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感恩的散文

2024-04-17

丰子恺感恩的散文(精选6篇)

篇1:丰子恺感恩的散文

豁然开朗【1】

你若爱,

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

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

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

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半篇莫干山游记【2】

前天晚上,我九点钟就寝后,好像有什么求之不得似的只管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到了十二点钟模样,我假定已经睡过一夜,现在天亮了,正式地披衣下床,到案头来续写一篇将了未了的文稿。

写到二点半钟,文稿居然写完了,但觉非常疲劳。

就再假定已经度过一天,现在天夜了,再卸衣就寝。

躺下身子就酣睡。

次日早晨还在酣睡的时候,听得耳边有人对我说话:“Z先生来了!Z先生来了!”是我姐的声音。

我睡眼蒙胧地跳起身来,披衣下楼,来迎接Z先生。

Z先生说:“扰你清梦!”我说:“本来早已起身了。

昨天写完一篇文章,写到了后半夜,所以起得迟了。

失迎失迎!”下面就是寒喧。

他是昨夜到杭州的,免得夜间敲门,昨晚宿在旅馆里。

今晨一早来看我,约我同到莫干山去访L先生。

他知道我昨晚写完了一篇文稿,今天可以放心地玩,欢喜无量,兴高采烈地叫:“有缘!有缘!好像知道我今天要来的!”我也学他叫一遍:“有缘!有缘!好像知道你今天要来的!”

我们寒喧过,喝过茶,吃过粥,就预备出门。

我提议:“你昨天到杭州已夜了。

没有见过西湖,今天得先去望一望。

”他说:“我是生长在杭州的,西湖看腻了。

我们就到莫干山吧。

“但是,赴莫干山的汽车几点钟开,你知道么?”“我不知道。

横竖汽车站不远,我们撞去看。

有缘,便搭了去;倘要下午开,我们再去玩西湖。

”“也好,也好。

”他提了带来的皮包,我空手,就出门了。

黄包车拉我们到汽车站。

我们望见站内一个待车人也没有,只有一个站员从窗里探头出来,向我们慌张地问:“你们到哪里?”我说:“到莫干山,几点钟有车?”他不等我说完,用手指着卖票处乱叫:“赶快买票,就要开了。

”我望见里面的站门口,赴莫干山的车子已在咕噜咕噜地响了。

我有些茫然:原来我以为这几天莫干山车子总是下午开的,现在不过来问钟点而已,所以空手出门,连速写簿都不曾携带。

但现在真是“缘”了,岂可错过?我便买票,匆匆地拉了Z先生上车。

上了车,车子就向绿野中驶去。

坐定后,我们相视而笑。

我知道他的话要来了。

果然,他又兴高采烈地叫:“有缘!有缘!我们迟到一分钟就赶不上了!”我附和他:“多吃半碗粥就赶不上了!多撤一场尿就赶不上了!有缘!有缘!”车子声比我们的说话声更响,使我们不好多谈“有缘”,只能相视而笑。

开驶了约半点钟,忽然车头上“嗤”地一声响,车子就在无边的绿野中间的一条黄沙路上停下了。

司机叫一声“葛娘!”跳下去看。

乘客中有人低声地说:“毛病了!”司机和卖票人观察了车头之后,交互地连叫“葛娘!葛娘!”我们就知道车子的确有笔病了。

许多乘客纷纷地起身下车,大家围集到车头边去看,同时问司机:“车子怎么了?”司机说:“车头底下的螺旋钉落脱了!”说着向车子后面的路上找了一会,然后负着手站在黄沙路旁,向绿野中眺望,样子像个“雅人”。

乘客赶上去问他:“喂,究竟怎么了!车子还可以开否?”他回转头来,沉下了脸孔说:“开不动了!”乘客喧哗起来:“抛锚了!这怎么办呢?”

有的人向四周的绿野环视一周,苦笑着叫:“今天要在这里便中饭了!”

咕噜咕噜了一阵之后,有人把正在看风景的司机拉转来,用代表乘客的态度,向他正式质问善后办法:“喂!那么怎么办呢?”

你可不可以修好它?难道把我们放生了?”另一个人就去拉司机的臂:“嗳你去修吧!你去修吧!总要给我们开走的。

”但司机摇摇头,说:“螺旋钉落脱了,没有法子修的。

等有来车时,托他们带信到厂里去派人来修吧。

总不会叫你们来这里过夜的。

”乘客们听见“过夜”两字,心知这抛锚非同小可,至少要耽搁几个钟头了,又是咕噜咕噜了一阵。

然而司机只管向绿野看风景,他们也无可奈何他。

于是大家懒洋洋地走散去。

许多人一边踱,一边驾司机,用手指着他说:“他不会修的,他只会开开的,饭桶!”那“饭桶”最初由他们笑骂,后来远而避之,一步一步地走进路旁的绿荫中,或“矫首而遐观”,或“抚孤松而盘桓”,态度越悠闲了。

等着了回杭州的汽车,托他们带信到厂里,由厂里派机器司务来修,直到修好,重开,其间约有两小时之久。

在这两小时间,荒郊的路上演出了恐怕是从来未有的热闹。

各种服装的乘客──商人、工人、洋装客、摩登女郎、老太太、小孩、穿制服的学生、穿军装的兵,还有外国人,

──在这抛了锚的公共汽车的四周低徊巡游,好像是各阶级派到民间来复兴农村的代表,最初大家站在车身旁边,好像群儿舍不得母亲似的。

有的人把车头抚摩一下,叹一口气;有的人用脚在车轮上踢几下,骂它一声;有的人俯下身子来观察车头下面缺了螺旋钉的地方,又向别处检探,似乎想捡出一个螺旋钉来,立即配上,使它重新驶行。

