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读书记

2024-05-07

幼儿园读书记(精选11篇)

篇1:幼儿园读书记

幼儿园读书记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益友。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像流星划过夜空。我每忆及幼儿园读书生活,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幼儿园的读书经历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也似一条弹奏着优美曲子的小溪!

幼儿园时我最喜欢读书,书对我来说那是相当重要,手里拿到一本书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事,都会放下来去看书。

毕竟是幼儿园,认识的字几乎没几个,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图画。我会根据图画想象文字的内容。

不久爸爸专门为我买了图画书,我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一会儿笑声连连,一会儿又哭声片片,我似乎已经进入故事中。妈妈从楼下上来说:“你这孩子,叫你怎么不答应啊?”说着,从我手中抽走了书。“呜——我要,我要„„我就像失去了理智!

几天后,爸爸又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就像老鼠见到大米一样高兴。并且,我定下目标:三天之内要把这些书看完。我看得忘了吃忘了睡,黑眼圈全出来了,同学们都说我是大熊猫,但我认同他们的说法:我是大熊猫,一只爱书的大熊猫!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藏;书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安徽省宿松县松兹小学五年级:梅雯清

篇2:幼儿园读书记

暑假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旅游,有的走亲戚,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参加夏令营,而我却不同,只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看书,给自己充充电。

看书不仅能开阔我的视野,还可以增长我的智慧。我看的书种类繁多,广到四海皆知,本本精彩赛锦帛,篇篇夺目如珠玑。其中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三毛流浪记》。

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我了解到许多感人又悲愤的故事,例:唐朝时,武媚娘进宫当宫女,一开始被李世民封为“才人”。李世民驾崩之后,他的儿子李治继位,因原来对武媚娘有好感,所以被送进“感恩寺”当尼姑的武媚娘再次入宫,并被李治册封为“昭仪”,之后又当上了“皇后”,协助李治治理朝政,李治死后,武媚娘先后让两个儿子称帝,但都不称她意,所以,她就以“太后”之名治理国家。几年后,她自己称帝,改名为:武则天。并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秀一枝梅!

还有《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他流浪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他孤独的身影徘徊在风雷雨雪中……他让我感动得流泪哭泣……

篇3:读书记

当时是王老师提供要读的书,然后在读书会的成员之间传看,因为我还不是正式成员,所以那次也就没有看要讨论的书,只是去旁听。到了那天下午读书会时候(因为读书会总是在下午举办,因此还得了个戏称叫做下午读书会),我和舍长跟在那位舍友后面进了读书会的教室,就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里面却已经来了很多人,或坐或站,三五一堆各自讨论着,并没有怎么规律的一排排整齐坐,不像读书会,倒像个什么休闲的小组织。我跟舍长正不知道坐哪里的时候,王老师过来说:“你们也来啦”,很亲切自然的跟我们打招呼,我们也不确定王老师是不是还记得我们,赶紧回她说:“嗯,我跟我们宿舍的姜旭来的,想了解了解读书会。”王老师很高兴,说“我看见了。欢迎你们来,坐吧坐吧,随便找地方坐下。”读书会虽然是在教室举办,但桌子都围在一起,摆成个方形,不像是在平时上课那样,互相都看不见脸。我跟舍长坐在一边,听他们讨论,才发现读书会读的不止是文学作品,还有历史,哲学,美学文本,还有一些人文科里的理论,读书会最重要的也不是某个老师或者某个人在上面讲,而是成员们的讨论,这确实很吸引我。虽然本来以为它只是读文学作品所以来的,但是这些东西也是作为大学生应该涉猎的范围,值得读一读,更何况,平时在宿舍里安静不多话的舍友在读书会表现得很活跃,很多观点都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参与到读书会来,应该能学到不少东西。

这次读书会之后我们跟王老师聊了聊,老师说下次来就可以正式参与了。在下一次读书会开始的前二十天,王老师给大家发了书目的电子版,竟然是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我看到这个作者的名字,想想接触他只是在教科书里,没想到自己还会有读他原著的一天。刚发下来的时候,我觉得还有二十天呢,就没立刻开始读。等到还有七八天的时候,舍长说起来读书的事儿,告诉我们每次都是要在读书会前一天发读书报告的,包括自己读书的心得、疑问等等。但是恰好那段时间作业又比较多,稍微一耽搁,居然只有两三天时间了。我琢磨着等书读完了,再写读书报告。结果到后来,我一直赶着看书,根本来不及写读书报告,这本书理论色彩又很浓,在这儿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这种纯理论的书,有种怎么都读不下去的感觉,但是眼看着还有两三天就读书会了,我跟舍长也不去图书馆了,为了省时间,中午吃完饭,也不睡午觉了,我在上铺她在下铺,坐床上使劲儿看。但是理论艰涩,而且背景知识不足,看得很慢。只是头晕脑胀也不敢松懈,毕竟读书这个事情,开始了就不能轻易说结束。最初我就像平常一样,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可是半天下来,也只是看了不到一章。我读书习惯在没看懂的地方要使劲儿搞明白了才接着继续往下看,所以进度很慢。我问了问舍长读到哪里了,她说她快读完了,这进度显然比我快很多。我想了想,只好选择放弃记笔记,像舍长那样直接只看书。但是这样读书,一来很不习惯,二来如果看完一章回头想想这章讲了什么,跟上一章有什么联系,却是什么头绪都理不清楚。这样看了一部分以后,感觉实在效果不行,又从前面重新回头边做笔记边看,这下又跟重新开始差不多。几次折腾,到读书会跟前也没看多少,而且看过的内容消化不多,别人就算问起,也不敢说是看过这本书的。于是到最后,拖拖拉拉也没能写出个读书报告,只好心理安慰下,王老师还没有给我们说每次是得交读书报告的。

