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亮思念亲人的作文

2024-04-26

借月亮思念亲人的作文(通用4篇)

篇1:借月亮思念亲人的作文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2:借月亮思念亲人的作文

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作者:元好问《倪庄中秋》

2、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作者: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3、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作者: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4、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作者: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6、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作者: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作者:皇甫冉《春思》

8、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作者:欧阳修《晚泊岳阳》

9、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作者: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1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作者: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1、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作者:李华《吊古战场文》

1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作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1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作者: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4、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作者:贾岛《宿山寺》

15、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作者: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6、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作者:杜荀鹤《送人游吴》

17、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作者: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1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作者: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王维《竹里馆》

20、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作者: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作者: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2、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李白《古朗月行》

23、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作者: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24、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作者: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5、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作者: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6、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作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7、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作者: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28、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作者:司马槱《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29、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作者:刘基《眼儿媚·秋思》

30、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作者:李白《塞下曲六首》

3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作者: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2、镜水夜来秋月,如雪。作者: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3、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作者:佚名《孟冬寒气至》

34、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作者: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35、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作者: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36、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作者:白居易《长恨歌》

37、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作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38、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作者: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静夜思》

40、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作者: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41、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作者:王昌龄《出塞二首》

4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作者: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43、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作者: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44、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作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45、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作者: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46、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作者: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7、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作者:韩翃《宿石邑山中》

48、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作者:何大圭《小重山·绿树莺啼春正浓》

49、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作者: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50、日往菲薇,月来扶疏。作者:左思《三都赋》

51、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作者: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2、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作者:李颀《琴歌》

53、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作者: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54、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作者:张先《青门引·春思》

55、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作者: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6、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作者: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

57、凄凉南浦,断桥斜月。作者: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5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作者:苏轼《前赤壁赋》

59、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作者:李冠《蝶恋花·春暮》

60、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作者: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61、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作者:李白《玉阶怨》

62、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作者: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63、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作者:苏轼《念奴娇·中秋》

64、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作者:杜甫《宿赞公房》

65、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作者: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66、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作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67、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作者:夏言《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68、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作者:陆龟蒙《白莲》

69、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作者: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70、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作者:柳永《甘草子·秋暮》

7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72、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作者: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73、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作者: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74、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作者:汤显祖《江宿》

75、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作者:白朴《天净沙·冬》

76、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作者:韩愈《山石》

77、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作者:李梦阳《汴京元夕》

78、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作者:李益《宫怨》

79、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作者:谢灵运《岁暮》

80、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作者: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81、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篇3:借自然景色一片,走出作文的樊篱

人都是爱美的, 美能引发人无限的思绪, 引发写作的源泉。美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自然美、人情美……能把对美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写入文章, 必会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于是, 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把自然的美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来, 作好素材积累。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 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列宁也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 “生动的直观”其实就是感性认识。也就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 再到实践,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客观规律。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从何而来?它就来自生活, 来自对生活的发现。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平常多观察天气、观察景物, 然后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 并要做到生动、形象。如果遇到天气的突然变化, 就算正在课堂上, 也可停下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突来之景。一天, 正上着课, 突然乌云密布, 暴雨将至, 室外景象突变。我立刻抓住时机,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想想高尔基的《海燕》, 再动笔将眼前之景描绘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突然, 刮起一阵狂风, 远处的乌云黑压压的一片, 犹如千军万马, 直向我们奔来, 有不可阻挡之势。这时, 狂风卷集着乌云, 越来越近, 越来越低, 像要吞噬掉眼前的一切。最后, 终于像一口锅似的把我们给罩住了。伴随着电闪雷鸣, 雨哗哗的下来了……”又有一次, 正讲着课, 有两只小鸟在窗外的树叶间上下鸣叫, 我在里面讲着, 它们在外面和着。学生见此情景, 就笑了起来。我于是干脆停下课来, 问学生:“感受到春意了吗?”并让他们把所见所感写下来。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正上着课, 忽然, 耳边传来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 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了, 老师也不例外。只见两只鸟儿在嫩绿的树叶丛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互相追逐着, 多么温馨呀!一树的春意, 一树的春情——一片的生机。”这样,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但由于平常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景物并不很多, 所以学生的积累就不广泛, 甚至很有限。这时, 我们可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媒体, 给予学生一个广泛的认知范围。收集一些景物图片及视频, 播放片断, 学生观察写作。由于眼前有形象可感的景物, 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再空洞无物、苦思冥想了。学生只需要将眼前所见生动地再现, 这就比让他们凭空作文来得容易, 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他们对眼前的东西能够把握了, 在无形中产生了获得成就感的愉悦。有了这些“人工”景的辅助, 学生领略的自然美更广泛了, 其审美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

