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文初中

2024-05-16

读书作文初中(共14篇)

篇1:读书作文初中

我是一只书虫,而且我对“书”这食品的要求还真挺高的呢。

那些粗制滥造的书我是不吃的,吃了我就会浑身难受。那些所谓的“书籍”,根本就算不上是“书”!无论封面怎样精美,插图怎样华丽,但只要内容贫乏,那就是一本无用的书。因为书籍是给人带来享受,让人们了解知识,拥有快乐的——哪怕我只是一只书虫,但我吃了书后,也会体会到书中的乐趣。

只有那些已经得到你们人类所认可的书籍名著,才是我真正的粮食、“生命之泉”。就算那些书的封面很粗糙,没有一张插图,但只要内容丰富、充实,那就是一本好书——我的粮食。

还记得当初第一本令我垂涎三尺的书,就是那一本《水浒传》了。

那本书的封面很单调,并没有花哨的图画与插图,却足足有人类手掌半扎的厚度;5公分左右。从第一章《洪太尉误开伏魔殿》至最后一章《宋江之死》我已早已啃了个“滚瓜烂熟”。那在作者施耐庵笔下纷纷栩栩如生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与前任梁山泊总领“晁盖”早是烂熟于我心间——及时雨宋江的讲义气、孝顺;花和尚鲁智深的勇敢;豹子头林冲的武艺高超;黑旋风李逵的鲁莽;智多星吴用的聪明机智……停驻在我心间已多时。有时,一些疑难字句会使我哽咽,但我仍是以你们人类也拥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了过来。尽管书已被我啃食掉了,可是书的消逝却无法消除我对书的记忆。

最近,我在啃食的书是张之路创写的“神秘系列”之一——《非法智慧》。这是一本集友情、亲情、正义、悬疑、恐怖一身的好书。全书一气呵成,我仅几天就看了这本书的一半了。前几天,我正在慢慢悠悠地啃食《非法智慧》时,忽然感到肚子里一阵疼痛,原来是我啃到了《非法智慧》一恐怖的情节了。之后,那一情节就不停地在我的:“脑湖”(因为我的脑子比较小)中映现。可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多么大呀!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书虫,我每天都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篇2:读书作文初中

畅游于道阻险途、妖魔众多的取经路上;环顾于浪淘沙尽、义薄云天的三国云海;漂泊于快意恩仇、侠骨柔肠的梁山泊里……悠悠读书请,方正人生路!

我爱读书。每当面对无边的书海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我好像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里面洋溢着无限的新奇与奥秘。正等待着我去发现,正是这悠悠读书请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文天祥以他的忠肝义胆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充满许许多多的诱惑,也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能洗涤内心的污浊,才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孤傲与坚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即便不能做到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要时刻怀有一颗赤城之心。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用他的专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磨难,只有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后,才能增加自己原来所没有的才干,方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离人真挚的祝福;“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在诠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和信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在歌颂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是书让我对友情、亲情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因为书,我有幸认识抑郁沉闷而又意气风发的陆游,虽然只是“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因为书,我结识了嫉恶如仇而又心怀黎明百姓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篇3:教会初中学生读书的策略

笔者认为, 抓语文教学, 应从“读”抓起, 从课堂抓起。

众所周知,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 其中, “读”是基础, 是前提。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 丰富语汇, 领悟为文之道, 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读”不过关, 写、听、说就失去了依托, 学好语文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语文先抓读, 理所当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 将其命名为“三多”朗读教学法, 取得较好效果。

“三多”朗读教学法的要旨有五:一是明确提出把范文朗读摆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不是可读不可读)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精神。三是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在上课时动口、动脑又动手, 成为课堂的主体。四是强调了朗读的方法主要应是“出声读”“齐读”。五是指出了努力的目标是培养习惯, 形成风气, 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三多”法的实施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课后复习三个阶段。

1. 指导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要腾出时间给学生读, 又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课前预习便必不可少。

笔者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上做到了“三要”:要提前布置、要指导方法、要经常检查。

