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2024-05-01

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精选8篇)

篇1: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以《心灵的自我救赎》为题的哲理小故事

心灵的自我救赎

看过一则关于一个囚犯的报道。

男人在成为囚犯之前,曾经是个很体贴的丈夫,很和蔼的父亲。只因一年前,他的妻子另寻新欢,他难以压制内心的怒火,发誓一定要报复那个第三者。

终于有一天来了机会,男人发现第三者真趿拉着拖鞋在街上散步,两眼鼓胀得满是痛恨的血丝,男人加足油门,朝那个横刀夺爱的第三者撞去。

第三者被撞成高度瘫痪,男人也因此把后半辈子都交给了监狱。

入狱后的男人,仍然看什么都不顺眼,在狱中经常和同室的犯人打架,表现极差,很少有人愿意和他交往。

一个秋夜,男人正在熟睡,突然间地动山摇,所有人都大呼小叫,男人的第一直觉是“地震了”!整个牢房顿时乱作一锅粥。

大地在不停地摇晃,突然,一个维持秩序的狱警被压在倒塌的铁架下面,瞬间,一股鲜血冒了出来。

牢房裂开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口子,其他的狱警都在忙着拯救困在牢房里的犯人,男人清楚,如果这时候逃跑,轻而易举。

这个罪恶的想法在男人脑海瞬间闪过,病菌一样地四散开来。然而,男人并没有这样做,他用自己的理智给自己的邪恶念头来了个急刹车。

男人狠狠闪了自己一个耳光,然后发了疯地加入到救人的队伍中去,男人先是救下了那个被铁架压伤的狱警,然后,又加入到了废墟挖掘队伍中去,两个小时后,震魔暂停,狱警清点了一下犯人,无一人逃跑。男人在这次地震中表现突出,被减刑3年。

后来,男人又因为出色的表现,两次获得减刑。10年后,男人被提前释放。这时候的男人55岁,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家电子管制造厂。又5年,男人的生意越做越大,为国内多家著名品牌提供零部件制造。在这5年间,男人的工厂吸纳了有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近3000人,资助了多家孤儿院。

男人因此成了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名人,还曾多次受过政府的表彰。

媒体铺天盖地地宣扬男人的善举,男人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曾经是个有伤的人,是我通过心灵的努力抑制了伤口的感染,如今我痊愈了,我要把我克制伤口感染的方法推荐给和我一样有病的每一个人。

媒体评价男人说,他是通过自我疗伤走出了一条灵魂涅槃的路,面对现实的.滩涂,他还曾挽着难兄难弟的手臂,与他们一同飞越,这样的男人,才是真男儿!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藤野。藤野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改变自己是在心里给自己修一条路,一条由崎岖变得平坦的路。

影响别人是在路两旁栽种了无数形色各异的花草,让别人行在路上,美妙在心间泛起波澜。

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自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在这样的修炼中,道德淳化、心底无私、胸怀大爱。然后,自己的“内心建设”臻于完善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跟着你的脚步,同一个节拍,共赴一条通向光明和友善的路。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改变自己的产品风格,是为了换一种套路出牌,以赢得先机;企业自身强大了,会带动它的合作伙伴,和自己实现联动,最终实现了产业开拓领域的“共同富裕”。

改变自己的人是强者,影响别人的人是圣贤。

篇2: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1、岁月使身体长出了皱纹,而放弃梦想则会使灵魂生出皱纹。

2、不去尝试就是失败。

3、不要去看你倒下去了多少次,而是去看你站起来了多少次。

4、有时候人们不会发现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直到别人不再为Ta做这些事。

5、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得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

6、人生的一大自由就是不去在乎别人的看法。

7、生活就像彩虹,你既需要阳光,也需要雨水才能画出绚烂的颜色。

8、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9、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10、不要因为没有阳光,而走不进春天;不要因为没有雨露,而忘记了自己成长;不要因为没有歌声,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丢掉了自己的理想。

11、今天的不顺心并不意味着明天不能成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天。

12、有时候,人们并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样,而是比你以为得要复杂得多。

13、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改变只因你想要变得更好,拥有更好的未来。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好的时候要找一条备胎,人不好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得意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失意的时候要找一条出路!

15、生活教会了你什么呢?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想想你会告诉过去的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哲理。

16、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17、别让那些不重要的`事来影响你,从而让你失去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18、犯错是意外;欺骗和撒谎不是犯错,而是有意为之。

19、与那些能助你走向成功的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远离那些会阻碍你成功的人。

20、生活中,你往往能得偿所愿,但是你想要的东西并会以你认为的方式摆在你面前,而是经过了一层特殊的包装。

21、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22、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浪费时间的。如果它不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至少它告诉了你什么是你不想要的。

23、绝对不要让糟糕的一天变成倒霉的一生。

篇3: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怯懦囚禁人, 希望还你自由。) 这是印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宣传海报上显赫位置的一句话。1994年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被搬上银幕。该片上映之初, 票房惨淡, 翌年与“小金人”擦肩而过, 然而在接下来的20年中, 人们却越来越关注这部堪称史上最“慢热”的电影。观影之后, 片中安迪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有人为之振奋, 有人为之惋惜, 有人备受鼓舞, 有人由人及己……也许正是其复杂多端的复调主题使其被大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

