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2024-04-13

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共10篇)

篇1: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社会系统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我校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学生健康平安。

二、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全校师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我校充分利用教育局、市疾控中心下发的各种宣传资料,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对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包括举行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展板宣传、发放艾滋病知识宣传册、播放VCD专题课件及现场咨询等,以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普及和提高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必要的生活技能培训。各班制作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内容做到定期更新,保证每周一次相关内容的宣传。

四、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问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宣传活动。

五、是开展“参与换水游戏,认识艾滋病危害”的健康教育课活动。学生中进行一堂健康教育课。

六、是学校图书室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我校图书室要配齐防治艾滋病图书及相关图片、教学VCD等。

七、我校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心系红丝带”宣传活动。

八、是请相关专家在各校进行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的知识。

九、是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毒品宣传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巨桥学校

篇2: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目前,我县现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主要集中在县疾控中心进行治疗(数据由疾控中心提供)。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实现艾滋病感家庭包保责任制,一对一进行帮扶和管理,愿意接受包保艾滋病家庭包保到位率达100%;落实跟踪管理机制,杜绝失访现象;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治疗管理,对符合治疗条件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率达到90%以上;加大宣传力度,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及预防措施知晓率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干预措施覆盖率达90%以上,遏制艾滋病传播,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

三、创新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包保责任制,实行属地跟踪服务管理。县艾滋病危险人群防控小组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对艾滋病家庭包保责任制。包保责任制实行包保单位的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包保单位具体负责人与艾滋病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定期主动与被包保艾滋病家庭取得联系,随时掌握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行踪和思想动态,了解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身体情况以及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积极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活动,严防失访、故意传播病症及越级上访等事件发生。对艾滋病家庭基本信息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是强化质量意识,抓好艾滋病人规范治疗。建立治疗专班,强化服务意识,做好艾滋病人的治疗服务管理工作。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标准,免费为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开展抗病毒治疗,及时处理病人因服药导致的毒副反应和因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机会感染性疾病,为艾滋病病人在治疗机会感染性疾病中发生医药费实行据实报销(医药费用由专项经费保障)。针对个体差异,制订相应的随访体检程序。每季度至少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随访一次,同时免费开展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肺结核等项目体检;每半年至少为病人免费开展一次CD4淋巴细胞检测,每年至少为病人免费开展一次病毒载量检测。做好艾滋病家庭相关成员的艾滋病筛查工作,每年至少为单阳家庭(夫妻只有一方为感染者)阴性者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宣传预防措施,并免费提供安全套。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救助措施。广泛地开展反歧视宣传教育,消除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心理。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纳入城镇低保或农村低保对象,对特别困难的艾滋病家庭实行特困救助。县财政局建立专项救助基金,对因输血感染的艾滋病病人按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预算列支艾滋病人体检专项经费,用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体检费和阳性孕产妇手术费。将农村艾滋病病人免费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县各成员单位落实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子女的关怀救助措施,免收其小学至高中的上学费用。

四是落实干预服务措施,遏制艾滋病传播。开展监测服务,及时发现和控制艾滋病传染源。加强孕产妇、性病患者、长卡司机、涉性服务人员、外出打工返乡人员以及羁押监管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监测检测力度,促使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尽快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控制艾滋病二代传播。开展干预服务,切断传播途径。全面落实血源管理机制。开展宣传教育服务,保护易感人群。通过建立公益广告宣传牌和宣传专栏、刷写宣传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广播、电视、网络和举办讲座,广泛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和职业暴露预防知识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预防意识。

篇3: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政策依据和工作优势

从政策层面看, 依据是明确的。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提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团体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 “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动员社会力量, 促进广泛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中, 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协助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2012年国家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和信息收集等工作。

从工作条件看, 优势是明显的。从服务的提供方看, 各类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健全、触角延伸广泛, 在常规工作中加入适宜的艾滋病防控活动, 可以提高其工作覆盖面, 具有可持续性, 避免了时下的一些宣传流于形式的弊病[5]。从服务的接受方看, 服务对象的工作、居住和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社区内, 对社区具有依赖性, 易于接受管理和服务, 可保证防控工作能落到实处[6]。

归根结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防艾工作还是实践的需要[7]。目前, 制约艾滋病防控工作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疾控机构技术人员数量少, 从而导致干预服务覆盖面不够、工作质量下降。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防艾工作的形式和工作内容

课题组根据工作实际, 总结相关研究成果[8,9,10,11,12]。首先, 形成以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防治策略和模式;继而, 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 (依据疫情、经济发展程度和流动人口数量等) 开展试点;经综合考虑分别在上海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南省安化市、四川省南充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及东莞市等地开展。工作模式包括: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劳动场所 (企业和工厂) 医务室为基础的策略。

2.1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防艾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13];“三小场所” (小足浴房、小洗头房和小歌舞厅等) 的从业人员, 因流动性强、高危行为发生比例高成为防艾工作的重点人群[14]。

