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2024-04-07

陶朱街道工作总结(共5篇)

篇1: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陶朱街道西湖村翟山自然村组织沿革情况 西湖村由原翟山、跨湖、木桥、谭俞四个行政村在2006年9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而成。而解放初期由翟山、陆家、石家、张四里等自然村合并设立的联合村。通过摸排自解放以来历任农村住址人员和老年人的叙述,回忆证实历程,再查阅了相关的文件资料,以各个历史时期为主线,在组织沿革基础上反映了本自然村历任主职干部情况。

翟山(自然村):1949年5月诸暨解放,翟山隶属新亭乡人民政府领导,1949年-1950年土地改革。原翟山、陆家、石家、张四里联合成立联合村由陆家村的陆霞照同志任农会长。1950年-1951年由钟会良任村长。1951年-1952年由钟文校任村长。1952年-1955年成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由钟国珍任村长,1955年-1956年进入高级社由钟国珍任村长兼社长。1957年-1968年人民公社化隶属城西公社,钟国珍担任翟山大队管委会大队长。1959年成立翟山大队党支部。1959年-1965年钟仲金任支部书记。1966年-1968年钟仲水任支部书记。1968年-1976年楼伯松任书部书记兼任革委会主任,钟国珍任大队长。1976年-1982年钟仲标任书部书记兼任革委会主任(1976年-1978年),1978年9月撤销革委会,恢复大队管委会钟国珍任大队长(1978年-1980年)。1980年-1983年钟伯金任大队长。1983年-1990年,隶属城西乡人民政府。翟山村村民委员会钟洋德任书记,钟伯金任村主任。1991年-1992年徐仁校任书记,陈翰任村主任。1993年-1995年因撤区并乡隶属城关镇人民政府,陈翰任书记,钟均明任村主任。1996年-1998年徐仁校任书记,钟均明任行政负责人。1999年-2001年徐仁校任书记,钟仲月任村主任。2002年-2004年建立街道办事处,隶属陶朱街道办事处。陈翰任书记,钟仲月任村主任。2005年-2006年徐焕校任书记,钟海校任村主任,同年9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原翟山、木桥、跨湖、谭俞三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村,更名为西湖村。

篇2: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关键词:街道工作,街道党建,街道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上城区各街道党工委在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 突出“红色联盟”载体, 健全“四机制”, 抓好“三结合”, 努力实现“组织架构健全、党员队伍优良、制度完善落实、工作保障到位、社会评价良好”五大目标, 巩固和扩大“两新”党建影响力。南星街道党工委现有“两新”组织党委3个 (复兴商圈、山南创意园、南星益家党委) , 党支部39个 (联合支部4个) , 在册党员514人, 党组织应建必建率达100%。对暂时无法建党组织的企业, 全部派驻党建指导员, 并建立纪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总结经验、面向未来, 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如下措施:

二、管理上健全“四机制”, 确保工作有序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为实现“聚心、聚力、聚财、聚智”目标, 街道提出了“红色载体共创、工作思路共议、组织阵地共建、为企服务共行、弱势群体共帮、发展成果共享”理念, 整合为企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管委会、辖区单位、社区资源, 构建政企街社民为一体的“红色联盟”工作架构, 并在街道建立“两新”党委负责“两新”党组织日常管理。

二是责任分解落实机制。街道党政领导联系网格“两新”组织, 通过走访、座谈、讲课等形式指导开展党建工作, 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相关科室配合抓, 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 责任明确, 任务落实。

三是项目管理推进机制。街道对新建或新转进的党组织, 做到“六个一”:即召集党组织负责人谈一话、参加一次党组织成立会 (党员大会) 、送上一块党组织牌子、送上一批支部学习资料、落实一个党员活动阵地、结对一个党建指导员。如对于没有党建活动阵地的企业, 则通过项目立项管理帮助解决, 如东箭公司、南方设计院、陶都实业公司党员活动室都得到了较好解决。

四是工作绩效评估机制。通过代表工作评议室、网上评议、满意度测评、书记述职评议等方式, 采用阶段评估与年终总结相结合办法, 对街道“两新”组织党建规范化建设进行绩效评估、经验总结、问题对策分析。评估成绩, 则作为党组织评先评优及党员“双争双评”的重要依据。

