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2024-04-11

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精选8篇)

篇1: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作者: 刘兴帅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众所周知,安全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从安全带到ABS、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还都是些初级技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非常智能的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操作的工作,现在电脑都能完成。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传统的汽车安全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安全理念很被动比如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多是些被动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交通事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被细化,目前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两种概念。

【关键词】汽车安全 交通安全 安全带 安全气囊 主动安全 被动安全

【引言】汽车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给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车辆事故和因车祸伤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安全装置上。

【正文】

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

1、汽车安全技术的概述:

汽车发展的历史就是汽车安全性能不断提高的历史,而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汽车安全性技术法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交通事故的定义:

我国定义道路交通事故为:“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有车辆参与是定义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确保汽车安全是减少事故的主要环节。

3、汽车安全的概述:

汽车安全是伴随着汽车的发明而出现的,是汽车发明的必然产物。1769年世界上第一起汽车安全事故发生。1858年英国开始实施世界上最早的道路交通法。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

汽车安全主要取决于车、人和交通环境三大要素。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输咨询委员会ATAC的各分委会制订了澳大利亚设计法规ADR。加拿大汽车安全标准CMVSS基本上与韩国FMVSS相同是关于车辆及车辆零件安全的法令。我国继1989年制定的GB/T11551-89“汽车乘员碰撞保护”、GB/11557-89“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11553-89“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这些标准基本上与美国法规相近,要求的标准也一样。预计在几年后,在不断开展汽车碰撞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亦将形成自己的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系统,那时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性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7、汽车安全技术的分类及涉及的领域:

汽车安全技术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技术(active salty technology)和被动安全技术(Passive safety features)。7.1、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根据“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的概念,所谓主动安全技术就是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时,对汽车的内、外部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主动预防、避免或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以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俗话说的防患于未然。7.2、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是指在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通过车内的保护系统来有效地保护驾乘人员尽量减少损伤的程度,包括对车上员和乘车下行人的保护。7.3、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领域:

主动安全中的事故安全技术{事故前}的车距自动报警、电控悬袈、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系统、巡航控制系统、车辆操作稳定系统、自动变速器、车胎气压报警系统;预防安全技术{正常行驶时}中的车况、路况监测、改善驾驶视野、提高车辆被认视性、灯照防眩晕、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自动导航等。被动安全技术中碰撞安全技术{事故当时}安全气囊、安全带、行人保护、吸能车体;抑制安全技术{事故后}减轻二次伤害、阻燃构件、自动报警、安全门锁、汽车“黑匣子”等。

二、汽车上常用的安全技术

1、主动安全技术

1.1、距离警示系统

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当距离警示系统启动后,驾驶员可以 预先设定本车与前车的时间间隔。汽车行驶时,系统探

测到本车与前面的汽车时间间隔低于本车的设定值时,会在前挡风玻璃发出警示,同时发出警示声。如果驾驶员还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这个系统将会自动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力传动等控制系统进行电子化连接。控制器通过微电脑的控制运算,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以获得车辆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控制达到最佳,保持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的平稳性和快速转弯时的可控性,减少颠簸和转向时离心力造成的冲撞。

1.7、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缩写为EBD)。为了防止汽车制动时后轮先制动的情况发生,EBD系统可依据车辆的重量和路面条件来控制制动过程,制动以前轮为基准要比较后轮轮胎的滑动率,如发觉前后车轮有差异,而且差异程度较大必须被调整时,它就会调整汽车制动液压系统,使前、后轮的液压接近理想化制动力的分布。因此,重踩制动在ABS动作启动之前,EBD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防止出现后轮先抱死的情况,改善制动力的平衡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

1.8、电子制动辅助系统

电子制动辅助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 Brake Assist,缩写为EBA)。在一些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驾驶员往往缺乏果断,不能迅速踩下制动踏板。EBA就是为此设计的,它的功能与ABS相似。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感知驾驶员对制动踏板踩踏的速度和力度大小,以此判断驾驶员此次制动的意图。如果属于非常紧急的制动,EBA就会指示制动系统产生更强的制动力,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制动力快速产生,减小制动距离;而对于正常情况的制动,EBA则会通过判断不予启动ABS。通常情况下,EBA的响应速度都会远远快于驾驶员。这对缩短制动距离增加行车安全性非常有利,因此,对于脚力较差的女性及高龄驾驶员避让紧急危险的制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当今汽车安全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发展方向。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很多,如远红外线夜视系统轮胎防爆安全气阀、防爆(扎)轮胎、高位制动灯、防滑差速锁、超声波清洗雨滴后视镜、驾驶员酒精浓度检测仪,等等。

2、被动安全技术

2.1、事故自动呼救系统

自动呼救系统是一项较新的被动安全技术,它是基于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车辆。当车辆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后,它会立即自动向救援中心呼叫,报告事故车辆所在的准确位置,车辆事故的状态,并能向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的途中转发伤员身体方面的重要信息,可以测出车内微小的振动和微量的二氧化碳,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不久将推出的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达到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操纵方面的不足,等到相关技术如智能汽车操纵性能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就可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智能化。有人预测,未来的汽车会成为各种尖端电子技术的载体,或者说21 世纪的汽车是移动的电脑平台,智能制动、智能减速和智能转向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本特点。

