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2024-05-23

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0×5=?(乘数中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难点:学习并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材料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猜想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做热身运动。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生独立完成)20×3= 0+5= 60÷3= 5-0= 800÷2= 7-0= 4×70= 0+0= 集体对照。

师:同学们真能干,算得又对又快!

2、师:在计算0+5=5时,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愿意来说一说?(指名说)

生:0表示没有,所以0+5还是等于5。

师:你真能干!连一年级时学的知识还记得这么清楚。

3、师:在加法、减法中,我们已经认识了0。那在乘法里,你知道0×5=?吗?

请多名学生回答。师:认为0×5=0的请举手。

4、师:老师心里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一下你们,为什么你们都认为0×5应该等于0而不是等于5呢?

二、探究新知

(一)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1、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生1: 0×5表示5个0相加。师板书:表示5个0相加 师:5个0相加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0+0+0+0+0=0 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2)生:0×5表示0个5。师板书:0个5 谁能举个例子。(0个5就是连1个5都没有)能说得具体一点?(生试着举例。)

师:老师帮你一下。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

师生共同完成:伸出一只手,再伸一只手,收回一只手,再收一只手。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伸出一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头?(5个)表示几个5?(1个5)再伸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呢?(10个)表示几个5相加?(2个5)收回两只手,现在还有几个手指头?(0个)现在有几个5呢?(0个5)

师:是的,无论是5个0,还是0个5,最后的结果都是0。(3)0×5=0,那5×0呢?(0)3、下面,请你来算一算。0×3= 7×0= 0×26=

4、师:像这样,一个乘数是0的乘法算式你会编吗?(生试编算式)师随机板书。5、0×0=0吗?(等于0)为什么?(0个0还是0)

6、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师板书。

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老师真佩服你!一起来读一读。

7、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乘数中有0的乘法。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二)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师:0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难题。出示:130×5= 师:你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能)有勇气!

2、师:拿出作业纸,在作业纸上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生独立完成,师随机抽选。

3、展示台。130×5=650(竖式略)

师:这是谁的作业?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讲解)师:和他一样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4、师:你们真了不起!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来看看!师边讲解边列竖式。

先写下130,再写下×5,5写在十位上,和3对齐。× 5 十位上,3×5=15,满十向百位上进一,写下5。650 百位上,1×5=5,再加1等于6。

最后,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写上。

5、师:和前一道竖式比较一下,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算吗?(第一道乘3次,第二道乘2次,比较简便)师:你真会观察,能发现这么有价值的信息。

师:为什么0×5不用计算,而是直接把0落下来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师:你真了不起,能马上运用我们刚刚所学的知识。

师:0不落下,行不?(不行)为什么?(没有0的话就是错的)是的,0还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5、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竖式时,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末尾的0先不用放进去乘,最后添上就行。

6、师:明白了吗?把这一种方法在自己的作业纸上写一写吧!好了吗?来说一说吧,你们说,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

7、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想带你们去智慧岛闯闯关,有没有信心通过?(有)先看第一关:列竖式计算。

240×3= 1200×4= 21000×3= 生独立完成,集体对照、讲评、订正。通关者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如果21后面有4个0、5个0,你还会算吗?

四、探索新知

(三)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师:现在调皮的0跑到了哪里去了?(三位数的中间)这样的难题你还能解吗?出示:402×3= 302×6= 生独立完成。对照、讲评。

师:看来,这样的难题也难不住你们!

2、师:仔细观察这2道乘法算式,第一个乘数的中间都有0,为什么第一道积的中间有0,第二道积的中间却没有0呢?(进位与不进位)师:真会动脑筋!

3、师:下面,让我们去智慧岛闯闯第二关。拿出作业纸,第二关:列竖式计算。804×2= 607×8= 3002×3= 生独立完成,集体对照、讲评、订正。恭喜你们,顺利地通过了前两关。

五、小练习但是,如果想成为智慧宝宝,还必须通过第三关。勇闯第三关:在圆圈里填上“>”、“<”或“=” 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方法一:先计算,再比较。

还有其他方法吗?(观察比较。观察不出,再计算。)师:是的,这是一种好办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篇2: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笔算乘法第四课时 乘数中有0的乘法

在前几节学习笔算乘法和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探讨学习一个乘数是0的乘法或一个乘数中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

通过讨论,了解“5个0相加的和是多少?”,有针对性地找出乘数中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探究学习方法。

