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培训内容

2024-05-14

法制培训内容(共9篇)

篇1:法制培训内容

学习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

培训时间:2011年10月21日 辅导教师:莫光清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启动时间:2011年11月。

二、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实施的对象、途径、目标、主体和渗透载体。

(一)实施对象:全省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二)实施途径:学科教学。其中初中阶段13个: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

(三)实施目标: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四)实施主体: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

(五)渗透载体:省教育厅在前期科研成果基础上组织编写的教师用书《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四、实施步骤和重点

(一)实施步骤

(二)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2.抓好教师培训工作。3.抓好教师用书配置工作。4.落实工作经费。

五、相关要求

学习黔教法发【2011】33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

道德教育的意见

培训时间:2012年3月1日 辅导教师:莫光请

一、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1、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

3、认真实施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4、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5、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

6、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7、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8、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制度。

9、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

三、齐抓共管,大力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1、健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2、大力加强家庭教育。

3、强化部门间的配合协调。

4、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工作职责。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追究

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培训时间:2012年5月5日 辅导教师:彭文灯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是专门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编写的教师用书,分小学、初中、高中分册,且有配套的《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帮助教师用好此书,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作用,提出下列建议:

(一)认真研读霍健康厅长所作《序言》,掌握有关政策,明白编写意图,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工作要求。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教学中,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和法制实践。

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培训时间:2012年8月31日 辅导教师:黄申木

(一)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二)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三)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四)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科教学占据着最多的时间,学科有教学内容作为依托。这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

(六)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由于需要渗透的内容和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借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上比较贴切,形式上比较自然,学生更加认同,更乐于接受。

(七)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为拓展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受时空限制,学校不可能开展太多的法制教育专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只能择“重要的”进行,范围受到制约。而学科凭借自身优势,完全可以把一些平时不好讲或讲不到、学生又应该知道的法制内容,顺势介绍给学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培训时间:2013年2月28日 辅导教师:陈贤彬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简述如下:

(一)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二)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三)分量适中:即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四)目标恰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有机统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都要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掺沙子”、不是人为的简单拼盘。同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倡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法,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一箭双雕:既完成法制教育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培训时间:2013年5月28日 辅导教师:罗康鑫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富有智慧。如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题目,批改作业时,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法制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进行点评,就做得很好。当然也不要走极端,处处和法制问题挂钩,三句话不离法律,招致学生反感。

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培训时间:2013年9月2日 辅导教师:龚祥翔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关联度、教学便捷性及法制内容的可选择余地等因素。

要尊重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固有特性。如讲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时,由于其中充满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情节,有的教师只看表面,不重本质,脱离当时的社会制度、违背教材原意去和《刑法》简单挂钩,牵强附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抓住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一本质,认识官逼民反、以强凌弱的社会现实,选择渗透《宪法》第二条、第三十三条等内容,既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先进性和实在意义,增强学生对《宪法》的感情,教学也相对更便捷。从课程的角度讲,选择渗透内容时,一定要“因课制宜”。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培训时间:2014年2月28日 辅导老师:莫光清

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第二,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第三,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

第五,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

第六,要主动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

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培训时间:2014年5月30日 辅导老师:彭文灯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其中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8日 辅导教师:黄申木

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

篇2:法制培训内容

1.了解法律反映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理解法律规范存在的价值,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略。2.知道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了解法律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正、规范法律主体行为、调整利益关系的功能,促进个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了解规范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理解宪法关于我国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的相关规定,了解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宪法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规定,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加强教育、科学、文化等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4.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特别是国际人权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公约、保护人类环境的国际公约等有关知识,树立全球意识。5.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教育措施

(一)组织措施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教育行政和司法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法制教育的实施计划,整合当地德育、教研、科研等部门的力量,进行法制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把法制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要 内容。除学科课程所占课时外,每学年要根据法制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课程实际,安排合理的课时用于法制专题教育活动,法制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二)资源利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方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加强法制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司法、公安部门应选择适合青少年参观的相关普法教育机构和设 施,开辟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开放,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各地进行法制教育使用的相关材料必须科学、系统、权威,既要符合青少年认识特点和成才需求,又要充分体现法制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原则上以结合相关课程教学为主,不另外编写法制教育教材,也不得强行组织学生集体购买。

