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

2024-05-08

《大学》全文(精选8篇)

篇1:《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之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之重要著作。下面是大学全文翻译,请参考。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译文

《大学》之宗旨,在于弘扬高尚之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之善。知道要达到“至善”之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它们之先后次序,就与《大学》之宗旨相差不远。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之德行弘扬于天下之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之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之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之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之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之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之人,则先要端正自己之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之人,则先要使自己之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之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之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之根本败坏,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之。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之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根本,这就是认知之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之气味,喜爱好看之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之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之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之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之心里是什么样之,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之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之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之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之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之威严;“那文质彬彬之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之品德完美,达到最高境界之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之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之《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之《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之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之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之《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之。”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之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之黄莺,栖息在多树之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之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之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之能力与他人之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之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却什么也看不到;听,却什么也听不到;吃,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之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之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之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之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之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之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之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之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之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之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之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之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之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之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之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之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之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之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之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之,与他自己所喜爱之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之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之事情。因此,国家之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之人民。《诗经》上说:“他之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之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之国家。因为居上位之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之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之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之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在我之后之人,厌恶在我之后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做法对待在我之前之人,厌恶在我右边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方法与我左侧之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之人之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之方法与我右侧之人交往。这就是所说之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之父母。”百姓喜爱之他就喜爱,百姓厌恶之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之百姓之父母。《诗经》上说:“高高之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之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之人不能不谨慎,出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之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之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之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之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民众才会有国土,有国土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之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之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之方法获取之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之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之。”德行好之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之,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之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之,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之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之人,他不能保护我之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之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之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之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之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之人却不能摈弃,摈弃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之,厌恶人所喜欢之,这是违背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之身上。因此,君子所有之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之人要多,消耗财富之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有德行之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之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之人喜爱仁慈而下位之人不喜爱忠义之;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之;没有国库里之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之。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之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之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之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之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之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之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之人只致力于财富之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之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之,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篇2:《大学》全文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箓(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栗也;「赫兮諠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in)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te),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 2 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xie)矩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去昌加冒,音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第一章 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第1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2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3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箓(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4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本章内容提要

一、儒家

1、孔子

2、儒家的现在与未来

二、大学之道与小学之道

1、儒家的大小

2、佛教的大小

三、明明德

1、什么是明德

2、为何要明德

3、如何明德

四、新民

1、何为新民

2、新民之心

3、如何新民

五、定静安虑得

1、道教的得道之法

2、法相唯识论的求道之法

六、儒家的理想

1、君子儒

2、儒家的生死观

3、“中庸”——儒家的最高理想境界

第二章 格物致知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本章大纲

一、格物致知的目的

二、人之道从何而来

三、佛教的格物致知

四、儒家的格物致知

1、格自然之物

2、格社会之物

3、格物致知的经典——《周易》

五、善恶的来源——现代伦理学视野下的格物致知

1、传统契约理论

2、罗尔斯的新契约

3、传统功利主义

4、新功利主义

第三章 诚意

第6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本章提纲

一、《大学》之诚

二、《中庸》之诚

三、良心——现代伦理学视野下的诚意

1、良心的定义

2、良心的分类

(1)以评价结果分(2)以评价标准分

3、良心与名誉(1)同向(2)异向

四、良心与道德评价

第四章 正心

第7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本章提纲 一、四不正

二、正心的本质——节制

1、节制的定义

2、节制的类型

三、如何节制 8 第五章 修身 第8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in)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本章提纲 一、五辟

二、佛教修身

1、八关戒

2、十身善业

三、基督教十诫

四、儒家修身

五、现代伦理学修身之一:善还是恶——人的伦理本性如何

六、现代伦理学修身主要内容

(一)四主德

(二)八达德

七、现代伦理学修身之法

1、社会

2、个人

3、修身的规律 9 第六章 齐家 第9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te),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七章 治国平天下