利用5个0相加的和转变为0乘5的积,让学生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但一个乘数数位上有0,与该数位相乘后积为0,写在相应的数位下面。若下一位有进位,应与进上来的数字相加写在该数位下面。

1、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2、讲解示范,谈讨学习。

3、互动交流,巩固提高。

4、趣味练习,深入应用。

5、讨论小结,回顾知识。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2、末尾有0的乘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看原来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3、当一个乘数中相应数位上的数字是0时,该数位上的积为0。

1、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的学习热情较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接受的比较快。

2、学生能够和教师配合互动,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具有动态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知欲望。

篇3: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4课时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2、理解并掌握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理解算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

1、口算并讨论、0×2= 6×0= 0×9= 1×0= 0×0= 讨论:关于0的乘法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星期天,6只小白兔在森林里采蘑菇,每只小白兔采了0朵,那么6只小白兔一共采了多少朵呢?

·小学数学·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个别辅导、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算法:

加法0+0+0+0+0+0=0(朵)进而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 0×6=0(朵)或6×0=0(朵)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3、—个鱼缸里面只有水,没有鱼、提问:5个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鱼? 10个呢? 15个呢? 指名回答:5×0=0(条)或0×5=0(条)、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说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勻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师板书课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相乘的两个数中间有0的情况,不信你瞧、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南宁、百色三个城市传递、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多少名?

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并尝试解答,最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小学数学·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208×3=624(名)208 × 3 624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的十位上的2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师巡视,个别辅导、师指名引导说出,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先从个位乘起,用3乘208个位上的8,相乘得24,在积的个位写上4,2进位到十位,再用3乘208十位上的0,相乘得0,与刚才进到十位的2相加得2,在积的十位写上2,再用3乘208百位上的2,相乘得6,在积的百位上写

6、小结208×3的计算方法(与前面学到的笔算方法相同)、教师再次指名学生说出208X3的笔算应从个位起,用3分别乘208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先从个位起,用3乘208个位上的 8,相乘得24,在积的个位写上4,2进位到十位,再用3乘208十位上的0,相乘得0,与刚才进到十位的2相加得2,在积的十位写上 2,最后用3乘208百位上的2,相乘得6,在积的百位上写

6、归纳总结:

引导说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小学数学· 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快乐尝试

第一关:基础题

1、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105×3= 104×3= 201×6= 307×8= 605×9= 703×7= 不计算,想一想说出乘积是几位数、406×3 602×5 407×2 309×3 206×5 501×2 第二关:深化题

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第三关:拓展题

争当小医生,给题来看病、308 402 704 × 2 × 3 × 3 606 126 2102 607 506 803 × 5 × 3 × 7 335 1508 5601

·小学数学·

四、拓展延伸

1、一头奶牛每天要吃106千克青草,1000千克青草能够9 头奶牛一天吃吗?

(提示:先求出9头奶牛一天吃多少千克青草,再和1000千克进行比较、)

2.智力冲浪:把0、2、4、5填入算式,使所得的积最大、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08×3=624(名)208 × 3 624 答: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624名、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从口算题和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思考,6 只小白兔一共采了几朵呢?怎么列算式?学生很快会说出算式:0+0+0+0+0+0=0(朵)、进而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0×6 或6×0得出结论:0朵、及时总结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我在这

篇4:数学0乘5教学反思

《0×5=?》这一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探索并掌握“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规律。2、根据这个规律,掌握乘数中间有0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画了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3个苹果,问学生一共有几个苹果?用乘法怎样列式?然后擦掉一个苹果,剩两个苹果,再问学生一共有几个苹果?用乘法怎样列式?……直到盘子中一个苹果都没有。然后让学生计算3×5=(),2×5=(),1×5=(),0×5=()这几个乘法算式,并让他们根据乘法的意义来找规律,说明0×5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明白“0×5表示0个5相加,也可以表示5个0相加。0个5相加是0,5个0相加也得0,所以0×5=0”。讲到这里,有的学生说“5个盘子都是空的,一个苹果都没有,当然0×5=0”。当时,我就觉得孩子们根据教材中的实际情境再结合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为什么0×5=0,比老师单纯地利用乘法的意义去讲解,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对他们的说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在探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时,我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的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正确处理乘数中间的0。探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比较怎样算最简便。最后我加以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便的算法。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算法,还让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由于自己的疏忽,解答题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这让我非常自责,不过整体还是挺好的。

