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调查报告

2024-05-05

社会习俗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社会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社会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

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今年寒假,我大概是农历12月12日回到家的,在回到家的那边———广西的一个乡镇上,大街上就出现了“满街红”,那是年前的春联、红灯笼等的大摆卖。说到春联,过年贴春联、贴门神那是一种习俗。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自明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而贴春联也是有有讲究的,一般都有短的四个字的春联是这样写的:“迎接新春”、“新春大吉”、“如意吉祥”、“万事如意”等这些都是可以贴在大门上的。一般读书人的房间是贴“学业进步”、“大展宏图”等的。结了婚的可以贴“花开富贵”等。上下楼梯的门口上“上落平安”。做生意的“生意兴隆”。开车的“一帆风顺”。而且养有家禽的也会有“六畜兴旺”等等。再且,家宅的正大门上会有长的对联,有1.2米的,有1.6米的,有2.2米的,还有横联字“新春”等。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我们那个地方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至今,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里,往往都是在节前十几天的时候就会赶集上街去早早准备置好春联等的用品;另外,节前,我们都会有一次大扫除,就是把家里边的卫生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我们扫地、拖地、擦窗、洗蚊帐、洗厨具等:我们还会自家做饺子、种子等的一些吃的。各家还会为自家准备腊肉,那是节前各自先置好一定的猪肉,用盐来处理之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晒。贴春联,在我们那里是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之前开始的,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会杀鸡拜神,祈求发财、平安等。之后就是贴春联、吃年夜饭„

说到年夜饭,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一桌满满的好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西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

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我们那边,一般都是在年夜饭结束后,就是长辈“打发”压岁钱给晚辈,特别是小孩子,那将是他们最快乐的一刻。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之后就是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他们会有各种活动,坐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等等,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应节活动。初一早,一般我们每家每户都会起得很早,还是为了准备好祭祀的鸡鸭等祭品,为的是新年的第一天向神祈福,甚至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而且大年初一是不得扫地的,特别是那些鞭炮的红色炮纸。初二,还是得赶早,这天准备的是糖果、水果、茶水等的所谓的为神进贡早茶,有些地方有习俗是哪天去拜访哪些亲友的。比如: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有些地方,还是有初

五、初八闹“元宵”的习俗的,各个地方时间不定,不一定就是十五的元宵。我们上门访亲的时候,就是看到那个地方是初五闹“元宵”的,当地人以舞狮等的形式进行。还有的是初八的,人们以燃放鞭炮、烟花、唱戏等节目为主,各显各地的风格。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10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篇2:社会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访亲戚,互相送礼也是不可少的。

当今社会,春节送礼,许多人已经司空见惯了。那多少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呢?调查显示:68。5%的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仅有8。9%表示”送礼"并非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有22。6%的被访者表示不好判断。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既然大部分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那么今年春节送什么礼物好呢?其中,50%的人认为送食品合适;35%认为送保健品高雅;10%认为送烟酒茶类时尚;5%认为送什么也无所谓。

在与被访着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县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约为800元左右,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的春节消费额度,在400元以下的占19。5%;400―600元占35。8%;600―700元占21。5%;700―800元占12。2%,800―1000元占9%;在1000元以上的占2%。调查表明,23。2%的家庭,春节期间大约将消费一个月的家庭收入。

过春节,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如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岁钱在600元以上的占40%,在500元左右的占50%,在300元以下的仅占10%。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会,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地方去过这一年一度的春节,当然,这也少不了人民币的支持,旅游消费额在1000元左右的占20%,在3000元左右的占45%,在5000元左右的占35%,看来,春节旅游这也是一笔大消费啊!

看,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热闹非凡,听,鞭炮声,嬉笑声,共同编织着春节的欢乐歌!