1 复调主题电影再现

1947年, 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虽深爱着他的妻子, 可她的妻子却背叛了他。安迪在失望之余想要杀了妻子及其情人, 但他在最后关头却没有这么做。巧合的是, 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被枪杀, 因此, 安迪被当作凶手送上法庭, 并被判处无期徒刑, 送进了固若金汤的肖申克监狱。在目睹了狱中的腐败之后, 他自知难以讨回清白, 只有越狱才有生路。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 他结识了专在狱中从事黑市交易的罪犯瑞德, 并从瑞德那里弄来《圣经》和一把小石锤及其它物品。同时, 他坚持写信, 为监狱建立了全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还无私地辅导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 使得他们可以在狱中继续学习, 为日后重获自由, 踏上社会打下基础。

安迪在众狱友的心中是一种尊严的象征, 他的才能、智力和人格魅力使他赢得了瑞德真诚的友情, 而他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使他成为众狱警的得力帮手, 甚至成为了典狱长的私人财务助理……如此的待遇让安迪的越狱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

后来当新来的年轻窃贼汤姆告诉安迪他曾在另一所监狱中遇到过杀害安迪妻子及其情夫的真正凶手时, 安迪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感情, 他希望典狱长能够帮他沉冤昭雪, 讨回公道。谁知, 典狱长因为安迪知悉他贪污、受贿的内幕而决意不让安迪重返人间, 竟残酷杀害了那个年轻窃贼, 且再次将安迪关入黑牢。

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 在蒙冤入狱19年后, 爬过那狭长的污水管, 越狱而出, 重获自由。第二天, 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 发现他已不翼而飞。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得知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典狱长的罪证之后, 畏罪自杀。

2 复调主题的解读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 《肖申克的救赎》虽然也发生在监狱, 并且影片大部分镜头都是灰蒙蒙一篇, 让人感到视觉压抑, 但它却自始至终围绕主人公安迪的坚定信念展开, 从没有忘记安迪对自由的渴望, 同时, 它还反映了友情、人权和体制化等多个主题。

2.1 复调主题之希望与自由

希望和自由恐怕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反映最强烈的的主题。大凡走进肖申克监狱高墙的人对生活都失去了希望, 只是麻木地重复着每天的日子:布鲁克斯 (电影中的老布) 是这样, 因而不愿意看到未来, 最终在获假释后选择自杀;瑞德是这样, 因此认为希望是危险的东西, 是狱中没用的东西, 在申请假释屡遭拒绝后不再怀有希望。然而, 安迪不是这样。在目睹狱警惨无人道的行径和经历狱友的侮辱折磨后, 安迪沉默而不沉沦, 在希望的信念下去追求自己应有的自由:在用一只六七英寸的石锤雕琢石像时, 困顿的狱中生活充满情趣;在发现牢房的墙壁可以挖开时, 他没有因石锤太小而放弃, 而是19年如一日地在希望中开凿未来;在帮狱警避税而为同伴赢得每人三瓶冰啤酒后, 他坐在房顶, 吹着晚风, 面露微笑, “仿佛是坐在自家房顶”, 微笑中洋溢着心中的希望;为监狱图书馆的修缮, 他每周一封信给州政府, 从没放弃信念;在因播放莫扎特而关禁闭后的两周中, 黑暗的日子因有了心中的音乐、有了希望的种子而美好, 不再度日如年;在为典狱长洗黑钱的过程中, 他更是处心积虑, 为日后逃出监狱的生活计划周全;而即便在他洗冤无望之时, 他也没有放弃希望, 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正如安迪说, 有些东西在内心深处, 不能到达, 不能触及, 全都属于自己——那就是希望。

强者自救, 圣者渡人。安迪不仅自己心中充满希望, 而且把希望的种子散布给每个人:当监狱的各个角落都响起《费加罗的婚礼》时, 人们或停下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 或驻足仰望那个从来只发出命令或警报的扩音器, 无不惊讶, 无不凝神, 有如朝圣, 他们无不感到乐曲中晚风吹拂枫林给人们带来的自由, 无不流露出对永久自由的向往;当安迪通过不懈努力, 建成了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时, 他使囚犯可以像自由人一样,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感受监狱外自由的空气, 同时也为他们出狱后的正常生活积蓄了希望;当瑞德希望获得自由却又觉得外面的生活不适合他时, 是安迪曾经在高墙下的谈话“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着活下去, 要么忙着去死。) ”鼓励了他;当瑞德终获假释得以出狱确害怕狱外活生生的生活时, 他说:“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 dreamed it is;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gain, and shake his hand;I hope.” (我希望, 我能成功越过边境。我希望见到我的朋友, 紧握住他的手。我希望太平洋能有我想象中那么蓝。) 可以说是安迪逃脱监狱之前与他的约定拯救了他, 抑或说是美好的希望拯救了他。[1]

希望是坚强的勇气, 是新生的意志。蒙冤入狱后的安迪正式心怀希望在狱中坚强度过19年, 救赎了心灵, 拯救了肉体。难怪安迪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 也许是人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2.2 复调主题之人权

人权在任何社会都被放在至高的地位, 可人权在与法律对话, 在和监狱抗争时, 它却显得那么无力。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人权得到了细腻而微妙的展现。

走进监狱, 走进肖申克, 人不但失去了自由, 失去飞翔的翅膀, 而且生命从那一刻开始由时光度量, 尊严从那一刻开始被践踏。正如影片开始部分看守长哈德利说:“我们叫你吃的时候吃, 叫你上厕所的时候上厕所。”高压水龙头清洗犯人, 石灰粉做人体消毒剂, 狱警将犯人随意毒打或枪杀, 明知安迪蒙冤入狱却拒绝为其洗清罪名……犯人不再是人, 而成了流水线上的一部分, 成了狱警的玩偶, 成了典狱长的赚钱工具。安迪也不得不成了典狱长的财务助理, 为其做假账, 洗黑钱。

