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2024-04-26

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精选9篇)

篇1: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高桥中学关于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地质灾

害隐患排查工作的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中共大关县委办公室大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大办发电﹝2012﹞60号)和《大关县教育局关于及时排查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紧急通知》(大教发﹝2012﹞122号)文件精神,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高桥中学高度重视,及时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当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我校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等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严峻形势,认真查找我校汛期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部位,把防范地质灾害的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陈禄刚为组长,安全副校长林青为副组长、学校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三、狠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针对本校的实际和安全生产特点,加大对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整改力度,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排查学校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地点。具体排查结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地势地矮,又临河边,新场河、新开河围着学校流过,对学校造成极大的洪

水安全隐患,但几十年来,这两条河的水从未漫过围墙,如不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或泥石流对河道堵塞和冲刷,不会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造成影响。二是学校的围墙多处受损、开裂,但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暂时不会造成影响。三是综合楼下边的围墙,因高桥集镇的排污沟紧挨着,天长日久,排污沟受损,现在,学校围墙的基脚已被冲坏,有三米左右的围墙已成空中围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不会造成太大隐患。四是高桥中学地势地矮,学生回家的路都在山脚,路的两旁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各种隐患都存在,学校无力排除。

近期,学校将加强对这几处的观察,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确保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今后,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彻底整改:一是重新修建围墙,增加高度和厚度。二是设置标志,让学生远离围墙。

四、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增强防范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及时掌握本地天气信息,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和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做到反应灵敏、处置果断、保障有力、救援有效、及时上报信息,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桥乡中学

2012 年 10 月4日

篇2: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今年入汛以来,我县连续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诱发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等领导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厅和市局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的统一部署,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在全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列出的隐患点基础上,结合今年入汛以来强降水导致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重点排查农村建房切坡段、中小学校、医院以及乡镇所在地等人员集中地、城镇规划区切坡段、新建和改扩建公路边坡,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完善各项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排查方式

各村干部发动各组干部、党员队伍及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组成村级排查工作组,对辖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实地排查工作。

三、排查范围和内容

排查范围: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列出的隐患点和今年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到全覆盖,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排查重点是丘陵山区农村建房地段,城镇、乡村、中小学校、医院、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公路等交通沿线及景区沿线建设活动区等。

排查内容:包括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潜在规模、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威胁范围、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等(见附表1)。对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落实监测方法、预警方式、撤离路线、应急处置等防灾措施,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以便于统筹规划。

四、时间安排

再排查行动从8月12日开始,到9月上旬结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准备动员阶段(8月15日前)。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极力争取更多力量共同抓好此次排查工作。

(二)全面排查阶段(8月16日-9月1日)。各村干部发动各组干部、党员、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及监测人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所列的隐患点及新增隐患点开展再排查。并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按(排查表一、表二)分别登记造册备案。

(三)核查检查阶段(9月2日—10日)。镇将对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核查、检查、督促防灾责任落实。防治建议

篇3:浅议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提前预防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 、气象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气象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 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 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愈来愈强烈,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

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复杂, 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种类齐全, 有自然形成的, 也有人为产生的, 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如果我们在工程活动中加予重视, 提前预防, 采取彻底的防治处理措施, 那么每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率将减少得多。但事实相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断加重, 而忽略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但在操作过程大多数落实不到位, 导致每年地质灾害频发, 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人类工程活动中诱发地质灾害的范围较广, 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修路、切坡建房、不合理的工程选址和地表植被破坏, 在工程活动中, 未对地质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和防治处理措施, 加上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极易产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灾害。

1 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物质资源,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人们只注重对矿产资源的索取, 而对开发矿产资源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投入的治理措施不到位, 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发, 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矿山业主为了追求短期效益, 多为按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进行开采, 即便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强制措施, 亦多未按要求执行到位, 露天开采不合理的切坡和废渣堆放, 是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下不合理的开采方法诱发地面塌陷、地表裂缝, 多是防治措施不到位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

2 修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 我省为高原山地地貌, 地形切割和起伏较大, 在各种规格和等级的道路建设中, 由于道路沿线岩土体特性、结构面组合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 在边坡防治处理过程中, 对边坡的稳定性调查分析不够, 防治措施不到位, 通行后多产生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 局部地段排水不畅、路基不密实或存在特殊土体, 是导致路面不均匀沉降和开裂的主要原因。