(三)队伍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规划地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聘任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对学科教师、法制教育辅导员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 程教师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壮大和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篇3:巧借思政内容 渗透法制教育

在讲授《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这一框题内容时, 我主要是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尝试渗透法制教育的, 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 在问题思考中渗透法制教育。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设置了几个问题来导入, 即国家的产生、性质和本质各是什么?我国的国体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进一步引导说明, 国家活动虽然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和维护, 但任何国家的活动都必须有本国公民的参与, 国家与公民之间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从法律上讲, 国家与公民应承担哪些责任?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这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进而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感知自己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第二, 在法律条文的列举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政治权利和自由”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通过列举法律相关条文来让学生直接认知。关于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 创造各种条件, 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的权利。但是, 自由要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行使法律许可的权利。关于监督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法律条文, 学生通过学习所列举法律相关条文规定, 认识到公民所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是有法律依据的,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第三, 在合作探究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时, 我设置了两个情境,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情境一:2009年7月5日, 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 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 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 挑起民族对立, 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情境二 : 乌鲁木齐“7·5”事件给当地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给当地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 它所反映出的绝不是什么民族矛盾, 而是一起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围绕情境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 我们为什么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 (2) 政府和个人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进一步明确,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民族团结,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

第四, 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分析, 最后明辨是非, 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问题时, 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4月14日,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文强及其手下的所谓“三大金刚”黄代强、赵利明、陈涛涉黑案进行一审宣判:法庭以受贿罪,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强奸罪, 数罪并罚, 判处文强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 材料主要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教师继续设问, 该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坚持该原则是否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的平等?通过文强被依法处理这一事例,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 明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表现,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懂得公民的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为中学生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篇4:法制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管理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无论哪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是非。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誘,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父母如果能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便能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次,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法制观和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再次,家庭教育中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包括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管理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而在父母对青少年家庭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溺爱。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宠爱无度。无止境的满足和娇宠,只能使子女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坏习气和偏离社会正常规范的人格,致使违法犯罪青少年日趋增多。

二是体罚。不少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名言,一旦子女有错误,便恶骂相加、讽刺挖苦、下跪、棍棒加身,不仅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又造成他们胆小、孤僻、怯懦、冷漠、没有信心或者倔强、执拗、反抗、逃避的性格和虚伪,说谎、欺骗的恶习,疏远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关系。

三是控制。父母对子女教育条件化,要求多、规矩多,从言行举止、衣着爱好到学业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严加控制,久受禁锢的孩子,一旦有机会便会毫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是放任。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管不问,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交际往来及有无越轨、举动一概不知,对子女完全失去了监督和管理,使子女容易形成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的性格,很容易走上歧路。

五是庇护。对子女的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姑息迁就、纵容护短、包庇袒护,使得错误的子女不仅没有羞耻感和悔恨之心,反而使本来已经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得以延续、强化,最终形成一种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家庭管理方法和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基石,家庭是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将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改善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家长自身的品行端正是孩子成长的好环境。父母要为配偶、子女尽责、履行家庭义务。作子女的表率,做到自尊、自律、自爱,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做有违人伦道德的行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要文明。

严格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要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还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父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了解和尊重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的特征与要求,进行因“龄”施教的全方位教育,不能有所偏废。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进行积极、正面的人生观教育。

实行严格、科学的家庭管理 在家庭管理中,教育子女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粗暴,要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青少年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对孩子的培养要注意从品行、素质和性格三大方面抓起,尤其要注意培养子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子女的错误言行敢于坚持原则,该批评的要批评,更要注意讲清道理,指出危害,尤其要防止矛盾激化,使子女知错即改,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作风。

