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

2024-04-27

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精选7篇)

篇1: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

(一)

我们会去看一部电影,无非是想从电影里看到我们自己。比如《星空》,比如《失恋33天》,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只是毫无例外地我们无法跟着电影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你不是十三岁,你也不是十七岁,你失恋早就过了三十三天,你的身边也没能有个王小贱。回忆没有变,离开的是我们自己。

前两天看邮件还有人对我说,好像身边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想了想似乎真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你不知道谁明天会离开,你不知道意外和你等的人谁先到。有些人你哪怕抓的再紧,即使你心里完全不想放弃她,可是偏偏你们的距离越拉越远,交集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回忆角落里的一张旧照片。

可最可怕的是因为怕失去而放弃拥有的权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人,会告别很多人,会继续往前走,也许还会爱上那么几个人,弄丢那么几个人。关键在于,谁愿意为你停下脚步?对于生命中每一个这样的人,一千一万个感激。

被忽略被遗忘,死党变得疏远直至陌生,那都是没办法的,我能把握的只有我自己。我们总不能老指望失恋的时候身边有个王小贱,胃痛的时候家就在身边,生活如此的不靠谱,我们只有把自己变靠谱。

(二)其实感情和梦想都是特冷暖自知的事儿,你想要跟别人描述吧,还真不一定能描述的好,说不定你的一番苦闷在别人眼里显得莫名其妙。喜欢人家的是你又不是别人,别人再怎么出谋划策,最后决策的不还是你;你的梦想是你自己的又不是别人的,可能在你眼里看来意义重大,在他们眼里无聊的根本不值一提。

大人的世界总是连说明书都厚厚一本,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事情都一样会有个原因,踢球就一定要进球,就连旅行都一定要发现自我。有些事情你很努力很努力做了也做不好,他们没有看到你的努力只看到了结果。梦想这东西越发像断线了的气球,已经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有的时候就在想啊,我们苦逼来苦逼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是为了那些我们不能放弃的,我们都放弃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要在图书馆里背单词,为什么要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家离开亲人。

好像渐渐地找不到原因了。

(三)可是有些事情偏偏是不需要原因的,比如天空的颜色,比如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上的那个人,比如昨天擦肩而过的人变成了你今天的知己。梦想这东西,最美妙的在于你可以制造它,重温它,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去一个地方,梦想就能重新发芽,那个在你体内扎根的与生俱来的梦想。

你说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个人,谁知道,喜欢上就是喜欢上了。你说有的时候觉得生活很不靠谱吧,却又能咬着牙走很远很远。有的时候觉得离开那个人就要过不下去了,可是却还是过来了,或者说沉淀了,原来爱情没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你不再成天把爱情挂在嘴上,你不再觉得寂寞那么可怕了,没错你现在是一个人,可是谁说这样的你不强大而又潇洒呢?

我常常鼓励大家要去实现梦想,是因为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事情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不能不成长,没有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你唯一能把握的是变成最好的自己。

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牵到那个女生的手,但是你付出了就不会有遗憾;也许最后你也只是默默无闻,但你曾经为了将来努力奋斗了一把;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环游世界,可是你却在实现梦想的途中找到了自己。那是能够为了一个目标默默努力的自己,不去抱怨,不浮躁,不害怕孤单,能很好的处理寂寞,沉默却又努力的你自己。说不定你想要苦苦追寻的梦想,已经握在你手中了。

(四)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只有拼命地想办法去改变,只有马上行动起来,因为这个事情只有你自己能做,只有你自己能找到出口。不要害怕改变,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会理解你,会包容你的缺点接受你的改变祝福你的将来。而那些说你变了的人,不用理会他们,那只是因为你不再按照他们想要的轨迹生活而已。记住那些一直陪着你懂你沉默的人,忘记那些说你变了远离你的人。

事实上,你不会发现到自己有多强大,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身边的支点都倒下了,你也没有倒下。没有人能打倒你,除了你自己,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记住什么都失去的时候,未来还在,好吗?挫折一再来临的时候,接受它,然后撑过去。谁不难过孤单过呢,谁不失落苦逼过呢,谁年轻的时候没爱错几个人呢,谁没被几个人拉近黑名单过呢?那些伤不是都慢慢的愈合了么,你不是已经撑过来了么。

你已经变成更好的你了,那么继续勇敢地追寻下去,等下去,等待对的人,等待阳光找到你梦想的那天。总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不会遗憾就ok了。

总有一天,我们都能强大到什么都无法扰乱我们内心的平和的。

篇2: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

(四)

