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读书中

2024-05-15

乐在读书中(精选8篇)

篇1:乐在读书中

乐在读书中

邹紫依 三(2)班 指导教师

“书是精神的粮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爱读书吧!读书可以让我消除烦恼,去除痛苦,乐在读书中,我读书,我快乐。

在我三四岁时,我常常由于调皮捣蛋,受到爸爸的责骂甚至抽打,因此呜呜大哭,心情非常糟糕。这时,妈妈就读故事给我听,有趣的故事把我吸引住了,脸上的泪珠早已无影无踪,换来了绽开的笑脸。

当我入学读书了,妈妈买来了许多书:《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寓言故事》„„我如饥似渴地捧着读呀,读着读着,我仿佛进入了神话中的快乐宫殿。心情是如此的惬意;如此的舒畅;如此的飘飘欲仙。我感受到了书中的无穷无尽的乐趣,我要在书海中漫游。

记得不识字未读书前,我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有时只会傻傻地哭,有时请求大人帮忙解决。现在我读了很多书,书中的知识与智慧装进了大脑中。我把读书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比如,有一次,我的乒乓球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瘪了,以前肯定会哭着闹着央求他人赔。如今可不同了,我从书中领悟到了妙法:用开水浸泡几分钟乒乓球,它就会复原,让我从中找到了成就感与快乐。

爱读书,乐在其中。读书,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懂得了好读书受益无穷;知道了在书中寻求宝藏;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成绩从弱小无知走向强大,受到同学们的赞叹,感受到了读书带给我的收获与喜悦。

快乐有书陪伴,乐在读书中。

篇2:乐在读书中

——题记

翻开人生的字典,乐趣等同于读书。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翻开书页,我仿佛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在里面,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得到那心灵的慰籍。

小时候的我“读书”,可谓是囫囵吞枣,但也觉得是一种乐趣吧!晚上白雪公主带我进入梦乡,梦里有奇幻的糖果屋,有小仙子为我建造水晶之城,那时,梦里的我脸上的笑意永存。

畅游在书的海洋,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玩耍,与三只小猪一起盖草房。

从这些书里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从此,平时贪玩的我一下子懂事了不少。

我和三毛一起卖报,和灰姑娘一起劳作,何金玲共同进步,共成长。她让我找回了心中原有的那份纯真、善良,让我明白了学习并非最重要,不要总背上无数的思想包袱,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

渐渐长大的我,拿起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个火枪手》《中华》等书。至今意犹未尽,觉得书成了人生道路上最好的伴侣,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在我迷茫时,为我选择了正确答案;在我被诱惑时,拉我一把,把我引回正道。

书中,我贪婪的吸收着精华之物,我为人物的悲欢离合二牵肠挂肚,仿佛身临其境。一路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长知识又开拓视野。是书充实了我的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翻开心的词典,读书堪比乐趣。

篇3:教会学生在读书中健康成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视听媒体逐渐在中国普及。也许是幸运, 也许是不幸。在视听媒体中长大的这一代, 比他们的前辈见多识广, 可是却有很多孩子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他们似乎习惯了看看画面, 听听声音, 然后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而懒得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去追根求源。即使读书, 也愿意读那些与视听媒体相似的五彩缤纷的卡通书籍。从小学一年级直至中学, 许多孩子都在迷恋着宫廷电视剧、武打片、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和形形色色的“脑筋急转弯”。这当中有一些是健康、有趣的, 但其中也混杂了许多不适宜孩子们看的糟粕, 可是孩子们不辨优劣, 常常一股脑儿全盘接受。他们的视野一旦被这些东西占据, 我们所推崇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社科读物就很难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在某些方面, 我们的教育是高高在上的, 是生硬的。所以我们必须俯下身来, 精心引导孩子们选择优秀的作品, 为他们提供好的书籍, 倡导他们阅读, 吸引他们的目光并使其变得澄澈。