模式内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防艾工作结合到日常服务中, 实施防艾工作。

工作方式: (1) 开展宣传教育。对“三小场所”人员开展宣传, 提高其防艾知识知晓率及保护意识。 (2) 组织同伴教育。培训同伴宣传员, 激励其宣传防艾知识和拒绝危险行为。 (3) 开展外展服务。利用门诊, 对就诊者提供宣传、咨询和检测等服务。

2.2 依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防艾工作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中和网底, 对农村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15]。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居多, 因其艾滋病知识缺乏、生活单调以及流动频繁, 致使商业性行为发生率高, 而安全套使用率低[16], 近年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上升明显, 是防控的重点人群[17]。

模式内容:由县级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指导, 乡镇卫生院加强督导, 村卫生室开展宣传教育。

具体方式:每位村医负责联系本村5~15名外出务工人员, 联系方式是电话和短信相结合, 用于解答问题和传递预防信息, 每个月打一次电话, 每半个月发一个短信。策略目的是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防艾知识水平, 加强风险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改变其高危行为。

2.3 依托劳动场所的医务室开展防艾工作

企业和工厂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经济发达, 乡镇政府也有提供公共服务的意愿, 以提高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预防艾滋病工作艰巨[18], 确定东莞市和广州市作为试点地区。

模式内容:乡镇/街道政府加强宣传, 协调劳动场所医务室对企业和工厂内的员工开展防艾工作。

具体方式:在一个特定区域内 (如乡镇/街道) , 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劳动场所医务室开展企业内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干预。目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接受防艾宣传, 提高其知识知晓程度, 减少其高危行为。

3 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模式的效果分析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城市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

对上海市9个区的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 以及361名“三小场所”的从业人员。

3.1.1 提高了宣传和干预工作的数量:

试点前, 平均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对“三小场所”开展宣传32次, 发放安全套3 564只, 对383人提供了咨询服务。试点后, 上述工作数量均大幅上升, 分别为60次、4 134只和613人, “三小场所”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0%, 超过对城镇居民的要求。

3.1.2 试点模式可以扩大工作覆盖面:

被调查的361名“三小场所”人员中, 接受过艾滋病干预服务的占75.1%, 其中, 接受2次以上的占55.3%;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04人中, 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占64.4%, 接受过预防性病宣传的占51.9%。表明, 对“三小场所”人员的干预比例较高。

3.1.3 目标人群对试点模式比较认同:

在“三小场所”人员中,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防艾工作表示“满意”的占81.3%, “一般”的占17.9%, “不满意”的仅占0.7%。在宣传材料的内容方面, 认为“内容丰富”的有152人, “通俗易懂”的有164人, “过于专业, 不易理解”的只有30人。在干预方式方面, 认为“形式恰当”的有99人, “贴近人群”的有208人, 认为“流于形式”的仅有17人。

3.1.4 从事防艾工作社区医生的人数和结构趋于合理:

试点后, 从事防艾工作社区医生的力量得到加强。2006年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3 632人, 其中, 从事防艾工作人员114人, 占总人数的3.1%;2009年机构总人数增加到3 985人, 从事防艾的人员增加到150人, 占总人数的3.8%。防艾人员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 有利于相互补充, 公共卫生专业占42.48%, 临床占29.20%, 护理占15.93%, 检验占10.62%。通过培训, 67.9%的社区医生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工作, 只有1.3%的人认为不足以适应。

3.2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农村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为基线调查, 第二次是干预后调查, 将两次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共调查外出务工人员176人。

3.2.1 提高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增加了预防知识:

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试点前的54.2%提高到试点后的94.4%。试点前, 78.3%的调查对象知道安全套能预防性病, 49.4%的人知道能预防艾滋病;试点后, 90.9%的人知道安全套有预防性病的作用, 84.7%的人知道能预防艾滋病。

3.2.2 试点模式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试点前, 36.8%的外出务工人员自我报告发生过商业性行为;试点后, 商业性行为发生比例降为21.6%。在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人员中, 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比例由67.7%提高到81.6%。表明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

3.2.3 增强了干预对象对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

试点后, 知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比例由30.9%提高到84.1%, 知道医院能提供咨询和检测的比例由46.3%提高到65.9%, 而不知道这些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的比例则由38.7%下降到13.1%。

3.2.4 外出务工人员对模式评价较高:

试点后, 62.8%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知识和预防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12.2%的人认为“预防知识提高了”, 13.4%的人认为“防范意识增强了”, 只有11.6%的人认为“没有变化”。在宣传内容方面, 31.4%的调查对象认为容易理解, 58.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只有9.9%的人认为内容不易理解。在工作方式方面, 98.3%的人能接受, 只有1.7%的人不能接受。

3.2.5 提高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 城市对农民工开展的防艾宣传主要集中在“艾滋病日”前后, 多由一些层级较高的机构开展, 导致形式僵化、针对性差、持续时间短及覆盖面狭窄, 只能影响很少的农民工。在本试点中, 以村为单位, 由具有卫生知识的村医来实施, 针对的是本村的外出人员。从效果看, 这一策略更具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农民工防艾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3 劳动场所医务室开展防艾工作的模式