第10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xie)矩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 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去昌加冒,音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篇3:《大学》全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国家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与同行业相比, 在古籍数字化方面也走在了前面。通过与北京超星公司合作, 现已基本完成了馆藏全部古籍 (包括普本和善本) 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以下谈一谈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心得。

1 古籍扫描之前的遴选和登录工作是古籍数字化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藏有中医古籍40000余册, 其中善本古籍3000余册。如此大数量的古籍扫描工作, 如果仅靠馆内人员自行扫描, 必定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正因如此, 我馆联系到北京超星公司合作完成此项任务。超星公司提供多名的古籍扫描操作人员, 大大提高了扫描效率。虽然如此, 因为超星公司员工并非古籍专业从业人员,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在工作中如何沟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遴选工作

首先, 我们对本馆所藏古籍进行遴选。因为同一部古籍存在不同版本, 我们依据馆内信息, 对每本古籍一一进行翻阅, 挑选出每一部的不同版本, 同一版本中挑选出保存比较完好、字迹清晰、品相较佳的本子, 剔除重复的版本, 还有一些油印本、邋遢本, 或因装订线留边太少不方便扫描, 又不易拆线的古籍。把这些挑选出的古籍, 都夹上纸条作为标记, 以待扫描。在纸条上, 都写有我们根据超星公司要求的图像路径给予的特殊编号。

1.2 登录工作

遴选工作完成之后, 我们利用EXCEL软件制作了本馆古籍出入库清单表。清单项列包括索书号、书名、登记号、图像路径、函册数、出库确认 (签字) 、入库确认 (签字) 、备注等项目。

索书号和书名两项的登录, 以便古籍的提取和放回原处。登记号是每一册书的财产号, 图像路径是超星公司在扫描中所要求建立的特殊编号。根据登记号, 我们可以查阅到每册书的版本信息, 而超星公司则根据图像路径对数字化的古籍数据进行管理。正是通过此两项目的登录, 将我馆藏古籍版本信息与超星公司的古籍扫描数据一一对应起来。

函册数项注明每一部书的函数、册数, 出库确认与入库确认项则是明确每部书的出入库都责任到人。这三项的登录保证了古籍管理的有序, 确保不丢失任何一册古籍。

备注项则主要是记录该部古籍是否为善本, 以及注明因为扫描需要而拆了线处理的古籍, 以备扫描完成后重新装订。

2 专业人员从事扫描是古籍扫描工作效率的保证

北京超星公司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在图书数字化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我馆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完成几乎所有馆藏古籍的扫描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1 佩戴专用橡胶套指。

每位扫描操作人员的右手指都套有橡胶套指, 以方便翻阅古籍纸页, 提高速度, 既保护手指不被割伤, 又防止长时间工作会有手汗污染古籍。

2.2 扫描采用黑白图像, 清晰度dpi设定为300。

由于我馆所藏中医古籍少有套色印刷及彩图, 故采用黑白图像完全可以满足文字阅读。根据之前我馆自行古籍扫描的经验, 采用全彩图像扫描, dpi设定为600, 会导致单页的扫描速度相当缓慢, 效率很低。将dpi设定为300, 图片的清晰度已经可以满足阅读需求, 扫描适中。当然, 在处理个别古籍中也有例外, 如本馆所藏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的仿制本, 作为我国国内现存古代彩绘本草中最为完整的一部传世典籍, 全书有1128幅精美的彩色药图, 其中包括罕见的219幅炮制图, 对于这样的珍贵古籍, 我们也采用全彩图像, dpi仍然设定为300。

2.3 利用ACDSee对扫描数据进行同步处理。

在扫描过程中, 不能保证每页都摆放端正, 或多或少会存在图像的偏斜。如果photoshop这样的专业修图软件进行纠偏的话, 启动缓慢, 耽误时间。因此我们采用ACDSee软件, 体积小巧, 使用方便, 每页扫描完成之后, 该软件自动形成图像预览, 纠偏功能又操作简便, 大大节省了后期处理图像的时间。