最好笑的是那个兵,他带着枪雄愤地骂,似乎想拔出枪来强迫车子走路。

然而他似乎知道枪耍不过螺旋钉,终于没有拔出来,只是骂了几声“妈的”。

那公共汽车老大不才地站在路边,任人骂它“葛娘”或“妈的”,只是默然。

好像自知有罪,被人辱及娘或妈也只得忍受了。

它的外形还是照旧,尖尖的头,矮矮的四脚,庞然的大肚皮,外加簇新的黄外套,样子神气活现。

然而为了内部缺少了小指头大的一只螺旋钉,竟暴卒在荒野中的路旁,任人辱骂!

乘客们骂过一会之后,似乎悟到了骂死尸是没用的。

大家向四野走开去。

有的赏风景,有的讲地势,有的从容地蹲在田间大便,一时间光景大变,似乎大家忘记了车子抛锚的事件,变成picnic(1)一群。

我和Z先生原是来玩玩的,方事随缘,一向不觉得惘怅。

我们望见两个时鬃的都会之客走到路边的朴陋的茅屋边,映成强烈的对照,便也走到茅屋旁边去参观。

Z先生的话又来了:“这也是缘!这也是缘!不然,我们哪得参观这些茅屋的机会呢?”他就同闲坐在茅屋门口的老妇人攀谈起来。

“你们这里有几份人家?”

“就是我们两家。

“那么,你们出市很不便,到哪里去买东西呢?”

“出市要到两三里外的××。

但是我们不大要买东西。

乡下人有得吃些就算了。

“这是什么树?”

“樱桃树,前年种的,今年已有果子吃了。

你看,枝头上已经结了不少。

我和Z先生就走过去观赏她家门前的樱桃树。

看见青色的小粒子果然已经累累满枝了,大家赞叹起来。

我只吃过红了的樱桃,不曾见过枝头上青青的樱桃。

只知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颜色对照的鲜美,不知道樱桃是怎样红起来的。

一个月后都市里绮窗下洋瓷盆里盛着的鲜丽的果品,想不到就是在这种荒村里茅屋前的枝头上由青青的小粒子守红来的。

我又惦──────(1)意即野餐。

──编者注。

记起故乡缘缘堂来。

前年我在堂前手植一株小樱桃树,去年夏天枝叶甚茂,却没有结子。

今年此刻或许也有青青的.小粒子缀在枝头上了。

我无端地离去了缘缘堂来作杭州的寓公,觉得有些对它们不起。

我出神地对着樱桃树沉思,不知这期间Z先生和那老妇人谈了些什么话。

原来他们已谈得同旧相识一般,那老妇人邀我们到她家去坐了。

我们没有进去,但站在门口参观她的家。

因为站在门口已可一目了然地看见她的家里,没有再进去的必要了。

她家里一灶、-床、一桌,和几条长凳,还有些日用上少不得的零零碎碎的物件。

一切公开,不大有隐藏的地方。

衣裳穿在身上了,这里所有的都是吃和住所需要的最起码的设备,除此以外并无一件看看的或玩玩的东西。

我对此又想起了自己的家里来。

虽然我在杭州所租的是连家具的房子,打算暂住的,但和这老妇人的永远之家比较起来,设备复杂得不可言。

我们要有写字桌,有椅子,有玻璃窗,有洋台,有电灯,有书,有文具,还要有壁上装饰的书画,真是太噜苏了!近来年励行躬自薄而厚遇于人的Z先生看了这老妇人之家,也十分叹佩。

因此我又想起了某人题行脚头陀图像的两句:“一切非我有,放胆而走。

”这老妇人之家究竟还“有”,’所以还少不了这扇柴门,还不能放胆而走。

只能使度着噜苏的生活的我和Z先生看了十分叹佩而已。

实际,我们的生活在中国说算是噜苏的了。

据我在故乡所见,农人、工人之家,除了衣食住的起码设备以外,极少有赘余的东西。

我们一乡之中,这样的人家占大多数。

我们一国之中,这样的乡镇又占大多数。

我们是在大多数简陋生活的人中度着噜苏生活的人;享用了这些噜苏的供给的人,对于世间有什么相当的贡献呢?我们这国家的基础,还是建设在大多数简陋生活的工农上面的。

望见抛锚的汽车旁边又有人围集起来了,我们就辞了老妇人走到车旁。

原来没有消息,只是乘客等得厌倦,回到车边来再骂脱几声,以解烦闷。

有的人正在责问司机:“为什么机器司务还不来?“你为什么不乘了他们的汽车到站头上去打电话?快得多哩!”但司机没有什么话回答,只是向那条漫漫的长路的杭州方面的一端盼望了一下。