在试点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为基线调查 (调查224人) ;第二次是试点后调查 (调查250人) 。相关部门调查包括卫生、妇联、计生、劳动、城建、工会、共青团和出租屋管理等机构、以及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医务室人员, 共调查93人。

3.3.1 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试点前, 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8.3%, 试点后提高为89.6%。

3.3.2 扩大了干预工作的覆盖面:

没接受过防艾宣传的外来务工人员由试点前的66.9%下降到试点后的2.8%;接受过免费安全套发放的人员由5.8%上升到45.6%;接受过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服务的人员由2.7%上升到12.0%;看到过相关机构开展防艾宣传的由28.6%上升到92.9%。

3.3.3 增强了相关部门的参与意识:

试点实施前, 相关部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了解程度差别较大, 只有计生和妇联部门了解较多;实施后, 其他部门也都清楚了各自职责。实施前, 相关部门参与防艾工作参差不齐;实施后, 劳动、城建、计生、妇联和工会等部门人员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了防艾工作。

3.3.4 各方对试点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

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医务室人员等81人的访谈, 了解到各方对试点策略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试点策略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都能接受。策略具备双赢效果, 有利于疾病控制, 有利于企业发展;由于结合到日常工作中, 工作量不大, 能够接受。对250名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 80.5%愿意接受干预服务。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模式的保障条件

4.1 参与机构在基层防艾工作中的职责要明确

社会各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参与防艾工作是明确的, 但要承担哪些具体工作不明确, 所以, 防艾工作的协调者 (如防艾办或卫生行政部门) 要根据基层机构工作特点, 明确职责范围, 保证日常化和可操作。

4.2 社区机构的工作体系要健全, 防艾的工作量不繁重

参与机构的工作体系要健全, 安排的工作量要合理, 才能提供规范和有效的服务, 才能保证易接受和可操作。例如,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中, 防艾只是在社区医生的工作上增加了不多的内容, 数量不多, 社区医生能够完成, 也不会抵触 (94.9%的人能接受) 。

4.3 经费投入机制要完善, 来源和数量要稳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在来源和数量方面都有保障, 2009年上海市各区政府对辖区内每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工作的拨款平均为48 953元, 稳定的财政拨款是可持续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需保障基本的公共卫生经费, 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这就为策略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4.4 技术培训要先行且不断加强, 人员数量和质量要保证

近几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 2005年上海市每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人员每年参加培训平均3次, 2009年则增加到5次。但在农村, 对基层医务人员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培训, 虽然已经由疾控机构进行了专项培训, 但仍有部分乡村医生由于文化水平低, 防艾知识掌握不好, 沟通能力不强, 影响到服务对象的信任度, 需要持续的技术培训。

4.5 完善督导机制, 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经费拨付相结合

合理的督导和考核有利于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试点发现, 合理的督导方案、督导内容和次数, 有利于工作常规化;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情况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的考核内容, 并把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经费的下拨相挂钩。

5 试点模式还需改进和研究之处

通过总结和分析, 试点策略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 (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中, 在明确机构职能的前提下, 具体的工作内容要因地制宜, 即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卫生服务体系、地理和文化习俗, 结合人群特征而确定。 (2) 在村卫生室模式中, 村医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内容不能太单一, 否则, 会降低干预对象的兴趣, 在防艾知识和沟通技巧方面需要提高;同时, 必须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3) 在农民工集中的劳动场所医务室模式中,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模式的实施有难度, 需要缩短宣传和干预的间隔时间, 同时,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以提高企业配合程度。

从总体上看, 试点研究将模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理念具体化, 并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三种模式都获得了积极的效果, 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下一步, 在可行性的基础上, 课题组将根据策略的内容、流程和重点环节, 进行成本效果评价、人力配置研究和制定技术指南, 以保证模式的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扩大了干预覆盖面, 目标人群对此“满意”的占81.3%, “不满意”的仅占0.7%;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模式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由试点前的54.2%提高到试点后的94.4%, 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由36.8%下降至21.6%, 安全套使用比例由67.7%提高到81.6%;劳动场所医务室的模式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知识知晓率, 扩大了干预覆盖面, 目标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68.3%提高到89.6%, 没接受过防艾宣传的比例由66.9%下降到2.8%, 接受过安全套的比例由5.8%上升到45.6%。结论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 在经费、人员培训和督导考核等保障机制方面需要创新。

篇4: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近况

艾滋病疫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例。2013年1~9月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0万例。目前,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传播途径。2013年1~9月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比例为89.9%(其中经异性传播比例为69.1%,经同性传播为20.8%),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经母婴传播的比例分别为7.6%和0.9%。

