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

2024-05-21

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精选6篇)

篇1: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

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小说阅读(A卷)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垫和鞋底。

②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③真挚的爱情是能经得起风雨的侵蚀和困境的磨砺的,张良斌和李梅芳的经历就是雄辩的例证,在走过十年艰难的路途后,他们终于得以成为刎颈之交。....④姜先生在“破案现场会”上领到丢失达半年之久的桑塔那轿车, 面对完璧归赵的爱车他激动不已。....⑤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冠冕堂皇,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⑥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奖,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诗意的表达方式”。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稳中求进,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只有领导干部具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立志改革开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做出

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C.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答案】C

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⑤① D.①⑤②④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时要通读所有句子,了解段落大意。本题共涉及五句话,表达的是读书的意义和感悟。①⑤句总写读书的意义;②④句具体描述读书的过程;③句总结读书的感悟。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获悉伯父身体抱恙,甚为惦念,望您安心养病,敬祝痊安。B.借重我的力量,小王终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C.打扰您了!我想垂询一下如何在本校图书馆借阅图书。D.我们公司现缺产品运营总监一名,您是否有意高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选项中,B项,“借重”是对对方的尊称,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项,“垂询“只能用来欢迎别人来咨询,不能用在自己;D项,“高就”是说自己的谦词。答案为A项。

5.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朗读分为

①。正确朗读主要解决读音、读法的正确;理解朗读主要解决

② ;表情朗读主要使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教育、艺术的熏陶。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

③,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披情入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陶陶。【答案】①正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 ②词语、句子的含义 ③音调抑扬顿挫

6.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为纪录片《水墨江南》中的一个片段“诗意春雨”配上画外音。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100个字左右。(6分)春天的江南,烟雨迷蒙,如诗如画。

【答案】示例:那雨丝,轻轻柔柔,随风飘散,无处不在,无隙不入。花瓣湿漉漉的,眉底含情眼含笑;柳枝披上了一层薄纱,体态更加婀娜;小鸟在雨雾中呢喃,它在寻找什么?那小姑娘虽然撑着伞,可那雨点儿早就亲在她的发上、脸上了。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答题注意点:①内容围绕“江南”“春雨”来写,突出“迷蒙”的特点;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语言要富有诗意,衔接自然。7.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6分)

由中国外文局与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主办的冬奥会主题展通过“奥林匹克:从雅典到北京”和“2022,北京欢迎你”两部分回顾了奥运精神在中希两国之间传递和交融的伟大历程。

【答案】主题展回顾历程

8.下图是中国税收会议上的一个调查图表(2005—2015),本次会议的议题是“税收增收”。请结合图表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根据图表中税收增速和GDP增速的情况,简要说明调查结果。(3分)

(2)根据图表调查结果,写出一条关于税收增收的建议。(3分)

【答案】(1)自05年开始,中国税收增速与GDP增速放缓,趋势大致保持一致。中国税收收入增速大于GDP增速。

(2)要提高税收增速,关键在于发展经济,提高GDP增速。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本题要仔细观察图表走向,了解不同曲线代表的变化趋势。本题图表是有关税收增速和GDP增速的情况的,虚线代表税收增速,实线代表GDP增速。从2005年开始,两者变化大致相同,可见变化保持一致,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税收增速一直处于GDP增速之上。第二问,写有关税收增收的建议,既然调查结果已经得出了和GDP增速有关,那么建议可以围绕GDP增速提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

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

1、黄

2、蓝

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

司从二级工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有删改)

9.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一项是(3分)

A.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B.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答案】C

10.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6分)

【答案】①加强现场感,使场景更加真实;②便于引发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出下文,拓展描写空间,展现社会问题;③增加行文的变化,改变单一的叙事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一语单独成段,其作用不可小视,应结合全文及主题进行分析,可从增强现场感、引发人物心理活动、增加行文变化等方面作答。

11.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②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

篇2: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

1.(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高卧”“仰看”等词表现作者的悠闲情态。答题步骤:首先点明“休闲”“悠闲”所传达的情感;然后点明“插”字所体现的陡峭、挺拔的形象。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注】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的能力,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题,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 “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 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比喻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解答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答案 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②

①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 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 登大别山

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自身的特点以及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澄江如练”为比喻,写色彩,属俯视;“碧峰孤拥”是拟人,为远眺,含色彩。“化用”则要熟知谢朓的诗句。(2)炼字题在解答时要从说手法、明句意、言效果等方面去说用此词的好处。(3)“哪些复杂的情感”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种。作为羁旅诗,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思乡恋亲、客居孤独、感慨时光是最为常见的情感。

