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安排 略

2024-05-15

教学安排 略(共9篇)

篇1:教学安排 略

教学安排

导论 伦理学是什么

第一章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实践理性、善与正当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 中国伦理学史:原著选读

第四章 西方伦理学史:原著选读

第五章 伦理学流派

1、美德伦理学

2、功利主义

3、道义论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第七章:应用伦理学

1、个人(人性论)——自我有多大

2、爱情、婚姻、家庭

3、社会公德

4、爱国主义(补充政治伦理)

5、世界主义

6、经济伦理

7、动物权利

篇2:教学安排 略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在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高中生的探究意识,并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学校也在不断增强语文学科的师资建设,优化语文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师德和素质的考核力度,逐步完善语文教学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巧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祝福》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小说写于1942年,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仍然是束缚农民的绳索,以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并借此表明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是无幸福可言的。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方式,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将人物命运描写得跌宕起伏。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高中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内容。

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的片断,通过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后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鲁迅,走进《祝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设计表演环节,通过表演精彩片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情。比如让学生分别表演:肖像(祥林嫂的衣着打扮、脸色、眼神);语言描写(与我、四婶、大家、柳妈);人物行动(从逃嫁、撞桌子、到怕被分身捐门槛、到怀疑灵魂有无的盘问)。

二、构建生态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高中语文课堂的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一系统中,人的作用于和谐高效的课堂最为重要。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更加深奥,课文内容更加丰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讲《祝福》之前先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然后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小说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为什幺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请结合现实生活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给高中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还极大地鼓励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掌握分析方法,品味形象感染力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小说教学习惯于直接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讲解,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但费时还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学习小说要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带着鉴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虽然学生现在的鉴赏水平还不高,但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就会进步。

《祝福》一文在刻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三次用到了“白描”的手法,这种手法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用衬托或者少用衬托,准确有力地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出事件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祥林嫂的形象变化,让学生品味到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小说中四次进行了雪景的描写,看似轻轻点染,实际颇具意义。作者把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社会的冷酷渲染了气氛。在了解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假设祥林嫂没有死,她的命运会怎样。

四、找准解读切入点,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高中生提高学习效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夯实语文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必须找准切入点,仔细解读小说的写作思路、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人文情感。教师还要遵循“少教多学”的生本课堂理念,给高中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篇3:英语语法教学略谈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学习语法, 语法学习能让学生对英语有明确系统的认识, 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规范。目前, 许多英语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语法分析, 总想培养学生进行语法分析的能力, 忽视了语法的语用功能, 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语法教学观念, 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笔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教授枯燥的英语语法, 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并掌握语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归纳式的语法教学

归纳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先给学生一些含有语法内容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材料中接触这些语法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归纳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先学习语言材料, 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材料总结语法规则, 而不是直接从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入手进行语法学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因此, 教师要认真选择语言材料, 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语法规则。

2. 演绎式的语法教学

演绎式的语法教学是从语法概念出发, 直接将语法概念讲授给学生, 然后用例句和语言材料来说明语法概念。这种方法让学生先接触语法规则, 所以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对语法规则理解的偏差。但演绎法过于理性, 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学习毅力。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比, 归纳法更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绎法有利于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 减少学习中的错误。笔者认为, 归纳法比较适用于起始阶段的语法教学和新的语法规则的教学, 演绎法比较适用于对语法知识的强化, 即复习阶段的语法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 比较式的语法教学

这里讲的比较式的语法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英语中相似的语法进行比较, 如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比较, 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比较,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比较;二是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和结构规则的比较。

比较式的语法教学可以在学过可比较的一种语法现象之后, 在学习另一种语法现象时, 就两种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如学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后, 在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之时, 就可以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名词性物主代词。

比较式的语法教学也可以用在语法复习时, 比如学习了五种基本时态之后, 就五种时态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 以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复习教学中若采用比较的语法教学方法, 应该在足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而不是单纯地对语法概念和术语进行比较。

4. 图画式的语法教学

很多教师运用图画进行英语语法的教学。图画形象直观, 能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语法知识, 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图画只能用于部分英语语法知识的教学, 比如方位介词、副词、时态的教学。在教表示方位的介词或者时间的相关语法时, 我们就可以采取图画式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图画直观地掌握语法。