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只有拼命地想办法去改变,只有马上行动起来,因为这个事情只有你自己能做,只有你自己能找到出口。不要害怕改变,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会理解你,会包容你的缺点接受你的改变祝福你的将来。而那些说你变了的人,不用理会他们,那只是因为你不再按照他们想要的轨迹生活而已。记住那些一直陪着你懂你沉默的人,忘记那些说你变了远离你的人。

事实上,你不会发现到自己有多强大,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身边的支点都倒下了,你也没有倒下。没有人能打倒你,除了你自己,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记住什么都失去的时候,未来还在,好吗?挫折一再来临的时候,接受它,然后撑过去。谁不难过孤单过呢,谁不失落苦逼过呢,谁年轻的时候没爱错几个人呢,谁没被几个人拉近黑名单过呢?那些伤不是都慢慢的愈合了么,你不是已经撑过来了么。

你已经变成更好的你了,那么继续勇敢地追寻下去,等下去,等待对的人,等待阳光找到你梦想的那天。总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不会遗憾就ok了。

篇3: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

在我来之前,曾委托院方向同学们征集问题。我注意到大家都希望我来谈谈“如何成功”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这个题目,让我感觉很惶恐。首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对于什么是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你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和判断。正如古人所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再者我认为所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外界的环境等等的影响,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复制。甚至可以说,成功是难以把握的。成功是一种结果,而今天,我想谈一谈这个过程,也就是成长。对于我来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人生在世,你唯一能够有把握的也就是成长。因此,我把“成长:你唯一的把握”作为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什么是一个人的成长?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长的轨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的成长要遇到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己的矛盾。我觉得,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坐标的过程。人从小到大,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积累,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认识周围世界,我想恐怕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了。人的成长路径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万别,无论成功与否,人的最终归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区别就在于每个人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小环境,而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种突破,不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也要突破心灵空间的界限。

然而,对于个人的成长,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每个人可能侧重不同,而我今天还是想就这三个方面: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人与自己来谈。我觉得对于人的成长,要是寻找坐标的话,应该去寻找以下三个坐标:一是时代的坐标;二是与别人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三是自己内心的坐标。

做好一件事就好

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扬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对于医学,我不是很懂,但我也了解到,也有这种比较优势存在。有的学生,在学校理论学得很好。但手比较笨,所以在临床上就不适合做外科医生。有的理论学得不是很精专,但手很灵巧,就可以成为外科的“一把刀”。这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一般来讲,一个人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容易产生这种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我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着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者完全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你能在这件工作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儿抱怨:我在其他方面还比他们强呢。那根本没用,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几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听了之后很高兴。这种口耳相传,千万不要小看。你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希望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当时我会离开《正大综艺》?这是不断有人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是否说清楚了,急流勇退也好,有学习的精神也好,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是,我觉得我不擅长做综艺节目。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更不会演小品。只有一次和赵忠祥老师合作演魔术,叫什么大变活人。还没走出去呢,就让别人认出来了。魔术的效果一点没有。所以我想,我真是没有什么艺术天赋。我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什么事情做得好呢?也许从小受家庭影响,我还比较喜欢读书,还有学习的能力。所以日后开始做访谈节目。每次我都是坚持尽可能地阅读相关的资料,看所有的东西。按别人的说法:这很笨,主持人就是靠口才好,现场反应快就行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拿我做访谈节目来说,你事先准备的程度和你做出的节目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也许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别人交流。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三百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象。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找来另外的椅子,亲自搬来,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所以,这就是我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一个挖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个人的成长需要明确人与自己的关系

经常有人说,这个人有多重性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总保持一致,不出现混乱,那我们就是神仙,不是人了。但是否可以通过成长,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呢?我认为是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的。虽然对于教育改革,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说应试教育不好了,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后来又变成了学钢琴、学画画等技能的培养。但这是不是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见得。我觉得最欠缺的,从幼儿园开始,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是人格教育。

给你的人生做加减法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个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所以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入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你可以不成功

但是不能不成长

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本文摘自杨澜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所作的演讲)

篇4: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

孩子们!你们好!