3 切坡建房及排水不畅

由于我省多为山地地貌, 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感不强, 在斜坡地段切坡建房, 未对形成的坡面进行有效的防治处理, 常产生小规模的滑坡或坍塌灾害。部份集中于斜坡面的村寨, 排水措施较差, 生活用水长期无序排放, 受下伏地层岩性和结构的不利影响, 常形成滑坡地质灾害。

4 不合理的工程选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出现新的工程建设, 部份建设项目对新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不够, 未结合场址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建设项目的特征和规模可能诱发、遭受的地质灾害, 由于项目建设改变了原稳定的地质环境条件, 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就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造成较大无法挽回的经济和财产损失, 并导致人员伤亡。

5 植被破坏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砍伐或破坏, 导致荒漠或石漠化, 植被生长困难, 水土流失严重, 受地形、岩性和构造的影响, 雨水冲刷地表松散物源极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并局部冲刷边坡诱发滑坡。

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是人类不可抗拒的,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是可提前预防的。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 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但在工程活动中, 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多未加予重视和提前预防, 主要表现在: (1) 对人为地质灾害及其危害、防治的认识普遍不足,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人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力度不够, 社会对人为地质灾害的关注程度不高、防治意识不强; (2) 人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薄弱, 预防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防治的责任主体不明, 责任不落实。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防治意识和责任心欠缺; (3) 人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主体不明确、机制不完善, 工程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将人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工程概算, 部分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不愿投资治理或投资不足; (4) 城市建设和农村居民建房, 普遍未将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可能因素考虑进去, 超前防范意识不强; (5) 是未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或不按评估要求进行防治, 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减少或消除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 在各类工程活动中必需加予重视, 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由责任单位负责防治。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394号) .2003, 11.

[2]《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12.

篇4: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关键词】地质雷达技术;高铁轨道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也逐渐迈向新的发展进程,对于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质量检测以及日常维护已经成为保护与正常运营的重要任务。高铁轨道与高速列车的安全顺利通行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如果高铁轨道存在质量方面的缺陷或者危害性隐患,及其可能对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严重的威胁。然而,我国高铁正式运行的时间并不长,对于高铁轨道所存在隐患排查工作比较滞后,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尚未成熟。与此同时,由于高铁列车的行驶速度比常规列车的速度要高得多,对高铁轨道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铁轨道本身具有其特殊性质,对于其隐患检测排查的技术手段也具有极高的要求。在本文中,将介绍地质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根据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和运营中无砟轨道的主要病害特点,通过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比,确定地质雷达法为高铁无砟轨道无损检测的最佳方法。

一、地质雷达技术的介绍

地质雷达方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的变化等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地质雷达可用于检测各种材料,如岩石、泥土、砾石,以及人造材料如混凝土、砖、沥青等的组成。雷达可确定金属或非金属管道、下水道、缆线、缆线管道、孔洞、基础层、混凝土中的钢筋及其它地下埋件的位置。它还可检测不同岩层的深度和厚度,并常用于地面作业开工前对地面作一个广泛的调查。

二、高铁轨道探测设备的要求

首先必须根据设计要求对传统的天线进行改良,目前的地质雷达天线的中心频率主要在10MHZ到3GHZ的范围,对常规铁路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使用了两种传统型的天线,一种是900mhz天线,另一种则是400mhz天线,其探测的深度不能超过3米的范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准确的探测到长轨铁路所存在的缺陷。但是对于高铁轨道本身独特的设计要求记忆钢筋的密度而言,传统的两种天线都难以满足需求,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根据高铁轨道特殊的设计要求来重新设计以及改良天线。

其次,天线频率与探地雷达探测对目标体的大小以及深埋的分辨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果天线的分辨率是水平分辨率,那么对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相邻的两个目标,地雷达可以探测目标的相邻距离;如果天线的分辨率是垂直线上的分辨率,那么探地雷达可以探测到最小目标层的厚度。根据公式计算,可知1.3ghz或者以上的天线可以准确的探测到钢筋。

三、高铁轨道模型探测实验

1、试验资料采集:按照高铁轨道的设计选择了相同或者相似的钢筋混凝土作为研究的资料,该混凝土样块长3米、宽2米、厚30厘米;探地雷达主机LTD2100;中心频率为900mhz天线;中心频率为1.5ghz天线。