三、运作上抓好“三结合”, 确保工作有效

一是将规范两新党建工作与开展党组织领头雁工程相结合。突出“三强化三着力”, 选拔党性强、作风正、能力优人员担任党组织书记, 并较好发挥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强化选配, 着力改善队伍结构。在党员业主、企业内部优秀人员管理或技术人员中推荐产生党组织负责人, 而针对“两新”组织内部如无合适人选情况, 则从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中推荐。现任党组织书记中, “两新”组织负责人7名, 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14名, 街道、社区工作人员6名。强化培训, 着力提升能力素质。明确“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每人每年集中培训一次, 不断提升其服务企业发展、凝聚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激励, 着力提高工作热情。完善政治待遇, 优先安排“两新”负责人或党组织书记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截至目前, 有3名党组织书记担任区“两代表一委员”。同时建立激励制度, 每年表彰一批先锋团队, 先锋之星。

二是将指导两新党建工作与完善党组织阵地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党建工作浓厚氛围, 在思美传媒、南方设计院、宏元轻工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 东箭党支部建立党校。同时, 完善党组织党支部工作职责, 制定活动、党建目标管理、“三会一课”等制度, 不断规范和确保“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运作。在党组织阵地建设中, 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原则, 依托复兴商圈“党员会客厅”, 构筑书记工作室、为企复兴园、慈善太和屋、欢乐针织舍、共图钱江厅、群飞凤凰苑六大工作基地;依托山南创意园“党代表工作室”, 建立玉皇飞云、春风慈云、白塔人家、财经八卦、南山官窑“五大”服务站, 建设区域性、开放性、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

三是将推广两新党建工作与拓展服务企业发展平台相结合。以“两新”党组织“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 对辖区“两新”组织开展“拉网式”调查摸底, 全面摸清“两新”组织数、党团员数及主要负责人情况,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于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 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方式, 灵活机动地建立党组织。如:在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山南创意园分别建立党委的同时, 成立由“街道辖区单位党组织 --- 两新组织 --- 社区党建工作部”组成的红色联盟, 并利用红色联盟信息平台, 为企业提供就业介绍、岗前培训、职工维权、劳动监察、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户口迁移等社会事务服务, 努力当好“两新”组织的“资深管家”, 最终达到党员带头、“两新”组织、员工受惠的目标, 促进区域化大党建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曾军.《基层党员干部要在端正思想认识中保持先进性》.政工学刊, 2013年第8期.

篇3: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一、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

通过对石家庄市、晋州市、鹿泉市、行唐县等市县部分乡镇 (街道) 的调研管窥发现, 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特点。

(一) 思想动态的积极表现

第一, 在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中, 大部分人员政治方向正确、政治意识明朗, 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表示“非常关注”, 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和党的政策保持一致, 能够很理性地面对各种社会问题。而且, 他们敢于思考, 善于思考,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能够积极地思考对策;第二, 绝大多数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健康,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所属辖区的贫困、孤老、残障人员很关爱, 了解他们的生活诉求, 能尽所能地为他们谋福利。对于本辖区的伦理道德问题能够以身作则, 让老百姓们信服和效仿;第三, 绝大多数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较强, 工作业绩相对突出, 社会评价较优, 老百姓拥护、上级领导支持;第四, 大多数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生活幸福指数较高。普遍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进取, 同时也能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 较少攀比吃喝玩乐的不良思想, 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工作上尽心尽力。

(二) 思想动态的消极表现

第一, 信仰不坚定、宗旨观念淡薄、功利思想泛滥、心态失落浮躁等不同程度存在。工作上存在一方面得过且过, 另一方面武断专断的现象;生活状况有隐忧, 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二, 心理压力难以缓释。乡镇处在“上面千根线, 下面一针穿”的关键层级。每年都要签定名目繁多的责任状, 而且稍不注意就有“就地免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的危险。特别是信访维稳、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一票否决”、“摘帽子”的工作, 让他们普遍感到压力过大, 有时甚至整天提心吊胆, 寝食难安, 神经紧绷。不少同志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症状和“浮躁”、“压抑”心理, 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第三, 社会关系难以调和。经常被一些社会关系的“无形大网”弄得精力交瘁。加上一些社会黑恶势力“掺合”。让本人和家庭承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楚;第四, 情趣健康难以自恃, 稍有不慎就接受低级趣味的东西;第五, 部分人员待遇偏低, 家人又没有工作, 经济压力较大, 从而导致思绪低沉, 不能安心工作。

二、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思想状况消极表现的主要原因

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思想状况积极向上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那些思想状况消极的工作人员, 首先肯定有他们自身的原因, 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 尤其是体制原因更应被关注。传统教育空洞说教多、照本宣科多。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选任机制的不完善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监督管理的漏洞较多。