到那天下午读书会,我吃过中午饭后也没有时间睡觉,特意洗了洗头发,吹到半干快没时间了,赶紧跟着宿舍的人往教室走。这次我算作为正式成员,坐的靠前一点,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一圈。针对这次读书会,王老师请来了思政部一位老师来导读。我真的感到很惊讶。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简直是万恶之源,政治课讲的内容一向教条又很无趣,王老师怎么会请思政部的老师来主讲呢?

思政部老师人很好,他简要说了下选这《爱欲与文明》让大家读的原因,并且介绍了马尔库塞这个人以及他的理论的来源和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就让交了读书报告的逐个发言,说说自己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看法、收获以及疑惑。我听了半天,大家都说觉得没太读懂这个书。一个个轮着发言,老师针对成员们的观点和疑惑进行解释和评价,居然引发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好几次全场讨论气氛过于热烈,导致王老师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要求会后详细讨论,这样读书会才得以继续。后来谈到关于书中爱欲和死欲的问题时,我想到在读书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完全可以参与讨论,于是我就站起来说:“我虽然没好好读完书,但是我认为……”话还没说完,思政部老师给了我当头一棒。“这里是读书会。书没读完的没有讨论资格。”那位老师不等我说完就回了这样一句话,我没法继续说下去,站着也不是,坐下也不是。教室里安静了一下,很快又继续讨论开。我站了一会,自己坐下了。期间还有几个同学朝我看了几眼,我拿着打印的那份书翻了几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那位老师说的在理,这里是读书会,书没读完的没有讨论资格。到后面的讨论,我已经有点听不进去了。等到读书会结束之后,我还在一直思考关于读书的问题。认真总结了下这次的读书,发觉从前到后我的行为都是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当书发下来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看,即使没有立刻开始看也应该先大致翻一翻,了解下这次阅读量的大小,读起来的难度,然后做好安排。也就不至于拖到后面才想起来要做这件事。而且后面留时间太少,无形中也增加了风险,一旦别的学科别的事情需要我花比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在这件事上就更难保证时间了。正是因为自己不肯主动起来,才最后被迫被事情追着,在最后几天里做得辛苦,效果却并不好。这次被老师打断算是我幸运,虽然是很没面子。但如果不是这一次,我很可能以后都是这么拖拉,不知会失误多少大事小事。

篇4:读《蒙斋读书记》偶感

读“比干不通”感

《吕氏春秋·过理》曰:“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诸家皆注:其指纣,窍指心窍。而林老独释“其”指比干,何也?我们顺着林老的思路走下去便清晰起来,原来古代王不是至高无尚的,如对宗亲(王族庶孳)大臣屡谏不纳,大臣就可以用“有德者居之”的办法让王下台。比干让王下台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义务,他为什么不这样做而是任纣剖其心?他们为什么把纣捧到不可动摇的位置?他为什么死的如此惨烈,也就不言自明了。因此孔子哂其窍不通,其岂能为圣人,其若为圣,纣何以为王。其实是:一个一个倒下去的比干,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被捧做“圣贤”,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自己的伟大,同时却给整个中华民族修筑了一个愈来愈黑暗而坚固的专制的堡垒。从他们始中国的民主之光就被愈来愈厚的专制乌云所淹没。林老对孔子的“比干不通”正解说清了三千年前孔子所说的原意:比干不是圣人,他们不过是王朝的建筑者,他们死有余辜,当然要比后世怀宠不去的,附君之躯犹如蛔虫的愚忠,他们更能引起人们的怀念,使得智者不敢怒也不敢言,而愚者却不惜用生命去捍卫他们。这就是中国历史及其民主历程的悲剧。

读“翔而后集”感

一群雉鸡,俗称野鸡,在山梁上的灌木丛中飞时一哄而起,落时却要在上空来回盘旋,而后落下。(凡在山乡生活过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孔老先生对雉鸡的行为大赞赏,子路听到老师的赞美不由得也对鸟儿连连作揖。后世俗人居然解释为孔子赞美野鸡味道鲜,子路击杀而供,孔子不食。论语中怎会有这样的记载,孔老先生怎会如此贪吃,岂不可笑?林老从孔子一贯的行为作出正解,老先生在赞美鸟识时务,懂得择木而栖。后世士气全无的士啊!怎能知道老先生的心呢,大概他们正在想如何跟主子混几根野鸡骨头啃吧?哪里还能想到这里还有用人的事。

后世谈到用人常以伯乐人畜相比,岂知任、用之间仍是平等关系,主择贤士,士择明主,而且士则更为主动,因为,士可择主,主不可弃国,后世治国之主盲目自重,而人臣自贬到居然连禽兽不如。致使贤者于野,而蛆蝼拥于朝堂之上。

