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2024-05-07

景观场地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地点: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正门所对的就是右上图这条依水的房屋建筑,所对之处正好是可以下至河边的阶梯,视野更开阔。左上图则是苏州博物馆门前的道路,苏州博物馆的外立面建筑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趣,不难发现,这条道路上的路灯的设计风格也同苏州博物馆以及周围的建筑风格相映衬。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块,第一块中央部分,由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构成;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旁边就是忠王府。新馆分为两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上,这样的建筑方式使得馆内内部建筑面积增大,但从建筑的外立面看起来又和旁边的忠王府以及周围的建筑合为一体,不打破原有的建筑风格,并且又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巧妙地将其和四周的建筑相结合。

走进大门和中央大厅,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内部建筑风格既延续了苏州古建筑的基本特点,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善。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的坡顶景观,在新馆的屋顶设计上演化成了另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很好的将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让参观者在馆内参观的同时仍像置身庭院之中没有压迫感,反而更加的心旷神怡。而古建筑中的木梁和木椽构架在新馆的设计中全都被开方式的钢结构,和类似于百叶窗的遮阳片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特色,又将其赋予另一种设计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且也很好的将自然光引入展厅当中,使馆内光线更为柔和。

接下来就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主庭院的东、南、西三个面都由新馆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这一处的景正好从大厅通往下层展厅的廊中的窗户中展示出来,不仅和

正对大门的景相呼应,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视角观赏主庭院,这样的同时,也将廊中单调的白墙增加了一抹色彩,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

走到长廊的尽头是这一处人工水景,这一处的人工水景的小瀑布荷花池,荷花池上端是玻璃屋顶,下端是人工水景,这一处室内水景将自然光线与人工造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悬臂扶梯的外围也采用了透明的玻璃材质,使参观者的视角更加的完整,浑然一体。

这一处仍然是运用开放式钢结构和遮阳片塑造的坡顶景观,这样的设计也给人一种递进感,引导参观者。同时,这样的遮阳片阳光下影子映在墙上,同样也衍生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给白墙添色。

接下来就是不同的展厅,每个不同的展厅运用了不同的颜色搭配和不同的展示柜。每个展厅的主题标识都是简单的白底黑字的搭配,进入不同展厅就能发现每个展厅根据展厅的主题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同的展示柜,这些展厅的搭配与安排,给参观者一种新鲜感,和一种融入主题的氛围感。例如,服装展示的纯白色两面玻璃的展示柜,等等。

馆中随处可见的借景手法,用窗外的景,用阳光照射留下的影子等等。这样的方法既将封闭的馆内变的更加生动,也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舒适感。设计师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也反复用到的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同时遮阳片在遮阳的同时并未将所有阳光全部遮住,而是让适当的自然光照进室内,不仅加强了室内的通透感,同时,也提升了室内的温度,让参观者感到更加的舒适。

这一部分是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从新馆的通道就能直接走到紧挨着的忠王府,忠王府作为新馆的一部分,其外观以及地形地势都与新馆相呼应,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这是在馆内的一个休息区域,此处的设计运用了自然的爬藤,和铁艺的座椅,上方的栏架和植物很好的风的延伸。忠王府则最原始的建筑风格,一边是飞檐翘角,一边是几形式的坡顶,一边是青石板铺装,一边更多的运用到了大理石突出纹理感。忠王府的铺装样式更为丰富,鹅卵石,青石,不同材质不同的铺装样式。

门窗上的雕花和新馆的大理石铺装形成对比,一新一旧相结合,相呼应。

这是一些利用到自然地形的地方,用自然的地形做一个过渡,与水景植物相结合。

忠王府中的植物配植更加突出层次感,以墙为背景,更多的是整片的绿化,而新馆中更多的是单棵植物的花坛,盆景等等。

在新馆的设计中,主庭院的排水口较多。而忠王府中,排水系统并不完善,其次,设计中大部分地方也考虑到了气候条件,新馆的遮阳板,透光性强,同时,新馆中玻璃材质运用的很多,室外景大都用透明玻璃与室内相隔,较好的解决了气候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是在于陈列展示,从其外观到其内部结构都考虑到了其所处的地形位置,使一个现代的建筑和其紧邻着的忠王府,拙政园相协调。其外部也大都使用黑白色调,白色粉墙,外立面高度也和忠王府相协调呼应,并不显其突兀,馆内铺装也大都采用最简洁的青石铺装,人在馆内走路的声音并不会很大,符合博物馆内安静的氛围。而忠王府的铺装则恢复了其古建筑特色的一些铺装,在园中漫步应和着鸟叫与树的沙沙声。

同时这样的设计分配也很好的进行了功能上的分工,博物馆新馆内更多的是展柜等,而忠王府更多的展示的是家具,或大件的雕花门窗等无需特别注重保存的展示品,也使参观者更加融入其中。

篇2: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就像俞孔坚老师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土人”一样: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外的设计模式,设计风格不断地传入中国,这些看似先进的理念实际上都是在冲击中国五千年积淀下的文化。这对于中国建筑、景观风格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忧患。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沿袭中国精神,担当起设计自己国土的重任。

我认为场地精神分为两类:一是精神上的。二是物质上的。

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地,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场地内进行的。有了人的土地便会产生精神,不同场地的人便产生了不同的场地精神。每一寸土地都有其自己的神灵,这便是它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这一块土地的地方性格,地方神灵,追溯它的历史人文特色,寻求当地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并从中总结出这一场地的“精神气质”,从而设计出有情感的,有灵魂的,更贴近当地人心的景观。

这种场地精神体现于:要将当地人的思想情绪融汇于景观设计之中。人是有根的,我们在设计景观时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的“根”体现在作品中,使当地人成为“景中人”,被景观感染、感化,激发出人们心底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依赖。