2、研究的方法:在目标混凝土样块下面放置混凝土板,增加模拟的病害以及缝隙,模拟混凝土板贴合无缝隙以及混凝土板脱空距离为5mm、脱空距离为10mm的情况。采用探地雷达的主机和两种不同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实验,并对比试验探测的结果。

3、研究的结果: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两种天线都可以有效探测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以及缝隙,但是中心频率为900mhz的天线对于钢筋的区分不够明显,对于预先设计好的脱空情况分变模糊不清,这都是由天线本身的分辨率过低所造成的。而另一种天线其中心频率为1.5ghz,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准确探测以及区分钢筋,并且对于预先设计好的脱空情况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相对于900mhz较低分辨率的天线而言更具有准确性。

四、高铁轨道的病害探测实验

1、试验资料采集:A地区的高铁轨道某段;B地区的高铁轨道某段;探地雷达主机LTD2100;中心频率为900mhz天线;中心频率为1.5ghz天线。

2、研究的方法:探测时间主要在凌晨0点到凌晨5点,采用地质雷达主机来作为主控单元,以及使用两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实验,主要探测目标是探测高铁轨道轨道板和混凝土基座的脱空情况。对比两种天线的探测结果。

3、研究的结果: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道對于同一位置的高铁轨道危害,两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都可以探测到该危害的具体位置。但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图像可知,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由于分辨率更高而对于高铁轨道的轨道板上层钢筋的显示图像更为清晰,而且能够明显区分钢筋。而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只能够找到危害的位置,但是对于深层钢筋没办法清晰的进行探测,并且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所带来的回波影响严重,增加了识别目标的难度。

五、实验的结论

1、地质雷达技术有利于快速准确的寻找到高铁轨道中所隐藏的危害,该技术对于排查高铁隐患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快速便捷、高效率,而且探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符合现代化高铁轨道危害排查的实际需求,是一种检测高铁轨道的先进的探测手段。

2、在检测高铁轨道的轨道板内部的危害以及脱空的情况,最佳的检测天线应当选取中心频率为1.3ghz的天线,同时从高铁轨道的探测需求出发,研究开发专门的雷达探测设备及其计算方法。过高的天线频率容易因为能量的过快衰减而引起脱空情况的探测与识别;过低的天线频率又难以准确的检测与识别出混凝土内部的危害及其数据。

3、中心频率为900mhz的天线与400mhz的天线可以排查高铁轨道的基层情况,可以探测到基层沉降与破碎等危害,为治理危害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由此可见,探地雷达技术对于高铁轨道的基层探测也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

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我国高速铁路的质量检测以及日常维护作为正常运营的重要任务,其质量与高速列车的安全顺利通行息息相关,必须保证了高铁轨道没有存在质量方面的缺陷或者危害性隐患,从而避免发生安全运营严重的威胁。由于对高铁轨道隐患的排查技术与检测手段尚未成熟,因此必须重视探索与研究相关的检测方式、检测设备以及计算处理方法,逐渐完善隐患排查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我国高铁运行的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明洲,谢晋水,张爱军,许兆义,王鹏程,王成亮.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岩溶注浆效果无损检测评估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2(07).

[2]崔国庆.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裂缝控制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0(01).

[3]刘振民,钱振地,张雷.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防治[J]. 铁道建筑,2007(06).

[4]包军强,张学强,刘江平,周鸿秋.浅层多波的分离识别与提取[J].物探与化探,1998(05).

篇5: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汇报

情况汇报

县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做好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有效保护国家资财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始兴县政府 [2017]33号文件的要求,园区高度重视,于7月26日召开了隐患排查安全工作会议,并成立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领导小组对园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园区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突发险情处置机制,安排部署了2017年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了责任意识,健全防灾减灾措施。

二、全面排查、不留隐患

此次大排查工作园区共出动干部8人进行了地质灾害点排查工作。截止目前,园区共排查出隐患点1处。

三、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园区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了年终考核,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下达、同考核。继续加强监测,排查出的隐患点均按要求落实了责任人、监测人,发放“两卡”,并制定了相关预案,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国土局的安排部署,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落实责任,深入督查,确保工作落实。

(二)加强对园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加大排查的力度和深度。

(三)继续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深入落实防灾预案,落实“两卡”到检测人和人民群众。