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投入, 深层次地认知体验。写作时利用自己的积累学会想象和联想。

理性思考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 感性认识便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

不少学生只会看表象, 不懂得如何去发掘表象背后的实质,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思想性不高。这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 展开想象和联想, 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 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有一次, 我让学生描绘一下教室窗外的一丛灿烂盛放的紫荆花, 然后问他们:“看着这美丽的花丛你会想到些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想到了花的海洋;有的说想到了我们灿烂的花季像花儿一样美丽;有的说想到了一个与花有关的故事……而我则进一步加以引导:你是否想到了那中考“战场”及战后的灿烂笑容?你是否想到了鲜花背后的汗水?你是否想到了它们因团结而灿烂?或者是否想到了社会的繁荣及原因?……如此一想, 学生就很自然地会抒情、会议论了, 思想层面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实践提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作文里。

我们知道,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并没有完成, 还必须把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通过实践, 能够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文里, 也就完成了写作的质的飞跃。

有学生在叙述自己违纪的经过与感悟时, 就是利用环境的变化来衬托“我”思想转变的过程。“今天早上刚想出门的时候, 看看外面, 哗!天怎么暗下来了, 还‘呼’地刮过一阵‘黑旋风’。今天不会有什么倒霉事发生吧?”这样开了头, 然后写了自己回校后的违纪经过, 点了“倒霉”二字, 随着事情的败露, “天越来越暗了, 还起风了,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心里的那块乌云也快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了。”老师找“我”谈话后, “我”意识到, “错了, 不可以一错再错, 刘备说得对:‘勿以恶小而为之。’酒, 会越酿越醇;错, 会越垒越高。”“这时, 太阳出来了, 乌云散开了, 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一席话而豁然开朗了……”

篇4:成思危 我们永远思念的亲人

7月20日,在八宝山最后向成老的遗体三鞠躬出来后,杨光对我说他感觉好孤单,而成老离世这一周里,我心里也一直空空的,无所依靠。

成老曾经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同时又被包括官方在内的各界广泛赞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其地位和贡献,已然不言而喻。但成老对于我,对于《中外管理》杂志来说,又有着别样的特殊意义与特殊情感……

如果说成老在外界眼中,更多地是追念他的观点和作为,那么对我来说,他更像一位可敬、可亲的亲人,虽然角度微观局限,但也更真切,更令我难忘。

十八年前的一声“交给你!”

说起我和成老的渊源,那就要从18年前说起了。

1997年,我参加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的“华夏文化与现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幸结识了时任化工部副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主任、中国民建中央主席的成老,并听到了他的报告。会后,他站在台上就对我说:“沛霆同志,我这个报告交给你!可以在你们《中外管理》杂志上发表。”我求之不得,闻听当然非常高兴。

回京后,我就到民建中央办公室去拜访他,邀请他担任杂志社顾问,并提出邀请由他领导的管理科学部,来作为《中外管理》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负责杂志大政方针的咨议与决策。成老欣然应允。

携手“借壳”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后来,成老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期间,一直想成立一个“中国管理学会”,来带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但由于复杂原因而一直未成。于是,我主动提出愿意帮忙此事。我对成老谏言说:如今要想新成立全国群众团体,要经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一时很难。但是可经中国科协领导批准,把一些难以为继的与管理相关的学会进行改选接管,即可解决。经我与中国科协学会部部长研究发现,有个“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此前运作一直很不规范,正拟撤销。这正是个机会,只要经中国科协领导批准,由成老组织对该研究会进行改选即可。成老听到我这个建议后十分高兴,对我戏言:“这也相当于借壳上市啊!”

经多方多次协商努力,“借壳上市”总算成功了。于是成老让我参加筹备,并私下问我:“你能否接受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提名?”我回答:“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不宜再接受重要行政职务。我建议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赵纯均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经与赵纯均同志商量后,又进而推荐管理学部的冯芷艳处长担任秘书长。

对这个结果,我和成老都很满意。毕竟我们这些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还能携手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做点儿贡献。

成老与我们《中外管理》的渊源,当然远不止于此。

“在成思危同志领导下,错不了”

本世纪初,我们杂志的法人身份曾因主办单位的更换一度悬而未决,于是我就与我们的老顾问、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同志商量。袁老对我说:“还是成思危同志那个单位好。成思危是个学者,他的单位又是研究会,里面也都是学者。你在他的领导下一定不会错的。很可靠,没问题。”随后,成老又欣然担任我们《中外管理》杂志的编委会会长,他领衔的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与我们《中外管理》的结缘就更顺理成章了。

中国科协时任党组书记高潮同志后来曾对我说:“袁宝华同志是看着《中外管理》长大的,成思危同志又是你们杂志的领导和编委会会长,我们坚决支持你们的工作。”这样,我们杂志的改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显然,法人身份与主办单位的机制能否理顺,对于我们媒体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发展乃至生存,都太重要了。

在2011年我们杂志创刊20年庆典上,成老曾这样评价我们:“《中外管理》难能可贵的是从20年前,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真正的市场化进程时,就坚决遵循着市场化的方向……应该说,现在《中外管理》市场化、企业化这条道路,是非常成功的!”