从现实来看, 过去较长时间对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关注不够, 要求其努力工作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正当利益诉求。为此, 有的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戏称自己“敢怒不敢言”, 是体制内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规范公务员津补贴以来, 虽然在理顺分配关系, 调整利益格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在利益与现实的博弈中各类矛盾日益突显, 一项惠及干部的好政策却无意中“引爆”了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思想中的诸多矛盾和困惑。因此,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掌握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 进一步加强对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管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三、引导 (街道) 工作人员呈现健康思想动态的对策建议

(一) 要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必然要求。乡镇 (街道) 工作是很繁杂的, 他们面对的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大小事情都要关心到。但是在乡镇 (街道) 的工作人员本身就需要人文关怀, 只有他们自己作为人的诉求得到了支持和保护, 才可以要求他们为工作尽职尽责。所以, 方针和政策要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文关怀为准则, 把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要义, 尊重在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合理诉求, 不能光把责任往下面压, 更要注意到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上的关怀, 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要求。

(二) 要加强思想引导, 强化“五个意识”

还要紧密联系乡镇 (街道) 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引导他们切实强化“五个意识”。即强化宗旨意识, 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因为这些工作人员是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 平时鸡毛蒜皮的都不算小事, 所以必须强化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强化民主意识, 着力解决决策脱离实际的问题。乡镇 (街道) 制定决策的时候, 必须经过实际调研和走访, 明确群众的诉求, 不能脱离实际;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什么时候都要抓好工作作风问题, 不能让群众因为某个人的工作作风问题而质疑政府的公信力;强化法治意识, 着力解决违纪违规办事的问题。我们是法治国家, 必须依法办事, 不能超越法律而搞地方特权, 像私自关押、软禁群众的情况要坚决杜绝;强化廉政意识, 着力解决以权谋取私利的问题。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也会面对很多诱惑, 所以必须强化廉政意识, 不能顾小家舍大家, 避免因为不公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 要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要端正用人导向, 重发展、重实干、重创新

用好一个干部, 就会温暖一片人心, 激发一方干部更加积极工作的热情, 所以, 政府要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想做事的有机会, 能做事的有平台, 要用良好的作风选人、用科学的导向选人、用健全的制度管人、用正面的形象带动人, 只有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才会培养出好的干部。

我们更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 重视基层工作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一方面,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基层领导干部, 努力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的用人导向应该侧重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的人才。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必须得到群众拥护, 并且要敢于创新和思考, 切切实实为群众而工作。另一方面, 要不断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绩观要求, 完善干部考核体系, 着力解决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更要加大对干部监督力度, 严肃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句话, 一定要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端正用人导向, 重发展、重实干、重创新的用人导向。

(四) 要强化管理监督, 要严加管理、严格考核、严密监督

对于乡镇 (街道) 工作人员的工作, 要强化管理监督, 要严加管理、严格考核、严密监督。

一是考核指标要紧紧围绕乡镇 (街道) 的工作中心,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以切实解决辖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二是有效激发各领导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位工作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出成绩, 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 而不要追求表面的政绩和风光;三是每一个单位都要形成良好的、公平的竞争氛围, 要做到“人心齐”、“作风正”、“导向明”, 而不能形成违背党章甚至违法的恶性竞争;四是要以群众能否满意为第一标准, 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 可以通过问卷调研, 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五是倡导积极向上的政绩观, 所有工作都要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而不能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 让老百姓的期望落空。

总之, 对于工作在乡镇 (街道) 的工作人员, 首先要做到人文关怀, 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合理诉求;其次要不断激发队伍的活力, 要表彰一批、重用一批、交流一批、提拔一批, 更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这样, 才能保证乡镇 (街道) 的工作人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呈现积极向上思想动态, 为保证做好基层工作打下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淑艳.基层领导工作方法与创新——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教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叶贵仁.乡镇领导人的权力与责任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两省 (河南、安徽) 三市 (驻马店、周口、阜阳) 接合处, 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 辖9镇7乡3个街道办事处, 221个行政村 (居委会) , 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9.6万人,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平舆县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在各乡镇 (街道) 设置了人事劳动服务站, 但有编制无人员, 没能开展实质性业务。

2005年, 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时平舆县在各乡镇 (街道) 设置了民政和劳动保障所, 承担乡镇 (街道) 民政和劳动保障事务, 归乡镇 (街道) 管理, 接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指导。乡镇 (街道) 民政和劳动保障所在做大量的民政事务工作的同时保证了劳动保障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 如对疆劳务输出、开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调查、新农保试点工作启动实施等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劳动保障职能弱化、工作人员不确定、工作经费缺位等问题和不足。