5. 表格式的语法教学

表格能够清晰地对语法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类, 因此经常出现在语法知识教学中。由于表格强调内容的一致性, 因此表格只能列举英语语法知识的基本内容, 对于比较一些特别的或不一致的内容往往有些困难。

篇4:教学安排 略

【关键词】略读课文;略;不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下文简称人教版)从小学第五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而到了第七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占总数的43.8%;到现在的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略读比例一年年的增加,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们的良苦用心: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更关注学生的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贯彻了课程标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而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却常产生一些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略,什么不可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能‘粗知文章大意’,有兴趣的地方可以再读一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一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做要求。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参中又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略读课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正确认识略读教学中的“略”与不“略”。

一、略读教学中的“略”

1.教学环节上的“略”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减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流畅的文字——阅读提示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引入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以此展开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2.教学内容上的“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理解略读课文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要求学生能“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避免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3.教学方法上的“略”

在把学生引入到文本后,教师应该适时退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使学生走到前台,用已经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参照“阅读提示”充分地阅读、思考、交流,培养他们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如《珍珠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前曾学过的多种阅读方法:概括大意快速浏览课文、默读思考、圈画关键词句、写简单批注(围绕“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二、略读教学中的不“略”

1.课前预习不可“略”

强化课前预习,是略读教学的基础。我国语文教育界历来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预习,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通过预习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还能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课前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非常重要。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

2.“阅读提示”不可“略”

我们都发现,每篇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与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一样,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引导孩子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孩子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孩子自主学习。这些“阅读提示”既是给学生看的,也是给教师的教学作出的指点,启发我们有效教学。

篇5: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作用

[内容]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随机而发,宛若日月经天,光华玮烨;又如江河奔泻,流转不息。它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去征服、发明和创造。因此,情感的研究是人类根本而永恒的课题。

然而,具体到现行的写作教学,对情感的重要作用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仅着力于对学生进行各类文体基础知识的传授或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其临境心理(即情感因素)则关注不够,甚至漠然置之。结果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传统写作程式,而不能积极主动地选材、运笔著文。可见,如何让现行写作教学摆脱其旧有格局的束缚,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调控到最佳境地,使之笔走龙蛇,畅然成文,则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写作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纳知、传情、张理和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它更具有过程性特点,因而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的擎引并运载全程。著名心理学家达菲指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情感不仅起到连通师生双方心理的媒介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贯注于学生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犹如甘露之于花草、血液之于躯体,泽被而发生机,灌注而获灵气。倘若抽掉这种心理能量,取消这种媒介作用,那么充满活力的写作教学就会呈现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隔离状态,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即先进行充沛的情感孕育,再寻找合理适时的勃发渠道,以自我浓烈的情感触须,开启学生的情感门扉,使他们借助主体意识的驱动,全身心地进行心理能量的摄取、释放,并燃爆出创造性的精神之花。

由上可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主要作用。

一、动力性。学生是写作过程的主体,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整个写作活动的核心。一般说,整个写作过程由感知信息、萌发动机、冶化质料及物化成形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阶段组成。而感知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物(如形象、色彩、音响、气味、冷暧等)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唤起经验的记忆,从而诱发写作活动,即所谓的“文因情生,情因物感”。所以,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精神路衢,驱动他们的思维机制,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取更为广博的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导”,导之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使其产生心灵颤动的情感符号与认识结构。基于这种观点,我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观察,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一次,我带学生游相山,到山顶休息时,我让学生写篇抒情散文。但学生环顾四周后,认为相山光秃秃,实在无从写起。对此,我马上导之以情。

首先,我很动情地告诉学生,相山确实没有泰山雄奇壮丽,也没有黄山险峻奇美,它很平常。但从平常中悟出不平常,这是作文的关键,而这却取决于大家对这座山有情还是无情。如果大家“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话,就肯定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给“平常”的相山增光添彩。这时,学生有所激动,一度沉睡的心理基因经教师的情感触摸而被唤起。

接着,我又有表情地朗诵了几段名人写山的精彩片断。学生更为激动,滞淤的情感河床开始涌动、汩荡。

最后,我挥笔从不同的角度写了相山的独特、不平常,并让学生传阅、体会,学生看后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这样,由于我以情传情,学生的思维机器开始启动、运转,并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逐渐向一定方向收敛、集中,汇聚成一股欲将自己所见所闻表达出来的心理潜流,即萌发出强烈的写作冲动。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情感因素犹如启发器和动力源,并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它只有准确地投射到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上,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师生的心理流向交汇融合,使学生与教师同歌同泣,才能筑起学生的心理建构,使其在浓厚的写作欲望的催动下,进行心灵的燃烧。