1.春节习俗社会调查报告

2.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3.春节送礼调查报告

4.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5.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6.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

7.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8.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篇3:海南黎族苗族社会文化习俗比较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与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是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即两个少数民族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两个少数民族之间在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试作一些初步比较。

一、节庆文化比较

节庆民俗是一种既复杂又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时间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存在于现实感知和历史记忆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特别是“三月三”节庆,都是两个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一)黎族节庆

第一,嬉水节。嬉水节由黎族民众独特的风俗演化而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已经成为保亭节庆文化的知名品牌。

第二,“三月三”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

第三,春节。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黎语称“老涨”。

第四,小年(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第五,牛节。黎族崇拜牛,爱养牛,把牛角挂在家屋的桩子上,家中还设立“牛魂宝盆”。习俗认为牛角是权衡宝的象征,观念上牛年牛是大王,禁止在牛日杀牛

第六,禾节。每年晚稻收割后在“亩头”家杀猪摆席,举行招禾魂仪式。

第七,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黎族过端午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色。端午节这天,黎族村寨各家各户清早就杀猪宰鸡,忙着包糯米肉粽,这是黎族很爱吃的一种碱粽子,煮熟后可以待客,还相互送亲友。

(二)苗族节庆

苗族人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

第一,大年。也叫春节,是苗族人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第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旧称年仔,苗族人称“饭包糖”。

第三,清明节。苗族人称也称为祭祀之节,苗族人的清明节过的比较简单。

第四,“三月三”节日。苗族亦称“蒸黑米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对于苗族人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又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

第五,端午节。苗族人也称五月粽节,苗族传统的粽子有的一个有一二斤重。五月初五的清早,许多男、女、孩子们到河溪里洗澡,苗族人也称之“洗龙头”。

第六,禾斋节。禾斋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苗族自古以来就有十分爱护稻谷的传统习惯,每年六月初六,当山兰稻长至快打包抽穗时,全村各家各户都要杀鸡、包粽子、煮糯米干饭,各家派人挑到田间或山兰园地走一圈祭祀。

第七,禾仔斋节。每年农历初七是苗族人民一个古老的节日之一。苗族人举行禾仔斋节,村民把禾神抬回到自村和自家,意在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第八,七月半节。也称鬼神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各家各户购买香烛和“元宝”,以及制作祖宗的纸衣等,到了晚上,将备好的酒肉、饭菜等一同祭祀祖宗,焚烧元宝和纸衣等。

第九,新禾节。也称新禾饭节,每年农历八月山兰稻谷苞快抽穗时,选佳日举行。

第十,冬至节。也称粘粑节。到了冬至这一天的凌晨(三更),妇女先将糯米蒸熟,四更时,男女一起舂粘粑,全村杵声四起,直舂到清晨,粘粑舂好后,看谁家的粘粑舂得绵,谁家的好吃。

二、人生礼仪习俗比较

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比较落后,其族群之间的人生礼仪习俗却为海南生态立省思路提供了许多重要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落后,体制性障碍和思想障碍会比较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容易转变,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会带来一个快速度。

(一)生育礼仪

1.黎族生育习俗。黎族家庭把生男育女视为家里、寨里、族里的喜事。妇女怀孕,俗称“女子打包”,黎语称作“翁蒂”,黎族民间视为喜事临门。黎族妇女生小孩,在家门口挂树叶,禁止外人入内。

2.苗族生育习俗。苗族对生男生女一样重视,一般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不存在溺婴的恶习。喜欢收养他人子女,且视如亲生。

(二)黎族文身习俗

文身,黎语叫“打登”,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在过去,文身是黎族少女必经的人生礼仪之一。苗族没有文身习俗。

黎族的绣面、文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文,黎族人称为“开面”。文身后的少女,可视为步入成人阶段,具有恋爱、婚嫁和承担家庭义务等权利。保亭地区的黎族中,除赛方言没有文身习俗之外,哈方言和杞方言都有过文身的历史。如今,文身习俗已成为黎族族群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

(三)婚嫁礼仪习俗

海南黎族与苗族的婚嫁礼仪都要大操特办,举办场面都非常隆重、喜庆。黎族与苗族社会中,寡妇没有受到社会歧视,离婚后都有自由再婚的权利,而且都禁忌近亲结婚。这是两个少数民族婚嫁礼仪习俗的共同点。