(四)加强汛期地灾值班。严肃纪律,坚持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积极收集地质灾害灾情,及时准确上报,确保信息畅通。

篇6: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根据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的通知》(长政办发电[2011]93号)精神,我县立即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县目前地质灾害包括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共有各类地质灾害122处,其中人为地质灾害64处:地裂缝46处,地面塌陷18处;自然地质灾害58处:滑坡19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36处。列为重大监测隐患45处:滑坡14处,不稳定斜坡18处,地面塌陷7处,地裂缝6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群众的安居乐业。我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防灾抗灾长效机制。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格按照两个方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网络健全,监管到位

一是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地质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测网络,在45个地质隐患设置警示牌,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联系电话、避灾信号、疏散路线,县政府每年拨付10余万元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联合气象局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强巡查,在“防”上下功夫,绷紧安

全弦,监测人员做到每周巡查一次,并做好监测记录,在汛期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日报。

(三)制度完善责任到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我县先后制定了《地灾预报制度》、《地灾速报制度》、《地灾巡查制度》、《地灾监测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地灾防治中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地灾防治工作机制。

三、地灾隐患排查情况

为汲取7月6日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王家庄村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教训,我县以乡镇为单位认真组织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摸底排查。经排查,我县未发现因近日连续降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为有效防范因连续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防范和迁移预案。对各类地质灾害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7: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安环﹝2015﹞5号 关于切实做好2015汛期安全生产、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工作要求,城外诚项目部对施工作业现场以及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宿舍区等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落实文件要求,项目部紧急召开了学习文件精神和活动开展与具体部署的会议。明确了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项目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胜国

副组长:王明江,王光辉

组员:车建波,张春香,杨玉萍,闫进忠,高强,汪春燕,宋明霞,史洪雨,董红,王龙,王磊,彭越,曹银华,杨杉杉。

二、检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本次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以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区办公室以及劳务队生活区宿舍等区域为检查重点,全面排查上述区域是否存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经过排查,施工现场排水设施不完善。根据文件精神,项目部要求施工队立即按项目部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报项目部验收,经项目部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现场验收,整改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三、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实效

项目部制定了防汛值班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值班期间保证电话畅通。值班表在公示栏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员工宿舍等区域进行全面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做到及时整改,并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防汛值班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与各方沟通,及时掌握灾害性天气。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向生产和生活区域人员通报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对项目人员和劳务队人员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制定应急演练计划,运用综合演练、桌面演练检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城外诚项目部

篇8: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 辽源市地质灾害现状

1.1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 地处东部长白山余脉向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属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 以丘陵为主, 间有少量低山。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0mm~800mm。辽源市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较复杂, 区内分布多处采煤矿山 (西安区和东辽县) , 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确定辽源市是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采煤区沉陷。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1处。其中滑坡有53处, 总体积242.76×104m3;崩塌44处, 崩塌总体积1026.5×104m3;采空塌陷11处, 危岩裂缝总长度854.7m, 踩空塌陷总体积22.56×104m3;泥 (水) 石流21处, 总体积85.64×102m3。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情况见表1。

1.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辽源市由于地质环境及诱发因素的不同, 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及发生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辽源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安区煤矿、龙山区东辽河两岸及东辽县煤矿范围内, 且以滑坡、危岩崩塌、泥 (水) 石流 (崩、滑、流) 和采空塌陷及人为因素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五种类型地质灾害为主, 而这三个片区又是辽源市城镇、工矿、重要交通干线及水利设施最集中的地带。因此,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 下面将这四种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概述如下。

(1) 崩、滑、流。

崩、滑、流在各种类型地质灾害中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 辽源市发生崩、滑、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等地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河流改道、房屋倒塌、毁坏农田、阻塞公路、破坏通讯网络及人身伤亡。辽源地区存在多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如:龙山区工农乡黎明村和大唐热电厂尾矿库、西安区灯塔乡高古村官山采石场、东丰县大阳镇红旗村等地。近年来, 由于公路交通设施的兴建, 公路路面切割山体形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成为近年来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2010年8月3日至6日辽源地区出现强降雨, 辽源市国土局矿产资源监测中心领导及时对辽源地区路桥两侧地带进行巡查, 下发避让通知书20余份。由于巡查及时, 措施得力, 辽源地区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质灾害。

