,睡着睡着就爬到俺身上,俺一动就蜇俺,把俺蜇得浑身疼。浑身都肿了,蜇得俺苦哇,没有办法就呜呜地哭”来体会老人生活上的艰苦,结合全文来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通过创设不同情景:如寒冷的冬夜、挨蜇疼得痛苦的时刻、野兽来袭„„来深刻体会到老人在忍受身体痛苦的时候,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从而更深地感受到老人那美好的心灵。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这一段可以说是情感的升华,作者用豪放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境,让人掩卷而思——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

篇7: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学会十二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激趣探究。

观看课件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同时出示冰心老人的画像。

1.师问:刚才我们从文章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提到这多次玫瑰花? 2.师问:你们从课外书或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给大家听。

3.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4.导入新课。

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从中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听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

2.明确自学要求。

1(1)读准标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3.学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凝——疑。

4.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3)找生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5.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在儿女为冰心老人设计的别具匠心的告别仪式上,亲人及读者向老人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广大读者对冰心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对老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

出示中心话题:“谈谈人们是怎样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的?这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预设: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精心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放海涛海浪的录音。)

请依此处为依据的同学朗读,要求读出自己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然后请全班齐读。2.通过对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说说你对冰心奶奶了解了多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灵堂?是谁为她设计的?(师引导学生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段落。)

3.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1)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第十二自然段说的很详细。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是什么样子,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葬礼又是什么样子。(使学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

(2)师讲解: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默默地品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这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哪些人来送别老人?他们 都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做的?勾画出句子。

(2)找学生朗读,师注意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尊敬的语气来读。全班交流后找学生回答,然后填写小黑板上的内容。

师出示小黑板:天气,人,院内大厅内,说明。孩子们捧着,将 撒在老人身躯上,说明。让学生在文中理解词语: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3)文中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要将无数的玫瑰花瓣撒在老人身上?(一开始我们听了一篇文章,理解到了冰心生前与玫瑰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她很喜欢玫瑰花,她一生朴实无华,不让儿女奢侈。)

(4)看到冰心的孩子们对老人的敬意,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5.学习第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

(1)开火车读课文,感受这几个段落写到哪些人,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2)小组合作通过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

a、文中写到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冰心老人的?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勾画出文中相关语句)

b、你从人们的语言和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这样的崇敬和怀念她? c、你怎么理解冰心自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d、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体会。

全班交流,把零散的语段整体地描述一下。(每组推选一个到前面来描述其中一个内容,在找学生谈谈感受最深的一段)

师板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并在文中理解以下词语:

拾级而上、如怨如诉、颤颤巍巍、恬静。

6.师述: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们这样的怀念她,是因为她一生对人民对祖国的贡献之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讲解: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总结。“五四”元老说明她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隽永清丽”是指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曾被称为“冰心 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百年”是说她从1900年出生到1999年去世,享年99岁。“诗意的结局落幕”是指她的灵堂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不放哀乐而放海涛和海浪的录音。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简单概括。

7.师述:课文最后一段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师问:

(1)你怎样理解“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陨落”是什么意思?(2)哪些句子写出了冰心老人的品格?

从这些诗句中,找出体现冰心老人品格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看法。(3)冰心老人走了,她的什么流传千秋万代?

四、畅谈感受。

小组内先互相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全班交流。

五、作业。

篇8: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感受鸟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感受鸟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感受鸟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会开花的树最具风情,春季的树木繁花锦簇,夏季的树木绿荫浓密,秋日的树木果实累累,冬日的树木却稀疏空旷,同学们,不知你是否想过在这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使冬天的树充满活力。大家看远处飞来了一群鸟,它们要干什么?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鸟是树的花朵》,一同来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小组读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 举手问老师。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

2、交流易错的字。

下面请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出现的问题。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强化指导易错字:(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学生读词语(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指名检查。请小组中的二号同学来读,每人读两个词。

小组竞赛读。每个小组中的三号同学来读,如果出现问题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纠正,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我们拿出小本本读一读你写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读熟了这些难读的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在全班再读一读课文。

每个小组的四号同学按自然段轮读文章。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

小鸟的到来把一年四季的树木装扮得更加生机勃勃,为什么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下节课让我们再细细去研读文本,去体会那种生命力的美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本。

作者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是怎样的花朵?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因为,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一年四季的树木为什么会感谢小鸟?进而升华主题:人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欣赏美;人要向小鸟一样,虽然普通平凡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小鸟的身上,我们应当学会什么呢?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在这美丽的大千世界,是谁又装点了这个世界?他们美吗?(学生可能会想到人等,让学生敞开心胸想象,各抒己见)

四、课外积累,畅所欲言。

上一篇:关系类作文参考资料下一篇:管理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