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2024-05-21

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共7篇)

篇1: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一、县乡镇党政工作

1、县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中医药工作条例及中医药工作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每年召开二次以上专门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医药工作的检查一年不少于一次。政府每年向人大、政协汇报中医药工作不少于一次。

2、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医药工作规划和中医药人才培训规划。

3、将中医药工作列入县乡镇政府工作目标。

4、落实国家对中医机构的投入政策,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中医专款,发展乡镇中医事业。县级人平每年不低于0.20元,乡镇人平每年不低于0.30元,用于中医专项工作,不得挪作它用。中医事业费实行单列,其增长比例应逐年提高。

5、在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做到中西医同等对待。有明确的中医药工作指标和实施方案。

二、县卫生局工作

1、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设立中医药股(科)或配备中医专职干部。

2、制定全县中医药工作规划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度中医药工作有计划、有部署、半年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总结。

3、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4、建立中医药工作台帐:《中医工作基本情况汇报表》、《中医药人员花名册》、《中医医疗机构业务统计表》、《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统计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培训统计表》、《中医专项经费统计表》,并逐级年报。

5、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作用,每年开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

6、全县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论文均不少于10篇;县级以上科研课题、成果不少于2项;组织对区域内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和研究。

7、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1)卫生局制定有本辖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专病人才培训规划及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组织无学历中医药在岗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每年必须达30%以上。

(3)组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每人每年取得学分不低于25分。

(4)全县中医药人员(含中西医结合医师)不低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

8、全县中医药服务量占卫生服务总量的50%。

9、全县中医病床要达到每千人员0.25张。

三、县中医医疗机构工作

1、符合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2、床位数(按人口比例)50万人口以上不少于100张,100万人口不少于150张。

3、从事医、药、技、护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法定的执业资格和法定的执业证书。

4、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副主任、主治、医师之比为1:2:4.5、诊疗设备费每床不低于4万元并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拓适时增加。

6、临床一级中医科室不少于10个,临床二级中医专业组不少于4个,专病门诊不少于8个。

7、临床重点市级及以上科室不少于2个。

8、诊疗工作符合国家、省颁布的要求。(1)门诊中医治疗率 > 85%。(2)病房中医治疗率 > 70%。(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4)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100%。(5)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100%。(6)住院病历甲级合格率85%。(7)病床使用率>80%。

(8)中医护理病历合格率100%,各种表格书写合格率100%。

(9)基础护理合格率100%,技术操作合格率>95%。

9、中药工作符合国家、省颁布的要求。

(1)设立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炮制加工房、中药煎药室,建设规范,符合标准。

(2)中药品种数不少于400种。

(3)中成药品种数不低于150种(含院内制剂)。(4)中药炮制合格率100%。(5)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10、设立防保科,能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防、保工作任务。开展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

1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急预案,做好相应人员、设备物资、药品准备。

1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工作计划和记录。

13、发挥县中医院中医医教研中心作用,建立基层中医药工作指导科,重点承担全县乡镇中医药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年不少于二次。

14、人才培养经费每年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1.5%。所设中医专科(专病)每年必须派员外出学习或交流。

15、近三年有县以上科研成果或科研课题不少于2项。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每年不少于2项。

四、县综合医院工作

1、建立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按需要设立病床,开展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

2、开设中医门诊科室不少于2个,建有1个以上中医专科或专病科室。

3、建有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炮制房、中药煎药房。

4、中医工作指标。

(1)中医科门诊中医药治疗率≥85%(2)病房中医参与治疗率≥30%(3)门诊登记、病历书写合格率100%(4)处方书写合格率100%(5)住院病历甲级合格率>85%(6)无丙级病案

5、中药工作指标。(1)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2)中成药不少于50种。

(3)中药饮片、中药炮制合格率100%。(4)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有计划,有落实,每年每人继教学分达标。

五、乡镇卫生院工作

1、设立中医科,开展中医业务工作,负责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有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2、中医药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20%一30%。

3、中医药从业人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参加继续教育,每人每年学分不少于25分。

4、开设中医门诊科室不少于2个,中医专科或专病科室不少于1个。

5、设有中药房、中药库房和中药炮制加工房,并能提供煎药服务。

6、中医药工作指标

(1)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100%。

(2)中医人员参与住院病人会诊和治疗,住院病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大于30%。