(2)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

(3)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的最优协调,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声纳(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结论】汽车安全性已经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定位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使车辆实现的高度智能化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质的跃变的主要因素。美国70年代提出的试验安全车ESV(Experiment Safety Vehicle)、日本90年代提出的高级安全车ASV(Advanced Safety Vehicle)虽然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代表作,但它们都是未来的安全汽车的雏形。

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包括汽车安全技术在内的汽车工业重大课题都是在高度计划和有序的状态下展开的,并且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投入相当的力量逐步

篇2: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浅论电控汽车的优点及维修技术的发展

本文就对电控汽车技术的`分析,揭示了电控汽车在应用中的优越性.并就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作 者:张力 于金山  作者单位:张力(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前锋交通科,黑龙江,佳木斯,156300)

于金山(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交通科,黑龙江,佳木斯,1563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 关键词:电控汽车   优点   维修技术  

篇3:汽车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1主动性的技术

1.1.1防止驾驶员困倦的监测体系

长距离的行驶很容易使驾驶员困倦, 但是如果汽车里有定位的摄影机拍下人的表情, 经过计算机的监测和处理, 一经发现驾驶员有打瞌睡的现象就会马上发出警报, 并且可以释放出有提神作用的香气;如果这些气体没有达到效果, 汽车就会开启制动体系, 而且会用闪关灯向周围的车发出警告。

1.1.2检测路线正确与否的体系

一旦车辆形式的路线拍你正常的轨道, 这个体系的摄影机会拍下不准确的路线信号, 由此, 它就可以及时的对驾驶员发出警报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危险的发生, 当汽车想要回到正常的路线时也会提醒周围行驶的车辆, 这样就会防止追尾事故。

1.1.3扩大驾驶员视线的体系

其实要想扩大视线, 那也要分为正常和不正常的情况, 因情况的不同方法也是不同的。首先, 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平视的显示器和后视镜作为辅助的设施, 这样会加大驾驶员的视线, 不论是前方还是后方, 视野清晰;再者, 在晚上的时候光线不足, 我们就可以用比较先进的传感器和前照灯来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当遇到下雨天时不要担心, 具有排水气功能的玻璃和先进的玻璃涂层技术可以将雨滴转变成水珠, 没有了水膜,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1.4自动制动的监测体系

当驾驶员进行紧急制动的过程时, 人的脚在加速和制动踏板上的移动时间大约是零点八秒。但是这个体系就能够在一发现驾驶员有制动的动作时, 迅速的进行自动制动, 同时制动灯也会亮, 提醒后边的驾驶员以前做好应对的措施[1]。

1.1.5卫星导航体系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 这个体系会提供一些道路方面的信息给驾驶员, 比如说路面的状况、交通拥堵、是否有交通事故等, 驾驶员就能够选取最好的行驶路线, 这样才能安全顺利的到达目的地。

1.2被动型的技术

1.2.1设置人员安全保护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安全气囊和智能的安全带是必须要具有的, 一旦发生了家庭事故, 安全带就会收紧, 保护车里的人员, 转向柱也会收缩, 座椅向后进行移动, 这样安全气囊就会很快的产生作用[2]。发动机的气囊会沿着机体罩思维形状伸开, 保护成年人的臀部和腹部, 对于儿童就会抱回他们的胸部和头部不受到伤害。在这些体系中大大地降低了伤害的程度。

1.2.2设置冲击吸能体系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 车体也一定会受到撞击, 而这个体系具有很高的吸能性, 人们称为“压扁区”。它有很大的作用, 能够用可以预见的方式产生各种损坏, 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吸收外来的撞击能量, 减少了见解的作用力, 这样车辆中的人员就不会直接受到碰撞。车辆的车门等强度要够, 即在受到撞击后, 不但要避免人员被甩到车外, 而且要使车门容易打开以便顺利的实施求助。汽车上的保险杠也要有保护和有吸收撞击的作用, 保护路上的行人也是很重要的。汽车中的转向柱是缩进式的, 这样汽车受到碰撞的时候就会发生折叠的现象, 撞击的力量也会减弱, 驾驶员就会受到更大的保护。

1.2.3设置车锁自动开启体系

一旦事故发生时, 该体系会确定发生了撞击, 车锁也会自动的开启, 车里的乘员就会很容易的从车里解救出来, 为事故救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1.2.4设置车中灭火体系

这个体系在监测火情是通过传感器进行的, 灭火的装置会自动的开始灭火, 反应速度要比人快很多, 如果这个装置不能正常的工作, 发动机的罩也会自动的打开来从外面进行灭火。

二、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汽车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探索。现代的汽车的经济性、舒适性、动力性是目前人们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因此, 对于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都把对于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目光放在如何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能第一时间的保护乘客和行人的安全这方面, 这是一种被动的安全性能。而现阶段, 在一些发达国家, 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如何提高主动安全性能方面, 这就意味着, 现阶段研究人员更加重视对于如何才能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方面的研究, 这才是汽车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最终目标。

