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2024-05-21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精选6篇)

篇1: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2]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⑿.

篇2: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并就其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景观生态设计和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作 者:徐幸福 刘华斌 XU Xing-fu LIU Hua-ping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江西九江,33刊 名: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520(4)分类号:F590.3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 可持续发展

篇3: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衡水湖,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生态旅游业在取得经济和效益的同时, 也在不断破坏周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关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衡水湖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 既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旅游要求, 还要保证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伊丽莎白·布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 以学习、欣赏、享受风光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为特定目的, 在受干扰比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活动。所以把研究和欣赏野生动植物、自然人文景观为目标, 为保护区筹集建设保护资金, 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 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有三个显著地不同点:一是依托环境不同,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旅游活动, 而大众旅游则可能涉及城市或农村、工厂或学校、革命圣地及文物古迹等各种环境。二是经营原则不同, 生态旅游力求将对当地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其中特别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欣赏, 而大众旅游则更多地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三是社会角度不同, 生态旅游重视当地人受益和社区参与, 而大众旅游对此并没有特别关注。

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资源的空间及时间分配均衡, 资源的利用要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在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的同时, 充分考虑设施用地、生态环境、物质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优化、资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 衡水湖生态旅游资源

衡水湖从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考察方面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优势。衡水湖可以作为湿地鸟类科学普及的重要场地;衡水湖湿地的芦苇群落水道纵横, 水质清澈, 波光粼粼, 让游客感受芦苇荡纯生态的自然;盐河故道驳岸景观, 湖中散布的自然岛屿, 浩瀚无际的水面,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从上古神话传说, 到汉朝城墙遗址、汉古墓群、明城墙遗迹、竹林寺遗址、古战场遗迹、冀州八景以及古碑刻、古诗词和其他历代出土文物, 再到冀州市人民会堂遗址等, 保护区的古冀州文化景观可谓黄河文明史的一个精彩缩影, 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富于教益。

从区位条件来看, 衡水湖紧邻东湖大道 (106国道) , 交通便利, 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 距北京和天津均为200多公里, 距黄骅港距离为190多公里, 周边300公里以内有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 及26个地级市, 集铁路、公路、通讯枢纽为一体, 被著名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因此, 衡水湖区位优势明显、湿地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怡人、历史文化悠久,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3 关于衡水湖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衡水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 促进科普教育和科研考察,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 并赚取了外汇,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 我们不能忽视生态旅游给环境和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管理经验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危害等。具体表现在: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时尚、潮流, 更多地注重了生态旅游这块“牌子”, 而并没有认真地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这种重形式、轻实质, 重标签、轻规范的做法,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危害极大。把生态旅游看成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 盲目扩大旅游区, 不注意生态的保护。大建人造景观, 使湖区走向城市化、商业化, 和大多数景区景观趋同, 失去天然优势。

湖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环境受到污染。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灰尘超过了规定的标准。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由于管理不善, 执法不力, 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

旅游市场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不够:旅游市场上的削价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欠佳;旅游企业还存在小、散、弱的现象, 缺少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或旅游集团的引领;旅游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高效益、高档次的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 (如会展旅游、探险旅游、科教旅游、修学旅游、购物旅游等) 所占份额不多, 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内容的品位和质量。

4 衡水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

4.1 加强政府组织对衡水湖生态景区的管理

首先, 是制定生态旅游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生态旅游规划需要运用系统论和生态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负载能力、容量极限进行科学测定。建立一整套开展生态旅游的规划, 这样就可以达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其次, 制定法律规范, 作为生态旅游的保障。

再次, 就是改革管理体制。为了保证衡水湖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佳措施是划为三大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密集区。根据旅游景区不同的功能,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结构;由于核心区域和缓冲区域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 所以需要更加专业的生态保护知识, 并设立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在健全而且严格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通过设立专业的环境评价队伍和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定期对相关区域环境状况进行评估。游客密集区可以在生态保护机构的监督下, 通过转让经营的办法下放到地方政府或者私有经营者, 由他们自主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规范灵活经营。建议设立相应的人才培训专项基金, 与科研院校联合, 每年定期培训保护区工作人员, 使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具备基本的保护管理技能的同时, 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使保护区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快速发展。

4.2 加强社会各界可持续湖区开发利用与管理意识

为了保证衡水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需要在湖区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传播生态教育, 尤其是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转化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在湖区的入口处应建立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者服务中心, 通过图片、标本、影视及图书资料、宣传手册等向各地游客宣传普及生态旅游知识, 使广大旅游者关注生态平衡、体验自然和谐,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自觉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使生态旅游逐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鉴于少数游客道德素质较低的现状, 还需要通过对湖区的强制管理实现对游客的教育引导的目的, 比如, 在景区设立巡察员, 路旁设置足够的垃圾箱、警示牌等。

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 使孩子们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 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欣赏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4.3 调整产业结构

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衡水湖生态保护的效果。保护区所辖部分村民没有土地, 以渔业为生, 保护区建立后实行的禁渔期、取缔网箱养殖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使这些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区内缺乏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致使大多以耕种为生的居民, 仍停留在农产品的初级阶段, 有机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意识和动力不足, 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 收入难以提高;保护区的建立对区内企业的发展增加了许多限制。加大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力度, 培育旅游市场。采取利用各种渠道来宣传传播旅游形象, 充分吸引潜在投资商的关注。