许多国家和地区国民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 都有对课外阅读、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较具体的论述, 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将课外阅读教材纳入广义的教材系统。早在1995年4月, 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 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阅读。美国政府教育部还成立了“阅读权力办公室”, 研究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案, 并在各地图书馆为孩子办理免费借阅的手续。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第一次明确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和各年级的分量。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培养孩子们的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促进其终身发展。也就是山东省提出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 把健康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绪即性情是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良好的性情比具有智能更重要。时下很流行谈论情商, 情商指的是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表达个人的情绪, 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绪, 并与人进行良性而有效的情感交流。情商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培养孩子读书, 在阅读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及其读写能力。

首先, 重视“读”的训练。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 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培养其性情。在读书中, 人类的基本情绪 (如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悲伤等) 都会有所体验。要想有这些情绪体验, 就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 培养性情, 不仅仅要读, 还要在读中思考, 有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性情体验的开始。或高昂或低沉的声音, 或悲或喜的表情, 都是外在的。只有在精读、在思考中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享有言论自由,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 培养性情, 以读为主, 但万万不可停留在“读死书”或“死读书”上, 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说, 动笔写, 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培养性情。直接的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情绪, 它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培养性情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兴趣的激励下, 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当然, 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事情,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才能更全面, 思考才能更深刻。马克思为了写好《资本论》, 整整25年每天准时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查阅各种图书资料, 其中认真阅读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有人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没有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马克思就无法写成《资本论》。”列宁读书之广博, 摘录、笔记之众多, 也非常惊人, 仅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就参考了各种著述583本。这些伟人的伟大著述都是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的。

篇4:在读书中思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于是,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记住了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那便是会读书。可是直到今天,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领域有了新突破,但面对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的几十年的差距,遗憾的同时,我们只能自问:爱读书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记得有老师教我一句读书的秘诀,那就是将书读“薄”。我想在这读“薄”的过程中,应该是融入了更多思索的,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以及“突发奇想”。实际上,思索是对读书的净化与升华,将其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思维就有了创新的空间。

记起了著名作家朱苏进一篇文章中的话,你的案头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让我们用思索去填补读书的另一半空间,使其成为思想的风景、思维的放风时间。

篇5:乐在读书中作文600字

我爱书。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学习生活中,书就是我的“饭”,一天没见着就“饿”的慌。每天放学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书,自己静静地看,静静地在头脑中想着事情的经过、发展、主人公悲惨的命运……为了在生活中快乐,每一天开心,我便在节假日和爸爸一起去图书馆办了可以借三本书的借书证。一放假,我就兴奋的蹬着车子,拿好借书证,去借书。手一接触那书,就觉得自己学富五车,连每根头发上都内含智慧。当自己拿着心爱的三本书满载而归时,心情是相当相当愉悦,觉得天可高了,草可绿了,花可红了,空气可新鲜了。

暑假到了,我顾不上作业,飞跑进图书馆,一天看三本书,暑假后,连看了40本书。妈妈对我说:“你看这么快,能记着内容吗?”我骄傲的拍拍胸说:“没问题。不信,您说一个?”看我这副摸样,妈妈大笑起来:“我不提问了,但以后记住,看快了并不能证明什么,要“细嚼慢咽”,否则只能吹牛了。”说完,妈妈转身做饭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发愣。每天,我都有一个习惯:练完琴后,坐在小书桌前,有时看感恩的书,有时看名著,有时……读书,已经成为我每天必有的`一个“环节”。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我拿着一本书,在大声的朗读,身后是一片桃花林,在风姑娘柔和的吹拂下,几片桃花瓣落在了河水里。我看呆了。

一不小心,书掉在了水里,流水向东去了,我飞快的跟去。可是,无论怎样跑,总也追不上。我急得快要哭了,这时,桃花瓣成群地飞舞而来,规律的形成一条花瓣船。我坐上船,终于捡回了心爱的书。读书,不仅使我养成了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而且还是我的精神粮食。读书还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使我每天都开心、快乐。我爱读书,希望书可以伴我到老,到永远……