但我深知,如果不是多年来成老的大力支持,以及科协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外管理》在20多年的市场化风风雨雨里恐怕早就面目全非了。

日前据研究会秘书长石勇同志对杨光回忆,去年年底,成老还在与研究会的同志叮嘱:“《中外管理》杂志对于研究会非常重要,研究会一定要大力支持《中外管理》的发展。”虽是寥寥数语,但闻罢,我真是百感交集!

“光听成思危一个报告, 就值了!”

除了行政关怀,成老作为管理学者,对于中国企业的关心同样令我难忘。

早在1998年,由我们《中外管理》牵头举办了一次空前绝后的企业高峰论坛,其独特在于我们邀请到了当时全球最顶尖的四家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波士顿、罗兰贝格、安达信的高管专家,他们首次同台论道,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度对话。这件事,很快引起了成老的关注,为国务已经日理万机的他,专门通过我们邀请这四家咨询公司的专家,和他又一起座谈,交流企业管理的大趋势和中国企业当下的问题。要知道,那恰恰是很多中国企业开始重视战略、起步腾飞的关键期。

后来,成老便经常参加我们《中外管理》主办的“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并多次做主题报告。他的报告,每次都是题目新颖,内容实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令人有绕梁三日之感。因而他的每次报告也都很受欢迎,回回成为大会的精彩亮点。很多企业家代表会下都说:“只听成思危这一场报告,参加这三天会就值了!可以指导我们来年一年的工作!”日前,我们理事、金沙河面业的魏总对杨光感慨说,他勇于授权的管理理念就是恳谈会上深受成老报告的启发,并延续至今,受益至今。

nlc202309012156

成老自己也对与企业家们交心乐此不疲。当时仍然担任国家领导人的成老,曾私下对我讲:“只要中央不要求我坐在主席台上,我都会尽量参加你们的会!”可以说,“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是他在公务繁忙中,坚持出席并作做报告次数最多的一个企业家论坛。

这是成老对我们《中外管理》的信任与支持,更是他对广大中国企业发展的殷切关怀与支持。

对我们杂志,成老还将《中外管理》杂志列入他认可的“中国三大管理专业刊物”之一,我们也是唯一一本非学术性刊物。这使得《中外管理》能在专心为企业家服务,而不一味追求学术标准的同时,依然在管理学术界具有很高地位。

成老对我们恳谈会和杂志的支持与关怀,一直坚持到了去年11月,我们的第23届恳谈会上。那一次,他已经身体不是很好,但依然精神矍铄地莅临大会,做了一场非常精彩而中肯的报告!只是,我万没想到,那一面,竟是我们最后一面;那一别,竟是我们终生永别……

永远的勤奋,永远的亲和

成老令我敬重,不仅仅因为他和我们杂志的密切关系,更在于他本人始终散发着一种令人油然心生敬意的个人魅力。

成老日常工作很繁忙,但他一生热爱学习,每日阅读、笔记,几十年坚持笔耕不辍。他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对自身学识与见识的拓展与提升,从而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术领袖和国家领导人。更别说作为多重工作身份的成老,就是作为以学术研究为己任的广大学者,也是殊为难得的。

成老还是一位朴实敦厚、平易近人的人。他对我总是十分亲切,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志趣相投,他将我视为“老友”。我们历次见面,谈话都是恳切亲热,意味深远。后来,杨光告诉我,这几年他在外面参加会议每次碰到成老时,成老都会很亲切地探问我的身体情况——只是如今,我依然健在,而他自己却由于工作过于劳累,没能很好地保重好健康,在比我小四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在成老去世当天,我看到了他在去世前一个月为自己一生赋写的一首诗:《八十回眸》。他写道:

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

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成老,你的八十年回顾,直书志向,可谓当代君子坦荡胸怀的楷模!“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可谓勇敢而坚守真理的典范!一生对国对民一心忠诚,“含笑扬眉对苍天”,可谓死而无憾,人生足矣!

成思危同志,我们要向您学习,诚如您一生所践行的“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成思危同志,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一篇:红鞋子读后感200字下一篇:大表姐刘雯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