“要提早布置”是事先向学生指明预习的任务, 这在刚开始时要特别重视, 一定要一课一课地预先布置, 以后视情况逐步过渡到以单元为单位统一布置。

“要指导方法”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得到, 又很快见效。这些方法归纳为“两个要求”:对整本书 (当新教材刚发下时提出) 要求看说明 (序言) 、看目录, 浏览课文, 了解总体要求, 明确学习任务;对每篇课文, 要求读单元提示、本课预习提示、训练重点后通读课文。达到两个目的: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包括自查工具书、在文中圈记号)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记叙文记住“六要素”, 议论文理出论点、论据、论证, 说明文说出该事物的特征。

“要经常检查”很有必要。日常检查由班长、小组长执行, 教师主要用课堂提问、课后抽查的方法。

实践证明, 只有认真地、持之以恒地抓课前预习, 使之形成习惯, 蔚成风气, 课堂教学中的多读才有可靠的基础。

2. 强化课堂朗读。

课堂上的“读”, 除教师范读、录音放读外, 学生的“读”常用的有默读、出声读、表情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读全文、读片断、复述式读、背诵式读、比较读等。采用什么读法应根据授课时数、教材篇幅、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学生情况灵活掌握。笔者的指导思想是, 尽可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出声读、多齐读。

篇幅较短的诗歌、文言文等一般是以朗读为主。在疏通大意、讲清要点后就让学生读, 能当堂成诵更佳。篇幅长的, 也尽量挤时间读。有的采用“读读议议练练”法, 做到“长课短教”;若课时较少, 则选读重点段落或精彩片断;有的选读戏剧片段。

3. 重视课后复习。

复习中我们照样是“读”字当头。教完一课后及时复习, 要求至少再诵读一遍范文后做有关练习;要求背诵的反复成诵, 并默写一遍;文中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都应背诵、摘录。单元及期末总复习, 要求在通读课文、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由于平时做练习时都在课文中做了记号, 复习通读中看到记号引起注意就相当于再做一遍练习。所以, 这种不加大作业量的读书复习法学生也乐意去做。笔者则主要通过综合梳理知识点、讲解重点、指点复习方法及发动学生互相检查等方式组织复习工作。

三、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笔者认为, 在实施“三多”教学法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第一, 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教材中的篇目文质兼美, 值得反复诵读, 引为典范。但它们仅是名篇佳作汪洋大海之一粟。鼓励学生多读课外好书是语文教师应做的工作。除专门推荐外, 笔者为配合范文的教读对课外书采用“四推荐法”, 即推荐同一作者、推荐同一题材的、推荐同一文体的, 节选推荐原著。

第二, 读与说的关系。初中生说话、答题常见毛病是抓不住要害、条理不清, 甚至答非所问。笔者有意借用读范文、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全文后, 问段落层次;读精彩片断, 让复述要点;教戏剧选段, 让学生扮演角色, 模拟表演;利用课文中的辩论材料, 先分角色朗读, 接着分析其发言条理, 再进行模拟辩论;在班级组织专题辩论会等。

篇4:教给初中学生读书的技巧

一、提升学生素质,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阅读。一般来说,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认读部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组、标点、修辞和句式等,这是阅读的基本层次,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各个脉络;另一个是理解部分,包括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而绝不是孤立地认识几个字、词。如果把阅读仅仅停留于认识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能领略文章的精彩之处。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才能获得阅读兴趣,把阅读文章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例如,阅读一篇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记叙的六要素,特别是记叙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一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一篇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当然阅读是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角度,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感受也有差异,但是我们都应该遵循阅读理解的一般规律,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由认读理解,到完全消化,这是阅读的必走之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大量的刊物,一是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能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其次要动员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校同学。再次还可指导学生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就在笔记本上写一个简明的阅读提要,在以后回顾时,这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进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工作方法。阅读教学是教育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即是“寓教于乐”的活动,阅读教学有艺术性。而目前,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往往“目无全牛”,使许多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苍白无力、毫无感情色彩的零碎细块。

因此,当前广大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有必要改进,我觉得应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阅读方法。

首先要弄懂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層次。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这样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如果学生带着“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这样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要抓住文章中心。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作者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除以上这些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外,还有带疑难阅读、对比阅读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篇5:读书初中作文