许多乘客大家时时向这方面盼望,正像大旱之望云霓。

我也跟着众人向这条路上盼望了几下。

那“青天漫漫覆长路”的印象,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可以画得出来。

那时我们所盼望的是一架小汽车,载着一个精明干练的机器司务,带了一包螺旋钉和修理工具,从地平线上飞驰而来;立刻把病车修好,载了乘客重登前程。

篇2:丰子恺感恩的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没有到桂林时,早已听见这句话。我预先问问到过的人:“究竟有怎样的好?”到过的人回答我,大都说是“奇妙之极,天下少有”。这正是武汉疏散人口,我从汉口返长沙,准备携眷逃桂林的时候。抗战节节扔失利,我们逃难的人席不暇暖,好容易逃到汉口,又要逃到桂林去。对于山水,实在无心欣赏,只是偶然带便问问而已。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闲。我在这一闲的时候想象桂林的山水,假定它比杭州还优秀。不然,何以可称为“甲天下”呢?我们一家十人,加了张梓生先生家四五人,合包一辆大汽车,从长沙出发到桂林,车资是二百七十元。经过了衡阳、零陵、邵阳,入广西境。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果然在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展开在我的眼前。初见时,印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象西湖的庄子内的石笋,不过形状庞大,这令人想起古画中的远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的水更绿,果然可爱。

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能得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开明书店的经理,替我租定了马皇背(街名)的三间平房,又替我买些竹器。竹椅、竹凳、竹床,十人所用,一共花了五十八块桂币。桂币的价值比法币低一半,两块桂币换一块法币。五十八块桂币就是二十九块法币。我们到广西,弄不清楚,曾经几次误将法币当作桂币用。后来留心,买物付钱必打对折。打惯了对折,看见任何数目字都想打对折。我们是六

月二十四日到桂林的。后来别人问我哪天到的,我回答“六月二十四日”之后,几乎想补充一句:“就是三月十二日呀!”汉口沦陷,广州失守之后,桂林也成了敌人空袭的目标,我们常常逃警报。防空洞是天然的,到处皆有,就在那拔地而起的山的脚下。由于逃警报,我对桂林的山愈加亲近了。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认识清楚了。我渐渐觉得这些不是山,而是大石笋。因为不但拔地而起,与地面成九十度角,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无一点树木

或花草。久而久之,我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许多大石笋,比西湖的庄子里的更大更多而已。我对于这些大石笋,渐渐地看厌了。庭院中布置石笋,数目不多,可以点缀风景;但我们的“桂林”这个大庭院,布置的石笋太多,触目皆是,岂不令人生厌。我有时遥望群峰,想象它们是一只大动物的.牙齿,有时望见一带尖峰,又想起小时候在寺庙里的十殿阎王的壁画中所见的尖刀山。假若天空中掉下一个巨人来,掉在这些尖峰上,一定会穿胸破肚,鲜血淋漓,同十殿阎王中所绘的一样。这种想象,使我渐渐厌恶桂林的山。这些时候听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盛誉,我的感想与前大异:我觉得桂林的特色是“奇”,却不能称“甲”,因为“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是总平均分数。桂林的山在天下的风景中,决不是尽善尽美。其总平均分数决不是“甲”。世人往往把“美”与“奇”两字混在一起,搅不清楚,其实奇是罕有少见,不一定美。美是具足圆满,不一定奇。三头六臂的人,可谓奇矣,但是谈不到美。天真烂漫的小孩,可为美矣,但是并不稀奇。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正同三头六臂的人一样。我是爱画的人,我到桂林,人都说“得其所哉”,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入我的画。这使我想起了许多可笑的事:有一次有人报告我:

“你的好画材来了,那边有一个人,身长不满三尺,而须长有三四寸。”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这男子身体不过同桌子面高,而头部是个老人。对这残废者,我只觉得惊骇、怜悯与同情,哪有心情欣赏他的“奇”,更谈不到美与画了。又有一次到野外写生,遇见一个相识的人,他自言熟悉当地风物,好意引导我去探寻美景,他说:“最美的风景在那边,你跟我来!”我跟了他跋山涉水,走得十分疲劳,好容易走到了他的目的地。原来有一株老树,不知遭了什么劫,本身横卧在地,而枝叶依旧欣欣向上。我率直地说:“这难看死了!我不要画。”其人大为扫兴,我倒觉得可惜。可惜的是他引导我来此时,一路上有不少平凡而美丽的风景,我不曾写得。而他所谓美,其实是奇。美其所美,非吾所谓美也。这样的事,我所经历的不少。桂林的山,便是其中之一。

篆文的山字,是三个近乎三角形的东西。古人造象形字煞费苦心,以最简单的笔划,表出最重要的特点。象女字、手字、木字、草字、鸟字、马字、山字、水字等,每一个字是一幅速写画。而山因为望去形似平面,故造出的象形字的模样,尤为简明。从这字上,可知模范的山,是近于三角形的,不是石笋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范的山,只是山之一种——奇特的山。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又可知周围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的山,给广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广西省政治办得好,有模范省之称,正是环境的影响;广西产武人,多军人,也是拔地而起的山的影响。但是讲到风景的美,则广西还是不参加为是。

篇3: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思想

儿童是上帝赋予的礼物, 童年是人生的毕竟阶段,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以父亲为本位, 崇拜祖先, 推崇老者, 这种文化根本上是对儿童天性的泯灭, 儿童是不被重视的群体, 儿童的成长也过早的被光宗耀祖的功力思想浸染, 儿童的天性在最初的时期就已经萎缩变形。

五四时期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 这种解放最大的意义就是对人的发现, 并且进一步发现了“儿童”。20世界初新文学运动一开始, 丰子恺就表现了对于儿童世界的极大热情。这在他的文章《儿女》中就明确地说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和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1。儿童在丰子恺的思想中和神明、星辰、艺术是并列的。那么“童心”到底是什么呢?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童心”即“孩子本来的心……不是经过这世间的造作后的心。明言之, 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疵, 天真烂漫的真心”2。本来的心、真心营造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世界”。尤其在五四之后丰子恺以如此集中的文字来描写儿童世界, 这在当时是极少的。人们在长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下, 儿童这一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人们开始意识到, 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原来直通人心灵的内核,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内层。