二、调控性。写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双边精神活动,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流程又不是同步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容量、经验层次、认识水平及写作技法的限制,其情感河床一旦流动,亦可能呈现一种杂乱无序的心理走向,即情感结构趋于一种破碎状态。这在写景、状物、叙事、说理学习作中皆不可避免,尤以抒情性习作为甚。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在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自然场景、世态意境中进行奇思异想。为达此目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写作目的,先将自己的情感触须作一番梳理、调整,而后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化手段,把学生的心理流向调控到通情达理的正常轨道。例如:

有一次我带学生到郊外春游,看到:一方是姹紫嫣红的鲜花,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一方是破土而发的小草,虽沾满污秽,却倔强地生长着。

对此,我以“美与丑”为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观感。起先,学生凭直觉,众口一辞,盛赞似锦的鲜花,而对那被污损的小草则嗤之以鼻。我看出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失偏颇,于是隐露出“鲜花美、小草亦美”的心理倾向。这样,我的情感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好恶观,使其在较广的联想中进行新的价值审视,展开讨论,于是出现了下面的观点:

1.鲜花美,小草亦美。

2.鲜花与小草并存,美以丑的比衬为前提而存在,无丑亦不显其美。

3.鲜花被培植、护理,锦上添花;小草遭污损、贬弃,扼杀生机。

4.鲜花争奇斗妍,取宠邀荣;小草艰难生长,自强不息。

5.鲜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落难寻觅”。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摈弃鲜花媚俗欺众的品貌,效法小草坚韧自强的纯正风骨。

经过这样深入讨论,学生由自然景观写到生活现象,由生活现象写到社会本质,看似背逆我的情感指向,实则在更高的层次上顺着我铺展的心理轨道前进。可见,教师的情愈酣,学生的意愈浓;教师的感越深,学生的思越远。学生从老师那里摄取经过浓缩提纯后的炽灼的情感符号,自身的情感因子被激活,涌动于胸,欲吐为快,他们便会在教师指导下选材剪裁,炼意谋篇,为最后一个环节物化成形作充裕的物质准备。

三、创造性。经验表明:学生写作不是被动地感知外物;教师指导写作亦非先验地强加外物,而是启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准确表达。所以学生的写作动机萌发之后,必须独自承担取材炼意和定体构思的任务。这一系列的步骤和环节都贯穿着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过学生囿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较少凭借逻辑手段而大多诉诸情感,凭借直观和形象来进行形象思维。思维虽然活跃,联想也较丰富,但思路往往不正确,想象也不尽合理。因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制导措施,既要保障学生的思路宽广无垠,畅通无阻,又要使其始终循着情感天地的正常轨道进行而不致旁逸斜出。如:我曾以“雪”为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开始,我要求他们采用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方式,对“雪”进行主观审视与客观描写,并在此基础上生发新意,写一篇带有议论而以抒情为主的散文。开始,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认识经验,在惯常心理定势的驱使下,有如下初步构思:

1.瑞雪翩然飘飞,姿态轻盈,如在空中起舞。

2.冬雪初霁,银装素裹,为祖国河山增姿添彩。

3.瑞雪浸润万物,预兆丰年。

4.雪花悄然飘落,不事喧哗。

5.雪花玉洁冰清,品格纯正。

以上各角度尽管描摹精细、逼真,情感浓烈真挚,联想丰富,格调雅正,但却承前人老套,未翻出新意。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从雪的其它方面思索,并结合社会现象挖掘其生活本质。他们通过回忆、想象,打开了新的思路:

1.风雪弥漫,纷纷扬扬,纵恣卖弄。

2.严冬冷雪残酷无情,助暴施虐。

3.雪覆压万物,纳污藏垢,伪饰太平。

4.雪和青松攀缘,与红梅争艳,欺世盗名。

5.冬去春来,雪惧怕新阳,化为冰水,缺乏韧性。

这样,学生就突破了一般心理定势的框范,对一向被视为美好纯洁的自然景物注入了鲜明而强烈的个性批判色彩,生发出迥异众趣、卓然不群的新意。由于学生情感的挪移,导致将美丑易位,高格自见,既合情又合理,非但精辟,而且峭拔。如此,方属高智能的想象产儿,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由此看来,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互相包孕、同时进行的。前者为后者贮材备料,后者为前者辟航导向,二者均以情感红线交织,而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神锦绣。