1.黎族婚嫁礼仪。男子结婚娶妻后,父母亲给其盖房子,选择吉日良辰立火灶,让他自食其力。女孩长大要出嫁。各地区的聘礼多寡不同,黎族地区婚事办理的程序多为先放槟榔订婚,后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方家送聘礼,第二要筹备婚礼物品,第三要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

2.苗族婚俗礼仪。海南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内部通婚有一定限制,同姓不婚,有直系血缘关系禁婚。苗族缔结婚姻有父母做主(但要征求子女的意见)和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自由恋爱等形式。

苗族婚姻一般有四种:一是男娶女嫁;二是招郎入赘;三是“做郎换”,即男方入赘女方家几年后,再带妻子回男方家居住;四是“做娘换”,即女方嫁到男方家几年后,再带丈夫回娘家居住。

(四)丧葬礼仪

1.黎族丧仪。黎族信仰祖先崇拜,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有灵魂,灵魂不灭,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因此,丧事办理严肃,程序规范不可简略。丧事程度有以下几方面:(1)报丧;(2)洁身;(3)殓仪;(4)停尸灵位;(5)守灵;(6)棺材;(7)出殡。黎族丧俗为土葬,棺有木棺、竹棺、树皮棺、露兜叶席棺、陶瓮棺等五种。黎区上午和下午不得埋葬死人,死者停尸或停棺满3天后,举行出殡仪式。

2.苗族丧仪。第一,报丧;第二,守灵;第三,入殓;第四,埋葬。

三、民间信仰比较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方面,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就是黎族、苗族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活态传承。

(一)黎族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

黎族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

1.占卜。黎族卜卦(占卜)种类有:鸡卜、石卜、蛋卜、筊杯卜和泥包卜等5种,其中鸡卜、蛋卜主要用于出猎前或行事定吉凶,筊杯卜、石卜多用于“查鬼”、“做鬼”的场合。前两者一般人都会做,后两种由道公主持。

2.祖先崇拜。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为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靠近汉族和黎汉杂居的地方还传入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以信奉道教者居多。

(二)苗族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

海南苗族信奉原始宗教,主要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苗族的祖先崇拜除了迁琼祖先外,还有盘王(盘祖)、孔主大皇等;精灵崇拜有母祖仙公、母祖仙婆、海龙王、席母鬼、土地公、斗府三宫、三界祖爷、雷府、灶王等。海南苗族在祭拜驱鬼时,要请道公作法,卜卦问鬼,其中平安法事最隆重,祖先鬼和帝母次之,小鬼再次之。

基督教的传入使苗族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现在保亭县有的乡镇苗族都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并存的格局。

四、民间艺术比较

海南黎族与苗族均经历过异常难忘的洪荒时代,都拥有自己漫长的发展历程、自成系统的绚丽多彩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切,都凭籍他们的口耳相传保留下来,形成了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传承方式的精神文化。而这种传承方式的精神文化,在海南黎族与苗族当中几乎是一样的。

(一)口头传说

1.神话。神话《大力神》(“袍隆扣”)在黎族中广为流传。黎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主要有《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姐弟俩》等。

2.传说。黎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是《七仙岭的传说》和《甘工鸟的传说》。

3.故事。黎族的民间故事:《兄弟星座》、《勇敢的打拖》等。

(二)民间乐曲

黎族主要以砍山调闻名,而且还因地域不同又有所区别。如保亭的砍山调可分为保城砍山调、什玲砍山调、八村砍山调、毛感砍山调、六弓砍山调、加茂砍山调、毛岸砍山调、南林砍山调等。