看了俞老师的《城市的大脚革命》,让我对场地精神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说,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土地的精神抛弃,每年中国有一千万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为了与城市人看齐,他们将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成“城市”,裁弯取直,水泥硬化,修建无意义的停车场,拔掉路边的油菜花,砍掉成年老树,舍弃乡土植被,引进国外名贵的树种花草。正如俞老师的一句话:“为了无用的美丽,我们扭曲和致残我们的肢体。”不加思考的完全接纳国外的文化,这样的做法不也是对场地精神的舍弃吗?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月季,种芍药,种植之后还要重金去维护保养。一个地方的场地精神是需要它的本土植物、本土建筑去表现的。

篇3: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 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 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2章, 首先讲述了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2部分为3~6章, 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 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地阐述, 最后总结了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3部分为7~20章, 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 作者作出总结, 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 详尽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

这是一场关于场地规划过程的书, 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书。它正是属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区域景观的部分, 区域景观可以延伸到地域性再到生态气候方面。城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骨架, 只有了解城市设计空间的需求以后, 才能够做出好的景观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构架, 外物的形式势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也是人类心灵所走到的最高境界。

2 文献重点章节评析———场地的初步了解

2.1 人居环境———人的动物性

人具有动物性, 因为人也是动物, 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为了生活, 在自然中本能地武装自己。人类属于例外, 人类早就学会通过思考处理问题, 因为思考, 我们才能在地球生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2.2 气候———场地的地域性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人所应该分析的内容, 阳光的日照变化对于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 前面几章从气候、水、植物特征及地形方面都是在讲麦克哈格提出有关景观规划的思想方法, 即“设计遵从自然”, 这一章也是属于场地的自然要素, 同时, 气候也属于地域性的表现。

2.3 土地———土地的修复、改善

这一章让笔者想到了译者俞孔坚的大地艺术, 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骑着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场景, 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的秀美、自然和谐所陶醉。俞孔坚说“我是农村的孩子, 我热爱土地, 热爱清澈的河流与大自然亲近”他用“大地景观”来描述景观设计, 人们对土地就可以看做是老祖宗在千百年来的生产时间中所积累下的生存艺术, 与丰产的土地建立了天然的情感。前3章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所以在书的前3篇, 对于理性的西蒙兹看来, 它们的意义是首要的, 在课堂中, 老师讲述了广场设计部分其中的2个思路, 第一点就是广场地域气候特征的考虑, 自然性与地域性的场地选址。必需先考虑分析的是环境、气候、地形, 再去考虑功能、交通、路网的划分。

4 总结与收获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 感觉属于城市设计范畴, 其实不然, 这个范畴仍然属于景观设计, 虽然有很多跨学科的专业术语, 但这些都是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范畴。首先, 必须尊重它的场地, 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 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 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其次,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 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同时, 遵循景观设计的三大维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验自然, 要在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场地设计、规划, 且一定要有对自然环境风格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结合这次环城公园的调研, 让笔者明白好的景观一定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的, 越是心思细腻的人越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最后, 更加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多向西蒙兹这样的西方景观设计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这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赋予大地以生命力,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景观艺术的美。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研究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模式语言》、《存在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 分析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与实现, 通过调研实践进行验证考量, 最终证实了场地的体验与规划设计在景观中的目的, 传达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体验,土地修复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篇4: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不断升级,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张,但城市景观系统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有了所谓的标榜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沦丧了文化传统与情感记忆。随着人们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以及设计界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相信景观设计会从整体到局部都被重新认识。

关键词::城市;传统造景;系统;整体与局部;场地精神;时代精神;景观营造

一、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无疑应以传统文化特色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接受着现实与理想的考验和筛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自古追求“人杰地灵”,同时又强调“景物因人成胜”的能动作用。城市景观与山水为友,而非敌,这是城市建设中处理用地很重要的部分。学习地方志,传承古人在相地建设中的经验成就,这是设计一个有历史和个性的城市景观所必须去理解和运用的资料和手段。

这类问题,在如今老城新建的过程中更是十分突出。城市发展必然需要新建与扩容,这是现状所必须的,但这个过程中往往又出现了几个误区:

1.拆毁老建筑与树木,重新进行定位和开发。这是最为鲁莽的方式方法,却是最为普遍的。这种项目往往是自顾自家,景观失去了优良的背景,因此也很难令人得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园林的营造也自然成为了空洞的数据。

2.围绕老城区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老城区逐渐没落。这种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无疑会使城市失去活力,这在更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城市景观的活力。

3.建筑被强势列入景观系统,非建筑景观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任何对事物情感的产生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情景和实物的,在景观中就必须有一定空间和尺度。正确处理建筑与景观(狭义)的关系是城市局部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从整体控制,从局部解决——园林景观城市的形成

首先必须是整体控制。这必然上升到城市设计的高度与景观设计对接,景观城市风貌的良好界面:历史和树木。可以看到最外围的是城市道路,它是整个城市的输送系统,依附于它的景观设计以线形为主,这种线形往往与步行道相互依存,构成了人们出行的第一条“景观”和最直接的庇护。它决定了出行的舒适度,是城市化景观向自然景观过度的分界线。

以一种谦卑的态度营造城市景观与建筑,绿化坡地广场是场地的性格也是城市生活的象征 。

如果规划控制良好,下一个层次会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室外空间。前者指更大程度上的放松。这在新城建设中需要注意,这个空间是步行系统的渗透,往往结合景观建筑,形成花园的景观模式。

现在的城市景观问题,更应侧重于对生活的意义。在我看来兴建一个完全复古的园林景观区域是不可取的。首先,它不符合时代精神,传承的意义并不是保守和复原,而是应结合现状的选择性的继承和创新;其次,私家园林建立在士大夫寄情山水、以小见大的情怀和基本尺度之上。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其手法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是一个信息量的问题。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标识性却越来越弱了,标识性弱化,显示了设计语言系统的凌乱。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景观、建筑贯穿始终,其语汇绝非最地道的“传统语汇”,但没有人会怀疑第五园中浓浓的中式情怀,这是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的。

其二,是尺度问题。去过苏州园林参观的人都知道,人头攒动的情景使得所有期望的“境界”化为乌有。事实上,古代私家园林是内向型的,其尺度也因此相应较小,只有静与空才是体验私家园林美感的最佳环境。