篇5:法制小报内容

1、世上万物,似一粒粒晶莹的水滴,是法律,将其规律,串串相谐,汇入大海,荡起爱的浪花。

2、如果犯罪是浊流的话,那么良好的法制就如清澈的源头。

3、人有规矩成方圆,国有法律造强者。

4、为人处事,法治为先;遵守法纪,正品修身。

5、失败是成功之母,纪律是自由之母。

6、有力不在个子高,有理不在声音高,学法明理天下事,法律知识不能少。

7、社会是一片森林,而法律就如帮忙树木除害的啄木鸟。

8、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

9、有人说,纪律是锁住自己的牢房;而我说,纪律是一片开放自己的海。

10、世界悬于一线,那根线就是法纪法规。liuxue

11、如果犯罪是污浊的流水,那么法治就是清澈的湖水。

12、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盛,历代盛世均成法,为何不遵法无法不成形,有法平安,和谐社会必需法,何乐而不为

13、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

14、我们触犯了法律,那么法律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正义之剑,我们遵守和维护法律,那么法律就是我们生活的保障。

15、世界上如果没有法治,那么将混乱一片,永无光明。

16、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17、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而人性的体现便是守法。

18、人在生活中是不能不受约束的,必须要用法律来管制。

19、为使国家繁荣昌盛,请人人遵纪守法。

20、如果学习是一艘迎风远扬的船,那纪律便是船上的风帆,有纪律才会有效率。

篇6:法制小报内容

1、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青少年透过网络的使用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其整体素质。此外,互联网为青少年带给了查询学习、生活、工作信息的新的便捷的渠道,大大扩展了知识面;带给游戏、电影、音乐等娱乐项目,丰富生活;带给教友、聊天渠道,扩大交往范围;带给更多自主活动空间,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潜力。

2、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答:1)在心理上,青少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自我表现满足、自我表现实现,容易构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利己主义思想,淡化对社会的职责感,对世界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自律意识薄弱,性格孤僻。2)在道德上,网民往往使用虚假身份、说假话,缺乏真实感、真诚感,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容易构成不诚实的品质。3)在学习上,对网络的过分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4)在身体上,对网络的过分沉迷,不利于身体健康。5)在社会关系上,对网络的过分沉迷,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的正常交际,疏离亲友、师生关系。6)在行为上,网络的隐蔽性使青少年难于感受到社会监督机制的存在,从而为所到之处欲为;容易受到有害思想的腐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网络违法犯罪的种类有哪些

答:1)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2)利用信息网络妨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3)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侵财性犯罪;4)利用信息网络侵犯他人人身、民主权利;5)利用信息网络窃取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6)实施黑客攻击;7)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

4、网络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犯罪手段高科技化、多样化;2)作案人员年轻化、高智商化;3)犯罪领域不断扩大,公共网络业是重点;4)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大。

5、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层面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培训

篇7:法制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一、导入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篇8:法制培训内容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一词含义复杂, 其含义及用法上的扩张起初见于经济学并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随着西方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并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价值及价值准则的诠释与扩展, 逐步成为人文、社会、心理等学科的概念。而对于价值概念的解释, 我国社会科学界一般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体现在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指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法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 其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 表现在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都是主体需要的满足, 没有主体需要就无所谓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法的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 是法对于人的首要意义”。但是, 法的价值并不是被动的, 其一方面表现为法的能动性, 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标、导向的意义, 这就是“法的绝对超导向”价值。法的价值意义决定了法制教育及中小学法制教育价值, 它首先必须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 而且, 也必须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基于对法律精髓的理解与感悟, 而按照法律的价值导向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观和价值观。换言之, 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国家法律所指向的与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同向性的法律意识或价值观。对于这种“需要”与“导向”价值必须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方面表现为法律给人的正当权益的保障或应当给予的保障, 另一方面表现为法律赋予人的负担或义务,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或缺。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认为,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首先立足于受教育者自身健康成长需要, 同时在此基础上发挥法律的“绝对超导向”功能, 引导他们形成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价值观念。因为, 如果中小学法制教育首先不是为中小学生服务, 不考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 就会把中小学生作为教育客体而不是教育主体采取法律条文的灌输与强加, 这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这种做法既背离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 也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中小学法制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法的导向价值, 中小学法制教育应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核心,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 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尊严的习惯, 使之成为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生力量。所以,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设计必须在认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框定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 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 形成以“价值塑造”为主旨的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旨及根本目的

