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

2024-05-08

场地设计(精选十篇)

场地设计 篇1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 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 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2章, 首先讲述了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2部分为3~6章, 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 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地阐述, 最后总结了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3部分为7~20章, 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 作者作出总结, 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 详尽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

这是一场关于场地规划过程的书, 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书。它正是属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区域景观的部分, 区域景观可以延伸到地域性再到生态气候方面。城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骨架, 只有了解城市设计空间的需求以后, 才能够做出好的景观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构架, 外物的形式势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也是人类心灵所走到的最高境界。

2 文献重点章节评析———场地的初步了解

2.1 人居环境———人的动物性

人具有动物性, 因为人也是动物, 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为了生活, 在自然中本能地武装自己。人类属于例外, 人类早就学会通过思考处理问题, 因为思考, 我们才能在地球生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2.2 气候———场地的地域性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人所应该分析的内容, 阳光的日照变化对于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 前面几章从气候、水、植物特征及地形方面都是在讲麦克哈格提出有关景观规划的思想方法, 即“设计遵从自然”, 这一章也是属于场地的自然要素, 同时, 气候也属于地域性的表现。

2.3 土地———土地的修复、改善

这一章让笔者想到了译者俞孔坚的大地艺术, 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骑着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场景, 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的秀美、自然和谐所陶醉。俞孔坚说“我是农村的孩子, 我热爱土地, 热爱清澈的河流与大自然亲近”他用“大地景观”来描述景观设计, 人们对土地就可以看做是老祖宗在千百年来的生产时间中所积累下的生存艺术, 与丰产的土地建立了天然的情感。前3章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所以在书的前3篇, 对于理性的西蒙兹看来, 它们的意义是首要的, 在课堂中, 老师讲述了广场设计部分其中的2个思路, 第一点就是广场地域气候特征的考虑, 自然性与地域性的场地选址。必需先考虑分析的是环境、气候、地形, 再去考虑功能、交通、路网的划分。

4 总结与收获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 感觉属于城市设计范畴, 其实不然, 这个范畴仍然属于景观设计, 虽然有很多跨学科的专业术语, 但这些都是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范畴。首先, 必须尊重它的场地, 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 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 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其次,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 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同时, 遵循景观设计的三大维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验自然, 要在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场地设计、规划, 且一定要有对自然环境风格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结合这次环城公园的调研, 让笔者明白好的景观一定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的, 越是心思细腻的人越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最后, 更加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多向西蒙兹这样的西方景观设计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这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赋予大地以生命力,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景观艺术的美。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研究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模式语言》、《存在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 分析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与实现, 通过调研实践进行验证考量, 最终证实了场地的体验与规划设计在景观中的目的, 传达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体验,土地修复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场地设计案例要点 篇2

设计: 2008-2009 建造: 2009-2010 规模: 8,800 sm.特色:低成本、丰富的空间体验

5.12汶川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变成了危房并且被拆除。学校迫切需要重建。学校的灾后重建得到包括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社会各方的爱心捐助。建设内容包括18个班的教学楼、各种活动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共8800多平米。校园占地面积16826平方米,需要容纳900多学生。

设计在满足校园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更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创造多样的、有趣的、平等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改良传统被动式的教育方式。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普通分班教室、音乐美术等多功能教室群和室外运动场。给课内课外间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设计将校园视为一个微型城市,在校园内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阶。这些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迷宫式的空间体验,试图在延续孝泉镇的城市空间记忆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去自我发现和释放个性。我们希望基于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城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 更多的环境选择。

设计中针对当地气候,对遮阳、通风、隔热作了仔细的考虑;并且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如页岩青砖、木材、竹子等,还包括地震后回收的旧砖,使其参与到重建中获得再生的意义。建筑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外露的梁柱和部分混凝土墙面以清水方式处理,填充墙为外层清水砖墙和内层保温砌块的复合墙体,门窗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头。上述元素在建筑 立面上均清晰体现出其交接关系,反映出建构体系的逻辑。整个项目建筑工程造价在1500元/平米以下,很好地实现了整体预算控制。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如图)

贝聿铭的设计在选材的方面上比较注重就地取材,它所涉及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就将建筑所在的山地取材以一定的比例掺和到混凝土中,使建筑更好的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同样考虑到了就地取材,这样的强调地域性的同时也节约了经济成本。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男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奥斯陆歌剧院

奥斯陆歌剧院落于地区岸边,临近证券交易所和中央车站。

靠近峡湾,三面环海,以洁白的大理石打造,倾斜的边缘抗上去就像冰山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很好地融合。奥斯陆以为在曲折迂回的奥斯陆峡湾旁,背后是巍峨耸立的霍尔门科伦山,这里苍山映绿水,既妇幼海滨城市的妩媚,又极具依托高山

密林之地所特有的雄浑气势。城市周围的丘陵上长满了大片的灌木,大小湖泊,沼地星罗棋布,山间小道交织成网。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然状态。

歌剧院位处横成峡湾与群岛东岸景观凹凸,恰好成为注目的焦点。洁白的屋顶广场,绵延入海的斜坡,剧院中心如被白色的羽翼环保,融入了奥斯陆海天一色的梦境。歌剧院的地景包含大理石屋顶,大理石覆盖的延伸区域以及建筑物与周边街道之间的过渡区域,进入广场及主入口的通道为跨越歌剧院运河的大理石人行桥,广场包含部分的公共步道与自省车道其继续沿着建筑体的西侧与南侧环境。上海衡山路12号精品酒店

本项目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该风貌区形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个窄边面向衡山路的狭长地块。项目在方案招标阶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建筑师的参与,马里奥·博塔先生以其独特的设计概念及设计风格获得最终的设计权。

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由于限高,靠近衡山路一侧为19.6米高,远离衡山路一侧为24米高。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客房区域位于远离衡山路一侧,设置长轴达70米的椭圆形内庭院,布置了水池、法国梧桐树及各种灌木,相映成趣。内环客房开窗面向庭院,外环客房开窗则面向场地四周。顶层设置屋顶花园。公共区域位于靠近衡山路一侧。新加坡璧山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坐落在碧山中心区域,不远处便是8个商业中心的交通枢纽点和周边的多所高校。该建筑于2006年9月完工并启用,为碧山地区9万多人服务。

日本市立丰中医院

医院下部要经过单轨列车的进入,所以噪音问题很突出。医院南侧面湖景观较好,虚线为人流流线,人们通过虚部入口的引导进入医院主入口,步行中随着距离的接近而露出湖面景色,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车行入口和污水处理距离医院很远并且与人流不干扰,不造成污染。

7日本千叶幼儿园

大楼正堂设有教员室、活动室、亲子室等,右侧是可以独立出入的,通过露天阳台相连的黄色圆顶型多功能厅,连接式阳台隔开三组向阳的教室。幼儿园北侧临河,通过悠长具有动感的通道进入场地,狭长的感觉加快人们的步伐,又能欣赏沿河的风景。东侧场地总入口通过花坛强化轴线,北侧大面积临河活动场地通过绿化带与停车场分隔。东京国立博物馆