但是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实践证明, 主动安全系统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出被动安全系统的全部作用, 就算我们在车辆上安装了巨型计算机, 让车辆自身的计算速度和灵敏度提高很多, 也不可能完全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 被动安全系统在汽车安全技术方面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看来, 汽车安全技术中, 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有各自的优点, 也有无法取代对方的地方, 二者缺一不可。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相互协调, 共同发挥作用是未来汽车安全的发展趋势。将影响传感、远程雷达、近距离雷达、稳定控制传感这些复杂的技术应用到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内, 对驾驶环境的监控起到了肥城重要的作用, 可以集中的分析多方面采集到的数据, 在关键时刻, 能辅助驾驶员进行正确的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汽车、乘客以及行人的安全。他们综合应用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独自工作的防护系统[3]。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 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会向着纳米技术、车载网络系统、软件技术、微处理器等更加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随着这些高科技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汽车安全技术领域, 相信在未来我们的汽车将会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向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不就得将来汽车安全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软件技术、声呐传感、集成技术等也会随之应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把汽车的安全推向高潮。我们可以相信, 未来的汽车发展会更加的安全, 更加的人性化、智能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郭鸿瑞;;汽车主动安全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汽车实用技术;2010年05期

[2]王安琦;;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04期

篇4: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技术的发展

案例一:今年2月21日,周先生驾驶轿车外出,其妻抱着年仅半岁的儿子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途经一个交叉路口时,周先生与一辆轿车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周先生的轿车正副驾驶室的安全气囊展开,安全气囊强烈的弹力将其儿子弹伤,经医院抢救无效后于当日死亡。

案例二:2005年10月16日,杭州市萧山区,一辆轿车右转弯,同方向行使的出租车刹车不及与前车发生碰撞。出租车内的气囊弹开,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一对父子被气囊紧紧包住,打开的气囊击中了被父亲抱在怀里仅一岁的孩子。孩子受到猛烈撞击后,颈椎滑移,导致颈髓损伤而死亡。

上述两个案例是安全气囊很危险的一种情况,目前在美国法规中,要求前排的安全气囊必须能够识别前排乘员的身材和坐姿,不能对非正常坐姿的儿童造成伤害。该法案在美国从2004年逐步实施,到今年所有乘用车必须满足该法规要求,装备“更聪明”的智能化安全气囊。如果上述两起事故发生在美国FMVSS 208法规实施范围内的新车型上的话,可以判定该车存在安全缺陷,汽车生产企业要对事故进行赔偿并召回该款车型。

欧洲、日本及我国没有针对安全气囊系统的强制性法规,但是所有乘用车前遮阳板醒目位置粘贴有气囊危险的警告标识。车内儿童乘员的安全性知识目前在我国还十分匮乏,没有任何渠道传授车内儿童的安全常识。轿车进入家庭后,车内多了一个特殊的乘员群体——儿童。车内儿童的安全要注意以下三点:要使用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儿童座椅;最好将儿童座椅安置在后排;如果一定要将安置在儿童座椅中的孩子放在副驾驶位置,就必须关闭副驾驶位置的安全气囊。

我国的法规现在不能达到与美国同步。气囊系统的智能化需要技术积累和市场开发,成本很高,我国社会在实现机动化的初期、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如果通过法规的方式推行这种新技术,会降低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智能化气囊新技术在欧洲、日本正在以市场自愿的方式推行,我国汽车工业将来也会逐步采纳这些新技术。但是在现行强制性标准体系下,上述案例的安全气囊不能被判定有安全缺陷,而安全气囊的这种风险却是实际存在的,更可怕的是消费者无法预知这种风险的存在。

欧美各国在80年代已经开始普及儿童安全座椅,并颁布相应强制性法律。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交通法规对儿童乘车安全进行约束,随着私家车进入家庭,国内相关部门已在制订有关儿童乘车安全的强制性法律,预计一两年内出台。

汽车儿童安全座椅是一种专为不同年龄段(或体重)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的座椅。欧洲法规ECE R44/03对儿童安全座椅的定义是:能够固定到机动车辆上,由带有卡扣的安全带组件或柔韧性部件、调节机构、附件等组成的儿童安全防护系统。可与附加装置如可携式童床、婴儿提篮、辅助性座椅或碰撞防护物等组合而成。在汽车发生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减缓对儿童的冲击力和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来减少对他们的伤害,确保孩子的乘车安全。

2、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都有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即新车评价程序。NCAP是通过碰撞测试向消费者定量分析车辆的安全性能,并且直接向消费者公布试验结果。这一评价已经开始左右汽车消费者购车的思维,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是否有足够的考虑,已经在消费者的购车心理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重视NCAP,把它作为汽车开发的重要评估依据。欧洲星级评价EURONCAP主要是通过使用P1 1/2 和P3型假人来评价车辆的儿童约束能力。评价的前提条件是:第一,受评价的制造企业推荐适用于该车的儿童约束系统;第二,在所有销售该车的欧盟国家内都有该儿童约束系统;第三,该儿童约束系统已获得ECE R44/03的认证。

美国消费者联合会对于各类在美国销售的CRS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打分包括动态性能、易用性、安装性能等方面,其中安装性能是测试CRS安装在三种不同类型座椅和安全带的车内的表现;易用性主要是评价CRS调整约束带的难易程度。