(三)民间舞蹈

1.黎族舞蹈。黎族人能歌善舞,逢年过节,人们酒过三巡后,男的缠头巾腰带,女的镶边长对襟衣和筒裙,跳起欢乐的集体舞蹈,黎族舞蹈从内容上,可分三类:一是反映祭祀祖先的,如《跳娘舞》、《跳鬼舞》等;二是反映勇敢斗争的舞蹈,如《钱铃双刀舞》、《打鹿舞》等;三是反映劳动和生活的,如《打柴舞》、《春米舞》。《打柴舞》是黎族舞蹈的代表作,打柴舞又叫竹竿舞是黎族民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也是黎族人民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2006年5月,黎族打柴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9月,咚铃伽舞入选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文化习俗和宗教方面,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就是黎族、苗族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活态传承。海南黎族、苗族的社会形态规范着部落成员的社会角色和权利义务,确定部落在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空间。所有这些,在海南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同时,也使黎、苗两个少数民族部落组织的运行权力合法化,社会秩序走向不断巩固和稳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与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即两个少数民族最大的共同点,但他们之间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笔者从两个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精神文化状态等方面作了比较,以求对海南黎族、苗族社会的民族文化特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海南,黎族,苗族,社会文化,特色比较

参考文献

[1]詹贤武,邢植朝.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比较[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3.

[2]詹贤武,邢植朝.海南民间禁忌文化//海南历史文化大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

篇4:一部社会习俗的历史画卷

(编 者)

作家故事

查尔斯·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资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他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幼时就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斐尔丁的作品、《天方夜谭》《唐吉诃德》,都是他喜爱的作品。他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他的家境日渐穷困,债台高筑,一家人不得不离乡背井,迁居到伦敦。但移居未久,家里旧债未清,新债又来,他父亲终于被投入债务监狱。这时狄更斯才10岁。但是作为一群弟妹的大哥,狄更斯不得不担起家长的责任来。11岁,他就到一家皮鞋油厂当学徒。为了节省开支,他母亲带着弟妹们到监狱里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单独留在外面,每星期领到薪水之后,就带着钱或食物去探监,和父母弟妹团聚。这些艰苦的日子在幼小的狄更斯的心灵中留下永不消失的印象,使他对贫苦无告的儿童、对穷人、对被迫害者充满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莫大的仇恨。以后他父亲获得一笔小小的遗产,出了监狱,把查尔斯·狄更斯送到威林顿高等学校(相当于高小)去读书。校长琼斯先生是一个又愚昧又野蛮的人,对学生任意鞭打、辱骂,这个人物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财不久又用尽了,查尔斯·狄更斯不得不停学就业,为糊口而奔忙。他时而做律师的书记,时而为事务所送信,时而到法院当速记员,时而为报纸作采访。艰难的生活使狄更斯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知识,为他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22岁时,狄更斯试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畏怯地投入一家杂志社的信箱中。一个星期以后这篇小说刊出了,狄更斯就这样开始了业余创作。他最初为《记事晨报》写一些特写,署名“鲍斯”。1837年他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发表以后,风行一时,畅销全国,顿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他就此开始靠写作维持生活,开始了著作生涯。以后他又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获得极大的成功,终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