答案(1)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2)“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3)感叹时光飞逝,“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做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恨茫茫,北云南梦”)。

7.(2015·淮安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水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一、二两句从整体上表现。第三句极言其高,终南山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晖。第四句极言其深,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山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2)赏析题需先说手法,再结合诗句解说其内容及效果。(3)前四句以及七、八两句都是写景,借此表达作者对终南美景的喜爱;

五、六两句和最后两句为直接抒情,抒发了中正、坦荡以及厌弃“浮名”的情怀。答案(1)气势宏大,高耸,幽深。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9.(2015·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1)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字予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哪些景象表明了“初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以动写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卷”字暗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

(2)雨停江开,江流奔流;雾卷山晴,浪收风恬;岸边花明;树上沾水;群鸟呼晴,纷飞曼舞。

(3)漂泊在外的伤感、愁情;是通过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出来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①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②醽醁(línɡ lù):美酒名。③(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④老子:作者自指。⑤霜竹:指笛子。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③

④②①(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下阕内容,分析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净”: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烟消云散、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染”:化静为动,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已是极其妩媚的情态,“染”字更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想象奇特。

篇3: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

一、重视真题训练

高考真题与一般的模拟试题相比, 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严密性。同时高考出题具有回归性, 即高考命题对语法知识、词汇、短语和句型的考查常常涉及历届高考题考过的知识点。所以通过做近几年的高考题, 就可以了解到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即了解高考“考什么”,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如近几年高考题中对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考查:

(2007, 江西) He was told that it would be at least three monthshe could recover and return to work.

A.when B.before C.since D.that (A)

(2008, 北京) I’m sorry you’ve been waiting so long, bu it’ll still be some timeBrian gets back.

A.before B.since C.tillD.after (A)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这几年来, 高考对“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考查较多。据此, 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句型列为高考对语言知识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并引导学生对其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 It was/takes long/some time/five years before...过了很久/一段时间/五年才……

2. lt wasn’t/didn’t take long before...不久就……

3. It won’t be/take long before...不久就会……

4. It will be long/some time/five years before...要过很久/一段时间/五年才……

二、关注考点的设置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了解了高考“考什么”, 还要了解“怎样考”。笔者通过对历届高考题的研究, 发现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 考点落在不同的位置。如对句型“祈使句+or/and+陈述句”的考查, 考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考点落在连接词上

(2005, 辽宁) Follow your doctor’s advice, your cough will get worse.

A.orB.andC.asD.which (A)

2. 考点落在陈述句的时态上

(2004, 湖南) Turn on the television or open a magazine and you__advertisements showing happy families.

A.will often seeB.often see

C.are often seeingD.have often seen (A)

3. 考点落在祈使句的动词原形上

(2004, 湖北) __straight on and you will see a church.You won’t miss it.

A.Go B.Going C.If you go D.When going (A)

明白了高考对此句型的考查所在, 复习时需注意三点: (1) 区分连接词or和and的用法:陈述句部分表达肯定意思时用and, 陈述句部分表达否定意思时用or。 (2) 该句型中的陈述句时态用一般将来时。 (3) 该句型前半句为以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

又如对介词with的复合结构:“with+宾语/宾补”的考查, 考点主要集中在“宾补”的位置。

(2007, 安徽) John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dinner, and with his work__, he gladly accepted it.

A.finishedB.finishing

C.having finishedD.was finished (A)

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关注考点“宾补”的三种形式: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弄清宾补后接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之间的区别:当宾补表示动作正在发生时要用V-ing;当宾补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并与宾补有被动意义时要用过去分词;当宾补表示动作将来会发生时, 要用动词不定式。

此外, 高考对同一个知识点考查的命题呈现出多样性, 即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题型中考查。主要出现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这三种题型中。

三、关注考点考查的广度与深度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一些词、词组的用法和意义超出中学课本的要求的现象。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该词或词组原有的、常用的意思, 而且对在词汇表中未出现过的意义及用法进行了考查。即所谓的熟词新义。这类题选用一些考生平时很熟悉的词语, 但考查的却是其不为考生所熟悉的含义和用法。

高考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既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 所以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关注那些平时学习过, 但在新的语境中产生不同意思的词汇。注意全面把握所学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原有的意思。对一些重点词汇的含义适当进行扩展和延伸, 尤其要多关注兼类词、派生词、一词多义、“旧词新义”。

四、注重构建知识网络

动词及其短语的辨析及灵活运用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006, 浙江) We’re trying to ring you back, Bryan, but we think we__your number incorrectly.

