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2024-04-30

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通用13篇)

篇1: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当鲜红的太阳跃上地平线时,我们迎来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周,在同学们和老师的精心准备下,我们成功的举办了南阳市二十三小学第二届诵读经典展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跟随每一个节目,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共同重温经典诗词,尽情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悠扬的朗读声和绝妙的伴舞下,我们重温了《弟子规》,在《读唐诗》中又领略了唐诗的魅力,在四季诗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夏秋冬,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伴着这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我们共同在心中筑起了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国梦”就是我们梦想的集合,个人梦想的追寻和实现,成就了这个国家的腾飞和光荣,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你们,只要肯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就是为祖国的梦想在奋斗。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共同放飞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篇2: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经典润泽童年 书香伴我成长》。

说到读书,很多同学会兴奋起来,因为家里就有不少书,每到节假日,总要父母为自己买书。也有不少同学只要一捧起书,兴许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了。是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共同的营养品。如今的你们又是那么幸运,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让同学们在满是读书气息的校园中、班级里、家庭里快乐地读书。

本学期起,我们要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经典润泽童年 书香伴我成长,我们的口号是:我诵读,我快乐。请跟李老师一起说。我诵读--我快乐---。经典作品博大精深,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见证了民族的灾难和复兴,它以独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诸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的教育。“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勤奋好学的教育„„我们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又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自己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读中辅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茫茫书海,同学们该读什么样的经典作品呢?我们年龄差异很大,哪些书才是比较适合你那个年龄段阅读的呢?在随后的日子,国学经典类,向你推荐: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大学》六年级:《论语》,每学年语文老师还会循序渐进的向你们推荐必背古诗十首。我们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和路队时吟诵,每周三早上成为全班一起学经典的惯例时间。每学期学校还将开展一系列的诵读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六一大型文艺综合活动。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充实自己,爱上经典。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静静地打开一本本经典书吧!因为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静静地打开一本本本经典书吧!因为读书会让我们那玩耍激动的心瞬间平静;读书会让我们举止文明、羞于粗鲁;读书会让我们充满灵性,不屑那些粗俗的游戏。

静静地打开一本本本经典书吧!一个爱读书的人,总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因为他知书达礼,言谈举止总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最后,李老师想把朱自清的经典名篇《匆匆》中的两段话送给你们,与大家共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孩子们,时光匆匆而过,珍惜一去不复返的宝贵时光吧,从现在做起,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诵读成为刘升镇小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那么,我们的童年一定会在经典的润泽中大放异彩,我们也会在书香氛围中快乐地成长,成就最美好的人生。

篇3: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 体现着民族中的最高智慧, 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小学生如果日日诵读经典, 浸润其中, 就一定可以积淀语言, 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和人格, 受益一生。于是, 新课改中经典诵读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我校就专门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 一周一节。但是, 随着课程的开展, 经典诵读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兴趣越来越淡, 有些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形同虚设, 不仅学生没有配套的文本, 就连教师上课也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通过调查, 我发现原因有二。

(一) 经典诵读课的内容的确有些枯燥。

很多名家名篇都是诗词、古文, 不易读不易懂不易记。

(二) 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派提倡像古代私塾先生教书一样, 让学生囫囵吞枣背下来就可以, 学生长大后自然会理解意思。革新派认为理解才可深刻记忆, 所以,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慢慢讲解, 煞费苦心。两种方法收效都不乐观, 生吞活剥的难以记忆, 逐句讲解的挖掘太深。

经典诵读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才能事半功倍呢?我认为, 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该学会创新,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引入多媒体这个形、声、色兼具的平台。多媒体环境下的经典诵读课将会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民族燧火。

(一) 激趣引情, 营造氛围———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经典诵读课要能吸引学生, 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进而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课进行, 趣渐浓;课结束, 趣犹存”的境界。

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着认知因素出现, 并且在教学中, 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来促进认知教学, 而且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在经典诵读课中, 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 情感的激发后于兴趣的激发。通过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情境, 激发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把枯燥的国学经典内容变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 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并长久, 才会真正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勃发奇思妙想。