我们一起看几张照片。可不可以再看一遍?这是学生记者团的孩子偷拍的你们的个别学习生活镜头,有文苑校区的,也有古雁校区的,有些照片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家在文苑校区教学楼正对面,每天黎明、深夜,我都会凭窗远望,看灯火辉煌的教室,看苦读追梦的你们。几年时光,你们惊艳了你们的岁月,也温暖了我们的时光。在我们互相成就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你们对母校的热爱、包容、期待和建设,也读懂了你们的成长、艰辛、潜力和忧虑。我们必须承认,学校还不够完美:一校两区办学条件不均衡,服务保障还要认真提升……去年校长信箱一共收到40封信,其中有30封是你们和你们的学弟学妹们的期待和建议,图书馆、保卫处因为你们认可他们的改进网上力挺获得了史上首次年终考核优秀奖!今年至今只收到2封,但不是你们的,是一位美国学者、一位台湾学者的求职自荐信。

李静校长在宁夏师范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今天,你们满师了,有的选择了就业,有的选择了深造,有的选择了继续选择,亦花亦草的你们,将去万方摇曳,播撒引领的种子。我想写一首诗,折叠得方方正正,装进你离家远足的行囊;我想唱一首歌,给要用行动表达未来的你以壮行色;我想画一幅画,给要遍历世界用脚丈量人生的你铺垫底色。

今天,你们入世了,社会将教给你们很多老师没教的,会让你面临很多或难或易的选择,无论什么未知、哪种选择,自有生命的哲理,亦有进退的意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你以什么姿态走向社会,社会以什么姿态待你,终究这个社会要靠你们引领,国家要靠你们建设,民族要靠你们复兴。我唯一担心的是你有时会忘记,这也是我在你们离校前最想提醒的三道长坡九个小坎。

第一道,我担心你有时会忘记坚守初心,不能持续正向前行。

我担心你忘记了理想激情。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将教育当成终身职业的话,你必须是一个理想的修行者,必须是一个让学生经常摸得着你的关注的.人。生活是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你们才刚刚开始,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都是现实,前程远大与一切可能都是可能。但我想说的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站在什么起点,坚守初心、正向前行是实现价值的前提。教育公平一定需要努力,社会管理一定需要完善,民众素质一定有待提高,你们的意气风发一定会被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追求一定会面临始料未及的挑战。但你也一定要努力看护好自己的理想和激情,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信仰是稀缺的,因而是宝贵的,我们依然坚定的需要她,否则,等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走了很远,忘了来处,不知去处。无论怎样,请相信:你是亮光,你的周围就会温暖;你做了什么,你的社会便是什么。英语专硕崔彩芳,两年前坐了近44个小时的飞机从访学的英国赶回固原参加面试,没多少人理解中学执教20多年已是骨干教师的她会选择重新回到课堂读书。

我担心你忘记了坚持读书学习的习惯。持续读书能看清世界的路,当下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是2-3年,学习才是一个人的终身伴侣。读书上偷过的懒,迟早会变成打脸的巴掌。一纸文凭支撑不了你一辈子,走向社会更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一切知识。读书、开会、网络、观察、提问、思考,都是学习。农民工范雨素不但自己读书写书,还在废品收购站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多么让人震撼和需要反思的习惯和举动!

我担心你忘记了立地开花的定力。有空请去看看偏远山区的一些乡村教师,你会明白生命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做老师难,做老师好,国之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坚信民族复兴的本根支撑在教育,去做这件事的守望者、点灯人。刚入社会,容易急切,也会迷茫,不要去巴结人,用难得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你高大上了自然会有高大上的朋友圈。自身不优秀的人脉是不靠谱的,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物理学班玉苏甫?艾合塔木,因语言交流不便,入校时只愿跟同学讲一句:“我是玉苏甫,来自xq”,他没有把时间放在经营人际关系上,风雨无阻参加各种训练,取得了全区校园定向越野比赛第四名、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高脚第三名、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教学技能及教具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区大学生机器人设计挑战赛一等奖。说起这些经历,他说自己不努力怎么知道结果呢?音乐学班穆惠惠,不因来自农村家庭困难而自卑,大学四年琴房、舞蹈教室是她呆的最多的地方,周末别人逛街约会她在琴房,清晨别人还在梦中她在琴房,校庆她编排了1个节目、领舞3个节目,她还是全区大学生武术比赛第4名。艺术设计班周露,国家奖学金得主,利用寒假主动去医院做导医35天,了解普通人的苦难,积淀自己的阅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苗家川,宁夏“百名优秀义工”之一,学校爱心驿站主席,组织开展了很多关爱老人、帮扶孤残儿童、义务支教、美化城市环境公益活动,用行动表达了一个执念:公益是一盏灯,温暖着前行的路。