(3)中药饮片品种数大于250种。(4)中成药大于30种。(5)中药应急用药大于5种。(6)中药配方合格率100%。(7)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六、村卫生站工作

1、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药房、诊室、治疗室分设,设置中药柜、银针、灸条、火罐、脉枕等。

2、每个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应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参加县、乡镇中专的业务培训。

3、建立工作台帐,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传染病有报告。

4、中草药品种数大于100种,中成药大于30种,处方合格率100%,配方合格率100%。

5、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能运用中医药和传统方法(针灸、拔罐、艾条、按摩等)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7、能运用中医药开展预防保健、初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8、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

篇2: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县政府工作目标,建立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制定本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县政府成立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局长,设立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全县中医药工作情况。

(四)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或近3年年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1.将县中医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

2.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包括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将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

3.制定降低中医药服务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补偿比例提高不少于10个百分点,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实行门诊慢病统筹的地区,制定应用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鼓励政策。

(六)加强运行管理,建立以公益性和中医药特色为核心的中医医院监管制度;在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时,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的政策,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偿机制。

(七)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科室的管理,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八)建立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并纳入对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九)县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

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服务人口大于80万的地区,床位数可以按照三级中医医院设置。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科、儿 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三级中医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2个以上。

3.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规范,符合《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

4.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要求,积极配置中医诊疗设备。

5.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6.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

7.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

(十)县综合医院中医药基本条件建设。

1.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

2.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

(十一)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基本条件建设。

1.全县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要求。

2.90%以上乡镇卫生院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 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

(十二)村卫生室中医药基本条件建设。

1.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

2.4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100种,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其它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不少于50种。

(十三)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协作。县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安排专人负责,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安排专人负责对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技术业务指导,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地区,与县中医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不少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总数的40%。与公立综合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应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县中医医院院级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

(十五)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

(十六)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十七)开展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有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1.有具体培训计划和措施,并注重培训的正规化、系统化,近3年辖区内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2.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成药应用水平,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培训率达到90%。

四、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十八)提高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开展3个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含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形成两个以上在当地有影响的中医专科(专病)。

2.急诊科(室)具备常见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常见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不低于80%。

3.制定并实施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

4.中医类别医师熟练掌握本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等)。

5.积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不少于60种,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不低于10%。

6.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中医处方书写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7.积极使用中药饮片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门诊处方中,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处方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少于10种,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种。

8.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5%,平均住院日达到当地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求。

(十九)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中执行有关中医药标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大于80%,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

3.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 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平均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大于6次/月;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大于80%。

(二十)提高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1.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在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

2.乡镇卫生院门诊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3.村卫生室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二十一)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在县中医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近3年安排过不少于30人次90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2.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

3.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临床简 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3)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县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推广平衡针、铍针等中医药新技术。

(二十二)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

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能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五、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二十三)县中医医院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治未病”中心),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对乡镇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

(二十四)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二十五)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

乡镇卫生院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

1.每个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每年提 供不少于4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2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

2.每个乡镇卫生院宣传栏每年至少有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3.每个乡镇卫生院每年至少开展1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

4.每个乡镇卫生院每年至少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村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5.每个村卫生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

(二十六)乡镇卫生院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二十七)针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

(二十八)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

(二十九)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六、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篇3: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关键词: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评估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 (试行) 》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市、区) 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按照国家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总体部署[1,2],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3,4,5], 不断满足山西省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6,7,8], 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 我们省专家组全体成员受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 制订了《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方案》、《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细则 (指标体系) 》[9,10], 于2009年—2012年间赴全省各地采取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现场辅导、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平遥、稷山、曲沃、广灵、寿阳、翼城、芮城33个县 (市) 进行了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指导培训和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检查评估工作, 推动了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的良好发展。

1 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的主要成效

1.1 通过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进行, 33个县 (市) 政府重视了农村中医药工作,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意义, 切实加强了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把农村中医药工作列入本地区卫生发展的总体规划,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卫生、药监等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发展农村中医药的各项保障措施, 把加大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投入、改善农村中医药服务条件、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素质、提高乡村中医药服务比例等作为本地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各县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 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 用于中医药基本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局长, 设立了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建立了对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 并纳入对其管理人员年度工作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医医疗机构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服务机构, 把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合作医疗支付项目, 完善并落实各种中医药的诊疗规范, 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中医药服务质量, 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了当地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