为了使消费者便于挑选安全的产品,同时促进生产企业自主地开发更为安全的产品,日本国土交通省和汽车事故对策机构于2001年根据正面碰撞测试及使用性评定测试结果对市售的儿童安全座椅进行了评定,并将该结果作为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能公开发表。儿童安全座椅分为婴儿用儿童安全座椅和幼儿用儿童安全座椅两种。婴儿用儿童安全座椅有向后型和床型,适用于新生儿至1岁左右儿童,体重不满10kg,身高70cm以下;幼儿用儿童安全座椅适用于1-4岁左右儿童,体重9-18kg,身高65-100cm。对于4-15岁左右的学龄儿童,体重15-36kg,身高135cm以下,除了选择前向式儿童安全座椅外也可以选择儿童安全坐垫,坐在无论是否带有靠背的儿童安全坐垫上被垫高后,就可以使用普通的标准三点式安全带,其胸部与头颈部可以得到保护。由于保险带的安全性能较大,所以对相应的儿童安全坐垫就不做评估。

3、试验和评估方法

美国消费者联合会对于在美国销售的CRS进行评价时,动态性能表现测试是使用3岁和6岁假人,用速度为30mph(48km/h)的正面碰撞台车进行试验,判定参数主要有头部伤害值(HIC)、胸部加速度、头部位移和膝部位移数据。最后的打分用6个档次表述:不可接受、差、一般、好、很好、极好。

欧洲星级评价EURONCAP对儿童安全座椅评价的详细评分方式及分值情况:

(1)正面碰撞测试

正面碰撞测试是在测试用车辆第二排右侧安装的儿童安全座椅上安放儿童人体模型,将汽车正面碰撞时所产生的撞击作用于测试车辆的正面。以人体模型的头部、胸部所受的撞击以及人体模型头部的动作对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能做出评价。

为了评定出更高的安全性能,使用了高于日本国家安全基准所规定的测试速度55km/h。

在2002年的婴儿用儿童安全座椅(向后型)测试中,由于人体模型头部的最初姿态不同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可能性被提出后,从2003年开始,实行将人体模型的头部与儿童安全座椅相接触进行测试。同年,幼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腹部压迫程度的评定使用面压计进行定量性测定。

试验方法:

试验分为婴儿用儿童安全座椅和幼儿用儿童安全座椅两种测试方法。

婴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分为向后型和床型。向后型座椅的测试项目为A、B、C、D、G;床型座椅的测试项目为A、B、E、F、G。

幼儿用儿童安全座椅必须用特殊固定带通过固定肩部及骨盆来束缚身体。

往人体模型的腹部安装面压计是因为在撞击时有的儿童安全座椅会压迫儿童的腹部,所以在测试的时候给人体模型的腹部安装面压计以定量测定腹部受压迫的程度。从肋骨的下端至骨盆(髂骨部)的上端部分所受的负荷就是腹部负荷总和,这个值如果超过对幼儿身体带来伤害的1.38kn,就在“其他事项”的评定中划“×”。

测试中使用的3岁儿童人体模型与人体有所不同,腹部的构造为不会下陷超过大约30mm以上,胸部的构造为不会下陷超过大约40mm以上。因此,如果压迫超过界限,就无法正确测试胸部和腹部所受的压力。

(2)使用性评定测试

儿童安全座椅在实际使用时,常有许多错误的安装。使用性评定测试是由数位儿童安全座椅专家来判定产品是否考虑到用户在汽车的座椅上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时能否准确安装等因素。

4、结束语

篇5: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于成祥

(江苏大学汽车及交通工程学院 212013)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受到了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己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综合研究了国外40多年来在道路交通安全方而系统的研究历程,将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归纳为:国内外交通安全状况、主动被动汽车安全技术。以期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计划和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主动安全 被动安全

1国外交通安全状况

据1992年-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30万人死亡。1000—15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1994年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中有50万人死亡。也即全球每分钟有1人死亡。有15000万人遭受交通伤害。其中有1%致残。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支出的费用上亿美元。1994年德国环境预测学会估计:在1995-2030年期间。如果今后机动车交通仍按1994年趋势发展.以1995年各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依据。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是法国人口总数的90%。受伤人数是中国人数的90%。日前全球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将更是不容乐观的。所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都面临交通肇事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危机。

一下为几个国家资料统计制。表

1、表2显示了一些国家在1990—1993年间及2000年按

国际统计指标口径统计的道路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情况。从这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每万辆车死亡人数远远高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日前我国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己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在我国从政府管理部门、交通执法机构、研究机构到每一位公民(包括幼儿)都应觉醒,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参与到治理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中来。

