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师恩

2024-04-13

感师恩(共16篇)

篇1:感师恩

品书香,感师恩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

品书香,感师恩作文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我们要

曾有这么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然而,就在小学快

这位老师舍身忘己的精神让我们由衷敬佩,在最后一时刻用他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全班同学的生命。

还有一个小故事:小秦是脑瘫患儿,智力正常,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宋老师在

[1] [2] 下一页

 

篇2:感师恩

品书香,感师恩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

曾有这么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然而,就在小学快

篇3:饮水思源难忘师恩

一、走进文本,感受教诲之恩

仔细阅读《师恩难忘》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课文语言很质朴,既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装腔作势的哗众取宠;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就像是一位长者站在你面前,向你徐徐道来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角是田老师。

阅读文本,我们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感恩”。这种感恩体现在哪里呢?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仔细研读课题,“师恩难忘”,因为师恩,所以难忘。师恩是原因,难忘是结果。这种教诲之恩体现在何处呢?文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通过对田老师授课的回忆来体现。也正因为有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才有了后面的难忘师恩。读完令人感慨不已,眼前会再现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师恩难忘,难忘师恩。

二、走近作者,体会难忘师恩

作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在一生中写过许多作品。40年以后,他为什么还会像上学时那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呢?文章的结尾部分做了最好的解释:“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田老师的爱讲故事、善讲故事分不开的。因为田老师喜欢讲故事,他“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已经在作者幼小的心里扎了根,所以一想到田老师,他就会想起这些故事,或者说一想起这些故事,他就想到了田老师。此时,在作者的心里,田老师与故事已经糅和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另外,田老师不但喜欢讲故事,而且还善讲故事。“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发呆”等等这些词语,都体现了田老师的善讲故事,以至后来作者在文学道路上取得成就时,这种师恩更使其难忘。

三、走进原作,明晰“无心插柳”

《师恩难忘》 这篇课文原名为《老师领进门》,在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时,由于原作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根据学生的需要做了适当的改动。如 ,将“ 红摹纸 ”改为“ 描红纸”;将“又串讲了一遍”改为“又连起来讲一遍”;将“受业四年”改为“学习了四年”……这些都是基于学生认知方面的改动。

还有一些改动较大的地方,如删去了原文中田老师说的话:“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阅读原作,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刘绍棠念念不忘的师恩在田老师的眼里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田老师并没有居功自傲,觉得高人一等,只是觉得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因此,在面对四十多人的教学中,不管自己的文学思想在学生那里有多少可以开花结果,但是田老师始终如一地贯彻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这才是田老师最为了不起的地方。

篇4:考取功名感师恩

有一天,住在广州番禺县县衙的宗师吴巡按与番禺县令一道宴请林大钦。在饮酒的过程中,吴巡按乘着酒兴提议行酒令助助兴。吴宗师提议道:

“咱们每人吟诗四句,第一句末尾要有‘不动’一词,第二句末尾要有一个‘动’字,第三句末尾要有‘往来’一词,第四句末尾要有一个‘梦’字。不知在座两位意下如何?”

林大钦和番禺县令异口同声地说道:“好吧。”

他们经过商议,决定由番禺县令率先吟咏,接着是吴巡按,最后是林大钦。

于是,番禺县令率先吟道:“城楼吹不动,风吹铁马动,更夫尚往来,更鼓惊醒梦!”

吴巡按接着吟咏道:“泰山吹不动,风吹草木动,樵夫尚往来,狼虎惊醒梦!”吴巡按这首诗的气势分明要比番禺县令的好一些。

林大钦最后吟咏道:“天地吹不动,风吹白云动,日月尚往来,狼虎惊醒梦!”林大钦这首诗的气势比吴巡按的好多了。吴巡按和番禺县令听了林大钦的诗文,不禁大加赞赏,都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

林大钦来到京城参加科考,被录取为第12名进士。

当时有个北方籍的老翰林见林大钦人小气傲,有点瞧不起他,便要与他较量一下才学,于是脱口出对道:“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插足。”

林大钦不甘示弱,不假思索地对道:“南龙北跃,满江鱼鳖尽低头。”

那老翰林听了不得不佩服林大钦的才学。

宗师张孚敬见林大钦才华如此横溢,十分赏识,于是私下约见了他,并意欲与他联对。

张孚敬吟道:“鸡脚兰,兰脚鸡,鸡脚兰下鸡报晓。”

林大钦脱口对道:“凤尾竹,竹尾凤,凤尾竹上凤朝阳。”此联对仗工整,张孚敬感到十分满意。接着,张孚敬将林大钦的卷子和另外已选定的两份卷子送呈皇上御览,评出“一甲赐进士及第”中的三个名次。

嘉靖皇帝望着林大钦等举子,欣然说道:“诸位贤卿听着,朕今出一上联,望你们速速对来,那就是:洛水神龟单献瑞,单数九,双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数终归三大道,道起原始天尊,长生不老。”

另外两个举子一听此句,一时无法对答。惟独林大钦脱颖而出,他沉着地吟道:“钟山彩凤双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声直奏九重天,天生嘉靖皇帝,福寿无疆。”