以孝义为例:孝义市政府每年拨款100万元专项经费, 用于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诊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 扶持特色中医药事业发展。市政府一次性投入5 000万元为购置了市中医院大楼。2009年, 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政策, 每年按照1∶1.5的比例为市中医医院配套资金, 总计达到150万元。2011年, 市财政将市中医院职工工资差额拨款由60%提高到80%, “十二五”期间将达到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工资实现全额财政。市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 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针灸理疗科和中药房, 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配备了针灸器具、火罐、刮痧板、电针仪、神灯等基本的中医理疗设备, 中药品种平均达到300种以上。一张遍布孝义市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1.2 加强了县级中医医院建设。33个县 (市) 的中医医院均达到二级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 是当地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头, 是全县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 承担农村中医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任务, 接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转诊, 承担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乡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及业务指导等任务。各个县 (市) 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和中医专科 (专病) 建设、提高诊疗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开展与乡村卫生机构纵向的中医药业务技术合作、积极做好接收培训、技术下乡、巡回医疗、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建立了县 (市) 中医医院基层指导长效机制, 每个县 (市) 中医医院都设立了基层指导科和中医药专家指导队伍,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制定指导规划和计划, 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全县每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开展了中医药业务指导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 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室 (“治未病”中心) , 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并对各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导和培训。

1.3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 在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 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各县 (市) 都加强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建设, 使其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法, 积极开展中医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 对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进行指导和人员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科作为乡镇卫生院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 中医诊室集中设置, 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 宣传介绍中医药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每个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类别医师人数占乡镇卫生院医师总数25%左右。中医诊室均配备有中医类别医师。配置有中医设备:针灸器具、拔罐器具、刮痧器具、电针仪、艾灸仪、经络导平设备、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等设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 能在健康档案中记录中医体质辨识内容;能运用中医理论针对不同体质指导农村居民养生保健, 并在健康档案中记录。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 在饮食起居、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锻炼等方面, 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乡镇卫生院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 通过门诊、住院、出诊、家庭病床等多种服务形式, 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针对不同疾病和康复服务对象, 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方案, 运用针灸、推拿、刮痧、熏蒸、拔罐、敷贴、中药等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 对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每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所辖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指导的长效机制, 乡镇卫生院有专人负责, 通过组织乡村医生月会、进修培训和业务骨干轮流下派、技术协作等多种方式, 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进行指导。

平定县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将10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了全额财政预算事业单位管理, 并对1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应县乡镇卫生院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 门诊中医处方数占全院处方总数的35%。村卫生室中医处方数占处方总数和的30%以上。

1.4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 是农村居民接受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场所, 对于提高农村居民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个县 (市) 均能大力开展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配置中医药设备, 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法手段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村卫生室配备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配置有中医药设备如电针仪、TDP神灯、中医治疗包 (箱) (含针灸器具、罐具、刮痧板、艾条等) 等中医诊疗设备。多数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中药柜、中药饮片柜 (药斗) 。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通过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多种服务形式, 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并设置了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栏。通过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农村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中医药服务队伍, 基本可满足广大农民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

平定县积极推进村卫生所自采自用中草药工作, 全县20%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开展中草药自采自用工作, 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效”的特色优势, 深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相关部门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2.2 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 利用也不充分, 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2.3 乡镇、农村中医药人才缺少, 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特色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4 基层医疗机构的创建工作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不够完善。

3 经验和体会

3.1 要认真总结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经验, 充分发挥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示范带动作用, 巩固建设成果, 将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规范化, 作为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并加以推广, 以全面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

3.2 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的政策, 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 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偿机制。

3.3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 要制定有关政策, 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应用中医药以及各种非药物中医疗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机构中, 要把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合作医疗支付项目, 完善并落实各种中医药的诊疗规范, 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中医药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控制医疗费用。

3.4 农村中医药人才是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关键所在, 是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3.5 中医药适宜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传统技术方法, 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实用、易于掌握的特点, 对于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指导队伍的建设, 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 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分层分类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3.6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要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列入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年度工作目标及考核内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应作为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年度工作考核和执业注册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卫生部,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M].发改社会 (2010) 2507号.