不仅如此,写作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纳知、传情、张理、达意的双边精神活动,学生的作品是知、情、理、意四要素融为一体的集合体,是主体化了的第二自然,这四者中,知识(包括现实生活)是基础;情感是主帅,是灵魂,是生命;而理、意则是目的、要旨。因此,教师必须在注重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健全他们认识结构的同时,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略论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略情感在写作教学中作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6: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略谈

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略谈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镇拉所小学岑春菊

【摘要】如何指导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成为当前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诚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会学习,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最根本的能力,离开了数学阅读能力谈论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缘木求鱼,所谓的自学能力也就成为无根之木。因此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自学能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阅读;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69【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84-01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数学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这种轻算理重结论,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

一、师生把数学阅读当作一种形式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请大家看一下以后,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把例题看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敷衍了事;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认真落实。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未能发挥教材自身的全部价值。

二、数学内容本身缺乏阅读趣味性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到段、篇,都可以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概括性和体系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条理分明。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发现去组织教材中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愿读,乐读。

三、学生缺少数学阅读方法指导

由于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不重视,认为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学生没有数学阅读的方法,学生就更不愿意看数学书。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

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2、根据所学的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3、指导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分析思考,则收效甚微,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准确度,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通常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练习和互相讨论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4、提供一定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如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不仅达不到阅读目的,而且浪费了时间。数学阅读的任务不单是让学生去念书,弄懂概念,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后,反思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理会教材内容所阐述的数学观点,思想方法。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开展建构活动。这才是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篇7:《鲸》+《松鼠》精加略教学设计

五眼桥小学

刘俊丽

【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九课《鲸》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围绕鲸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介绍了一些有关鲸的知识。文中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便于读者理解,加深了对鲸的印象。学习该篇文章,要抓住文章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松鼠》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主题: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采用精加略的教学模式上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知道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初步运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鲸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生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鲸和松鼠。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作用,3、对比阅读两课,找出表达方法的异同点,并试着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动物。

4.让学生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进而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结构,全文教学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理课文脉络。了解两篇课文“写什么” 第二课时: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知识。着重解 决”怎样写“,带着这种方法去理解《松鼠》内容。

第三课时:对比两篇文章写法,提供拓展资源,创设一个情景,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仿写一个说明性的动物描写片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明白课文是从那几方面介绍鲸和松鼠的。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欣赏一组关于海洋霸王的图片。

2、能说说你对海洋霸王鲸的印象是怎么的吗?

3、生补充资料。(课后资料袋或是学生收集的资料。)

4、本课会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介绍鲸的呢,让我们更加熟悉鲸这种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九课说明文《鲸》去。

二、初读《鲸》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鲸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2、读生词检测:上腭、肚子、肺部、胎生 鲸鱼、鱼鳍

肥猪、哺乳、过滤、高矮、判断 目前、退化、垂直、经验、特征、寿命

3、指导书写“肺”

4、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讲了关于鲸的哪些知识。(完成概念图)

5、出示概念图,利用概念图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课文是从这些方面来介绍海洋动物鲸的,那么,同样是写动物,陆地动物——松鼠,法国博学家布丰又会怎样介绍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的说明文《松鼠》。

三、初读课文《松鼠》,理清脉络

1、了解写作背景——生介绍对布丰或对松鼠的了解。

2、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鲸》的?(1)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2)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讲的松鼠那方面的内容。完成概念图。

3、学生按要求自学《松鼠》

4、检查学习成果:(1)出示字词检测。

(2)生边展示概念图边介绍课文内容。

四、对比写法,拓展阅读

1、小结: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为。

过渡:同样是写动物的文章,但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说明的角度不同,对动物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继续阅读几篇文章来体会体会。

生读材料第99页《几种常见的小动物》,思考介绍了动物的哪些方面内容。

板书设计:

