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2024-04-30

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精选6篇)

篇1: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一、为控制实验室感染及传播,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毒种、菌种的引进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

三、毒种、菌种的调出和使用需经中心主管领导批准。

四、毒种、菌种的保存和使用必须按规定条件和既定的方法进行。

五、毒种、菌种的引进和使用均要进行认真登记并由相关人员签字。

六、要按规定妥善无害化处理废弃的毒菌种,坚决杜绝发生生物源污染。

实验室卫生消毒制度

一、为保证实验室正常有序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每星期一为实验室全面大扫除消毒日,各有关人员要分工协作,对各自辖区进行认真清

扫和消毒。

三、实验室的专业工作室(指卫生消毒室、细菌室、血清检测室、留样室、等)在工作开展

期间每天至少消毒一次。

四、工作服每周应至少洗涤并用浸泡法消毒一次,并在每天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工作

用具如非一次性橡胶手套等在用后要及时消毒。

五、无菌室、超洁净工作台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用薰蒸法进行消毒

六、各种器具和物品要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定期进行消毒

七、消毒要做好登记和记录,并对消毒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测。

血清学检测室工作制度

一、血清学检测是县级兽医化验室的主要和重要工作内容,为保证其正常和高效动作,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资质和实际工作经验,并不断接受知识更新性和提高性培训,其组成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工作人员要按规定对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以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无误。

三、各主要设备应由有经验的人员专人严格按规程操作

四、血清检测测定的各原始记录要按格式规范填写,并由具体操作人员当场签字

五、检测结果要认真登记,及时上报,事后存档。

六、要根据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兽医行政建议(如补免、扑杀等)报主管领导后立即执行。

篇2: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为顺应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切实加强乡镇兽医及其兽医人员的管理,提高乡镇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更好地完成重大动物疫病任务,特制定“平遥县乡镇兽医人员管理制度”如下:

一、乡镇兽医人员为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其职数编制应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水平而不断调整,以适应实际工作,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

二、乡镇站长实行聘用制,中心可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站长的聘用和解聘,具体情况由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三、中心根据各乡镇畜牧养殖的数量大小而编制岗位职数,并实行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活动性应聘上岗制度,不搞因人设岗和岗位终身制。

四、防疫监督员和动物检疫员的应聘应先通过考试和考核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核发的资质证明后,方可应聘相应职位。

五、暂时实行以个人档案工作为基础的浮动工资制,逐步实行岗位工资制。

六、中心通过制定考核办法,对兽医人员进行详细考核。以实行工资的奖惩。

七、乡镇兽医人员应在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好业务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可向县畜牧中心,也可向县人事部门提出对兽医人员的奖惩建议。

篇3: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近年来,由于实验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生物安全知识缺乏和管理者疏忽,在世界各地发生多起实验室人员感染和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2003年,新加玻、中国台湾和北京接连发生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病毒事件 ;2010年,某农业大学20多名师生因做实验而被感染布鲁氏菌病事件。实验室人员感染事故, 是用血的教训证明实验室的“双刃剑”作用,它既能提供疫病防控的平台和技术支撑,也是最易造成人员感染和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危险场所。生物安全事故严重危害实验室人员身体健康,公众形成的恐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近几年,基层兽医实验室大多通过了省级的考核验收,部分通过了资质认证。兽医实验室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在一些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等“软件”建设上还是相对滞后。基层畜牧兽医实验室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与各种畜禽疫病接触, 存在着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本文将基层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来源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与同行共同交流。

1 基层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来源

危险生物因子的来源:感染的动物、待检血清样品、未经处理的感染性材料。

生物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害微生物泄漏扩散,引起疫情扩散传播;二是感染实验操作人员;三是有毒有害气体、化学品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基层兽医实验室主要是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件差,但又直接接触待检生物材料,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隐患。

1.1 在接收样品和处理样品过程中的隐患

基层实验室具有直接采集和处理样品等特点,送至基层兽医实验室的样品通常是病死动物、动物新鲜全血样品和病死动物的组织样品。处理样品过程中,操作者均不清楚样品是否带有危险病原微生物,特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以下操作均会引起生物安全问题。

1.1.1 不按规定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人员由于对生物安全知识认识不足,接收和处理样品时,往往不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在不佩戴口罩情况下一边操作一边聊天是常见问题,病原微生物即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有些女性操作人员不捆绑头发并戴帽子,下垂的头发容易与样品接触;穿着凉鞋拖鞋徒手操作样品,等于将自身暴露于危险之中。