(2) 采煤区地质灾害。

采煤区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地面塌陷、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此类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地下开采的煤矿矿区。辽源市是吉林省重要的煤炭产区, 经过多年来的开采, 已被采空的区域很大。辽源地区共有4个煤田其中平岗煤田已开采完毕, 现在生产的煤田有梅河煤田、金宝屯煤田和辽源煤田。目前辽源矿区范围内采空面积约为27km2, 且多集中于市区, 地面塌陷严重。1996年7月29日因采塌断裂, 矿务局第十五小学二年一班教室突然塌倒, 桌椅板凳全部被砸碎, 所幸学生正值放假, 没有人员伤亡。

(3)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

除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外,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也同样成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辽源地区因人为因素而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表现在:靠山居民、单位随意切山、削坡、修建住宅、建工厂、仓库, 不经任何部门审批, 不做任何地质灾害评估私搭乱建, 违章违法占用土地;塌陷区住户已搬迁, 但不彻底, 个别住户重新修缮房屋后又搬回居住, 本已消除的地质灾害隐患又重新对居民构成威胁;塌陷区因地面沉陷实施治理征用了部分集体土地, 履行了手续拿到了补偿款, 可住户借口买不到房子, 住惯了此处等, 仍在此居住, 又形成了地质灾害治理后的隐患;还有国土部门监管不够, 监察不到位, 或制止处罚不坚决等因素, 也是地质灾害隐患增加的重要原因。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 有历史的原因, 有利益的驱动, 有人为的因素, 也有国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原煤矿塌陷区早期建筑, 先建后采, 规划滞后等, 属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隐患点后期规划治理后, 又重建、扩建居住。征后不搬, 再住等, 属于人为的隐患点。

1.3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矿区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西安区范围内;崩塌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于西安区煤矿矿区附近;滑坡发生的地点主要分布于西安区和龙山区西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带、靠山公路两侧和河流两侧;泥石流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龙山区河流沿岸。相关情况见图1所示。

2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2.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辽源市政府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的措施有: (1) 加强领导, 市县 (区) 两级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明确了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 积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 积极向上争取专业地勘队伍支持, 开展了全区地质灾害调查, 摸清情况; (3) 广泛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救灾意识, 对重大地质灾害逐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 (4) 对工程建设用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避免了一些灾害的发生; (5) 积极稳妥处理突发地质灾害事故, 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保证社会稳定,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辽源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而地方财力十分有限, 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国土资源部10号令, 对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用三个一点原则:国家投一点, 地方挤一点, 受益单位补一点。通过以上方法,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有突然性, 只有广大群众熟悉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前兆, 防患于未然。为此, 加强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并进行了镇级国土所领导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2.2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1) 推动减灾社会化, 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省、部门和地方联合制定了减灾规划, 建立了减灾基金, 地方财政推行以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为优先考虑的税收政策, 使防治灾害的工作走向社会化, 提高了辽源市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2) 实施减灾系统工程, 进行综合减灾。

目前, 辽源市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很多, 查清其分布、类型、发生发展规律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开展调查、勘查、评价工作, 分工协作。在地质灾害重点区建立监测站网和监测预报系统, 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地质灾害信息,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 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 联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防治灾害。

针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系统性, 辽源市一方面要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 同时, 还得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气象、水利、国土、财政等各部门通力合作, 信息共享, 对能实现综合减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 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联合各方力量, 共同献计献策, 奠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统一规划原则下, 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 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

(4) 土地规划利用审批规范化、严格化。

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 要与地质灾害防治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一体化。加强土地监察工作, 要把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土地监察当作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 多想办法, 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防止新发生的问题出现。在审批建筑时, 发挥乡 (镇) 国土所的作用,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 或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区域, 不予审批建筑, 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产生。

(5) 保护地质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好隐患点的治理问题。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 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将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 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地质环境管理。防治地质灾害根本在于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加快制定地质环境处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 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6)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 也是我们各级国土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有机的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管理相结合, 从源头上规划、审批入手, , 对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立项不审批, 从隐患点的清理开始, 加大整治力度, 该拆就拆, 该整治就整治, 该处罚的就处罚。只有这样, 地质灾害隐患点才能减少, 隐患才能清除, 危险程度才能降低。