这本书每天都和我的同伴在一起。当我难过的时候,这本书总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学习中,只要有我不懂的问题,我就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时间流逝。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我学会了简单的A、O、E和I的拼音,以及简单的汉字:木、土、山和水。然后我也学会了更多的汉字,学会了阅读更难的课外书籍。我像一条贪婪的鱼,在海里寻找更多的秘密。我渴望,我贪婪,我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读过很多书,包括:《童话》、《同桌的朋友》、《为什么,妈妈》、《累了就哭》,从中我强化了童话中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水晶鞋里的灰姑娘和天鹅里的丑小鸭。它强化了《同桌的朋友》中两对同桌的朋友,描述了他们的快乐、愤怒、悲伤和快乐。《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各种谜题都已经解决了。《妈妈,累了就哭》中的学生将与他们分享父母之间的真实故事。对妈妈来说,累了就哭是这句话的意思。书籍滋养我,让我成长!

我不能一直没有书。书籍可以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书籍可以打开我的眼睛,让我每天都快乐,而不是成为一只近视的青蛙。作为一只快乐的云雀,书籍能让我勇敢前行,成为一匹勇敢的千里马。

我每天都在找书,让它们打开美丽的世界,带我去世界的每个角落游泳。书籍就像一只小船,载着我从起点慢慢驶向终点。书就像一架飞机,载着我从一个狭窄的地方飞到广阔的天空,书就像我的影子,无论我走到哪里,书都会跟着我。

当我第一次开始写这篇作文时,我的写作一点也不好。我的语言不流利,我的话也不恰当。只要我听到作文里的两个字,当它看到猫时,我就感觉像只老鼠,但当它害怕时。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你,那本书。这本书,就像老师耐心的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丰富我的作文,以及如何委婉和现实。从那时起,我不再害怕写作文了。每当我被老师表扬并感到有点兴奋时,你又出现在我面前,告诉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时,我的脸会变红。在那之后,我将不再感到骄傲。我喜欢书。书,书。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和知识,你是我生命中的恩人!

篇6:我爱读书初中作文

后来老妈给我买了儿童版的`四大名着,老妈叫我选一本读一读试试。我就挑了《西游记》读,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可是我看完第一章”美猴王出世“之后,一下子就被那古灵精怪的猴子吸引住了。我的目光跟随它拜师学艺,大闹天宫,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直至修成正果。我第一次尝到了读书的快乐。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把书柜里一些珍藏的图书一口气给读完了。《三国演义》引得我胆战惊心,《水浒传》又让我为英雄的命运扼腕叹息,《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名人故事》让我知道了许多名人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书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开拓了我视野,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我的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您说我会不爱读书吗?

第3篇:我爱读书作文

都说“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我爱书,也爱看书。家里的书架都摆满了‘来自各国各地’的书:有童趣活泼的《母女接招》、有鼓舞的《永不止步》、有神奇幻彩的《哈利波特》、有心酸的《青铜葵花》、又温柔的《简·爱》……不过我还没有把写好,因为自己还没有把握好条件清晰。

我只把读书当成的一种乐趣,把它当做每天的必备课,每天一写完作业预完习,就空出半个钟来阅读书籍,这是多么呀!如果读书的时候能多出十几分钟,我会感到我是这世界上最最最的人。

有一次,我经不住玩的诱惑,想阅读书籍,出去玩的时候,看穿了我的心思,在书柜旁边挂着一个用红笔写着字的字牌:“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我便又静下心来,没有了刚才贪玩的念头,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由于我看书看得太快了,自认为这样还不如不看,只读书又不理解它的意思,自己有不会运用它,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接着我自己又在两张空白的纸牌上写着:“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和“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篇7:读书初中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经历,每个经历都是不同的,你们想知道我的读书经历吗?下面我就来给你们说说!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逛街,逛了一会儿,忽然,我的眼前一亮,看见了一家书店,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于是,我就想进去看看,可妈妈就是不同意,在我再三恳求之下,妈妈终于答应带我进去看看了。进去一看,哇!好多书啊!我左看看,右看看,东看看,西看看,就是没有我要找的那本,这下我可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中,我的眼睛急切的寻找,不一会儿,便找到了那本书,我打开那书,津津有味的读着,不一会儿,便忘记了时间。“超超,超超。”我听见了,是妈妈在叫我,“你瞧你,读就读吧!可不能把时间忘了呀!”我撅了撅嘴,说了声“噢”,“那就把书放下吧!咱们该走了.”可我哪里舍得放下啊!于是,我说:“妈妈,这本书很好看的,您就帮我买了吧?”妈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只好答应了。