嘉靖皇帝顿时龙颜大悦,对林大钦道:“林卿听旨,用朕的帝号‘嘉靖’两字吟诗一首。”林大钦领旨,思索了片刻,当着嘉靖皇帝的面从容吟道:

士本原来大丈夫,口称吾主祝三呼。

一横端坐乾坤定,二直交加社稷扶。

加冠加禄添福寿,立纲立纪建皇都。

主上能识真君子,月到中天照五湖。

嘉靖皇帝非常赏识林大钦的才学,特钦点他为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负责编写国史,从此名扬天下。

林大钦高中状元之后,立即派人前往澄海龙美村,替他带去书信,并请恩师黄石庵先生到京城与他欢聚。此外,他还邀恩师去晋见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对黄石庵问道:“欲教状元郎,卿有何妙策?”

黄石庵答道:“启奏万岁,此乃天也,命也,奋也,非吾力所能及也!”

嘉靖皇帝见黄石庵知书达理,遂钦赐他进士学衔,并下旨敕建“状元先生第”,钦命林大钦负责落实完成此事。林大钦领旨,并立即派出人马到龙美村筹建“状元先生第”。林大钦筹建“状元先生第”一事黄石庵先生并不知道,因为林大钦一直陪着恩师在京城游览名胜,待数月之后“状元先生第”建成时才送恩师回家乡。当黄石庵先生来到村口时,只见“状元先生第”已屹立在村的东面,门的最上方悬挂着御赠双龙直匾,上面书写着“敕建状元先生第”字样,横额写着“黄氏家第,门人林大钦拜题”等字样,大门两边写着一副对联:“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这“状元先生第”周围的环境优美,堪称风水宝地。黄石庵先生见状,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林大钦尊师、敬师的动人事迹,几百年来一直被传为美谈。

篇5:“迎中秋.感师恩”活动方案

金秋的九月, 秋风送爽,我们迎来感恩的季节,迎来了属于教师的季节。更迎来亲人相聚的传统节日中秋。正值佳节连连,校德育和少先队工作紧抓住这个教育的良机,让队员通过自己花心思、动脑筋、做一做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教师节温馨,体会中秋节的节日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以此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活动一:制作“心意小灯笼”

各班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灯笼或买一个小灯笼,然后在小灯笼上花心思进行个性设计;同时在小灯笼写上想对老师说的话以及祝福语。每班上交至少十个并评出“心意小灯笼”制作一、二、三等奖。下周二上午放学前交齐。过期做弃权处理。

活动二:猜灯谜得奖卷

篇6:感师恩颂师德演讲稿

是老师,带你走出无知;是老师,才能让你走向社会;是老师,让你成为一名文明人。所以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我们都要牢牢记在心里。

现在开始,回头看,我们差不多经历了一半的坚苦学习时光。从一个十分淘气,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学识丰富,有品德修养的青少年。这时,很多人都会高兴地笑起来。但是,你有没有想要在这段时间里,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帮助你,为了你的将来,他们愿意尽全部的力量。这些人,当然都是从事同一个职业的人,这个职业叫“老师”。

我们都知道老师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他们每天需要很早起床,到学校后,不仅要带着学生读书,还要抽出时间去批改收来的作业。有时,刚批改完作业,正累的时候,还要去上课。晚上,有的老师为了讲好一节堂课,备课能备到很晚。老师的生活真是辛苦,所以,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少给老师找麻烦,多体谅老师。

可是,有的同学,总是喜欢打架,给老师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说明了这些同学不知道老师的辛苦,整天气老师不知道感恩老师。

篇7:亲师情,感师恩—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亲师情,感师恩。因此,我在这里,不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学生。

同学们,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茁壮成长,但是老师教会了我们知识和技能,以及做人的道理。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就是在告诉我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存的肉体,是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成长的思想和灵魂。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慈母严父;是我们的老师,铸就了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源泉。情感是道德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把对于老师的尊敬化为一份上专心听讲,完成作业一丝不苟的孝心。

大家都知道。种子的生长离不开泥土和水份,我们的老师就是知识的海洋,是厚德载物的泥土;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最初的播种,我们的老师就是铸剑为犁的辛勤耕耘者;万物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我们的老师就是天空里的雨云和阳光。

篇8:师恩深如海

7月18日我去北大看望金师母。金师母多年前做白内障手术没有成功,双眼视力日益衰减,主要靠声音和模糊的视象辨认人。当时她还不太清楚金先生的病情,我也只能说些劝慰的话。正好金先生的女儿金木婴要上医院,我就与她一起去。路上金木婴告诉我,黄宝生的文章金先生和金师母都看了。金师母认为写得很实在,很好。金先生虽然病重,但神志一直是清醒的,抽完胸水后,呼吸比较通畅,人就有点精神,他亲自看完了全文,还风趣地说:“他是在吹捧我哟。学生吹捧老师嘛,也是常理。”那天见到金先生比上一次好一些,我心里也宽松一些,总抱一丝希望,希望金先生命大,能躲过这一劫。那天,他反复对我说了两遍的话是:“你不要来看我。”我不禁阵阵心酸,我明白金先生的意思,一是他不要我赶很远的路去看望他,花费时间精力,二是他不希望我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平添伤心。