丰子恺以儿童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章。但丰子恺的散文不仅仅属于儿童。丰子恺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于万物细微的观察、对于现实的同情和对于永恒的追寻, 这一切因素的综合使得他的散文获得了一种“诗”的品质。于是, 在一个纯真、自然、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中, 我们看到了自己逝去的童年, 看到诗, 看到欢乐和柔情。

丰子恺以白描式的手法、清新而又蕴藉的叙事方式描写人类最初的情感, 这些情感融合着丰子恺自己的生命体验, 表现了一种人性的、乐观的、美的主题思想。这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 《儿女》中写小孩嬉笑玩闹的场面:孩子们破坏“我”的东西, 拿起笔随意的挥舞, 洒的一地一身的墨水, 撞翻茶壶, 壶盖打翻在地上……这在大人眼中看来是让人厌烦的举动, 但丰子恺却在短暂的厌烦之后写道:“我立刻后悔, 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 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 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 终于变批为抚摸”3。在丰子恺的思想中, 儿童的天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由衷的喜爱孩子们, 天马行空地吵闹在他的笔下霎时也变得妙趣横生。丰子恺崇尚这种彻底的真实而又简单的儿童生活, 他会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孩子的心境, 会把自己放在儿童的高度和他们同喜同悲。《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孩子对逃难的理解让丰子恺明白儿童才能“真正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 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 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4。这不正体现了童心即赤子之心, 还原世界最初的面貌, 儿童的心境最接近世界的本体。成人需要时时恢复自己的童年心境, 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本心, 而回到儿童的心境, 需要淡定从容的内心, 丰子恺正拥有这样平和从容的风度, 这样的风度使丰子恺能在痛苦的年代中发现儿童, 并且将儿童世界趣味化、诗化。丰子恺用自己的文字, 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儿童的世界, 其中蕴含着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这种种力量让我们为之感动。

儿童世界向我们诉说着让人深深感动的情愫、思想和人格精神, 大人应该向儿童靠拢, 接近儿童的心理, 那么“童心”应该怎样生成呢?在丰子恺的观念中“他们的世界原来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 与‘宗教的世界’想毗连”5。这也点出艺术与宗教和童心是息息相关的。丰子恺把人的生活分为三层:一、物质生活;二、精神生活;三、灵魂生活。而世间居第一层的人占大多数, 居第二层的也很多, 上第三层的需要有大脚力。这其实点明了在尘世中大多数人通过艺术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 每一个人在世间都如离家在外的游子, 但是, 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 艺术带给人精神的安慰、生活的情趣、心灵的家园。丰子恺对于艺术的追寻极大一部分体现为对于童心的回归。

大人对于世界总是持一种功利态度, 然而儿童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对世界总是保持一种“绝缘”的态度, 这种态度, 与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看待众生相是无功利的, 在丰子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会明确的告诉对方我喜欢你, 坐火车就是出去旅游而并不是逃难, 看到街口卖小鸡的商贩就一齐嚷着“要买!要买!”, 一旦没买成, 最初的快乐就变成了一滴滴的眼泪……孩子们随着自己的心意或哭或笑或闹。丰子恺在和孩子们亲近的过程中, 渐渐看到大人在尘世中的计算心理、大人式的权威教条主义, 这使得大人们渐渐失去了天真的人生乐趣。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近。”李叔同曾给丰子恺取法号“婴行”, 他的另一位老朋友马一浮说:“然艺之独绝者往往超出情识之表, 乃与婴儿为近。婴儿任天而动, 亦以妄想, 缘气尚浅, 未与世俗接耳。今观子恺之贵婴儿, 其言恣直, 似不思议境界。盖子恺目中之婴儿, 乃真具大人相, 而世所名大人, 猥琐忿矜, 乃真失其本心者也。”6“婴行——婴儿——童心”这正道出了丰子恺的性格和宗教的缘分。丰子恺的文章正如他的人一般以一种婴儿的心态进行虔诚地写作, 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对于儿童的敬畏、对于儿童的赞美、对于儿童的无限宽容。对于宗教我们也在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虔诚的心, 慢慢的接近它、欣赏它、赞美它, 因而在丰子恺的思想里, 不管是艺术、宗教还是童心, 它们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相似之处, 让人在发张过程中, 应该时时警惕保持自己的“大人相”, 这种“大人相”在丰子恺看来应该具有孩子气, 这才是真正的人。

丰子恺一方面赞美儿童纯真的心, 一方面也在为童心的发展担忧。大人作为社会的主宰, 正逐渐沦为金钱、名利的奴隶, 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感叹当人从美丽的童年到蓬勃的青年而后进入黯淡的中年, 在时间的变迁中, 人反而越来越虚伪,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甚至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 也应该向儿童学习他们天真烂漫的态度, 否则就会被社会的种种幻象所迷惑。他以佛家“悲欣交集”的态度关注着现实世界中的儿童, 也藉此希望大人们能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儿童的身上。因而在人的历史进程中, 不论你是平民大众还是艺术家, 都应该时时回头看看, 去追寻自己最初的本心。

在丰子恺的文字中我们回归童年, 在回归童年的过程中, 渐渐敞开自己最初的本心——童心, 这是诗意的、柔软的、美的, 正如人最初降临到世上, 让我们以最纯真的眼去观察世间万物, 最纯净的心去体验一切的真善美, 这正是丰子恺散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摘要: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具一格的。他的散文与儿童世界相互生发, 趣味也多由童心流出。对于儿童, 丰子恺怀有无限的爱心和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丰子恺,童心,艺术

参考文献

[1].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115-116.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79.