回到家,我马不停蹄的跑到房间里,坐在椅子上,又读起妈妈给我买的书来了。这本书写得太棒了,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超超,开饭了。”当我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时,不禁被妈妈这么一叫,我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把书合上,乖乖去洗手吃饭了。这时,我便会想起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所以,我建议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篇8:初中学生读书为何失去了感情

反思一:感情不是说带就能带的, 感情是训练出来的

小学的语文课堂经常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 教师美美地读, 学生甜甜地读, 读词读句读文段, 品读赛读创新读, 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感情, 也读出了思想。小学老师是把朗读作为学习语文制胜的法宝, 个个得了我们老祖宗真传。反观我们中学老师, 一节课又有多少时间在指导学生朗读呢?不是分析文章背景, 就是清理文章脉胳, 更要落实文章的写作手法, 有点时间也要争取把文学常识交代清楚, 哪还有时间让学生读来读去, 他们记笔记还忙不过来呢!更有甚者干脆把朗读嗤为小儿科, 抱定训练朗读是那小学老师的事儿, 跟我何干?其实, 牙牙学语, 需要朗读, 探解精义, 更需要朗读。课上真有那么多需要讲的吗?讲者轰轰, 听者靡靡, 事倍而功半。还不如索性放下“老学究”的架子, 真正从学生的朗读训练抓起。

反思二:感情不是说有就有的, 感情是熏陶出来的

文章是感情的结晶, 没有深刻感情蕴含的作品, 一定进不了教材。我们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 但又有几人真正围绕“感情”二字来安排自己的课呢?文本是一个整体, 感情是它的魂。可大家似乎不把文章大卸八块, 分解得体无完肤不解恨, 可想而知, 文章的魂早就飞到不知哪里去了。

其实, 朗读就是拉住文章的魂不让她飞走的最好办法, 哪怕老师再不会指导朗读, 就是让学生读上个大半节课, 然后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都比你唾沫飞溅说上一节课强得多。因为, 在潜移默化间, 学生已被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所感染所洗礼。一千个人心中,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不是靠批评家分析出来的, 完全是作品与作者心灵共鸣的结果。学生通过读书收获了情感, 自然在读书时也会融入自己的情感。

反思三:感情不是说能读就能读出来的, 感情是由情到声到味的自然流露

初中孩子处于变声期, 说出话来嘶嘶难听, 再没有小孩子的清脆悦耳, 但只要老师指导得法, 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 努力在领悟文章情感上下功夫, 一旦学生短暂的变声期一过, 抑扬顿挫, 饱含情味的读书声又会回到我们的耳边。那么, 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书不失掉情感呢?

1. 初中生更需要加强朗读技巧训练

虽然, 有感情朗读不等于是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可如果学生读书时连哪需要重读、哪需要快读、哪需要停顿等这些最基本的朗读技巧都忘了或不知, 又何谈朗读的感情表现。学生可能现在对拿腔着调很不以为然, 但教师一定要起好示范作用, 书就是要端正身子, 按下心性, 用心来读。教师不仅要示范, 还要带读, 一句一句读, 每个字要读出声响来, 咬字要清晰, 要读得流畅, 要读出快慢节奏。只有朗读的基础打牢了, 其他的事情才好办。

2. 做好思想疏导, 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

上学就是“读书”, 而不是学书或习书。书是用来读的, 古人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比比皆是。我们教师要把朗读的重要性强调到相当的高度,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 要把朗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不仅重视, 而且在全班大力表彰那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 把朗读的榜样真正树立起来, 在课堂上给这些尖子充分表现的舞台, 使其他同学产生心向往之的普遍心理, 学生自然而然会拿起朗读的武器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了。