悲呼!国岂有不衰、不亡之理。无怪乎孔老先生要对鸟而揖了。

读“秦始皇杂记”感

秦的迅速崛起和迅速灭亡一直是千余年来议论的话题。林老此篇从秦始皇的怪相谈起不由地引起了我的话题,这个无比凶残丑恶的怪物究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浅义上讲,他的出现激活了统治者的兽性,使后来者犯了以武力征服一切的红眼病,从此平时可互为兄弟,一旦登基就要称孤道寡,过皇帝瘾,就不想死,就想永远做皇帝。他开辟了专制的先河。

从深义上讲,从此国民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真正的奴隶,士失去了尊严,变成了侍臣。由于士和自由民失去了赖以生存自立的、本属于自己支配的一切,从根上挖掉了他们特立独行的物质基础,从此所谓朝中之士不过是任皇帝支配的工具而已。从此,中国历史陷入了长久的黑暗。从此,朝中再也没有特立独行的士和国人。

从此,消灭了促使人类进步的竞争。从此,只有不为国人,只为皇帝服务的不怕亡国只怕亡头的斗筲妾妇,紧紧地围在皇帝的周围,千余年来营造了一个黑暗而专制的坚固堡垒。

“有恶德者不当为君”,从此成为一句没人敢说的空话。

从此,特立独行的民主的呐喊在这黑暗的营垒中喑声。

从此,反抗只有暴力,可悲的是它只是给下一个皇帝铺平了登基的道路。

篇5:读书记作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听上去还蛮有意思的。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控制不了我自己了。一页、两页、三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每当我看到了惊险的地方时,我会认为我就是文中的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参加了疯狂茶会。

我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爸爸妈妈还在家等我,忘记了一切。我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正在这时,郑义萱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把我吓了一跳,张口就来:“爱丽丝你干什么!”这句话可把她逗得哈哈大笑,我坐在石凳上半天才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我又进入了爱丽丝的梦境当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好似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牛肉面馆,又好似一只从来不停止吸蜜的小蜜蜂。

当小区的路灯亮了起来时,我才发现我已经在这里读了三个小时了。我合上书,先打了个喷嚏,然后又咽了一口唾沫,好像先把没用的东西清理出去,然后又把今天从书中学到的所有知识咽了下去。最后,我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袋子里,走向了回家的路。

篇6:读书记作文

小时候的我除了看书便没有其他的爱好了,我自己看的第一本书,倒不是幼儿园时看的注音版绘本,而是一年级时自己开始一知半解的看一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那时我十分喜爱读书,却只能晚上偷偷从床上坐起来,点起书桌的台灯,拿出那本被我视为珍宝的红楼梦,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红楼梦》来。为什么?因为我的母亲认为小学生应以学习为重,不应该读一些杂七杂八的闲书。虽然我为了争取到光明正大的读书的机会,向我的母亲提出了不止一次的抗议:《红楼梦》不是“杂七杂八的闲书”,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曹雪芹人生的翻版!可她还是不允许我看,所以我只能在晚上坐在书桌前看。

后来我的“夜读计划”被妈妈发现了,最坏的消息还不是这个,而是她还说,如果她再发现我偷偷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就把那些书全都卖了。这可不行,那些书可是我偷偷向我的舅舅借来的呀,要是他知道他的书被卖了,肯定就不会再借给我书了。出于对母亲的畏惧与对书的负责,我只好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把脑海里翻涌的想看书的念头强压下去,心里不住地安慰自己:没事,等到周末你就能大饱眼福了。

热爱读书使我的作文常常成为全班之冠,这是读书带给我的好处之一。

篇7:读书记作文

当妈妈看见我回家不做作业看课外书时,她就会火冒三丈,把课外书抢走,并斥责我,让我赶紧做作业,做完作业才可以看课外书。

因此,我每天都把作业做完了才可以看书,即使是双休日,妈妈也一样要求我先做作业再看书。最令人开心的是双休日,因为我的作业周五就做完了,我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看我喜欢的书,妈妈就没有理由对我说现在不能看课外书了。

我拿起我未看完的《红楼梦》接着看。读着读着我的肚子“不由自主地打起了仗”,我那时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我会炒饭该多好,炒一碗香喷喷的炒饭,坐 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边吃边看书。可惜啊!我不会炒饭,只好饿着肚子喽!当家里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我已经读了半天了,爸爸叫我吃饭,我合上书, 咽了一口唾沫,好象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篇8:刘承干家藏本《西山读书记》钩沉