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 美国将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中, 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公民教育。所谓公民教育, 就是培育公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与社会的相互认同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美国法制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突出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对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对社会生活的认同, 尤其是“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 旨在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成为尽到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 这也属于树立法律意识的体现”。英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放在中学阶段, 与美国相同的是英国也是把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十分科学与严谨, “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 选择法律教学内容, 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公民身份的认识及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理解, 促进其公民意识的养成”。由此观之, 这些国家法制教育都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即权利、义务观的教育, 更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的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英美的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教育, 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关于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 早在1986年, 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他明确指出,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1995年12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委联合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2007年国家又正式出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总体而言, 国家把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地位放在了一个与我国依法治国同等的高度。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在逐步完善, 法制教育目的逐渐清晰, 法制教育实现途径的可操作性在逐步增强。但是, 中小学法制教育在政策层面仍然体现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和突出等问题。比如, 纲要虽然明确了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教育及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目的, 但规定过于宽泛笼统。教育目标中公民教育的主旨仍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 法律知识教育色彩仍然浓厚, “价值塑造”根本目的仍然没有突出出来。所以, 我们应该借鉴英美等国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熟经验, 提升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 明确“价值塑造”主旨, 摒弃教条与口号化的东西。

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 这意味着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立法治国家需要法律制度的准备、司法体系的形成、司法公正与监督体系的建立以及坚实的民众基础等, 而民众基础则是关键的要素。因为, 只有法治理念成为民众的心理需求, 民主观念成为民众的普遍追求, 规则意识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依法治国才有生存的土壤。所以, 民众价值观的形成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展法制教育与对成年人法制教育相比, 更容易养成法治意识。而且,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或侧重点也必须是促成其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

因此, 本文认为我国的法制教育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经验, 应当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 逐步培养其法律意识, 确定以培育学生权利、义务观为核心, 以促进其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教育目标。

三、如何确定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教育, 法制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各种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的常识性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传授, 旨在培养其法律意识, 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教育活动。法律教育通常是指培养专业法律人才的教育制度、模式, 也称法学教育。基于二者目的、对象、教授法律知识的范围与程度等区别, 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涵。首先不能把法制教育搞成法律教育, 追求法制教育知识化, 因为, 虽然法制教育必须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 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 并非在于让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更不在于使之成为法律人才。所以, 中小学法制教育不能搞法律条文的大量传播和强记, 不能让学生陷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中。其次, 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重要内容的实际, 把握其基础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式的采用上等结合受教育者所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比如像前文提到的英国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 选择法制教学内容。再次, 法学本身是一门分支较多的社会科学, 其内容十分丰富, 法理深奥, 不能也没必要让中小学生系统了解法律知识。这个分寸必须把握, 否则就会违背教学规律, 徒增学生负担, 使其失去对法律学习的兴趣。

中小学法制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普法教育, 一般的普法教育是指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全社会进行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活动, 从广义上讲, 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视为全民普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民普法是分阶段、有期限的, 我国普法教育一般为五年一个周期, 是一个时间性和现实目的性都很强的工作, 普及的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成年人的。虽然其出发点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提法近似或相同, 但实际上其功利的色彩更为浓厚一些。普法教育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 中小学法制教育更应注重价值观的塑造, 提高公民素质。而且,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工作, 其意义更为深远, 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更大。所以, 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应该有一个更系统的、更长远的规划, 避免短视的、功利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更不能用全民普法的理念选取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取上, 本文认为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以了解宪法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通过宪法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逐步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观念, 认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权威性, 热爱国家, 立志捍卫宪法, 遵守法律, 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 所以, 宪法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至关重要。纵观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 各国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精神的教育都置于重要地位。其次, 法律观、法制观的教育。法律观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家法律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到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只有真正认识法律的这种功能, 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法律与社会公众如此贴近, 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与法律的作用须臾不可分离。从这个方面入手可以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法律是有用的、权威的、不可替代的, 并且是必需得到维护的, 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法律、追求法治的法律观。另一方面, 就是法制观的问题, 法制观与法律观紧密关联, 法制观更侧重于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秩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法制观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既然是法律观、法制观教育, 也就不是对庞杂的专业法律的系统学习, 是在前述宪法学习之外通过对法的作用、价值的认识, 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 以法制观念看待社会,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进而为建立民主社会和推动依法治国培养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环境。第三, 对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法规及规则教育,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以及交通、治安、学生操守规范、守则等, 对这类法规或规则的教育也应该是采取归纳式的重点内容的了解与学习, 不能采取系统地传授的做法。其目的一方面让中小学生了解在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 国家法律是如何对其提供特殊保护的, 了解自己享有权利的同时, 也要有守法意识、纪律观念, 落脚点仍然侧重于法律意识的熏陶与塑造。