本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场地设计时通过中轴线对称强调了主馆的威严壮观,轴线两侧的博物馆为二期建成,横向构图使中央地区的主馆更加重要。曲折的道路和棱形的建筑相得益彰,同时在场地中也留出了三期建筑的场地。奥地利老年公寓

老年人公寓和社会中心都沿着东西向轴线排列,把基地分为两个户外活动场地。建筑之间的公共的户外活动场地让老年人和城市的居民共享。自己的户外活动场地让老年人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享有各种户外活动。

张浦中学规划

学校紧邻两条城市道路,但将主入口开在了小路上,避免了大量人流对交通的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安全,校区由河道分成了几个功能分区,将动静两个空间很好的分隔开,互不影响。江苏南通珠算展览馆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篇3

关键词: 场地设计 中国传统理论 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相应的用地,然后委托建筑师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影响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主要的即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产生决定性影响。

比较二者,场地设计是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于工程实践。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有不同的过程,但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可能妄想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有自然的方法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正如奥尔斯顿·蔡斯所说:“领悟自然是人类生活结构形成的原因,社会的深层框架也是如此。”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与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这些要素既有纯粹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观特征、动物、植物等,又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与人世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建筑与环境之间相得益彰,如赖特所说:“建筑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从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常常采取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又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的术学中记载了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风水学包含的这种有机整体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但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它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及水文资料,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而且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空间环境。

在场地设计中主张合理和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和水体,净化周围环境并保护这一最优景观,并使用步道、桥梁和甲板增加水景层次,满足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得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齐声其景的一种对水的本能的倾向。自由、自然的驳岸设计及水池、喷泉、小瀑布等景观元素运用都会给规划景点带来声音,动感和扑面而来的清凉气息。植物的种植在利用基址固有植被的基础之上,结合规划的整体需求,结合各种不同植被的特点进行合理搭配。符合自然的有机形态,有层次,有重点,有聚有散。结合地形道路,突出重点,高可遮阴蔽雨,低可渗透空间,限定界限,强调地域,并通过景框的选择,透景、借景等景观视觉处理手法提高环境层次,加强彼此之间的视觉联系,从而深化景观意境,形成有机的整体。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已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应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和各种要素,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并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例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这与场地设计中对建筑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很高的境界。

因此,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里面有许多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子。特别是在约翰·O·西蒙兹的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更能体会到这一点。现今,场地设计在的建筑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珍视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更不应该始终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使我们的聚居环境时时处于令人尴尬的境遇,而应该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及他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不仅是场地设计追求的最高宗旨,而且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场地竖向设计分析 篇4

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建设对场地布置的要求, 在设计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从而满足项目的的使用功能, 成为适宜建设的场地。竖向设计主要控制各纵向指标, 是规划能否付诸实施的重要衔接环节, 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

竖向设计是一个系统问题, 应综合各类因素, 进行合理设计, 既要满足使用要求, 又要通过土方等保证经济效益, 同时还应保障项目的安全、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竖向设计一般是在总体布局之后进行, 根据设计场地的现状地形条件, 设计出最优的场地标高。竖向设计包括城市道路路线、交叉口、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停车场等各部位的高程设计。

1 竖向设计的意义与任务

竖向设计呈现的是在竖直方向上各建筑要素之间位置高低的关系, 随着不断的建设开发, 人们的建设活动条件由开始的适宜场地逐步到较适宜甚至适宜性差的场地, 用于土石方的投资比例也相应增加, 这样的发展使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

竖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建设场地的使用要求, 利用和改造建设用地的原有地形, 研究建筑物、道路等相互之间的标高的关系, 将场地地形进行竖直方向的调整,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量, 经济合理地确定竖向位置。确定建筑物室内外地面标高、关键部位标高、广场标高以及道路标高和坡度。

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1982年美国Auto CAD公司开发出计算机辅助图形软件———Auto CAD, 随着软件的迅速普及, 以及在应用中的不断升级完善, 这种系统受到广泛欢迎。

随着软件不断完善和完美, 软件开始了二次开发, 在原先基础上衍生的一系列道路工程类的专业软件, 例如land, civil3D, eagle point, mecad, 鸿业市政, dicad, eicad, 纬地, 海德等系列。这些都是基于Auto CAD进行的二次开发, 目前这些应用软件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推广。

3 竖向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对道路路网组成、道路的等级、红线宽度等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进入竖向设计阶段, 对已确定的城市道路网, 要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要求, 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特点与施工技术条件, 因地制宜, 对道路地面高程做出合理的设计与安排。

3.1 影响竖向设计的重要因素

1) 现状概况。

城市发展大多采用以现状老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模式, 在新的规划期内旧城区原有的主次干道仍会作为主要的交通道路予以保留, 与新规划道路相连接, 形成新路网的组成部分。因此, 在竖向设计之前对建设场地内部及周边现状道路及现状开发进行详细梳理是竖向设计的首要内容。以太原市某地块为例, 城市道路方面:长风东街东延段已实施至东山旅游公路;复地路从长风东街东延至复地北街段已实施;规一路从长风街东延至复地北街段已实施;半山路从绿地半山一期西入口至坞城街东延段已实施。东峰路的建设已列入近期建设计划。地产开发方面:得一理想国、绿地半山国际一期、绿地半山国际二期、绿地半山国际三期、复地东山国际、得一剑桥城、恒大山水城一期等小区已基本建成, 以上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长风东街东延两侧及马庄沟以南区域。

2) 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 城市地形一马平川, 即使有河流穿城而过, 城市大部分区域的地形仍呈现平缓特征。过于平缓的地形条件会造成城市排水不畅, 易受洪水内涝威胁, 在道路竖向设计过程中, 合理解决整体排水问题, 是平原地区竖向设计的重要课题。山地区, 以沟壑、丘陵、台地为主, 高差较大, 在竖向设计过程中土方量大, 经济成本随之增加。在竖向设计过程中, 合理平衡土方问题, 将填挖土方合理利用安置, 是山地区竖向设计的重要课题。以太原市某地块为例, 该区整体地形呈扇贝状, 南北长约2.3 km, 东西宽约3 km;东部地形相对平坦, 中西部地形以丘陵、台地、沟壑为主, 高差起伏变化大。基本地势走向为:东高西低, 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规划区东部, 高程为1 010, 最低点位于规划区西南部, 高程为885, 最大高差155 m。

3) 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道路坡度等内容做了明确要求。例如:道路纵坡度i的取值宜符合如下条件:0.3≤i, 确保临街建筑出入位置纵坡舒适、适宜, 新建建筑物坡向路面的横向排水顺畅等。i=0.3是保证路面雨水能顺利排出的最小排水坡度。城市道路竖向设计考虑实际的同时应满足相应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 实现道路设计的合理化、科学化。

3.2 进行竖向设计的建议

单从城市某一块, 如旧城区或者新城区着手, 无法达到控制全城竖向的要求。因此, 竖向设计应遵循先控制整体再深入局部的原则, 各项指标之间不仅要相互校核, 更应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满足使用要求。