3 古籍扫描与纠错同步进行是古籍扫描工作质量的保证

在进行古籍扫描的过程中, 并配有专门的图像数据纠错人员。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已扫描好的整本图像数据进行查错。查错内容包括是否有缺漏少页、图像是否模糊不清等。每一部古籍的扫描数据只有经过纠错并予以改正之后, 才将该部古籍重新归库。如此一来, 减少了因返工重复提书还书的过程, 保证质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建立网络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是古籍全文数字化的意义所在

在完成了前期古籍图像采集和处理加工之后, 我馆又与超星公司合作分别搭建了可以在校内和校外使用的古籍全文搜索的平台。校内即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资源检索统一检索平台, 此平台通过超星浏览器, 可直接搜索馆藏古籍, 并进行全文图像浏览。校外则是依托超星公司的读秀搜索引擎, 可以搜索并查阅包括我馆在内的众多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 提供全文或部分阅览, 可以说此举真正实现了馆际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当然, 此平台并非完美, 最大的缺陷在于, 超星公司放在平台中的古籍全文缺少古籍版本信息。这对于有版本信息特殊要求的古籍专业读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查阅者是的目的是点校古籍, 需要选择底本和校本, 那么该平台就对其而言就毫无用处了。导致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 是超星公司缺乏具有古籍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在前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 超星公司对版本信息的理解只局限于现代出版刊物, 正因为对古籍专业知识的缺乏, 因而对此部分不够重视。虽然在相互沟通时, 我们也曾表示需要加入相关古籍版本信息, 但最终并未在古籍平台中体现出来, 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5 结语

通过进行此次馆藏古籍全文数字化项目, 我们深深体会到, 与专业数字化处理公司团队合作, 发挥其专业优势, 不论是从古籍全文的数量、质量以及资源共享方面, 对该项目的进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古籍全文数字化项目作为古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还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如制作文白对照等。在今后深度挖掘古籍数字化项目的过程中, 当然免不了与更多的专业公司团队合作, 如何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 如何更充分的利用双方优势, 以便更高效更优质的完成此类项目, 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继续探究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符永驰, 李兵.中医古籍数字化探讨[J].中医杂志, 2010, 51 (12) :1128-1130.[1]符永驰, 李兵.中医古籍数字化探讨[J].中医杂志, 2010, 51 (12) :1128-1130.

篇4:全文基本为偏见

说起来,真人秀在英剧里被鞭笞,在我们这里扮演的还是救星角色。不想坐吃等死的电视台基本都开发了这样的节目形态:翻筋斗的,拉偏架的,分财产的,找对象的,未来应该还有卖鸡蛋的……眼下争议最多的是天津台的求职秀,到截稿时为止,李开复还在微博上抵制它呢。理由是它以求职为包装,以羞辱人为手段,影响恶劣。作为好事之徒,我也来说几句偏见吧。

严格来说,这种不太把求职者当回事,喜欢吹胡子瞪眼,一语不合,就要给你some colour see see的做法,不算特别包装,而是正常发挥。羞辱人也不是手段,羞辱人是习惯。要知道,今日之我,可是昨日之我的总和。所以我倾向于觉得这位主持人是深深地自以为是的。

他觉得自己可是真性情,容不得虚假和卖弄的汉子。你跟莎士比亚有这么熟嘛?你在法国待得有这么滋吗?你脑子这么笨还不做点准备功课嘛?就让老衲灭一灭你吧。于是法海附体,水漫金山,人间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体恤人意一点,兴许这位张先生在家喝闷酒的时候,还会想起杨万里的诗句呢: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遵循他的逻辑,冤比窦娥。

一开始,我觉得他容易被某些特定的人激怒,后来发现,这种激怒其实是随机的—没中到5.7亿心情不好,就可能看人不顺眼—最关键的是,他的定位不是中介,而是有审核威权的不可或缺人士。这种威权主义,不仅能让选手吃到苦头,也能让他自己“坚持真我,享受真我”。