(7)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当前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要真正克服人类遭遇到的生态环境危机, 必须首先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建一种适合于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强调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顺从是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 人类活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要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所以, 辽源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国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开发规划, 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要求, 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质环境论证意见;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并组织实施, 从而有效的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辽源市地质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从根本上清除地质灾害的隐患。

2.3 辽源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1)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辽源市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沉陷和三废排放与污染问题。

煤炭采空区地面沉陷:辽源市现有两个沉陷区, 分别为西安沉陷区和平岗沉陷区。其中西安沉陷区有九个沉陷盆地, 沉陷面积达18.95km2。地表最大沉降值为12.1m, 该沉陷区的下沉, 随着煤层采出厚度的增大而增加, 采动对地表影响不断。致使多个村庄和住宅、市政设施、医院、学校、工厂遭受严重破坏, 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且有加重趋势。

矿山三废排放、污染问题严重:每年矿山采掘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 污染空气和土壤, 煤矸石产生量累计达800万立方米。

针对辽源市矿山生态治理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 会同二县二区领导及市各个相关部门, 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市政府及时上报中央, 申请专项资金, 对辽源地区采煤区塌陷进行专项治理。2001年中央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立项, 2002年7月审查, 于2003年正式开工。总体规划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主要针对辽源地区产煤塌陷区进行治理, 对塌陷区住户进行搬迁安置。项目总投资87741万元, 至2010年8月, 已经安置搬迁居民10452户, 安置在煤城新村、四河、仙城、南苑四个规划小区内, 总安置面积7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从2010年9月开始, 预计资金投入24600万元, 预计安置居民3000户。

(2)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太信煤矿位于辽源煤田中心地段, 1933年建井, 1937年投产, 1975年闭坑。该井闭坑后一直开采残煤资源, 1998年7月7日停产, 2001年破产, 累计生产原煤3648.5万吨, 为辽源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多年开采使地下采空区逐渐扩展, 矿山又未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导致天然状态下应力场失衡, 致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塌陷面积达67.44hm2, 最大塌陷幅度6m, 积水面积16.59hm2, 最大积水深度5.5m, 平均水深3.2m, 积水总量53×104m3, 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积水,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和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辽源市委、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 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业活动而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 保护和改善辽源人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 辽源市政府责成辽源市国土资源局于2005年报请省、国家主管职能部门立项进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该项工程已于2005年12月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设计实施。主体设计方案为通过景观再造、园林化模式综合整治方案将原塌陷积水区改造为市区旅游资源。主体治理工程为:积水养殖、绿化景观、园林氧吧、围栏通透。通过近五年的治理与改建, 原塌陷积水处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和休闲氧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辽源市政府通过对本地区的治理和改建,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缓解了辽源矿务局同矿区居民多年的矛盾, 为贯彻以人为本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图2为太信矿区塌陷积水区治理成果示意图。

3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地质灾害造成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防治地质灾害,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推动减灾社会化, 要全民参与。同时, 要建立健全减灾基金及保险, 为全民减灾提供保障。政府间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气象、水利、国土、税务及财政等各个部门要建立互动机制, 使防灾工作落到实处。国土部门要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制度, 不因私废公。要做到保护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同时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最重要的使要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 才能将地质灾害的隐患彻底消除。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丽、和谐;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S].2005.

[3]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篇9: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关键词】吕家河;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处治

【Abstract】Liujiabang Kawamura in the erosion of low mountain villages in the west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oil unstable slopes, about 25m, a width of 176m,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about 2.78m, a volume of about 1.22 × 104m3, July and August since 2003, began to creep deformationdeformation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in the 2011 rainy season is the most serious dislocation down the slope, the top edge and slope after slope tensile cracks residents outbuildings facilities cracking local de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a direct threat to the slopetrailing edge of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the tenants. Slope dressing (original local terrain trimming be adopted, so that the slope longitudinally on the relatively flat and straight), the stepped slope cutting (slope ratio of less than 0.6:1, the middle of the slope to set width 2.0m bridleways) mortar stone Trellis slope (slope planting turf), the foot of the slope retaining walls (the unstable slopes body of unstable slopes where leading ed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sonry retaining wall length 176m), drains (including slope after drainage water drainage ditch and slope before)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Liujiabang River;Unstable slopes;Geological disasters;Hidden;Treatment

