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2024-04-30

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共3篇)

篇1: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顶着冬意料峭的春雪,告别喜气祥和的春节,孩子们满载着成长与收获归来了,现在捕捉寒假生活一个个难忘的镜头。

一.有计划

为使学生过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发展长处,在政教处、大队部的安排下,制定了以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计划,使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并能圆满地完成既定的任务。寒假作业屏弃了以往的器械的抄

写,计算,更多的是联系生活,紧扣春节主题进行。学生们在享受寒假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作业的轻松和我国传统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二 有反馈 开学典礼中学校分项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业),并进行展示。上

交的作业有:科技作品、节日小报、“传统游戏进我家”照片、社区公益活动心得、践行弟子规心得等。近日,我校又开展了“快乐的寒假生活”寒假活动作品展。展览包括:科技作品、节日小报、“传统游戏进我家”照片、社区公益活动心得、践行弟子规心得等。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利用校本课时间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同学们讨论着、评点着与参展作者分享着假期的喜悦。其中科技作品展最吸引人,现场有作品的创作者进行详细的制作原理讲解,同学们听得仔细、看得认真。参观的同学还可以亲身动手体验一

件件作品的趣味和智慧。很多同学都是依依不舍地离开科技展室。这个寒假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长春市朝阳区北安小学校

2011年3月18日

篇2: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

教师的成长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教研和创新,惟其如此,才能有强大的动力和后劲,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支撑,以大专院校为辅助,以校本培训为中心,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目标规划,个体打造,分层次推进的基本思路。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校本教研。

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性。作为学校教育从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应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上,离开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这些就只会停留在口头上。因此,我们把教研活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共性问题专题研究,学科问题互动研究,难点问题攻关研究”。经过一年的尝试,我们逐步走进了课改的空间,并进一步以“实践新课程”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强调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出富有实效性的研究来。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每师一课组级教研和年组级培训活动。

“每师一课”是一项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要求每位教师在组内上一次教学研究课,每节课都要经历集体会课、互相观课,评课交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推出一节典型课例在全校集中展示,大家共同研讨。我们下发了“每师一课反馈表”,包括观课记录、评课意见、反思建议等几个内容,每听一节课,教师都认真填写反馈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写下反思。这样,“每师一课”的活动不仅使上课人得到了实践、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也使广大观课教师从另一个角度深层次地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都能站在不同的位置对教学实践获得自我独特的研究体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们以教研组科研课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对课题做出新的思考,取得许多生动的研究成果。例如二年数学《抛硬币》一课。“每师一课”使广大教师逐步把教育科研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每位教师的研究主动性,在生动的实践交流中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梁一、宋坪、李青、周淑贤、季国毳等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分别在教育刊物和实验通讯上发表。这种普及型教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课程研究和创造热情,让她们感受到平凡的岗位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智慧,最直接、最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与研究生、大学生进行“合作论坛”

校本教研我们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教研方式,即与研究生、大学生开展“合作论坛”活动。在每师一课的.基础上,推出几节具有研究价值的课,请东北师大博士生、大学生来听课、评课,进行点评,与教师直接对话,或者进行现场辩论。大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从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进入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磨合碰撞,教师们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大学生们也能从具体课例,了解到教学一线的实践信息。可以说,与大学生的对话达到了活动双方的双赢,使课改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得到丰富与发展。

(三)课题与课改接轨,使校本教研,向纵身发展。

现已开发“聪明玩”“儿童剧”“射击”“脑功能开发”等八门课程,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已经走在全省的前列。科研工作和课改工作有机结合,使我们感受到1+1〉2,我们走出了一条科研和课改接轨之路。现以三次活动为例:

20xx年4月吉林省新课改现场会,在我校设现场,我校以课题带课共13节课,这次活动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活动方法,首先在各个课题组内进行科研课题发布会。承担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将课题选题理由,理论假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重新进行阐述,让教师们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所参与的课题。其次研究怎样在课堂上转变教学行为,最后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充盈着研究理论、融入理念,关注学生的研讨氛围,我们在观课时发现教师的角色变了,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每节课都赢得了与会领导的好评。

20xx年9月我校又参与了吉林省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校以“玩,是素质教育的摇篮”为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同时展示两节精品校本课程,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把玩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素质教育,并使之贯穿于课内外,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探索。

20xx年11月我校以“构建丰富化学校研究”为题进行开放,“丰富化学校”是为儿童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适宜互动的教育环境,独立自主的学习时空,这样更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为儿童个性潜能、发展独特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丰富性教育以儿童快乐活动、主动参与、探究创造为主要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儿童的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这次活动涉及七个学科,9个版本教材,共计36节课。结合学生实际,国家和地方课程相结合,开设40分钟、30分钟、20分钟课时的课。我们还安排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童星风采展示,这样面向全体学生,活动领域宽泛,低年级以活动为主,高年级以才艺展示,让每位同学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的愉悦。

20xx年下半年,我们接受了教师发展型学校的理念。将校本教研的思路拓宽了,对校本培训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师培模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以校为本,构建教师专业化目标。