诚然, 影片中当安迪执着于给州参议员写信扩建监狱图书馆时, 典狱长却也答应帮他把信寄出;当州政府迫于压力拨款给监狱图书馆后, 犯人们也得以享受最好的汉克威廉姆斯唱片, 得以获得知识的熏陶……并且影片也希望用这样的悄然推进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发展的人权进步, 然而这种进步多么地讽刺——安迪花了六年的时间才换来两百元图书馆建设基金;黑人瑞德早已洗心革面, 假释申请却屡遭拒绝, 可在他不再奢望假释, 大肆批评社会制度时却得以假释;典狱长道貌岸然地要求犯人们相信《圣经》, 可年轻的汤姆却因许诺会手抚《圣经》为安迪作证以洗清其罪名而遭杀害……尊严无从谈起, 人权被剥夺地淋淋尽致, 只因典狱长说过:“在这里, 你们属于我。”

2.3 复调主题之体制化

社会由人的群体和制度的群体组成。当某些制度浸入人体的每个细胞, 使人无法离开, 欲罢不能的时候, 人也就成了这种体制的产物, 成了体制的一部分, 被社会体制化了。即便从肖申克监狱走出来的每一名获得自由的人, 他们也几乎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因为在如此厚重的体制同化下的他们, 根本无法拥有实际的自由。[2]老布和瑞德就是这类群体的缩影。

影片中图书管理员老布是一个在监狱50年的老囚犯, 当他获得假释时, 他茫然无措了。因为, 他已经远离外界社会50年, 当他出狱, 走向社会, 他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所以, 当他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时, 他突然产生一种恐惧感, 他感到自己不能离开监狱。他说“只有闯祸, 才能留下来”。然而最终他的“企图”没能得逞, 还是被推到了社会上, 当了一名超市包装员。这使得老布感到高墙外的世界虽大, 却容不下他, 以至于不在监狱的日子让他惊恐万分, 甚至无法安然入睡。终于, 这种折磨让他精神崩溃, 选择上吊自杀。这就是监狱这个特殊社会体制在老布身上完成的使命——使其驯服, 接受教化, 甘愿不平等、不自由, 却不能接受被一个“熟悉”的群体所抛弃而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的事实, 哪怕那是个多么令人不齿、遭受虐待的地方。老布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早已属于肖申克, 他对监狱有着强烈的依赖, 而在自由世界却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 找不到人生的坐标, 只好选择结束生命, 回到原点。

作为“资深囚犯”的瑞德对此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 然后习惯它, 再过一段时间离不开它, 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institutionalized) 。”瑞德说出了所有囚犯的经历或日后会有的经历, 也向观众暗示了他自己的未来。因此, 当瑞德最终获得假释后, 也一度茫然无措, “不打报告就撒不出尿”, 甚至也曾希望以犯罪获取重回监狱的机会。幸而安迪的友情与信念感染了瑞德, 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最终才使其有机会看到太平洋湛蓝的海水, 有机会在海风中与老朋友自由地拥抱。

如果说老布是体制化的受害者, 安迪就是为数不多的不甘受体制禁锢的人, 而瑞德则代表了众多站在体制边缘而希望被制度化的的那一部分, 鲁迅笔下那些“唯恐当不上奴隶的人”。任何组织、制度和社会都有其体制, 肖申克就是个缩影;而任何人都有选择被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权力, 安迪就是那个反抗者, 只是当更多人依赖旧有体制时, 被体制化的漩涡淹没时, 人类文明前进的驱动力就渐渐消耗殆尽了。

2.4 复调主题之准备

安迪虽满怀信念, 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没有“谋事在人”, 也无“成事在天”。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安迪是个有准备的人:雕刻爱好使其度过漫漫牢狱生活, 更使其用“障眼法”得到一柄鹤嘴锤, 为日后凿壁开洞提供器具条件;地理知识使其勘得出逃路径, 并选择好出逃时机——雷电交加的夜晚;熟背《圣经》使其洗涤心灵, 更能恰逢时机地投典狱长所好, 对搜查应付自如;精通的专业知识使其获得众狱警, 尤其是典狱长的信任, 为日后其出逃前调换典狱长的《圣经》和账本做足铺垫, 更为其出逃后的自由生活做足准备。所以说, 安迪得以自由不是偶然, 也不是每个蒙冤入狱者都能做到的。卧薪尝胆是为了厚积薄发, 处心积虑是为了有备而战。安迪正是这样。因此, 他能够从污水管中爬出近500米, 在暴风雨中张开双臂拥拥抱自由, 呼吸自由空气, 而打开保险柜里的《圣经》时, 典狱长却看到的却是安迪的留言“亲爱的典狱长, 您说的对,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和挖掉了小石锤形状的《圣经》。安迪用他的行动诠释了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3 结束语

肖申克监狱曾被译成鲨堡, 借指像鲨鱼一样凶狠残酷的监狱, 没有人能逃出鲨鱼之嘴, 然而安迪做到了。安迪用他智慧的头脑、满腔的希望、对自由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自己铺筑了一条未来大道:影片的结尾湛蓝的天空和蔚蓝广阔的大海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 而那艘小船和两个老朋友的微笑则寓意对未来美好的希望。[3]因此, 与其说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倒不如说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救赎的过程, 而在安迪的救赎过程中, 希望、自由、信念、人权、体制……这些复调主题无不在电影中一一展现, 深深吸引并打动观众, 切入人心, 使观众的心灵也得以洗涤。

摘要:一部优秀的电影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其透漏出的主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虽讲述了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在度过漫漫19年的牢狱生活后成功越狱的故事, 但却反映出信念、希望、民主人权、体制化等多个主题, 令人深思, 使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复调主题,自由

参考文献

[1]张艳红, 苗珺, 冯丽娜.肖申克的救赎:囚禁下的自由与希望[J].电影文学, 2010 (8) .