其三,文化交融的问题。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交融进步的过程,固步自封和一味模仿都会走向偏执。而文化对设计的指导意义就在于:选择一种适度的语汇去搭建可以引发人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间和景观。

三、景观内涵的营造

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这是从共性上去控制,而城市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这也造就了在局部上的情景变化。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场地精神与时代精神却是一定的,只有敏锐的抓住这两点,才可能营造出恰当和感人的景观情景。

场地精神是在建筑设计中被提及的名词,我对它的理解是场地中及场地周边可感知范围内的主要“力量”。对场地的阅读和分析就是要基于这些事物的“力量”分析,从而可以恰当的取舍,形成设计的主题。

时代精神往往是一种环境力量,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营造模式的抽象。可持续发展、环境共生等等都是当今城市景观营造关注的核心精神。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呈现出一种交融和交叉,景观、规划、建筑的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景观设计因其对环境的直接关系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知。一个好的项目设计的评定也不再单一以建筑功能和形象本身决定,因为城市环境本身就应是一个以景观和建筑相互映衬,共同承载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存在。而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讲,景观的意义甚至要大于建筑本身。

篇5:场地调研报告例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场地调研报告范文精选》的内容,具体内容: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以下是我整理的场地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场地调研报告区位:南京奥体...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以下是我整理的场地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场地调研报告

区位:

南京奥体中心规划所在区域位于南京主城区西部,外秦淮河和长江水域之间。

该区域是未来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将建成拥有 70 万人口的居住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的选址,带动和提高河西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原规划设计中,南京奥体中心位于水西门大街西延线和集庆门大街西延线之间的狭长形地带(即目前的金盛装饰城以南区域),该地区距南京老城区约 8 公里,为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在此地建设奥体中心不仅拆迁的费用较高,而且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难度较大,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为了拉开南京河西新城区发展框架,为日后城市发展腾出空间,使南京市的中心商务区(CBD)第一次跳出明城墙,实现跨越式发展,奥体中心选址南移 2.5 公里,即现址,此项决策对新世纪南

京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体内部区域功能组成:奥体中心总占地面积 1345 亩,总建筑面积约40

万平米。主要建筑为“四场馆一中心”,其中包括体育场(含训练场)、体育馆、游

泳馆、网球中心、体育科技中心。

总平面图:

附近交通及联系:

奥体中心周边交通便利,临近地铁一号线,且南京在建的地铁线路依然经过奥体中心,加之周边多条便利的公交路线,也因此扩大了奥体中心的辐

射范围,联系着周边众多的区域,增加了人流数量,成为了该区域的主体。

道路铺地

奥体中心在场地处理手法上,主要利用硬质铺地如鹅卵石铺地、混凝土铺地等,而软质铺地则采用了草地等,对室外场地进行划分。将人行流向进行了一定的区分及引导。此外奥体中心还在场地中植入了大量的绿色植被,对中心进行了充分的绿化装饰。

基督教圣训堂

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基督教圣训堂位于南京河西新区奥体中心,东邻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南邻金陵图书馆,是一座占地 20.72 亩,拥有 5000个座位的大教堂。教堂建好后还将设立英文崇拜聚会厅和韩语崇拜聚会

厅。这座教堂的建成对于南京的福音事工意义重大。目前圣训堂的整体建设和外部装修已经完,目前正在筹集资金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和灯光、音响、电子管风琴等方面设计方案。

位于南京河西的基督教圣训堂,与南京金陵图书馆、南京妇幼活动中心毗邻,且距离南京去奥体中心也较近,地理位置优厚,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集中。与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妇幼活动中心等共同组成了河西的地域中心,对周边的人群。

场地调研报告

一.调研地点:成都市郫县行政中心某地块,红色区域。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红光路与科华路交接处。

二.调研目的:通过资料和实地走访,对该地块的所在地块周边商业,生活,购物,交通,人流以及采光等信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点调查该地块的实际情况,最后完整完成对该项目建筑群的前期规划方案。

三.场地概况:

属性:商业兼住宅用地

各宗地属性和面积:

I 净用地面积=19637.92平方米=29.4569 亩

II 绿化用地面积=6234.73平方米=9.3521 亩

III 道路用地面积=6714.13平方米=10.0712 亩

道路,绿化用地面积=12948.86平方米=19.4233 亩

总面积=32586.78平方米=48.8802 亩

四.调研时间:2017 年 3 月 10 日,星期日,天气晴。

五.地块周边概况:

5.1 人流量分析:该地块位于成都市郫县商业行政中心,处于红心路和科化 2 路的交界处。该地块周围比较繁华,已经有多个住宅小区坐落于此。

包括精城名典,时代花城一期,锦绣西苑,丽阳春天等。又由于该场地周围还有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和郫县政府,郫县人民检察院,可得出该地域人流量较大,又以大学学生,政府检察院工作人员以及普通城市居民为主。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精城名典住宅小区。

四川省郫县人民检察院。

5.2 生活资料提供状况的分析:

在该场地西北方向 200 米左右有一处名为:恒大太平洋购物中心的大型商贸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包括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会展等服务,其又以零售业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同时,在该地块周围还拥有很多居民小区所共有的一些行业店铺,如从事装饰装修的店铺,饭馆,药房,文具店等。这些店铺的监理极大的方便了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在场地背后,还拥有一处停车

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小区车位紧张的居民的车辆停靠提供了便利。

恒大太平洋购物中心。

周边商店

适合居民放松休息的足

浴疗中心。

场地调研报告

地点: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 年建立,2006 年 10 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 8000 多平方米,分东、西、中 3 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正门所对的就是右上图这条依水的房屋建筑,所对之处正好是可以下至河边的阶梯,视野更开阔。左上图则是苏州博物馆门前的道路,苏州博物馆的外立面建筑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趣,不难发现,这条道路上的路灯的设计风格也同苏州博物馆以及周围的建筑风格相映衬。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块,第一块中央部分,由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构成;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旁边就是忠王府。新馆分为两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上,这样的建筑方式使得馆内内部建筑面积增大,但从建筑的外立面看起来又和旁边的忠王府以及周围的建筑合为一体,不打破原有的建筑风格,并且又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巧妙地将其和四周的建筑相结合。