4.4 加大资金投入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尽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但保护区许多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按照总体规划一一落实, 现有的科研、宣教、管理、监测等手段与设备对于全面承担保护野生鸟类与湿地生境的任务仍存在较大差距。

但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投资是不够的。保护区还应广开财源, 多渠道筹措资金。对于有实力的投资方要优先给予优惠与机会, 使其在政府主导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吸引国内国外大资金尽快投入到保护区生态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4.5 建立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

由相关财政直接拨付并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衡水湖旅游区域内的生态维护和修复;明确针对相对限制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以激励有关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工作。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而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因此, 按照“保护—开发—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的原则,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 以宣传普及生态旅游为特色, 以实现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 开辟新水域, 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周边种植水源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挖掘开发历史人文资源, 加快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服务区建设;加大核心区及缓冲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打造“衡水湖生态城”, 促进实验区和外围示范区生态科普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湿地保护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邓晓梅, 秦岩.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1) .

篇4:做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主任助理,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森林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Ecotourism(生态旅游)》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游、文化与发展”科研与教育网络区域联络员。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学研究、旅游规划设计与管理、水利风景区规划方面的工作,主持了10余项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欧盟中国(EU-Ghina)、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GS)委托的旅游方面科研课题。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如何,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有哪些?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和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概念1990年代初正式引入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至2011年底,我国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7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各地也充分利用生态旅游所具有的品牌效应进行宣传促销,推出了多个以生态旅游命名的节庆、商贸活动,如2012年第三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2012四川花卉生态旅游节,第九届中国(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暨2009生态休闲旅游博览会等。另外,各种专业型生态旅游市场正在兴起,观鸟旅游、探险旅游等越来越受市场关注。

生态旅游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加强环境教育与旅游环境保护、增加旅游社区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如何,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有哪些借鉴之处?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在全球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在实践层面上,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生态旅游和大自然旅游几乎占到了全球国际旅游产业的20%:全球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约有3亿人次,并呈逐年增加态势。世界各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实践说明,不仅是全球旅游业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一些经济落后却具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将生态旅游开发作为其获得国际旅游业比较优势的手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厄瓜多尔、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越南、斐济、印度尼西亚等甚至将自身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而进行大力建设和促销。比较成功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例如卢旺达帕乐克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desVolcans)、南非的马迪卡维(Madik-we)猎场保护区、加纳卡库姆(Kakum)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坦桑尼亚查伯姆(Chumbe)岛珊瑚公园等等。鉴于生态旅游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些国家将国际援助和贷款以“可持续农村发展、增加当地收入、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名义向生态旅游区投入大量资金。

3、生态旅游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哪些成功之处,还存在哪些不足?

生态旅游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加强环境教育与旅游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节能减排、增加旅游社区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继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之后,2009年又被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生态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突出问题,诸如生态旅游内涵与特点把握不到位,技术标准欠缺,一些自然型旅游景区举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之实,生态旅游项目盲目上马,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没有真正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部分旅游景区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倾向明显,致使不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全面发挥,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代价。

4、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目前主管部门做了哪些保障性工作?

为指导和规范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经营管理与服务,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早在2002年国家旅游局就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和遴选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与环保部与2008年联合起草和提出了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认定、验收、管理和考核,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又于今年共同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标准化工作进入实质进展阶段。

5、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作为业内专家,对生态旅游发展还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篇5:关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意识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1)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2)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三、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

2、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 考 文 献

⑴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J],《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⑵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年3月??

⑶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年1月??

⑷郑北鹰:“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J],《光明日报》,1999年1月15日??

篇6:《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1]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开发种种开发,请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黄龙还划地一开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胡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旅游冬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已发现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1-

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东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不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爱护野生动物,应成为生态旅游的得一项重要而给予重视。[2]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今天,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4]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旅游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有:

(一)、树立“完善的自然保护与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并举”的“双赢”观念

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回避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功能,把发挥经济功能等同于破坏资源,这种观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当摒去。另一个极端是不理解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发展,胡乱开发,竭泽而渔。

(二)、完善规章制度,促进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所立的法规有《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各级地方根据法规的有关精神,制订更详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条例,使水污染防治、烟尘、粉尘的控制、噪声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无污染的环保能源的使用推广等各项细节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制定发展计划和生态旅游规划,加强旅游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生态旅游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特殊旅游形式。因此,首先必须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并编制各级生产旅游规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应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在自然保护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不要大兴土木,而应以俭朴的、临时性的、与环境相协调的小型和简易建筑为主体;在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建筑与各个景点的建设、各条路线的开发等都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坚决不能上。生态旅游规划应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等都必须生态化。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5]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的素质

在全社会进行多方位宣传,普及旅游知识和环保意识。许多森林公园也可通过开办青少年绿色营、发放垃圾袋、组织市民认养风景树等活动,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把观赏与教育融会于生态旅游之中,使游客能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四、结论

发展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旅游需要通过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完善制度、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6]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学习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 总结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