[2]温弘.《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解读[J].芒种, 2014 (6) .

篇4:艺术:心灵的救赎

受访地点:许诺工作室

受访人:许 诺

采访人:日 月

SHMJ: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许诺: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闲来无事,地方小城市有文化馆,去送弟弟学习,偶然看到了有很多小孩在画画,于是就有机会接触了画画,呵呵,当时我最高,站在小朋友后面画简单的几何形体。那时候觉得很自由(可能当时很叛逆吧),有几个大点同学,没事就扯淡,互相批评对方的画,就这样开始接触了绘画,我得感谢我的启蒙老师王国安先生一直给我鼓励与悉心教导,我才能走到今天。

SHMJ:在艺术历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许诺:这我得感谢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秦秀杰先生,在大学毕业后面临着工作和考研,我有幸成为秦老师的研究生。在三年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对“人”的理解和完善。秦老师的学识与人格改变了我对于艺术狭隘的理解和对人生的阐释。

SHMJ: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困难,你是怎样面对的?

许诺:艺术创作是一个永远“折磨”人的过程,要随时打破内心的假设,找到无数种可能,用自己的“鬼话”去阐释你的“鬼想法”,呵呵,(说的有点神)。艺术创作又是一个“寂寞”的过程,我在“寂寞“中品味、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寂寞”才能完完全全的走入自己的世界,诉说着快乐、愤怒、与世俗,掌控着想象的快感。正象叔本华所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人们辛苦获取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艺术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凭着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周遭,对本体“人”状态的一种救赎方式,生命在根本上就是孤独的,从一个人宿命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到最后又一个人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无论生命的过程如何功名显赫、荣华富贵,那么在心灵深处也仍然是孤独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饱经岁月沧桑留下的物质迹象,时间在我们肉体上留下的痕迹,肉体与精神的纠缠,个人与社会的妥协,这是人生中最本质的思考,赋予我们独特个体的生命体验,我一直是力图把这些转换成图像,赋予新的阐释引起共鸣成为永恒。

SHMJ:您作品中的个性“符号”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这种符号作为创作元素?

许诺:这部分题材开始并不是如此,在研究生毕业后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低谷,成天无所事事,压力巨大,整天把自己关在画室,但还是觉得焦躁,总觉得有无数的双眼盯着我窥视着我,所以早期是以“窥视“为题材。有我内心的焦虑,有大众对窥视的心态,还有“人”的渴望解放。图像构成基本是猫眼中穿衣而故意裸露的女人。这部分作品出来后周围的朋友和画廊反应都很吃惊,给了我很多建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变成了现在的图像,用“相机”直接作为画面的符号。从开始的内心活动对比转化成更具体的现实定格,对社会,新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对当今信息与传媒时代的茫然。

SHMJ:您现在最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哪些问题?

许诺:艺术家在官方与非官方的规则下,已经完全陷入了囧境,艺术家想要被“认可”,那么面临着太多抉择,所以“艺术家已经逝去了”,存在的只有评论家、企业家与游戏玩家。艺术家成为了参与者,现在很多作品都是看网络,看新闻,然后艺术家转化个图像,然后套帽子,套文化。当代艺术里传统的“技术”不重要了,对于当代艺术里什么成为了“技术”,我个人认为是“敏感”,这里的“敏感”并不是你看新闻,看过些大家没见过的新鲜事,你换个图像阐释了就是“敏感”。这里的“敏感”是我们对时代发展整体文化,整体“社会人”的一个预测、一个总结。在当代艺术中我能做的可能只有对我自己内心的一个救赎吧……

SHMJ:谈一下您今后艺术方面的想法。

许诺:我会继续秉承一种“救赎”的精神,艺术家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你始终坚守的东西,我希望我的生活是简单的,希望我的艺术轨迹也越来越单纯,我会作为一个“乞丐”,在不断的呢喃……。

篇5:救赎心灵的良方

救赎心灵的良方

李振华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神经外科主任谈到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时,他刚参加工作,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孩子不小心被食物堵塞气道,眼看就要不行了。他不由分说就用水果刀迅速切开孩子的气管,用笔管开放气道,救了孩子一命。这位主任说他现在想想,当时那样做太可怕了。要是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打死他也不敢去救那个孩子。他说现实就是这样:当患者病情危重的时候,家属会一次次跪在你面前,说:“大夫,死马当活马医吧。就算病人死了,我们也不怨您。”可当医生尽力抢救后手术最终失败时,有些家属就会立即换成另一副嘴脸,反过来告医生。这样的事例就发生在身边,让医生们频频感叹“伤不起”。

其实在艰难的行医路上,我们也会收获别样的感动。“认识您真是我的福分,我们真是遇到好人了。”“您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我非常感谢您。”读着这样的短信,我眼中溢满泪水。在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的社会背景下,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做医生的价值。那是一种久违的被认可的喜悦,也是走在荆棘路上的一缕缕阳光。还记得我分管的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及慢性丙肝的患者。她本来打算接受剖宫产,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但她住院太晚、产程太快了,推到手术室还没来得及手术就自然分娩了。孩子出生时,我们查了丙肝抗体及病毒载量,都是阴性,家属和我都很高兴。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在值夜班的时候,我详细地进行了宣教,让她尽量避免在产后把病传给孩子。