一、刘承干家藏本《西山读书记》的总体特征

刘氏所藏《西山读书记》为宋开庆元年(1259)福州官刻元明递修本。共六函30 册61 卷。分甲乙丁三集,其中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二十二卷,丁集二卷。框高21.5 厘米,宽16 厘米。半叶九行,每行十六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有双顺黑鱼尾、双对黑鱼尾及单黑鱼尾不同鱼尾类型。书前有真氏门人汤汉于开庆元年(1259)所作序文一篇。封面题名为“西山读书记×集×卷”,每册卷首卷端题名为“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集×卷”。版心题名甲集为“读书记甲集×”、“读书记甲×”或“甲×”,乙集为“读书记乙集×”、“读书记下×卷”或“书记乙×”、“乙之×”,丁集为“丁之×”。一些书页版心下有“延祐五年刊林”、“延祐五年補刊志”、“大德三年補刊辰”及“王佛”、“张伯”、“六百五个”、“四百三十五字”等刊刻年代、刻工姓名及字数统计等镌记。乙集及丁集卷终皆有牌记,内容为“监雕迪功郎福州福清县县学主学张植”、“提督奉议郎通判福州军州事兼西外宗正臣黄巌孫”、“提督奉议郎特添差福建安抚司参议官仍釐務涂演”。每册内封页左下端、第一页右端及一些卷末分钤或合钤“如皋李犹龙元德父海岳山房藏书记”、“弘业堂图书记”、“畏天畏人心法积書积德名家”、“如皋李犹龙元德氏”、“刘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書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濮阳李廷相書画印”等藏书印章。

二、刘承干家藏本《西山读书记》相关蹟义探微

1.《西山读书记》的撰著及版本流传。古籍分类中多将《西山读书记》列入子部儒家类,缘此书是真德秀发明先儒学说,绍继程朱理学的大成之作。真德秀(1178—1235),福建浦城人。字景元、希元,号西山。著作主要有《西山甲乙稿》、《大学衍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西山读书记》等。其学术思想和政治见地集中体现在《西山读书记》一书中。该书三集中,“甲(甲集)言性理,中述(乙集)治道,末(丁集)言出处”[1]79。全书征引宏富,史论结合,是宋明理学体系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宋末理学发展状况及真德秀的学术思想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最早著录《西山读书记》及其版本状况的是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一书。陈氏《解题》将该书列于经解类并言:“《西山读书记》有甲、乙、丙、丁四集……今但见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1]79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此书亦为三十九卷,亦是甲三十七卷加丁二卷的和数[2]318。再案汤汉序文言“《西山先生读书记》惟甲、乙、丁为成书。甲、丁二记,近年三山学官已刊行。乙记上则《大学衍义》是也,其下卷未及缮写而先生没,稿藏于家,学者罕见之。汉来建安,请于先生之嗣子仁夫右司,传钞以来,手自校定,釐为二十二卷,将欲刊之仓台,适福之郡文学吴君应丑以书来,曰愿得本而并刻焉,以备一家之言。乃以授之,而助其费之半”[3]1来看:真氏原计划分甲、乙、丙、丁四集来完成此书,实际只创作了甲、乙、丁三集。而最早刊刻的是甲、丁二集,即三山学官本。这也是宋代最流行的本子,陈振孙、马端临所著录的即为此本。乙集上卷即《大学衍义》,是真德秀做户部尚书时进献皇帝之书,端平元年(1234),真氏将之独立出来,另行刊刻,形成后世《大学衍义》单行本体系[4]93。乙集下卷是真氏最后所作部分,所以纲目编排记事起于虞夏,迄于五代,而实际记载只到唐李德裕。且文稿未及缮写,真德秀即辞世,致使“稿存于家,学者罕见之”。汤汉从真氏之子真仁夫处抄得原稿,并删定为二十二卷。后因吴应丑“并刻”之请,“乃以授之,而助其费之半”。吴应丑此次请刻,即是宋开庆元年福州官刻本的缘起,是甲、乙、丁三集第一次合刻合刊,也是传世的甲、乙、丁三集本的滥觞。此后《西山读书记》在国内形成三种主要的版本体系:(一)《西山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丁集二卷》,宋福州学官刻本(即三山学官本);(二)《西山读书记乙集上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端平元年(1234)刻本。(三)《西山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下二十二卷丁集二卷》,宋开庆元年福州官刻本。后世刊本以此三种刻版为祖,或补或修或翻,陆续刷印,形成我们所谓的宋刻元修、宋刻元明递修等不同的版本类型。笔者所见刘氏所藏之书即属宋开庆元年福州官刻本体系,是经元大德三年、延祐五年及明代补版刊印的递修本。

2.李廷相、李犹龙及其钤印蹟考。辨稽此部《西山读书记》印章内容及钤印位置可知:“濮阳李廷相書画印”的印主是李廷相;“如皋李猶龍元德氏”、“弘业堂图书记”、“如皋李猶龍元德父海岳山房藏书记”、“畏天畏人心法积書积德名家”的印主都是李犹龙。说明此书亦经李廷相、李犹龙二人收藏。那么这二人生平、收藏及钤印的历史纪录又如何呢?查考相关文献得知:

李廷相(1485-1544),字梦弼,河南濮阳人。明代藏书家。撰有《李蒲汀家藏书目》2 卷,该藏书目录按“藏书地点、藏书柜橱以及各柜橱格层放置编次”[5]81,其中的“中间朝西,头柜三层”中载有“西山读书记三套30 本”[6]71。与笔者所见刘氏藏本册数相同;又案史载李廷相藏书印有“濮阳李廷相家图籍印”、“李廷相藏书印”、“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印”、“濮阳李廷相书画印”等[7]218与笔者所见《读书记》中的钤印亦相符合。藉此可证此书确经李廷相收藏过。