3. 课堂上要把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教学设计不需琐碎, 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吃准作者感情之魂就算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了。书不离手, 文不离口, 尤其是那些感情较集中的段落更要反复读, 要在朗读上做足文章。要通过朗读牵动起全面的语文训练。例如增字减字、改字换字训练, 又如情境仿句、拓展创作训练等, 只要教者用心, 搞好朗读, 搞好朗读的感情化, 确实对语文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 我手写我心, 我口抒我情, 重视学生习作的朗读

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朗读抒情课。读他人的东西总有隔阂的感觉, 那就设置一个舞台让学生用心用情读一读自己的东西。好的习作一定是用情练出来的, 在方寸之间学生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关注。教师一定要营造好气氛, 要让那些在自己作文中投入真挚情感的佼佼者走上台来, 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通过朗读来立体化地展示自己创作的结晶。因为文章是自己写的, 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眉目情感是再熟悉不过了, 读起来自然最有表现力, 最能感动人。

这样的朗读课会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 又抓住了提高作文水平的命门。因为作文的成败还在乎感情, 大凡那些感情真挚能感动人的作文就是好作文。一切作文的技巧其实也就是为表现学生的感情服务的。

5. 朗读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读物

篇9:再谈初中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 读书习惯 培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许多有志之士同样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但近日来,一位印度朋友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国内网络疯传,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思,事实证明,现在的国人读书习惯不容乐观,就连纯洁的校园也很难见到全体师生同读的身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使命。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

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倡导读书,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同样需要倡导读书。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推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等经典人物专栏,同时还开创了电视与图书互动的新模式,激发了国民的阅读热情。

学校要借这种意识,营造相应的读书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让这种冲击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进而由无意注意逐步成为有意关注。如:在校园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将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摆置到楼道、搬到各班的图书角……让孩子们一看到书就有要走近的冲动。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身影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给科学的读书方法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基础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前苏联著名学者CH波瓦尔宁在《应当怎样读书》一书中指出,科学的读书方法,“不仅要根据读书的目的来改变,而且要完全由后者来决定”,这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读书,要注意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还要“读以致用”;要有知识、有学识,更要有见识。

关于读书的方法,许多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例子。如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于对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激发学习动机就是把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产生了阅读的需要,才能主动、投入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向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让喜欢音乐的学生多读《聂耳》《贝多芬》等书;向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保障

学校最好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等,举办“读书沙龙”……同时还要注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手抄报展评等。完善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地形成动力,逐步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总之,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赏娟.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J].学周刊》,2012,(2).

[4]孙继辉.初中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0).

篇10:读书真好初中作文

畅游于道阻险途、妖魔众多的取经路上;环顾于浪淘沙尽、义薄云天的三国云海;漂泊于快意恩仇、侠骨柔肠的梁山泊里……悠悠读书请,方正人生路!

我爱读书。每当面对无边的书海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我好像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里面洋溢着无限的新奇与奥秘。正等待着我去发现,正是这悠悠读书请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文天祥以他的忠肝义胆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充满许许多多的诱惑,也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能洗涤内心的污浊,才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孤傲与坚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即便不能做到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要时刻怀有一颗赤城之心。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用他的专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磨难,只有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后,才能增加自己原来所没有的才干,方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离人真挚的祝福;“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在诠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和信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在歌颂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是书让我对友情、亲情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因为书,我有幸认识抑郁沉闷而又意气风发的陆游,虽然只是“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因为书,我结识了嫉恶如仇而又心怀黎明百姓鲁迅,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篇11:读书随感初中作文

从小到大,我也经历过不少的事,每件事后我都有新的收获。但细想吧,唯有读书让我有说不出却又忘不掉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夏夜的夜晚十分静,十分美:每一个晚上,星星都会露面,有的闪烁耀眼;有的则“独占一方”,若隐若现。月亮更是占尽了风采,有时如小船般,有时似玉盘。每当它悄悄地爬上树梢,每当它洒下皎洁的光辉,我便会在院子里诵读唐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浩然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时,我经常读到八九点钟,经常到了星星快失去“光芒”的时刻。因为还小,所以便从简单的唐诗学起。这是我在渐渐长大中的懵懂,但那时,读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求知欲渴又激动万分的滋味。