篇5: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类灵魂的深处有一种最为深刻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当中,不断充分地、主动地积极表现自己。看到他们敏捷的思维,我的教学就更有了激情。而且我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我设计的层次递进的练习中,他们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当中,学生的全体参与仍有待加强。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一、讨论内容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乘数末尾有零时竖式的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130×5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生1:0×5=0,个位写0;3×5=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1×5=5,加上进位1等于6,所以是650。

生2:先不看个位的0,13×5=65,再补上个位的0,所以是650。

师:同学们口算有这两种不同方法,那你们能试一试列出它的竖式吗?(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师巡视后,请2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列出传统竖式和简便竖式。有学生看了简便竖式后开始提出异议)

师:这里有两种竖式写法,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写法(传统写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请一学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写法(简便写法),这样写可不可以呢?

(马上有同学说是错的,数位没对齐)

师:这样写是可以的。我们刚才口算时可以先不看个位的0,算出13×5=65,再补上个位的0,这种口算方法和这里的竖式写法是不是有联系?(学生说是)这是当乘数末尾有零时,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遍。(带学生写简便写法,提醒注意事项)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竖式。

(生独立列,绝大大部分学生采用简便写法)

师:这题你们觉得那种竖式写法更好?为什么?

(生说出简便写法更好,只需要算24×3,然后在后面补5个0。但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

三、问题所在与解决策略

为什么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呢。课后我想关键是当学生否定简便写法时,老师迫不及待地想纠正学生的这个观念,而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比较、体会,自己去感受这样竖式写法的简便之处。许多学生是受到老师说简便算法的心理暗示而采用了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联系我们刚才计算这题的口算方法,想想到底可不可行呢?

(生思考后,想到这种竖式写法也是先不看个位的0,算完13×5=65,再补上一个0的,也可以)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竖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比较一下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针对两种竖式分别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两种竖式写法。写完后,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生说感受)

四、启发

1、只有学生亲身的观察思考得来的感受、经验、知识,才是牢固的,能内化的。学生会忘掉80%的知识, 学生几年里从课堂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印象深刻、情感色彩浓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老师的教学不在于灌输了多少,而在于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篇7: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之后,进入自学环节,让学生自学例题,自学后将例题在练习本上再做一次并与书上例题比较,之后做做一做的练习题。自学环节结束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并指名板书,之后进行全班汇报环节,由学生讲解,理清计算顺序、方法后,通过改错题明确易出错的地方,巩固计算方法,这节课改算环节还没有结束就下课了,本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反思一节课的教学,问题主要出在教学设计上,在备课时考虑到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生学习的问题应该不大,但在自学中发现,学生自学时并没有认真看例题,拿起题来就算,出现的问题就很多。

我想如果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把问题写得更细:1、自学例题145乘12,思考先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再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2、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做例题,再和书上的例题订正。3、笔算136乘28(做一做的第一题)。如果这样做,学生就能在认真学完例题后再做,就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再做一道与例题相类似的测试题,加以巩固,让学生进行讲解后归纳计算方法。最后做改错题和做一做的练习题,这样的设计应该会更合理一些。改错题针对积的书写位置、计算时是否进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有必要,同时提醒学生在抄写数时一定要准确,并在做完后认真检查。

教学设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才会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顺畅更有实效。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了笔算乘法的基础,因此我在课一开始就先出两道笔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笔算的,唤起学生对旧知识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准备。接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李叔叔从哈尔滨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约有多少千米?”学生列出算式145X12=,先让学生估算:李叔叔家大约离北京有多远?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老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了笔算方法,可以进行正确计算,并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和算理。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计算教学的引课一般比较平淡,几乎都是以旧引新的方式。但稍微改变一下,变成学生自己编成本节课要探究的题目,这样比较能调动学生想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算理,引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作用,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注重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培养计算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节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于数字较大口算较困难,所以学生会想到估算一下它的值,然后我们再引出笔算,得到它的准确结果,并且还可以利用估算验证笔算结果。这样口算、估算和笔算三者有机结合,互相验证,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计算意识。