[3].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15.

[4].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22.

[5].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二)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248.

篇4:丰子恺感恩的散文

【关键词】《旅宿》 夏目漱石 丰子恺 散文

夏目漱石的《旅宿》,描述了画家来到一个乡下温泉村,一直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家态度去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的故事。《旅宿》情节简单却辞藻华丽,极力营造出一个幽雅静美的世外桃源空间。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夏目漱石非功利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引起了丰子恺强烈的共鸣。

极度喜爱这本书的丰子恺先后于1956、1974年两度翻译《旅宿》,并在五篇文章中引用《旅宿》。他的一生都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晚年所作的《塘栖》中引用后甚至发出“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的感慨。

本文将通过重点梳理《旅宿》对子恺散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丰子恺受《旅宿》强烈共鸣背后的原因。

一、直接影响

(一)五次引述

丰子恺对《旅宿》喜好之深,首先就反映在他多次引用《旅宿》的文段。这些引用中有的是原意引用,有的则是进行补充和引申。学者杨晓文在《夏目漱石与丰子恺》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丰子恺提及或引用夏目漱石的文章。笔者在其基础上,挑出引用《旅宿》的文章,备注具体征引语境,详情见下表:

从而立之年到人生七十古来稀,丰子恺在其一生的著述活动中,无论是沉思默想,欢愉逍遥,还是苦闷落魄的时刻,始终深深收到《旅宿》的影响。

(二)《野外理发处》——素材化用

除直接引用以外,丰子恺的《野外理发处》化用了《旅宿》中第五章的素材。以下将就其中的相似性作梳理。

《野外理发处》讲述的是“我”在船上观摩岸上的剃头担,为剃头司务和被剃者作画的情景。而《旅宿》的第五节则主要描述了理发店的剃头司务一边为主人公“我”剃头,一边与“我”谈论那美小姐的情景。

围绕着剃头这一特定的主题,两篇文章都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剃头司务剃头工作的粗鲁莽撞。《旅宿》中“剃头司务狠命地在我头上搔着,我觉得所有的头发都连根掉落,整个头皮条条肿起,余势通过头盖骨,一直震荡到脑浆里”,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我”头皮的剧烈之痛。而《野外理发处》中“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让读者感受到被剃者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同时,两位作者对这种粗鲁莽撞的行为都不是纯粹贬斥的,而是以一种对待非文明教化、淳朴自然的角度去感受的。

除此之外,两篇文章还都包含了对被剃者和剃头者主被动关系的思考。二者都认为,在剃头期间剃头司居于主导地位而被剃者居于从属地位。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

在《旅宿》中,这种思考是站在被剃者“我”的立场上的,“使我怀疑这期间头颅的所有权到底是全部属于剃头司务之手呢,还是我也有分”在《野外理发处》中,这种思考则是居于剃头司务和被剃者之外的视角,一个绘画者“我”的视角上,“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丰子恺的《野外理发处》具有与《旅宿》相似的剃头细节描写与思考,但丰子恺作品仍有其独到之处。《野外理发处》还重点描述了“我”绘画“剃头担”的生动画面和与老板娘交谈的情景。而这都是作为一个画家的角度去观察的,极为富有个人性与纪实性。这篇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丰子恺作为一个散文和漫画兼通的艺术家所独有的闲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丰子恺作品的主题与素材在某些地方无疑参考了《旅宿》。但丰子恺的参考,不是显而易见的模仿,而是以亲身经历为题材,推陈出新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二、间接影响

(一)图画叙事法

《旅宿》的主人公是一名画师,因此观察世界的方式犹如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丰子恺的散文处处皆画的特点,除了源于其独特的漫画家视角,其中也不无《旅宿》的影响。

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反映在方方面面。如《旅宿》把食物看做艺术品去欣赏,尤其喜欢以色彩搭配的角度去品鉴。当小女仆送上一道“嫩蕨中间有红白相间的虾”这道“好色彩”的菜时,主人公认为吃了很可惜。而对于羊羹的描述,从质地、光线、盛装的器具去欣赏,更是把点心视作高雅的艺术品。

除把食物等静物看作一副画,夏目漱石与丰子恺也善于把动态的人物,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中,进行静态的人物塑造。

陈雪认为《旅宿》具有独特的图像性叙事特征,即“利用淡化时间的叙述,展现出图像系列并置的效应”。在《旅宿》中,那美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一幅幅静态画面所塑造而成的。在听闻那美的传闻时,主人公对那美的想象是一幅画,“新娘的马停在那棵樱花树下的时候,樱花簌簌地掉下来,高岛田头上尽是斑斑烂烂的花瓣。”。在小说的最后,当那美姑娘脸上露出了一丝“哀怜”的神情,主人公“胸中的画面在一刹那间成就了。”