防控工作进展及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和84%。二是进一步扩大了监测检测覆盖面。目前全国已建立艾滋病监测哨点1 888个,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1.7万家和确证实验室377家。2013年1~9月全国开展艾滋病检测8 0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综合干预覆盖面。全国共开设了761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已达40.7万人,参加治疗的人员中新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89.5%。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全国共设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构3 413个,已覆盖31个省2 286个县(区市)。截至2013年9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约26万例,正在治疗约20.9万例。五是进一步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全国共有1 156个县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疫情较重的地区已实现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的全面覆盖。2013年1~9月,共计743万名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检测服务,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由采取干预措施前的34.8%降至2012年底的7.1%。

近两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

近年来,全球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我国2013年主题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2014年主题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意在说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到了关键时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防治工作难题,控制艾滋病流行。

宣传要点及健康提示

⒈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⒉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⒊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⒋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⒌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摘编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

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项目责任专家组组长吴尊友研究员在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介绍:“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在艾滋病防治实践中,为我国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减少经性传播、减少艾滋病死亡奠定了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制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一次能对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三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大大缩短检测“窗口期”。

艾滋病和病毒性丙型肝炎都具有“窗口期”的特征。采用常规查免疫抗体的检测方法,对新近感染的人是查不出来的,虽然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实际上可能已经被这两种病毒感染。这种表面上“安全”的血液,实际上却可以传播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由于我国艾滋病感染率高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常常去献血,使得“窗口期”血液风险增大。

就艾滋病来说,新检测技术将“窗口期”从原方法的22天缩短到现在的11天,使输血病人因使用“窗口期”血液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减少了50%。

目前,这项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推广应用,明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在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

曾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专题评为“十一五”期间的标志性成果的“重点人群减少艾滋病感染预防技术研究”,其成果在全国艾滋病单阳家庭减少夫妻间传播方面进一步发挥着作用。研究发现,与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家庭相比,抗病毒治疗减少了66%的夫妻间艾滋病传播。

该项研究成果从2011年开始向全国推广,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掌握艾滋病单阳家庭94 953个,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2010年的44.9%,提升到2014年的71.8%,使得2011~2013年全国接受治疗单阳家庭较未接受治疗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新发感染率减少73%。

科技重大专项优化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线治疗方案及针对乙肝、丙肝、结核等合并感染的适宜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为病死率显著下降提供技术支撑。(摘编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

艾滋病疫苗研究情况

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在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际上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研究计划和中国研究的进度。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领导的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病毒与病免研究室,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开展的“艾滋病疫苗研发相关的广谱抗体疫苗免疫检测的联合协作研究项目”(即“艾滋病疫苗发现研究计划”)实验室,于2010年通过了国际鉴定。该项目由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美国杜克大学牵头,全球9个国家的30多个实验室共同承担。其意义是在全球建立艾滋病疫苗科学评价的技术平台。作为中国艾滋病研究机构,邵一鸣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在两三年时间内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准,起到了地区实验室的作用。这个证书的获得,不仅对中国的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为中国周边国家的艾滋病疫苗评价也提供了支持,意义重大。

据邵一鸣教授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参与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993年就参与了这一项工作。我们自己的艾滋病疫苗研制从2005年左右开始,采取具有自己创新的技术路线,使用中国的天花疫苗——“天坛株”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载体,把老一辈科学家沈荣显院士30年前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慢病毒疫苗(EIAV)的原理用到艾滋病疫苗的抗原改造上。选择天花疫苗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载体,是因为天花疫苗在人类使用的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最广,数据最可靠,时间最久,安全性有把握。试验的另一个特质是使用活的病毒载体,活的病毒载体免疫原性更好。

传染病的疫苗的临床试验一般要经过三期。第一期叫安全性评价,选择完全健康、没有任何危险性感染的人进行临床试验;二期,用于有危险性感染的人群,重点评价其免疫原性,检测设计的免疫指标、对抗病毒等是否可以实现;第三期是在更大的高危人群中直接测试这个疫苗,检测其能否保护接种人群不被细菌和病毒感染。

截至2010年底,一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完全实现了设计目标,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并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摘编自新华网)

另据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透露,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艾滋病预防疫苗已经在北京佑安医院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于2012年启动),目前试验正在有序进行,有望在未来两三年之后正式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对艾滋病这一致命传染病的防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篇5:学校防控艾滋病工作方案

xx年12月1日是第xx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根据阿克陶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啊阿克陶县xxx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陶教发〔20xx〕174号)文件精神,我校将12月份确定为防治艾滋病宣传月,在全校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我校广大师生防艾知识水平,为遏制艾滋病传播与蔓延作出努力。

二、活动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力量,通过开展“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倡议活动,向广大学生宣传防艾知识,发动广大学生将倡议书带入家庭和社区进行宣传,并督促师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遏制艾滋病的蔓延作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时间:

12月1日——12月3日

四、具体活动安排:

1、校广播站开设《防艾禁毒从我做起》栏目,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的主题班会,各班利用班会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3、在学校内张贴关于艾滋病宣传的海报、横幅、标语及版画等宣传资料,发给学生预防艾滋病手册。