2010年, 根据新时期加强劳动保障基层基础工作需要, 平舆县将乡镇 (街道) 民政和劳动保障所更名为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 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为主, 乡镇 (街道) 管理为辅, 为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一年的运作, 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 实现了统一标志、统一业务工作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工作内容、统一服务标准、工作人员统一挂牌上岗服务“六统一”。具体情况是:在机构上, 全县19个乡镇 (街道) 均设置了劳动保障所, 股级规格, 承担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工作, 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为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刻制了“平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行政印章、财务印章和单位名称牌, 实现了统一标志;在人员上,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编制均为2名, 配备在编人员2名、协管员2—4名, 实现了工作人员统一挂牌上岗服务;在经费上,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经费供给形式均为财政全额供给,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的办公经费按每年不少于1.5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在场地上,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通过单独办公或与其他单位一起办公的形式配备1—2间办公用房, 面积在30—60平方米;在工作上, 根据工作实际, 平舆县将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工作主要职能归纳为政策宣传、调查登记、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岗位开发、就业援助、社保服务、维权服务、劳务输出、其他工作等10项, 实现了统一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在制度上, 平舆县制定了《平舆县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管理办法》、《平舆县劳动保障协管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实现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标准。

二、存在问题

1. 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

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8]5号)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 将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机构的性质界定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但随着城乡统筹就业的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不仅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而且随着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全面铺开, 更多承担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职能上体现着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在乡镇 (街道) “派出所”的角色。

2. 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财政全额供给的经费供给形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 但没有如“下乡补贴”的补助制度, 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个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年均办公经费1.5万元, 但与他们的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数不相称, 如平舆县19个乡镇 (街道) 的平均总人口5万多人,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年均办公经费分摊到其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年均为每人0.3元。

3.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县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平均办公用房不足50平方米, 且部分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办公用房是与乡镇 (街道) 其他所站合用或乡镇 (街道) 临时用房, 基本的办公设备也较缺乏。

4. 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编制仅为2名, 且缺乏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以会代训较为普遍, 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比较薄弱。

5. 信息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

比如在办公手段上, 自动化程度不高, 仍处于半自动化、半手工操作的状况, 电脑等信息化建设设备缺乏, 现有的设备陈旧。

三、工作建议

1. 加强项目建设, 在辐射带动上下工夫。

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步伐, 由上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 按照每年每县完成2—4个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项目建设的进度, 逐步建立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专用办公场所, 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逐步添置配齐办公设施。

2. 找准职能定位, 在规范服务上下工夫。

要从建设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在乡镇 (街道) 的“派出所”出发, 找准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的职能定位, 在规范服务上下工夫。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要推行职位管理, 在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设立所长、基础管理、就业服务、社保服务、维权服务等五个职位, 明确职位职责, 量化职位标准, 做到人与职位相统一。

3. 完善投入机制, 在经费保障上下工夫。

推行以奖代补制度和专项工作补贴制度, 缓解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经费保障不足。健全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通过开展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务输出等服务, 享受就业服务补贴待遇机制, 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提高财政预算标准, 切实关心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子女上学、家庭生活等实际困难, 适当提高工作人员待遇,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 搞好业务培训, 在提高素质上下工夫。

要增加人员编制, 按照事业单位公开考录工作人员的办法, 公开考录一批科班人员, 充实到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加强对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培训, 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分期分批地对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突出实际操作技能, 重点培训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 不断提升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凡定编定岗没有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 必须经过培训考核,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5. 推进金保工程, 在信息建设上下工夫。

将乡镇 (街道) 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总体规划, 统筹兼顾, 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库。以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和统一联网、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 逐步形成省、市、县、乡广泛覆盖、一点登录、全面查询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 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整体功能。 (此文为“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主题征文来稿。作者单位:河南省平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篇5:陶朱街道工作总结

一、普查工作概况

街道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这次非遗普查工作, 全面发动, 宣传开路,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非遗普查。

在非遗普查工作中, 街道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 由书记主任任组长, 各社区 (村) 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确定20多名“非遗”普查员协调工作。组织到社区进村入户, 深入开展项目普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对照18个普查项目提示,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普查告一段落。在完成基本项目的普查后, 对普查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 认真填写项目调查表格, 并全部输入电脑制成电子文档。通过后期整理、核对、汇编, 制作完成了《嵊州市剡湖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集本》。