1. 概述

不稳定斜坡隐患位于陵川县城西南直距约20Km处的西河底镇吕家河村西部一黄土冲沟左岸,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700mm, 24小时最大降水量135.4mm,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0天,降水量达110.6mm。属黄河流域丹河水系的东大河支流(吕家河村南为东大河一级支沟),不稳定斜坡区为一小型黄土冲沟,支沟走向为近东西向,沟长约600m,不稳定斜坡区之上游沟域面积约0.07Km2,相对高差10~25m,主沟纵坡比5~20‰,常年无水,仅在雨季有短时洪流,据调查,历史最大洪水位高出沟谷谷底约0.4m。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有2~3级陡坎,坎高一般2m,阶面宽一般1~2m。项目区最高点位于村庄北西的村内道路北,绝对标高1040.35m;最低点位于工作区南东部陡坎下沟谷谷底,绝对标高1022.17m,最大相对高差18.18m;不稳定斜坡区(不稳定斜坡体所处的不稳定斜坡段)最高点位于村庄北西部斜坡坡顶,绝对标高1036.58m;最低点位于南东部陡坎下沟谷谷底,绝对标高1022.17m,最大相对高差14.41m。项目区范围内基岩之上大面积为黄土覆盖,黄土层厚度0.6~6.9m(表层为人工填土),平均2.78m,岩性为人工填土和坡洪积成因的粉土和粉质粘土,其下为中石炭系本溪组砂质泥岩。强~中等风化,产状总体为倾向SE,倾角6°。项目区所处的不稳定斜坡区后缘为村民集中居住区,盖房时不可避免的有挖填工程,数十年的生活垃圾特别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不合理排放等不可避免的存在随意倾倒等导致的地质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给该不稳定斜坡体加载的隐患,存在诱发坡面泥石流的隐患,坡体下部的各类设施或建设工程正在或将继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项目区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严重。

2. 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

2.1 宏观特征。

不稳定斜坡发育在粉质粘土(表层为残坡积层以及人类弃渣)和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地层中,坡体由粉质粘土、碎(块)石和杂填土等构成。坡面形态呈阶状,有2~3级,阶面宽3~5m,向南偏东缓倾,可见与坡向垂直的拉张裂缝。不稳定斜坡后缘最高标高1036.58m,前缘最低标高1022.17m,最大相对高差14.41m,呈连续的弧形状,不稳定斜坡后壁高约1.0m。

2.2 成因分析。

(1)地貌:该不稳定斜坡位于土质冲沟沟岸,由于沟谷左岸为凸岸,大雨后有时沟谷前缘积水,不稳定斜坡体所处的侵蚀岸易受到积水侵蚀的影响,是不稳定斜坡失稳的有利地貌原因。

(2)地层岩性:坡体表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土(或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下部为石炭系本溪组泥岩和砂质泥岩,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泥岩地层遇水极易软化,在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下,坡体岩土体的结构被严重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岩土体强度降低,也为不稳定斜坡失稳创造了有利条件。

(3)地下水:坡体存在地下水,地下水沿泥岩和表部土层接触面和岩层层间裂隙迳流和运移,在坡脚存在地下水溢出点,使得不稳定斜坡失稳(房屋墙根受渗水浸泡严重,松散堆积体不断挤压房后墙致该房屋成危房)。

(4)地表水:由于坡体呈阶梯状,阶面相对平缓,植被较发育,地表雨水排水不畅,使降雨下渗加大。据调查,2011年陵川县降雨量较往年偏多约60mm,该年不稳定斜坡就有失稳迹象,并有多户居民的院落出现拉张裂缝,可见地表水的入渗对不稳定斜坡的失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稳定性评价

(1)根据近年来的监测资料可以看出,吕家河村不稳定斜坡仍处于蠕动阶段。为进行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根据前期勘查成果选择计算参数,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 《工程地质手册》规定的不稳定斜坡推力计算法针对不稳定斜坡稳定性的问题进行评价。

(2)吕家河村不稳定斜坡自发生错动并造成前缘房屋受损以来,根据观测资料仍有变形迹象,综合计算结果表明,该不稳定斜坡仍处于发展变化期,仍处于欠稳定状态,现状条件下,该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一旦失稳,坡体前缘的2户居民和坡体后缘的居民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危害程度大,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基于不稳定斜坡的不稳定性,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采取防治措施。