在较规划范围更大的区域内对现状地势进行分析, 分区域确定排水方向及汇水点, 以顺应地形、结合现状、满足排水为原则构造坡向, 必须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

1) 竖向分区, 减少道路最低点。

在原有地形上人为造坡度, 道路竖向没有整体方向, 呈现一波一折的起伏, 道路路段上容易出现最低点, 也往往成为积水点;城市道路竖向采用分散或单一坡度进行统一规划并不现实, 可根据城市各区功能定位、自然条件等因素, 将城市合理划分成几大片区, 总体确定各区的坡度走向、线位标高, 再在各区内部进行细化, 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目的。

2) 先主要干线后次要干线。

在整体控制方面, 除了竖向分区确定的总体汇水方向外, 在此基础上应首先对区域内城市主干道、快速通道等交通主要联络线进行控制, 这些重要交通线路是整个城市道路的骨架, 符合规范的主干线不仅大大增强车流、人流的通行能力, 同时还对管网敷设、排水排涝等的市政建设带来便利。次干道和支路是城市交通的毛细管网, 是实现城市交通微循环正常化的重要组成, 因此, 根据主干线竖向设计的各项指标来逐一确定城市次要干线的线位标高、坡度等内容, 全面优化城市道路网络。

3) 坡度值控制。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要求i=0.3是保证路面雨水能顺利排出的最小排水坡度。往往有些地势较平坦区域有时会突破, 因此, 在《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中, 已明确提出道路排水坡度不小于0.2%即可。因此, 建议在工程实施条件受限的地区道路设计中, 道路纵坡最小值以0.2%进行控制, 既能合理解决路面排水问题, 同时还可以尽量降低工程实施难度。

4) 道路中心线标高。

道路中心线标高应较临街建筑的±0标高略低, 为了保证临街建筑出入位置纵坡舒适、适宜, 新建建筑物坡向路面的横向排水顺畅等, 一般情况下, 道路中心线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0标高低大约20 cm~30 cm。

5) 与城市防洪排水规划校核。

由于河流流经区域相较于城市其他用地而言, 地势低洼, 通常做法是作为区域汇水最低处。以太原市某地块为例, 雨水排水方向按分区域规划控制:其一, 长风东街以北的地段就近排入马庄沟;其二, 长风东街以南的区域, 雨水顺应坡向走势分别沿南北向次干道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汇至东峰路雨水干管, 最终排入黑驼沟。地块内竖向首先确定周边城市道路高程及小区出入口衔接点高程, 结合地块用地性质构造与周边道路的竖向关系。结合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的要求及规划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城市设计、功能配置、发展策略, 合理设计范围内各控制点高程, 小区内竖向设计必须满足《城市用地竖向设计规范》要求。

针对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的地块, 在控制点确定的前提下, 结合安全、景观、用地性质、经济效益多方面因素, 合理调节道路坡度, 为各道路设计预留合理的排水路径和设施布置条件。

4 结语

竖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工作, 制约建筑设计的同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特定的设计依据, 参考太原市某地块竖向设计, 对竖向设计方案中重要影响因素、几点建议进行了系统阐述, 将来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将新技术运用在竖向设计中, 系统的平衡控制土方, 提高其准确性与经济性。

摘要:介绍了场地竖向设计的意义与任务, 分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竖向设计中的应用, 并以太原市某地块竖向设计为例, 阐述了竖向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提出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设场地,竖向设计,道路,高程

参考文献

[1]欧朝龙.山地城市道路系统及竖向设计方法[J].江西建材, 2014 (23) :186-187.

[2]段成章.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J].中国市政工程, 2008, 2 (1) :26-28.

[3]CJJ 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年会场地布置方案设计图 篇5

工具/原料

企业年会

会场布置物料

一、外围布置

1.门头/企业墙

门头或是企业展示墙是进入会场的第一道展示标识,所以一定要做得显眼、美观、大气。一般门头或是企业墙都是搭建在酒店入口处,让人一进入酒店就能感觉到充满年会的气息,门搭建位置最好是横跨酒店入品道路,那样才会显眼;展示墙最好是摆放在酒店入口正中间。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一切以安全为主。

2)搭建的稳定性。

3)户外搭建应考虑防风防雨措施。

4)搭建之前应与酒店方沟通好细节问题。

2.道旗

道旗是进入会场的第二道展示标识,从车辆一进入酒店入口,一路的道旗指引车辆直接到会场门口。道旗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展示作用,二是指引作用,所以年会或多或少都会用到道旗,道旗一般都是摆放在道路两旁,间隔距离根据路边实际而定,如果路比较直、视线好,可以摆放的距离远一点;弯曲路段要摆放近一点;交叉路口要放重点摆放。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一切以安全为主。

2)户外搭建应考虑防风防雨措施。

3)确定道旗数量及摆放位置。

4)搭建之前应与酒店方沟通好细节问题。

3.欢迎背板/欢迎墙

欢迎背板/欢迎墙是进入会场的第三道展示标识,一般摆放的位置是在大堂门口里的左侧或是右侧,分为桁架+喷绘结构或是木质+写真结构,如果预算比较丰裕,也可以定制制作与企业形象相关的形状结构。欢迎背板/欢迎墙主要作用:1欢迎作用;2展示作用;3登记作用。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一切以安全为主。

2)搭建时应注意勿损坏酒店任何东西。

3)搭建之前应与酒店方沟通好细节问题。

4.指引牌

指引牌是指参会人员进入会场的一种指示标志。有些酒店可能比较大、路线比较复杂,而且参会人员也不熟悉酒店环境,虽然可以询问酒店工作人员也可以找得到会场,但是如果在每个必要路口摆放一个指引牌,这样就避免了参会人员找不到会场的尴尬场面。指引牌可以是木质定制的,也可以是易拉宝、展架之类的,只要能起到指引的作用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一切以安全为主。

2)注意指引牌的稳定性。

3)请勿防碍路人行走。

4)请勿影响到其他酒店客人。

5.其他

外围布置其他的物料还有很多,比如:条幅、地贴、拱门、空飘……根据年会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不同的布置物料,让年会的外围更加的引人注目及让参会人员感到年会的浓浓氛围。场地布置所用到的物料可以找当地的供应商租赁,如果物料非常多的时候需要一家一家地联系供应商,建议上掌活网,一站式采购年会物料,方便、快捷。

二、内场布置

1.签到

签到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很多企业因为觉得年会是自己内部的员工,签到没有必要,往往忽视这一环节的设置,签到不仅会起到一个核定出席年会人数登记姓名的作用,同时签到环节还是一个提供沟通、暖场以及奠定前期会议气氛的环节。所以年会签到可以用创新的签到方式,(可以选用最新的电子签到方式比较有创新、有特色)。无论是怎样的签到方式都要重视年会签到,要精心设置。