在非遗普查工作中, 剡湖街道20多位普查员, 经过一个多月普查工作, 按照不漏村庄 (社区) 、不漏线索、不漏艺人、不漏项目“四不漏”的要求, 走遍了11个社区、13个村, 先后调查、座谈、走访了200多名以“五老人员”为主的普查对象, 普查项目达160项。因剡湖街道地处嵊州市区中心位置, 历史悠久, 人文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 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创造出了多姿的文化, 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 大禹治水始于壶口, 毕于了溪, 了溪就是现在的禹溪村, 相传现在全面闻名的嵊州小笼包就是禹王娘娘传承下来的。

通过这次全面普查, 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遗承丰富, 种类齐全, 形式多样, 特色鲜明。剡湖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有16项, 占普查全部项目18大类的89%。普查收集了民间文学90项, 民间手工技艺16项, 民间信仰9项, 生产商贸习俗项, 岁时节令11项。这次普查实现了村村 (社区) 有项目, 详尽地了解了全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量。

二、主要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 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 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根基和精神资源, 是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 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对保护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保护领导小组, 整合文化站、学校等相关部门的优势,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宣传, 经常举办艺术成果的展演展示活动, 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氛围。

二是科学规划, 着力健全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要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要在普查的基础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等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并制定出科学的保护规划或保护方案。

三是突出重点, 加大经费扶持力度, 有效抢救和保护优秀项目。要按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 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加大投入, 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项目要予以重点保护和抢救, 制定科学周密的保护方案, 落实具体责任单位,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四是以人为本, 努力壮大保护传承力量。文化需要传承, 传承就需要有接班人,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 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更需要有接班人。我们要建立传承活动基地, 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励, 鼓励更多的人走上传承之路。此外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现有工作人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充实基层文保人员, 壮大队伍力量, 努力满足新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

五是组建队伍, 强化普查业务培训。以文化站为基础, 聘用热心公益事业的老艺人、老教师为顾问, 同时把大学生“村官”集中起来, 组成普查小组, 并由一位熟悉民间文化知识的同志担任组长,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任务到人。同时, 邀请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指导组的专家, 对全街道普查员进行培训, 再次重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目的、意义、宗旨, 通过培训, 使他们懂得为什么查、查什么、怎么查, 以及如何规范填写普查表格等等, 并根据普查任务和各人的特点专长作出合理的普查工作分工。普查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大家利用QQ群共同探讨, 排难解疑, 进一步规范、有序、科学地做好普查工作。

三、几点工作体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量大、面广、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 而且人手少, 具体日常工作基本上一人在操作, 因此普查工作和后期汇总整理显得十分艰巨。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 事业心是做好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原动力。这次省市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大事、要事, 本次普查工作是基层文化干部的份内事。为使几千年文明传承, 发扬光大, 必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撰写, 以文字记载下来, 便于流传。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都是口口相传, 很少有文字记载, 而且有的传子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老一辈的人如果去世,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销声匿迹了。作为街道一名文化干部, 以文化工作为己任, 尽己所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第二, 责任感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推动力。工作是一项任务, 更是一种责任。“认真做事, 用心做人”是我们的工作原则, 工作虽然琐碎,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一户户座谈、一个个挖掘、一字字记录, 回到单位认真整理、撰写, 有时回家还要继续整理当天搜集的资料。一个多月里天天如此, 夜以继日的工作难免有些疲惫, 但是想到自己的收获, 我们还是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第三, 主动性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主动力。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许多业务知识都是边工作边学习, 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能虚心主动请教上级领导和精通业务的骨干, 查阅字典。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把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记录和描述下来,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真实可靠, 对街道非物质文化事业全面传承、发扬和繁荣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总之, 全面深入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一定要追加措施, 抓紧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 努力使民族民间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剡湖提供精神动力。我们相信, 有一批乐于传承、善于创新的民间艺人队伍, 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剡湖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剡湖街道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 更加灿烂。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 更是打造文化强市,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以剡湖街道文化站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例, 紧密结合当地乡情, 摸清、掌握、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 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普查概况,主要做法,经验体会

参考文献

[1]李俊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朱街道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街道工作总结08-01

街道工作总结09-29

街道工作汇报总结07-04

街道总结计划05-24

街道工作思路06-03

街道工作汇报05-14

工作总结街道范文05-27

街道工作总结范文05-28

街道房管工作总结07-04

街道创卫工作总结07-04

上一篇:陆三金经典台词下一篇:指桑骂槐成语的意思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