走进大门和中央大厅,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内部建筑风格既延续了苏州古建筑的基本特点,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善。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的坡顶景观,在新馆的屋顶设计上演化成了另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很好的将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让参观者在馆内参观的同时仍像置身庭院之中没有压迫感,反而更加的心旷神怡。而古建筑中的木梁和木椽构架在新馆的设计中全都被开方式的钢结构,和类似于百叶窗的遮阳片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特色,又将其赋予另一种设计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且也很好的将自然光引入展厅当中,使馆内光线更为柔和。

接下来就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主庭院的东、南、西三个面都由新馆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这一处的景正好从大厅通往下层展厅的廊中的窗户中展示出来,不仅和

正对大门的景相呼应,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视角观赏主庭院,这样的同时,也将廊中单调的白墙增加了一抹色彩,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

走到长廊的尽头是这一处人工水景,这一处的人工水景的小瀑布荷花池,荷花池上端是玻璃屋顶,下端是人工水景,这一处室内水景将自然光线与人工造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悬臂扶梯的外围也采用了透明的玻璃材质,使参观者的视角更加的完整,浑然一体。

这一处仍然是运用开放式钢结构和遮阳片塑造的坡顶景观,这样的设计

也给人一种递进感,引导参观者。同时,这样的遮阳片阳光下影子映在墙上,同样也衍生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给白墙添色。

接下来就是不同的展厅,每个不同的展厅运用了不同的颜色搭配和不同的展示柜。每个展厅的主题标识都是简单的白底黑字的搭配,进入不同展厅就能发现每个展厅根据展厅的主题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同的展示柜,这些展厅的搭配与安排,给参观者一种新鲜感,和一种融入主题的氛围感。例如,服装展示的纯白色两面玻璃的展示柜,等等。

馆中随处可见的借景手法,用窗外的景,用阳光照射留下的影子等等。这样的方法既将封闭的馆内变的更加生动,也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舒适感。设计师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也反复用到的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同时遮阳片在遮阳的同时并未将所有阳光全部遮住,而是让适当的自然光照进室内,不仅加强了室内的通透感,同时,也提升了室内的温度,让参观者感到更加的舒适。

这一部分是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从新馆的通道就能直接走到紧挨着的忠王府,忠王府作为新馆的一部分,其外观以及地形地势都与新馆相呼应,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这是在馆内的一个休息区域,此处的设计运用了自然的爬藤,和铁艺的座椅,上方的栏架和植物很好的风的延伸。忠王府则最原始的建筑风格,一边是飞檐翘角,一边是几形式的坡顶,一边是青石板铺装,一边更多的运用到了大理石突出纹理感。忠王府的铺装样式更为丰富,鹅卵石,青石,不同材质不同的铺装样式。

门窗上的雕花和新馆的大理石铺装形成对比,一新一旧相结合,相呼应。

这是一些利用到自然地形的地方,用自然的地形做一个过渡,与水景植物相结合。

忠王府中的植物配植更加突出层次感,以墙为背景,更多的是整片的绿化,而新馆中更多的是单棵植物的花坛,盆景等等。

在新馆的设计中,主庭院的排水口较多。而忠王府中,排水系统并不完善,其次,设计中大部分地方也考虑到了气候条件,新馆的遮阳板,透光性强,同时,新馆中玻璃材质运用的很多,室外景大都用透明玻璃与室内相隔,较好的解决了气候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是在于陈列展示,从其外观到其内部结构都考虑到了其所处的地形位置,使一个现代的建筑和其紧邻着的忠王府,拙政园相协调。其外部也大都使用黑白色调,白色粉墙,外立面高度也和忠王府相协调呼应,并不显其突兀,馆内铺装也大都采用最简洁的青石铺装,人在馆内走路的声音并不会很大,符合博物馆内安静的氛围。而忠王府的铺装则恢复了其古建筑特色的一些铺装,在园中漫步应和着鸟叫与树的沙沙声。

篇6:场地调研报告PPT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周边环境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3)交通流线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1)构成要素(2)停车空间分析

3、建筑物

(1)建筑概况(2)地形处理

(3)建筑构造及朝向

(4)辅助设施

(5)缺陷

4、景观空间分析

(1)建筑外围景观

(2)建筑内部庭院

三、综合分析

四、对场地设计的认识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华中科

技大学校园内,附近

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

运动休闲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所选

场地---西十二教学楼

位于教学区内,比邻

运动休闲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920平方米(以西十二教学楼周围道路为界作为所选场地界限)。

2、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

院系教学楼和一些小

工厂,稍远处有图书馆

和宿舍楼。北面有运动

场,东边有休闲的广场。

其中,宿舍楼、操场、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是

全校师生,人流量较大,而印刷厂和院系楼,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大致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

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

生一般集中在上下课高峰

期,平常的时间点会有零

零散散来自习的同学。主

要的活动是上课、自习,也有少部分在周围绿地休憩。

工作人员:包括老师、清洁工等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居民。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分别选取工作日和周末两个不同日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画出如下示意图(因上下课高峰人数无法计量,此处数字仅表示各时段的大体数量关系。下午及晚上与上午类似,分上课高峰期及上课途中两个阶段,下图只列出早上的数据)。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日人流量主要集中在上下课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分别有零零散散去自习的人,以及在旁边绿地工作及休闲的人。

我们观察到,早上第一波上课高峰,人流主要来自于寝室和操场方向;第二波上课高峰主要来自寝室和操场方向以及西五教学楼和图书馆方向。下午也分两波上课高峰,情况同上午类似。晚上主要为自习的同学,活动比较自由。人数统计情况示意

人数统计折线示意图 篇二: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目 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3、空间序列

4、阴影关系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1、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2、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五、综合分析