教师专业化目标从理论性目标、基本性目标、层次性目标三个方面制定,具体讲:

理论性目标分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适应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2)教师专业化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师专业化要适应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本性目标从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技能方面、专业情意方面进行细化分解。

层次性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的教师即开拓型教师、适应型教师、转化型教师,我们又将这三个层次的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意三个维度进行细化分解,应该说,培养目标凝聚了我校教师群体智慧,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它比较全面、比较概括、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世纪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它容易被教师接受,它可以成为教师心中永恒的航标,引导教师不断前进,超越自我、超越目标。

(二)以师为本,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发展。

教师要自我发展,首先要认识自我,找准位置,定好方向,才能走向成功。在工程启动式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自我画像”“生涯设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广大教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思考,并且有效克服了各种外界的干扰和形式主义的惯性,认真地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成败,对会后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设计。

(三)创设条件,为教师的成才插上奋飞的翅膀。

1、搭建学习的平台,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将众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直接介入到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来。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和保证,如何真正调动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如何真正提高教师学习的效度?我们认为,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强迫性学习已严重滞后于课改的需要。从内容上讲,教师的学习应具有自主选择性;从形式上看,教师的学习要突破单一的看书作笔记,要用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形式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教师形成新的思考,并在自我思考中获得成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努力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1)规定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成为教师的自主需要。为了使老师们进一步尽快了解课改的相关理论,区教育局向广大教师推介了两本课本课改专著,学校为每位教师及时购买。与此同时,我们更强调每位教师基于自身需要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不可否认,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工作研究的兴趣都不尽相同,这也是每位教师个体独特性的生动体现。也正因如此,他们需要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习,我们与长春市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华东师大取得联系,为教师购买书籍。一年来,我们为教师购书千余册。现在年级组内除了统一的学习专著外,教师们手上还拥有自己喜欢的书籍,大家的书籍在组内“资源共享”,使学习的深度、广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学校统筹与东北师大教科院联系开设研究生课程班,学校有23名教师既将结业。

(2)开展“对话”活动,促进教师互动学习。

自课改工作启动以来,我校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本培训体系,尤其以“对话”活动为一大特色,我们进一步为教师们创造各种对话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在互动中激活思维,深入思考。

学校先后聘省内专家来校进行对话交流,象马云鹏、潘景峰、周国涛、张向葵、尹爱青、黄向茹、张华等。利用各种学术年会、研讨会、培训会的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专家进行了零距离座谈,共同分享了课改中教师们的体验、故事和困惑。

多次“对话”活动的成功举行,让我们在忙碌中也尝到了甜头,教师通过与不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收获了不同的信息,并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认识上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

学校利用校内资源,进行信息技术的高级培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全市的业务水平测试时,从容应试。

(3)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新手拜骨干教师为师,骨干教师拜校内教师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为拜,有的教师双层身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传授。

四、综合评价,机制做保证。

为把综合评价落到实处,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1、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过程考评。

2、教师的综合评价,侧重对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评价,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目标的维度来设计评价体系。

3、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

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其次评价过程中要作到几个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教学所进行的反思;组织教师集体评价课堂教学,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制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后,建立激励制度,比如:目标激励、责任激励、情感激励、成果激励等制度,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这样把学校的考评制度与奖励制度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对每个教师个体进行纵向对比。根据其在个人发展规划中的进步程度大小对其进行奖励,以此推动教师个人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教师群体进行横向对比。按照与其他教师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大小来对个人或者集体进行奖励,以此带动教师整体的共同发展(美术组、二年组奖励电脑)

4、成功足迹,自我评价。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教师成功档案袋,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档案袋中有教师生涯设计,有定期总结,有自画像,然后按自己保留的内容分成各栏目,例如:自学书屋、求学斋、探学空间,探索脚印,科研记事,丰收园林,师生情等,教师的精心设计,有的教师还有电子档案袋。

篇3:北安小学寒假作品展活动总结

一、概念辨析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彰显品德课程性质的重要元素。根据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秀的作业须立足儿童生活,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和道德体验,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帮助儿童将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生活智慧。因此,我们尝试基于灵活多样的活动作业,开展学生作品评价,探索科学、可操作的日常评价方式。

“活动作业”,指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布置的课前或课后的活动性,如调查、访问、收集、探究、制作、生活实践等。“作品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供的一种评价方法,即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因此,“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即指以活动作业为载体的作品评价。它以活动作业为载体,指向学生在活动作业中的作品、成果。其评价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相辅相成,能够体现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它属于质性评价,也是一种表现性评价,通过恰当的作业任务,能够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表现等发展水平。教师通过作品成果可以还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相对于模糊主观的“观察印象”,“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记录和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也因为这一特点,“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还可以作为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过程性监测和课程实施管理的重要载体。通过要求教师开展一定次数的“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如一个单元至少有一次评价记录,从而监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督促课程实施的正常化。因此,“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可以成为品德课程常用的一种学习评价方法。