2.舞台

舞台是年会都不可缺少重要组成东西,它是年会中聚焦所有人眼光的区域,对于舞台要精心设计,它的美观、稳定、大小都影响着整个年会的最终效果。舞台一般分为常规与异形两种规格,在三亚,常规的舞台都是由1.22m*2.44m的钢木舞台板组成,能拼揍成方形或是T形的常规舞台;异形的舞台是根据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舞台效果图,用钢管与木质现场组合而成的不规则舞台。其中舞台的大小要根据年会场地及参会人数多少而定,在参加年会的人数情况下,舞台搭得太小反而变得小气,人数少时搭得太大就可能浪费成本。

3.灯光

灯光就像是整个舞台的“外衣”,有了它将变得光鲜亮丽,没有它将失了原有的色彩,变得单调、枯燥。舞台灯光不仅仅只是照明而已,通过控灯师的编程设计赋予了它特有的主旨、风格、深度、情感、色彩及氛围,在节目表演时,它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环境进行灯光设计,并有目的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舞台灯光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4.音箱

音箱相当于是整个年会的语言系统,是用来对外表达情感的声音,如果年会中缺少了音箱就意味着整场年会变成了哑剧,就失去了年会的真正意义。舞台音箱是声音的接力棒,把一个人的声音传送到每一个参会人的耳朵里,没有了它,年会无法进行,年会节目无法表演。

5.舞台背板

很多企业筹办年会容易忽视这一点,其实舞台背景起到整个会场的核心功能,能够一眼营造出整个场地的气氛,尤其是精心设计精心搭建的舞台背板可以直接奠定一个场地恢宏大气,喜庆祥和的气氛。再加上精致的舞台及讲台搭配。年会场地的第一基调就已经完成。

6.LED屏/投影仪

LED屏/投影仪是整个年会的眼睛,年会的“心灵”是通过它们来呈现出来的,眼睛雪亮才会显得年会有精神,因此,LED屏/投影仪在整个年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LED屏租赁相对来说比投影仪要贵一些,但效果要比投影仪要好,且显得档次要高些,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当然,这要根据年会的预算来进行选择。

7.地毯

红地毯是喜庆的象征,年会也是个喜庆的会议,怎么能少了红地毯呢?一路的红地毯指引嘉宾直入会场,总会给人带来一种高兴、喜悦的心情。红地毯主要的作用是衬托现场氛围,使得现场更加的光彩照人。

8.其他

举办年会时,一些小的细节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比如:讲台桌、桌花、会议用品、桌卡、摄影、摄像、礼仪、主持人、演艺节目……当然,这些物料都是可以在掌活网上找得到,省时省事。

三、总结

一场成功的年会可以不是体现在细节上,但是失败的年会往往是在细节中引起的,所以在举办年会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做到以“大事情不错误、小细节要重视”的原则为准则,办好每一场年会。

注意事项

在布置年会场地的时候,一切要以安全为第一位,确保会场安全。

场地设计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 场地特征 设计

一、场地特征

1.1场地特征概念

场地,大至一个风景区一个城市,小至一个区级公园广场,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它的个性,是这场地与那场地的区别。场地特征包括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场地的人文特征。园林景观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归属,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认同。

1.2场地特征内容

1.2.1 场地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气候、(地)地形地貌两方面,它是因场地在地球上所处位置不同 ,受自然力量的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一种力量,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在 该场地上所从事的任何事情,包括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景观作品就会归属于这块 场地,与场地和谐相处,从而场地自然力为景观提供维护,景观给场地添色。相反若不顾这 种特性,全然凭设计师个人的爱好去做,那新做出来的景观将与自然力相抵触,会破坏原有 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天地”所不容,人工景观自身魅力也难以维持,生命力也不会 强健长久。

1.2.2 场地人文特征

人类为了满足各自的不同欲望而从事一系列活动,在这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 大自然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与人及人与大地调和的结果,它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记以及 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特定的关系使得人归属于某一地方和这一地方的社会群 体,也就是人认同于这一场所。地球上任何一块场地上只要有人生活,就会留下人的生活印 记,就会有人文历史。挖掘场地历史信息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 作,只有把握表达了这种特征,景观才能保持场地的历史延续性,创作更新才有依据。人文 特征的把握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

二、场地分析设计(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2.1西湖风景名胜区自然特征

2.1.1气候特征

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年日照時数1762小时。

2.1.2地形特征

西湖古称武林水、钱塘湖,又名西子湖,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6.145平方公里。总容积0.124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235米。

2.1.3西湖规划

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规划,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创新。在园林布局上,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从仅注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逐步转向注重发挥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创作手法上注意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相统一。在园林建筑上,主要是以继承传统和轻质过渡的形式出现,对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区别对待:凡是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古迹、古建筑,严格妥善地保护;对某些名胜古迹有传统精华,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则扬长避短,保留精华,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实的风景点,修建时采取富于传统的形式和格调为主,达到相互协调。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时,因材制宜为主,即因景制宜,创造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诗情画意,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

2.1.4西湖北线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

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通过修复与整治,形成了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面积约98万平方米的历史文化景观群。

北山街景区,包括北山街、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静逸别墅、玛瑙寺、菩提精舍、镜湖厅景区、武松与苏小小墓、穗庐等区块。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临西湖,北靠宝石山、葛岭、栖霞岭,与市区湖滨相连,面积约98万平方米,是西湖风景区内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优越。

北山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北山、老和山一带是西湖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存最早遗存为秦始皇缆船石。历史上,北山一带向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寺院祠墓林立,曾留下无数佳话逸事。现尚存许多文物古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岳飞墓(庙),杭州市标志性建筑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展馆等。还有秋水山庄、孤云草舍、坚匏别墅、抱青别墅、静逸别墅、穗庐、玛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北山街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特性。北山街自然风光也别具特色,特别是火成岩构成的宝石山,不仅是观赏西湖的最佳地点,其特有的景观“宝石流霞”还列入西湖“新十景”之一。

北山街保护整治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前几年的保护建设后,西湖已初步形成“东热南旺西幽”的新格局,而“北雅”则尚未形成,作为西湖北面的最关键地块的北山街,整体环境还不尽人意,市政配套设施落后,许多历史遗存被占有、破坏、湮没,有些文化景观正在逐渐消失,沿街建筑也与西湖美景不相协调。为此,2004年,根据“保护、整治、完善、畅通”八字方针,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期工程。工程中始终贯彻“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通过对北山历史建筑的修缮、整饬,实施以丰富林相色彩为目的的宝石山林相优化工程、体现“水墨江南”特色的北山街夜景灯光工程,以及对北山街、葛岭路、栖霞岭路道路两侧建筑和滨湖景观绿地进行的一系列整治,使北山街成为西湖风景区继西湖南线、新湖滨景区及杨公堤景区之后的又一精品亮点,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山街整治的人文遗迹和建筑多达近百处,其中有4幢掩映在绿阴丛中的小楼将在年底对外开放,并吸引一批“国字号”的名家名社落户。分别是静逸别墅(张静江旧居)、宝云寺遗构(疗养院)、穗庐(北山路94号)和北山街95号别墅。4幢老建筑无论是欧式风格的小楼房,抑或清末小型寺庙建筑,均依山而建,保存较好,四周风景宜人,西湖秀色一览无余。其中的静逸别墅尤具特色,该别墅位于北山路葛岭南坡的五代吴越寿星院旧址,原为张静江私宅。张静江曾任民国时期浙江省政府主席,孙中山先生称其为“民国奇人”。张静江致力振兴实业,支持建设浙赣铁路,并于1929年主持举办 “西湖博览会”,促进了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静逸别墅主建筑为两栋欧式风格的二层小楼,每幢楼均有宽大阳台, 是北山景区远眺西湖的最佳场所之一。别墅所在的北山街曾称静江路,系为纪念张氏任职期间成功举办“西湖博览会”而命名。