1.1.2 随意处理废弃物品

样品分离后,剩下大量的血液残渣、污染的离心管、针筒等废弃物品。部分实验室将实验废弃物品混在一起处理;感染性废弃品、病理性废弃品不经灭菌或消毒即作医疗垃圾处理甚至随意丢弃;缺乏警示标签等。

1.2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的隐患

试验操作过程中,除不按规定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外,人员随意出入实验操作场所是一个突出问题。实验间隙操作人员经常随意出入实验区域以外的场所,甚至在期间饮食;在处理感染性材料、接触有毒有害等挥发性化学品时不充分利用通风橱、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设备,极易造成人体伤害,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

1.3 在试验操作完毕后的消毒与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的隐患

试验结束后通常有大量废弃的试剂溶液,特别是强酸强碱,部分实验室将试剂溶液不做任何处理即排放;很多实验室虽然装有污水处理系统,但污水处理系统管理不到位导致污水处理失败;解剖完毕的动物尸体不经高压灭菌即作医疗垃圾处理;实验操作台面单纯用湿布擦洗, 重复利用的实验器材、工作服等不按规定高压或消毒液浸泡。以上操作均会对实验室环境、实验人员及周边环境埋下生物安全隐患。

1.4 在实验室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中的隐患

紫外线、微波、低温、高温高压、水电设施设备等缺乏日常维护,缩短设施设备使用寿命,破坏安全性能, 严重危害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2 预防对策

2.1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维护与更新

2.1.1实验室的布局: 实验区域和办公区需严格分开,并设有隔离带和隔离门,门口明显处贴有无关人员不得进出的标志。

2.1.2设施设备:设施设备需与实验相配套。制定设施设备年度维护计划并严格执行,养成设施设备日常清洁消毒、下班前检查关水关电情况的良好习惯。年久失修设施设备,及时更换。

2.2 重视“ 软件”的建设及管理

一个生物安全实验室,如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操作不规范,再好的“硬件”设施也等同摆设。

2.2.1 明确生物安全负责人与管理人

生物安全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生物安全负责人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熟悉掌握国家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熟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

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决定着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否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熟悉实验室的业务和生物安全工作,及时掌握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标准的变化,并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结合自己实验室特点周密合理制定本实验室的年度安全计划、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培训计划。

2.2.2 严格执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 1) 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掌握正确的穿脱方法,如口罩、手套、防护服、帽子等; 具有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穿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污染的一次性口罩、手套等不可重复利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防护服要及时消毒清洗。

( 2) 养成常规清洁和整理的良好的内务行为。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有关规定规范各自的内务行为。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场,对所有设备、工作台面及时清洁消毒;熟悉清洁剂、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有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灭菌效果。

( 3) 严守实验室安全工作行为准则。入实验室前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长发应束在脑后;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严禁试验期间随意出入实验区域;在摘除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进食前、接触样品前后用消毒肥皂洗手;接触传染性材料和高危险性气溶胶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严禁用口吸移液体;使用过的针头、剪刀、一次性手术刀片等利器,使用耐扎容器密闭存放等。

( 4) 做好解剖动物的处理。基层兽医实验室面向基层,很多时候饲养户直接将病死畜禽拿到实验室来要求解剖、诊断。对此,实验室必要做到:A、有专用的病死动物运输工具,保证病死动物进出实验室不裸露,不能造成污染。B、动物解剖尽量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保证有足够的紫外线照射。C、解剖完成后立即对地面、空间进行彻底消毒。D、经解剖的动物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室。

2.2.3 做好废弃物、废水、废气的处理

废弃物在出实验室前,均需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危险性进行分类处理。危险的生物性废弃物必须置于专用容器内,如防漏的塑料袋,封口贴上标签,做灭菌处理,灭菌后的废弃物应统一交生物废品处理公司处理。

实验废水经理化处置后方可排出。最好实验室建有废水处理池,每次实验后的废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出,以免造成污染。

实验室废气排放,实验室的废气经空气循环系统后排出,排放口要高于本栋楼房或附近居民楼。

2.2.4 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

( 1) 加强实验操作培训。如 :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的培训、新的检验技术学习培训等。

( 2) 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周期性培训 。随着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条例和标准也不断的变化、新的实验技术也对实际操作带来新要求。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基础知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要进行周期性的在培训。

( 3) 加强对意外事故处理的演练。日常加强对意外事故处置演练培训,掌握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应急处理培训主要包括:感染性材料溅出污染的处理、皮肤受损的处理、潜在危害性物质意外吞咽的处理、潜在危险性气溶胶释出的处理、感染性物质破碎及溢出的处理、离心管破损的处理、生物安全柜失灵的处理、发生火灾、水灾和停电的处理等。