二、操作策略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其操作策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评价目标。 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份带评价目的活动作业时,首先要明确作业承载的评价目标是什么,或者说通过这份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状况。评价目标指向要明确,表述要清晰,突出能力目标。根据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原则,教师确定作业评价目标的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

2.设计作业任务。在明确评价目标后,就需要设计一份能够支持评价目标的活动作业或任务。从评价的角度来说,这一作业任务是达成评价目标和形成评价意见的证据。因此,作业任务应能体现评价目标,但更要考虑适合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作业成果和作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关于学生对作业任务完成质量的描述。评价标准应该围绕评价目标,突出核心指标;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这样才能易于操作。

4.布置作业任务。即教师要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对如何完成作业任务进行必要的指导。

5.形成评价结果。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形成的作品成果进行评析,形成评价结果。其中,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或多主体构成,评价结果应注重体现公正性和激励性。在此,教师还应注意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一步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案例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时间,既可结合某一课的学习,也可结合某一单元、某一主题的学习来开展。以下,笔者以课后、课前和单元学习三类作业作品评价设计案例,介绍我们的实践探索。

【案例】基于课后手工制作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制作“秋天的树叶画”。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送别秋天》的学习,课后完成一项制作树叶画的实践作业。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中“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的第2条“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主题的第3条“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相关教学目标:能动手简单地制作一些与秋天有关的作品,将秋天留在自己的印象中。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了解学生能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开展制作活动。

评价工具:树叶画作品。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小组同学、教师。

评价标准:优秀:作品中的树叶平整,作品整洁、美观。作品中的树叶通过贴一贴、剪一剪、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故事的创造,图形、故事有趣,有创意。良好:作品中的树叶比较平整,作品整洁。作品中的树叶通过贴一贴、剪一剪、画一画等方式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创造。合格:作品中的树叶基本平整。作品中的树叶只有简单的粘贴,没有呈现一定的图形创造。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作业任务具有童心童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作业任务能够支持评价目标,评价标准与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比较合理、具体,便于操作。评价主体为学生和老师,通过学生互评,可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nlc202309040826

【案例】基于课前调查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调查“科技的利与弊”。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科技是把双刃剑》的学习,开展课前调查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根据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课程内容中“我们共同的世界”主题的第5条“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相关教学目标: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信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辩证地看待科技发明。

评价工具:调查记录。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优秀: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富,能够清晰地整理资料。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能够根据资料并且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加以说明,具有辩证分析思考能力,感悟深刻。良好:收集的资料比较丰富,能对资料进行简单的梳理。根据资料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比较合理的使用建议,感悟比较深刻。合格:资料内容简单,只是对收集资料的简单复制,缺乏信息处理。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提出使用建议,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从能力维度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具体内容上,则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辩证地看待科技发明。

课前资料收集、调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探究、思考、判断、表达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问题分析能力。因此,配合教学布置学生开展课前调查活动,并基于调查作业进行学习评价是可行的。这样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前期学习成就的评价,也是对本次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同时,通过课前调查作业的评价,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

【案例】基于单元学习作业的作品评价设计

作业任务:介绍自己的新学校。

任务说明:结合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你好,新学校》的学习,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的新学校,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单。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中“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第1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健康、安全地生活”主题第8条“使用设备进行活动时,注意安全”和第12条“熟悉学校环境,能够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相关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新学校的美好,主动认识老师、同学,适应学校生活;观察新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掌握一些学校生活必备的安全知识,初步培养学校生活安全意识。

评价目标:考查学生对新学校的适应能力。包括:学生对学校环境和设施的熟悉与喜爱程度,学生对任教老师和办公室老师的熟悉程度,学生在活动时的安全意识。

评价工具:学习任务单。

评价方式:作品评价。

评价主体:家长。

评价标准:优秀(5★):能按照学习单要求,认真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3个及以上理由;能说出学校的3个及以上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的老师或办公室的老师5个及以上称呼;能够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3个及以上安全问题。良好(4★):能按照学习单要求,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2个理由;能说出学校的2个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的3位老师的称呼;能够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2个安全问题。合格(3★):能按照学习单要求,向家人介绍;能说出学校美丽的1个理由;能说出学校的1个设施及作用;能够说出任教自己学科2位老师的称呼;能简单说出校园生活中要注意的1个安全问题。

家长签名:

这份作品评价设计可安排在单(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元学习后,是以单元学习为单位的阶段性评价。作业任务单的内容针对这一单元的相关学习要求,综合单元相关课文的学习内容,主要考查一年级学生适应新学校的情况和相关能力。评价标准与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各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具体,易于操作。作业要求比较简单,适合一年级新生实际。评价主体为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适应新学校的情况。

在研究实践中,“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教师的接受度比较高。参与实践的教师认为,这一评价方式较好地将日常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方法和行为表现的发展状态,也体现了多主体评价的要求,符合品德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做到“评价目标、作业任务、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以及评价标准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习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如何在评价目标上凸显品德课程的核心能力或素养,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更加符合核心能力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光全.中学德育课程作业的创新[J].中小学德育,2013(11).

上一篇:送母亲的礼物作文800字下一篇:村社区多功能室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