此后一段日子,北京天气特别炎热,我打了几次电话到医院,得到的总是不祥的信息。8月5日下午,仿佛一种预感,驱使我又去医院。我还没进去,金先生的儿子金木梓对我说:父亲情况不好,今天一天都没吃东西,连水都没喝,脚开始肿了。待我进病房一看,一切幻想破灭了,我明白要接受这不可回避的现实了。后来,《法音》编辑部的桑吉扎西先生也来了,他是《梵竺庐集》的编者之一。过了一会,金木婴来了,她对我说:金先生昨天精神好的时候,对她说,有部稿子在电脑里,是他选的十来篇文章,小序也写好了,让她将书名改为《印度文化余论》,副题为:《梵竺庐集》补遗。金木婴回家在电脑上查了一下,确实都在,这也许就是金先生最后的一件心事。那天傍晚,我心情沉重的离开医院。吃完晚饭后,八点二十分左右接到王邦维的电话,告知金先生去世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尽管我知道早晚会听到这句话,但没想到竟这么快,仅仅离开医院两个小时,金先生就走了,也许他嘱咐完最后一部稿子,便安心了。我潸然泪下。四十年的师生情就这样诀别于瞬间。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金克木先生四十年代游学印度五年,按印度传统的口耳传授方式,拜名师赏弥学习梵文巴利文。金先生一辈子都对他的老师缅怀于心,总是以崇敬的口吻谈及他的老师。他曾对我说:他写的那篇《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是在还老师的情,欠他的太多,没法还清。确实,一个老师赋予学生的,够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还得清呢?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四十年前,我还是黄毛丫头,什么都不懂,踏进北大的校门,欣喜不已。而当专业分配名单公布后,我进入了自己从未听说过的梵文巴利文班。那时,我是懵里懵懂进入教室的,发给我们的讲义有两套。一套是季先生编译的,按照西方传统学习梵文的方法,即第一学年系统学习的梵语语法,有名词变格表、动词分类表等等,繁琐而复杂。另外一套讲义是金先生编译的,主要介绍梵语语法规则及其应用。在我们学习梵文的五年过程中,既接受了季先生德国模式的教学方法,也接受了金先生的口耳相传的印度模式的教学方法。季先生侧重训练我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而金先生则同时训练我们的口耳反应。金先生一直教我们语法练习,由简单到复杂。三、四年级时,我们有一定语法基础后,他便让我们做听写练习,而且,每次都认真批改打分。他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按照印度人的方式,吟唱梵文颂诗给我们听。这是金先生的绝活之一。有幸听到金先生的吟唱,加深了我们对梵语的语感和对优美的梵语语言的欣赏能力。金先生也一直主张我们背诵梵文,他自己是开口就能背梵文颂诗的。他讲课时,总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高年级时,他讲授深奥的《金七十论》、《波你尼语法》时,都是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使人掌握要领;讲授文学作品《迦丹波利》时,很长很长的复合词,有好几行,都是修饰语,他逐一分析,把长长的句子剖析得一目了然,还告诉我们像这样的长复合词,译成汉语,必须拆成一个一个短句,才能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对我们后来从事梵文著作的翻译起了指导作用。细想起来,我们在大学里同时接受的季氏德国模式和金氏印度模式这两套教学模式,奠定了我们厚实的梵语语法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以致我们在十年“文革”动乱后,还能很快拣起来,重续前弦。

我们刚进北大时,金克木先生还住在蔚秀园的平房中。在每学期开学或结束时,我们梵巴班总会组织一次班会活动,去拜访季先生和金先生。记得第一次去金先生家拜访时,蔚秀园还都是一丛一丛的小平房,环境很幽静。离金先生家不远,还有一个小小的荷塘。金先生言谈风趣幽默,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当然谈得最多的还是印度的风土人情。

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时,我曾经因胃病不适,休学调养两个月。暑假病愈后,回校复习功课,准备补考。一天,我去金先生家询问课文中的疑难。讲完功课后,金先生说:“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如果三年级跟不上,以后四、五年级念更难的作品,就会无法念下去。到五年级还要加巴利语,学习量很重,你的身体吃得消吗﹖”那时的我,由于身体和学习的矛盾,感情很脆弱,竟然受不住这一问,眼泪簌簌掉下来,不辞而别,一路走回宿舍,蒙头哭一场。冷静下来后,我很后悔自己的任性,想第二天再去金先生家解释一下。不想傍晚时分,有人敲门,一看竟是金先生。他见我便说:“我不放心你,来看看,是不是我言重了,你受不了。不要误会,情绪不好会影响功课复习的。”我忙说:“金先生,对不起,我刚才不礼貌,主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太任性了。”金先生回去时。我送他到二十七斋门口,望着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匆匆忙忙去食堂的学生人流之中,心中好生感动。从蔚秀园到二十七斋,等于从北大西校门到中关村南校门,横穿半个北大。暑气蒸人时,年过半百的金先生,一位有名望的北大教授竟亲自来到宿舍安慰一个不懂世事的学生,使我心里深感歉疚。后来,在金先生、季先生和梵文班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跟上了班,完成了大学五年的学业。