第二道,我担心你有时会忘记强大自己,无法始终无忧无惧。

我担心你忘记了人生如球场。强大自己、无忧无惧是踢好这场球的关键,因为没人替你上场。了解门框对谁都一样,客场你也得适应,黑哨有时也会有。清醒未必每场球都有加时赛,拼尽全力是无怨无悔的最佳选项。懂得不遵守游戏规则要么吃黄牌,要么被罚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司琪,中共党员,一个被学院选聘为15级人师班助理班主任的女孩子,全校师生广为称赞的爱心伞项目的策划人和实施者,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获得者,第九届“认证杯”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全国比赛第一阶段三等奖、第二阶段一等奖获得者。她说: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学前教育班张晓艳,中共党员,在校4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全区高校校园越野女子第一名、全区大运会定向越野第一名、教学技能赛、辩论赛、朗诵、课件制作、手工制作、征文、儿童舞台剧等31个奖项,谈到体会,她说就是阳光心态、珍惜时光。

我担心你忘记了吃苦的底色。收割的都是自己种下的!不要奢望别人能够经常手把手教你成长,只有克服所有一个人的孤独后,才能真正地自发强大起来,才能补给内心真正所需要的安全感。你打过羽毛球比赛吗?没有刻苦练球的孤独和多次赛场的锤炼,练不出高超的球技和强大的内心。不要担心没有伯乐,要先靠能干、吃苦、把每件事做到极致证明自己是千里马。社会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优秀一点,执着、用心去做,再多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机会。这种机会叠加就是人生的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落差。汉语言文学人师班杨玉婷,刚搬入文苑校区因条件不好投书校长信箱,分管教学、后勤、安全的三个校领导专项整改后联名书面回复,就业备考时,她把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五75篇课文逐一备课,最终成功Pk掉了同台竞技的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六盘山高级中学录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师班马文、银川唐徕回中录用的英语教育人师班赵丹月,都有与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同台Pk胜出的深刻体验。我校今年人师班学生92%双向选择一次成功,8%回生源地安置,其中60%与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同台竞争,这三位只是他们的代表。即将去西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读研的李金芳,大英6级考了4次才过关,参加西北地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时,从30多人初赛、8人复赛、3人半决赛,到1人代表学校参加决赛,每天下午备课、讲课、备课、讲课,持续三周多,人瘦了10几斤,最终在21所高校中获得化学组二等奖。人文教育班马桂香马上要去华中师大读研了,她回忆自己每天的学习图景是:每天早晨在舍友的熟睡中,她一个人艰难地拖着还没睡醒的身体,匆匆买上一个包子,不知其味的吞完就进入了一天忙碌劳累艰辛的学习中,一天,两天,坚持了几年。进入实习后,每天早晨耳朵塞着耳机,边往实习学校走边听英语边吃早餐,凌乱的头发随风飘扬……即将去上海体育学院读研的王鑫,每天早晨6点钟去古雁岭练习往返台阶跑,8点钟再去健美操馆练柔韧,获得了自治区全民健身操健美操啦啦操第一名等很多荣誉,考研准备的一年内全天泡图书馆。她们几位总结说就是坚持。

我担心你忘记了学会放下。有时放下就是强大,出了校门便是江湖,除了父母师生没有更多人会给予你过多的关注,社会所要鉴定的,是你的能力和品性!所以,要放下压力与自卑,打扫心灵的房间,轻装好上阵。放下面子和过去,低头才能看清路面,太过看重小确幸、小情绪会使行囊太重。放下消极与抱怨,为自己加油,用行动表达的人永远会受上天眷顾的。放下偏执和狭隘,常去拓宽眼界,多与长者交流,心宽天地就宽了,眼高思路就多了。

第三道,我担心你有时会忘记追求内涵,难以坚持向上向善。

我担心你忘记了不必过多追求外在。浙江大学郭继强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越漂亮收入越高吗?——兼论相貌与收入的“高跟鞋”曲线》,聚焦相貌对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貌与收入之间并非单调递增的正向关系,而是类似于“高跟鞋曲线”的形状,漂亮总体上有助于提升收入,但最漂亮那一类人的收入却没有次美者那么高,即收入在最漂亮人群下降。该文揭示的价值是,颜值很重要,但追求美不宜过度。相貌作为一种“人际技能信号”,终极指向依然是能力,好长相不等同于好能力。真正的内涵是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我担心你忘记了借鉴别人的经验。年轻就要坦承稚嫩,向年长优秀的人求教会少走弯路,有些挫折增长智慧,有些挫折代价太大,人不能靠盲目生活,特别是婚姻,精神上的门当户对远比物质更重要。年轻更要知书达理,开启世界礼貌第一,否则成本太大。年轻更要精益求精,能力是靠努力与成绩叠加起来的,你还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你没有资格要求社会和别人,锤炼自己自然会走到实力说话的逻辑。年轻亦不能过多追求名利,缺乏实力争亦无用,实力到了不争也来。年轻更不能以小有才华破坏规矩,不该自恃阆苑仙葩,当才华配不上个性时,恃才傲物,会让你找不到这个世界的北。不要盲目追求浅薄的快乐与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要有高目标,想去山顶,不必贪念山腰的风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个很差的身体带给你的局限不可能靠意志力突破。要宽以待人,懂得世界不是只有橘子一种水果。