故事梗概

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位单身老绅士,一个社会“名流”,一个“学者”,是“匹克威克通讯社”的创始人。受通讯社的委托,他带领他的三个“匹派至友”一同出去游历,一路上遇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在整个行程中,由于他们个个天真善良不谙世故,出了不少洋相,吃了不少苦头,如被马车夫痛打,阅兵场遇险,打猎误伤,闯进女士卧室,被骗子金格尔再三捉弄,被律师道孙和福格诬陷等等。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19世纪英国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如律师事务所、法庭、监狱、庄园、旅店等。小说中有两条相对明显的情节线索:一是善良乐观的匹克威克先生与厚颜无耻、狡猾世故又工于心计的骗子金格尔之间的矛盾,这条线索最终以匹克威克先生的乐善好施、道德高尚感化了金格尔为结局;另一条线索是匹克威克先生与巴德尔太太之间的所谓“毁婚”一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匹克威克与他的好友华德尔先生一起去追拿骗走了华德尔妹妹的金格尔时,在白牡鹿旅店遇见了他未来的忠实的仆人山姆·维勒先生,当时他正是白牡鹿旅店的一个擦鞋的。后来,匹克威克先生为了想雇佣山姆与自己的女房东巴德尔太太商量“养两个人”的事,结果却被自作多情的巴德尔太太误认为是向她求婚,最终导致这场控告案。在这期间,匹克威克派们还目睹了伊登斯威尔小镇的一场丑陋不堪的选举,分割这一小镇政治与经济大权的“蓝党”和“浅黄党”两个党派为了选举成功互相诘难、弄虚作假、造谣中伤、伎俩用尽。小说第二条情节线索为读者引出了英国社会更广泛更沉重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小说的浓墨重彩之处。受虚伪狡诈满肚子金钱利益的律师道孙和福格的陷害,匹克威克先生在“毁婚”一案中被判有罪并判罚金750镑,正直的他拒不付钱,宁肯坐牢也不让两位律师得逞,于是匹克威克先生走进了负债人监狱。他看到了“整个的监狱似乎是不安定而骚乱的,人们来来去去地爬过、掠过,好像不安的睡梦中的黑影,”到处是饥饿、肮脏、乞讨与痛苦。不见天日的地牢,污秽黑暗的台阶,恶狠狠地敲诈金钱的狱监,既空洞又寂寞的房间,全是没精打采、满不在乎又只能自生自灭的犯人。在负债人监狱里,匹克威克不仅同情犯人的遭遇,分发钱财尽力帮助他们,而且还为一度使他懊恼的金格尔还清了债务并帮他改过自新。这时由于匹克威克先生拒付罚金没有使两位律师得逞,他们便迫使巴德尔太太付清诉讼费,这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女士也因付不起这笔钱而被送进了监狱,匹克威克先生再次慷慨解囊,两人一起出狱。一切都结束后,“匹克威克通讯社”宣告解散,领袖匹克威克先生在伦敦近郊找到了一所舒适的房子,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同时几位年轻恋人也“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在温情的喜剧气氛中结束。

片断赏读

〔读书人语〕匹克威克与好友华德尔先生一起去追赶骗走了华德尔妹妹的金格尔,在白牡鹿旅店的一间空房里,他们为了带回华德尔妹妹,与金格尔开始了谈判……

“你主张的是哪一种和解呢?”匹克威克先生问。

“哪,我的好先生,我想我们的朋友碰着不愉快的事了——的确是的。我们不得不受些金钱上的损失了。”

“任何损失都可以,只要不丢这种脸,不叫她一辈子受苦,虽然是她自己找的,”华德尔说。

“我看那是办得到的,”忙忙碌碌的小矮子说。“金格尔先生,请你到隔壁房里和我们去谈一会好吗?”

金格尔先生同意了,于是四个人走到一间空房里。

“喂,先生,”小矮子说,一面小心地关了房门,“这个事情难道没有和解的办法吗——请你到这边来,一会儿就行了——到窗户这里,先生,我们两人可以单独谈谈——喂,先生,喂,请坐吧,先生。那么,我的好先生,只在你我之间谈谈,我们很清楚,你带这位女士跑掉是为了她的钱呵。不要皱眉头,先生,不要皱眉头,我说呀,只在你我之间谈谈,我们是很清楚的。你我都是懂世故的人,而我们很清楚我们这两位朋友并不是这种人——是吗?”

金格尔先生的脸孔渐渐松动了,并且好像有某种东西在他的左眼里颤动了一会儿。

“很好,很好,”小矮子说,他看出他的话所产生的影响了。“事实是这样的,这位女士除一二百镑之外,手里是什么也没有,一切都要等她的母亲死了之后——就是那位健康的老太太呵,我的好先生。”

“老了,”金格尔先生说,虽然简单却很强调。

“嗯,不错,”代辩人轻咳一声说。“你说得对,我的好先生,她年纪是老了一点儿,然而她是一个老家族出身,我的好先生;样样都老。这家族的缔造者到肯特州来的时候,正是裘里厄斯·凯撒侵犯不列颠的时候;——他的后代只有一个没有活到85岁,那是因为他被亨利杀了头的缘故。那位老太太现在还没有满73岁呢,我的好先生。”小矮子停下来,吸了一撮鼻烟。

“唔,”金格尔先生喊叫。

“唔,我的好先生——你不吸鼻烟吗?——啊!这倒好——浪费的习惯呵——那么,我的好先生,你是一个出色的青年,深通世故的人——很能够拼命挣家当,只要有资本的话,是吗?”

