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调研方案

2024-04-21

信息化调研方案(通用6篇)

篇1:信息化调研方案

2011年下学期五、六年级信息技术调研方案

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2011年12月份电脑组将开展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调研,特此制定本方案: 一、二、三、调研时间:十二月下旬 调研地点:综合楼五楼机房 调研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四、调研形式:抽查五、六年级中一个班的25名学生,优秀记3分,良

记2分,合格记1分。

五、调研内容:依据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利用给定文件和操作要

求,分别对WORD、画图工具和幻灯片进行相关设置和修

改。六、七、八、调研对象:

五、六年级所有在册学生 参与调研人员:李荣香副校长、邓宝生老师、周浩老师、罗佳老师 调研程序:

调研前,学校派蹲点行政决定调研班级以及抽查的25名学生;

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调研,依据调研内容和要求事先做好调研准备,带领抽查学生准时到达机房;

3、蹲点行政与学科组老师一同对调研班级和学生进行调研,及时统

计调研结果,做到公平公正;

4、汇总调研结果,一起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将调研结果备案。

1、2、电脑组

2011.9

篇2:信息化调研方案

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2003年以来,我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广泛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机制、模式和方法,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全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并编制《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规律研究》,供市领导参阅。为确保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研时间

2007年4月12日—4月30日

二、调研对象

1、市直、县区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涉农部门;

2、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组织;

3、部分农业龙头企业;

4、农业科研院所;

5、部分典型乡镇、农村、农户,种养专业大户。

三、调研内容

1、农村科技信息化基本情况。重点围绕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需求、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科技信息设备、科技信息管理人才、资金投入等情况,科技 1

信息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与开发,及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数据要准确、翔实,个案要有典型、有说服力,要深入剖析,认真总结和提炼。

2、农村科技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重点围绕部门、县区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静心思考,认真查摆,问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3、下一步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思路、重点与措施。重点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措施。

四、研究专题

1、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分析。摸清农村科技信息需求的内容、类型、特征;信息供给、变化规律;供求信息的匹配情况;信息利用的特点、信息利用效果;及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模式分析。研究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模式,分析协会、远程、电视、电话等不同模式信息的流通形式、流通速率、信息转化成技术指导的时间、流通效果;分析流通过程各阶段信息流通量、信息损益情况。

3、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规律研究。分析评价东营市社会经济及信息基础建设等现状对信息供求、信息流通模式和形式的影响规律。

4、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机制及对策。提出东营市信息流通规律、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对策。

五、调研方式

1、召开座谈会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2、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3、书面材料与调查问卷相结合。

六、组织保障

为保证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效,市科技局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形成调研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数据与材料汇总、实地考察、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等工作。调研组名单如下:

组长:罗守玉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成员:刘玉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穆洪岳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会长

刘志鑫市科技局农社科副科长

张明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慧彬市科技局农社科科员

马向明市科技局农社科科员

各县区科技局分管副局长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4月1日-4月12日):

1、制定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2、分类设计调查表;

3、安排部署调研工作。

第二阶段(4月13日-4月19日):

1、各县区、部门组织调研,并填写调查表;

2、各县区、部门形成调研报告;

3、各县区、部门将调研报告与调查表按时报送市科技局。

第三阶段(4月20日-4月25日):

1、汇总和分析调研情况;

2、调研组赴各县区、部门进行实地调研。

第四阶段(4月26日-4月30日):

1、数据分析和起草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提交局办公会讨论;

篇3: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草原总站2014年的调研统计,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分别设有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全省86个县区市中有66个设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本次调研重点走访了市州草原站,并利用各种会议对县草原站参会人员进行访问,共计67人次。

网络问卷的提问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受访人群构成及其所在单位、日常办公场景与信息共享方式、个人信息化工作能力与提升以及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地域覆盖率达89.10%。

文献调研选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得到相关的文献2638余篇,剔除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产品广告以及行政发文通知等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检出文献2497篇(1981-2014年),检出率94.66%。学术刊物是刊发检出文献的主力(图1),草原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本世纪,并呈逐年递增态势(图2)。

二、甘肃草原信息化现状

甘肃与全国信息化浪潮基本同步,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在偏远的草原地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水平和人口科技素养的逐步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为草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在草原行政管理部门、草原科技工作者和信息技术集成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采集、传送和处理的速度和时效以及信息决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且发展势头良好。