我担心你忘记了持续修持文化修养。大学毕业了,是不是就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呢?试金石是看购物买票是否排队、过马路是否绿灯行红灯停、入公厕是否冲水、公共场合是不是吸烟大声喧哗、对底层民众是宽容还是鄙视、开车给行人让不让道、是不是乱扔垃圾、有没有环保意识、有没有敬畏意识等等,这才是我们念兹在兹的根植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约束自我的自由、顾念别人的善良。

孩子们,爱是无辜的风筝,拉扯最在乎的人。今天,你们离开了校园,我们的牵挂也离开了校园,或者,牵挂又刚刚开始……

篇5: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

对于医学,我不是很懂,但我也了解到,也有这种比较优势存在。有的医学生,在学校理论学的很好,但手比较笨,所以在临床上就不适合做外科医生。有的理论学的不是很精专,但手很灵巧,就可以成为外科的“一把刀”。这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一般来讲,一个人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容易产生这种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我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着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者完全事务性的工作。但如果你能在这件工作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儿抱怨:我在其他方面还比他们强呢。那根本没用,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几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听了之后很高兴。这种口口相传,千万不要小看。你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希望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当时我会离开《正大综艺》?这是不断有人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是否说清楚了,激流勇退也好,有学习的精神也好,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是,我觉得我不擅长做综艺节目。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更不会演小品。只有一次和赵忠祥老师合作演魔术,叫什么大变活人。还没走出去呢,就让别人认出来了,魔术的效果一点儿没有。所以我想,我真是没有什么艺术天才。我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什么事情做得好呢?也许从小受家庭影响,我还比较喜欢读书,还有学习的能力。所以日后开始做访谈节目,每次我都是坚持尽可能得阅读相关的资料,看所有的东西。按别人的说法:这很笨,主持人就是靠口才好,现场反应快就行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拿我做访谈节目来说,你事先准备的程度和你做出的节目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也许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别人交流。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三百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象,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找来另外的椅子,亲自搬来,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所以,这就是我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一个挖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你不会一开始就知道,只能通过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才知道。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做电视做了十七年,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这件事,至今我也没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确实经历了许多商业上的挫折。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侯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给你的人生做加减法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个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则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儿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所以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篇6:成长:你唯一的把握(节选)

个人的成长需要明确人与自己的关系

虽然对于教育改革,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说分数教育不好了,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后来又变成了学钢琴、学画画等技能的培养。但这是不是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未见得。我觉得最欠缺的,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是人格教育。

你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会听到一个词是integrity,这个词就是指人格的完整性。作为人,应该有尊严、有行为的准则,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其实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成功与否,人最大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来自精神层面的。

记得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是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说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前从未读过书,只是在家放猪。这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出外读书,他母亲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跟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有前途。”当时他还不太愿意出去,就问他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他妈妈说:“到秋收,你就能回来看我们了。”这样,他就和一个远房亲戚走了。可没想到,之后的战乱让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再也没见到他的父母。谈到这里,我问:“如果当年你妈妈不坚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会怎样呢?”其实我的问题是有诱导性的,我想让他说,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会依旧很贫困这类的话。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其实并不在乎。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他的话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在其他场合也经常说起这个故事。

虽然我是1998年采访他的,但过了这么多年,至今有人问我采访了这么多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谁时,我仍然说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算不算成功?应该算成功,对许多人来说这是终生难以企及的。但在亲情和人的伦理面前,相对于人的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前面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和刺激每个人要去追求成功的时代。但在成功之上,是不是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格,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础和基石?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切都在建设当中,有很多的希望。人家有美国梦,我们也可以有中国梦。这样一个时代,诸位都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目前也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人缺乏安全感和心理平衡。从医学上讲,这恐怕也是诱发许多疾病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人格,我觉得特别是学医的人,在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和熏陶中有着特别强烈的切合点。如果我们说以人为本,没有什么比医生更要以人为本了,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作“仁术”。