1965年,我毕业分配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文革”十年,人人自危。我没有勇气,也不敢去看望两位老师。只是暗中打听他们的情况。“文革”期间,金先生精神上、肉体上都备受折磨。但是,不管是隔离审查,还是干校劳动,金先生都挺过来了。十年动乱过后,政治空气稍稍松动,我们又开始去北大看望两位先生。记得“文革”后第一次去看金先生时,他见到我第一句话是:“又要来听我放毒了啊!我教你们五年,放了五年毒。我说的每句话都是放毒,都要批判的。以后我不再说了,就不再毒害你们了。”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是很难体会这话内含的痛楚的。

金先生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曾经被国民党逮捕过。他钟爱印度古代文化,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后,研究梵文、巴利文。在北京大学期间,他教过乌尔都语、印地语、印度文学史等课程,而最主要的是与季先生一起开了五年梵文巴利文的课程。

“文革”后,金先生已住在蔚秀园后面新盖的楼房中。全家五六口人住在两间小小的房间里,原来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具已经没有,整套整套的线装书书箱也荡然无存。就在这拥挤不堪的小屋里,金先生又开始看书做学问。那是七十年代末,他身体还可以,每天从蔚秀园走到东校门附近的教师阅览室去看新书和杂志。过去,在三教附近的文科阅览室里边,有一个教师阅览室,所有的书都是开架的,还有新书陈列,我们念书时也曾进去过,非常喜欢那里的看书环境。现在,这些阅览室已不复存在。北大盖了新图书馆后,金先生便天天去新馆,不但阅读印度学方面的书籍,还阅读大量西方各种新的学术思潮方面的书籍,例如符号学、信息学、比较人类学等等。他见到我,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起这十年国外印度学发展的情况,告诉我要关注哪些领域的研究,选择课题等等。那时,我在哲学所,与黄宝生合译了恰托巴底亚耶的《印度哲学》。金先生对我说,研究印度哲学的真正切入点是正理派哲学。叫我可以先翻译较晚的一部介绍正理哲学的梵文著作《思辨概要》Tarkasamgraha,熟悉了正理派的主要哲学术语,再深入下去,便容易了。我听取金先生的意见,翻译了梵文《思辨概要》,虽然篇幅不长,但这是自己梵文翻译的处女作。这篇译作发表后,始终受到国内研究因明逻辑的学者们的欢迎和好评。后来,金先生又将自己珍藏的达鲁瓦A.B.Dhruva校勘的梵文本《入正理论》借给我,说可以做梵汉对照。限于自己当时的学识,初步做完梵汉对照后,一直搁置了二十余年,直到去年才重新拿起,做出完整的对照和评说,公开发表。金先生在印度哲学方面造诣极深,改革开放后,他最先发表的学术论文《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就涉及印度哲学。写一部印度哲学史是他多年的夙愿,但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关系,未能如愿。

八十年代初,我离开哲学所,到了由季羡林先生主持的南亚所,主要搞巴利文,从事南传佛教的研究。金先生知识渊博,广闻博记。他的佛教研究造诣丝毫不逊于印度哲学。1983年我要去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也是金先生指点我去学习《经集》,并且将他手头的巴利文文本《经集》送给了我。这本书陪伴着我度过两年留学生活。而且我还不时地想起临行时,金先生对我的嘱咐和关心,教我如何在国外生活和学习。他对我说:你选学《经集》,一定是老师单独对你讲课,所以,课前一定要充分预习,这样,上课就能有的放矢,也听得明白。生活上自己做饭好一点,要当心疟疾和痢疾,现在你打预防针了,比我那时候强。不管怎样,一定要保证每天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这样身体就有抵抗力。千万不要为省钱,舍不得吃,营养跟不上,身体就会顶不住。这些关怀备至的话与我父亲对我临行时说的一模一样。带着这些嘱咐,我在斯里兰卡平安地度过了两年。1990年《经集》汉译本出版,果然受到社会的欢迎。许多读者由此知道了巴利文和南传佛教,迫切希望知道更多的信息,至今还常有素不相识的读者索要此书。

金先生对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素有研究。六十年代,师母唐季雍先生就从英文翻译了《摩诃婆罗多故事》,文笔流畅,金先生还为这个译本写了长篇序言,使大学时代的我们不胜敬慕。后来,我们知道师母是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的妹妹,书香门第,毕业于西南联大,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八十年代初,金先生指导赵国华进行《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的翻译工作。金先生不但帮助他选择插话,而且还亲自动笔翻译。那时,金先生已是七十余岁高龄的老人了,且不说梵文字母很小,看起来很费力,而且有许多地方需要查阅参考书,是很劳累的。1987年,《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接着赵国华开始组织《摩诃婆罗多》的全本翻译工作。金先生又义不容辞地承担第一篇《初篇》中的楔子部分的翻译工作。当第一卷完成时,由于经济问题,出版搁浅。直到1991年赵国华去世后,《摩诃婆罗多》第一卷才得以于1993年出版。九十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摩诃婆罗多插话选》收入世界名著丛书再次出版,金先生让我去取稿费,分发一下,并对我说:“赵国华去世后,他爱人和孩子生活如何,是否困难,将我的稿费给她们吧”赵国华爱人余桂珍很感动,让我谢谢金先生的心意,说她孩子工作了经济上不困难。金先生才收下自己的稿费。金先生一直关注着全本《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和出版。当我告诉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准备出齐此书,请黄宝生主持这个项目时,他很高兴,连声说:“那行了,那行了。”一晃又是几个年头过去了,我们刚把前三卷的译稿交给出版社,还未及告诉金先生,金先生却已离我们而去。这一深深的遗憾,永远永远令我们思之怅然。