2国内交通安全状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每年GNP的增长率约在8%以上。与此同时,机动车数不断快速增长,相比之下,交通安全却相对滞后,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生情况以2001年为例,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共75.5万起,首次突破70万大关。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为10.6万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受伤人数为54.6万人,首次突破50万人大关,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首次突破30亿元人民币大关,分别比L:年增加22.4%, 12.90,%, 30.5%和15.7%。万车死亡率略有下降(由2000年的15.6下降为2001年的15.5), 10万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由2000年的7.27增至2001年的8.51),1970—2001年的万辆车死亡率与10万人口死亡率分别见图1, 2,图11970-2001年万人死亡率示意图图21970-2001年10万人口死亡率示意图 2001年,我国机动车总数猛增至6 852万,其中民用汽车总数为1 845万,较1999年分别增加27%和25% ,公路总计1 698 012公里,较1999年的l 351 691公里增加26%,高速公路合计为19 437公里,较1999年的11 605公里增加67.5%。

2.1事故特点

道路特点:其基本特点为4多,即:(1)道路交通事故多;(2)无交通控制或仅有标志标线控制的道路交通事故多;(3)平直道路交通事故多;(4)混合交通事故多。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年来高速公路事故增长迅速,事故数及致死率远较发达国家为高。2001年,高速公路事故数和死伤人数较2000年分别增长45.2%、45.6%和54.9%,远远超过全年事故数和死伤数的平均上升幅度,后者分别为22.4%,12.9%和30.5%。

2001年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总里程数的1.14%,但事故数却占3.25%,1997—2001年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事故数所占的百分比为2.74%—3.060!0,远远超过其与总里程数的百分比。

驾驶员肇事特点:机动车驾驶员仍是肇事的主体。2001年中,分别占全年事故数和死伤数的93.4%, 88.1%和93.0%。值得注意的是:非驾驶员驾车肇事的比例很高,占全年事故和死伤数的20.4%, 31.6%和25.6%。与2000年的情况相似,后者分别占总数的20.5%, 35.4%和26.4%。说明这一严重违章的现象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机动车肇事特点:小型客车所占比例与上一年相近,分别占事故数和死伤数的37.9%, 21.0%和31.9%,而上一年分别为 37.1%,19.9%和30.6%,摩托车肇事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占事故数和死伤数的15.4%.18.9%和22.90%,与上一年大体相近,上一年分别占13.0%, 18.3%和23.2%。

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农用运输车事故仍有增长,全年农用车事故数及死伤数分别占总数的3.5%、5.5%和4.3%。分别比上一年增长8.6%、4.1%和5.5%。逃逸事故也有所增多,造成的事故数和死伤数分别比去年上升25.9%、24.4%和35.1%。

综上所述,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我国仍处于相当严重的困难境地,事故和死伤人数仍呈不断增长之势。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以更大的力度,对交通事故进行综合治理,单纯的安全教育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严格执法,配合适当的教育,同时要严厉打击少数扰乱交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使交通安全有所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诞生和发展的百余年来,汽车安全一直受到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消费者以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投人到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领域,并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汽车安全性标准,如国际标准((ISO)、欧共体标准((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标准(EEC)以及各个国家标准(其中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NNSS及日本的汽车安保基准颇具影响)。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尽管被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灾害,但主动安全技术更为重要,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尤其是可以避免事后由于交通堵塞引起的可观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谓防患于未然。

3.1电了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电了制动力分配系统简称EBD,EBD的工作原理是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利用传感器分别对4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磨擦力数值,进而控制4只轮胎的制动装置以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实施制动,并在运动中快速调整,使制动力与磨擦力相匹配,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EBD通常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附加装置,在汽车紧急制动、车轮将抱死的情况下,EBD在ABS动作之前就己经平衡了每一只轮胎的有效地面附着力,防止出现甩尾和侧滑配备EBD的ABS,各车轮由于有最理想的制动力分配,可进一步缩短汽车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

3.2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ASR)

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简称ASR,也被称为牵引力控制系统(TRC),目前只在少数中、高档轿车上才被装用ASR的主要作用是让车辆起动或加速时保持平稳,防止驱动轮出现空转或因之而出现的侧滑ASR由传感器监测车轮的滑转情况,当驱动车轮出现滑转时,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或对滑转车轮施以制动力来抑制车轮的滑转,以使车轮保持最大的附着力,提高汽车牵引力和行驶稳定性,ASR对滑转车轮施以制动力所需的制动压力由制动液压装置产生,ASR对发动机动力输出的控制通常是通过调整点火门时及间歇关闭喷油阀,降低发动机转速,降低发动机转矩,防止车轮打滑的。

3.3电了稳定控制系统(ESP)

电了稳定控制系统简称(ESP),用于自动控制车辆转弯过程的寻迹稳定性,在紧急闪避障碍物或在转弯时出现转向小足、转向过度进而使车身侧倾角度过大、车尾偏摆力矩超过某一程度、车体的行进方向与转向盘所转过的角度差距达到了某一程度时,将车辆行驶方向快速修正到原行驶路径上。

ESP的工作原理是:当ESP发现车辆转弯过程中出现转向过度时,ESP会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并执行前面外车轮的制动作用,来产生一向外的力量,使车身行驶的方向恢复到门常的轨迹;如果ESP发现

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出现转向小足时,除了会降低发动机动力输出外,还会对后面两个车轮根据转向小足的程度施加小同的制动力,从而使汽车在转弯过程中有较好的稳定性。