[2]袁长津.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研究[J].中医药导报, 2006 (9) :4.

[3]李健明.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5) :310-313.

[4]徐德莉.农村医疗困境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相关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2) :27-28.

[5]杜艳艳.论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软科学, 2005 (5) .

[6]金连弘.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 16 (4) :2-5.

[7]曲堂清.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中医药地位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 2006 (8) .

[8]陈楚杰.农村中医药医疗现状与改革对策初探[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4) .

[9]蒋健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 19 (6) :333-335.

篇4: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一、贯彻落实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区政府工作目标,注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制定本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区政府成立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区政府在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时,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服务,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投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四)将符合条件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低于其他诊疗方法。

(五)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六)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发挥中医药作用情况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科室设置。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

2.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

(八)不低于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中医药物处方和非药物疗法人次数占总处方数比例不低于51%,下同),设置中医诊室和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等,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设备种类同上)。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200种,提供煎药服务,或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单位)统一配送中药饮片和提供煎药服务。

(九)发挥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推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地区,与公立中医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少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40%。与公立综合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应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包括执业注册或执业地点备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在职和退休中医人员,下同)占医师总数不低于25%,其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十一)不低于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临床类别医师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十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接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

(十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制定实施鼓励临床类别医师参加中医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政策措施。

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十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十五)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

1.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3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每年不少于2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不少于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养生方法。

(十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十七)针对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

(十八)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社区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

(十九)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五、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注重运用中医药方法

(二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二十一)将中医药纳入社区康复体系,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二十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近3年安排过不少于30人次90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2.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业务指导长效机制。

3.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六、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二十三)社区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90%,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一、贯彻落实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区政府工作目标,注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制定本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区政府成立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区政府在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时,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服务,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投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四)将符合条件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低于其他诊疗方法。

(五)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六)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发挥中医药作用情况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科室设置。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

2.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

(八)不低于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中医药物处方和非药物疗法人次数占总处方数比例不低于51%,下同),设置中医诊室和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等,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设备种类同上)。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200种,提供煎药服务,或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单位)统一配送中药饮片和提供煎药服务。

(九)发挥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推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地区,与公立中医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少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40%。与公立综合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应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包括执业注册或执业地点备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在职和退休中医人员,下同)占医师总数不低于25%,其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十一)不低于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临床类别医师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十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接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

(十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制定实施鼓励临床类别医师参加中医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政策措施。

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十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十五)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

1.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3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每年不少于2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不少于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养生方法。

(十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十七)针对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

(十八)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社区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

(十九)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五、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注重运用中医药方法

(二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二十一)将中医药纳入社区康复体系,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二十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近3年安排过不少于30人次90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2.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业务指导长效机制。

3.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六、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篇5:四川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厅公路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是:要求农村公路应按照等级路标准建设,县道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村道应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二是:规定了路基路面宽度,乡道采用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5米、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

篇6: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创建国家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

为认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步伐,根据县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创建国家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如下:

一、创建周期

创建周期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期1年。

二、创建目标

依照《江苏省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评价标准》,以及市县要求,在一年内,建成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三、创建组织

为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决定成立院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负总责,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具体抓,所有院委成员为成员,主要负责承担本院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责任和任务。按照要求,分解任务到人,明确责任到人,四、各自职责

卫生院总体负责中医创建的基础硬件,科室规范设置,人员配置及措施落实等,医疗组、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内涵软件资料,指导村卫生室中医工作,负责中医中药人员的培训,收集整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种软件资料,归档成册,防保所负责村卫生室中医工作。

五、创建步骤

(一)2011年01月至2011年3月为宣传发动、筹备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全镇村级卫生室

人员动员会议,传达学习省市县中医创建工作相关文件,创建标准,研究部署院中医工作,把中医创建工作列入单位重要工作。

(二)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为具体实施创建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

1、深入到村,对全镇中医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2、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医科室、中医专科。

4、建立全镇中医工作档案,包括中医药人员花名册、中医药人员基本情况(学历、职称)汇总表,各医疗机构中医科(室)登记表,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登记表,总结推广农村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登记表;