四、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数学相联系。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纯粹的为了“获得”而“获得”,而应该是通过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思路可以再简洁清晰一些,可能是我讲的太多,或者是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所以课堂没放开。其次是在练习用时太多,可以再紧凑一些。另外在面向学生群体方面不够宽广,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锻炼教学机智,才能足以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发生。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轮,我们对估算的认识可能还没有真正到位。估算教学的核心在哪里?估算教学中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孰轻孰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整个教学环节本着“简约不简单”的原则,力求完成目标,解决难点。尽管课堂上感觉线条比较流畅,估算方法及估大估小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但我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学生估算思想的渗透没有落实到位。换言之,估算方法的强化,弱化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有种“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味道。

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种树的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四年级大约植树多少棵?然后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什么计算方法。学生回答:估算。如果我能马上引导:为什么?那么可能孩子就会留意:题目只是要求一个大约的数值,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自学,再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小组和小组的交流到最后全班师生的集体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在交流中达成对于最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的认可。

在练习设计上渗透估算思想。我感觉孩子对“估大、估小”有比较清晰地认识。而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目:阶梯教室的座位够坐吗?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发现,95%的孩子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判断,这在几次试讲过程中没有发现类似情况。其实,现在想想,这是多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啊。但由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欠缺,没有好好抓住这个没有预约的精彩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估算思想的渗透不到位。其实真正的估算教学是一种思想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思想的渗透则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如购买门票、购物付钱、活动经费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我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激发估算的兴趣,积累估算的策略,培养估算的意识。然后,在估算过程中重视引导,鼓励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而这些情境的利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这不恰恰就是估算意义的所在吗?对于估算,很多同行们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能对估算的意义、估算的价值、估算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那么估算,一定会成为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一个亮点。

篇8: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

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297300305300300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篇9: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经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整合旧知、推出新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把算理和算法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就可以将方法迁移过去。

【设计理念】

1.计算教学的核心是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⑴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⑵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

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⑶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就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

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算法主要是: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为什么用哪一位乘就和哪一位对齐(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要把每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算法形成的过程,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2.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这种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自主探索的能力,将内容分段安排,这一特点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

如:整数乘法,分为四段来学习,一是表内乘法(学习乘法的根基),二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即是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四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从知识安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本节课涉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整个整数乘法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在前面知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又要为后面的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是小数乘法)做好方法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

2.通过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道理。【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⑴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的街景,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广场前的每根灯柱上有23盏灯,有这样的12根灯柱。一共有多少盏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⑵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要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就是求12个23是多少。(板书:23×12)

⑶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估算

⑴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的得数。(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是200、230或者240。)

⑵引导学生想一想:23×12的实际得数比估算出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①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

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乘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得数230,是10个23的和,还有2个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些方法,实际上这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②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用估算验证的意识。)

2.口算

⑴师:这道题的准确得数到底是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图(23行12列的点子图)圈一圈、想一想,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⑵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23×12表示12个23,我们能不能把12个23分开来算呢?先算10个23再算2个23,然后再合起来)

⑶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C:23×9=207 23×3=69 207+69=276 D:23×6=138 138×2=276 ……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每个算式算的是哪部分?

⑷找算法的共同点,初步理解算理。

请学生说一说这些算法的共同点。(实际都是把12个23或23个12分开来求,因为分开之后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算式)

⑸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式,并且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加,从而解决了新的问题。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笔算

⑴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⑵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⑶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3 ×2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表示出计算过程)B: 2 3

3

0

×

× 1 0

+ 4 6 6 3 0 7 6 C:

3

× 1 2 6 +2 3 0 2 7 6 D:

3

×1 2 6 3 7 6(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3个竖式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如果学生能将3个竖式合并为C竖式,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230的个位上的“0”可不可以不写?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23”,为什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乘3得3,对齐4的下面写3,1乘2得2,在4的前面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

4.进一步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怎么来的?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5.规范计算过程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3

×1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和23相乘。(板书)3

↖↑

× 1 2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和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3

↑↗

×1 2

3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和23×10)

3

↖↑

×1 2

——23×2

3

——23×10

6(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

6.练习

独立用竖式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分别是怎么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

三、巩固练习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设计意图: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篇10: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学会乘数末尾有0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以后,学生还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教材从计算表演团体操的总人数的需要引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先要求学生分别用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算出结果,再教学乘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这里安排口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已经掌握的4×12的口算结果,推想出4×120积只要在4×12的积后面添写一个0,以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 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 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三年级做客,早就听说你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能帮我这个忙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第一关

1、口算:

3×2=7×2=13×2=0×2=3×20=7×200=21×4=95×0=4×300=6×30=0×45=32×3=

<<<123>>>

2、运动会上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口答。可以怎样列式?(4×12=48) (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12改成了120,哼哼,现在你还会算吗?