㈠草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1. 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随着电脑化办公条件的逐步加强,除个别偏远牧区以外,问卷调查受访者的98.4%拥有办公电脑,个人拥有电脑率69.8%,已经接入并且能够正常使用互联网的达到了70.9%,草原信息化工作的硬件基础已基本成形。表1引自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开展的体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有关信息装备的调查结果。

2. 信息化传媒逐步成形。

甘肃草原信息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门户网站。自2008年开通以来几经改版优化,目前设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态专题、技术服务、草原建设、草原防火、监督管理等十余个栏目,年均上传更新发布各类信息千条以上,阅读浏览点击在十万次以上,成为宣传甘肃草原、普及草业技术的基础平台。

3. 网络交流得以充分利用。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专业QQ群和12316短彩信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为迅捷地传达、交流各种政务、业务信息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业务技术培训方面,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形式,基层参训人员无需集中面对面讲授,培训方只需组织音视频教程在网络平台播放,各级参训人员在联网电脑前就能参与培训活动,既能拓展培训空间,又降低了培训成本。

4. 信息化工作方式已初步建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收集数据和整理报表为主体,多数人在电脑上采用电子表格或文档方式来处理数据,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借助纸笔或计算器的传统办公作业习惯,只有少数人使用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工作方面的联络与沟通,主要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同事之间或单位之间电脑办公信息的相互传递主要通过U盘拷贝和网络工具传递来实现,很少使用网络信息共享手段,在他们的办公电脑中几乎找不到单位内部或单位之间协同工作的应用平台,只有20.7%的人提出了相关的需求来弱化“信息孤岛”效应。

5. 信息化工作意识已基本形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草原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够提高草原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改变草业生产方式,能够助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够及时共享资源加快行业进步。草原工作的宣传、草原政策的落实、草原资源的保护、草原生态的治理和草原技术的普及等,是问卷调查受访者给出的草原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工作的排序。

㈡科研推广体系成为推进草原信息化的排头兵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草业生产和草原建设的推广大站,在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2005年开始关注3S技术并在草原监测工作中得以应用;2007年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GEF)项目使3S技术应用在区域性大面积资源调查和草原生产力评价等方面得以充分地实践;2008年甘肃草原信息网正式上线;2009年在厅系统各单位间率先实现单位内部办公计算机网络化;2011年在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过程中建立了人工草地信息化数字管理平台试点;2012年业务科整体转型更名为信息科,为推动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从组织保障上添加了助力;2013年开展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3S和MIS技术将成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技术框架并贯穿于始终;2014年启动了全省苜蓿草产业基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015年启动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为实现全省草原草业信息化行业管理与决策奠定基础。

兰州大学开设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23个全国大型空间数据库和15个专业知识库,开展了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遥感监测、系统模型和仿真模拟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设立了“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和“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青藏高原草地改良与牧业生产、草业系统类型及其系统耦合、3S技术行业应用等研究。该院承担的“甘肃省格网化草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草地监测和退牧还草工程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在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监测与估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牧区雪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植被覆盖格局分析及草原生态安全评价、西北民族大学在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㈢信息化成果应用现状

依托农业部草原防火项目,全省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1个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含信息系统及平台)、2个市(州)级防火指挥中心,建成3座国家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8个县级草原防火站,建立起了草原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与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合作,在草原防火期每日发布火险和干燥度预报,通过卫星遥感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火情,通过草原防火信息管理指挥系统予以处置。

在相关85个县(市、区)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录入290多万农牧户基本信息,约占总户数99.4%。其中草地面积最大的甘南州共录入117187条农牧户基本信息,占总户数100%。2013年全省新安排专项资金在8个牧业县部署草原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由省草原站牵头指导各牧业县完成草原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作。每年一度的草原返青情况监测、草原生产力情况监测以及退牧还草工程效果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RS、GIS和GP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以陆地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典型区调查和路线调查,结合相关专业图件和知识,建立了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同时相合成NDVI植被指数模型,将遥感数据反演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等面数据,为快速准确获得监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全省草原普查项目,综合考虑草地信息化管理及全省草地资源普查对草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要,利用3S一体化集成技术在空间定位、分析和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以2.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路线调查,统一标准和程序,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全省草原普查工作。

全省秸秆资源统计、苜蓿产业基地统计、生物灾情分布、饲草加工企业分布等图上作业工作的开展,弥补了相关空白。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启动,将开启甘肃草原信息化的全新局面。