4、利用学校大型LED展示屏滚动展示防艾主题、防艾知识防艾影视等。(主要体现对艾滋病的基本情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宣传,把预防教育作为根本,使人群在学校、家庭内都能接受预防艾滋病的宣传)

5、通过校园微信群向老师们发放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预防艾滋病宣传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提出把1988年作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把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的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治疗此病的方法。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大家都应该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进而预防艾滋病。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2、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最长可达。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5、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可分为三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两周自行消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立即死亡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所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缓发病。只要没有进入发病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7、怎样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一是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二是每次性生活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全套不能使用,颜色变黄了或橡胶发硬了的也不能使用。

11、吸毒者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此外,毒品使吸毒者的体质下降,增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可能性。

你了解艾滋病吗关于“世界艾滋病日”的简介

导语: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据统计,截止到底,全球大约有36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1000万人死于艾滋病。

第x个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40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提出了关于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构想,并得到一致通过。会议认为,对各国政府、艾滋病防治机构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所有人来说,艾滋病日都是一个参与防治艾滋病的机会,通过世界艾滋病日一方面表明防治艾滋病运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全世界在遏制艾滋病方面的团结努力。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988年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12月1日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日,称为“世界艾滋病日”,并决定以后每年的12月1日要举行相应活动,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共同对抗艾滋病。之后联合国又成立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又把“世界艾滋病日”改称为“世界艾滋病运动”,使艾滋病防治活动贯穿于全年,而不只是固定在每年12月1日前后。

“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目的是:

第一、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艾滋病,知道艾滋病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人们知道预防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理解和关爱;

第四、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唤起民众,行动起来。

围绕着每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在世界艾滋病日的当天及其前后,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及各地区办事处的主任都会在这一天致词,阐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意义,陈述本次世界艾滋病日的宗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政府的卫生行政领导人,乃至国家的领导人也要出面讲话,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和支持防治艾滋病的决心。

篇6:巨桥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截止目前,我校没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但仍需增强师生公共卫生意识,提高我校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

一、基本情况

1、完善制度、责任落实

我校牢牢把握“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实行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保健医生及各科室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学校设有卫生保健室,并配备了专职保健医生,食堂设有卫生专管员(事务长)负责饮食卫生的督查工作。

学校根据《食品卫生法》、《中小学卫生保健制度》等条例和法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食品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健康检查制度、晨检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康教育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教学卫生管理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垃圾管理制度、厕所卫生管理制度等,明确了管理职责。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分层机制,确立了层层把关、包干到人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疾病防控、未雨绸缪

我校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管理,严格晨检、午检、全日观察制度,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健医生及班主任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要求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符合要求,晨、午检登记、因病缺勤登记记录真实正确且具有连续性。学校还坚持做好在校师生体检工作,对师生不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并做好体检分析及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并确保对新生的预防接种全程充足。

3、环境卫生、清洁舒适

我校历来重视环境卫生管理,由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行政值班领导负责学校日常卫生打扫的督查与指导,校园内外分工到人,做到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保证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各项消毒工作。每日,保健医生到各班进行巡查记录;每周,全校进行一次清洁卫生大检查。学校还做好了定期灭“四害”工作,卫生保健室内的药品、消毒物品等分类摆放,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过期、失效的卫生保健用品,对有毒药品单独寄存,妥善保管,投放药物定时回收,并做好回收记载。

4、健康教育、丰富多彩

我校把卫生知识、健康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贯串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扎实地展开教育宣传工作。一是利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班会和德育活动等形式多方面进行养成教育;二是利用健康专栏、黑板报、永久性标语向家长、学生和教职工宣传卫生安全知识;三是利用安全卫生知识比赛、卫生知识讲座等进行卫生规范教育;四是开设《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卫生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排查,我校卫生安全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灵活多样化。

2、师生健康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3、校舍环境设施,教学卫生、传染病防控等工作还有待更细致更深入。学校体育场目前尚未能铺设塑胶跑道,学生跑步时极容易掀起粉尘(这也是学生不愿参加晨跑的原因之一)。另外,学校只有一名保健医生,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班主任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在学科教学中,使得健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

4、校门外尚存交通安全隐患。学生上下学期间也是附近居民上下班高峰期,若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交通意外。

根据自查,我校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思索,迅速制定了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工作职责。

2、积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与公安、交警、消防、卫生、社区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内外携手,共抓校园安全卫生。

3、对校舍环境、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及美化。学校将对卫生和健康工作的经费进一步增加投入,投入以学校的实际需要为准。

4、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为了使卫生及健康理念植根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将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卫生和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将利用升旗仪式、课间操、专题讲座、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将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的学习。

5、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共育氛围。学校将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卫生健康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6、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宣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7:学校艾滋病防控活动方案

对于--一中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宣传工作是学校开展的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只有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力度,才能进一步扩大该校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悬挂了““携手抗艾,重在预防”宣传条幅。