【设计说明:通过口算方法的交流、讨论,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 便 算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第二关内容)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0人。一共有多少人?(课件中120改成不同颜色。)

(1)学生读题。怎样列式? 板书:4×120或120×4会算结果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2)指名说计算方法,预设:

A、用口算:4×12=48 所以4×120=480 追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 的?

小结:口算因为12×4=48,而120表示12个十,所以120×4的积就是48个十,也就是480。

B、用竖式计算: 1 2 0 × 4 4 8 0 小结:积末尾的0是怎样得到的?(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得0)

C、其实竖式还可以根据口算的方法那样,这样写竖式:

1 2 0 × 4 4 8 0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从口算过程我们看出算4×120,先算4×12得48,再在48后面添写一个0;从竖式计算也能看出积的个位上是0。所以这样的题目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列竖式,先写乘数120,再对齐120的十位写乘数4,先算12×4得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2、比较这两种竖式的写法,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得出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简便计算方法。

预设:如果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三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要在相应乘积的末尾再添上几个0

3、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2)思考:每题是当作哪两个数相乘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课件出示)

4、完成竖式(在书中写) 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第三关

【设计说明:在教学例题4×120时,先让学生口算,再让学生都列式计算,并着意追问积末尾的0是怎样得到的,使学生联系到口算及简便算法的合理性,并明确了简便竖式计算的原由,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体验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思维过程。】

三、及时巩固,内化新知

1、看谁看的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4题)

13×3=2×24=32×3=5×11=130×3=2×240=320×3=5×110=

(别忘了添上末尾的0)

2、竖式计算,可以用简便的写法(想想做做第3题)

740×63×270480×5340×4704×63×207408×5304×4

学生板演,全班齐练,同时要求座位上的学生批改板演同学的计算,最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3、判断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130×3末尾有( )个0 , 350×6末尾有( )个0, 250×4末尾有( )个0。

(除了乘数末尾的0,有的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三关进入第四关)

四、扩展应用,逐步提高

1、下面各题中,( )的积比较接近1200。

A. 390 ×4B. 150×6C. 590 ×2

2、解决问题

(1)在营救美羊羊的行动中,喜羊羊还请了1个重量级的好朋友,一起看看。(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草原资源丰富,养了5扁蚕,平均每匾能收180个蚕茧。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想想做做第7题) 匾的个数 1 2 3 4 5 蚕茧的个数 180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班级里交流发现的结果。

3、破译密码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了最后一关,山洞。要想进入山洞救出美羊羊,还得破译密码,密码就藏在这题里。 350×的积得末尾有2个0,里可以填的数( )。

设计说明:练习中特地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哪些题可以简便算法,哪些不可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简便算法的真谛;

2、末尾添几个0的问题;

3、学会应用,有了这样简便计算的基础,学生就可以把复杂的题目进行简单化,甚至可以把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直接口算化。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喜羊羊:谢谢你们解决了灰太狼的问题,灰太狼彻底失败了,我们终于救出了美羊羊了。

篇11: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三、注重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篇12:三年级上册数学《0乘5等于?》教学设计

例2: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PPT2)

2×5= 3×7= 6×9= 12×4= 20×5= 30×7= 60×9= 120×4=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叙述口算方法

师: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学生尝试笔算、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PPT3)

1、出示主题图,列车的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考?

(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4、汇报结果(课件演示)(PPT5)

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讲解计算方法。通过汇报板书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1)160×30=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第二种方法: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第三种方法:用竖式,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5.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PPT6)(2)106×30=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第二种方法: 0 6 × 3 0---------0 0 0 3 1 8---------3 1 8 0 第三种方法: 0 6 × 3 0----------3 1 8 0(3)学生反馈时讨论:

疑问1:3为什么和6对齐?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疑问2: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疑问3: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出错,积变小了。生3:百位上写1,进了位要加起来。(4)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PPT7)

5、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PPT8)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课件演示)1.找朋友。(PPT9)

2.书后第53页做一做

3.商店从批发了80台复读机,每台206元,商店要付给工厂多少钱?(PPT10)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PPT11)

五、课后思考题:(PPT12)

上一篇:办理“门诊特殊病”审批须知下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