二、草原信息化发展的桎梏

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基础硬件条件配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行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推进显得极不平衡。尤其业内从业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信息化大潮,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存在偏差,缺乏行业统一的策略与规划,分散建设的各种信息化项目,由于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并没有真正形成信息网络,点上突破明显大于面上的推进。

㈠草原信息化工作策略和目标不够明确

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在草业的运用和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工作基本集中在省和国家一级的技术部门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从行政管理和政策跟进等方面的规划布局、配套措施等顶层设计不足,在战略层面还未形成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全局观念,使得草原信息化工作推进呈不平衡状态。在基层单位走访座谈中,能明显感觉到“草原信息化就是加强草业宣传”的模糊认识,问卷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㈡尚未形成常态化信息工作机制

当前但凡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几乎全部被当作传统项目来做,这在工作启动之初是可以的,项目结束后若不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工作机制,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就处于凌乱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有序性。在调研座谈中,人员队伍不稳定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之一。草原信息化工作只有稳定地融入到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解决好草原信息高速公路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才能够快速得到真实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润滑剂”的效能和“推进剂”的作用。

㈢现有行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行业相关单位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散布在各自独立建立的存储系统中,没有统一的格式和描述,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并进入数据库管理都不得而知,信息的管理及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文献调研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只颁布了6项有关草原信息化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级相关技术标准完全空白。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必要处理手段,基层单位产生的描述性信息仅停留在文本文件中,数据性信息也只保存在电子表格当中。业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还停留在总结报告和打电话要数字,大数据汇总分析机制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益流失严重。

㈣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够

现有的网站和信息系统多数是宣传展示的平台,绝大部分内容是工作进展的报道和政策法规的收录,草原专业知识的信息量不够,大多采取文字加表格的传统表达形式,看完听完印象不深,数据可视化表现不够,缺乏质感。面对基层服务的信息少,尤其是对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在政策、技术、市场及社会化服务类的信息几乎空白。没有建立起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平台,信息化为为生产服务、决策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核心职能尚未建立。

㈤信息化宣传与培训不到位

基础软硬件配置、网站建设、协同办公平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草原防火信息系统等都属于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范畴,但大多数行业内人士对其认识模糊,对草原信息化开展的实际工作缺乏认知,对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甚至出现将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器作为办公终端使用、卸载相关信息系统软件等错误的操作。

三、加快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对策

草原信息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媒介、公文传递或网店营销,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收集整理信息为全行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就是在行业信息标准化规范体系框架内,利用高效互联网络传输平台和现代大数据手段,将现场采集的前端数据和整理存储的后台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为草原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结构性研究和科学性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草原信息化建设,是针对草原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是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牵涉资源、生产、管理和流通等多个层面。因此,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掌握行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行业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条件下开展各项草原工作的流程、机制和制度等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彰显出信息化对草原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作用。

㈠尽快出台草原信息化总体规划

草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内容,从战略实现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建设的统筹考虑,既重点突出又全面规划,既能以点带面又考虑历史系统的可继承性与再利用性,成为全省草原信息化总体建设的实施指南,真正避免实施中重复建设,从而有效保护信息化投资。

㈡强化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认真细致地梳理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业务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可采用归类法对现有业务清理归并,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对业务流程给予重点关注;信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难点,要对各种专业数据的描述及交换规则进行梳理,重点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应用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灵魂,着重考虑可视化信息展现、动态的数据共享以及灵活的即时服务等设计;技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要重点关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㈢建立草原信息化标准体系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草原信息有文字、数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每一条信息又具有编码、来源、内容、时效等属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约定,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当前,全面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甘肃草原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可参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技术参考模型,按照“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引用并制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鼓励推荐性标准的应用推广。

㈣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各级草原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相关所属各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形成省、市、县三级草原信息化组织体系。组建各级草原信息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级草原信息中心,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在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省草原信息化建设分省、市、县三级,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扩展到乡镇级,在统筹规划、分工合作的原则下进行联动共建。各级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由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

㈤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

要始终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机制,为草原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相关要求执行。在立项阶段,要把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等审批关。在建设阶段,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项目建设后期,要做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工作,对未实现项目目标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提出整改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考评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信息业务考评,优秀者给予奖励。

㈥广泛建立技术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与草原有关的科技教育、企业等单位信息化共建。鼓励草原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相关科研课题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扩大各级各类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在市场化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加快草原信息化建设步伐。资金投入要建设和运行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以及人员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技术和资金保障。

㈦加强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草原信息化建设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指导原则进行。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是草原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样也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都将落在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肩上,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基层推广部门,身处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担负着一线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全省草原机构要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草原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电子政务技术队伍。

摘要:为摸清基层单位草原信息化现实工作条件,收集草原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成果,总结草原信息化服务、宣传与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手段,开展了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通过对目前全省草原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覆盖各级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草原信息化体系,为建设生态草原、实现草产业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篇4: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培训;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0-03

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11年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发布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endprint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吴青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吕艳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1(30).