在丰子恺《我的母亲》中,母亲形象在文章开头就以图像的方式定型。

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下文主要围绕着“眼睛里严肃光辉”与“口角上慈爱的笑容”而展开,描绘出“母亲坐在八仙椅上招呼来往的人”、“丰子恺离乡时母亲的神情”等一幅幅静态的画面。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旅宿》中,主人公与“画中人”那美的接触,是自觉带有赏画性质的接触,故描绘出一幅幅那美的图画,而没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过多的关注。在《我的母亲》中,丰子恺通过记忆中母亲一个个静止的姿态和形象,突出母亲“严肃”与“慈爱”并重的心理特质。

(二)非人情与绝缘

1.夏目漱石的非人情

《旅宿》这部中篇小说是夏目漱石“非人情”文艺理论的创作实践,艺术化结晶。夏目漱石在其《文学论》的第二编第三章中,使用了“非人情”的概念,认为其为“抽去了道德的文学”。总而言之,“非人情”的世界观是一种离开人情社会,非功利,超脱世俗的世界观。

在《旅宿》第二章中,主人公以一种艺术的审美方式去倾听老婆婆口中长良少女的古雅故事。但当婆婆开始闲谈家常时。“我”却极为不满:“冒着崎岖之险,好容易来到这里;若胡乱地被拖回俗界,就失去我飘然离家的初意了。”

在这里,“我”呈现了一种拒绝被拉入尘世社会的姿态。

2.丰子恺的绝缘

“绝缘”的概念,于丰子恺《看展览会用的眼镜》中被提出:

戴上这幅“绝缘”的眼镜,望出来所见的森罗万象,个个是不相关系的独立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没有实用的、专其为自己而存在的有生命的现象。

这种绝缘的观念,不仅与艺术生活相联系。在丰子恺《实行的悲哀》中,作者见游人泛舟湖上犹如仙人,亲自实行的时候却只有不快,总结出“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这种拒绝参与进入俗世生活中的姿态,可以说是“绝缘”的姿态,也可以说是“非人情”的姿态。

可以说,丰子恺的“绝缘”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旅宿》“非人情”的思想。两者相较,“非人情”强调的是远离俗世人情的生活,而“绝缘”强调的是远离一切因果关系。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的,一样表达了一种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超然态度。而且,无论是丰子恺还是夏目漱石都清楚地明白身处人类社会是不能完全超脱物外的,故而只能一边提倡这种超然态度,一边自觉地表达这种暂时性超然的无力感。

三、共鸣缘由

丰子恺对《旅宿》产生强烈的共鸣,从个人身份上而言,是由于小说主人公的画师身份与丰子恺漫画家身份的相似性。但更重要的是,于文化背景而言,丰子恺对夏目漱石《旅宿》的接受是基于对东方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共同推崇。

1.对东方文化的推崇

丰子恺自幼接受举人父亲的熏陶,后师从夏丐尊、弘一大师李叔同,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密切联系。儿子丰华瞻在《丰子恺与诗词》中梳理了丰子恺与古典诗词的密切联系。丰子恺有一种人淡如菊的中国古典文人气息,在写作中也往往信手拈来中国传统诗词与典故。

夏目自幼喜爱汉学,故在《旅宿》中,主人公多次感兴所作,皆是汉诗。此外,《旅宿》还引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王维《竹里馆》的全诗。杜冰卉在《《草枕》的中国文学元素运用及意义》(《草枕》即《旅宿》的日本名)中梳理了《旅宿》对中国文学典籍的引用、化用与临摹。

与此同时,《旅宿》中也有大量的俳句,整篇小说也富有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趣味之美。因此,丰子恺对《旅宿》的喜爱是基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喜好,加之对东洋唯美文化的吸收。

2.对禅宗文化的推崇

丰子恺八岁丧父,即对佛教生命“无常”有所体会,后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大学师从李叔同。李叔同于1918年正式剃度皈依佛门,成为弘一大师。深受恩师影响的丰子恺走近佛教,最终于1928年成为一名在家居士,法名婴行。

《旅宿》第十一章,就有主人公登山拜访老和尚的情节。老和尚的不拘形迹,“我”的随性而行,观海寺的神圣气氛,禅趣悠然。除此之外,《旅宿》中还有大量的禅宗术语。学者马英萍对《旅宿》第六章的一段文字,作如下解读:

这里的“放下”, 指舍弃执著, 是禅宗用语;“泥团”指人的肉体, 语出禅宗典籍《碧岩录》第 81则:“山云,弄泥团汉,有什么限。”。而“破笠”一句来源于《维摩经》,据经书上说, 维摩居士狭小的房间内可容纳众人无数。

一段话中有三个禅语,可见《旅宿》禅宗气息的浓厚。也正是这种对禅宗文化的推崇,成为居士丰子恺喜爱《旅宿》的原因之一。

丰子恺生活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毋庸置疑受到了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他留学日本仅仅十个月,所接受的影响深度也与其他留日派有所差异。丰子恺对《旅宿》的共鸣与喜爱,有对东洋唯美文化的推崇,但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留学生普遍的崇洋媚外情结的对比下,丰子恺对《旅宿》的喜爱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日]夏目漱石著;丰子恺译. 旅宿. 夏目漱石选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06.

[2]丰一吟著. 丰子恺传.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02.

[3]丰华瞻,殷琦编. 丰子恺研究资料.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11.

[4]丰子恺著;丰陈宝等编. 丰子恺文集 (1-4艺术卷)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09.

[5]丰子恺著;丰陈宝等编. 丰子恺文集 (5-7 文学卷)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09.