六、问题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所之所以精彩,是场因为她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精神。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这块场地逐渐失去活力,虽然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出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场地当年的风姿已不复存在,正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其实,该场地地处校园中心地区,一综性质虽变,但它仍紧邻图书馆,面向运动场,人流量大,并且已拥有良好的植被景观资源,那么,如何让该场地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晨读休憩的好去处,同时又能丰富校园内部景观呢?我们小组的调研,将就此相关问题一步步展开调研,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本次调研场地是位于第一综合楼北侧入口处前区广场,现第一综合楼已变为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公楼,建筑未发生大的变化,场地更是未经调整,一直以来保持着上世纪初始设计时的摸样,管理缺乏,设施陈旧,人流量小,成为校园中比较消极并且不稳定的一块场地,不能满足b区同学学习生活的相关需要,一步步成为校园中失落的场地。

调研前期:通过老师上课的知识提取及现场勘测观察,整理出大概的场地的现状。包括构成的景观要素、区位关系、周围的交通流线、二十多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变化。然后总结调研内容。

调研方式及内容:抽取一天的时间在清晨、早晨、下午、傍晚、晚上五个时间段去场地观察记录适用人群、数量以及场地内的家具区域使用情况并记录。在观察时随机抽取几名使用群众记录下其使用时间、主要活动以及对场地的改造建议。并用相机记录下人们的活动。

每人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自由观测。并从这个角度在场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

调研大纲:

·场地概况及周边的交通流线、区位关系、日照分析等。

·场地内水体、植被及座椅等景观要素以及空间序列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场地视线、尺度及空间围合感、高宽比与人的行为关系。

·场地内适用人群、活动时间段、人们进行的行为活动及频率、空间情境。调查结束后,整理出数据、图片分析出结果,然后绘制分析图,制作ppt,写调研报告。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概况

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重庆大学b区校园内,校园校园可以大致划分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该场地位于教学区内,比邻体育运动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

历史变迁

该场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一综是校区的教学中心,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场地作为附属于一综的一块开阔、环境优美的场地,常常作为学生活动的地点,充满活力。90年代至今,随着一综地位的衰退,其前区场地越来越少有人问津。场地性质渐渐转变为静谧的观赏型场所。

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机电楼,第一综合楼,图书馆,第二综合楼和建工楼,北面有运动场。其中,第二综合楼,图书馆和运动场的使用人群是全校师生,所以人流量较大,而建工馆,机电楼和第一综合楼,目前均为院系使用场地,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生一般集中在清晨,主要的活动是背英语单词,其余时段基本属于路过场地去二综合楼、图书馆等。工作人员:由于一综合楼的由学生教室变成了经管学院的院楼,使得这块场地的教职工人流明显增多,来到场地的教职工基本都是经管学院和图书馆的老师或清洁工,使用性质基本是路过。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路过场地的外来人员基本是一三七中的学生,也基本是上学和放学路过。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天气晴好,很多中学生会选择在场地停留多玩一会儿。篇三:建筑与场地设计研究调研报告 xx大学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学术活动周考察报告 建筑与场地设计研究调研报告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 ? 基本信息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由江苏伟业建设集团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项目现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大道8号,总用地面积约3700亩,总开发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未来居住人口约12万余人。

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由美国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建筑设计由世界一流顶级设计公司美国edsa公司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景观设计则由广州茏腾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独自承担。整个片区的规划配套涵盖了生活机能配套、商业商务配套、科教娱乐配套、社区辅助配套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大润发超市、五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幼儿园、小学、高档会所、公交站场等等。因为西宁市属于西北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城市繁华程度偏低,这样的具有豪华档次且多功能配套的居住区在全西宁市甚为罕见。其次,这也是“城市花园”这一鲜活的设计理念在我市的成功实践案例,所以本次调研我选择了香格里拉作为考察对象。在假期闲暇之余,我对整个小区以及小区周边进行了走访和参观,并从小区的售楼中心获得了一些楼盘、户型和小区整体规划的具体信息,同时在相应的网站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其作了大概的分析和统计。? 面积统计

据统计,香格里拉·城

市花园目前已建成的一、二

期总的建筑面积36万平方

米,三期建筑面积为35万平

方米。已建成的北会所建筑

面积1.6万平方米,内外商

业街1.3万平方米,在建的四期锦园香格里拉综合商业

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

米。? 获得荣誉

近几年随着香格里拉·城市花园逐步推向市场,一直都在为打造西宁城市形象做着不懈努力。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多项殊荣:“青海省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全国施工安全文明工地”、、“中国最佳景观典型楼盘”、“中国城市标志性楼盘”、“中国生态楼盘”、“中国明星楼盘”等;2007年、2008年连续二年荣获全国住宅产业最高奖“广厦奖”及全国建筑产业最高奖“鲁班奖”荣誉。? 功能简介 1.休闲会所

在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入口,映

入眼帘的便是售楼中心(北会所)。

作为整个小区的首个休闲会所,北会

所代表了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的整体形象,需要突出轻松休闲的格调,彰显尊贵高雅的生活品位。整个会所总共两层,其规模效仿欧洲教堂的大型穹顶,在顶部装饰大面积天窗用于自然采光,色调柔和,装饰自然。

其中一层大厅作为展示厅,设有led显示屏、小区整体规划模型、小区局部规划模型及部分户型的室内装

饰模型。会所内部还设有中西餐厅、儿

童娱乐区、室内温水游泳馆、桑拿中心、塑身康体吧、斯诺克休闲吧、电子阅览

吧、国际影视中心、休闲酒廊、vip休息

室、国球乒乓室等豪华设施。2.集中式地下停车场

为整个小区的管理方便,以交通主干道为界,对所有的住宅楼均进行了划分,每个片区包含约10栋住宅楼,分设一到两个出入口和一个集中式停车场。停车场设在地下,与人流不发生冲突,达到了人、车分行的目的。3.新办公楼(在建)

在建的全新办公楼以5a甲 级写字楼标准进行建造。5a包

括:oa(办公智能化)、ba(楼

宇自动化)、ca(通讯传输智能

化)、fa(消防智能化)、sa(安

保智能化)。整个办公楼采用了立

体化,高效型办公模式,提供最便捷的企业决策与执行。4.商业中心(在建)