[3]曹佩德,马林妹.创新教师发展之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

[4]杨渊云,周航.始终把教师培训贯穿于广西教育的全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5]王海燕.教师培训的意义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6]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青海教育,2011(Z3).

[7]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8]侯晓红.探析当前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2(2) .

[9]丹林.循序渐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师,2011(11).

[10]瞿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11]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

[12]王明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13]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14]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15]粟艳玲.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16]唐丽萍.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17]邹娅玲,王艳,邹艳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经济师,2010(11).

[18]马宪平.经受考验 防范危险 开创首都干部教师培训事业新局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篇5:信息化调研方案

调研报告

概述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校园网络信息化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而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应用系统的整合、统一门户平台的实施、数据存储中心的建立以及各种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都需要切实做好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事故预警机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结合硬件、软件, 采取各种技术措施, 建立一个基于管理措施和多种技术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确保校园信息化各类基础设施不受来自网内和网外用户非法访问和破坏, 管理内部用户对外部资源的合法访问, 全面做好校园信息化的安全保卫工作。保证校园内外信息资料顺畅的交流, 面对校园网络中的种种安全威胁,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对当前校园网络现状的研究分析

当前校园网络普遍面临着网络规模大,设备多。从网络结构上看,可分为核心、汇聚和接入3个层次,包含很多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微机等主机设备等问题。校园网通常是双出口结构,分别与 Cerner、Internet 互联。而且用户种类丰富。不同用户对网络功能的要求不同。教学区和办公区要求局域网络共享,实现基于网络的应用,并能接入INTERNET。学生区主要是接入INTERNET的需求。应用系统丰富。校园网单位众多,有很多基于局域网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处理系统等。这些应用之间互相隔离。还有很多基于INTERTNET的应用,如WWW、E-MAIL等,需要和INTERNET的交互。各种应用服务器,如DNS,WWW,E-MAIL,FTP等与核心交换机高速连接,对内外网提供服务。

校园网主要面临的安全威胁 1 计算机病毒破坏

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破坏系统软件及文件系统、使整个网络运行效率下降,甚至造成计算机和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制病毒在校园网中的广泛传播: 一是在网关处禁止常见病毒的入侵, 关闭校园网络对外的可能产生病毒入侵的端口;二是在校园网内安装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在整个校园网内采取病毒防范措施;三是查找到病毒宿主机, 对其实施隔离措施, 将用户的网络访问强行定向到校内在线杀毒站点进行病毒查杀;四是对服务器等重要设备设定安全策略,监控系统状态, 有效防范校园网络内的病毒和恶意入侵。校园网络设备管理不健全

校园网络涉及硬件的设备分布在整个校同内,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网络设备所处层级看, 校园网网络层级一般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要确保各个层级的安全, 网络设备本身的安全可靠是前提, 否则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安全策略就失去了其意义。为了集中管理存放在校内各楼宇中的交换机设备, 学校一般会购置具备远程管理功能的交换机, 也同样是出于集中管理的目的, 网络管理者往往会将交换机的远程登陆帐户设置成一模一样或者就干脆采用设备的出厂默认值, 如果攻击者获取到设备的登陆帐号, 将会给用户和网络管理带来无法想象的威胁。暴露在外面的设施,可能遭到有意或无意的损坏,这就会造成校园网络全部或部分瘫痪的严重后果,而且大多数校园网络信息化设备投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各种开放式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系统漏洞