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今年“母亲节”所在的那个星期,大家看到的《天下女人》节目是我采访一位叫潘芏的母亲。她是吉林人,在外企做到一个中层的管理职位,收入也不错,在当地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她放弃了这些,和几个朋友一起到大连,开了个儿童村,收养单亲的服刑人员的子女。这里给大家一个概念:中国的刑事犯罪,一半以上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犯罪的30%~40%是服刑人员子女。所以,她做这件事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仅给这些孩子爱心,也为我们这个社会增加了安定的因素。当然,这些年她做得很苦,而她自己的儿子,长期见不到妈妈,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请允许我哭泣》,文中说:“我的生活太压抑了,每天那么多功课,妈妈也不在我身边,我的苦恼没机会去和人说,真想到旷野里去大哭一场。”十几岁的孩子写的一篇作文,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当时就问潘芏:“这边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照顾好,怎么照顾那边的孩子呢?”潘芏很诚实,说:“我不知道怎么办。但如果我走了,那边的孩子又该怎么办?”有一个观众说得好:“这是我们社会的缺失,我们不应该让潘芏面临这么一个选择,我们的社会在做什么呢?”大家是要看人身体的疾病,我们这个社会也同样有很多疾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克服它、救治它。也正是这样一些原因,所以我希望今后将更多的时间放到公益事业方面。

我成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希望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推动慈善的培训,等等。有人问:“你图什么?”我觉得很难说清,觉得有一种动力要我去做这件事,而且做了以后,心里有一种非常大的满足感。我想当你们在未来伸出你们的手把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不需要别人问你“图什么”。你是为了挣你那工资?当然不是。我相信,当你这么做时,你心里一定充满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我希望这种快乐被加倍放大,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你可能会变,别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篇7: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长美文

Angela Mader还能感到自己在害怕。恐惧感悄无声息,如影随形,蠢蠢欲动。每次开会,这种感觉都牵制着Mader,让她只想闭上眼睛、堵住耳朵。旁人报告任何重要工作她都听不进去,因为她的脑海中只想着一些最可怕的事情。在此得澄清一点:Mader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创业菜鸟,更没有仅凭直觉就孤注一掷、押上全副身家。早在2008年她就克服了人生第一重难关。当时,她创立的健康与健身初创公司fitlosophy进军全球十个国家市场,与亚马逊、塔吉特和沃尔格林药房这些业内巨头达成零售合作协议。

Mader不是创业新兵,面对恐惧的挑战她已经能够生存下来,但过往的战绩不是关键。“我总是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心里也隐藏着这种恐惧感,这导致我总是抱持批判的态度,不轻信任何事。”Mader说,“我要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我还有家人靠我支付开销,我对客户还有责任。我会有一种‘天啊,这事应该行不通吧!’的恐惧感,那是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常见。

没有哪位创业者需要他人提醒这个事实——恐惧感会影响自己。如果你无所畏惧,干脆现在就把工作辞了,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的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应该会有你的一席之地。既然人人都有恐惧的时候,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什么会让你感到恐惧?全球创业观察组织(GEM)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约有三成创业者坦言自己害怕失败(有同感的欧洲和亚洲创业者占比甚至更高)。还有一些未能统计的恐惧类型,包括害怕尴尬、怕犯错、怕刚刚求助的融资方不信任自己,诸如此类。创业者当然有理由保持警觉。美国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SBA)的报告数据显示,五年内约有半数新生代初创公司折戟沉沙。在美国创业者认为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恐惧事件之中,“成立公司”的排名高居第二,仅次于对退休储蓄的畏惧感。和创业相比,离婚、首次为人父母、迁居到新的城市生活都是小儿科。

我们可别忘了,雷阵雨虽然很常见,但通常谁也不会向这种天气低头——磅礴大雨开始袭来的时候,你依然会看到有人站在雨中,低头看着鞋子被雨水浸透。有些情况可能司空见惯,却不代表无法避免。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市口腔护理产品制造商Hello创始人兼CEO Craig Dubitsky说:“创业的确会让人担惊受怕,我们怕的事情很多。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没能让创业想法成为现实。你不想有丝毫后悔,没人喜欢吃后悔药。你必须愿意全部投入,如果不那么做,就不算创业者,创业这件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向恐惧屈服最后会怎样?Dubitsky一针见血地概括了结果:麻痹。如果任由恐惧滋长,它会让创业者的雄心停摆——创新戛然而止,难以实现目标。恐惧会紧箍着你,它会轰然倒下,重重压在你的肩头,步步紧逼,直到阻止你才收手。恐惧有毁灭的力量,一旦进驻内心就不会离开。因为恐惧,创业永远胎死腹中,投资永远无法达成,决策无限期拖延。我们不了解恐惧,却可以确定,它是我们永远都不希望去了解的事。