在北山街保护整治过程中,还对沿湖的镜湖厅进行了全面整修。民国时期,镜湖厅所在为葛荫山庄。抗战胜利后,孤山的秋社移作他用,秋社遂在此建设活动场所。因秋瑾自号“鉴湖女侠”,“鉴”、“镜”音近义同,故取名“镜湖厅”。建国后,这一带成为民居。1986年,杭州市政府实施环湖绿地动迁工程,建成面积约1.76公顷的镜湖厅景区。

2.1.5西湖“两堤三岛”景区

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了“两堤三岛”修缮工程,将其真正打造成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白堤景区;孤山景区,包括孤山、林社(林启雕像)、白苏二公祠等区块;湖心亭景区;小瀛洲景区。

全长987米、宽33米,把西湖划分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2005年整治修缮。修缮后的白堤,经过柳树、碧桃调整,突出了“间株杨柳间株桃”的原有特色,除去了原来与周围景色不协调的设施,重新统一设计了路灯、果壳箱、景点说明牌、护栏、座椅等,均古朴别致,为白堤增添了几分古韵。

孤山

位于西湖北,东以白堤,西以西泠桥与湖岸连接。2005年整治修缮,根据原有景点布局,进一步挖掘孤山的人文景观,并对植物、地形、道路进行整治,形成统一的环境景观。

白苏二公祠

2005年在两堤三岛景区建设中,根据原貌复建白苏二公祠。祠以纪念白居易为主,展示白苏二公祠的历史沿革以及白居易、苏东坡的楹联匾额和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原先保留的17块“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包括了4块苏东坡手迹的石碑及杭州遗存最早的碑刻?唐代龙兴寺经幢拓片,也都在祠内展出。

林社(林启雕像)

林社(林启雕像)位于孤山北麓,是纪念清末杭州知府林启的场所。林启在杭任职期间,创办求是书院、蚕学馆和养正书塾,是浙江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病逝后葬于西湖孤山。2004年在林启纪念馆南侧小绿地上设林启纪念像,并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

湖心亭

“湖中三岛”之一,2005年进行了整修,恢复“湖心平眺”景观。整治后的“太虚一点”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端庄古朴;取消其内部过多的商业内容,代以湖心亭历史典故陈列。岛上还重立暗寓风月无边的“虫二”碑,并通过在旁边加文字小记说明此碑的由来及典故,充分发掘其的文化内涵,丰富湖心亭的历史人文景观。

苏东坡纪念馆

位于西湖苏堤南隅,于1988年建成。2004年进行全面改造,包括陈列改造、建筑整修、绿化调整等。同时考虑游客的集散功能,取消围墙,增设人性化服务设施,使馆区与西湖南线、西线景区相衔接,更显自然和通透。

复旦光华牌坊

位于孤山公园正对面,是康熙年间清朝行宫的牌坊。2005年根据市民提议复建,牌坊高7.2米,宽11.9米,四柱三间三楼式,整座牌坊端庄、凝重。

三、结合场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考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巴西著名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将巴西当地的地域特征与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完美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艺术天赋。布雷•马克思早期主要受巴西本土文化和当地自然植物景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先锋艺术并没有把他完全给淹没。布雷•马克思发挥他独特的艺术天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通过丰富的图形,夸张的色彩打破了那种完全模仿自然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的现代主义思潮划分界限。他对民间艺术和抽象、立体主义很感兴趣,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灵感来源极其丰富,陶瓷贴面、花岗岩废料构筑的景墙和铺地,像绘画一样的设计平面,利用棕色、黑色、白色等马赛克组合形成有机线形的图案以及富有动感的铺装效果,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正如布雷•马克思所说:“一个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对比、结构、尺度和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首先它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对场地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只有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体现出出色的艺术特质,也才能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途径和方法,发挥艺术构思,才能体现结合场地特征。而L. 麦格哈格的设计方式就是这3个方面的完美结合。L. 麦格哈格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直观的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麦格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指出,“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似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由于人类的行为正成为景观可持续性、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在自然與人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人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

风景园林发展到今天,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完美的结合了场地规划设计,而现代化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结合场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地域性的表达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将科学、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入设计是风景园林发展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9(3):11-18.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矿井工业场地设计探析 篇7

在矿井工业场地设计中, 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场地防洪设计

矿井工业场地受地下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 一般位于地形复杂地区, 雨季时场区易受到区域内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暴涨的影响, 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也对工业场地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 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场地防洪设计。

依据《煤矿工业设计规范》, 煤矿企业防洪设计标准, 大中型矿井井口设计频率百年一遇, 校核频率三百年一遇。防洪设计标高按设计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安全高度。安全高度山区为1. 0 m。井口标高还必须按校核频率检验, 若井口标高低于按校核频率计算的洪水位时, 按检验结果提高井口标高, 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

场外截洪沟的计算频率, 根据汇水面积、地形特点及溢流时的影响确定, 一般按20 年一遇计算, 截洪沟设计的安全高度不小于0. 3 m。

例: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龙门风井场地防洪设计计算如下: 依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该矿井防洪标准: 井口设计频率为百年一遇, 校核频率为三百年一遇, 工业场地设计频率为百年一遇。该矿井工业场地西边有龙门河, 旱季无水流。暴雨时偶有洪水发生。工业场地位置控制汇水面积约为7. 0 km2, 根据晋中地区水文计算经验公式:

其中, QP为不同重现期的洪峰流量, m3/ s; C1为洪峰流量的地理参数; H24P为不同重现期暴雨强度, mm; F为流域面积, km2。

其中, H24P为不同重现期暴雨强度, mm; KP为以不同地区的CV值, 查皮尔逊Ⅲ型曲线表; 24为24 h平均暴雨强度。

查表得阳泉地区24=70 mm, CV=0.6, KP=3.1。

百年一遇暴雨强度H24P=3.1×70=217 mm/24 h。

该地为土石山区, 取C1=0.25, F=7 km2。

百年一遇洪峰流量Q1%= 0. 25 × 217 × 72 /3= 192. 2 m3/ s。

按河床宽15 m, 河床坡度i=0.002, 河高3.0 m, n=0.025计算。

则:

其中, V为水流速度, m/s;R为水力半径, ;F为流水断面积, m2;P为润周, m;C为舍齐系数 (谢才系数) ;n为糙率。

同百年一遇洪峰流量, 经计算, 三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Q0. 33%=265. 53 m3/ s。