长大一点后,妈妈便交我读《格林童话》。在好奇中学着,也可以算是囫囵吞枣吧。可说真的,这本书真的很“有趣”,从刚开始读,我便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了:善良的白雪公主经过小矮人的帮助最终遇见了王子;科联的灰姑娘忍受着屈辱的痛苦却凭着坚强、善心、纯净美好的心找到了自己心爱的王子,这是美好的。当然,一些悲伤也是必不可少的:美人鱼为了王子坚决忍受那刀劈般连心的疼痛,却因爱与善良牺牲自己换来了王子的`幸福。他们有的让我情不自禁的笑,有的却让我因感动而潸然泪下。也就在这时,我懂得了爱心是多么重要,也学会了真、善、美。《格林童话》中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好像被控制似的“啃”完了一本书,那也是我成长的脚印。记得那时,我是好学的,也是天真的,读书让我有种好奇又说不出来的滋味。

再大些后,我认识更多的字了,便开始读更长的名著:《小王子》、《西游记》、《红楼梦》、《苦儿漂流记》……那时我的感觉是自豪的,骄傲的!心里不禁佩服起文中坚毅的主人公,佩服起写那些书的作家,也佩服起读完它们的我自己。这时,读书的滋味便像一只蜜蜂在努力地吸允花蜜了,甜甜的。

篇12:读书心得作文初中

“勤能补拙就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的亲身体会,意思就是学贵在勤。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缺少勤奋的精神,学生们要勤,就要忌“懒”,忌“惰”。懒惰就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会表达出来。所以同学们要时刻提醒自我“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如果做一件事不经过思考就去做,那肯定就是卤莽的,也就是回撞墙的。除非你就是幸运的。但幸运并不就是时时光顾的,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三思而后行。这证明学贵在思。

学习过程就是由计划、预习、听课、作业、总结等各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过程。课堂听讲对学生学习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课堂听讲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差。听讲时要抓重点,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而当复习时,资料多,时光紧,各科目齐头并进,做到心中有数,节奏有最,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

假如你的成绩一跌再跌,那么就务必反省一下自我最近学习态度就是否有问题,学习方案就是否有不足,就是否有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掌握。

篇13:浅谈初中生怎样写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的种类

徐特立老师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课外阅读笔记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 摘抄。

这是最简单最易做的笔记方法。即将书本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 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记得多, 自然词汇就丰富了, 写作就有所借鉴, 写作技巧就会不断提高。

2. 编写故事梗概。

读完一部作品后, 把书合起来, 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回忆,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写出来, 边写边回味。编写的故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 是对作品进行再欣赏,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提高。

3. 批注。

这种笔记方式不单是摘录, 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析。常用的方法有:书头批注, 即在书中重要的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 折页作记号;写提纲的方法, 即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摘要式的方法, 即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这部书中, 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注就有12100多字, 这就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刻苦的攻读精神。

4. 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写读后感。即读书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综合观点、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5. 记群芳谱。

就是给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写小传。如三国英雄谱、水浒英雄谱、红岩英雄谱、民族英雄谱等等。小传要抓住人物英雄性格的主要特点和贡献来写, 简明扼要, 写出个性。读完一本书, 建立一个英雄谱, 创建一个精神文明的园地, 为学生树立众多的学习榜样, 有利于品德修养的培养。

6. 每书一得感悟。

读完一部作品, 用诗歌体或格言写一段话, 表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这些感悟语, 要给人一种思想的启迪, 或表现出对美的境界的探索。

二、记载方式

1. 笔记本:整本笔记可以用来抄原文, 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便于保存。

2. 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的笔记。便于查阅。

3. 卡片:篇幅小, 便于分类, 节省纸张。

4. 剪报: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 可加评注, 也可分类张贴, 注明出处, 便于使用。

三、读书笔记的实例

例一:咏月的诗句: (1) 床前明月光 (2) 月落乌啼霜满天 (3) 明月照高楼 (4) 月皎疑非夜 (5) 海上生明月 (6) 皎皎空中孤月轮

例二:精彩警辟语句

[实例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实例二]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可以说, 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 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综上所述, 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勤写, 注意分类整理, 依照范例题材练习写读书笔记。

篇14:浅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读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重点问题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好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议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遵义会议召开之前14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与遵义会议召开之后14年所取得的成就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上一篇:助残事迹下一篇:转化高中后进生的方法-后进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