“唔,”金格尔先生又说。

懂得我的意思吗?”

“不大懂。”

“你觉得怎么样——我的好先生,我向你提出来吧,你觉得怎么样——50镑和自由,是不是比华德尔小姐和承继遗产的希望好些?”

“不成——一半还不够!”金格尔先生说,站了起来。

“慢,慢,我的好先生,”小小的代辩人劝谏地说,拉住他的衣钮。“不小的一笔款子了——像你这样的人马上就会把它变成三倍的——50镑可以有许多用处哪,我的好先生。”

“150镑用处更大,”金格尔先生冷冷地回答。

“罢了,我的好先生,我们不必浪费时间来斤斤计较了,”小矮子重新说,“喂——喂——70吧。”

“不行,”金格尔先生说。

“不要走呀,我的好先生——请你不要性急,”小矮子说。“80吧,好了,我马上写张支票给你。”

“不行,”金格尔先生说。

“好的,我的好先生,好的,”小矮子说,仍旧拉住他;“你说要什么数目才行吧。”

“这是费本钱的事情,”金格尔先生说。“已经用掉的——车马费,9镑;执照费,3镑——就是12镑——赔偿费,100镑——112镑——坏了名誉——损失了女人——”

“是的,我的好先生,是的,”小矮子说,带着心里明白的神气,“不必介意这最后两点。那是112镑——就算100镑——得了。”

“还有12,”金格尔先生说。

“来,来,我出张支票给你,”小矮子说,坐到一张桌子旁边打算开支票了。

“我写明是后天支付,”小矮子说,对华德尔先生看一眼;“同时我们就把这位女士带走。”华德尔先生悻悻地点头同意了。

“100镑,”小矮子说。

“还有12,”金格尔先生说。

“我的好先生哪,”小矮子劝谏地说。

“给他吧,”华德尔先生插嘴说,“好让他走路。”

支票由那小绅士开好,金格尔先生装在口袋里。

“那么,立刻走你的路吧!”华德尔说,跳了起来。

“我的好先生,”小矮子劝告说。

“别吵,潘卡,”华德尔继续说。“出去,先生。”

“马上就走,”毫不羞惭的金格尔说。“少陪,少陪,匹克威克。”

假使任何冷静的旁观者看到这位名人——他的名字在本书的书名里占着领导的地位——在这场谈话谈到后来的时候的脸孔,几乎是要怀疑怎么他眼睛里冒出来的怒火竟没有把他眼镜的玻璃熔化掉——他的怒火是那么大呵。他听到那恶棍喊他的名字的时候,他的鼻孔张大了,拳头不知不觉地捏紧了。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撕碎他。

“拿去,”那冷酷的背信弃义的人继续说,把执照丢在匹克威克先生脚下;“把名字改一改——把女人带回家去罢。”

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但是哲学家到底不过是穿着铠甲的人。这支箭射中了他,穿过了他的哲学武装戳进他的心。他在狂怒之下把墨水缸发狂地向前一扔,自己也跟了上去。但是金格尔先生已经不见了,他发现自己是被抱在山姆的手臂里。

名著亮点

篇5:社会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佳节,我国地域辽阔,千百年来形成的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有许多。今年春节,按照学校团委的要求,我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阅读报刊、和长辈聊天、亲自参与等方式,对春节的习俗进行了解和实践,现将本次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扫卫生

清扫家庭卫生也是人们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除旧迎新”。这项工作基本上都会在除夕之前完成。许多家庭进入腊月后,就陆续开始了擦窗户、洗窗帘、擦洗油烟机等清洁工作。今年,我也参与到其中,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更换纱窗,并能独立完成,和爸爸一起帮助奶奶把家里的旧纱窗全部更换。