遗憾的是,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回院复查显示病毒载量很高。这提示患儿被丙肝感染了。看到化验单的时候,我内心很难过。虽然当时就算剖宫产孩子也有可能感染,虽然病人入院时间晚,但如果我们协调得更好一些,病人也许就有机会进行剖宫产手术„„但现在,这个可恶的病毒将伴随孩子成长。就在我自责的时候,病人家属并没有怨天尤人。复查时,他们居然还送给我两双鞋垫。孩子的爸爸说:“李大夫,这两双鞋垫是我媳妇自己绣的。我们家穷,没什么可以感谢您的。请您收下吧,这是她的心意。”多么朴实的夫妻啊!丈夫有些口吃,妻子从小残疾,日子尽管过得很苦,但我看到了他们的幸福。

今年,这个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刚好,我们有一些对产后丙肝患者复查的免费科研项目,为此我给他们打了电话。让我欣慰的是,经反复检测,孩子的丙肝病毒载量竟然转阴了。这着实让我解脱了,也很为他

们高兴。但就在这次随诊中,我发现孩子走路的步态竟然和母亲一样,剪刀步。看来,这对父母还是由于经济能力与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忽略了给孩子进行系统的查体。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赶紧带着他们在我院普外科、骨外科、儿科、神经科分别找专家看了看,最后还是考虑神经系统的问题,建议到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系统诊治。从最后一个科室出来时,孩子的爸爸在楼道里把我拽到一个拐角处,然后让孩子的妈妈拿出两张崭新的100元钞票。他们说:“大姐,这里没有摄像头,您就把钱收下吧。您带着我们一路上免费看病,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感谢您。”我把钱塞回孩子母亲的手里,说:“钱赶快收起来,带孩子好好看病,千万别耽误了。”孩子的母亲泪流满面,哽咽着紧紧握着我的手。

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种真诚。那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得到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良方。是啊,病人的信任与理解才是让医生积极行医最好的解药。

篇6:材料作文“心灵的救赎”

高三(六)班黄珊

行路匆匆,莫忘回头看一眼走过的足迹;“利”来“利”往,切记保持一份心灵的清醒。“看淡形体,观照内心。唤醒自我,实现从肉到灵的蜕变,唤醒崭新的美丽人生。”

20世纪40年代,海蒂·拉玛是个小小的通讯员。每天上班下班,日子平淡如水。然而,虚荣心让她难抵茫茫世界的诱惑。她渴望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于是野心勃勃的她凭借漂亮的脸蛋和曼妙的身姿,迅速跻身演艺圈。为了一炮打响,她竟大胆地跳起了脱衣舞。此举在那个保守而动荡的年代,引起了一场轰动。她终于实现了自己成为超级巨星的梦想,金钱和爱情接踵而至,拉玛嫁给了一个军火大亨,过起了挥金如土的生活。然而,再美味的珍馐也有吃腻的一天。人们逐渐对拉玛的“裸体盛宴”产生了“审美疲劳”,票房一落千丈。而她的生活也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如意,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她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她洗心革面,忘却了一切繁华的过往,一头扎入了通讯技术的研究之中。她从一位相交甚笃的钢琴家身上得到启示,借用自动钢琴的原理发明了“跳频”技术!这一切加快了人类进入无线通讯时代的脚步,不久,便出现了手机的雏形——大哥大。2000年,86岁的海蒂·拉玛寿终正寝,而“海蒂·拉玛”这个名字注定成为人类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星星。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份来自“王子的救赎”。哈里王子是英国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的次子。小王子一出生,便生活在一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中,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1997年,母亲戴安娜王妃去世后,小王子性格大变,他变得任性、暴躁、冲动,甚至吸食大麻。祖母伊丽莎白女王忧心忡忡,小王子望着祖母银白的头发和温暖的眼神,泪流满面地对祖母忏悔,他要自己拯救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哈里王子来到非洲大陆上一个贫瘠、荒凉的国家,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几个月下来,小王子皮肤晒得黝黑,工地的生活虽然简易,但哈里王子却深深的感觉到充实。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女星宣称“宁做二奶不嫁穷人”,她们并不明白,在70多年前,曾有个红极一时的明星,在一次幡然顿悟后,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转变;宣扬个性、时尚的搏出位,赢关注的90后少年,谁又看到了一个王子对心灵的救赎呢?

自己拯救自己,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救赎。这种救赎如凤凰的涅磐,让自己的魂灵飞到最高处。

唤醒自己的灵魂 高三(六)班刘洵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有学会不断唤醒自己才能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我一直很喜欢米内基说的这段话。的确,在人的生命中,只有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才能当自己的救世主。

托尔斯泰是俄国杰出的作家。他出身于俄罗斯贵族家庭,青年时间,他一度很放荡,不好好读书,老师拿他没办法,让他降了级。不久,他醒悟了,对自己的过去十二分的不满。他意识到自己放荡的行为无异于禽兽。他总结了自己的八点错误,并把它写在日记本上。他毅然报名从军,用军队严格的纪律来约束自己。经过努力,他创作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成为俄国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

大家也许都记得飞人约翰吧。1988年汉城奥运会,加拿大运动员约翰在赛场上出尽了风头。在百米冲刺中,他只用了9秒79的时间就跑完了全程。以一个崭新的世界纪录结束了这个被称为“世纪之战”的比赛。当全世界的人都期盼着他在“世纪之战”后的表现时,可接踵而至的却是约翰吸毒、酗酒的丑闻。在1992年的奥运会中,他被国际奥委会查出服用兴奋剂。奥委会决定剥夺他终身参赛的资格。约翰就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了自我,让全世界的人为他感到悲哀。