入侵者攻击校园网主要是利用软件或攻击代码对网络软件或硬件的安全漏 洞加以攻击, 获得相应权限后, 非法获取目标主机的资源, 也可能会在控制目标主机后, 以其为跳板(俗称肉鸡), 对其他计算机或网络实施攻击和非法访问并隐藏真实身份。终端系统漏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普通计算机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软件漏洞。校园网中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 操作系统, 也有较少部分的其他类型操作系统, 这些系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 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传染的。二是校园网络硬件设备漏洞。连接校园网络各基础设施的硬件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等), 基本工作原理是运行存储在芯片中的程序, 实现一系列功能, 这些程序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漏洞, 这些漏洞给入侵者提供了攻击网络的可能。三是校园网站、各单位基于WEB 的业务管理系统等代码漏洞。校园网络上运行着大量的网站和众多的业务管理系统, 对校内和校外提供丰富多彩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内容, 但这些站点的代码在编写过程中, 存在很多不严谨的地方, 甚至有些程序设计人员可能会在代码中留下一些后门程序, 这给攻击者留下了攻击的途径。用户对校园网网络资源的滥用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因特网访问是与正常的工作无关的,有人利用校园网资源从事商业活动或大量的视频、软件资源下载服务,有人甚至去访问一些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站点,从而导致大量非法内容或垃圾邮件甚至一些木马程序的进入,占用了大量珍贵的网络资源,严重浪费了校园网资源,造成流量堵寨、子网速度慢等问题。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随着校同内对计算机虚用的需求,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日益增加,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也越发严重。校园网经常会发生计算机病毒泛滥、信息丢失数据损坏、网络被攻击、系统瘫痪等严重情况。校园网的建设普遍存在着重运行、轻管理的现象。而且当前很多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及重运行、轻管理的两种极端现象, 网络建设者通常将网络系统作为一项纯技术工程来实施,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网络管理员只需将精力集中于日常的简单事务管理上, 如上网线路的故障维护、账号的开通和维护、服务器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应用系统的日常维护等, 网络规范 化、安全化管理严重不足, 很少关注和研究网络入侵手段、防范措施、安全机制等内容。网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技术能力低

虽然高校校园网络建设者和使用者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 但可能会陷于安全技术能力不足的缺憾。网络管理者不具备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 就无从谈起对网络的安全保障, 至多只能防范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安全威胁, 遇到重大问题, 通常只能求助于校外专业人士。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技术能力更是严重不足, 绝大多数的用户只是简单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安全防范措施一般只是安装杀毒软件, 期望杀毒软件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 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设计 1 身份认证

对于每一个入校园网的用户,我们需要对其身份进行验证,身份验证信息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密码、用户PC机的MAC地址、用户PC所在交换机的IP地址、用户PC所在交换机的端口号,通过以上的信息的绑定,可以避免了个人信息被盗用,当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只要能够发现肇事者的一项信息就可以准确定位到该用户,便于事情的处理。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

网络管理者一般应通过四种策略来防范和控制病毒在校园网中的广泛传播: 一是在网关处禁止常见病毒的入侵, 关闭校园网络对外的可能产生病毒入侵的端口;二是在校园网内安装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在整个校园网内采取病毒防范措施;三是查找到病毒宿主机, 对其实施隔离措施, 将用户的网络访问强行定向到校内在线杀毒站点进行病毒查杀;四是对服务器等重要设备设定安全策略(如固定端口开放、审核策略、网络访问许可策略等),监控系统状态, 有效防范校园网络内的病毒和恶意入侵。

防止IP地址盗用和ARP攻击

通过对每一个ARP报文进行深度的检测,即检测ARP报文中的源IP和源MAC是否和端口安全规则一致,如果不一致,视为更改了IP地址,所以的数据包都不能进入网络,这样可有效防止安全端口上的ARP欺骗,防止非法信息点冒充网络关键设备的IP,造成网络通讯的混乱。设置漏洞管理系统

设置漏洞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避免由漏洞攻击导致的安全问题。它从漏洞的整个生命周期着手,在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是一个循环、周期执行的工作流程。对用户网络中的资产进行自动发现并按照资产重要性进行分类;自动周期对网络资产的漏洞进行评估并将结果自动发送和保存;采用业界权威的分析模型对漏洞评估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并根据资产重要性给出可操作性强的漏洞修复方案;根据漏洞修复方案,对网络资产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合理的修复或者调整网络的整体安全策略进行规避;对修复完毕的漏洞进行修复确认:定期重复上述步骤。

通过漏洞管理将网络资产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自动周期升级并对网络资产进行评估,最后自动将风险评估结果自动发送给相关责任人,大大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漏洞管理系统包括硬件平台和管理控制台,部署在网络的核心交换机处,对整个网络中的资产提供漏洞管理功能。设置防火墙保护网络安全