9、鲸

松鼠

(说明文)说明角度不同

外形

外形漂亮

表达情感不同

进化

性格驯良

种类

行动乖巧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拟人等说明的方法。

4、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鲸?(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和生长特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写法

1、你想在“大”字前添一个什么字?(鲸很大,非常大,特别大,大大大大„„)

请默读第一节,找出描写鲸非常大的句子,思考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生自学写批注

3、生汇报:

预设一(作比较):“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1)师:鲸生活在深海里,有些人从没见过,对象却很熟悉,读这句话——就知道鲸是很大的动物。(2)比较句子,体会用词准确: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其实还有比象大的动物,那就是鲸。

生对比这两句,说说有什么不同。(“大得多”与“大”程度一样吗?是呀,说明文要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预设二(列数字):“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 师:刘老师 50 公斤,十六万公斤相当于三千二百多个刘老师的体重,一层楼大概三米,十七米长相当于 5 层楼房那么高……

预设三(举例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子,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第一自然段改为“鲸很重,而且很长,它的嘴巴也很大”,哪种写法更使你对鲸是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4、运用:广州塔高600米,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高468米。我们所处的楼层一层楼大概3米高。(请根据以上资料,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广州塔。)

三、巩固对说明方法的认识。

1、生默读2——7节,找出有说明方法和准确用词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说明方法:

预设一(分类别):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 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预设二(举例子、列数字):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预设三(打比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里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师:“喷泉“大家都见过吧!鲸喷水的样子就像喷泉,可以想象到吗?出示图片)

预设四(作比较):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预设五(列数字):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至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准确用词: 句子对比: 预设一(进化):

在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又经过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又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预设二(吃食): 须鲸吃虾和小鱼。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预设三(呼吸)

鲸隔一定的时候呼吸一次。鲸隔一定的时候必须呼吸一次。预设四(睡觉):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几头聚在一起。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三、迁移学文《松鼠》

布封笔下的松鼠那么讨人喜欢,作者围绕这外表漂亮,性格驯良,行为乖巧这几方面,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呢?请大家来默读课文,找一找。2.汇报交流

预设一:“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拟人、打比方)

预设二: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打比方)

预设三: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作比较)预设四: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作比较)

四、对比写法

1、从表达的方式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主要是采用了打比方、拟人等方法,把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说明相结合,极具文学色彩。

板书: 《鲸》

《松鼠》

精炼平实

生动传神

形体特征: 作比较、打比方

外貌:打比方、拟人

行动

作比较

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两篇课文在介绍动物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比较两课的语言风格,小结说明文写法。

2、借助跨越式阅读资料中的“单元主题拓展”关于动物的说明文。

3、尝试运用这两课所学的表达方法,尝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教学过程:

一、承接前课,精彩回放

师:学习两篇课文之后,你学会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吗?(教师相机出示)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

性格

打比方

(1)鲜明的事物特征。(2)合理清晰的结构。(3)恰当选用说明方法。(4)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拓展阅读,开拓思路

1、师:好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这样几个写作特点,不信,请到跨越式阅读资料中的“单元主题拓展”读一读这些关于动物的说明文。试着体会这些特点。

必读篇目:《百兽之王———虎》《水中杰出的“歌唱家”——座头鲸》 选读篇目:《植物的装甲卫队———瓢虫》《多牙的鲸类——瓜头鲸》《蜜蜂》

三、交流互助,厘清脉络

1、谈话:看了这些写动物的文章,老师养宠物的心又蠢蠢欲动了。鲸是不能养了,真遗憾。那老师养点什么好呢?请你尝试着从

一、两个方面为老师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吗?谁介绍得最清楚,最有趣,老师就优先考虑他的意见。

2、小组研讨:老师知道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资料,怎样才能让你的推荐更能打动人心?刚才我们总结的四个要点,就是作者送给你们的锦囊妙计。

再次出示:(1)鲜明的事物特征。(2)合理清晰的结构。

(3)恰当选用说明方法。(4)准确、生动的语言。)

你准备出怎样的奇招?可以用概念图来架构你的文章脉络。

3、小组汇报、展示

四、生练写

板书: 《 鲸》+《松鼠》仿写

篇8:幼儿体育教学略谈

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老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幼儿再做练习,而是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幼儿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新纲要》为精神实质是不谋而合的。