3.4汽油直接喷射FSI技术

这项新技术既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还能使油耗降低约15%,节约燃油,降低汽车使用成本。FSI技术采用类似于直喷式涡轮柴油发动机的喷射技术,通过一个活塞泵提供100帕以上的压力,将燃料提供给位于气缸内的电磁喷射器,其控制的精确度接近毫秒。

FSI技术采用2种不同的注油模式,即分层注油模式和均匀注油模式发动机低速或中速运转时,采用分层注油模式此时,节气门处于半开状态,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气缸,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涡流,当压缩过程接近尾声时,少量的燃油由喷射器喷出,形成可燃气体这种分层注油模式可充分提高发动FSI的燃油经济性,因为除了火花塞周围需要形成富含汽油的混合气外,燃烧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即可而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节气门完全开启,大量空气进入气缸并与燃油均匀混合同传统的发动机相比,均匀注油模式可以使燃油充分燃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FSI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分层注油原理,是因为它可以控制燃烧室内的注油过程,并直接注入燃料,同时还与燃烧室的形状、气体流动速度、注油速度、注油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

3.6智能型车灯

有关资料显示,夜间行车的事故率普遍高于白天为了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日前采用了智能型车灯照明系统这种车灯由微电脑控制,通过车内的电了系统和传感器获取数据,并以此决定各种照明方式它可以实现3种功能:一是根据路线自动变换照射方向这种车灯能够在汽车转弯之前,先将车灯的照射方向转过去,汽车随后跟进,这样既有助于驾驶员看清弯道的路况,也能让弯道上的行人与车辆提前发现来车。二是根据能见度自动开关当太阳落山,或汽车驶入隧道,或因雨、雪、雾等天气能见度低于一定要求时,汽车车灯便会自动打开这种功能主要依靠能见度感应装置实现,将来这种感光车灯的智能性还会进一步提高下是自动调节亮度及照射角度车灯亮度低会导致照射距离过短,从而增加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但亮度过高又容易妨碍对面驾驶员的视线针对这种情况,智能车灯可以根据路况及道路上能见度自动控制灯光亮度和照射角度,尤其能够在会车时减弱亮度并降低照射高度除此之外,这种智能车灯还可以根据制动强度不同,调节制动灯的亮度.,以便使后面的驾驶员判断出前车是否采取了紧急制动,从而采取相应的操作。未来的汽车主动性安全技术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显示技术、驾驶状态监控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汽车成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最重要用户。高度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汽车将溶入智能汽车交通系统中,同时成为人们更为青睐的高级宠物,并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一旦事故发生时,保护车辆内部乘员及外部人员,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碰撞安全技术、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等。

4.1碰撞安全技术

1、吸能车身

当汽车受到撞击时,车身在吸收一定撞击能量的同时减缓车内乘员的移动度,对于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非常重要。在驾驶室中,驾驶员部位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将转向柱设计为可缩进式,碰撞时能折叠一定的距离,为驾驶员留下生存空间;前、后保险杠能吸收动能;车门要求有一定的刚度,受撞击后车门要易于打开;车顶要有一定的刚度,保证翻车后小能被压扁等。

2、安全带

安全带的历史悠久,它的作用是当汽车发生急转弯或正面碰撞、后面碰撞、有角度碰撞以及翻车事故时,约束乘员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位置小动,避免与车内坚硬部件发生碰撞并防止乘员从座椅上甩出而造成伤害。

汽车上使用的安全带,按固定方式分为两点式、斜挂式、二点式和四点式4种,由织带、安装固定件、卷收器和调节件等部件组成。安全带在交通事故中,对驾驶员和乘员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高速

公路上行车时,其作用更加明显。研究表明,使用安全带能够减少乘员在碰撞事故中50%的死亡率。3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安全气囊的装车使用大大降低了碰撞中乘员受伤的危险。

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囊系统等3部分组成。传感器的功能是检测、判断车体所经受的撞击信号,决定是否启动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功能是在传感器的控制下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展开保护乘员;气囊一般装在转向盘毂内紧靠缓冲垫处,其容量约5 0—9 0 L气囊的材料要求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同时气囊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乘客挤压受伤。安全气囊所用的充气气体多是氮气或一氧化碳。

4安全玻璃

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挡风玻璃的性能如何对高速行驶的汽车安全性影响较大。汽车安全玻璃一般具有足够大的变形余量和柔性,一方面可保证正常状况下良好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能防止碰撞时乘员从窗中飞出时,玻璃小对其头须部位造成较严重伤害。安全玻璃包括强化玻璃和夹层玻璃。

5儿童安全装置

儿童安全装置主要指儿童安全带和儿童座椅。山于儿童的身材比例与成人小同,并小是成人身材的简单缩小,所以必须对儿童用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进行特殊设计,以保证儿童的安全。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生撞击时,一个体重20 kg的儿童其质量可达2 t,是根本抱小住的。在我国随处可见儿童不加限制地坐在成人坐位上,在发生碰撞时是相当危险的。据研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带和儿童座椅可使0—1岁的幼儿在事故中的死亡率减少69% ,1—4的儿童死亡率减少47%;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减少45% ,减少中到重伤50%。

4.2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

1、紧急门锁释放机构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为使乘员容易从被撞车辆中出来,车门应容易打开。紧急门锁释放机构的特点是,当碰撞传感器确认已发生碰撞,系统会立:即自动地释放门锁。