托翁懂得沉下心来唤醒自己的内心,信念的光芒驱散了灵魂的阴霾,终于成为千古文豪。让世人钦佩不已;而约翰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是他自己!因为他把他的灵魂丢弃了。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迷失方向的时候。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人们步履匆匆,带着一颗急躁的心追逐物质的洪流。房奴、卡奴此类新名词的出现正是现代人机械被动地生活的体现。很多人生活赚钱都不知道所为何事,只是被生活牵着走,而丧失了独立的自我,放弃了精神的追求,成了物质的奴隶。更有甚者,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了轻生。他们的灵魂睡着了,只留下一具单薄的躯壳,受不住生活的诱惑和重压,破碎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到痛心与遗憾吗?

不可想象,人能够没有灵魂而活着。灵魂是呼吸的空气,灵魂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灵魂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攀上高峰。

让生命的警钟长鸣 高三(六)班焦中威

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生命登上巅峰。”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架设一座洪钟,及时唤醒自己的灵魂。

在赛道上叱咤风云的百米“飞人”博尔特,在上届奥运会中刷新了新的世界纪录。他身高一米八几,体重大。可谁知道,成功之前,他在训练中十分懈怠,自暴自弃,认为他身高体重,跑起来阻力大,不灵活。但有一天,他唤醒了自己:“我身高腿长,一步顶虽人几步,并且自己又有强大的爆发力,这足以使我获得冠军。”于是他便从此奋发进取,取得骄人成绩。

再看《伶官传序》中的主人公李存勖,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之后,他整日纵情玩乐,与一群乐官厮混,完全忘记唤醒自己的斗志,沉迷不醒,最终落得个“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可悲下场。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碌碌无为?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的人做好了“自己生命的建筑师”,唤醒了自己的智慧,唤醒了自己的激情、斗志,唤醒了自己的潜能,奋发进取,终使生命登上巅峰。而另外的一些人却忘掉了自己潜能,忘记了唤醒自己的才能,让他们永远呆在“冷藏室”“地下室”,永远处于休眠状态,像那些休眠火山一样,这也就是最终决定了他们永不能喷发出炽热的成功火焰,在无休止的羡慕他人,责问自己中蹉跎一生。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都已明白了为何要为自己架设起一座洪钟。唤醒我们的潜能了。因为这样能使我们走向成功,使自我生命登上巅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架设洪钟呢?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唤醒自己的自信,唤起自己的斗志,唤醒自己的坚强,唤醒心中久藏的对成功的渴望,展开翅膀,飞向那遥远的天空。

让我们为自己架起一座洪钟,唤醒自己,爆发潜能,让自己的生命登上巅峰,让生命在巅峰起飞。

醒来,让梦想成真 高三(六)班陈亚男

让梦想成真的最好办法就是醒来。——比尔·盖茨 我相信萨拉斯特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们只有不断的唤醒自己,才不会让自己迷失在命运设计的圈套里,迷失在自己设计的圈套里,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

高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复得返自然。”这是多么率真朴实的诗句!误入官场的他仿如被捆住了手脚,无所适从,也懒于应酬,终于有一天,他用纯净的心灵唤醒了自己,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捍卫自己的本性。为此,他找到了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一份心情,书写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灿烂篇章。

比尔·盖茨就是因为及时醒来,扔掉哈佛大学的荣誉,半路辍学创业,才得以梦想成真,荣登福布斯排行榜首13年。可见,及时唤醒自己是何等重要!

但是,神童仲永却没有能够及时唤醒自己,他在发现自己超凡天赋时陷入了一个可怕的错误,他没有继续学习,而是四处卖弄,以此获取一些小利。之后的结果众所周知,“泯然众人矣”的悲剧终于上演。他因没有及时唤醒自己最终梦想落空。

然而,想想如今的许多青少年,网瘾缠身,不能自拔,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甚至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走上不归路,怎不让人心痛悲哀!假使他们稍有理智,唤醒自己,则一切都有望改写。问题少年走上正道,这不仅是他们对灵魂的救赎,而且是在给社会减轻负担,成就自我。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人生的探索,漫长又艰难,错误是免不了的,迷失方向也是会有的,但只要保持自己的那份追求,及时唤醒心中的一轮明月,那么胜利之门便会悄悄的为你打开。

当你怀着忐忑的心情穿过人生的原始森林,请牢牢地将心灵的指南针握在手心,轻唤你的灵魂,坚守你的信仰,踏着坚定的脚步,穿过那丛丛荫翳和迷雾。你看,彼岸的风景多美。你看,头顶的天空多么明亮。

当我们停下打盹的时候 高三(六)班邓征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会朝人生目标挺进,每个人都会取得一些成就。当我们在奋力向人生光辉顶点迈进时,总有一些人停下来打盹,而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沉睡不醒,将会迷失自我,陷入泥淖;唤醒自我,保持清醒,才能再攀新高。