执教《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几组句子, 老师利用多媒体引入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喜羊羊,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天, 喜羊羊要去买彩票, 懒羊羊也想买, 但是太懒, 就让喜羊羊帮他垫钱买一张。当晚, 中奖结果一揭晓, 喜羊羊乐坏了, 原来他买的两张彩票中有一张中了五百万。可是, 定睛一看, 喜羊羊傻了, 中奖的竟然是他帮懒羊羊垫钱买的那张彩票。这下, 喜羊羊该怎么选择呢?是把中了五百万的彩票给懒羊羊, 还是自己拥有这张中奖的彩票呢?如此这样, 把枯燥的经典诵读内容放置到有趣的动画情境中, 设疑质疑,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们是怎么讨论这个话题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 情景交融, 始终愿学经典、乐学经典, 学生在诵读经典中积淀语言, 训练思维, 启迪智慧。

(二) 悟理明志, 熏陶感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深刻的内涵, 用词非常精炼, 一字一词都经过千锤百炼。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 对于那些语感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真正理解经典的内涵就更加困难。因此, 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了解经典片段的大意, 一方面可以加强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悟理明志, 这是经典诵读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 智力为之枯竭, 久而久之, 学习成为负担。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 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 化深为浅, 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大意, 感悟情感, 明了道理。

如教学《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为了让学生了解古文的大意, 我用多媒体创设出喜羊羊照镜子的趣味情境, 告诉学生:这是一面能照见每个人美德的魔镜, 每天对着镜子得自我反省, 曾子就是这样严于律己的。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喜羊羊, 学了《学而第一》后, 每天对着这面美德镜, 会想到哪三个问题来?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既强化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又内化了语言, 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

《枫桥夜泊》这首诗, 作者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身处异地的寂寞孤独之感。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眼前之景突出“愁”, 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钟声来反衬夜晚的“静”, 表达作者心里的“愁”。由于诗中所表述的情境和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 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先介绍诗人及时代背景, 然后让学生找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展开想象:“透过诗句,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学生的阅历有限, 想象和描述有限。于是老师打开课件, 课件上呈现了这样的镜头:宁静的夜晚, 孤独的小舟, 隐隐约约的灯火, 诗人单薄寂寞的身影正向远处眺望。此时清脆的钟声撕破了这份宁静, 响彻行云, 袭耳而来……当学生看到这样的一幕, 听到那样的钟声, 身临其境, 视觉、听觉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 老师追问:“诗人在这样凄凉的夜晚独自夜宿小舟,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此时, 学生抓住了诗眼“愁”。老师再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情境中扮演诗人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诗句, 学生入情入境, 读出了离愁别绪, 让所有的听课老师深受感动。因为学生的朗读很真实、很投入。学生真实地看到了身处异地的凄凉, 自然地感受到了低沉愁苦的气氛, 同时也明白了“以动衬静更显静”手法的妙处。这样, 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融资引源, 延伸拓展———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多媒体环境下的经典诵读教学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 能收集更多有助于学习的信息资源, 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增大教学的容量和信息量, 有机组合课内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地渗透、拓展, 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三字经》时, 我利用多媒体整合了很多图文资源:理解“首孝悌, 次见闻”时, 让学生观看“孔融让梨”的动画视频;理解“幼不学, 老何为”时, 让学生阅读关于东晋名将陶侃的小故事《日月如梭》;理解“稻粱菽, 麦黍稷”时, 展示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黍子、谷子这“六谷”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观察这些农作物……

古典诗词不仅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非常适合小学生赏析、背诵, 是经典诵读课程中的重要板块。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古诗《悯农》时,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图书去搜集关于农民播种的一些资料, 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学完这种诗后, 我又引入了同类诗《悯农》、《江上渔者》, 让学生诵读体会。这种大语文的学习,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融合, 既锻炼了搜集信息的能力, 又开阔了视野, 发展了思维, 丰富了语言, 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经典诵读的内容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 多读促记, 积淀内化———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心理测试表明:孩子在6—12岁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间段,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 常常耳濡目染经典文学中圣贤的智慧思想, 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典的价值也会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绽放光明, 能扶持他以后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熏习, 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积淀, 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多媒体为孩子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捷径。

首先, 多媒体的引入为老师在经典诵读课上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减免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朗读、理解、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 多媒体的引入提高了诵读句读的正确率。读不得法, 事倍功半;读而得法, 事半功倍。经典诵读中的句读即断句, 就是指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 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 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很明显, 诵读句读的要求若要落实, 就必须疏通文义, 而这恰是经典学习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 展示经典诵读内容的句读, 让学生根据句读去理解课文, 有助于学生朗读记忆。