金先生对新鲜事物从来都是兴趣盎然的。近几年电脑发展很快,没想到八十五岁高龄的金先生对电脑运用自如。一次,他兴奋地对我谈起用电脑有多方便,省得用手写字。手写会哆嗦,写的时间也不能过长,用电脑只要敲键盘就行。我知道金先生年轻时,在报社工作过,英文打字很熟练,键盘熟悉不成问题,但汉语拼音他未必念过。我说:“金先生,你汉语拼音没问题啊?”其实,是我自己存在问题。我是南方人,普通话发音不准,总会拼错,而且用的又是全拼,思路常打断,所以电脑用得并不顺。不想金先生说:“你怎么那么傻,不要用全拼,你用‘标准’,只要打起首的辅音,就可以了。”经金先生一点拨,我后来就使用“标准”,果然省事多了。金先生一辈子都聪明好学,什么新鲜的,一学便会,用他的话来说,那是因为他年轻时,在报馆工作过,缺什么行当,就要学什么行当,而且要及时学会。八十年代末,金先生家搬到郎润园十三号。我总是沿着外文楼后面那条小道去他家。那是条曲折的小道,背山依水,十分幽静。这十几年,北大校园有很大改观,这条曲折幽静的小道始终没变。每逢我沿着这条小道去看望金先生时,常能见到他一个人在家中摆弄围棋棋谱。他看电视上的围棋,很快就能算出多少子,对结局作出判断。

篇9:感师恩

做阅读训练时,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重要性,也体会到老师的崇高品质。

《永远的细节》讲述的是:作者的`爸爸当上了“右派”,这是一个家庭中十分耻辱的事,作者的老师―严老师也听说了,可是还是让作者当上了中队学习委员,并且一点儿也没向作者提关于他父亲的事,更没提过“右派”两个字。后来作者很想加入合唱队,唱了歌给指挥―张老师听,唱得很差,可张老师还是同意了,也没嫌弃作者的家庭。后来,作者的班上的同学越来越讲究家庭、出生了,班主任留了些出生好的同学下来教育。还表扬作者,让他们学习作者要多看书,爱学习。

这篇文章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

如果严老师不让作者当中队学习委员,张老师不让作者进合唱队班主任不表扬作者,那么,作者一定认为是老师门嫌弃自己的出生,认为老师们很不公平,认为人都是非常没有人情味,只知道巴结达官贵人,因此造成心理非常叛逆,也极有可能走入歧途,与父母,与老师作对。而文中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们爱护着每一个学生,保护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正是老师们最崇高的地方啊!

老师是超值的,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是远远超过那些学费的。

学生们屡屡犯错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不打也不骂,总是那么耐心。

老师不但是学生们学习的帮手,老师也是学生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他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会帮学生意识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学生参与劳动。

篇10:感师恩

谢师恩,谢师恩王处一,谢师恩的意思,谢师恩赏析 -诗词大全

谢师恩

作者:王处一朝代:元体裁:词 随缘顺化行方便。岂敢微生倦。唯望英豪皆向善。遵崇内教,外施洪行,各把顽心炼。两肩童子相攀恋。报应头头显。家道兴隆多喜宴。同跻福寿,永除灾障,勿昧修真愿。

篇11:师恩作文:师恩如山

25年过去了,往事醇如酒。25年前,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个难忘的她。每天,她站在讲台上,向我们讲述着的变化。她和我们一起激动,一起愤懑,一起赞叹,一起欢笑,为了那美好的梦想,为了那希望的未来。

您博学的演说,您谆谆的教诲……总在我心中闪烁。她就是我的恩师--刘云老师。 她对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课时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她教学独特有方,常常把语音、语法和成语等清清楚楚地用一张大白纸写好,还把汉语拼音的元音和辅音的口型画出来,挂在教室内,让内学们一目了然,同学们按画上的口型发音。刘老师还告诉我们回家自己对着镜子练发音,纠正口型不正确的情况,我们很快就掌握了发音要领。