由以上数据推算出龙门河百年最高洪水位标高加安全高度1. 0 m ( 山区) , 加0. 5 m壅水和风浪袭击高度, 在884. 3 m ~ 884. 0 m之间, 三百年最高洪水位标高在884. 3 m ~ 884. 0 m之间, 工业广场的场区标高在884. 35 m ~ 885. 0 m以上, 新建立井井口标高为885. 0 m, 工业场地及井口高程满足防洪要求。

2 矿井工业场地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是场地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要和平面布置有机结合起来。场地的布局和建 ( 构) 筑物的布置是否合理, 不仅取决于平面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取决于竖向的标高关系。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场地的合理竖向布置尤为重要。竖向布置形式分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三种。如场地各部分连接较缓, 无显著的高差变化, 地形坡度小于4% , 一般采用平坡式。场地设计由两个以上高差相对较大的平面连接而成, 自然地形坡度大于4% 时, 一般采用台阶式布置; 同时采用平坡式和台阶式两种布置方式为混合式。工程实践中, 山区地形混合式竖向布置运用较为广泛。

在进行竖向布置时, 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竖向布置要和平面布置同时考虑, 满足场区划分、台阶划分、场内运输、建 ( 构) 筑物生产功能等各项要求。2) 场区建、构筑物长边一般顺地形等高线布置, 以减少建筑基础工程量, 避免基础不均匀沉降。平坦地区长边与地形等高线稍成角度, 便于场区排水。3) 结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避免由于竖向布置不当影响土体稳定, 引起土体坍塌、土壤承载力下降、地下水位升高等不良现象。4) 土石方工程量尽量减少, 在少增加建筑基础工程量的前提下, 填方量可大于挖方量, 不足填方可用建井期矸石。5) 矿井辅助生产系统建筑及井口窄轨铁路车场应采用平坡式布置, 便于窄轨铁路的敷设与运输。

3 工业场地平面布置

工业场地平面布置要求各功能区分区明确, 地面生产系统简洁、顺畅。辅助生产区内建筑物与副井井口标高尽量一致, 便于通过窄轨铁路运输材料及设备。行政生活福利区尽量布置在上风向, 与生产区两者间有一定的分隔, 便于减少对其污染。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布置于场地较低处, 有利于热水回流和污水处理。矿井变 ( 配) 电站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进线方便的地方。

场地内重要建 ( 构) 筑物在布置时要控制其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 满足规范规定的安全距离的要求。瓦斯抽放泵站、通风机房、翻车机房、变电所、空气压缩站、锅炉房、井口房等在布置时要重点关注。

矿井工业场地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设计, 在解决好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前提下, 还应调整好井下与井上、场内与场外、工艺与建筑物布置、内部景观与周围环境等关系, 做到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服务社会, 体现现代化矿井建设的优良风貌。

参考文献

[1]GB 50187—2012,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S].

[2]GB 50215—2005, 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S].

城市公园童趣活动场地设计 篇8

关键词:童趣,场地,空间,类型,艺术

城市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业余生活时间也不够充分, 需要在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市政公共绿地及城郊公共空间开拓一些户外休闲场地。这个场地最大的特点是让大人和孩子身心放松, 让他们享受自由、舒适与家庭的温馨。这个区域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可以参与其中, 场地具有较大的灵活包容性。 (2) 衔接区域自然环境良好且安全有保证。 (3) 配套设施规格、功能合理、材料耐久性好且易于维护。 (4) 有主题, 特征明显, 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根据这些基本特点在城市公园的选址与设计中, 可以开拓出一些具有童趣性质的活动场地。先分析几个具体案例:

(1) 美国彩虹公园 (属于环境类型活动场地) :河道边林荫路上铺设整条颜色各异的沙子块, 在不规则色块间放置类似层叠山石渐变雕塑, 沙子形成的色块上偶尔点缀几个彩色岩石, 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休憩、玩耍。宽大长河边镶嵌的沙石彩虹带, 在河水与人行道之间形成积聚人气的魅力休闲空间, 场地设计借用了周围环境优势,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场地内景观元素可以用作坐、卧、游戏的道具, 尤其在天气晴朗沙石干燥的情况下, 它的可进入性和包容性最强;场地内景观元素都有明亮鲜艳的色彩, 构成形式偏向公共艺术展示, 对环境有较强吸附性, 对多数人有较强吸引力。

环境类型活动场地把大自然环境与艺术化休闲游乐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式布局比较自由, 空间容纳包容感强, 缺点是不便维护, 需要使用者自觉维护公共设施。

(2) 德国猫型儿童乐园 (属于建筑类型活动场地) :主要活动空间是一个样子像猫的建筑物, 主入口是“猫嘴巴”、窗户是“猫眼睛”、出口是“猫尾巴”。建筑背景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丘, 建筑附近是间距较大的低矮住宅。建筑外庭院空旷、干净、平整;方正的铺装平台衔接整块草地, 零星点缀几颗大树, 建筑内环境宽敞明亮, 为孩子们准备了展示空间墙、储物柜以及作为道具兼实用功能的彩色大积木块等。

建筑类型活动场地可以提供室内、室外两种环境, 缺点是灵活变动性较小, 需要管理者花费心思组织活动, 对儿童数量与使用时间有限制。

(3) 丹麦Monstrum公司项目 (属于装置类型活动场地) :Monstrum公司的设计师们亲手为孩子们打造游乐场, 童话感十足的装置艺术使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 激发孩子们求知、冒险、探索新奇迷你世界。装置以易于造型的木材条为主, 有弹性能承受一定重量, 装置内部一般能同时容纳几个孩子。例如形状不规则的小城堡、概念大鱼、倾斜飞机、破浪大船, 孩子们在这里组织游戏活动, 锻炼攀爬、滑动、平衡等身体运动协调能力。

装置类型活动场地最关键的是装置艺术, 它是场地精神的再造, 也是孩子们童年里特别的记忆。这种装置很难得,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造型新奇、色彩亮丽、材料柔韧、工艺巧妙、规格适当、实用安全、与场地切合度紧密等, 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游乐设施, 它具有独创性, 不适于大规模生产。

(4) 上海纳米魔幻城 (属于童话故事类型活动场地) :纳米魔幻城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从图画到动画发展到3D模拟空间, 再发展到多维现实童话空间。纳米城亲子乐园把虚幻模拟空间还原到真实世界里, 绿油油草地上镶嵌优雅湖泊、清澈溪流环绕、山石堆叠、木桥弯弯, 小路在草地疏林里自由延展, 蘑菇房子、城堡旁鲜花成片盛开如诗如画。

童话故事类型活动场地寓教于乐, 主题特征明显, 比较符合人们追求完美的心态, 在复杂多元环境里创造一片纯粹梦幻童趣之地, 对环境整体要求较高。

(5) 法国里昂草地公园 (属于综合类型活动场地) :平整疏林草地上设置大型公共设施装置或者塑造人工地形, 宽阔道路环绕整个场地, 小步道串联主要分区活动场地, 自由开阔的界面形式适合年轻人休闲运动。场地内大型构筑物设计来源于:建筑结构, 例如多级转折钢构楼梯, 多孔装饰墙体;港口码头, 例如架高木栈道连接形状怪异轮船木夹板, 倾斜桅杆灯柱在夜晚有海上飘摇感;道路广场, 例如全水泥浇筑平台结合花坛树池的休闲运动场地, 多角度倾斜坡面围绕旱冰场。特殊微地形, 例如草地上如巨大雨点击打出大小不一的环形草坡。