篇6:乐在读书中作文800字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手捧一卷书,任思绪畅游其中。千年的蒹葭散发着晚香,细品淳朴的民风,杨柳暗晓风残月的美景,铭刻着分手的惆怅,花落人亡的红楼梦断,感慨有情无缘的爱情。一路走来,有书陪伴,乐在其中。

读书让我告别了平庸。古人有“不读诗,无以言”,今人有“不读书,何以言”的论调。确实是这样,读书可以增长我的见识,丰富我的情感,提高我的阅历,自然也就与平庸绝缘。读书可以让我发觉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美好;读书可以让我在阅读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离。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沟通的快乐。无论在清晨,还是在黄昏,手捧一本泛着清香的书,坐在沁着凉意的草地上,让碎碎的阳光懒懒地撒在身上,然后在青草与阳光的味道中,用长着触角的心灵抚摸和领略书中的奥秘,领略在其他地方领略不到的快乐与安谧,充实着平乏的大脑。书真的让我告别了平庸。

读书让我享受着生活。读书使我天天乐在其中,这是那种让我永远都无法忘怀的感觉。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它是一种享受像聆听一只鸟在快乐的鸣叫,像欣赏白雪落地的无声。也许我真的应该将心灵变成一支精致的.软囊,装进鸟鸣,装进飞雪。不论在哪里,书中那清雅的醇香,都会充满甜美的回忆和幸福的情愫。是书中的奥妙让我快乐,让我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读书让我读懂了人生。有一次,我在读一篇文章时,遇到一个俗语叫“夜里千条路,早起卖豆腐。”但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于是,我找到妈妈问她是什么意思,妈妈也无从知晓。无奈之下,只好请教姥姥了,她可是自认为无所不通呢。姥姥听到这个问题后,骄傲地说道:“这你就问对人了,这俗语的意思是说‘心里想得多,觉得成功有千条路,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想做,但是现实中自己没有能力,只能买豆腐。”姥姥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道:“这个故事啊,教育人们不能只说不做,而要少说多做。”听了姥姥的一番解释,我这才恍然大悟。是啊,人啊,不能老想不做。原来俗语也能蕴含这么多道理呢。

篇7:在读书中成长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伴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从书海中走来。

一路上,书页的清香、书声的爽朗,不禁让我们陶醉,使我们痴迷。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万部书卷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成才。

读书即为做人,一本书可能就是引领我们成长的启明星。回想我们翻过的书卷,太多的文字教会了我们成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懂得做人最基本的几种品质,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唯有真正首先做到这一点才能在这个复杂社会立足。渐渐的我们又书中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人就得懂得吃苦,学会吃苦,正如书中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许多人认为人生旅途就好似品尝一杯香茗,苦涩中透着甘醇。

伴随着我们成长,书卷健全着我们精神品质的同时,也在敦促我们学习定目标,立志向。翻过一部部书卷之后,我们惊喜得看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后来我们才懂得千里之外就是我们的目标,浩瀚的江海就是我们的理想。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就得坚持不懈,就必须矢志不渝。所以在我们博览群书时知道了为着理想奋斗终生的保尔柯察金,了解了目光鄙陋短浅碌碌无为的阿Q。在比较中我们懂得如何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并真正的明白该如何去为之奋斗。于是我们立志成为拥有远大抱负崇高理想之人。

渐渐的,我们从书卷中知道了许多影响中华民族政治文明和人格行为的思想。司马迁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文天祥告诉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觉民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有的这些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方向,也对中华民族的崛起起到了积极影响。