而那种嘘寒问暖,因为选手是残障人士就蹲在地上与之对话显得貌似有风度的同行主持风格,大概还是他瞧不上的。

不过,如果说装得温情脉脉的主持人是属于放了个P之后,以咳嗽、挪动桌椅发出声响掩盖的那一号类型,张老师这种不过是脱了裤子放P,自以为坦荡荡罢了。在经历了这么多天的谩骂之后,我打赌这些天最能安慰他的一本书应该是勒庞的《乌合之众》。边看还能边叹,说得好,就是这帮孙子……

这位先生之外,这个节目还云集大量Boss。他们主要起让人观感不适的作用,基本算负能量。我知道,这样一竿子打翻整条船不是严谨的写作态度,要怪就怪那几个狗血的人生规划师,搞婚恋网站的,卖家具的,卖化妆品的,办培训班的吧,他们是最大的几颗老鼠屎,代表着世间的部分真相:豁子喝米汤,无耻又下流。

当然,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你也可以从他们的发言中抓取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比如君子不立危墙,珍爱生命,远离2B公司这一类的。

富大人

《第一财经周刊》编辑,吐槽一线工作者。联系方式:fuqiaolin@yicai.com

篇5:大学全文译文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第三章

篇6:大学全文译文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 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 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篇7:大学全文译文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背弃。⑤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6)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e),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7)“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

(8)僇(lu):通“戮”,杀戮。

(9)“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0)此:乃,才。

(11)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12)悖:逆。

(13)“《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u)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4)“舅犯”句: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15)《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6)断断:真诚的样子。

(17)休休:宽宏大量。

(18)有容:能够容人。

(19)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

(20)不啻(chi):不但。

(21)媢(mao)疾:妒嫉。

(22)违,阻抑。

(23)俾:使。

(24)放流:流放。

(25)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

(26)中国,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国”一同意义不一样。

(27)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28)拂:逆,违背。

(29)逮:及、到。夫(fu):助词。

(30)骄泰:骄横放纵。

(31)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32)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

(33)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34)畜,养。乘(She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

(35)察,关注。

(36)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

(37)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39)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④长(zbo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篇8:切中肯綮“解”全文

所谓“切入”,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切入得准、巧, 既能以最快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 又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文章的每一个角落。

怎样切入才能较好地解读文本呢?

一、从文章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对文章内容起着高度凝练、概括的作用。从文章标题切入, 能够快捷地引出文章的中心或学习重点。

例如, 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但由于篇幅长、内涵深, 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 从文章标题切入解读文本, 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教学步骤】

1. 解读“悲剧”之悲:哪个情节或细节最能让你感受到“悲剧”之“悲”?

2. 品味“伟人”之精神伟大:说说“悲剧”的背后到底蕴含了斯科特他们怎样的精神内涵?

3. 探究升华:

写斯科特他们的恐惧、惊慌、战栗是否有损于他们的形象?他们还是不是英雄?感悟以“伟大的悲剧”命题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本文的主旨。

这位教师从文章标题切入, 从“悲剧”“伟大”两方面进行设计, 在“悲剧”和“伟大”中又选择“失败之悲”和“精神伟大”两点进行突破, 引导学生理解斯科特的情感, 领悟文本内涵, 明确文章主旨。

二、从关键字词切入

关键字词, 就是一篇文章中比较重要的词语, 可能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这些字词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能体现文本结构, 反映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例如, 《孔乙己》有近10处写到了手。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时, 就从“手”这一关键字切入, 引导学生由那双“手”认识孔乙己, 走近鲁迅。

【教学步骤】

1. 鲁迅先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

2. 现在我们来看看, 鲁迅先生几次写到了孔乙己的手?