但不妨把这些数字记在心里:每年还有约1亿家公司诞生。这意味着每一秒地球上就要增加3位要面对恐惧的创业者,每小时就有1.1万名这样的创业者出现。多么不可思议啊!这些人只是凡夫俗子,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只是找到了一种关键的控制心法。在企业的成长历程中,他们要无数次寻根溯源,诉诸这种简单的心法,并不断完善它。这个秘诀就是:让恐惧为我所用。

去年,Mader和一个刚成立几家公司的朋友聊了起来。那位朋友说:“在你遇到的人里面,创业者应该是最没有安全感的那种人。他们总想证明一些东西确定无疑。”Mader一时语塞,因为这些话正是她的真实感受。她的确没有安全感,可她又想不断求证。

“我自信能胜任某件事,这种信心能战胜我对做这件事的恐惧。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想出对策。”Mader说,“要是对失败不怎么畏惧,就会鲁莽行事。要是太畏首畏尾,又会安于现状。可我知道,在经营企业时,如果完全受恐惧摆布,我将永远无法实现未来的蓝图,而我有远大的目标必须达成。不管怎样,对于恐惧,我心存感激,它是我前行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应该能激励每个人。

在谈到害怕什么以前,让我们先来说一说恐惧这种状态。恐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假如你身上沾满了蜂蜜,一个人躲进树林,一头熊开始靠近你,你会真正体会到“我快没命了”的恐惧感。作为创业者,你的公司在大把烧钱,最大的客户又迟迟不能拿定主意下单,你会是什么感受?

Dan Gardner是《贩卖恐惧:脱轨的风险判断》(Risk: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Fear)一书的作者,他说:“人会害怕,当你体验到这种情绪时,那就是恐惧,错不了。此外还有一种‘恐惧’,它更多是在表达一种焦虑、担心或关切,可能表现为有意识的情绪,也可能是你无意识的体验。假如我考虑去经商,我会亲自去分析,在认识到有许多风险之后,可能我会情绪崩溃,可能会说我觉得恐惧。但那不是一头狮子扑过来时那种感觉。”

先是狗熊,后是狮子,而常人并不会真的面对这些猛兽。(除非你在为食肉的野兽服务,给它们梳理毛发,那得祝你好运了!)你的感觉更复杂——那是一系列情绪的综合体,你会不停地胡思乱想。这种感受有什么好处?老实说,它不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但应该能提醒你有些东西很重要:你可能觉得灾难即将到来,但可能不会真有那种灾难。只是因为你的大脑过早设想了很多,总觉得这件事也会出错,那件事也会不顺,或者还有其他什么问题。那会让你焦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变化,是你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感觉。

Steve Blank是硅谷初创公司E.piphany的创始人。他的公司经历了一系列融资,而且首次IPO上市便一举募集了6600万美元。“我觉得(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Andy Grove所著最负盛名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书的书名真的是一语中的,他说得太对了。”(Blank有什么可害怕的?他回答说:“每天清早醒来,知道我公司的资金消耗速度是多少,银行里还剩下多少钱,到哪天甚至几点几分就会破产。”还有其他很多要担心的,比如消费者是否会不想购买他的产品,公司最出色的员工离职怎么办,等等。)

nlc202309082007

Blank之所以会喜欢“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个书名,是因为它并没有低估人们的各种担忧。但要是创业者盲目乐观呢?可能这种心态才会让公司陷入麻烦。Blank总是看好那些能预见到不妙状况的创始人,他们已经为那种可能做好了充分准备。那些创业者已经在其他压力较大的经历中证明了自己受得住考验,比如在军队服役、在破碎的家庭成长,或者之前维持过处境艰难的初创公司。Blank说:“很多初创公司创始人经过历练,知道如何应对混乱、不确定性和恐惧。他们了解,要生存下去,就得屏蔽所有不相干的事。”