读书教会了我们做人,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为人。

现实是客观的,外界的环境不是依从个人的意愿所能改变的,因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要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得源于不同的为人哲学,恰恰读书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吾日三省乎吾身”是读书让我们学会反省。真正的自我反省才是人与人交流的黄金通道。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千百年来受到中外人民深深地爱戴,在众多数人的眼里,他就是那么的完美。他是怎样做到了呢?是与生俱来的吗?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吾三日省吾身。”一天内多次的反省,足以让自己弥补不足,使自己更加完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将自己与他人对照,弥补缺漏,是提善自我的又一途径。日复一日,长期如此,一个人的错误便会越来越少,自己便会逐步走向完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读书让我们学会选择。选择正确的,避开错误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真正的学会慎重选择,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才会更加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韩国某大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帮助别人得到一切他想要的,那么你也将得到一切你想要的”,所以,读书让我们学会给予。给予并不是没有回报的,一丝微笑,一句谢谢,就可能代表着整个世界。读书将会在为人方面教会我们更多,我们在读书中成长。

读书使我们学会做人,即培养优秀的精神品质,确定正确目标,胸怀远大崇高理想,同时,读书也让我们学会了为人,即学会反省,懂得选择,真正给予。

篇8:乐在读书中

一、学生“展示自学”, 教师“了解学情”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我们祖国有许多风景名胜, 九寨沟就是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 一起走进———九寨沟。 (板书:九寨沟。齐读课题)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出示生字词, 认读;指导书写“继”“窜”。

二、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定向目标”

1.通过预习, 你们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呢?

2.总结学生的回答: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我们读课文、思考和提取信息的钥匙, 很有价值!你们的问题都关注着课文写了什么。那么围绕课题,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

3.分节朗读课文, 交流课文写了什么。

4.学习一篇课文, 我们不仅要知道它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它是怎么写的。

引出“问题”:课文是怎样写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的?又是怎样写那里的珍禽异兽的呢? (板书:自然景观、珍禽异兽)

三、学生“学习释疑”, 教师“点难拨疑”

(一) 学习1-2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

2. 交流后出示地图, 了解位置。

3.“一进入景区, 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谁能用“一……就……”造句? (让学生明白“一……就……”是表示两事物时间上前后紧接的意思。)

4. 看到“童话世界”, 你有什么想问的?

作者这一伏笔激起了我们浓浓的探究兴趣。是啊, 童话世界里究竟有些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童话世界的呢?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自然段, 九寨沟处处皆美景, 作者选择了哪几处景物来写, 读一读, 画一画。

2. 交流。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彩池、瀑布)

3.这几处景物, 你觉得哪一处作者写得最精彩, 就细细地读哪一处, 读一读, 品一品, 看看精彩在哪儿。

4. 全班交流。

(1) 品味雪峰的雄伟。

“银光闪闪”, 引导学生想象连绵不断的雪峰高耸入云, 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 放射出银白耀眼的光芒, 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奇特。

欣赏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雄伟的气势。男生齐读。

(2) 品味湖泊的瑰丽。

读到湖水清澈见底,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汪湖泊就是一幅五彩的图画, 所以人们把这些湖泊叫作———“五花海”“五彩池”。

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是啊, 作者把湖泊比作宝石, 把沟谷比作彩带, 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湖泊的———多, 写出了湖泊、沟谷的———美。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欣赏这一美景? (欣赏图片)

指名读, 指导读出画面。

(3) 品味瀑布的壮观。

(出示图片) 这三幅图可以用书上的哪些词语来形容?

(板书: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欣赏图片, 指导朗读。

同学们, 雪峰——雄伟, 湖泊——瑰丽, 瀑布——壮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确实精彩。可是九寨沟处处皆美景, 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几个来写?对, 要选择有特色的景物。 (板书:抓住典型、突出特征)

如果让你们介绍我们家乡洪泽, 可以选取哪些景物来介绍呢?怎样介绍才能精彩呢?拿出笔来写一写。

交流, 点评。

四、教师“引导实践”, 学生“迁移创新”

上一篇:言语理解易错题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