刘云老师还把鲁迅、巴金、老舍和郭沫若的诗,赵树理的长篇小说等文学经典著作讲给我们听,把唐诗三百首的故事背给我们听,他朗诵的诗,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和风格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刘老师还把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写作特点,以及书中的经典词汇进行细致透彻的讲解,让同学们记得扎实,学得有趣。在语文教学当中,作文课当属重点、难点。刘老师告诉我们,写作最忌讳假大空,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刘老师让每名我们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从早到晚做一天“蛋保姆”,看看谁能把这只鸡蛋保护得最好。有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就把蛋打破了,有的在课间玩耍时把它弄碎了,有的同学精心保护着自己的鸡蛋。之后刘老师让我们写下了这一天的经历。因为有着真实的体验,我们都写出了感受。刘老师让我们做这件事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思。他对我们说,对一只小小的鸡蛋的呵护,就如同你与别人的关系,不论是对同学还是老师、家长,亲情、友情都要用心地去经营才能长久地维系下去。

她说:“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要用心去开采、挖掘。” 初中的时候,我喜欢看书,也幻想写出篇篇美文。在同学妙笔生花之时,我束手无措。是老师您的鼓励,鼓励我练笔,耐心地为我批改练笔作文,指出不足,是您领着我走入文学的殿堂,让我知道文学的神圣,了解文字中的乐趣。记得我的一篇小新闻介绍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事情,是在老师您的指导下完成,也是老师您的鼓励成为今生第一篇铅字的作品。握着2元稿费,我是何等的激动,一份感激,一份永远的感激涌满我的胸口,由于嘴笨没有向老师您说出星星点点的谢意,只是把这份感激埋藏于心底成为记忆的永恒。

长大后我也成了你,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由于在初中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好这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这都是您的功劳,这些我怎能忘记。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峨,使人崇敬,师恩如海,因为大海浩瀚,难以估量。”是呀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的物质生命是父母给的,而我的社会生命是老师给的。

我每一步的成长和进步都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老师都会出现在我的身边。

篇12:师恩如山永难忘

是啊!回首走过的里程,三十多年的习武生涯如梦如幻。确切点儿说,有苦有酸。金牌是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铸就的;是毅力、恒心、执着的象征;也是恩师心血的结晶。

那是1983年左右,我慕名到济南先生开设的山东第一家武术馆——“济南武术馆”深造武术。当时,先生主要传授各种内外拳法和散手、太极推手等。当时,恩师还经常接待国外武术界友人的来访并与其交流。同时,许多影视、电台的老总和领导也纷至沓来,纷纷找先生签约担任武打设计与演员,然而先生都无暇顾及。先生总是说:我家里有几百名学生,没有时间搞这些,最后只好都一一推辞。现在回忆起当时有很多优秀的、但家境困难的学员,都被先生免收了学宿费等一切费用,其中就包括我这个不成器的学生,特别是在先生创业时期,以此足见先生不为名利的高贵人品。

记得一天课后,先生单独对我说:国玺,我教你一套枪术练一练。我当时凉喜得不得了,早就听说先生的枪术了得,他在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夺得子龙大枪冠军,只是没敢在先生跟前提出,我立马把早已准备好的白腊杆枪拿出跟先生练起来。然而,就在第二天,我这支还没有摸够的新白腊枪杆,让先生在一个示范点枪动作中给生生地点断了。当时我很惊奇,这么柔韧、坚硬的白腊杆怎么这样不经一点,可能是太不结实了吧。我心痛地从先生手中接过折断的新枪杆,试着用力去折,但半截的白腊杆任我如何用力都折不断,当时我真奇怪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劲。

一次我对师兄黄康辉(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推手主教练)说:抽时间你领我上李老师家去一趟,我想拜见一下师母。小黄不假思索地说:师父说了,不经过他的同意任何学生不准去,我怎能随便带你去呢?我委屈地问:为什么呢,我也不行吗?(因为我当时是武术班的班长,黄康辉人师门比我早,当时兼武馆教练)小黄说:“老师主要怕学生给他送礼,如果拿礼物的话,先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你去的。先生说:学生在外求学都很不容易,也特苦,做老师的应处处为人师表。”在我再三恳求和保证下,才在黄康辉的引导下,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先生的住所,先生家是个较古老的小三合院,院子较宽敞。使我最难忘的是在房子的屋檐下,吊放着大约有五米多长的大木杆子,杆头上钉着十几斤重、带铁箍的圆铁球。黄说,先生天天用它练枪,我暗暗地敬佩先生的武功高深。这个我用腿垫着都挑不起来的大枪,先生是如何用来练拦、拿、扎的呢?

有一回,先生在教外国籍的学员练太极推手,我在旁边看着很觉有趣。最后,我孩子气地问先生:老师,你说太极推手如果与散打较量孰优孰劣?说实在的,当时我对太极了解甚少,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活,锻炼锻炼身体而已,没有什么实战价值。先生只是微笑着说:那你就试试呗。我暗喜,心里话,我早就想试试了。但我清楚,不管我怎么施展,先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伤我的。所以我就毫无顾忌地放开胆,憋足劲,一个黑虎掏心奔先生胸部打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冲出去的拳进不去也收不回来了,只见先生还是微微地笑着,小臂贴着我的胳膊,任凭我怎样用力也拉不回来,我心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的沾粘功夫吧。但我还是不服气,问先生:如果我用擒拿对付您呢?只见先生笑着伸出了右臂说:你试试看。我上前抓住先生的胳膊,往外用足力就反拧过去,当时我心想:看您这回怎么解脱。然而,离奇的事发生了,先生的胳膊像一条绳子似的,拧了三四圈还是老样子,看先生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暗叹:中华武术真是高深莫测。