综合类型活动场地面积较大, 空间组织灵活自由, 承载人数较多, 此类公园用地比较稀缺, 可以利用闲置或者废弃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改造。

以上列举的城市公园内儿童、亲子活动场地各有优缺点。城市公园童趣活动场地不是单纯的划出一块地, 直接作为儿童游乐场, 也不是简单放置一些大众器材。这里是介于家和户外场地的过度空间, 它们有独特创意和灵魂, 与优美的大自然环境密切联系。这里整洁、舒适、安全、灵活、包容、有趣, 能赢得孩子及家长的青睐。

庆隆单元FG01-R24-01地块居住绿地项目 (浙江杭州拱墅区) , 位于FG01-R24-01地块, 北临R21-07地块, 南至R21-10地块, 西临R21-09地块, 东至棠子桥路, 用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434万元 (含拆迁补偿费914万元) 。[1]

(1) 项目建设规模及定位:居住用地的景观绿化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 其中包括绿化、园林铺装、景观小品及配套的公共厕所等。 (2) 项目设计定位:投标人在进行该项目设计时应通过对杭州地域文化特色和片区景观资源的研究以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居住绿地系统为目标, 进行绿地景观设计。 (3) 方案设计目标:为拱墅区庆隆单元地区周边居民创造一个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绿色平台空间。[1]景观设计构想:

(1) 设计形式创意:被打乱顺序的魔方, 被来回转动寻找属于它的完美。自然界也在运动寻找属于它的魅力与完整。四季在岁月里摩梭, 色彩变换、味道变化、触感各异、空气流动、温湿调节;人们在环境中运动强度渐变过程, 心情微妙变化过程等等, 都展现了自然科学运动规律的独特魅力。以“运动静止相对论”及“运动体验带来的丰富感受”作为本区块绿地主创设计思想, 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日久弥新”的趣味人文自然环境。

(2) 设计内容创意: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童年的梦, 每个梦都走近、走进童话, 向往着童话里的美好。让人们进入纯真、自然、梦幻的书香画卷童话世界。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感受到“孩童年代的魅力”, 在奇妙童话世界中展开新生活, 续写童话的史诗。

(3) 场地布局简介:地块近似矩形, 三面紧邻住宅小区, 一面邻接市政道路。本园主要由四个区域组成:主入口广场、多层生态景观墙、七彩跑步散步环道、绿岛环绕的光影动感空间。

主入口广场设置在邻接市政道路的中心区域, 立面采用对称“Z”形景墙, 镶嵌原地块附近一些老工厂的名字, 展现后工业时代历史痕迹。主入口广场延伸至门廊后, 向两侧蔓延七彩透水沥青道路作为本园的跑步散步运动环线, 运动环线外侧是多层植物生态景观墙, 环线转角设置4个有寓意的休息驿站:小红帽、小王子、龟兔赛跑、天使与蜗牛。环线内侧是绿岛, 绿岛中心是运动场地, 放置趣味豌豆座椅及彩色游乐运动设施, 顶棚由铁艺构架组成, 形状类似宝莲灯, 铁艺构架在光照下形成奇特梦幻光影效果。中心运动区域与跑步散步环道通过多层卷曲铁艺门廊通道连接。环环相扣的童趣空间如魔方在时空里漂浮旋转。

园区设计提倡节能环保例如透水透气铺地材料、反光荧光指示系统、雨水回收地漏及管线、太阳能灯等, 此外还运用大量多维立体绿化藤本及悬垂类植物, 弥补了中心开阔运动场地绿化缺失, 由中心向外植物层次逐渐加厚, 环形主道路与驿站休息场地较好的分配人流量。出入口、道路与节点布局类似魔方块通达性良好, 避免出现密闭角落空间, 最大限度挖掘场地潜力, 提升场地包容性、安全性及舒适度。

公共设施构筑物主要是公共厕所 (包括管理用房) , 设置在主入口与住宅地块相邻区域, 用植物进行美化, 通往厕所的道路作为园区次入口。此外还在主入口两侧预留了一些空间作为机动停车位、非机动停车位、公共自行车换乘点等, 后续配套规划储备用地。

参考文献

[1]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 (美) 奥尔兹 (Olds, A.R.) 著;刘晓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4) .书名原文:Child Care Design Guide.

场地设计 篇9

事务所:emmanuelle moureaux architecture+design事务所

设计概念:花枝

总面积:80.48平方米(伊势丹新宿店)/127.19平方米(日本桥三越旗舰店)

摄影:Daisuke Shimokawa/Nacasa&Partners Inc.

Client:ISSEY MIYAKE INC.

Design:emmanuelle moureaux architecture+design

Concept:stick flowers

Total floor area:80.48 sq.m.(The Stage,Tokyo Shinjuku ISETAN)/

127.19 sq.m.(Main Hall,Tokyo Nihonbashi MITSUKOSHI)

Photograph:Daisuke Shimokawa/Nacasa&Partners Inc.

emmanuelle moureaux事务所受到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的委托,为他们的春季活动“bloom bloom bloom”进行场地设计和艺术指导。设计灵感来自春天绽放的花朵。该活动是为三宅一生新任设计师Yoshiyuki Miyamae的首个作品“bloom skin”系列进行宣传的。活动地点为伊势丹新宿店和日本桥三越旗舰店。这些“花枝”线条呈直线,与半透明、柔软的流动性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充满活力,五颜六色的“花朵”构成了立体雕塑作品和二维平面图案,给人花朵正在“绽放”的印象。对于“bloom bloom bloom”的活动,三宅一生还委托emmanuelle moureaux事务所为其设计logo和店铺招牌。花枝的图案也被用于一系列限量T恤,配件和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这些充满活力的新鲜颜色,仿佛演奏出一曲色彩交响乐,为三宅一生的活动场地开创了新的形象。

浅析场地路径设计的思维转变 篇10

场地路径是人们从室外走近建筑的必经之路, 是人们体验建筑的起点, 场地路径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设计思维也伴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设计倾向, 笔者将场地路径设计的思维转变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探讨。

1.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古典建筑的场地路径设计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对古典建筑的场地路径设计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建筑自身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古典建筑的场地路径有着不同的设计倾向。古典建筑的类型相对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类型, 而这些建筑也代表了当时最高超的建造水平和工艺, 同时也是当时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因建筑类型的限制, 建筑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往往集中在自然观、宗教信仰、政治礼仪、生死观等方面。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场地路径设计在这些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

从自然观角度来看, 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场地路径的设计更为关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讲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典型的例子, 如明孝陵结合自然山势设计的曲折迂回的神道。呈“S”型曲线路径 (图1) , 将中国传统轴线式空间序列与自然山势结合, 形成以创新的手法体现出传统墓葬礼仪的形制。