防火墙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现在同学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的应用性安全技术产品,是一种使用较早的,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网络安全防范产品。防火墙通过控制和检测网络之中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在需要隔离的网络区域之间设置防火墙。典型地,在 Internet 与校园网之间部署一台防火墙,成为内外网之间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将WWW、MAIL、FTP、DNS 等服务器连接在防火墙的 DMZ 区,与内、外网间进行隔离,内网口连接校园网内网交换机,外网口通过路由器与 Internet 连接。那么,通过 Internet 进来的公众用户只能访问到对外公开的一些服务(如 WWW、MAIL、FTP、DNS 等),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或破坏,也可以阻止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滥用,并能够对发生在网络中的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和审计。设置WEB应用防护系统

高校网络安全体系中,需要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应对WEB攻击,保证网站安全,维护高校声誉;为广大师生等用户提供持续优质服务。这种新型的技术就是WEB防火墙。

传统的边界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局限于自身的产品定位和防护深度,不能有效地提供针对 Web 应用攻击完善的防御能力。Web 应用防火墙(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简称:WAF)代表了一类新兴的信息安全技术,用以解决诸如防火墙一类传统设备束手无策的 Web 应用安全问题。与传统防火墙不同,WAF 工作在应用层,因此对 Web 应用防护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基于对 Web 应用业务和逻辑的深刻理解,WAF 对来自 Web应用程序客户端的各类请求进行内容检测和验证,确保其安全性与合法性,对非法的请求予以实时阻断,从而对各类网站站点进行有效防护。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备份和维护

为防止不能预料的系统故障或用户不小心的非法操作,系统管理管理员需要定期备份服务器上的重要系统文件。比如用户账户。文件资料可以用RAID方式进行每周备份,重要的资料还应用保存在另外的服务器上或者备份在光盘中。监视服务器上资源的使用情况,删除过期和无用的文件,确保服务器高效运行。

加强校园管理

校园网络安全保障是一个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有机结合的整体, 三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因此, 在有足够可靠的安全软硬件的前提下, 必须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安全技术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培养, 鼓励其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 拓展专业能力, 建立一支职责明确、技术全面、知识丰富的网络管理人才队伍, 全力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另一方面,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章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定和应急措施,构建安全管理平台,组成安全管理子网,安装统一的安安全管理软件,如网络设备管理系统、网络安全设备管理软件,实现校园网的安全管理。

篇6:调研方案_领导调研方案

调研是掌握和研究某种情况,制定方针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调研之前做好方案的撰写很有必要。现在爱汇网小编就来为你提供一些调研方案参考。

调研方案1

一、调研主题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二、调研时间

20XX年11月21日左右

三、调研内容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精神文化生活载体的建设情况;(三)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及与其相关的具体问题。1.政府部门围绕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差别享受公共文化服务;2.社区主要围绕如何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设施方面建设,有针对性地增强文化服务供给;3.企业、社会团体围绕如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展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4.各级团组织结合共青团既有工作格局中重点工作,就如何进一步综合用好各种工作资源、服务载体、方式方法等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意见建议和工作措施。

四、调研方式 围绕调研课题,通过问卷调查,针对各级团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企业等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工作将采取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安排如下:(一)普遍调研各乡镇(街道)团委(团工委)、市直各单位团组

织要对照调研内容,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联络优势,主动争取党政部门和企业业主的支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政策资源优势开展调研,对本辖区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重点总结和归纳,形成构建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并就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的建议。

(二)重点调研团将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到部分单位进行调研,就构建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重点调研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中广泛听取青年团员、农民工代表、企业负责人及所在地党组织负责人和团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调研地点有泰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济川街道、江苏济川药业、泰州远大家私等。

市政府赵来盱调研活动方案

一、接站时间: 11月18日下午14:00地点:宁连一级公路金湖至盱眙入口处陪同领导:安立波、杨志明及县商务局局长江淮滨11月18日下午13:30时,在县政府集中乘车出发,前往接站地点迎侯,县电视台、报社、网站等媒体记者随行。

二、观摩时间: 11月18日下午14:30-16:00 地点:县经济开发区 路线:龙虾集团总部大厦昌盛电气(玉兰大道、泗水路)江苏嘉亦特液压(金源路)天源鞋业(金源路、葵花大道、淮水路)远成轴承(玉兰大道、虎山路)玖川粘土(凹土园)亚金太阳能光伏(凹土园)瑞峰针纺织(东方大道、金源路、金桂大道)阳光巴黎(东方大道)宇特光电科技(甘泉路、合欢大道)陪同领导:李森、安立波、杨志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三、座谈时间:11月18日下午16:00-16:30 XX波、杨志明、黄其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四、召开淮安市县(区)利用外资首家首次超2元庆祝大会 时间:11月18日下午16:30-17:30 X志远、杨志明、黄其华等,19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