篇5:丰子恺散文《艺术的逃难》

那年日本军在广西南宁登陆,向北攻陷宾阳。浙江大学正在宾阳附近的宜山,学生、教师扶老携幼,仓皇向贵州逃命。道路崎岖,交通阻塞。大家吃尽千辛万苦,才到得安全地带。我正是其中之一人,带了从一岁到七十二岁的眷属十人,和行李十余件,好容易来到遵义。看见比我早到的浙大同事某君,他幽默地说:“听说你这次逃难很是艺术的?”我不禁失笑,因为我这次逃难,的确受艺术的帮忙。

那时我还在浙江大学任教。因为宜山每天两次警报,不胜奔命之苦。我把老弱者六人送到百余里外的思恩县的学生家里。自己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女四人(三女一男)住在宜山;我是为了教课,儿女是为了读书。敌兵在南宁登陆之后,宜山的人,大家忧心悄悄,计划逃难。然因学校当局未有决议,大家莫知所适从。我每天逃两个警报,吃一顿酒,迁延度日。现在回想,真是糊里糊涂!

不久宾阳沦陷了!宜山空气极度紧张。汽车大敲竹杠。“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管学校如何,大家各自设法向贵州逃。我家分两处,呼应不灵,如之奈何!幸有一位朋友,代我及其他两家合雇一辆汽车,竹杠敲得不重,一千二百元(一九三九年的)送到都匀。言定经过离此九十里的德胜站时停一停,让我的老弱六人上车。一方面打长途电话到思恩,叫他们整理行物,在德胜站等候我们的汽车。岂知到了开车的那一天,大家一早来到约定地点,而汽车杏无影踪。等到上午,车还是不来,却挂了一个预报球!行李尽在路旁,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大家捏两把汗。幸而警报不来;但汽车也不来!直到下午,始知被骗。丢了定洋一百块钱,站了一天公路。这一天真是狼狈之极!

找旅馆住了一夜。第二日我决定办法:叫儿女四人分别携带轻便行李,各自去找车子,以都匀为目的地。谁先到目的地,就在车站及邮局门口贴个字条。说明住处,以便相会。这样,化整为零,较为轻便了。我惦记着在德胜站路旁候我汽车的老弱六人,想找短路汽车先到德胜。找了一个朝晨,找不到。却来了一个警报,我便向德胜的公路上走。息下脚来,已经走了数里。我向来车招手,他们都不睬,管自开过。一看表还只八点钟,我想,求人不如求己,我决定徒步四十五里到怀远站,然后再找车子到德胜。拔脚迈进,果然走到了怀远。

怀远我曾到过,是很热闹的一个镇。但这一天很奇怪:我走上长街,店门都关,不见人影。正在纳罕,猛忆“岂非在警报中?”连忙逃出长街,一口气走了三四里路,看见公路旁村下有人卖团子,方才息足。一问,才知道是紧急警报!看表,是下午一点钟。问问吃团子的两个兵,知道此去德胜,还有四十里,他们是要步行赴德胜的。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我吃了一碗团子,用毛巾填在一只鞋子底里,又脱下头上的毛线帽子来,填在另一只鞋子底里。一个兵送我一根绳,我用绳将鞋和脚扎住,使不脱落。然后跟了这两个兵,再上长途。我准拟在这一天走九十里路,打破我平生走路的记录。路上和两个兵闲谈,知道前面某处常有盗匪路劫。我身上有钞票八百余元(一九三九年的),担起心来。我把八百元整数票子从袋里摸出,用破纸裹好,握在手里。倘遇盗匪,可把钞票抛在草里,过后再回来找。幸而不曾遇见盗匪,天黑,居然走到了德胜。到区公所一问,知道我家老弱六人昨天一早就到,住在某伙铺里。我找到伙铺,相见互相惊讶,谈话不尽。此时我两足酸痛,动弹不得。伙铺老板原是熟识的,为我沽酒煮菜。我坐在被窝里,一边饮酒,一边谈话,感到特殊的愉快。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其温暖的一面。

次日得宜山友人电话,知道我的儿女四人中,三人已于当日找到车子出发。啊!原来在我步行九十里的途中,他们三人就在我身旁驶过的车子里,早已疾行先长者而去了!我这里有七十二岁的老岳母、我的老姐、老妻、十一岁的男孩、十岁的女孩,以及一岁多的婴孩,外加十余件行李。这些人物,如何运往贵州呢?到车站问问,失望而回。又次日。又到车站,见一车中有浙大学生。蒙他们帮忙,将我老姐及一男孩带走,但不能带行李。于是留在德胜的,还有老小五人,和行李十余件,这五人不能再行分班,找车愈加困难。而战事日益逼近,警报每天两次。我的头发便是在这种时光不知不觉地变白的!

在德胜空住了数天,决定坐滑竿,雇挑夫,到河池,再觅汽车。这早上来了十二名广西苦力。四乘滑竿,四个脚夫。把人连物,一齐扛走,迤逦而西,晓行夜宿,三天才到河池。这三天的生活竟是古风。旧小说中所写的关山行旅之状,如今更能理解了。

河池地方很繁盛,旅馆也很漂亮。我赁居某旅馆,楼上一室,镜台、痰盂、茶具、蚊帐,一切俱全,竟像杭州的二三等旅馆。老板是读书人,知道我的“大名”,招待得很客气;但问起向贵州的.汽车,他只有摇头。我起个大早,破晓就到车站去找车子,但见仓皇、拥挤、混乱之状,不可向迩,废然而返。第二天又破晓到车站,我手里拿了一大束钞票而找司机。有的看看我手中的钞票,抱歉地说,人满了,搭不上了!有的问我有几个人,我说人三个,行李八件(其实是五个,十二件),他好像吓了一跳,掉头就走。如是者凡数次。我颓唐地回旅馆。站在窗前怅望,南国的冬日,骄阳艳艳,青天漫漫,而予怀渺渺,后事茫茫,这一群老幼,流落道旁,如何是好呢?传闻敌将先攻河池,包围宜山;柳州。又传闻河池日内将有太空袭。这晴明的日子,正是标准的空袭天气。一有警报,我们这位七十二岁的老太太怎样逃呢?万一突然打到河池来,那更不堪设想了!