二、购买年货

购买年货也是过年的一项准备工作。我在胜利电视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以前物资匮乏时,人们从中秋节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可是现在不用了,节日的市场可谓是繁荣热闹。放假后,我跟随姥姥去过孤岛农贸市场,和奶奶去过仙河镇幸福村市场,发现都比平时要拥挤很多,到处是摆摊的小商贩和前来采购年货的人们。采购的东西大多都是瓜子、糖果、春联、富贵竹等物品。

三、祭拜先人

祭拜先人,也是春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缅怀自己的祖先,祈求先辈保佑家人。这项习俗一般在腊月29或30进行。姥姥家和奶奶家祭拜的方式是一样的:买上许多叠黄纸把它叠成一定的形状,并带上酒和炸的食品,到十字路口和野外把纸烧掉。

四、贴春联

贴春联也是过年的一个习俗。一般都是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贴上红色的春联。但是家里有老人去世的,家里一般不贴春联。我姥姥家是鲁西南的,那儿的风俗是家里如有老人过世,可以贴蓝色的对联。

五、年夜饭

年夜饭,指的是除夕晚上这顿饭。有的资料上介绍说,年夜饭是家人团圆饭,这天是忌讳外人去家里吃饭的。但现在生活方式变了,这项禁忌逐渐在被打破。年夜饭的餐桌要比平时丰盛。今年在叔叔的提议下,我们的年夜饭是火锅,希望今年生活工作红红火火。吃饭前,奶奶还给我和妹妹发了压岁钱。

七、饺子

饺子是北方人的饮食特色。北方人过春节就会包饺子,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吃饺子,但很多南方人是不吃饺子的。姥姥家附近有一户安徽人,爸爸的一个好朋友是四川人,他们初一早上吃的是汤圆。

六、春晚

年夜饭过后,大多数人就开始看春晚了。春晚从1983年举办到今天,有3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关于春晚的争议有很多,但看春晚也成了海内外中国人过春节一个重要内容。

七、放鞭炮

古人认为,年是一种怪兽,于是就发明了鞭炮来驱逐它。现在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都会放鞭炮,有的在除夕夜十二点的时候放,有的在初一早上放。近年来,孤岛、仙河镇的空气污染严重,今年燃放鞭炮的比往年少,爸爸在物业工作,据他了解环卫工人清扫的鞭炮纸屑量比往年至少少了有1/3。

七、拜年

初一那天,人们都会走街串巷,互致新年的问候。奶奶家的传统是:初一早上起来后,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爸爸和叔叔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妈妈、婶婶、我和妹妹我们相互说“过年好”。放过鞭炮,吃完饺子后,大人们外出拜年。爷爷和往年一样去幸福村参加滨州老乡团拜会,爸爸和妈妈一起外出拜年,我要在家照看妹妹,所以没有出去拜年。

八、回娘家

“回娘家”是指已出嫁的女儿回去看望父母,一般在年初

二、初三。我是初三跟随爸爸妈妈回姥姥家的。我家和姥姥家都在孤岛,平时经常去姥姥家吃饭,妈妈提前和姥姥说过不用做很多菜,向平时一样就好,但初三那天姥姥还是做了一桌子好菜招待我们。

九、元宵节

农村有这样的说法:“从初一到十五都是年”,“过了十五年才过完”,因此正月十五对中国南北方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即“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比如看灯会彩灯迷、放焰火、划龙舟、扭秧歌、舞狮子,而元宵节的热闹程度,南方更甚于北方。孤岛地区在滨海公园绿地举办了元宵社火游园活动。

篇6:社会实践——春节文化习俗

——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它也是有历史、有内容的。春节的发展过程是悠久而又精彩的,春节的内容是丰富而又多彩的。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它有很多的习俗,是中华民族重大的节日。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时代与传统的摩擦,许多人的认识观念发生了变化,春节对他们而言意义很清。春节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时代的冲击呢?根据史料记载得知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有民谣道出北方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北方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北方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1、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2、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3、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5、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6、福倒(到)了

节赏在间的户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7、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8、守岁与“年夜饭”

北方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9、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10、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11、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2、“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3、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4、糖瓜祭灶

北方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北方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三、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沽源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上一篇:女性青春期保健教案下一篇:职称评审流程与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