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 并画上标记。在有想法的地方, 还可以写上评点。

3. 现在我们看看, 作者写他的手, 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4. 下面, 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起来塑造孔乙己。

请你找一找小说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写手?要求:找一处, 写一句, 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契合当时的环境。

5. 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 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

黄老师从关键字“手”切入, 通过“找手”“圈手”“画手”“论手”, 组织起流畅的教学过程, 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 探究了小说的主旨。看似一个简单的切入点, 却显示了黄老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 整个课堂如放烟花, 点其一处, 炫丽满天。

三、从重要语句切入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些重要的语句, 或描写, 或抒情, 或议论。它们在文章中, 或统领全文, 或提示中心, 或揭示主旨, 或蕴含深意, 犹如作者设置的“文本密码”。教学时, 教师如果能从这些语句切入, 既可以提纲挈领、总览全文, 有力地突出重点, 迅速地突破难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 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 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 《社戏》一文的最后一句是:“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怅然若失、充满伤感的话, 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李卫东老师在教学时, 就从这句话切入,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

1. 小说结尾写道: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想问大家, 那一夜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请找出文章中直接写“社戏”上演过程的那一部分。

2. 文章中的“我”以及他的小伙伴对这个戏到底是什么看法?

能否圈画出表示他们整个看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词语和句子?

3. 戏并不好看, 作者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4. 引领学生体会平桥村诗意的风景、淳朴的人情。

《社戏》全文4000多字, 篇幅长, 教学内容丰富, 通常要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李老师选取“看戏”这一极具教学价值的内容, 从重要句子切入, 如剥春笋,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以最快的速度引领学生体会了平桥村的人情美, 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四、从线索切入

《艺概·文友》中说:“惟有线索在手, 则错综变化, 惟吾所施。”著名散文家秦牧说:“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这才成为整齐的珍珠。”好的散文, 通常有一条线索。

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作者用“背影”这根线, 串起了与父爱有关的一个个生活片段, 形成了一条提得起、抖不散的“珠链”, 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

从线索切入解读文本, 可以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连起来, 使课堂教学不零乱, 富有整体感。同时, 也能迅速深入文本, 把握作者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 就从“背影”这一线索切入, 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

1. 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几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请用最简洁的词语予以概括, 并引用文中相关的语句予以说明。

2. 从词意理解, “背影”是指观察者从背后所看到的被观察者的模样。

我们发现, 文中后三次写“背影”时, 都提到了作者流泪。父亲的“背影”为何这样让作者感动?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背影”吧。

3. 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 好在哪里?假如从父亲的“正面”构思呢?

4. 你从父亲的“背影”中联想到了什么?

一般描写人物, 多从正面着笔, 或绘形, 或摹神。朱自清却另辟蹊径, 集中抒写了父亲的“背影”。这位教师抓住了文本的特质, 从线索“背影”切入, 引导学生“概括背影”“品味背影”“探究背影”“联想背影”, 思路清晰,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了文本, 让学生真正接受了一次父爱的洗礼。

五、从人物切入

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例如,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发迹和落魄时的不同的反应, 就是作品的主要情节, 也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程红兵老师在教学时, 就从对人物的评价切入, 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于勒的, 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2.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 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请按时间顺序说说。

3. 我们再来做第二次分类, 看看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4. 这么归类以后, 你们有什么发现?

程老师针对这篇小说的个性, 巧妙构思, 从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切入,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从而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庖丁解牛》一文中写道:“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因为庖丁熟知牛的身体结构, 每次下刀, 都能选准切入口, 以无厚入有间, 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而切入则是对话的入手处、突破口。要找准切入点, 教者就必须熟悉教材、精研文本, 就必须了解写作背景、揣摩佳词妙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手法、理解作品主题等, 只有对文本了然于胸, 才能切入文本的紧要处。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理解水平, 采用恰当的切入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上好一堂课, 准确地切入尤为重要。教学时, 从文章标题、关键字词、重要语句、线索、人物等方面切入解读文本, 既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 又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文章的每一个角落,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切入,方法,解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妇幼保健院医师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重庆公务员申论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