李犹龙,相关资料和记载很少。傅增湘谓考《通州志》得知其“字海岳,万历二十四年(1596)举人,构层楼十数楹,储书其上,自中秘迄山野遗书墨迹,靡不毕致,叠案盈床,晨夕披阅,旁列姝丽,时闻丝竹声,亦明季淮海间一畸人也”,并谓其藏书“有如皋李氏藏印,文曰‘如皋李犹龙元德氏’、曰‘如皋李犹龙元德甫海岳山庄藏书记’、曰‘畏天畏人心法积书积德人家’”[8]43。则李犹龙亦为明末藏书家。其藏书印章与笔者所见书钤印略同,疑两者异义之处为傅增湘记载疏略所致。此书曾为李犹龙插架之物特征明显。

3.刘承干与《西山读书记》。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清末民国著名藏书家。嘉业堂藏书楼即其藏书之所。在缪荃孙等为其所作藏书目录《嘉业堂藏书志》的子部儒家类中,著录有宋刻本《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丁集二卷》。并在该録目的题记中全文记录了汤汉的序文后,对此书的版本加以考证。认为:“西山此记,陈振孙《书録解题》始著录,列‘经解类’言: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与此本和。《四库提要》作六十一卷,是并门人汤汉釐定之《乙集》下二十二卷合计之也。按汤汉序,《乙集》上卷即《大学衍义》,一书分载二名,实《提要》之失检处。是刻每半叶九行,每行大十六字,小二十四字。序后有《甲记纲目》一叶,题名下《甲集》注‘甲集几’,《丁集》注‘丁之几’。中缝《甲集》作‘读书记甲几’,《丁集》仅标‘丁之几’。有明时补版,殆即三山学官本也。有‘濮阳李廷相藏书记’、‘如皋李犹龙元德氏弘业堂图书记’、‘畏天畏人之法积善积德名家’、‘如皋李犹龙元德父海岳山房藏书记’诸记”[9]394。从缪志纪录的《读书记》版本特征和李廷相、李犹龙藏章及史载刘承干的藏书印“大大小小有十多方,看书本的大小来配图章的大小,打在每本的第一页上”[10]4,结合笔者所见之书的版本特征、二李及刘承干藏章及其位置来看,该书曾为刘承干所藏无疑。

分歧疑义之处就是笔者所见书的集次卷数版心题名与缪志著录的似有不同。《藏书志》题记认为:刘承干所藏《读书记》的集次卷数与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著录的相合;《四库提要》合并汤汉釐定的《乙集》下二十二卷统计而得六十一卷,是其误辨书名失检之误。李致忠先生在其所著的《古书版本鉴定》一书中言及:“后人在古书上所写的题跋识语,也因每个人的学识水平不同而各异。有时即使是名家的题跋,也难免疏漏或谬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古书上后人所写题跋的同时,还要做到信而不惑”[11]135。对于《藏书志》的题记,我们也要结合实物和相关资料客观的分析辨别,而不能盲目轻信。从笔者所见《西山读书记》印章、书名牌记及此书的不同版本来看:《书録解题》所著录的《读书记》当为三山学官本,《四库提要》所著录的则是开庆元年福州官刻本,两者分属不同的版本体系,所以题名卷数各不相同,《解题》和《提要》都无失检之处。《藏书志》误将两不同版本的《读书记》混为一谈,又错解汤汉序文,误认刘氏所藏为“三山学官本”,却是其失检所在。案《藏书志》题记中既然录有汤汉序文,就可说明此本不会在汤汉作此序之前刊出,即不会早于南宋开庆元年,当然也就不会是汤汉序文中所说的“已刊行”的三山学官本了,而应是汤汉此序后刊刻的和《四库提要》所著录的属同一版本体系的福州官刻本,只是《藏书志》在著录时将《乙集》下二十二卷亦认同为《大学衍义》而未予著录而已。版心题名的小小不同,当为缪氏记录疏漏简略无法全面详细对证之憾。

此外,由于印章篆刻中变体文字的应用,致使产生不同的印文识别结果,或因记载者凭记忆兴致疏漏简略的记录,致使印章内容与相关记录难以做到一一对应,这也是版本鉴别中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结合藏书家印章图谱等相关资料作出合理判断。如此部《西山读书记》中李廷相、李犹龙的藏书印就可借助《嘉业堂藏书志》记录及二李的相关资料加以分析,虽个别字词有出入,可设定为记载疏漏或辨识差别的结果;刘承干藏书印则可对照《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一书上著录的刘氏藏书印谱给出印证[12]238。“通过藏书印记可以看出一书的递藏关系”[11]167。从此部《西山读书记》的藏书印来看,该书曾为明李廷相所藏,后为李犹龙所得,至清末民国时成为刘承干的插架之物。期间的几易其主总是伴随着江山改色、世事变迁的社会兴替而发生的。刘承干藏书亦始于辛亥革命后,“众多东南旧家世族麇集沪上,遭逢鼎革,他们家道中落,生机维艰,纷纷以藏书易米,使大量旧籍流向社会”[13]138的特殊社会环境下。20 世纪30 年代,国家内忧外患、刘氏家庭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此书和其他藏书一样,散出嘉业堂藏书楼。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像其他书那样或为日人所掠,或为其他藏书家所购,而是独自漂流,在社会上辗转,最终归于公有,为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的典藏之籍。