5、全镇中医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30%,住院病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20%以上,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及工作范围,内容中有中医工作指标,对县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具体的规划部署;

6、加速中医人才培养,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中医技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对院内中医药人员以及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培训,3年内全县中医药培训率不低于90%;

7、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医务人员使用中医中药,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65%以上,病房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50%以上,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疾病和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

8、严格中医病历的书写,门诊中医病案合格率达90%,住院病案书写合格率达95%,门诊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5%;

9、所有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人员,配备有能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设施设备。

(三)2011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为自查、自纠阶段。此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结合我县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实际查找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二是做好各项软件的准备工作,接受市卫生局的评估;三是迎接省对我县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验收的各项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在县、镇成立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院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创建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二)人员保障。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创建工作的各种软件资料收集、整理,为创建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要求软件过得硬。

(三)监督保障。创建期间,院创建领导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到各村进行督查,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监督相关单位针对查找出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篇7: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关键词:农村,中医药,需求,利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农民居民中有较高的信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中医药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 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2001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显示, 农村居民对于中医药的利用率较低、需求意愿和利用水平有所下降[1], 中医药服务在农村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丧失, 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了解四川省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现状, 课题组于2008年1月至4月对四川省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按四川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抽取4个地区 (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达州市) , 每个地区随机抽取1县 (区) 、每县抽取3乡, 每乡抽取3村, 每村随机抽取35位1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 共1 260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四川省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调查表设计参考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和2001年10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 并经专家审定。调查中健康者、两周病伤患者、慢性病患者界定严格按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定义进行判断。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居民两周病伤和慢性病情况, 中医药服务利用情况、未利用原因、对中医药的认知及需求等。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调查前经统一培训, 并进行预调查修订完善调查表;共发放问卷1 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97份, 问卷有效率87.06%;采用双人双机逻辑查错将数据录入Excel2003, 经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1 097名农村居民中, 男性占42.94%, 女性占57.06%;60岁及以上人口占27.90%, 这可能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有关;学历整体水平偏低, 以小学及以下学历为主, 占66.64%, 说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不高, 这可能会导致其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收入水平偏低, 家庭人均年收入为3 000元以下的接近50%;职业以农民为主, 其次是其他职业和无业人员;农民的医疗保险以“新农合”为主, 占62.08%, 部分农民还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或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农民在医疗上有了一定的保障 (见表1) 。

*某样本县在2008年初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因此调查时当地农民还未参合, 导致自费比例较高。在拥有2种医疗保险的61名农民中, 有60名参加了“新农合”。

2.2 患病和就诊情况

1 097名被调查对象中, 两周患病伤人数为178人, 两周患病率为162.26‰;其中就诊人次数190人次, 两周就诊率为173.20‰。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低于2003年四川省卫生服务调查时的水平[2] (见表2) 。未就诊的63位患者中 (未就诊率35.39%) , 28位 (占44.44%) 进行了自我治疗, 其余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感病轻和经济困难。

1 097名被调查对象中, 慢性病患病人数309人, 慢性病患病率为281.68‰, 高于2003年四川省卫生服务调查的水平[2] (见表2) , 这可能与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有关。未就诊的116位 (占37.54%) 慢性病患者中, 36位 (占31.03%) 进行了自我治疗, 其余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主要原因仍然是自感病轻和经济困难。

(资料来源:颜丙约.四川省卫生服务研究, 2006)

2.3 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2.3.1 就医机构选择

本次调查的178名两周伤病患者中, 有115名 (占64.61%) 在各类医疗机构就诊, 所选择的医疗机构依次是村卫生站、私人诊所、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可见两周伤病患者在医疗机构选择上主要是就近原则;309名慢性病患者中, 有193名 (占62.46%) 就诊, 所选择的医疗机构依次是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私人诊所 (见表3) 。值得重视的是县中医院在各类人群的就诊选择中均未进入前3位。调查显示:33%的农民不知道当地有县中医院, 在知晓县中医院的农民中, 认为县中医院设备和环境不好的比例超过50%, 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县中医院急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说明农村居民对县中医院的认可度不高。