议程:

1、沈友松副秘书长主持;

2、市商务局副局长倪健华宣读、市政府贺信;

3、赵向李森颁发奖金;

4、李森讲话;

5、赵讲话。

五、晚宴

时间:11月18日下午18:00 晚宴结束后,由县领导礼送至宁宿徐高速入口处

六、工作分工

1、县政府办:负责会议通知、会衔制作、会场布置、席卡,李讲话稿撰写;

2、县接待办:负责车辆、晚宴安排,餐卡制作,接待手册编印等;

3、县商务局:负责与市商务局对接、各活动之间衔接、现金支票牌制作,全程跟踪服务;

4、县重点办:负责观摩线路、观摩点欢迎牌、项目简介牌落实;

5、县公安局、城管局:负责安排警车开道、观摩线路秩序;

6、县电视台、报社、网站:负责活动全程宣传报道;

8、县效能督查局:负责活动期间的会风、会纪督查。调研方案2

一、调研目的

以组工干部社会调研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的安排部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调查了解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谋划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20XX年组织工作,推进全县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二、调研课题

1、当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2、如何在全县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3、全县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4、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行动落实情况;

5、对20XX年组织工作开展和组织部机关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6、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 系,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调研提纲见附件1)

三、人员安排: 本次调研范围为全县16个乡镇及经开新区。组织部机关干部分成6个调研小组,分别到乡镇、村(组)开展调研活动。具体安排为: 第一组: 组长:刘邦文

成员:彭红谷李安定彭邵安 调研单位:印塘乡经开新区 第二组: 组长:李建华

成员:宋永健张江龙李建东 调研单位:永丰镇甘棠镇三塘铺镇 第三组: 组长:谢子龙 成员:刘芬曹亮王敏

调研单位:荷叶镇井字镇沙塘乡 第四组: 组长:刘海明

成员:陈宇明黄凌艳肖良国

调研单位:梓门桥镇走马街镇青树坪镇 第五组: 组长:李进敏

成员:胡卫东李奔桂罗娟

调研单位:蛇形山镇洪山殿镇杏子铺镇 第六组 组长:何述辉 成员:葛新良胡勇峰王林刘正辉(抽调)调研单位:花门镇锁石镇石牛乡

四、时间安排

1、制定调研方案,下发通知,对调研活动进行安排部署(2月18日-2月19日);

2、各调研组到乡镇入村开展调研、走访、座谈活动(2月20日至24日);

3、各调研组召开碰头会议,综合相关情况,将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撰写调研报告和下基层调研手记(2月26日前)。

五、活动方式

1、深入基层调查。调查重点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社区)、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帮扶整顿后进村,其中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在乡镇考核的基础上抽查2-3个村,原已通过组织部检查的可不再重复调查。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帮扶整顿后进村为必查单位(具体名单见附件2、3)。通过实地察看、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了解和掌握当前村两委换届选举、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后进村整顿的工作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2、广泛征求意见。在入村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汇报会或座谈会的方式,听取乡镇当前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收集相关调研数据和材料,围绕调研主题,听取意见和建议。

六、有关要求

1、及时联系,认真准备。各调查组要明确一名联络员,及时做好与相关乡镇的联系衔接工作,督促乡镇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搞好检查考核工作,对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排队,同时围绕调研课题,先期了解情况,准备好相关表格和材料。

2、积极参与,善于总结。部机关每名干部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参与这项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要特别注重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明确方向,确保活动有所收获。实践调研活动结束后,所有参与调研活动的对象都要完成一篇民情日

记或下基层调研手记,有书面的调研体会,每个组要明确一名同志负责做好本组的材料收集和情况综合工作,于2月28日前交部办公室。

3、要加强整改,推进工作。对实践调研中发现自身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梳理,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边调研、边实践、边整改,切实通过主题活动改进和推动工作。

4、要严守纪律,树立形象。严格遵守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相关工作纪律,做到七个不:不扰民;不增加基层负担;不准到饭店、酒店用餐;不传播散布不良言论和小道消息;不准打牌赌博及参加其他有损形象的娱乐活动;不准接受基层和群众的馈赠及低价购买土特产;不违背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和五个严禁,自觉维护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附: 1、20XX年双峰组织部调研提纲;2、20XX年乡镇(经开新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建示范点名单;

3、双峰县第二轮城乡党组织手牵手、联帮带行动结对名单;