在尝试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下:提供环境材料→幼儿第一次尝试练习→幼儿讨论→幼儿第二次尝试练习→幼儿再次讨论→老师归纳→活动延伸或第三、四次幼儿尝试练习。

1. 在尝试中学习更能激起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利用这一特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培养其能力。因为尝试活动本身就能调动幼儿的情绪,使幼儿跃跃欲试。例如:大班幼儿玩塑料凳子。师幼一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完成凳子操(热身运动)后,我提示:“这个塑料凳子不仅可以陪我们做操,它还有许多玩的方法,可以是一个人玩,也可以是大家一起玩,想不想试一试?”孩子们顿时情绪高涨,四散开来,自己动脑筋想玩法去了,小小的场地上热闹非凡,只见有的幼儿将凳子并排排成一排,一个跟着一个从上面走;有的将凳子叠放成不同的高度,从上往下跳;也有的将凳子间隔一定距离摆在场地上以各种形式(直线、曲线、斜线等)绕着跑。片刻后,我集中幼儿:“老师在场地四周放了许多辅助材料,它们可以和凳子一起有许多新的玩法,想试试吗?”我进一步引导,让幼儿进一步试一试,就这样,幼儿又有了新的玩法———“套圈”、“节节高”等。通过反复的尝试,幼儿都为自己有新的玩法而兴奋不已,人人争着把自己的玩法告诉其他小朋友。可见,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带给幼儿无限高涨的情趣,让幼儿有兴趣地学,给幼儿营造乐学的氛围,幼儿才能学到新知识。

2. 在尝试中学习更能体现体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幼儿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要保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初步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尝试中学习变以往老师在上、幼儿在下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主动状态,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如:中班幼儿复习钻,老师在活动室内摆放了许多新颖别致的拱形门(用许多朵皱纹纸小花围做成),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自由结伴练习。在活动中,老师注意观察幼儿钻的情况,适时进行启发和引导,并提醒幼儿钻出不同的方法来。然后,教师集中幼儿:“你是怎么钻的?”“你钻出了几种方法?”让幼儿把自己的钻法介绍给同伴,并向幼儿提出一些学习的要求。这样,孩子们的练习就更具有针对性和积极性。小小的活动室内,孩子们忙忙碌碌,鱼贯地钻圈,不停地喊着:“我有3种钻的方法。”“我也会钻了。”在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指导者、观察者、鼓励者、建议者的作用,幼儿充当的是探索者、思考者、学习者的角色,他们大胆探索,发表意见,兴趣和需要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3. 在尝试中学习能增强幼儿的受挫意识

教师要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都让幼儿通过尝试操作,独自迈出蹒跚艰辛的第一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成功的同时,也伴随着可能出现的挫折。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适当渗透受挫意识,能磨练其意志,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幼儿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如大班幼儿练习尝试练习,探索如何才能把球滚过去?怎样才能投准?有的幼儿一次、二次、三次不成功,老师点拨要领,让他们试着再来,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在挫折中磨练了意志。

4. 在尝试中学习能够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从小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尝试中学习为幼儿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提供了条件。如在一次综合体育教学中,老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一根绳子,让幼儿尝试有几种玩法,幼儿有机会发挥想象,创造的欲望很强烈,有一个人玩的,也有两个或几个人一起的。有的跳绳,有的把绳子摆成小河或各种图形,以此为界,在上面跳来跳去,有的摆在地上练走钢丝,有的扎在腰间当作尾巴,做抓尾巴的游戏,还有的几个人合起来拉成铁丝网,学习解放军爬铁丝网,等等。在孩子们创设的这此游戏活动中,渗透了走、跑、跳、滚、爬、平衡等基本体育技巧训练,在游戏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因材施教,幼儿保持了愉快的情绪。再如,中班幼儿练习跨跳,我给幼儿准备了许多易拉罐,让他们想尽办法去玩,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以后,让他们说说对这些罐子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顶在头上走平衡……这时有孩子说:“用罐子可以做哑铃操,几个人的罐子合起来摆成小房子,可以玩跳房子的游戏。”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怎样利用罐子玩跨跳,幼儿又一次获得尝试,三三两两摆罐子,结果跨跳的方法各有不同。可见,解放思想,启发幼儿尝试、创造,幼儿的潜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篇9:初中化学教学略谈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上一篇:幼儿园教研活动安排下一篇:异地恋表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