篇4: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生物安全;环境安全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66-05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纪,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和各种生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其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健康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国际科学界和各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失控和滥用,可能会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主要从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国外监管模式、国内监管法制现状以及我国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对策四个方面对学术界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希冀为构建我国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关于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研究

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作系统研究的甚少,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不同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生物学家主要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具体运用情况,经济学家侧重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学家则重点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法学家则集中讨论如何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运用提供法律制度支撑保障生物技术的理性发展。因此,将法学理论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重点从法律角度探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运用,促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使转基因生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类活动是威胁生物安全的首要因素,人类是生物多样性的主宰,也是生物安全的主宰,人类的选择决定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安全问题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即“把安全视为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后的第一需要”。

在各国立法以及国际性生物安全法律文件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生物安全概念。生物安全国内法的研究在我国尚未起步。学者们基于对生物安全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应地在对生物安全法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广义的生物安全论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让一切生物处于不受损害的状态。”结合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安全、外来物种入侵、濒危物种保护等等;狭义的生物安全论者认为:“生物安全仅仅指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通过对生物安全国际法与国外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首先“生物安全中的生物是有所指的,一般情况下它仅指两种生物。一种是微生物,另一种是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的研究范围一般限定在生物技术与微生物领域。”其次,生物安全的“安全”并非是指生物处于安全的也就是不受损害的状态。这里的安全是指防止生物危害,也就是让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或是其他生物免受生物危险物质的损害,而不是保护该生物危险物质的安全。有学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对自然生物和人工生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的防范和现实危害的控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重大传染病、生物恐怖、转基因生物和有害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体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指由于转基因生物体的生产、处置、使用不当,而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转基因生物体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生物体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转基因生物体是经过生物技术产生的新物种,转基因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破坏经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原有物种,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基于转基因生物所引起风险的广泛性、潜在性、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如何正确评估、安全使用转基因生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

转基因生物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1)基因漂移。导入到转基因农作物中的基因可能由于植物花粉飞扬转移到杂草和其他作物中可能产生“超级杂草”,基因漂移将使正常、非目标植物发生基因改变,这个过程很难人为控制,其后果也很难预测。(2)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危害。199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转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基因的玉米花粉被蝴蝶幼虫采食后,会产生幼虫致死,而这种幼虫并不是玉米的害虫。(3)产生有害生物。转基因动植物可能形成“怪物”或优势生物,基因改造的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通过竞争消除群落中原有的野生种,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群落结构。生物安全属于学术界目前广泛讨论的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相区别的非传统安全中环境安全的一种。生物安全问题虽然与传统安全问题有着普遍联系,但更有自身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跨国性、滞后性、协同性、连带性。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生物安全体现了冷战后时代重要性突显的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

二、关于国外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篇5: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一、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的概念

广义的生物危害指各种有害生物因子包括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毒素和过敏原、基因改造生物体等,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狭义概念为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实验室人员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或潜在风险。生物安全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当今,生物安全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学习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畜牧兽医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高校畜牧兽医实验室是工作人员、师生从事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很容易造成室内环境、工作人员及周围人员感染传染病,因此对畜牧兽医实验室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较高。然而,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缺乏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加之学校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病原微生物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因实验室感染而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在已经报道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不当的实验技术、不规范的程序操作、实验器材的错误使用、不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是引发实验室事故、损伤和感染的主耍原因。以布鲁氏菌病为例,于2011年在某农业大学,发生了实验室布鲁氏菌感染事件。据学校排查,本次感染事件涉及4名教师、2名实验员、110名学生,共造成27名学生和1名教师感染,共使用4只实验山羊,均购自同一养殖场。学校断定4只未检疫山羊本身感染了布鲁氏菌。经三个疗程的规范治疗,25名感染者均达到临床治愈,血清抗体检测为阴性。分析导致本次感染事故的原因有,一是购买实验山羊时,相关实验课老师未要求养殖场开具检疫合格证明;二是实验前相关老师未对山羊进行布鲁氏菌病排查;三是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相关老师未严格要求学生在有效生物安全防护前提下规范操作。其中,师生们对实验风险评估不足,不重视个人防护装备,在无防护状态下操作活体动物才是导致感染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本次感染事件还暴露出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校对教学过程中涉及活体动物的课程管理不严;二是法律意识薄弱,在购买实验动物时,未依照《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办理检疫手续,实验前未对实验动物进行疫病排查,存在安全风险;三是涉及活体动物实验教学活动未在符合生物安全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因此,只有对畜牧兽医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专业学生,尤其是从事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是避免实验室意外感染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