而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先生依旧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而奋斗着。我那些师足、师弟、师姐、师妹们,也不曾辜负先生的厚望与先生付出的心血,在全国及国际的武术大赛上,夺金累累,北京体育大学(黄康辉太极拳主教练)、上海体院(谢业雷太极拳主教练)及全国各地,以及亚、欧、美各大洲皆有我师兄弟在传功授艺。而先生呢,比以前也更加忙碌,不仅在济南开设太极拳俱乐部,而且多次举行国际性的太极拳研讨会,也经常飞往欧美等各国为其培训教练员和运动员,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当年还是毛头小伙子的我,今天也已至中年,捧着一枚枚金牌,是远离千里的学生向恩师的献礼,是学生对先生的授艺的回报和肯定。先生的教导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旁:“你现在虽然取得了点成绩,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你在技术上能精益求精,但更要注重武德。”这是多么语重心长的话语啊!

是的,在技艺上,不仅要多学、学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做人,特别是对于一个习武者来说,武德尤其重要而珍贵,“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这旬名言,应是我们每一位习武者的座右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到大海就不知海洋之浩瀚,不会明师就不懂武学之深奥。恩师李恩久先生,不仅仅是技艺精湛,而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武术教练员,并具有着一代宗师的风范,宽广的胸襟如无际的大海纳百川小溪,他那种谦逊的态度,不愧是陈式太极实用拳法的承传人、洪派太极拳的代表,他老人家不仅承传了洪均生先生的高超拳技,更继承了洪均生先生的为人处事谦逊的态度和对武术事业的执着精神。

从恩师李恩久先生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武术大师为武术事业献身的那种可贵而执着的精神,恩师李恩久先生,不仅忙于教学,同时也忙于整理很多鲜为人知的武术套路。2003年,美国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燕高飞先生来济南向李恩久先生请教枪术及拳法,我有幸在济南与燕先生相处了数日,燕先生对李老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希望李老师把那些优秀的武术套路能整理成册早日出版,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能得以习练,不使其失传。同时,相会的有早已名扬全国武坛的杜林功(全国太极拳推手锦标赛6连冠)、王洪平(全国太极拳推手锦标赛3连冠)、李璐(全国推手冠军)、赵为民、孙永全、赵民、李宁等我那些师兄师弟,不见不知道,相见令我羞愧难当,他们个个身手不凡,技艺高超。

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由此,作为陈式洪派太极拳的掌门——李恩久先生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他老人家正设想着下一步如何能使陈式洪派太极拳法,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和推广,能使传统的中华武术不失韵色,适应现代散打,使武术之花遍开世界各地。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到期颐亦不休。”恩师数十年在苦心研习、推广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名人说过的话:“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我的恩师不正是这种高尚的人吗?

然而,武术的前途令人担忧,未来的中华武术能否走进奥运,这不仅仅是一两位武术大师所能左右的,它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努力。我希望“天下武林是一家”这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应摒弃门户之见。武术门派各有所长,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把中华武术早日推向奥运,那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一位习武者的荣耀。

篇13:感师恩

谢师恩 赠众道友二首,谢师恩 赠众道友二首王处一,谢师恩 赠众道友二首的意思,谢师恩 赠众道友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谢师恩 赠众道友二首

作者:王处一朝代:元体裁:词 玉阳一遇疑云断。不落升沉绊。试问青州云侣伴。俱怀妙用,每持斋施,步步心香爨。福星空外明昭焕。应化真无乱。宝璧瑶花通内观。金丹结就,紫书来诏,指日登云汉。

篇14:高中优秀师恩作文:师恩难忘

读了五年小学,我庆幸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李素云老师、陈凤春老师、林国安老师,有才华横溢的唐剑能老师、韦以俊老师、覃壮莲老师。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我的启蒙老师--邓莉凡老师。

邓老师她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在我刚读一年级时,邓老师就从a、o、e开始,认真的教我读,当时因为刚接触拼音,很多字母我都混淆不清,邓老师就不厌其烦的一次次,一遍遍的教我读,并帮助我纠正口型以及发音,慢慢地我分得清声母、韵母的读和写了。

后来,邓老师用她那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我,不断地给我机会,教我唱歌、教我讲故事、教我美文诵读,鼓励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使我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邓老师不但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还更象我们的亲姐姐,在生活上对我们也是关怀倍至。记得有一次学校搞板报比赛,邓老师让我和几个同学利用星期六到学校协助她做板报,我们把板报做好了,突然间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谁也回不了家。这时,邓老师就一一地给每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并且很快地买来了美味可口的饭菜,我们看见邓老师被雨水淋湿了,谁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知道眼里含着泪水。邓老师却笑着说:“吃吧,小妹妹们,你们正在长身体,千万别饿着。”等我们吃完饭,雨也停了,邓老师又一一地把我们送回了家。老师的恩情我们永生不忘!