2、学校为了提高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利用学校大屏幕播放了艾滋病反歧视纪录片《在一起》观看活动,并在观看后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讨论。

3、生物教师张-利用健康课向学生讲解了艾滋病防控知识。

4、将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与校园禁毒有机结合,共创文明校园。

篇8: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策略思考

1 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高

青年学生少与毒品产生瓜葛,很少发生以共用针具吸毒为主的血液传播,且多数处在学校学习阶段,很少涉及婚姻和生育,因此也较少发生母婴传播。研究发现,近年来虽然青年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疫情呈上升趋势,然而却是以性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4]。

1.1 较高的性行为发生率

青年学生处于性活跃期,艾滋病病毒多以性传播为主。诸多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6%~8%之间[5];北京市13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6.9%[6]。

虽然青年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不到10%,然而实际的性行为发生率与研究报告的性行为发生率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在调查中多采用青年学生性行为的自我报告发生率为指标,由于性行为较为隐私和敏感,并且社会各层面对青年学生的性行为多有负面评价,甚至是道德评判,因此自我报告的性行为发生率远低于实际发生率。

1.2 有高危性行为而缺乏感染风险意识

青年学生在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同时伴有不安全的行为。有研究表明,青年学生近1年内有2个及以上性伴的占22.3%,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仅为15.3%,而47.0%的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7]。

1.3 性行为低龄化趋势

有报道显示,职业高中学生的报告边缘性性行为率高达45.63%,报告的性行为率达到13.88%[8]。城市普通高中学生报告的边缘性性行为率和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职学生低[9]。来自全国18个省市城市高中生的调查表明,高中男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6.9%,女生为2.1%[10]。农村高中学生抚摸异性身体的边缘性行为报告率为9.5%,性行为的报告率为3.6%[11]。

1.4 有男男性行为现象发生

对北京市大学在校生中的男男性行为者调查发现,98.1%的学生有肛交行为;发生肛交行为的学生中,无保护肛交行为高达58.6%;发生口交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比例达到58.0%;近50.0%的学生认为自己感染HIV的风险很小[12]。

由于青年学生人群数量庞大且每年都有学生离校和新生进校,并保持一定的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和较低的感染风险意识,不可避免地扩大了青年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疫情。

2 青年学生防控知信行不足以抵御艾滋病威胁

2.1 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不高

较早的文献报道青年学生掌握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如山东省城市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60%以下,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2.8%和9.1%[13];高校大一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57.32%[14]。因此,教育和卫生部门倡导针对青年学生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2.2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需求迫切

2.2.1 青年学生具有性教育的需求

由于性传播是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因此艾滋病防控中,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到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李宁[15]认为,受艾滋病威胁最大的青年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婚前性行为呈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开展性教育,以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调查发现,82.3%的男生和85.5%的女生认为有必要在初中开设性健康教育的课程[16]。

2.2.2 青年学生缺乏性教育

余峰彬等[17]研究发现,针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严重不足,仅有13.3%的学生接受过性教育。张德美等[18]研究发现,32.2%的大学生在高校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5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性教育内容太保守。赵瑞芳[19]调查发现,58.4%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73.3%的女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蒋春雷等[20]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接受性教育的步伐,且性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性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和负面的影响,提出性教育是公益的行为,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应当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

2.3 知行分离现象严重

2.3.1 青年学生知行分离

HIV的传播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只有改变不安全的行为,才能预防HIV的传播。诸多的研究表明,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并不能有效改变人们的行为。对本专科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均大于95%,而在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中,仅有16.0%使用了安全套[16]。低年级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达94.4%,而安全套使用率仅为26.3%,接受过艾滋病毒检测率仅为1.4%[21]。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6.2%,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仅为20.1%[22]。

2.3.2 高风险人群知行分离

来自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研究发现,认识到安全套价值的人群中,有46.48%不使用安全套,在认识到减少性伴数量能够预防艾滋病传播者中,有高达73.14%具有多性伴[23]。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男男性行为人群有较高的预防知识,而安全套使用率则较低[24]。在四川省9个城市的调查表明,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5.7%,而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仅为26.5%[25]。

3 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

面对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和疫情,需要主动积极地开展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应根据青年学生的文化认知和生活特点,以便采取一些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3.1 防控关口要前移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不能等学生感染上艾滋病后才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正视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疫情的客观现实,而不能回避,甚至否认;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不仅取决于青年学生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更是由于生长发育变化趋势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缘故。

要认识到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艾滋病防控密不可分,只要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做到位,就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发挥艾滋病防控的作用。因此,要将艾滋病防控关口前移到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上,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作为艾滋病防控的切入点和重点。

要加强艾滋病防控的生活技能教育,将预防艾滋病的关口提前到青年学生发生性行为之前,帮助他们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生活技能。

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青年学生都面临着相同的感染风险,在青年学生中有感染风险较高的重点人群,如男性同性恋的学生除了面临较高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还面临着性取向认同的困扰和痛苦,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帮助。