摘要:刘承干家藏本《西山读书记》为宋开庆元年福州官刻元明递修本。从版本特征、钤印、历史记录等相关资料考证,此书曾经明李廷相、李犹龙收藏,后成为刘氏嘉业堂的插架之物。

篇9:五柳读书记

至少有两个很熟的同学好友批评过我,说我这种纯欣赏式的读书不行,做不出成绩的。的确如他们所说,我一生没做出任何成绩,可是我总觉得,人各有志。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认同这样的五柳先生。学术不是宗教信仰,不能说某某书字字是真理,每个字我都要同意,只要它给我以启发,它的讲法值得我去读,甚至我的理解未必是作者的原意,可是能自得其乐,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古人说:“为学当先立宗旨。”我一生阅读,从未立过任何宗旨,不过是随自己兴之所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信步漫游而已,偶然邂逅了某些格外令我深受感触的书,甚至于终生隐然地或显然地在影响着我。

在西南联大上学时,一次我在西南联大的外文系图书馆(这是我们常去的地方)看到一本书,题为The Tragic Sense of Life(《人生之悲剧的意义》),一时好奇就借回去读。当时我也和许多青年人一样,常常想到人生的意义。人生一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本书作者Unamuno(乌纳穆诺)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曾任西班牙最古老的Salamanca大学校长,佛朗哥专政时期惨死在法西斯集中营中。他大概是受到吉诃德的影响吧,认为人生一世所追求的乃是光荣。我问过很多同学和老师,他们都不同意这个观点,惟有王浩认为是这样。后来我把此书给汤用彤先生看,并且问他的意见。汤先生的回答是:文字写得漂亮极了,不过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汤先生说,人生追求的不是光荣,而是peace of mind(心灵的平静,心安理得)。我又把汤先生的话转述给王浩,他想了想说:“也可以这么理解,但peace of mind一定要through glory才能得到。”我想,一位老先生,饱经沧桑,所以追求的是peace of mind,而王浩当时年轻气盛且又才高八斗,所以一定要通过“光荣”才能使他得到peace of mind,否则不会心灵恬静。

及至后来我又读到Unamuno一些作品,才发现他并不如《人生之悲剧的意义》一书中所给我的印象。他实际上是在追求那种不可捉摸、难于把握而又无法言喻的人生的本质。这里不可能有逻辑的答案,所以他就寄托于文学的寓言。我的兴趣是要猜一个谜语,但那仿佛并没有谜底,Unamuno似乎在暗示我:人生不可测变,不可立语言文字,所以人生的意义是无法传达的。

一九四○年夏,也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傅雷先生译A. Maurois(莫罗阿)的Meipe,中译名为《恋爱与牺牲》。傅先生的译笔极佳,简直是我们翻译的典范。如他把Donne(多恩)的诗句I’ll undo the world by dying译作“我愿一死了却尘缘”,把violon plaintif译作“如泣如诉的小提琴”,使我叹服不已。作者Maurois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新兴的传记文学作家,与英国的Strachey(斯特雷奇)、德国的Ludwig(路德维希)齐名,但我觉得Strachey和Ludwig都不如Maurois那么灵心善感。《恋爱与牺牲》是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书,非常之欣赏,因为它改变了我们通常对人生的看法,仿佛为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道德本位、伦理挂帅的人生观,政治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伦理道德是政治的扩大,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就是从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眼光评判人,是非常简单的二分法。但Maurois几乎同情每一个人,甚至一切人都是可爱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当我们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宽厚同情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便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像的那样脸谱化。

后来我又找到Maurois的成名作Ariel,即《雪莱传》。雪莱一生都在挨骂,学校开除了他,又因为恋爱的事情私奔,名声扫地,三十二岁就早早故去。可是Maurois用他一贯的温情,把雪莱比作莎翁《暴风雨》中的天使Ariel。这本书我反复读过好几遍,并介绍给许多同学,化学系的章惊叹道:“Maurois真是个轻愁的天才!”友人物理系的王景鹤在解放后的“思想改造”中,还把受Maurois的影响写进了自我批判。由于Maurois是英国通,所以一战、二战中担任了法国的对英联络员。二战结束时他访问美国,在大西洋上看到美国舰队演习的耀武扬威,感叹道:“有这样威武雄壮的海军,真是世界和平最可靠的保障。”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读后我不禁惋惜道:“Maunois已经成了法国的林语堂了!”(在当时人看来,林语堂不过是“骗美国人钱”,所以评价不高。)