在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香格里拉综合商业区内设有纯英伦格调商业步行街、国际品牌大润发超市,计划引入儿童主题商业,星级影院、时尚精品百货、主题餐饮以及多个品牌专营店。

作为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唯一在售的欧洲小城镇风格中心商业

街区,采用了全临街、全通道的人流价值优化设计,每一层都能

最大化吸引聚集消费人流。

在已经建成的居住区巷道,全国各大银行已率先进驻。一些小型的便利店、特色餐厅、药房、美容美发、康乐室、花店、面包房、洗衣店和超市分上下两层分布,在便民的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一个便捷的生活环境,装点小区商业氛围。5.幼儿园、小学(在建)

现小区已经完成规划18班国

际双语幼儿园和27班标准小学,这样的设计也为小区众多家长解

决了诸多教育方面的难题,在小区

内部设置高质量教育机构,既免去

了学生上下学家长接送带来的不便,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6.星级酒店(在建)

小区在别墅区还设有英式度假酒店,露天游泳池,丰富高级人员的生活享受。? 区位分析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地处西宁市的西南部,位于西山脚下,与西塔高速(原宁贵高速)路

相邻。因小区远离闹市,又依山而建,所以基本

上不存在噪音污染,所处环境舒适宁静,适合居住。小区周围除了青海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

树园加油站之外,其他标志性的服务设施较少,高速路周围汽车修理厂的数目较多。小区

周围的繁华程度和人口密度与市中心不

能相比,这也是城市花园规划和设计内部

商业区的主要目的之一。待小区的建设工

作全部完成,该区域的商业繁华程度将大

大提升,百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将同时附有

商业活动的功能,自然弥补了周边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足。篇四:场地调研报告——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

场地调研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及其周边环境调研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场所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着宽容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精神。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虽然过了很久,但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到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也是如此。一砖一瓦,岁月流挥,把星星盼了,把汗水流了。在连接东校区和主校区的路途中,巍峨矗立起了一座东九楼。从韵苑直上延绵无尽的陡坡,脚踩单车的同学挥汗如雨。东九楼成为了一个路标,超越了它,也就超越了一半的艰难,实现了一半的努力。故而,东九楼实际上是一个信念寄托,而它所寄托的是对阳光大道的征服和漫漫求学路途的奋斗不止。

若日西沉,断鸿声里,华中大学子。回眸远望,见门外楼头,风雨依旧。

调研背景:

华中大的教学中心向来是在主校区的,各个院系的院系大楼几乎都在主校区。进入主校区,绿荫葱茏,幽雅闲静,处处感受到的是一种研究的缜密和治学的气定神闲。东校区主要是生活区,只有几座教学楼。东西功能差异分界鲜明。然而,东九楼的建成,无形中正在改变这一种格局分化,它巨大的容量性至使很多院系原本在主校区的教学迁至东九楼。这是不是一种教学中心东移的趋势?结果并未得知。

调研方式及内容: 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并从这个角度在场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1 / 8 场地范围:场地方位、面积、朝向、道路红线、与建筑控制线等,以及与现状地形、地物的关系;

场地环境:场地在城市中的区位、附近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空间及绿化情况、道路及停车场、车辆与人流的进出等交通设施状况;

场地地形及地质、水文等:场地地形坡向、坡度,有无高坡、洼地、沟渠;场地岩脉走向、承载力情况,有无不良地质现象;附近水源、洪水位和地下水状况;有无古迹;

场地建设状况:原有建、构筑物、绿地、道路、沟渠、高压线或管线等情况 场地内外交通运输:毗邻道路的等级、宽度及交通状况,场地对外交通、周边交通设施情况,人流、货流的流向,有无过境交通穿越,有无铁路、水运设施及条件。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范围:

东九楼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之一,位于学校的东校区与主校区之间的大块发展用地之上,所以对于建筑而言,可设计和利用的场地是比较充分的。故而在建筑形体的选择上,东九楼有比较大的灵活空间。

东九楼

场地方

场地主体部分位于穿过校园的喻家湖路和联系学校东西校区的主干道的交叉路口。东面以及南面是一片湖水,西面和北面是道路。场地外部道路,其中校园内道路为8m宽双向单车道,喻家湖路为24m宽“三块板”的城市道路。

基地内部地势基本是平坦的,只是背面与道路有约2m的高程差,而场地东北方向呈一缓坡逐渐与路面平齐。

建筑的主要朝向为东西走向,东面为建筑主入口,平面造型上采用最基本的与道路发生一定的延续关系。

/ 8 东西方向上与北面的道路平行,在西面的处理上,也采取了运用不同面宽来保持与喻家湖路平行的大致关系。而在东面临湖的边界却是与湖面曲线相适应而成了一条圆弧,可以说建筑几乎是场地内轮廓的一个缩进与演变。

东九楼形态与场地关系分析 3 / 8 东九楼在城市中的区位及附

近公共服

务设施的分布情况

由于场地面积较大,建筑的容积率相对较低,所以场地绿化率是比较高的。在东面临湖的区域中营造了一个美化的广场,运用杜鹃及红花檵木组成华中科技大学的字样,与湖面形成呼应。

在建筑的四个分体量之间及建筑与场地之间的空隙中都有大量绿化的存在,多为含笑、笔柏、杜鹃、桂树等常绿树种,保证了场地内部一年四季的绿意。

而在场地东北角的缓坡上,种植有大量的乔木,运用银杏作为行道树,同时保留了一大片草地,满足不同同学的不同需求。东九楼

植被状

况 4 / 8篇五:书吧整体策划及场地调研报告 书吧整体策划及场地调研报告

土木系结02班组员: 梁东星,胡皓宇,陈伟

背景:“书吧”