3.2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26];通过同伴教育,提高了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27];同伴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男女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还能够提高安全性行为的知识[28]。北京市在13所高校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后,男、女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增加了10.0%和10.8%[6]。近年来,由于学校针对青年学生开展了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加上各类媒体的宣传等综合影响,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大为提高:本专科院校学生的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均大于95%[29];大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超过90%[30];广州大学学生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超过80%[31];湖南大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0%以上[32]。

3.3 性教育是艾滋病防控的有效切入点

国内外研究都认为,性教育是艾滋病防控的重要切入点[33]。应笑等[34]针对中学生开展为期2年的性及生殖健康教育表明,干预能够提高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谢静波等[35]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辩论会等参与学习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生殖健康的知识,还能够改善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王君等[36]针对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性健康知识、避孕能力和对婚外情、一夜情等现象的判断和拒绝能力。

3.4 加强生活技能教育

虽然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生活技能。有研究提出,应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教育,以提高拒绝婚前性行为的能力[37]。

艾滋病防控的生活技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包括安全的性行为、主动检测行为、告知性伴的行为、说服性伴接受检测的行为等:(1)掌握识别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技能。只有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才能主动选择适当并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所面临的风险。要让青年学生知道有哪些风险、风险发生的因素。(2)掌握协商采取安全行为的技能。要让青年学生在平等、自愿、尊重、积极的原则下,能够与对方说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交换意见、解决争议、采取安全的行为,以保护双方的健康。(3)掌握拒绝危险行为的技能。要让青年学生知道拒绝是双方对事情没有达成共识下,应当采取的主张、要求和措施;敢于在面对风险时,采取坚决的态度和行为,表达出坚定的意愿和立场,同时掌握拒绝的恰当理由和表达方法。(4)掌握寻求帮助的技能。要让青年学生在面临风险时,能够明确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从哪里能获得帮助、如何获得帮助,要能够准确、清晰地知道谁可以提供帮助、寻求帮助的时机、寻求帮助的内容、帮助的表述等,包括寻求什么机构和人的帮助。

3.5 研究并利用能够影响行为的信息

在促进青年学生采取艾滋病防控的行为中,需要提供能够影响他们行为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信息更为重要。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及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被人们所认可。而信息是为了影响接受对象的决策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陈磊等[38]通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信息知晓率对个体相关行为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干预信息指数的概念,并发现艾滋病相关信息较相关知识更能够影响到个体的决策和行为,越是离个体生活圈近、越具体的信息,就越能够影响到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生,筛选出能够影响青年学生采取安全行为的信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以有效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

摘要:<正>艾滋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在特定人群及局部地区处于高流行水平,并且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1-3]。同时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的感染疫情颇受关注。为积极有效地应对艾滋病病毒对青年学生健康的挑战,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针对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风险的相关措施,以期引起同行思考,探索和开展更有效

篇9: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基本背景

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例。2013年1-9月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0万例。目前,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传播途径。2013年1~9月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比例为89.9%(其中经异性传播比例为69.1%、经同性传播为20.8%)、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经母婴传播的比例分别为7.6%和0.9%。

二、防控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和84%。二是进一步扩大了监测检测覆盖面。目前全国已建立艾滋病监测哨点1888个、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1.7万家和确证实验室377家。2013年1-9月全国开展艾滋病检测0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综合干预覆盖面。全国共开设了761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已达40.7万人,参加治疗的人员中新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89.5%。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全国共设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构3 413个,已覆盖31个省2286个县(区市)。截至2013年9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约26万例,正在治疗约20.9万例。五是进一步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全国共有1156个县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疫情较重的地区已实现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的全面覆盖。2013年1-9月,共计743万名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检测服务,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由采取干预措施前的34.8%降至2012年底的7.1%。

三、宣传要点及健康提示

全球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我国主题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宣传要点及健康提示如下:

1_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篇10:艾滋病防控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关于开展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疾控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政府对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宣传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艾滋病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宣传做好防治艾滋病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全市学校教职员工防治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动员教职员工及其家庭积极投入到防治艾滋病的战争中去,坚决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二、总体目标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及相关的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动准则,建立健康的行为,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同时,反对社会歧视,倡导健康、相互关爱的道德风尚,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大力开展全县学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与重要时段集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

(三)认真把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政策性。

四、基本措施

(一)2008年2月—12月,按照正宁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宣讲团的活动计划,结合“青春红丝带”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新学年伊始,每个学校开展一次大型宣讲活动。中学学校新生入学时,要发放艾滋病防治教育资料,上好健康教育第一课。

(二)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2008年9-10月,聘请专家对校医、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对教师宣传骨干的培训任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学校,初步建立教师宣传骨干网络;着力抓好县级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将预防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纳入全县各类校教学计划,开设预防艾滋病课程,并纳入考试内容: 1.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知识教育:主要在初一到高中二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即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

2.预防毒品教育: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全县小学高年级段在健康教育课程中要适当加入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内容。3.全县各类学校要逐步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考试考查内容。提高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防治艾滋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并由各学校负责安排学生向其家庭成员进行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利用 “12〃1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结合主题,组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活动。