多媒体的引入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快速背诵。不少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 不求甚解, 尽管读得口干舌燥, 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利用多媒体,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背诵。老师可事先将需背诵的内容展示到屏幕上, 利用制作课件技术, 根据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熟练程度, 逐渐略去一些较容易的文字, 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再让学生背诵, 并又给出正确的文字, 这样可以对照着记忆。

书声琅琅, 开卷有益;文以载道, 继往开来。孩子们的成长, 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 钟情于书卷, 陶醉于书香。“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年小从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书”。经典诵读, 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多媒体, 就是点燃孩子生命中经典之光的燧火。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中, 经典诵读课的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创新,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引入多媒体这个形、声、色兼具的平台。多媒体环境下的经典诵读课将会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民族燧火, 从而让孩子爱上经典、乐学经典, 在诵读中悟情明理、启迪智慧, 受益一生。

关键词:小学生,多媒体环境,经典诵读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篇4: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关键词】“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 经典诵读课程 高效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32-02

为了提高小学全科教育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效率,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依据课程特点,我们进行大胆探索尝试,采用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实际、成效显著的“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是在整体统筹之下的分阶段、定目标的回合式学习策略,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科学设计各个回合的不同侧重点,贯彻稳步前进、环环相扣、逐步提高的指导思想。

一、第一回合

学生刚开始接触中华经典诵读新课程,基本上不了解该课程的实质,心中是好奇夹杂着疑惑,课堂状态是身在而不一定心在。教师为第一回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简单轻松、针对性强,要求不宜太高。具体教学过程是:

(一)观赏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

通过观赏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接受熏陶,开阔眼界,激发兴趣。同时,提出观赏思考问题:

1.哪位主持人的朗诵表演你最喜欢,为什么?

2.跟自己比,这些主持人的优势在哪?是声音方面、情感方面还是表现力方面?

3.自己已有条件中可突破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地方在哪?

这些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赏之余再进行自我评价,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诵读基础知识的普及学习

1.什么是朗诵?

2.朗诵与背诵、吟诵、朗读有什么区别?

3.朗诵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这个过程,将让学生掌握朗诵、朗读、背诵、吟诵、话剧表演、平仄、押韵、节奏等基本概念,学会对作品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模仿和刻意雕琢,对作品能有表层把握。同时,在语音准确度、形象感受方面提出要求,培养朗诵者“胸有成竹”的内心状态。

课堂示范作品讲析一,选取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乡愁》,训练对作品深刻、细致的感受。

如果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那就根本无法打动听众。因此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课堂示范作品讲析二,选取白连春的诗歌《我和你加在一起》,在强调发音正确、吐字准确的基础上,学会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使朗读清晰完整;同时保证语速适当,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另外,要做到语调生动,根据需要,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训练环节

首先,提倡选择内容浅显、形式简单、语言具有形象性的作品。

其次,要选择适宜自己能力水平的作品,无文字、语义障碍,能把握作品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

再次,表现手段灵活多样,可单人可组合,可在座位站立也可上台表演,可课内也可课外,让学生放松心态,尽情朗诵。

最后,第一回合的朗诵训练,作品的背景音乐不作要求。

二、第二回合

五个星期的学习周期,让每位同学都有不少的收获,带着初尝“成果”的喜悦,由第一回合进入第二回合。这时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围绕朗诵属于“二度创作”的本质,以掌握朗诵“创作规律”为核心,深入领悟各种朗诵知识,各方面都提高了要求。具体过程为:

(一)观赏中华诗会“清明篇”、“端午篇”

观赏中华诗会“清明篇”、“端午篇”,感受经典诵读的独特魅力,接受“情、雅、美”之熏陶,切身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课程的热爱,树立掌握诵读方法的信念。

(二)重点讲授朗诵的训练细节要求、艺术表达手段和朗诵准备工作

1.朗诵的训练细节。第一,训练充满热情的表演心态;第二,训练得心应口的吐字喷弹力度;第三,训练张弛鲜明的疏密尺度;第四,训练高低起落的抑扬幅度。

朗诵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规律,又处处显示出自身的表现特征。抓住这些细节,朗诵表演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是杜牧的《清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艺术表达手段。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将获得有关主题、基调、韵律、语势、语气、停顿、重音、句调等常用的表达手段知识及运用技巧。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是叶挺将军的《囚歌》、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