集图书馆、书店、茶馆的优点于一身,可以在人们喝茶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或流行小说,也可以让人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忘记工作的疲劳和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同时也是交流、聚会的好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书吧”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等相继出现。“书吧”属于小型图书馆,在看书的同时还提供餐饮、上网等服务。当时北京大学东门外有一条“成府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一处名为“万圣书园”的书店,还有数家被大学生称作“书吧”的咖啡屋,每当夜幕降临,尤其在周末,那里几乎座无虚席。在我校附近有三家环境条件等与所要建造的书吧相似,让我们先对它们进行一些了解,从而对拟建的书吧做出参考和借鉴。这三家分别为雨枫书院、蓝羊书坊、万圣书园。雨枫书馆

出口朝南,日照相对比较充足,但是入口较小,内部需要人造光源补充,且通风较差。临近主干道成府路,且地处大学城,交通便利,在书店门口有自行车停放区域,但车辆停放有困难。整个空间比较狭长,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流承载力相对较弱。其室内设计,在色调上选择紫色与白色搭配,显得高贵、典雅,整体效果突出女性韵味。走进书馆,依墙蜿蜒的小小鱼池,葱郁的绿色盆栽,和女性的柔美互相映衬;而且还设置了儿童阅读区,里面有儿童图书、垫子、儿童玩具,充分满足妈妈们的特殊需要——既能安心看书,又能照顾孩子。在阅读区中提供桌椅,在远离嘈杂的安静环境中阅读。

蓝羊书坊

创办于2000年春天的营业面积50平方米

(院子大于50平方米)的蓝羊书坊主要以电影

类图书、碟片为品种定位。地处北京市海淀区

水磨新区3号。从清华西门向北200米,一个

地处偏僻的巷子里,隐藏着一家叫做“blue goat books & cafe”(蓝羊书坊)的书店,而

且周围都是住宅。显然蓝羊书坊的地理位置不

易让前来买书看书的人找到,同时也营造出了

一种无比宁静,超脱世外的感觉。临近中关村

北大街,且距清华西门不远,交通较为便捷,但缺乏停车场,附近有不少餐馆,也为出行购书提供了便利。不同于大型连锁书店,蓝羊书坊属于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门口的白墙上有店主老景手绘的彩色图像和店名。走进木制的大门就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地上摆放着一些盆栽植物,左边有一棵手腕粗的柿子树,阳光相对充足。有一种原生态的亲近自然的感觉。确实有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平凡。进入书店正门,首先看到的是眼前架子上摆放的各种工艺品:烟灰缸、小杯子、老照片之类,零零碎碎,形态各异。右边是收银台,再往里就是书屋了。书店左侧,用红色挂帘隔出另一个房间,是书坊的咖啡小屋。这儿的桌椅都是木制或者藤条的,桌上放着一摞一摞的杂志,旁边是一个布面的长沙发,还有一些瓷碗,装满各色干花。营业时,店里时常播放一些轻缓的电子合成乐或者电影原声,为光顾的客人提供一种与外界不同的节奏和氛围。再加上店里整体设计,形成一种蓝羊才有的独特格调。主要经营文艺类的图书、杂志、碟片,同时还兼有咖啡屋的功能。

整体来讲阅读气氛很好。周边的也算是有吃有喝,能够满足购书看书者的各种需求。虽

然地处巷子的偏僻处,但因为临近清华大学,营业对象比较庞大,也凸显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万圣书园 万圣书园具有朝南的入口,主体结构在二

楼,一楼上只有部分新书。二层的阅读区靠近

书区,为读书者提供便利。内部布局分为相对

独立,分为几大板块。书园中播放音乐,营造

出舒适宁静的阅读环境。在整个区域的中间有

书摆着,有参差错落感。但摆放的过于密集,且光线不足,让人有种压抑感。在万圣书园店内开设了一间“醒客咖啡厅”(thinker’s cafe bar),咖啡厅营业面积近400平米。与书园

相辅相成,格调相似,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交通上靠近城府路,是大学城的主

干道之一,比较便利,但停车区域较少。

对书吧的见解: 书吧是近些年在一些城市流行起来的一种读书场所,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这种集成式的组合在为读书者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多功能作用加分,赢得更多的营业利润。本组认为书吧应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周边建筑及环境、文化特征、功能分区及其需求管理者行为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1.自然条件: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通风,给读书者提供良好的阅读自然环境,在身心上接触

自然,地形应相对平坦,给人开阔的视野,尽量做到读书时能够同时欣赏自然的美景。不需要高大的植被,矮灌木和草地就能够提供这种氛围。会在选址时考虑这一点。2.交通条件:在学生教师公寓和交通干道附近建成书吧,为学生教师前来阅读提供一个便

捷的交通。书吧附近需划分一块区域以作停车场用。且书吧位置不得过于靠近道路,应有曲径通幽之感,同时也能远离嘈杂的环境。3.周边建筑及环境:应考虑与周边建筑和环境想融合,不能过于突出醒目。对于不同的选

址应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因地制宜。4.文化特征:要有典雅舒适的基调。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5.功能分区:阅读区、开架区、服务管理区、库房、卫生间、停车场、员工休息区 场地选择:

对场地二和场地三的评价:

清芬园的小花园,这个地方是一个供休息的小花园,周围有一些花草树木。四周有清芬园食堂、学

生超市、团委和即将落成的人

文图书馆。清芬园是距离教学

楼最近的食堂,所以到了用餐

时间会有很多人抄近路路过

这个地方,既快捷又清静。如

果把书屋建在这里,把路封住,那么会出现同学们绕着书屋

走而不向书屋来的情况,也使

得其他路线负担加大,如果不 封路,大量无意书屋的同学会

路过这里,对读书者是一种干扰,如果有人驻足,更是会造成道路通畅的问题。另一方面,此处四周都是建筑,如果再加建书屋,置身其间的同学们难免会有一种压抑感。同时,在餐厅附近停车也是一个问题,而且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

校团委处东南方向高大的树木较多,书吧的采光会受到影响,另外由 于与图书馆较近有竞争。而且该处

地势较低,容易造成雨水堆积从而

对书的库存带来困扰。由于毗邻主

干道,噪音也难以控制。

这两个场地显然有较大的环境氛围上的劣势。这对于书吧这种需要安静舒适

气氛的地方是最大的致命伤,所以统筹

规划、综合考虑后选址场地一。而后我们对场地一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地形地貌:

地段一西侧和南侧为竹林和草地,地形变化幅度较大,但基地坡度不大,因此主体建筑物的走势不会太受影响。西侧有一情人坡,建筑采用了与西侧情人坡相望的方式,建筑物的长边侧平行于情人坡,这样的布局既有着自身明确的秩序关系,更是对坡的顺应。

优点:自然的利用了草地的坡度以及周边适宜的景观,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地质条件:地表的土质与植被的生长情况密切相关,土质的好坏会影响到场地绿化的造价和维护的难易程度,场地绿化配置时,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到基地的表土条件。场地一现已有水泥地,但下部土质较软,主要成分为棕土,水泥地和地砖部分有小的塌陷,施工中应考虑到土壤的地质问题。

植被:

在植被方面来说,场地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坡地植被种类丰富,具有多样性,并且植被茂密,有竹、草、树。而且在现有建筑前面已经有成排的树,这些自然条件都在基地中得到了利用,既优化了场地的景观环境,也优化了生态环境——优化小气候、保持水土、防尘防噪。

优点:保持天然景观资源并合理利用,经济环保。

风向:

北京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场地一中东北向较为开阔,没有植被或建筑阻挡,在夏季时,热空气顺着西侧的坡度上升,再结合周围植物的改善气候条件的作用,该场地有冬暖夏凉之效。清风徐徐,树叶婆娑,很美,很诗意,符合书吧的设计要求。

光照:

1.周围条件并未阻碍场地一的光照。2.西南侧的植物均为矮小的竹子等植物,不足以影响场地的光照条件。3.西侧坡地坡度较小,对光照没有影响。4.光照时间最长的东南方向基本上没有阻碍物,东测建筑均离场地较远,隔河相望。5.外部场地有少许大树,在夏天提供荫凉功能。

建筑物:

场地中已有建筑物,外部设施较为齐全,如路灯,停车处等。

道路与交通:

道路和广场是联系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最主要的枢纽。道路设计时短捷、通畅、避免重复交叉,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减少其相互干扰与交通返。场地已道路坡度属于低坡地。在距离主出入口处距外部交通道路较近,而较为安静的地区离道路较远。在这点上处理的比较合理。

紧邻场地一为一南北走向的沿河小道,南通第一、第二教学楼,大礼堂,逸夫图书

馆等;北通学生宿舍区,听涛食堂,青青面

吧等。交通比较便利。

在场地的北侧有一东西主干道,使得场

地一的交通格外便利,每天给书吧带来一定的人员流动。同时一定的距离又保证了书吧

不会受该道路噪音的污染。

下面是我们对一天中经过该场地的人员数

目的统计

? 7:00~8:00 52人 ? 9:30~10:00 45人 ? 11:30~12:30 186人 ? 17:00~18:00 139人 ? 19:00~20:00 32人

另外,在场地一北侧的院子和长廊上休息看书的人未记录。

室外活动环境:

室外活动设施是适应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供休憩、娱乐交往的场所,是建筑室内活动的延续及扩展。对于教育和体育建筑来说,室外活动设施又是项目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场地一中的室外活动环境首先要说到的是其北侧的小院子,正如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图片,院子中已经有许多桌子和椅子,另外在靠近简易墙附近还有长椅,可以看到

每天都有同学在这里看书学习,因为这里的环境优雅,少了一些压抑,更亲近自然。同

时,院子中的设施已经算比较完善,出了看

书读书用的桌子凳子外,里面四周有路灯,并且在院子中种植有一些树,除了荫凉效果外,还给人心灵以静谧的感觉。院子再往北侧则为长廊,是在这个日益趋向于一个小镇的校园中同学们比较向往的一个地方。与长廊隔路相望的则是一个活动广场,清晨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读书,打太极或者休息。

在场地一的西侧为情人坡,环绕现有场地有一圈石子砌成的小路,情人坡部分小路两侧被小竹林包围,环境优雅,时常能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尝试着拍下小鸟嬉戏图但是没有成功。上了一个较小的坡,上面有一些较大的树木,之外便是草地。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尤其是情侣在草地上躺着呼吸大自然的气息。

情人坡偏南的部分有许多石头,学生可以坐在上面休息,再往南有一个小休息处,提供有桌椅等。上述各种室外环境条件,选址在场地一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成本,而且综合作用与书吧相辅相成,营造一种和谐安宁的学习氛围。周边建筑:

场地一与逸夫图书馆较为接近,约两百米左右距离。但并不会因此对书吧的利益和作用造成太大影响。首先,书吧是一种集成式的组合,集学习与休闲于一体。结合其周边的环境,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少了图书馆的庄重的压迫感,更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呼吸。另外,能再额外提供一个学生学习的地方,减轻图书馆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和书吧之间有大片风景优美的绿地,因此在图书馆看书和自习的同学在感到疲劳的时候很容易想到到绿地周围逛逛,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会来到书吧。另一方面,来图书馆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都热爱看书,这个兴趣会引导他们来光顾书吧。还有,当来图书馆的同学没有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书籍时,会自然而然的地考虑书吧里是否有可能有,这样也增加了他们光顾书吧的几率。

场地北侧为听涛食堂和学生公寓区,临近的十字入口为人流高峰地段。在用餐时间段可以一定地缓解人流高峰造成的影响。在非用餐的时间段,学生能在书吧喝茶喝饮料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午休地点和午后茶处所。对于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一个缓解的机会。东侧为万泉河,提供一定的景致衬托。场地北侧另有一长廊,砖灰色

建筑,配有长条座椅,常有同学

在此看书及午休。此处也是校外

人员休息的场所。由于长廊位于

书吧选址和道路乙之间,所以像

一道屏障,把书吧和嘈杂的主干

道隔离开来,营造出安静的适合阅读的环境。书吧在设计时,应

该考虑如何把在长廊下看书的同学吸引过来,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讲长廊融入到书吧的设计

上一篇:公开课教案《月球的自述》下一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