4、村党组织换届情况登记表。中共双峰组织部 调研方案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和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认真领悟实践科学发展观深远意义,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推动休养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云交直党R22;20XXR23;20号文件精神,结合休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及省直属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目标,紧密围绕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突出现实问题,强化有关对策性、应用性的课题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将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计划外用工向党组织靠拢的问题,为休养院的发展打开瓶颈,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云南交通事业做好坚强后盾。

二、计划外用工基本情况

休养院于20XX年建院至今,在交通运输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国交通系统内名列前茅的一家集疗养、休闲、度假、会议培训为一体的康体疗休养中心。

1、全院员工总数160人,其中计划外用工有131人,占总员工数的82%。

2、计划外用工中最大年龄59岁,最小的17岁,35至47岁的占多数,年龄结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水平偏低,他们都在一线服务工作,承担着很大的工作任务,休养院特殊的地理位臵,又使得我们不得不用周边村民。

3、有的已在单位工作多年,工作表现良好,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微笑员工等,支部也尝试过让她们向党组织靠拢,但他们还是有很多顾虑,或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4、计划外用工中有两名已经的党员,但她们不愿将组织 关系转到单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我们的发展。

三、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休养院党组织建设与休养院的发展紧密相联,以党建工作促进我院发展。

四、工作方法及措施

(一)成立研究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本单位党建研究课题的工作责任机制。制定工作规划,进行工作部署。

(二)指导检查。要加强对研究课题工作的具体指导,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要通过督促检查,推动我院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报送信息、简报、工作动

态、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三)认真分析问剖析问题根源

目前计划外用工在对入党问题上普遍存在三种心理。第一,缺乏信心,认为入党无门。有些有上进心,也想加入党组织,但不愿表露,一是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写申请为时过早;二是怕别人讽刺,不敢写;三是认为自己水平低写不好,怕别人笑话;四是对支部有偏见,认为自己和支部领导没有关系,写也白搭。第二,没有上进心,认为入党无用。思想比较陈旧,对党组织缺乏认识,认为自己又不当官,入不入党无所谓想发财,入不入党没影响。因此不想进步,思想观念向个人利益倾斜,满足于解决温饱,小富即安,政治上无所求。第三,存有担心,认为入党受约束。一部分怕入了党在计划生育、言谈举止等方面受约束;还有他们的户口管理都是在自己所在的村委会,递交入党申请书要向村委会递交,村委会不认可,工作是在休养院工作等等一些矛盾问题,让他们不愿向组织靠拢,所以给我们的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原因剖析: 一是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冲击,诱发计划外用工、农民、村民外流。当前,由于农田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加上社会上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影响,土地已被周边单位征用,他们也无所事事。

二是思想教育失导,造成他们价值观念偏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致使不计划外用工理想信念缺乏,在政治上没有进取心,要求入党的往往是在村组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同志。

三是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导致农民工对党的认识错位。少数党组织不能正确处理党员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对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普通党员的权利意识逐步淡化,作用也仅仅局限于使广大青年农民产生错觉,认为入党只有吃亏的份,积极性降低。不少青年人、村民说:过去觉得党员很光荣,事事有个早知道,心里有种自豪感,可现在党员啥都不顶,事事带头干,处处受约束,还不如不入党。

四是少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致使部分青年农民对党失信。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强,革命意志衰退,在实际工作中,或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致使一些群众一叶障目,对党失去了信仰。

五是村委会和单位之间存在沟通难、协调难的问题。

对策思考: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途并举,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常抓不懈。

一是正确教育引导,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广大计划外用工对党的追求感。要充分利用舆论导向,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加大教育力度,特别是建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内先进典型教育等,积极引导他们增进对党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了解,培养对党的感情,扩大党的影响,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入党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

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在他们心目中的光荣感和神圣感,让加入党组织真正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二是要强化自身建设,逐步加深广大农民对党的信任感,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臶的总体目标,努力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使各支部真正做到四不,即:执行政策不走样,相互配合不拆台,务实创新不漂浮,亲民为民不唯利;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发展市场经济,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完成各项任务。同时,要切实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扬正祛邪,重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不断巩固广大人民对党的依靠感。要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通过发展,增加员工收入,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促进发展。要让群众牢固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是加大培养力度,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感。党支部要表现好的,时机成熟的计划外用工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指导他们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好身边的小事,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做一个对单位、对集体有用的人。五是支部采取多形式和他们交心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和他们所在村委会的沟通协调,将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的村委会。

上一篇:酒店承包合同一下一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