三、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必要性

马春峰等[1]对110名本科学生和40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很重要,但对具体情况下安全防护设施的选择和使用及后续处理方法认知不足。其中本科生对接触感染性材料时的正确防护和有毒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认知度明显低于研究生。认知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硕士研究生比本科生具备更为丰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多数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课程培训,对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了解较少。相比而言,大部分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均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培训中必然会涉及到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因此,如何普及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实验室感染事件频频发生的深刻教训给各个高校不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现状敲响了警钟,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完善,而对于直接从事畜牧兽医学领域前沿科学研究的师生和工作人员,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更为必要。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认识到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生物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已逐渐纳入相关领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动物养殖生产与管理、饲料配制、动物繁育、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及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等一线工作及实验室科学研究任务,都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感染性因子。因此,通过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的学习和系统训练,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安全有序的实验室环境,不仅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安全,还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基本的安全素养和责任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安全基础,进而使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春峰,辛耀竹,孟召祥.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知调查及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327~328

[2]戴橄,陈利玉,刘水平等.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重要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41~42

篇6:平遥县兽医化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制度

【摘 要】分析实验室废弃物直接排放造成的危害,针对当前实验室废弃物存在的情况,提出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 废弃物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95-03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现状,从完善规章制度、减少实验室废弃物产生量、规范废弃物安全处理及实验室耗材的日常管理等方面着手,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实践。

一、实验室废弃物直接排放造成的危害

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化学性废弃物、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和药物性废弃物。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增加,实验室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各类实验项目产生的废弃物也逐渐增多,不少实验室成了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源。具体表现在:包括细菌与病毒培养物、动物组织及尸体以及棉球、棉签、纱布及一次性医疗注射器等污染性的实验耗材,实验室直接排放这些感染性废弃物具有引发疾病传播危险;随意丢弃医用针头、手术刀片、载玻片、玻璃试管、安瓿等损伤性废弃物,容易导致刺伤或割伤人体;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化学试剂、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洗液及破损的汞温度计等化学性废弃物,会对水体、土壤造成污染;裸露的废弃物是蚊、蝇、蟑螂、老鼠等生物繁殖的良好场所,废弃物中的许多病原微生物能通过这些生物的活动将疾病传播给人类,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当前实验室废弃物存在的情况

(一)品种多样,数量较小,排放不规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主要有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饲料营养等四个。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课题组统计四个专业的实验室废弃物产生量为:化学性废弃物59.9kg(其中,固体类6.5kg、液体类53.4kg)、感染性废弃物4519.3kg(其中,动物类4227.2kg、非动物类292.1kg)、病理性废弃物1278.5kg、损伤性废弃物432.3kg、药物性废弃物10.9kg。经分析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具有量少、成分多达87样、排放时间不定、不易处理等特点,这些因素给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增加了难度。

(二)实验室废弃物的影响易被忽视

由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类学生人数多,如果平均计算,每个班级、每个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很少,导致多数师生认为废弃物不处理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废弃物常被当作生活垃圾被运走或排入下水道。

(三)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度低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五章第二十六条规定,要求实验室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不得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目前处置废弃物的方式主要是实验结束后,用过的动物及其组织、器官被送到专门的化尸池进行生物热发酵,用过的血清、培养液、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处理,而其他废弃物多数被直接倒入下水道或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程度低的原因:一是由于废弃物数量不大,排到污水中被稀释,环保部门不容易监测到,导致相关规定对废弃物排放难于起到约束作用。二是由于缺乏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经费或经费有限,而不能或不愿开展实验废弃物安全处理工作。三是由于实验室废弃物种类多、量小,有资质的处置中心担心运输及处置成本高而不愿意代理处置。

三、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的措施

国家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将实验室废弃物的排放纳入了环境监督范围,长期被忽视的实验室污染已经引起重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畜牧兽医专业类学生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系部,在校生年平均有46个班1782名,每年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较其他专业多。为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本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保证。根据国家对医疗废弃物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并结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的科研和教学特点,讨论制定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及教学易耗品管理规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规定》等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对请购、使用过程的监控,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实践证明,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环节,对开展废弃物安全处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

(二)落实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责任

制度健全只是实验室安全处置废弃物工作的第一步,有效地执行各项安全制度才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而落实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责任是做好安全处理工作的前提。为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工作,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成立了由系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和实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系部—教研室—实验室”的三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系主要领导、教研室主任、实验室负责人等三方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即系主要领导与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与实验室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职责,确保实验室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