要是创业者没有上述经历呢?不妨假设自己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元老级员工,也就是说,要做到事必躬亲,面对各类日常事务的挑战,或者报名参加黑客马拉松、创业周末活动,参加企业家精神培训班。用Blank的话来说,总之就是“做任何可以真实模拟创业压力的事”。然后,当你在自己的公司担任要职时,你就要做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创始者应该做的:未雨绸缪。Blank解释说:“你要不断地为可能出错的情况做好计划,不仅要有A计划,还要有备用的B、C、D计划。我总是在考虑多种未来的前进方向。‘怎么动用资金?怎么融资?怎么赢得客户?’如果你做不到一天到晚从多个层面对各种元素进行考虑,你的公司就会有麻烦。”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话虽然这么说,但现实是否当真如此呢?偏执狂可能不会信任任何人,可能害怕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们甚至会像Delivery.com这类送外卖的网站一样,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而疯狂工作。所以,并非所有偏执狂都能活下来。在对抗恐惧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给你的敌人取个名字(比如“焦虑!”),也不是制定出一个(或是三个、四个)应对计划那么简单。事实上,那些“幸存者”们还掌握了另外一项技能,那才是重中之重,更是博弈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作决策。只有知道如何作决定的偏执狂才能生存。

作为创业者,当你内心害怕的时候很容易固步自封,坚持根据已知的情况行事,未来作任何决策也会因此一成不变。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初创公司十分不利,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可以浪费。因此,你要更“崇尚行动”——这是Blank喜欢用的一种说法。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走极端,但它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你应该更喜欢采取行动,而不是毫无作为。作决定时,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研究来研究去,更别说什么“让我们回过头重新来过”,因为你不可能真正重新开始。再说了,什么叫回过头再来过?你到底能回到哪里去?你的员工不喜欢听到这种说法。别说这种糊涂话。

“你很快就会发觉,要是不崇尚行动,你最终会深陷恐惧,无所作为。这不只是会让你死路一条,也会害死你身边的人。”Blank说,“坏消息随时随地会出现,比如新的竞争对手崭露头角,风投改了主意不给你投资,等等。你必须要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去虚度光阴。”

那么,该从哪里着手呢?在这方面,Blank引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撤销决策和不可撤销决策。把当前遇到的问题拆分开,然后各个击破,试着逐一解决它们。假如你决定调整价格或者市场营销方向,事后发现决策有误,那还来不来得及纠正过来?可以,那就是可撤销决策。碰到这种性质的决策,关键在于要及时作出决定。那么,如果是决定是否长期租用某个办公地点,或者是否接受一笔风投,你能在拍板以后反悔吗?当然不能,它们是不可撤销决策,属于少数情况。对于这类决策,你可以多花一点时间仔细判断。

关键在于:敢于作出决策,并且能预计到这些决策会带来什么影响。决策的步骤越多,就越能全面地预见到决策作出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越有把握进行接下来的步骤。经验是逐步累积起来的,所以千万不要怕征求他人的建议。口腔护理产品制造商Hello公司创始人Dubitsky说道:“你会希望与那些真正脚踏实地的人为伍,他们能帮你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他们和你并不完全相像。这样才真的有帮助。你要吸引优秀人才组成董事会,吸引得力的投资人,还要结交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做良师益友。”

这些说法听起来再浅显不过,而且也是很好的愿望。它意味着战胜恐惧其实并没有秘密可言,世界上每小时诞生的那1.1万名创业者和常人没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对恐惧有了特殊的免疫力。既然恐惧是常见心理,那么人们战而胜之也不鲜见,因为战胜恐惧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论证,让我们假设出现了最坏的结果:你创业失败,你害怕的情形成为现实,企业关门,员工失业,可能有媒体发表让你尴尬的报道。有人流泪,有人愤怒,还有人阴阳怪气地说:“我以前就说过你创业不可能成功嘛。”虽然木已成舟,但接着该怎么做?

没什么好怕的了。经历了恐惧,你挺了过来,今后你再也没有顾虑。你可以放手一搏,寻求东山再起。

这正是Jim Snediker的心路历程。他的上一家公司——闪购资讯网站Left of Trend 在2012年年中倒闭了。“我过去压根没有想过‘关门大吉’。直到我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意识到,在既没有资金又没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做电商。”回顾这段经历,Snediker面无表情地说道,“我只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但不想重操旧业,也不想在以前从事过的行业领域里重新创业。那时,恐惧感和积极性催我奋进,推动我不断尝试新事物。”Snediker的努力没有白费:公司结业几周内,他和人共同成立了男装公司Stock Mfg. Co.,现在他担任公司CEO。Snediker由衷地感激恐惧感:“它重新点燃了我心中渴望创业的那把火。”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最坏的结果永远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糟。除非你被狗熊吓破胆了,结局才可能会和你想的一样惨。译 | Shark

上一篇:7册数学教案下一篇:闹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