A.looked outB.took down

C.worked outD.brought about (B)

此处考查短语take down“记下, 写下”之意。中学课本中含有“写下, 记下, 抄下”意义的短语就有以下几个:take down, write down, put down, set down, get down, 但考生记得最牢的却是初中所学的“write down”。而对于take down的记忆可能是“取下, 把……拆下来”。

因此, 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串联, 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规律化, 包括词汇、句型、语法、交际功能等。将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已学知识网络化,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使复习有的放矢。

五、重视针对考点的题型训练

近几年考查的语言知识有交叉现象。

(2007, 江苏) My parents have always made me__about myself, even when I was twelve.

A.feeling wellB.feeling good

C.feel wellD.feel good (D)

此题综合考查了复合宾语及感官动词的用法。

综上所述,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针对考点的备考外, 还需进行试题形式的训练, 分析试题命制者的出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国辉.高中英语全能导练.高考全程复习.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高考复习赏析小说语言

关键词:《老人与海》 译本 语言特征

引言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当中,描写一位渔夫打渔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自然法则是难以抗拒的,但是要有一个不被打败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人类面对的只有毁灭。《老人与海》是一部英语作品,对人类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我国青少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小说在内容方面涉及到很多的英文俚语和人生哲理内容,我国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困难。

一﹑小说《老人与海》

海明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在这部小说中,描述了渔夫桑地亚哥在长达84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85天的时候,渔夫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捕鱼。经过一番努力,老人捕获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途中引来无数的鲨鱼,渔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同鲨鱼进行了惊险的搏斗,最后安全返回,但这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在这部作品当中,海明威运用了典型的象征手法,大马林鱼是人生理想和欲望的象征,鲨鱼则象征在生活当中无法避免的困难和困扰,大海是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的象征,桑地亚哥代表了生活当中的勇士,小孩子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手法展现了渔夫敢于和强大的势力进行抗争的精神,捕鱼过程中的遭遇代表了在人类生活当中,人类与厄运不断地抗争,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真实情况。

二﹑语言问题

翻译的目的在于确保小说原意的基础上,将英文信息转换成中文信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果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能够保持基本一致,表明翻译是成功的。翻译过程当中包括对思想内容的翻译,而且还包括语言形式的翻译。翻译者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随意更改,更不能增加原文当中没有的思想,也不能删除作者原本的思想主张。

三﹑《老人与海》译本汉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成功与否对读者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英语小说翻译的特点以及《老人与海》的内容,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翻译质量。在进行汉译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两种方式是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是在翻译过程当中经常用到的,对整个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互矛盾的翻译方法,前者要求翻译的作品要充分符合读者的习惯和民族特性,是一种将外来文化融合到我国文化当中的翻译形式;后者要求的是汉译的作品要保持原著当中国外生活习惯和特征,对原著当中的内容尽量不做任何形式的更改,保持真实性。

(一)汉语的归化策略

1.对原著中语句的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不必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翻译,英语当中的一些词在整个句子中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即使一些非连接性的词,在言语片段当中只是一个辅助的部分,翻译时,在保持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些词语进行适当的删减。翻译时无论是增加词语,还是删除词语,原著当中体现的文化思想要与我国的读者的习惯相符合,迎合我国读者的实际需要,并且原文当中的思想内涵可以给与适当地变化,这样能够在保留原文的主旨思想的同时能够为我国读者更好地服务。例如在对原文当中一句话进行翻译的时候,由于其表达的思想与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单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会给我国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因此要采用归化策略,将类似这种的原文翻译成一种符合汉语形式的语言。

2.选词要精炼

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选用的词要精炼优美。汉语在语言用法上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各种语言技巧比较丰富,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用处。汉译本的《老人与海》针对的人群是我国的普通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例如在翻译一些词或者短语的时候,对于分开的词还能够进行有效的翻译,但是合并在一起之后,翻译的难度会提高,这时如果选用的翻译词语不当,会对整个翻译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遇到这种情况,要充分考虑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选用的词语能够和前后文之间保持合理性,体现译文的整体协调。翻译时要把书中的教育思想传递给读者,要在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合理地确保翻译的有效性。为了保持译文忠实于原著以及更加贴近实际,在后面的翻译时增加一些词语或者减少一些词,例如对文章当中的一句话翻译的时候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海洋没有制造什么差异”,增加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在前面文章当中提到了相关的内容。

(二)汉语的异化策略

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将小说中的内容运用直接翻译的方法翻译成中文,这种方法能够保持小说中的英语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够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信息。直译是一种在英文著作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强调的是忠实于原著,既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又要忠实于原著的形式,但并不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机械式地逐字逐句方式进行,直译要求既要全面阐述原著的含义,又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对原文当中的思想不能进行任何改变。