真正的勇士,真正能征服生命的人,是能够在自己迷失时将自己叫醒的。前斯诺克世界冠军希金斯在关键时刻从酒精池中游上了岸,最终又走上了职业生涯又一个巅峰;好莱坞影星朱莉走出了毒品的深渊,又给影迷们带来了技惊四座的表演。像这样能够在自己被蒙蔽时重新审视自我,唤醒潜藏在自身体内那股拼搏意识的人,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但同时也存在另一些人,由于自己意志不够坚定,甘心为一时满足所俘虏,从此一睡不醒。像《小鬼当家》里的男主角麦考利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类人。早婚,吸毒,早早离婚等等一些自我堕落的行为将他推入深渊。这个原本被评为最伟大童星的男孩,从此从影界消失。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辛苦努力取得了成就,停下来享受“胜利”的果实有什么不对的呢?当然,我们为自己的收获感到自豪,感到高兴,感到欣慰是没有错的;我们停下脚步欣赏自己的成就也没有错。换成“如果”更好,你停下时,欣赏用汗血浇灌的花朵时,能保持清醒,让眼前美景激励你走向更美更远的地方,那么你就停下无妨。但若你被妖艳的花迷惑,从此眼不听目不闻,乐不思蜀,恨不得睡在花丛中“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你就应该及时反思自己,及时把自己的心叫醒,再次上路。若我们大家都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那我们的社会大概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因为无人奋斗,社会发展也就因此停滞;若朱莉停下后一蹶不振,那我们对朱莉的评价就是堕落女星,而不是今天的“世界最美丽女人”。

反观我们高中生,有许多人也步了麦考利的后尘。许多同学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后,便放松自己,被成绩迷惑了双眼,于是他们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的。

人都喜欢对自己付出所取得的回报把玩一阵,玩味一番,这便是我们停下打盹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再次起程。所以,当你停下后,休整好后,及时让理智把自己叫醒,拍拍尘土再次朝梦想出发,只有这样,梦才会不再是梦,才会变成现实。

唤醒斗志,燃烧激情

范文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一座建筑,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剧本里的主人公。既然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那么,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苦难,请坚强地唤醒自己的斗志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断攀上高峰!

是谁弹响了“史家”的千古绝唱,是谁吟出了无韵之《离骚》?是那张充满刚毅之气的脸。曾经身处极端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剧烈的痛苦,他本该是绝望的,对人生绝望,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绝望。但为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抛开尘世的繁琐,放下个人的荣辱,用坚忍和崇高唤醒了自己,唤醒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太史公用他不屈的笔挑战着苦难的极限,唤醒了自己,不再痛苦,不再绝望,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书写着历史,书写着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他永远铭记。

桑德伯格说:“生活就象剥洋葱,你一片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是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欢歌笑语,永远阳光灿烂,人生也会遭遇风雨雷电。当你迷失人生方向时,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请记得唤醒自己,请记得唤回生活的热情和斗志!

那个秋天,纷纷飘落的树叶,代表了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这是地坛永恒的风景。史铁生的地坛是一个平凡又特别的所在。人们在地坛中感悟到生与死的变迁,感悟到人生深刻的意义。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上帝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苦难叩响了他生命的大门。双腿残疾,对一个有着灿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他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他在消极和颓废中游荡。他没有了方向,他应该是绝望了。然而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无言的母爱,让史铁生唤醒了自己消沉的灵魂,重燃起生活的激情。于是,他用平静而深邃的笔书写了生命的峰回路转,他在轮椅上将生命演绎得多姿多彩。

生活本来就如此,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主角的我们都要尽力演出。面对磨难,只要唤醒自己的斗志,残缺的躯体也能成就生命的完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颠峰,也许邰丽华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在灵动中,展现了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出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的女子为我们呈现了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言语。在这震撼的背后,你可知道她的世界是悄无声息的?漫漫无尽的寂静是命运对她的不公和残酷,生活对她并不仁慈。她也哭过,她也痛过;她也彷徨,她也迷失。她是否该早早结束这并不美好的脆弱生命?不!一段“千手观音”的华美是邰丽华给人生最完美的回答。面对常人无法承受的坎坷和不幸,邰丽华用超越一切的坚强唤醒自己。其实苦难并不可怕,面对人生的风雨,只要能唤醒自己生命的勇气,生活就会还给你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篇7: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_信逍遥“ src=”uploads.xuexila.com/allimg/1712/975-1G216102546.jpg“ style=”width: 70%;“>

庄子说“北冥”有一种鱼,不知其有几千里大,在这里显然是夸张了,但是为什会有如此夸张之辞呢?按照西华法师成玄英的理解,是因为有“北冥”,而北冥是个大海,大海里就应该有大鱼。如果只是片面的理解西华法师的这句话,可能就有点类似于环境决定论了,所谓“海阔凭鱼跃”就要换成海阔凭鱼长了;而另一些人并不认为这是自然的描写,而是庄子有意的安排,极言其大是为了化成同样大的鹏,而极言鹏大是为了和后文中的蜩与鸠之小形成对比,得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这么理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逍遥游》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按照现在对文章的评价标准,需要有前后的照应,才能显得高明与完整。而郭象的注解或许就更高明一点了,他的主要意思就是,大鱼在北冥里逍遥,大鹏在九天逍遥,而蜩与鸠也在榆枋之间逍遥,所谓的“北冥”、“九天”、“榆枋”不过是他们的“自得之场”,鲲鹏、蜩与鸠都在自得之场获得了逍遥,如此而已,没有对立,没有对比,没有优劣。这种说法似乎就是“齐物”的忠实拥护者的言语,万物齐而为一,但是怎么解释文中“小知不及大知”呢?而我倒认为,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应该将其和后面一句“奚以知其然也”连在一起,整体作为一个反问句[1]。就是说,难道这就是我们说的小知和大知的区别吗?其实庄子是怀疑这样的分别的,因此他继而又继续例举了“朝菌”、“蟪蛄”、“楚之冥灵”、“上古大椿”的例子,作“小年”和“大年”的对比,最后以彭祖作为对比的总结,说明这样的“大小之辩”是没有意义的。这些东西都是造物者使然,在造物者面前都如草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虽是刍狗,却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此不仁乃是天地的大仁。我们为何要执着于大智、大年?我们为什么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那么感兴趣呢?为什么不珍惜眼前,尽“枪榆枋而止”的乐趣呢?