(三)探索实验室废弃物产生量最小化的有效途径

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要从减少产生量的源头抓起,将减量化和无害化作为工作目标。减量化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验设计中,在不影响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微量法、小动物代替大动物等措施,节约化学试剂、动物组织的用量,以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对于能循环使用器物、实验动物及动物组织的尽量做到多个班级、多个实验及多人循环使用;在保障技能训练效果的前提下,多选用无污染的替代品,如用生理盐水替代疫苗供学生进行动物接种技能练习;用无传染性替代传染性菌种或毒种,如微生物实验课的“细菌的涂片和染色”、“细菌的移植和分离”及“小白鼠的接种与剖检”等实验项目,从池塘或空气中分离出所需的细菌作为菌种,对学生和环境没有危害和传染性,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感染性废弃物的产生量。根据统计,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平均每位学生产生的废弃物为0.782kg,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1.665kg废弃物产生量下降53.03%。无害化的做法是要求实验室将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确保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根据统计,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废弃物获得安全处理的比例为91.58%,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46.56%相比,提高了45.02%,很好地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校园的环保安全。

(四)规范废弃物安全处理的方法

1.分类收集及存放废弃物。使用专门容器分类收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药物性废弃物和化学性废弃物,并在专门地点集中存放。

2.分类处理废弃物。对于棉球、纱布、牙签、胶布、塑料袋、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等一般性、感染性耗材废弃物,要即时使用特制的内衬防渗的医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的塑料桶收集,定期灭菌后,定期统一处理;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感染性器物则要及时用过氧乙酸消毒处理后集中回收;对于载玻片、玻璃瓶、试管、平皿、安瓿、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片等损伤性废弃物要分别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定期灭菌后统一处理;对于病猪、病鸡、病鸭、小白鼠、鸡胚等实验动物及其组织器官的病理性废弃物,禁止随意丢弃,要按要求消毒后倒入发酵池进行生物热发酵;对于微生物检验接种培养用过的培养液、培养基,及时经高压灭菌处理后再排放入下水道;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废酸、废碱要集中收集,统一存放,定期中和处理达PH值6-9后倒入下水道;不能自行处理的危险的残余试剂及分析残液、洗液及少量过期、淘汰、变质、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分类放入密闭容器内贮存,粘贴上显著标签分类收集,集中暂存,定期交由具有危害物处理资质的公司(部门)进行处置。通过分类、规范处理,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规范实验室耗材的日常管理

从加强试剂保管、物品请购、改进实验方法等方面入手规范实验耗材的管理。将试剂按理化性质、生物活性、毒性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分类分区存放管理,并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麻醉品等危险品设专室专柜储存,双人双锁妥善保管,实验人员领用时必须作好详细领用登记。实验室物品的请购、验收建立电子档案,随时可查询其使用及购买的数量情况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实验老师在每学期上实训课之前,根据节约、环保及满足实验要求的原则下,预先计算好实验耗材的用量,以减少废弃物生成量。

(六)降低废弃物安全处理经费

实验室废弃物产生量相对于企业的少,但种类多,如果全部交给危险废弃物处理企业处理,处理费用大。采取分类收集,能自行安全处理的尽量自行处理,是减少处理费用及处理难度关键环节,如有感染性的微生物培养基、菌种、一次性注射器及时将金属针头及塑料针筒分别收集,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将针头交给具有不同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企业所能处理,其他的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因此,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实现废弃物分类收集,既能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又能减少混进生活垃圾后的处理难度,从而减少废弃物处理费用支出。

(七)加强师生的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意识教育

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环保教育也是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的行为往往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为此,系(部)每学期举办1场报告会,对师生进行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每学期开展1期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废弃物收集、保存及处理等指导工作;将实验废弃物安全处理纳入学生平时成绩、技能成绩的考核范围,并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这些措施,提高了实验教学人员处理废弃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并将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辐射到整个社会。 (

四、结语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畜牧兽医专业类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有效处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全校师生的提高认识,进一步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彻底杜绝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谷庆云,冯贤,郭少杰.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10)

[2]刘雪凌,张培兰.浅析高校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综合处理[J].化学通报,2012(75)

[3]张东方,许可,陈松泉,等.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排放与管理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1)

[4]汤小蕾,俞松林.药物分析实验室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5]黄桂琴.浅谈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

上一篇:化妆品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贵州严查“高考移民”伪造户籍学籍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