2.意译

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从《老人与海》所包含的意义出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必过分注重细节,只要能够将原文当中的大意表现出来即可,同时要保持译文的流畅性。《老人与海》原文当中包含了很多谚语和神话,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会造成翻译的不准确,影响整体效果,而且很容易造成翻译的偏差,出现与创造者要求相互背离的情况。类似这种不能采用原著表达形式和结构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原文的特点,改变表达方式和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表现原著的内涵。意译要忠实于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充分地给予保留。针对语言的差异性,只能运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现原著当中的意思。

总之,归化策略是向我国读者靠拢,方便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異化是立足于原著的真实性,更加贴近国外的实际。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看似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将二者之间的优势和长处充分结合起来,提高翻译的有效性。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段落可以采用异化的方式,这样既能够方便读者的阅读,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我国读者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可以采用归化的方式,将原著当中的信息转化为适合我国语言习惯的文章。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结合起来,找到二者之间的均衡点,有效克服两种翻译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翻译《老人与海》这部经典作品,让我国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翻译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能够给后人在阅读中提供极大的方便。合适的汉语翻译能够将原著当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倔强的精神品质展现在后人面前。书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单个个体,而是整个人类的代表,象征了永恒的人类精神品质的存在。这本书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要勇于拼搏,要有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不要向生命中的困难低头。除了这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之外,翻译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长处充分结合起来,为我国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在启迪人生奋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读者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启迪人类不断克服困难,迎接新的生活,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读者。语

参考文献

[1]容新霞,李新德.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麦都思的《尚书》译本翻译策略[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篇5:小说语言特点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他却不要(看医生用瓦片排队),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申弓《小山村》

分析:这个选自申弓的小小说《小山村》里句子,是写一个“城里人”第一次到小山村医生家看病时的表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挤”“掏”“抽”“塞”“递”,与村民看病时用瓦片排队时的自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只有抓好词语的运用,才能准确赏析这段文字。答案:运用了“挤”“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明了来人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物质上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

2、根据上面三道小题,自己尝试小结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度分析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5、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6.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课堂学习

1、全班交流,归纳语言鉴赏欣赏题的答题角度。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2、答案层次:①概括特点。②举例分析。③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特点的角度

特点的具体内容

语言特点

用词的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

叠词、关联词和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精炼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的特点

句式的选择:整散句、长短句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表达 方式

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语言 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繁复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繁复(细腻)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内在。

2、回顾真题,探讨答题模式。(2010年江苏卷11题):文中画线部分(即下面语段)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阿城《溜索》

分析:这段文字是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的,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写景角度上。“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看出,“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特色分析),使人如临其境(效果)。

3、现场演练,熟练答题方法。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在车床上刨木),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汪曾祺《戴车匠》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写戴车匠做活时的情景(内容概括),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特色分析)。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情感)。

4、课堂小结(注意事项)课后学习

(一)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儿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⑫“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⑬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⑭“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⑮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⑰“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⑱“谁?”

⑲“骆驼呀!”

⑳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二)、《60练》P12.《子孙万代》第四题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三)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壮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篇6:高考语文小说复习教案

一、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三、小说阅读的整体感知

从线索、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主旨等角度整体感知。

四、小说的几个重要测试点 及相关知识

(一)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知识:

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描写(正衬、反衬)

方法指导: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通过外在揣测内心;关注人物的身份,影响人物的言行,决定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活动的背景,理解人物。(二)情节的作用

相关知识: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头部分情节作用:

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提供情节发展的环境;

3、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4、初步展示人物性格。

5、引发阅读兴趣。中间部分情节作用:

1、承上启下;

2、插叙,对文章内容作适当补充,使结构更紧凑。结尾部分情节作用:

1、呼应前文(包括题目);

2、丰富人物形象;

3、深化作品主旨;

4、出乎意料,令人回味(欧亨利式结尾)。注意以以下几种结尾的作用:

a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项链》

b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孔乙己》 c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聂小倩》

d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关知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下: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作用。一般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小说题目的拟定

1、依据线索,例《项链》《药》;

2、依据主要人物,例《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

3、依据主要情节,例《斗鲨》《祝福》;

4、依据主题,例《洗悲》。

5、依据环境,例《荷花淀》。

(六)情节的叙述角度的作用

1、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2、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3、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七)小说的叙事手法的作用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倒叙倒叙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3、插叙插叙使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补充介绍与文章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或交代事情的来由或原因,或使人物现象更丰满,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旨。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深化主旨。

(八)小说结构安排特点

1、明暗双线

2、设置悬念

3、一波三折

4、出人意料

上一篇:养生餐厅创业计划书下一篇:贺新年幽默三句半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