3.朗诵的准备工作。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一,对朗诵材料的精心选择。选择语言形象感强、适于上口、适应场合和听众需求、自己能驾驭的作品。

第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要对所选材料做正确、深入的理解,深刻、细致的感受和丰富、逼真的想象。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三)学生训练环节

依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学到的各种诵读知识和艺术手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具体要求:首先,认真选择自己喜爱并能充分驾驭的朗诵作品;其次,每一位学生必须登台展示,表演形式自己选定,时间不能少于两分钟;再次,学会自己找好背景音乐,增加表演效果;最后,表演过程不允许带稿件,充分体现朗诵的严格标准。

这一阶段的训练,整体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也得到全面检验,涌现不少有朗诵表演潜力的学生。

三、第三回合

遵照巩固提升、精益求精的原则,深刻领略“口耳之学”的语言艺术真谛。

(一)观赏学习全国性比赛和名家名篇朗读表演相关视频

选取中华经典诵读各种全国性比赛和名家名篇朗读表演的相关视频,进行研究性观赏学习,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诵读表现,借鉴他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二)各种朗诵技巧讲解及朗诵的共性规律分析

1.作品思想感情分析与表达,抓住思想、情感、基调、变化等关键环节。

2.情境和角色感的表现,朗诵时一定要有角色感,把握角色定位和行为。

3.形象感和画面感的表现,让内心视像经声音和形体语言转换展现为画面感。

4.朗诵表演的情景再现,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诵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

5.朗诵中的对象感,朗诵者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6.朗诵表演的声音控制,做到气息与声音的上下通透,声音高中低、强弱、轻重的变化自如,声音与感情结合,随情而动。

7.朗诵表演的形体语言——站姿、手势、眼神及动作的协调、动作的组合,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朗诵过程达到姿态自然和谐的境界。

8.诵读活动的共性规律。第一,全面了解作品内容,主要是写了什么事、什么情、什么主题,了解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价值取向、感情色彩等。第二,重点把握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具体特点等。第三,朗诵者要有想象力和现场感,声情并茂。第四,朗诵者要掌握作品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语言风格,要注意整体性、匀称性、起伏度、疏密度的不同变化。从全篇到诗句,从行距到字词顿挫,都要符合“每一首”的独特性。

(三)学生训练环节及全班汇演展示

培养学生“向朗诵名家致敬,立追求超越雄心,展魅力个性风采”的理念,熟练运用各种技能技巧,用心领悟祖国文化宝库博大精深、用之不竭的经典作品内涵,实现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具体要求及达到的目标:

1.自己挖掘领悟作品内容、寻找动情点,再生动传神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得到思想感情的洗礼、人生的感悟和灵魂的荡涤;

2.各种艺术手段能自如运用,肢体语言自然合理,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3.背景音乐选择精妙得当,与作品紧密融合在一起,产生美妙的效果。

期末验收:举行全体同学参与的课程学习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展示同学们的经典诵读演绎风采。

展演活动印证了该课程培训模式的高效实用,汇演收获到累累的硕果: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熏陶、艺术的享受、美感的体验、情感的宣泄,在每一位同学上台展示的那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诗歌朗诵》(第二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文化经典诵读(10CD+配套书)[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12

[3]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诗词篇,2CD)[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2

[4]尹建国,曲文军.经典诗文三百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度广西教师教育立项课题”(A类)——师范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研究(2012JS017)

【作者简介】李小东,男,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篇5:国学经典诵读国旗下讲话稿

开展“友善、孝敬、节俭、诚信” 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讲话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古人云:开卷有益。今天我们在此郑重举行鲁北第三小学“友善、孝敬、节俭、诚信”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经典启动仪式,旨在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诵读经典,品味国学经典的醇厚韵味;通过诵读经典,使同学们理解其深刻的做人道理。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我们本次主题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书籍为载体,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它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是浸润华夏儿女心灵的智慧食粮。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诵读中华文化中那些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篇章!——国学经典。因为,他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结晶,他们是曾经鲜活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优秀诗词歌赋还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在传承中涵养。惟其如此,才能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中国人!