*“其他”指部队医院、民营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之和。

*“其他”主要是指听从医生的建议

2.3.2 治疗方式选择

表4显示115名两周就诊患者中, 40.87%的患者选择了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193名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中, 46.63%的患者选择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无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人, 中医药的利用程度都达到40%以上, 可见, 中医药在农村居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时, 采用将中西医结合的一半计算为中医药治疗方法, 农村两周伤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选择中医治疗的比例分别29.44%、38.34%[1], 本次调查采用此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为30.43%、36.01%, 与2001年全国农村数据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在接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37名患者中, 仅有18名 (占13.14%) 患者采用了中医非药物疗法, 调查发现, 医疗机构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项目很少, 尤其是乡、村两级。

2.4 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在健康农民中, 有77.62%的表示患病时会就诊, 但首选就诊医疗机构依次是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私人诊所、县人民医院 (见表3) , 再次证明县中医院有待于从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需重塑形象;当问及生病后愿意选择的治疗方式时, 有30.89%的愿意选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3.75%的选择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 (见表4) ;另外, 在选择 (或有意向选择) 自我治疗的健康农民、两周伤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中, 自我治疗时采用 (或有意向采用) 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有81人, 占自我治疗总数的37.67% (见表5) , 其中, 健康农民在生病时愿意选择中医药、中西药结合、急性病吃西药, 慢性病吃中药的达到40%以上, 说明农村居民对中医药具有一定的需求。

3 讨论与建议

3.1 提高乡村两级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作为农村中医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和网底, 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对中医药服务的重视程度以及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本次调查的农村居民就诊机构的选择发现, 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中医药在农村具有深远广泛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对慢性病具有独特的作用, 但从慢性病患者选择中医治疗的比例可以看出,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领域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分析原因一是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缺乏名中医, 乡镇卫生院院长访谈[5]也提出“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 农村缺乏名中医, 影响中医药的利用;二是乡村两级开展中医药非药物治疗的适宜技术项目较少;三是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缺少健康知识, 健康意识也比较差, 认为“吃得下饭、干得了活”就是健康, 因此对慢性病的早期治疗、维持治疗不够重视, 当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严重以至影响其生活、做农活时, 农民才会到医院就诊, 这时一般情况比较危急, 这也是慢性病患者在县人民医院的就诊比例远远高于县中医院, 以及选择西医药治疗的比例高于中医药治疗的原因。这些结果提示我们, 提高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注重农村中医药的投入, 保障中医药服务的人、财、物资源, 尤其是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培训, 大力开展中医药非药物治疗的适宜技术, 提高乡村两级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中的优势。

3.2 县中医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辐射和指导作用

县中医院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的“龙头”, 对当地中医药工作具有辐射作用和指导作用[4]。但本次调查还有部分农村居民不知道县中医院, 在知晓县中医院的农民中, 认为县中医院在设备和环境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而且无论是利用意愿, 还是利用率, 县中医院都远远落后于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和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 说明农村居民对县中医院的认可度不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自身的中医药技术水平、中医药特色、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难以吸引患者。也有人认为是中医院“西化”和中医特色的丢失, 动摇了中医的群众基础, 导致中医院患者的流失[3]。因此建议县中医医院首先要端正办院方向, 突出办院特色[6], 提高自身的中医业务水平, 以独特的优势吸引患者;第二, 要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 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中医药的“简、便、验、廉”的优势, 以及在治疗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的优势, 提高利用水平;第三, 充分发挥县中医院的辐射作用和指导作用, 名中医定期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坐诊, 一方面为乡村两级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提高中医非药物疗法的运用, 另一方面让农村居民通过专家诊治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医药的作用, 提高农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 从而提高利用率。

3.3 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影响中医药服务利用的因素

调查发现, 中医药在农村居民中具有一定地位, 但农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示可能有某些因素阻碍了农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需进一步调查影响中医药服务利用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农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珞珈, 闫树江, 桑滨生, 等.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颜丙约.四川省卫生服务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温丽群, 老膺荣.开展群众中医服务需求及中医基础知识调查, 夯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7) :42-43.

[4]傅燕霞, 张宏星.积极探索, 抓住关键, 切实做好农村中医药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5) :17-18.

[5]张中元, 肖蕾.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9) :611-614.

上一篇:员工基本守则下一篇:社会组织换届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