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彩到色彩构成到色彩设计

2022-09-10

色彩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它来源于光。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大多数人们只知道看到的东西有颜色, 却不知道颜色是什么。

两种以上的色彩, 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 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 并产生比较作用, 被称为色彩对比。

将相同的色彩, 放在黑色和白色上, 比较色彩的感觉, 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亮, 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 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 对配色结果产生的影响, 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 会让人感觉不安。

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 会感觉不太鲜明, 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比时, 则显得鲜明, 这种色彩的对比称为纯度对比。

色彩构成则是建立在色彩原理的基础上——即将两个以上的色彩, 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 重新组合搭配, 在互相作用下构成新的和美的色彩关系。色彩构成, 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 将复杂的视觉表现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构成, 并能发现、把握尽可能美的搭配创造。

黑、白、灰, 色度学上称之为黑白系列。无彩色系没有色相和纯度, 只有明度变化。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来表示, 明度越高, 越接近白色;反之亦然。

明度和纯度是色彩构成中的主体, 他们中的搭配比重决定着画面的观感。

图中的主题部分, 闹钟上的橙色就是高纯度颜色, 背景颜色都是低纯度低明度, 其余部分则为高明度低纯度, 这样的画面比较和谐。如果一个画面都是高纯度色块, 那画面将非常跳, 反之则灰暗。

但是色彩构成和色彩设计是有着区别的。色彩构成注重色彩本身的 (共性) 规律, 可不带有明确的设计目的性。设计色彩一般是在色彩构成对色彩基本规律上, 有针对性的色彩。设计色彩偏重专业性。总的来说, 思想不同, 构成主要是规律的运用, 色彩主要是思想的突破。

同时, 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绘画中色彩起着独特的作用。它在塑造中可以起到增强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巧妙地运用色彩, 能使美术作品增加光彩, 给人的印象更强烈、更深刻, 塑造的艺术形象, 能够更真实、更准确和更鲜明地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 因而也就更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设计色彩则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 表现物体之空间, 它更注重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 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

绘画色彩重在表现自然物象及绘画者的情感表达, 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 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的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参考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 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

色彩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快节奏、多层次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视觉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等诸多因素, 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 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色彩设计是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的, 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 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都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 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传统色彩更加注重于情感的表达, 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对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和情调意境有着很大关系。设计色彩与其不同的是要符合时代与环境、地域等等不同的审美。同时着重以实用为前提, 强调大众接受为目的, 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

在比较当中, 我们发现设计色彩有其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设计色彩一方面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表现, 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自然的变化。一方面, 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认识, 同时个人的主观感受也相当重要, 不局限三维的界定, 在艺术风格上做到多元化、个性化。

色彩引起的共同感情, 对于色彩的设计和应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工厂的车间、机关办公室冬天的朝北房间, 使用暖色能增加温暖感;为了避免发生事故, 交通信号灯用黄红绿这种对比比较强烈的颜色。“先声夺人”就是色彩设计的魅力所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是设计师感情的表达, 也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色彩, 无论是无色设计还是有色设计, 都是和色彩有关系, 大到身边的产品汽车, 室内装饰, 建筑物.小到最开始的色彩静物, 色彩装饰画, 都离不开色彩.生活中离不开色彩。

有彩色系是光谱上呈现出的红、橙、黄、绿、青、蓝、紫, 再加上它们之间若干调和出来的色彩。只有有彩色才具备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上一篇:《浙江省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解读下一篇:地质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