篇6: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读国学经典,更能赋予我们精神的力量,获得极为丰富的营养,读李太白诗,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向往,读白乐天诗,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便让我们对百姓的遭遇充满同情,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让我们感觉天地间浩气长存。

诵读千古美文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中,中华民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我们。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胸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教之道,贵以专”,启迪我们教育要持之以恒,学习要专心专注; “亲师友,习礼仪”教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友善兄弟,诚实守信、仁爱好学,……

在琅琅的诵读中,我们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经典引领,文化立校”,“雅言传承道义,经典浸润人生”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办学思想,更是我校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亮点。此刻,让我们静心思量,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活动中,对待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在读书学习与衣食住行方面的表现,是否懂得了孝敬与谦让,是否做到了好学与上进,是否遵循了诚信与友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若云霞,辉耀千秋。国学经典,这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如云飘逸,如柳柔细,如水清澈、如友相伴。我相信,他一定会随着优雅的韵律缓步铺展,将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需要我们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7: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国,我们可以做什么?》。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记得吗?边塞将士的忠勇,为护祖国,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亚洲腾飞的巨龙,中华民族正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历史的苍穹下书写他的辉煌与伟大。

同学们,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无需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也要时刻记住:我们祖国此刻的繁荣是无数英雄烈士用他们的拼搏与奋斗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做到爱国呢?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将“爱国”这两个字落到实处呢?首先,我想问大家,今天的国歌,你用心唱了吗?《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对激励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同学们,如果你爱国,请在国旗下大声歌唱我们的国歌。

其次,我还想问大家,周末的作业你都认真完成了吗?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时代,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开创。因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应再成为一句口号,而应以实际行动落在你的每一节课堂,每一次作业。

同学们,也许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很平凡的,但我们只有将这些平凡的事都做扎实了,我们才能成就不平凡的未来,也才能将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谱写进我们自己的人生。

老师相信:我们竹西的学子,在老师和父母的关爱和共同教导下,将来一定可以再祖国发展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

篇8:诵读经典国旗下的讲话

是的,这一切我们都不该忘记,尤其是那些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拼搏、乐观豁达的残疾人,他们的身体是残疾的,可他们的人格是健全的,是高尚的。他们要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汗水,才能换来一个小小的成功,可这个成功的背后却是他们绽开的最美的笑容,因为他们战胜了自己,把握了命运。

还记得残奥会上一个蹒跚的身影。100米,对于健全的人来说,也许算不得是一段很长的距离,但是对于腿脚很不灵活的张磊而言,100米却如漫漫征途。因患脑瘫,她四肢的力量和协调能力都没能正常发育,被医学鉴定为T35级伤残。但就是这样一个连走路都很困难的运动员,却在100米的赛道上坚持跑完了全程,即使途中遭遇多次摔倒,即使身体左右摇晃得厉害,步履蹒跚,即使其他运动员早已冲破了前方的终点线,但她依然没有放弃,更不肯借助任何外力,硬是凭自己坚强的意志跑完了全程,虽然用时很多分钟,没有获得很好的名次,但她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

那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奔跑”,因为她每迈动一步,都非常艰难。即使这样,脚步踉跄的张磊依然奋力坚持着,奋力前进着……虽然现实中的她并不是时时刻刻出现在训练场,但是,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她自强与超越的精神一刻也没有停止。

其实,人生也就是这样的一场赛跑,生活中的你我他都是场上的运动员,赛场上不免有摔跤跌倒与体力不支,但这是为了激发我们超越自我的潜力。不要因为起跑慢了就气馁,也不要因为自己落后了就放弃,我们不妨学学张磊的心态,只要超越自己,坚持到底,每个人都是第一名!记住:Everyone is No.1。

古今中外的名人也有很多是残疾人,可是他们都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执着的追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打击,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气馁。浑厚、铿锵的一曲《命运交响曲》,那是他对不公现实的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那是他不屈不挠顽强的呐喊!

还有张海迪,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天才作家,虽然身体残疾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充满朝气并给人温暖的男孩阳光,他虽然终日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却用他最唯美的音符为世人带来光明;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著名的作家海伦·凯乐,同样在遭遇了几近毁灭的境地,可他们都“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用思想、用人格、用尊严证明了自己。他们都是强者,是真正的第一名。