(3)从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情况及不稳定斜坡物质组成特征来看,该不稳定斜坡坡体裂缝发育,并且在不断增宽(且有下错),坡体建筑物损坏严重且程度在不断加重,表明该不稳定斜坡在现状条件下仍在错动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塌。

4. 处治思路

4.1 总体思路。

根据上述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稳定性分析和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拟采用坡面修整(原始地形局部修整,使坡面纵向上相对平缓顺直)、台阶式削坡(采用小于0.6:1的坡率,坡体中部设置宽度2.0m的马道)、浆砌石格构护坡(坡面种植草皮)、坡脚浆砌石挡土墙(不稳定斜坡所处的不稳定斜坡体前缘修筑长176m的浆砌石挡土墙)和截排水沟(包括坡后截排水沟和坡前排水明沟)工程。

4.2 处治措施(建议)。

(1)坡面修整。

原始地形局部修整,使坡面纵向上相对平缓顺直。

(2)台阶式削坡。

采用小于0.6:1的坡率,坡体中部设置一宽度2.0m的平台(马道)。

(3)坡脚挡土墙。

在坡脚设置仰斜式浆砌石重力式挡墙,墙身断面尺寸顶宽1.0m,高3.0m,基础至少深入基岩0.6m,基岩为全和强风化时,应采用0.5m厚的碎石垫层作基础,内边坡1: 0.2,外边坡1: 0.3。为使墙后地下渗水及时排出,墙身竖向设两道100PVC排水管,横向每隔3m设一道排水管,在排水口处设置反滤层,为防止墙后积水渗入基础,在最低排水孔下部夯填不少于300mm厚的粘土隔水层。具体做法详见挡土墙断面图。挡土墙每隔10m~20m设一道伸缩缝,宽20mm,其间以聚苯板填充(图1)。

(4)截排水沟。

在边坡台阶平台(马道内侧)、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坡前排水明沟过水断面直角梯形状,进水一侧为斜坡状,坡度为1:0.67,顶宽1000mm,底宽600mm,高600mm。截排水沟采用厚度300mm的浆砌片石砌筑,每隔10~2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1~2cm,沥青粉煤灰浆灌注。片石强度等级为Mu30, M7.5砂浆砌筑,M10砂浆沟缝抹平收光表面。具体做法详见坡前排水明沟结构图。坡后截排水沟设计为梯形断面,断面上顶宽0.80m,下底宽0.4m,高0.4m,断面面积0.24m2。内外坡比1:0.5。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厚0.30m,M10砂浆勾缝,每隔10~20m,缝宽1~2c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1~2cm,用沥青粉煤灰浆灌注(图2)。马道内侧排水沟按直角梯形状,进水一侧为斜坡状(与坡面坡度一致),顶宽250mm,底宽150mm,高150mm。

(5)浆砌石格构护坡。

由于坡顶民房紧挨坡缘,坡体治理的重点就是坡面加固。其加固方案为:首先将坡体表面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对坡体进行平整夯实,根据《建筑边坡设计规范》,设计坡率0.6:1,对自然坡度陡于0.6: 1的坡段通过削坡使其等于0.6: 1,然后采用拱形浆砌石格构护坡,厚0.5m(地表以上0.2m,地下0.3m),宽0.5m,为节省工程投资,并与环境美化相结合,设计采用拱形浆砌石格构护坡的形式,竖向格构梁水平间距2.0m,拱形格构纵向间距2.0m。竖向格构梁及拱形格构尺寸(宽和高)为300×400mm,嵌入坡面300mm,外露100mm,均采用M7.5浆砌石砌筑,用M7.5水泥砂浆勾缝或抹面,梅花形布设,为美化环境和防护边坡表层土,在格构间培土植草绿化(种植草皮)。中部设2m宽的马道,坡脚设排水明沟使坡面雨水及时排泄。对于局部坡面较陡、坡顶民房紧挨坡缘、不宜采用削方坡段,可考虑采用回填的方式解决,回填时夯实,以防回填土方下陷后坡面开裂。

参考文献

[1] 王金兰,张王东, 杨继荣. 山西省陵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2004年.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3-05-588

上一篇:安徽省信访条例下一篇:焦裕禄三股劲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