不久,我又邂逅了另一位更加引我入胜的作家,白俄D. Meresch-kowski(梅勒什可夫斯基),他的思想再次为我开辟了一片意想不到的天地。我读他的第一部作品《诸神复活》是他三部曲的第一部,书名亦作《达·芬奇传》。译者郑超麟先生是元老级的托派,解放前关在国民党监狱里,解放后关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前后数十年始终不肯低头忏悔。郑超麟先生学识丰富,译笔亦佳,惟独遇意大利人名最后一个音节-tti时,总译作“啻”(音chi)而不作“蒂”,令人感到有点别扭。我自己喜欢遐想,对历史做一些可能的假设考问自己,并且喜欢追索书中的微言大义之所在。梅氏此书虽系为至圣达·芬奇做传,但似乎有意在预示一个第三帝国的诞生。历史上第一帝国是罗马帝国,那是一个剑的帝国,它以剑征服了世界。继之而来的是基督教帝国(Christendom),它以十字架征服了世界。文艺复兴以来,古代的异教诸神又复活了,但它以光荣与骄傲背叛了基督教帝国,终于也会引致灭亡。于是,继之而来的也许是一个第三帝国,把剑和十字架结合为一。然则这个帝国又是谁呢?我当时以为最能够担当此任的,恐怕非苏联莫属,而走在前列的欧美列强已经被物欲腐化了,不足担此重任。但是,这种半预言、半神话的期待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庸俗唯物论金钱拜物主义的冲击而兵不血刃地破产了。

理想和金钱的角逐究竟谁胜谁负还难预言,而对历史做任何预言大概都是危险的。因为历史是自由人的自由事业,所以就不完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仅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话本身而言,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很多作家都喜欢写神秘的作品,同样也很吸引我。比如Unamuno有一篇小说《沉默的谷》,说有个地方非常奇怪,很多人进去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再比如爱伦·坡、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写出了像《父与子》、《罗亭》、《前夜》,可是也写过许多篇神秘的小说,如Clara Militch(《克拉拉·米利奇》)。我想,生命中的确有一些不是用说理、逻辑能够表达的。比如宗教,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宗教就是真实,它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对不信的人来说,可能就是胡说八道。有人简单推论说:“谁看见过上帝?谁摸过上帝?谁也没见过、没摸过,所以上帝就不存在。”这种推理方式成立吗?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存在?我们看不见空气,可是空气存在;我们看得见彩虹,可是它不存在。有神论者可以说:“上帝就是看不见。”因为上帝everywhere and nowhere(上帝无所不在,又不在任何地方),不是人所能理解的那种存在。Spinoza(斯宾诺莎)也讲上帝的存在,而他的“上帝”就是大自然。有人问爱因斯坦是否相信上帝,爱因斯坦回答说:我相信上帝,但我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所以这就看如何理解了。如果说上帝是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拿着根棍子,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这种上帝大概是不存在的。如果认为上帝就是大自然的奥秘,那完全有可能存在。在这一点上,我欣赏《王子复仇记》里哈姆雷特的好友Horatio(霍拉旭)的一句话:这个广大的世界不是你可怜的哲学所能想像得到的。我也有同感。其实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许多东西我们无从用常识表示,只有在更高的层面上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我们强用通常的语言表达,那就把它非常之简单化了。

当时有几本西方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给我印象很深。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我也很欣赏,从图书馆借来英文本,还手抄了一遍,时常拿出来看看。不过那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来读,尤其最后的那些话,觉得非常鼓舞人心,但真正的精义我不懂。再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是张奚若先生指定的必读书,其实早就有中译本了,不过我们看的都是英译本。我国最早介绍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大概是梁启超,清朝末年中国留日学生也翻译过这本书,后来国民党右派元老马君武也译过,不过用的是文言。

《社会契约论》里开篇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宪章》都是这样讲。但同样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不是这个阶级压迫那个阶级,就是那个阶级压迫这个阶级。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不过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谈自由。一个是从“当然”或“法理”的层面讲,人当然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实然”或者“事实”的层面上讲,人确实从来没有自由过。比如法律规定,婚姻要以双方的感情为基础,不问年龄、财产、社会地位等等,这是从法理上讲,但事实上没有人不考虑条件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十八世纪天赋人权的“天赋(natural)”是“天然”的意思,人天生、天然就是自由的,可是我们把它翻译作“by heaven”,变成“天所赐予的”,有点类似“天子受命于天”、“神授皇权”,正好背离了这个词原意。后来十九世纪的历史学派讥讽天赋人权派:什么天赋人权,从来就没有过。如果从历史事实上考据,当然从来就没有过人的自由和平等,这是事实,但问题是:事实上的不存在,能不能用来否定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科学也一样。比如几何学定义中的“点”是不占有空间的,可是物质世界中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占有空间,就是原子也要占有空间,但我们不能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原型就否定了“点”的存在。如果这样的话,不但“点”不存在,“直线”和“平面”也是不存在的,几何学就不必存在了。所以说,法理的“自由”和事实上的“自由”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可以并行不悖,不能什么都混为一谈,否则,就算吵翻天,也是公说公的,婆说婆的,谁也说不服谁。

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遍的价值。中国有没有特色?有特色,但是这特色你不必强调。解放前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干涉时有个借口:民主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大公报》上有一篇社论《贵适潮流,不贵适国情》,提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强调我们国情的特色,以对抗历史潮流。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东西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比如自由、平等,应该对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适用,不能说中国就是男女不平等,妇女就得把脚给缠残废了。你也可以说缠足曾经是我们的特色,但这种特色要不要保留?我看这种特色不要保留,毕竟我们首先是要接受男女平等的普世价值。当然,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每个集团、每个民族也有它自己的个性,我们不会都一样,而且肯定有不同。可是在这之上,毕竟有个共同的标准尺度,而且,普世标准才是第一位的,个性、特色则是第二位。“一二·一”民主运动的那天晚上国民党开了枪,后来警卫司令部关麟徵招待记者,说:“你们(学生)有言论自由,我就有开枪自由!”这话说的有问题。言论自由是普世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开枪的自由可不是普世价值,哪能愿意开枪就开枪?自由总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不能说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民主也一样,不能说各有各的民主,不然大家都按自己的标准,岂不乱套了?