中小学法制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中小学法制教育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及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国家正处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初期, 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需要具有法治意识的民众作为基础, 需要中小学教育机构能够明确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方向与宗旨, 需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 真正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放在公民教育、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的高度来对待, 利用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资源共同推动这一事业发展。也只有这样, 具有现代法治理念的新生力量才能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走入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必需的民众基础才能逐步夯实。正如法学家卓泽渊先生所述:“任何法治都是以民众具有较高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基础的, 只有全体人民都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 法治成为人民的理想, 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依法监督权力的正当行使, 保障权力对人民的忠诚, 有效地防止腐败, 打击腐败, 权力才能尊重而不践踏人民的权利, 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法治才能实现。”所以, 我国的法治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小学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谢永平, 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7 (3) .

[3]刘咏梅.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 2005 (9) .

[4]车雷.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及启示.教育探索, 2011 (11) .

[5]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公民与法, 2012 (8) .

篇9:法制培训内容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好人,有才无德是庸人甚至是罪人,因此德育必须优先发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切实把法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工作中呢?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常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作案手段残忍,形势比较严峻。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的意义具有深远性和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

如何将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在创设情景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上,创设与法制有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课程的开放”和对学生的“解放”。比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些课文可以通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我爱祖国山和水”单元的课文《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祖国江山的保卫者》,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通过将法制教育、德育与知识的学习的相融合,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在语文的生字教学中,有个词语“赡养”解释时可以和“抚养”联系起来,子女享有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同时要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你享受了权利的同时就必须要履行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很巧妙的贯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知识。

二、设疑解惑,讨论交流时渗透

问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与研究问题的氛围之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例如,健康课《塑料袋的危害》一课中,教师在举例了大量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后,设立疑问:“塑料袋对人体、对环境有这么大的危害,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入《限塑令》的法规内容,让学生知道,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实行“限塑令”。购物场所一律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免费或变相无偿提供的商家最高罚款可达一万元人民币。从而让学生知道国家对塑料袋使用的态度,再从自己身边出发,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时渗透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和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在运用多媒体后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为突破教學难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个语文老师执教的四(上)课文《去年的树》利用多媒体播放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答:听完这个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你知道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吗?”随后,教师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第三条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法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的侵犯,这样就很巧妙的把法制内容渗透到了教学中。

四、在拓展环节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比如:数学学科就学科特点来讲,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例如,六年级数学上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有关纳税问题,某商店月营业额3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要按营业额的百分之五上缴营业税,这个月的营业税是多少?就可以渗透税法等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人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五、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进行言简意赅的总结时,可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的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总结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生物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老师巧妙的设计到了王燕娜为维吾尔族小伙子捐献肾脏的感人事迹,从而告诉学生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器官只有无偿捐献不能买卖的有关法律知识,学生有兴趣而且很容易就接受了有关的法律知识。一堂课下来,总结时,学生很快提到了自己在这堂课中还学会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还提到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不允许捐献器官等知识。无形中就给学生渗透了法律知识。

上一篇:行政管理的六大模块下一篇:以爱为主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