2事故自动报警系统

事故自动报警系统将是今后汽车必备的安全系统,它是在汽车后视镜内安装了一个与移动电话和撞车传感器相连的微型摄像机,与智能汽车交通系统和全球卫星自动定位系统相配合,一旦汽车发生事故,将自动向有关安全管理部门和医疗急救部门报警,提供汽车所在位置、事故严重程度、车载人员数、系安全带人数和人员受伤的大致程度等信息,并保持联络,使事故车中的人员得到及时救护。

3汽车黑匣子

汽车黑匣子是利用GPS先进技术,依据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及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监控体系。该产品实质上是机动车综合记录仪,它小但具有像飞机黑匣子一样记录事故发生前后的详细数据,帮助有关部门迅速准确地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的功能而且还能帮助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员,适时监控和分析车辆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对车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汽车黑匣子的使用,使交通事故率降低了37%—52%,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束语

篇6:论引领未来汽车发展

概念车

发展趋势

一、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二、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 “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三、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四、结束语

篇7:论4S店汽车后市场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从一种奢侈品逐渐转变为“大众消费品”,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专家统计,2004年起中国汽车保有量以16%--20% 的速度增长。这对于我们4S店销售来讲,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多商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新一年的汽车销售上大展拳脚。

如何在“价格战”甚为激烈当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是我们各4S店最为关注的问题。一线的销售数量对售后服务、维修保养、二手车、保险、汽车精品等汽车后市场项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个4S店整体来讲,这些后市场任何一项项目都是与一线的销售相辅相成的。

据国际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前市场销售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一倍以上。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一支极好的“潜力股”,致力于汽车后市场的全面升级,我们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一直在汽车精品行业就职,今天我将结合更出色的4S店销售成功案例,对后市场环节中精品销售与车辆销售有机结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责任,也是我们薪酬的有效保障。对于我们第一手接触客户资料的4S店来讲,客户有意向买车,就是对我们充满了极度的信任。我们要相信,购买我们车辆车主们都是能消费起的人!我们只要本着诚信的原则,将我们认为好的产品推荐给客户,再利用上一些销售小技巧及得当的推销方式,我相信大家都会完美的收获。“整车销售”无疑是现在销售的热点及卖点,“整车销售”并不等于“加价销售”,我们只是对车辆进行了一次升级;只是将客户需要的产品提前安装,节省客户的宝贵的时间;我们的“整车销售”也为日后客户盲目安装起到了根本的遏制;因此,我们的销售顾问不用从一开始与客户接触的时候就害怕“客户拒绝”。

据市场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整车销售”的方式,雪铁龙国和嘉孚的真皮成交率为60%以上,雪铁龙盛孚店精品销售能达到20W以上,北京现代盛文店真皮成交率90%以上,长安铃木天和店精品销售基本达到 800元单车利润。

还有很多这样的成功安利,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一些销售顾问可能把汽车销售当成了一项单一的工作,抱怨客户“买不起”,其实并不是客户真的买不起,而是不想买,客户不想买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动他,没有打动客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客户的心动点。我们可以从客户重视环节将汽车销售与保险销售、精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有机结合,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8: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智能化发展,分析

当今社会, 节能、环保是社会主题, 汽车的发展方向必须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当然, 我们也必须清楚, 安全才是汽车发展的前提, 必须在汽车安全的基础上, 再谈节能环保。汽车安全技术是利用一系列先进的现代技术, 如传感器和雷达等, 通过对周围交通环境进行扫描和检测, 并把检测的信息反馈给车主人的形式保障汽车使用者安全的技术。而智能化安全技术, 则是将检测的信息通过车自身电脑进行判断, 在人无法快速反应的时候, 由汽车帮助人们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 保障车主的安全。[1]

1. 主动安全技术

众所周知, 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 是车辆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包括, 危险预警系统以及车辆安全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 能够有效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 确保车辆驾驶人员的安全。在车辆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将传感器以及红外线等安全装置安装在车身的各个部位, 能够科学有效的监测路况避免事故的发生。[2]在一些阴雨天气, 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声音和图像等形式, 将车辆周围的信息传递给驾驶员, 从而做到有效控制车辆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 保障驾驶人员以及乘客的安全。与此同时, 在车身四周我们还应当安装传感器设备, 这些传感器能够对车辆四周的路况进行深入的探测, 并将一些操作指令传达给驾驶员, 具体来说, 主动安全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动系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拥有汽车制动防爆装置的汽车, 能够有效缩短刹车距离, 并在刹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控制车辆,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保障驾驶人员的安全。不仅如此, 电子制动力分配作为ABS的辅助功能, 它能够有效改善提升其的效, 因此, 我们应将ABS系统进行升级, 使其转变为加速防滑控制系统, 避免车辆出现打滑问题, 保障车辆行驶安全。[3]

(2) 自动控制系统的运用, 车辆自动控制系统在车辆中的应用, 能够保持车速稳定, 不仅如此, 在行驶恒定速度下, 驾驶员可以不需要踩踏踏板, 车辆就能够平稳安全地行驶, 如果车辆经常行驶于高速公路上, 那么笔者建议, 可以安装该种装置, 能够获得非常有效的效果。