解放前争自由主要还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意义上的理想,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第二,集会、结社的自由。这是大家熟悉的。“二战”期间,罗斯福提出了他有名的“四大自由”,即在此外又增添“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怖的自由”。确实,在极度穷困的情况下,饭都没的吃,还谈什么自由?在法西斯的恐怖统治之下,可以随意抄家、抓人,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当然,那时候的想法很天真,以为只要理想好,就一定能实现,现在年纪大了,想法又慢慢在变化。古今中外的任何时代,理论与实践,或者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而且往往是巨大的差距。过去我们想得很简单,现在想来,不但目前实现不了,恐怕千秋万世之后也难以实现,就是最伟大的实践主义者也做不到。

严格地说,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大是小?是朝着哪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否则就没有希望了。

我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教科书几乎全是美国的,理科的不用说,文科也多是西方教本。比如政治学是Garner(迦纳)的《政治科学与政府》,经济学用Fairchild(费尔柴尔德)的《经济学概论》,到了专业课的时候,除非是学中国古代文史的,其余都是美国教本。有几本教科书我是从头到尾通读,而且写了笔记,所以印象非常深。比如二年级学西洋通史,用的是Hayes、Moon两个人写的《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三本,摞起来很厚,可是写得深入浅出,非常易懂。那时候已经有翻译本了,不过我想试着看原文,结果第一次就发现自己一个小时能看二十页,好像并没有原先想像的那么难,这样算来,十个小时看二百页,它那一本有五百页的样子,整天看的话,几天就能读完。而且读原文有个特殊的方便,它的地名、人名、专名词都非常好记,比看中文好记得多,所以看英文本反而更容易,我觉得很满意。后来三年级的时候上皮名举先生的西洋近代史,那是历史系的必修课,用的是Hayes的《欧洲近代政治文化史》,文字依然非常浅显流利。

上陈福田先生的西洋小说史要读Jameson(詹姆森)的《欧洲文学史》和吴可读(Pollard)的《西洋小说史》。《欧洲文学史》是三十年代初期Jameson在清华教欧洲文学史时的讲稿,钱锺书、季羡林都上过他的课,后来吴宓先生教这门课的时候也推荐这本书。不过季羡林有一篇回忆文章,看不起这本书,说它根本谈不上学术。这一点虽然我也承认,不过我认为不能以纯学术的眼光要求每一本教科书。Jameson的这本书写得非常之系统,而且简单扼要,不但容易看,也容易记,使我对欧洲文学很快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这对于我们初学的外行人非常有用。这本书我很喜欢它跟了我几十年,现在还舍不得扔掉。

篇10:读书记作文

9月12日,爸爸妈妈又要去学校旁边的博库书城买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我又能在博库书城里博览群书了。

走进书店,我轻声地快步走到少年图书区,看见有许多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学生正在看书、买书。我的眼睛在文学类的书籍中急切地寻找着我上次还没有看完的那本书,可是没有找到。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它不在上次的那个地方了。我急忙翻开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翻阅着。我很快乐,因为我又学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读书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连手表的闹铃声也没有听见……爸爸妈妈的.叫声我也没有听见。直到爸爸拍了我一下,我才从书的海洋中回过神来,才知道已经看了二个多小时,说:“让我再看五分钟好不好?”爸爸同意了。而这一看又是半小时,爸爸实在等不及,狠狠地打了我一下,我这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爸爸感叹道:“这本《法布尔植物记》有这么好看吗?”

虽然我的背因为长时间靠在书架上变得酸疼,但我浑身轻松。这时,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篇11:读书记作文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我认为,不能死读书,要获得读书的乐趣才是最好的。

春节,是我过得最好的一次。

那天是年三十,我们一家打算入住新房,便开始了“大迁徒”。亲朋好友都来帮忙,一天忙到晚。

晚上,因为还没进行过仪式,所以还得睡旧房。家具都搬走了,只剩水壶和两层床垫。在这,就连说话都有回音呢!

父母在接待客人,跟客人一起看春晚。我就在房间里看书,因为,我觉得《鲁滨孙漂流记》可比看春晚有趣多了。

我边看书边吃零食,渐渐地,我读出了声,妈妈寻声走了进来,问:“你在跟谁讲电话?”

我越看越起劲,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了故事中。直到深夜,我才看完了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段中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我已经疲惫不堪,猛饮一口水后,倒床便睡。我带着书中寻到的快乐进入了梦乡。梦里,我就是一只趴在书的世界中的小书虫

上一篇:故乡八年级满分作文下一篇:办公室对目标管理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