篇9:国旗下的讲话≠训斥

与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一起聊天,不知何故,她五岁的儿子突然蛮了起来。我和朋友慌了手脚,但还是想方设法赶紧哄骗他,而小家伙却一点也不买账,不管我们怎么施弄伎俩,他也不予理睬。朋友实在没办法,只好亮出最后的撒手锏对儿子说:“你知道这位阿姨是谁吗?她是老师。”嘿,这句话还真灵验,刚才还蛮气通天的孩子一下子就像六月的阴天转为晴天。其实,把老师作为威吓孩子的“武器”并不止朋友一个。邻居家的小孩与父母闹别扭,妈妈只要说“我打电话告诉你的老师。”她马上就乖乖地说“妈妈我错了,不告诉老师,好吗?”这不把老师的力量神话了吗?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总喜欢嘀咕这句话。但每次过后,同一个问题又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力怎么就这么大呢?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星期一早晨。这是第七周,轮到总务主任在国旗下讲话。作为学校后勤部门的主要领导之一,针对当前学校卫生状况较差,学生行为存在诸多不文明等实际现象,主任决定把讲话内容圈定在“文明”上。我们知道,国旗下的讲话与升国旗、唱国歌这两个程序一样庄严而又神圣。因此,总务主任当机立断立于升旗台中央,居高临下地面对全校师生开始了这场演讲。微型话筒虽然很小,但它把总务主任那气势恢宏、铿锵有力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每一位学生在鲜艳的国旗下都认真地聆听着从总务主任嘴里迸发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不知是出于激动,出于职业原因,还是出于对学生平时种种不文明行为的深恶痛绝,总务主任的声音显得越来越大,以至于我们能很清晰地辨别出那是一种批评,一种很严厉的、近似于破口大骂的、使人听了毛骨悚然的批评。我看了看总务主任,此时他正铁青着脸,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全体学生,那架势似乎就要用他机关枪般的眼神和严厉的批评立即扫灭学生所有的不文明行为,使他们立刻与文明起航同行。

无论是作为总务主任,还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确实有必要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文明习惯,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做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礼仪之史的传承者、被别人称道的有教养的人。可利用国旗下的短暂讲话来进行这种大规模的训斥,它真的能立竿见影?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就此改掉?我想不会。这样的讲话非但起不了好的正面引导效果,还会让学生打心眼里鄙视这位演讲者。国旗下的讲话,在我看来,它应是一种心灵的交织与渲染,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它应该有血有肉,有具体的生命,能让学生在教师激情飞扬的妙语中回味,在典型事例中深省。它应该有很强的辐射力,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让他们听后立即想去干点什么。换句话说,国旗下的讲话应具有励志作用。

不可否认,总务主任的初衷是好的,可他使国旗下的讲话演变成了“批斗会”,这不仅违背了原先国旗下讲话的原则和本质,还让学生对教师更畏惧了三尺。当然,这位总务主任的严肃与排山倒海般的批评也正给了我“老师缘何在学生心中拥有巨大威力?缘何能成为家长管理孩子撒手锏原因”的最好答案。由此我试想,如果总务主任在写讲话稿时能换一种口气婉转地表达,把坚决的否定改头换面成恰到好处的疑问或反问,就像有些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喜欢问的“为什么”改换成“你是怎么想的”便于学生回答一样,那么学生在老师的“看到乱扔垃圾的同学你会想些什么?如果看到路过的地方正好有废纸,你会捡吗?这是一座环境多么幽雅的校园啊,我们有理由破坏吗?”等问题的促动下就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篇10:国旗下的讲话稿小学5年级经典

有这样一个故事:感恩节前夕,老师让一群穷孩子画出他们最想感恩的事物,大部分孩子画出了丰盛的晚餐,精美的礼物,只有那个坐在墙角的小男孩画出了一双手,那是老师的一双手,一双牵过他的手,一个年幼贫穷的稚童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我们呢?

感恩父母吧,他们给你生命,感恩朋友吧,他们待你真诚,感恩老师吧,他们授你知识。我也要感恩我的敌人,是他们让我更加坚强,我更要感恩这个世界,你让我拥有如此精彩的人生。说声谢谢吧,让感恩从此不再陌生。

从地震废墟里救起的少年向解放军行队礼,公益广告里小朋友为妈妈洗脚。他们都表达了一种爱,一种感恩的爱。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显得微不足道,但世道万变,唯有感恩不变。

篇11:国旗下的讲话稿小学5年级经典

大家早上好!我演讲的主题是“烈士精神引我前行”。

同学们,每当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五星红旗为什么这样鲜红,旗帜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这样闪亮?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国旗鲜红,因为染上了先烈的热血;五星闪亮,因为凝结着英雄的精神。