篇8:救赎心灵的哲理语句

一、浅析阿米尔的心灵是如何受到创伤

可以概括地说,小说中父子两代人的心灵创伤的根源都是“背叛”二字,父亲背叛了情同手足的阿里,侮辱了他妻子的人格;主人公阿米尔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偏爱,而对哈桑产生愤恨的心理,处处为难一向对他忠诚的哈桑,最终他诬陷哈桑盗窃将哈桑与父亲逐出家门,阿米尔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友情,对良知的背叛,只是他为了获得父亲爱只能选择对哈桑无情的背叛。两代人的“背叛”,他们各自的心中都是极为痛苦和压抑的,久久不能释怀,负罪感日益强烈。为了减轻心灵上的负罪感,主人公阿米尔最后选择了逃避,他离开了阿富汗,来到美国渴望获得“新生”,但是他阿富汗文化身份的丧失,使他时刻处于尴尬与窘迫的境地。总之,阿米尔与父亲心灵上的创伤均起源于“背叛”,他们的内心都是煎熬的,但是他们又是怀着坚定信念的“追风筝的人”,代表着阿富汗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已经遗失文化身份的追求与寻找。

二、借助心理疗治的渠道达到心灵救赎的目标

孙绍先先生认为,心灵创伤大都与个体挫败感有关,这种挫败感使人们畏惧现实,只能回归内心世界,去探寻发泄的渠道。为了达到心灵疗治的目标,阿米尔与父亲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救赎与心理疗治之路。

哈桑具有兔唇的先天缺陷,自出生起就失去了生母的呵护。父亲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敢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内心是渴望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的,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父亲私下里对哈桑极为关爱,纪念他的生辰,寻找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他治疗……其实父亲还采用了一种歪曲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悔恨,他对阿米尔刻薄冷落去减轻自身的负罪感,最后父亲救济穷苦大众,使用自己的积蓄去创办孤儿院,对那些有需求的人慷慨解囊……父亲的种种善举是心理疗治的表现形式,此时我们可以判断的父亲心灵得到救赎和解放。

阿米尔背叛哈桑以后,他的心境是复杂的,懊悔、害怕、内疚,他选择离开故土阿富汗的途径希望借此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与解脱。在美国他罪恶感没有减轻,最后他勇敢的承担起父亲对阿里父子双重背叛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付出生命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此时阿米尔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同时重新捕获了阿富汗的文化身份。从阿米尔与父亲救赎的行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在高空中飞舞飘扬的风筝就如他们追寻的救赎一般,终归平地,而主人公的心灵总会有平静祥和的一天。

三、他们父子怀揣“爱与希望”,渴望达到释怀的境地

阿米尔与父亲心灵的救赎之路有着共性,那就是洋溢着博大而深沉的厚爱。父亲移居到美国,开始关注阿米尔的生活,给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此时阿米尔在父爱的沐浴下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渐渐也走上了爱的救赎之路,他的大度与宽容以及博爱唤醒了那些冷漠无情的阿富汗人,拯救了他们日见退化的灵魂。他不在排斥索拉雅,尝试去体谅她的苦衷,融化她内心的冰河,此时索拉雅在阿米尔的感化下心灵上的伤口慢慢痊愈。阿米尔的后半生诠释了爱的真谛,彰显了爱具有的强大力量,主人公阿米尔尝试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对父亲进行开导,此时父亲的内心世界变得宽广明亮了,当然阿米尔的表现行为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与赞许。阿米尔不顾奔波劳碌,费尽周折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关爱与庇护使这个幼小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他露出笑脸,喜迎每一天的阳光。总之,我们对《追风筝的人》小说中主人公心灵创伤救赎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恨相比,爱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它是心灵创伤最好的疗治方法。

小说中对主人公阿米尔迷途知返时有这样的描写语句:“在皎洁的月光中,我感到在我脚下的阿富汗发出低沉的响声。也许阿富汗也没有把我遗忘。”其实阿米尔是阿富汗文化以及阿富汗人的代表,他的灵魂得到救赎也可以证明阿富汗人从此也走向了一条赎罪与自我拯救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爱与希望的大门。

四、自我超越

在道义感和勇气的导向下,阿米尔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具体表现在阿米尔把卡博尔带到美国生存,这证明主人公精神达到脱俗的境界,此时小说“救赎”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结束语:

作者借《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与父亲心灵救赎的历程,表达自己热爱祖国,民族的情怀,以及赋予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构成了人类灵魂的最高境界。这部优秀的作品对当代人思想的走向具有感召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对整个人类心灵的疗治。

摘要: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在2003年出版发行以后,深受广大读者的钟爱,一方面它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与父亲这两代人的事迹进行描写揭露了战乱以后阿富汗社会以及阿富汗人民的躁动不安;另一方面是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物质水平的提高过程中精神上愈发空虚,该部小说将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背叛”与“救赎”进行深刻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沉重的悲悯情怀,感受人性散发出的热度。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心灵疗治,救赎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

上一篇: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下一篇:幼儿教师演讲稿:因为爱,所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