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天,前途似乎已经绝望。旅馆老板安慰我说:“先生还是暂时不走,在这里休息一下,等时局稍定再说。”我说:“你真是一片好心!但是,万一打到这里来,我人地生疏,如之奈何?”他说:“我有家在山中,可请先生同去避乱。”我说:“你真是义士!我多蒙照拂了。但流亡之人,何以为报呢?”他说:“若得先生到乡,趁避乱之暇,写些书画,给我子孙世代宝藏,我便受赐不浅了!”在这样交谈之下,我们便成了朋友。我心中已有七八分跟老板入山;二三分还想觅车向都匀走。

次日,老板拿出一副大红闪金纸对联来,要我写字。说:“老父今年七十,蛰居山中。做儿女的糊口四方,不能奉觞上寿,欲乞名家写联一副,托人带去,聊表寸草之心,可使蓬荜生辉!”我满口答允。就到楼下客厅中写对。墨早磨好,浓淡恰到好处,我提笔就写。普通庆寿的八言联,文句也不值得记述了。那闪金纸是不吸水的,墨渖堆积,历久不干。门外马路边太阳光作金黄色。他的管帐提议:抬出门外去晒,老板反对,说怕被人踏损了。管帐说:“我坐着看管!”就由茶房帮同,把墨迹淋漓的一副大红对联抬了出去。我写字时,暂时忘怀了逃难。这时候又带了一颗沉重的心,上楼去休息,岂知一线生机,就在这里发现。

老板亲自上楼来,说有一位赵先生要见我。我想下楼,一位穿皮上衣的壮年男女已经走上楼来了。他握住我的手,连称“久仰”,“难得”。我听他的口音,是无锡、常州之类。乡音入耳,分外可亲。就请他在楼上客间里坐谈。他是此地汽车加油站的站长,来的不久。适才路过旅馆,看见门口晒着红对子,是我写的,而墨迹未干,料想我一定在旅馆内,便来访问。我向他诉说了来由和苦衷,他慷慨地说:“我有办法。也是先生运道太好:明天正有一辆运汽油的车子开都匀。尚有空地,让先生运走。”我说:“那么你自己呢?”他说:“我另有办法。况且战事尚未十分逼近,我是要到最后才走的。”讲完了,他起身就走,说晚上再同司机来看我。

我好比暗中忽见灯光,惊喜之下,几乎雀跃起来。但一刹那间,我又消沉,颓唐,以至于绝望。因为过去种种忧患伤害了我的神经,使它由过敏而变成衰弱。我对人事都怀疑。这江苏人与我萍水相逢,他的话岂可尽信?况在找车难于上青天的今日,我岂敢盼望这种侥幸!他的话多分是不负责的。我没有把这话告诉我的家人,免得她们空欢喜。

岂知这天晚上,赵君果然带了司机来了。问明人数,点明行李,叮嘱司机之后,他拿出一卷纸来,要我作画。我就在灯光之下,替他画了一幅墨画。这件事我很乐愿,同时又很苦痛。赵君慷慨乐助。救我一家出险,我写一幅画送他留个永念,是很乐愿的。但在作画这件事说,我一向欢喜自动,兴到落笔,毫无外力强迫,为作画而作画,这才是艺术品,如果为了敷衍应酬,为了交换条件,为了某种目的或作用而作画,我的手就不自然,觉得画出来的笔笔没有意味,我这个人也毫无意味。但在那时,也只得勉强破例,在昏昏灯火下用恶劣的纸笔作画。次日一早,赵君亲来送行,汽车顺利地开走。下午,我们老幼五人及行李十二件,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都匀。汽车站壁上贴着我的老姐及儿女们的住址,他们都已先到了。全家十一人,在离散了十六天之后,在安全地带重行团聚,老幼俱各无恙。我们找到了他们的时候,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来。正是“人世难逢开口笑,茅台须饮两干杯!”这晚上十一人在中华饭店聚餐,我饮茅台酒大醉。

一个普通平民,要在战事紧张的区域内舒泰地运出老幼五人和十余件行李,确是难得的事。我全靠一副对联的因缘,居然得到了这权利。当时朋友们夸饰为美谈。这就是某君所谓“艺术的逃难”。但当时那副对联倘不拿出去晒,赵君无由和我相见,我就无法得到这权利,我这逃难就得另换一种情状。也许更好;但也许更坏;死在铁蹄下,转乎沟壑……都是可能的事。人真是可怜的动物!极微细的一个“缘”,例如晒对联,可以左右你的命运,操纵你的生死。而这些“缘”都是天造地设,全非人力所能把握的。寒山子诗云:“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宗教。所以我的逃难,与其说是“艺术的”,不如说是“宗教的”。人的一切生活,都可说是“宗教的”。

赵君名正民,最近还和我通信。

篇6:《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上一篇:初中一年级随笔作文下一篇:用来激励自己的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