(五)充分利用设置宣传园地、校园网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要通过学校板报、宣传栏、校内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同时,在教室内、校园重要宣传区域的显著位置,悬挂艾滋病预防的专题教育挂图,并且要定期更换内容。

五、督导检查

(一)时间:2008年12月

(二)检查内容 :

1、健康教育教师,防治艾滋病宣讲员基本情况。

2、课程课时安排(教学计划、课程表等)情况。

3、学校艾滋病教材及科普图书的配备情况。

4、利用宣传园地等途径进行宣传的情况。

5、学生防治艾滋病等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测验)。

正宁县教育系统防治艾滋病

工作计划

二00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正宁县教育系统防治艾滋病

工作计划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正宁县教育系统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社会系统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较高的起点和超前的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有效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学生健康平安。

二、总体目标

总目标:构建不同层面、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艾滋病防治宣传网络和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全县师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分目标:小学和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工作

1、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建立运转有效的防治工作体制。各乡镇中心校、各中学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抓落实。

2、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中必须要结合新生体检和入学教育向每一位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应达到100%。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应根据师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无偿献血等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供师生开架阅读或借阅。到年底,学校相关科普读物的配置率达到80%以上。各类学校校园宣传栏中应设有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园地,并做到内容定期更新,宣传园地的设置率应达到70%以上。建有校园网络的学校应在校园网中设置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栏目,宣传栏目的设置率达到70%以上。还要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等不定期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科普知识,形成全社会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是积极协助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在学校内发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资料。在年底,发放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师生。

二是编制和向高一新生发放防治艾滋病教育处方。

三是各校充分利用教育部、市县防艾办下发的各种宣传资料,加强宣传工作。2007年底,利用国家教育部为我县的各类中学配套发放的艾滋病防治相关资料,强化对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包括举行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展板宣传、发放艾滋病知识宣传册、播放VCD专题课件及现场咨询等,以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普及和提高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必要的生活技能培训。到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在校园醒目处制作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内容做到定期更新,保证每周一次相关内容的宣传。

四是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问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宣传活动。

五是学校图书室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各级各类学校图书室要配齐防治艾滋病图书及相关图片、教学VCD等。六是城区中小学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心系红丝带”宣传活动。

七是请相关专家在各校进行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的知识。

八是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毒品宣传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切实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切实按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在普通中学的地方课时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时(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参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安排4-6课时,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相关生活技能,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避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行为。

4、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艾滋病骨干教师培训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同伴教育方法的训练,启动中学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活动,在中学生中尝试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对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后,组织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让他们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治艾滋病方面做到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任传播艾滋病防治信息。

5、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利用学生掌握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孩子向家长、社会进行宣传、推广艾滋病防治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6、重视和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切实按照•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对学校承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师资和校医进行一次轮训。要安排和筹措相应的培训经费,调动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进行培训。依托当地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纳入教研工作计划,要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7、学校要关心艾滋病患者子女的义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切实解决艾滋病患者遗孤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并将艾滋病患者子女纳入“两免一补”,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于进入高级中学的艾滋病患者子女,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减免学费或其他费用。

正宁县教育系统防治艾滋病

工作计划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五日

为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遏制艾滋病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确保•中长期规划‣和•行动计划‣艾滋病防治目标的实现,现依据国家和省、市一系列防治与控制艾滋病的规划、政策、措施及相关要求,结合我县教育部门的实际情况,特制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较高的起点和超前的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有效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学生健康平安。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构建不同层面、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艾滋病防治宣传网络和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全区师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分目标:小学和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歧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建立运转有效的防治工作体制。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形成全社会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一是积极协助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发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宣传纸、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宣传阵地,保证每周一次相关内容的宣传,且做到内容定期更新;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问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宣传活动;四是普遍开展“参与换水游戏,认识艾滋病危害”健康教育课活动;五是学校图书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六是各中学要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心系红丝带”宣传活动;七是请相关专家进行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八是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毒品宣传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要将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做到教师有教案,课时有保障。

(四)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艾滋病骨干教师培训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同伴教育方法训练,启动中学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活动,在中学生中尝试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对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后,组织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让他们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治艾滋病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人传播艾滋病防治信息。

(五)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学生掌握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孩子向家长、社会进行宣传、推广艾滋病防治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06‟]13号)、•艾滋病防治工作条例‣,同时利用骨干教师对本区的教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中学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100%,并将培训的签到表、图片、培训信息及总结报区教育局政教体卫股。

(七)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明白艾滋病防治的目的意义;知晓艾滋病的主要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国家的艾滋病防治政策。

四、工作要求:

1、各学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本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课时标准为初中6课时/学期,高中4课时/学期。

2、各学校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做好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并强化资料管理,将健康课教案、培训资料、教研资料和相应的图片资料存档。

上一篇:论文心得体会3下一篇:吾师吴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