篇15:铭记师恩、感谢师恩“活动总结

“铭记师恩 感谢师恩”感恩活动总结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校以教师节作为向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重要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感谢师恩 铭记师恩”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让学生获得为人师表的感受,体验教师工作的辛劳,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学会自主学习的自我管理。

一、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风采,倡导尊师重教新风,营造浓厚节日气氛。

二、开展为老师写一封慰问信、为老师办一期手抄报和画一幅画等形式的庆祝活动。

三、升旗仪式上,学校领导为各位老师送出了深深的祝福。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校洪校长升旗仪式上,为老师送出了深深的祝福。洪校长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节日的问候!对我校获得的成绩和荣誉及全体教师的努力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为人师表,做一名多能型教师。

四、号召学生们观察教师一天的工作:上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辅导学生等等,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主要工作内容。学生说:过去总认为老师既轻松又威风,往讲台上一站,说说写写就行了,而我们太累了。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才知道,老师真不容易。别看短短的40分钟,老师们光为此做的准备就远远超过40分钟,还有课下的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再长的时间也代表不了老师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况且老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上课。我想真诚的对老师们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五、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征文,要求三年级各班组织好每一位队员写写“心中的好老师”,选择典型的事例,突出中心,作文题目自定。优秀作品在班级展览。

六、9月10日下午,我校以各中队为单位,召开“感谢师恩 铭记师恩”主题班队会,班会上,同学们朗诵诗歌,为老师献上一首歌,还为老师献上一束鲜花,美丽的诗句,动听的歌曲都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通过班队会活动让学生们与老师的心更近了。

篇16:歌声永恒 师恩难忘

喻宜萱1909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由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专业声乐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她长期从事声乐演唱、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声乐人才。会上,与会者共同缅怀和追思了喻宜萱的人格风范、学识修养,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和由衷敬意。同时,还举行了《喻宜萱的艺术生涯》首发式。

王次炤院长、华天礽副院长和晏德文副书记对喻宜萱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王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在喻宜萱近80年的艺术道路上,她之所以能在声乐表演、教学、科研各领域取得不凡成绩,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一代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主要靠她在青年时期的刻苦勤奋,靠她对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靠她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精神。喻宜萱不愧是中国当代老一辈优秀声乐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不愧是新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她是中国20世纪音乐史上声乐艺术领域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喻宜萱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尤其是声乐艺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必将永留史册,永远留在一代一代音乐家们的心中。”

华天礽副院长介绍了喻宜萱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渊源关系,并代表“上音”全体师生表达了对这位杰出校友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晏德文副书记表示,家乡人民要像先生那样,以拼搏进取、勇于攀登、奋发有为的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争创佳绩。

吴雁泽、郭淑珍、李双江、黎信昌、石惟正、吴祖强、周广仁、王秉锐、王昆等老艺术家,先后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与喻宜萱相识的情形,师生情怀、朋友情谊溢于言表。吴雁泽回顾了50多年前自己在喻宜萱的帮助下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情景,言谈中充满了感恩与敬仰之情。郭淑珍与喻宜萱相识于1949年,她对这位声乐大师的第一印象是衣着得体,气质优雅。她认为,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声歌系的初建,为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声乐教材的建设,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先生一片丹心育桃李的敬业精神,是声歌系师生学习的好榜样。李双江表示,他从喻宜萱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声乐演唱艺术,更重要的是恩师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情结和人文关怀,使他受益匪浅。黎信昌回忆了50多年前在喻宜萱班上学习的情景,先生的言传身教令他受益终身。石惟正认为,喻宜萱的音容笑貌和举止言谈,处处折射出她的学人品格和大家风范。举办此次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现实的声乐界能够继承和学习先生的爱国之情、治学精神以及诚恳待人、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使我国的声乐艺术事业朝着正确的健康的道路发展。

回想起与喻宜萱交往的点点滴滴,吴祖强说他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50多年来,喻先生对学院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王秉锐用“学博为师,德高为范”高度概括了喻宜萱真实的、有价值的、光辉的一生,他希望先生的师格、师范和师德,能够成为所有声乐教师的楷模。周广仁是从小听喻宜萱的歌声长大的,回忆起与这位“真正的”艺术家的相识经历,她哽咽了。王昆感言,“回忆是一种幸福。”喻宜萱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好的长者。

听了大家的发言,喻宜萱的儿子管维拉、管维立两兄弟深为感动,并向与会者深深鞠躬表示感谢。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座谈会仅是喻宜萱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内容,7月11日,“喻宜萱艺术纪念碑”(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纪念碑题字“歌声飘云霞,桃李竞芳菲”)揭幕仪式和首场纪念音乐会已在江西省萍乡市举行。今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还将演出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三幕抒情歌剧《奥涅金》(郭淑珍教授任艺术指导)。1956年,喻先生任声乐系主任时,该系师生曾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用中文演出过这部歌剧。如今,声歌系经过几代领导和教师的建设,已经有能力和水平用俄语排演这部著名歌剧了。将这样一场歌剧音乐会献给喻先生,是对她百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宋学军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上一篇:2010年7月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下一篇:秦统一中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