是啊,回望历史长河,中华大地上哪里没有动人的悲歌,哪里没有战士的热血?无数先辈名垂青史,用自己的赤诚的肝胆捍卫自己的不屈的民族,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苏武,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表的文天祥。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我们怎能忘记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我们怎能忘记平型关的第一场大捷,我们又怎能忘记百团大战的第一次反攻,从1931年9。18事变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投降,多少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多少华夏子孙为了这片土地献出了满腔赤诚,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着五星红旗举手宣誓,无怨无悔;江姐和战友们含着眼泪绣出五星红旗,赤胆忠心;松沪会战二十九军弹尽粮绝,英勇壮烈,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惊天动地。英雄们倒下啦,但成千上万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啦!

篇12:诵读经典的国旗下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阅读一部智慧的经典》。天地间有这样一部大气大成的经典:它以人类千年的文明为书页,以自然永恒的真理为书脊,以人与自然复杂的统一为线装订成册。

翻开第一章,标题是几个力透纸背的朱红篆字:阅读开启智慧之门。从悬梁刺股到囊萤映雪,从韦编三绝到凿壁偷光……正是凭着阅读这双翅膀,我们的思想才能穿过仁爱非攻的诸子百家,最后停落在中山先生那“天下为公”的博爱上;正是凭着阅读这双翅膀,我们的心灵才能飞过“关关睢鸠”的《诗经》,最后停靠在曹雪芹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红楼梦》里。慢慢合上这一章,我意识到:正是凭着阅读经典,文明得以传递,智慧得以传扬,自我得以成长!

再翻开第二章的封页,几个黑色正楷字凝重而醒目:小心阅读伤害智慧。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我猛然警觉:不错,阅读经典可以将读者的思维点亮,也可以将读者的智慧埋葬!继续翻到下一章,绿色的格调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封页上用行书题写着:阅读仍需行胜于言。下面是一串脚印伸向远方。此章显义:“阅万卷书,读万里路”。阅读不仅是读书,阅读,只有挣脱出书本的禁锢,与人生、与社会、与自然结缘,方能和智慧真正地牵手。

老师们,同学们,同胞们,合上这一部旷世经典,我不禁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阅读,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应是丰富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阅读,应是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的,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经典吧!

篇13:何不让“国旗下的讲话”变变脸?

一、让学生参与国旗下的讲话意义重大

首先,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能站到台上面对全校师生讲话,这是莫大的光荣。为了赢得这份荣誉,大部分学生会在学习、思想、生活、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激励作用远远比一次鼓舞人心的讲话要大得多、深远得多!

其次,变师生对话为生生对话,在语气、方式上必定更贴近儿童,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为学生所接受。讲话的主题内容也将站在学生的角度,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说出心里话,表明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抒发学生的热情和愿望,引发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再次,承担国旗下的讲话这一任务后,从定主题、撰文、试讲、正式演讲,学生始终是充满自豪感、积极主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参与国旗下的讲话要精心安排

当然,学校把国旗下的讲话交给学生来承担后,并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国旗下的讲话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主题要求,对此,学生可能不够了解。因此,学校分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协同配合,根据教育的总体要求精心设计、细致安排,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这一工作,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首先,国旗下的讲话每学期约有20次左右,我们应当在学期初做出整体安排,进行主题的构思和设计,并且把任务布置到班级和个人,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当然,根据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及时加以调整,也是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一环。

其次,国旗下的讲话要主题鲜明,从多侧面安排内容。既要考虑到本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每月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来安排。以我校2009年下学期“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安排来看,第三周安排了“预防甲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主题,由于讲话及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恐慌的心理。学生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教育师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拒甲型N1H1流感于门外。

再次,学校要做好资料汇编工作,发挥后继教育作用。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中所用的讲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认真收集,每个学期摘录精华,在校刊上加以刊登介绍,甚至汇编成书,既是一次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是对全体学生思想教育的强化。

当然,要发挥学生参与国旗下讲话的积极作用,学校分管部门要做不少具体工作,有时可能比教师代劳要付出更多。但由于这一工作有其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应当十分重视。这有助于改变以往仅由学校行政或骨干老师主讲的单调形式,既是展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窗口,也是强化品德教育的一个有益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

上一篇:猜一猜作文欣赏下一篇:福尔摩斯探案的好词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