此外, 在这样的自然观影响下, 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群体布局, 院落围合的方式, 充分与大自然进行互动交流。于是场地路径多是伴随着院落的围合变化, 沿某一中心轴线展开, 让人们在行进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建筑与室内外环境的转化, 建筑设计更关注室外的场所空间, 而此时场地路径同时兼具了建筑路径的角色, 顺应轴线, 纵深排开, 通过空间序列的变化, 传承传统礼仪文化, 营造出庄重、威严的建筑氛围, 体现了建筑和场地高度统一的布局关系, 具体的实例以北京的故宫最具代表性。

而西方的自然观和中国截然不同, 自古罗马时期之后, 受帝国文化的影响, 表现为建筑与自然的对立, 崇尚超自然的意志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于是场地路径更强调人工的设计, 呈现几何特征, 比如凡尔赛宫苑前的放射几何型的场地路径, 放射形的道路体系就如同太阳的光辉一般延伸到城市的四面八方, 体现出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表达了绝对君权的统治思想, 成为17世纪法国绝对而开放的社会体制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在这样的自然观影响下, 西方建筑设计更为关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 外部空间相对是弱化的, 场地路径设计服务于建筑内部空间序列, 比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设计强化了教堂内部空间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图2) , 将纵深的轴线延伸到外部空间, 使得建筑室内外空间更加整体完整, 进一步强化了建筑主体的意义。

尽管中、西方文化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共通点的, 首先表现为对皇权的景仰, 对宗教的崇尚以及礼仪的传承, 于是在场地路径常常尺度超大, 尤其是在宫殿建筑中为了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威严, 路径的尺度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的尺度, 人行走其中显得很渺小, 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威慑。其次表现为对神性的崇拜以及生命敬仰的生死观念, 场地路径的设计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烘托场所气氛, 营造一种神秘、叙事性的路径体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场地路径设计

19世纪末, 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 建筑的设计理念逐渐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讲求实用主义, 功能主义, 人们对于文化传统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 有了更多不同的理解, 传统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仍然存在, 但已经不再占据绝对的地位, 而慢慢演变为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之一, 建筑不只是为了服务于那些少数的统治阶级, 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将建筑设计理论和价值观建立在为平常人建造平常住宅这一建筑学的基本层次上。这些观念的转变颠覆了之前的建筑传统, 拓展了建筑创作的思路, 广泛影响着其后的建筑创作。

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到当代, 西方建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后现代、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建筑思潮, 其影响力跨越了地理以及地域文化的限制, 迅速波及整个世界范围, 而这就为场地路径设计思维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建筑理论的多元化, 导致场地路径设计手法的多样化。设计不再有“标准答案”, 设计思想的解放使得建筑师有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巧思, 也因此, 场地路径的设计变得更加有趣。刘家琨的作品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场地路径成为了建筑流线设计的主导, 建筑流线可以理解为是场地路径在建筑室内的延伸,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建筑流线在室外的扩展 (图3) 。此时建筑和场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路径本身是串联两者重要的连接要素, 从而带给来访者完整从容的建筑体验过程。而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在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地设计中对于场地路径则采用一种“开放的场域”的态度, 混凝土柱墩作为唯一的造景元素, 起到了限定空间的作用, 有序的组织却形成了无序的, 开放性的场地路径空间, 营造出一个纪念性的场所, 并将它积极渗入城市空间, 看似严谨的布局方式却提供参观者极大的感受上的自由度。

第二, 人性化倾向。当代建筑设计普遍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体验, 设计更加平民化, 人性化。在场地路径设计中, 更善于通过对人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方面的解读, 合理进行景观的配置、尺度的设计以及空间的转换, 从人的行为心理指导设计, 这点上相比较古典建筑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在水御堂的场地路径设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个作品中, 安藤通过沿途景观的编排, 带来访者实现一段光色的旅行, 浅棕色的水泥铺地, 白的沙石, 绿的树, 湛蓝的海, 蓝的天, 冷灰的墙体, 碧的荷池, 红色的正堂, 一系列的景观要素通过色彩的巧妙编排沿着曲折蜿蜒的场地路径一一展开, 大大增强了整个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让人感受到安藤作品中时常透露出的看似宁静的狂热 (图4) 。

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路径设计手法多样, 设计不再遵循某一固定的模式, 它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 在设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既可以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也可以配合建筑主体空间的设计, 灵活多变, 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

3.当代城市化影响下的的场地路径设计

当代急速的城市化进程, 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自然环境减少了, 建筑密度增加了, 高楼林立的城市成为了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场所, 缺少了地景的力量, 建筑的风格和意义都发生了转变。

在西方, 如舒尔茨所讲的“就自然的场所而言这 (城市) 是聚落的沦丧, 就共同生活的场所而言是都市焦点的沦丧, 大部分现在的建筑置身在‘不知何处’, 与地景毫无关系, 没有一种连贯性和都市整体感…”;在中国,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 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建筑场所的意义以及对中国传统空间的思考和传承, 建筑设计更多的只为了满足功能以及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

城市化使得建筑思维发生了变化, 建筑学正朝着“城市主义”和“室内主义”方向发展, 因为建筑外部场地条件有限, 人们逐渐关注建筑室内环境, 有将建筑室外环境室内化发展的趋势。从建筑的场地路径设计方面来看, 没有多余的场地条件提供建筑师发挥的空间, 千篇一律的建筑室外广场, 更多考虑到的只是最基本的疏散、交通、集聚等功能, 缺失了场地特色。那么, 在城市环境中人如何走近建筑?如何进行场地路径设计?

丹麦奥尔胡斯现代艺术博物馆选址在繁华闹市中, 因基地面积有限没有过多的场地来进行景观序列的铺陈, 于是场地路径的设计更偏向与建筑空间的结合, 将人流快速引入建筑内部中庭。尽管这里是室内, 但博物馆的入口层就如同是室外街道和广场, 建筑师通过设计手法上的处理柔化了室内外空间的分隔, 使得整个场地路径的空间更加透明, 更加统一 (图5) 。这样的手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场地路径的设计思路, 即在城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 建筑的场地路径可以尝试从偏重于场地的一方转向建筑一方, 尽管外部空间有限, 没有良好的景观和地景条件, 但这也促使场地路径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结合更为紧密, 从而实现建筑和场地路径的一体化设计, 体现当代建筑设计特色。

场地路径的设计, 以人的视角和体验为立足点讨论建筑设计方法, 它不仅关系到建筑本身的设计, 同时与场地环境现状和设计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场地路径设计思维转变的梳理,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设计者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场地路径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设计创新。

摘要:场地路径是人们从室外走近建筑的必经之路, 是人们体验建筑的起点。本文梳理了场地路径设计的思维转变过程, 探讨在传统文化观念、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当代城市化三方面影响下的场地路径设计手法的转变和特点。

关键词:场地路径,思维转变,文化观念,建筑思潮,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挪威]诺伯格-舒尔茨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2][法]勒·柯布西耶著.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潘谷西著.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不适用烟叶下一篇:泌尿外科护生临床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