(3) 视野显示装置, 如果想实现安全驾驶, 驾驶员就必须具备广泛的视野, 然而, 如果想扩展驾驶员的视野, 我们就必须增加摄像头, 不断的改善玻璃材料, 再扩大视野的同时, 充分发挥防雾防眩的功能, 如果驾驶员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出行, 还要确保镜面清洁。[4]为了进一步减少黑洞效应, 可以在汽车上安装紫外线大灯, 有效降低交通事故。

(4) 危险预警预报系统, 通过该系统驾驶员可以有效避免同其他车辆碰撞, 从而降低交通事故产生的频率, 从这一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摄像机识别道路上的白线, 如果汽车与行驶的道路发生了偏离, 那么预警预报系统就应当将信号传达给驾驶员, 使驾驶员迅速将车辆纠正过来, 如果在警告发出之后, 司机仍旧没有纠正动作, 系统则会自动控制汽车, 使其按照正常的轨道行驶。[5]

(5) 应用预警监测系统。应用预警监测系统也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机率, 保障汽车安全, 借助于预警监测系统, 我们可以及时地监测驾驶人员以及车辆和道路的实际情况, 监测系统在监测到具体信息之后, 会对驾驶员提出警示。之所以会提出警示,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将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汽车保险杠上, 能够对车辆前方的障碍物进行有效监测, 如果发现了可疑情况能够及时的将信息传达给驾驶员, 并对驾驶员提出预警, 该种方式还能够有效集中司机的注意力, 使其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 行驶在公路上。在车轮控制系统中安装激光雷达, [6]

2. 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是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能有效地保障汽车安全, 维护驾驶员及乘客的人身健康, 并在此基础上保护行人的安全。因此, 我们应当加大被动安全技术的研发工作。笔者认为, 想要提高被动安全技术,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安装智能安全气囊。现如今, 在汽车生产领域我们不难发现, 安全气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安全气囊的运用, 能够使车辆在遇到碰撞的时候, 迅速保护车上人员的安全, 避免其受到伤害。根据调查研究显示, 现阶段我们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 往往还安装着微处理器,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处理电子传感器的信号, 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危险信号传播出去。以往所采用的安全气囊,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 仅能够保护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 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安全气囊被赋予了更多的技能, 既能够保护车内人员安全, 还能够有效融合车辆以及环境, 甚至还能够保护行人的安全。例如, 我们在设计和研发汽车的过程中, 可以将安全气囊安装在汽车前部, 这种方法所安装的气囊通常包括两种, 一种是发动机罩气囊, 另一种是单独的前卫气囊, 但不论是哪种气囊, 在遇到碰撞的时候, 其都会展开于保险杠上方, 从而有效保护那些行人的安全。由此可见, 智能安全气囊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智能安全气囊的运用, 即使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 也可以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2) 座椅安全带的应用。安全带也可以保护人员安全, 现如今, 我们在设计安全带的过程中, 运用了多种技术, 并从车辆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座椅安全带同车辆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具有美观性, 又提高了安全带的使用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安全带的收缩检测同传感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旦出现了碰撞, 发生了事故, 安全带就会迅速保护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与此同时, 在涉及这些安全带的时候, 还应当将那些特殊人群, 例如孕妇和儿童考虑在内, 保障孕妇和儿童乘坐车辆时的安全性。

(3) 安全玻璃, 一旦汽车发生碰撞事故, 挡风玻璃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汽车的安全性。笔者认为挡风玻璃应当具有足够大的变形性能和柔性, 这样做可以在有效保障汽车驾驶员视觉效果的同时, 还能够在发生碰撞的时候, 避免驾驶员以及乘员从窗户中飞出来, 从而造成颈部等身体部位的损害。

(4) 吸能车身, 汽车受到碰撞时, 吸能车身能够吸收一定的撞击能量, 从而有效缓解车内乘客的移动程度, 保障车内驾驶员以及乘客能够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 驾驶员是驾驶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员, 因此。我们可以科学合理的设计转向柱, 将转向柱设计为可收缩的形式, 从而为驾驶员留下生存空间。当然上述做法, 仅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 但不得不说, 这些做法在保护车内人员人身安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车辆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应不断创新上述技术。当然上述做法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但不得不说以上做法在保护人们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决不能忽视。值得注意的是, 广大民众不应当将所有安全希望集中在被动安全技术方面, 应当将主动安全技术防护和被动安全技术防护有机结合在一起。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汽车电子控制中汽车安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现如今智能传感器等器件在汽车电子控制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 相关研究人员还将雷达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了汽车上, 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使汽车正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芳, 张新, 常桂秀, 楼媛媛.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4:15-17+30.

[2]龙宇.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04:77-80.

[3]胡元, 程珩.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 2007, 02:44-46+48.

[4]陆刚.新技术使驾驶更安全——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J].汽车与安全, 2004, 12:45-49.

[5]彭金栓, 徐磊, 邵毅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公路与汽运, 2014, 01:1-4.

上一篇:幼儿园计算机公开课下一篇:职工基本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