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2024-04-25

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精选8篇)

篇1: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四川省物价局 文 件

四川省建设厅

省物价局、省建设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

〈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川价发[2004]258号

各市、州物价局,建设局,房管局(处):

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检[2004]1428号)转发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各地要按照我省2003年制定的《四川省城市物业管理收费实行统一明码标价的规定》(川价检[2003]109号)文件精神,加以完善改进,必须规范物业服务的收费行为。

二、各地价格、建设、房管部门要结合《通知》精神,组织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专项检查,对物业服务收费的标价行为进行清理,力争年底全省物业服务收费全部实行明码标价。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的通知

四川省物价局

四川省建设厅

二00四年十一月二日

篇2: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粤建计函〔2011〕598号

各地级以上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委):

现将广东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我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复函》(粤价函〔2011〕742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面向社会接受委托,对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专业服务,承担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编制或审核,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纠纷鉴证等咨询服务的,其收费行为均应按照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我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复函》(粤价函〔2011〕742号)的规定执行。

二、各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违反收费规定的高估冒算、恶性低价竞争行为,应及时予以处理,维护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省工程造价协会要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的业务指导,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三、委托双方应共同遵守市场规律,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收费项目(内容)和收费标准、服务时间、咨询质量要求和双方权利与义务、预付款比例、服务酬金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咨询单位应按合同约定提供咨询服务。

四、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在其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计费方式、收费标准等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物价部门的检查。

附件:广东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我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复函》(粤价函〔2011〕742号)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篇3: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月1日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十一五”以来,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大幅度提高,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树立全寿命期理念,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 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

1. 新建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 “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 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 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三) 基本原则

1. 全面推进,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2.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

3. 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

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设计、建造、使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

4.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 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 选择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和技术措施, 切实避免盲目的高投入和资源消耗。

三、重点任务

(一) 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 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 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的衔接, 优化能源的系统集成利用。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 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 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修订工程预算和建设标准,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 加强对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监管。

3. 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 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 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 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 发展大中型沼气, 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4. 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 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 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 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 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二)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 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 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超额完成任务。

2. 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 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 继续推行“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 完成公共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3. 开展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十二五”期间, 完成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

4. 创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机制。

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制定具体改造规划。在旧城区综合改造、城市市容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 有条件的地区要同步开展节能改造。制定改造方案要充分听取有关各方面的意见, 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条件许可并征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 研究采用加层改造、扩容改造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减少扰民, 积极推行工业化和标准化施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 严把规划、设计、施工、材料等关口,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效益。节能改造工程完工后, 应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对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加强宣传, 充分调动居民对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三)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实施北方采暖地区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提高热源效率和管网保温性能, 优化系统调节能力, 改善管网热平衡。撤并低能效、高污染的供热燃煤小锅炉, 因地制宜地推广热电联产、高效锅炉、工业废热利用等供热技术。推广“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换热”技术, 提高集中供热管网的输送能力。开展城市老旧供热管网系统改造, 减少管网热损失, 降低循环水泵电耗。

(四)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 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 积极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 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合理开发浅层地热能。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研究确定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适宜推广地区名单。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地区示范,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到2015年末,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五)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工作, 推行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控, 推进公共建筑节能、节水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平台建设统筹协调, 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对新建、改扩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要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研究建立公共建筑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组织开展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行业的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电耗) 限额管理, 对超限额用能 (用电) 的, 实行惩罚性价格。公共建筑业主和所有权人要切实加强用能管理, 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研究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试点。

(六)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

科技部门要研究设立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 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攻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等方面的技术, 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 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加快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 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热泵、雨水收集、规模化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 加快普及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风机、水泵、热水器、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及节水器具等。

(七)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 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的发展利用, 到2015年末, 标准抗压强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 屈服强度400兆帕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 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质检部门要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 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 引导规范市场消费。质检、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 杜绝性能不达标的建材进入市场。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

(八) 推动建筑工业化

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丰富标准件的种类, 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 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 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住宅全装修, 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九)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城市人民政府以及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要加强建筑维护管理, 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建筑, 除基本的公共利益需要外, 不得随意拆除。拆除大型公共建筑的, 要按有关程序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接受社会监督。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完善建筑拆除的相关管理制度, 探索实行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对违规拆除行为, 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十) 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建筑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 推行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 研究建立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负总责, 地级以上城市要因地制宜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 强化目标责任

要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人民政府, 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要把贯彻落实本行动方案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通报表扬。

(二) 加大政策激励

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 研究制定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 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 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

(三) 完善标准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完善建筑节能标准, 科学合理地提高标准要求。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加快制 (修) 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3年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 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评价标准, 出台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 (修) 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 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定基于实际用能状况, 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能耗限额, 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质检等部门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建筑装修材料有害物限量标准, 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相关标准规范。

(四) 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质检等部门要大力推行按热量计量收费, 督导各地区出台完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严格执行两部制热价。新建建筑、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行按热量计量收费, 推行采暖补贴“暗补”变“明补”。对实行分户计量有难度的, 研究采用按小区或楼宇供热量计量收费。实施热价与煤价、气价联动制度, 对低收入居民家庭提供供热补贴。加快供热企业改革, 推进供热企业市场化经营, 培育和规范供热市场, 理顺热源、管网、用户的利益关系。

(五) 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查, 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监管。对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相关内容, 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加强监管, 确保按图施工。对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在项目立项时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 建设单位应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节能、节水等性能指标。

(六) 强化能力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体系, 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建设, 推行第三方评价, 强化绿色建筑评价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严格评价监管。要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等人员的培训, 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 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组织规划设计单位、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七) 加强监督检查

将绿色建筑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国务院节能减排检查和建设领域检查内容,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专项督查, 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高耗能建筑、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材料不达标、不按规定公示性能指标、违反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等行为。

(八) 开展宣传教育

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 加强舆论监督, 营造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良好氛围。将绿色建筑行动作为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的重要宣传内容,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普及节约知识, 引导公众合理使用用能产品。

篇4: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务实可行、兼顾适度前瞻,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全省物价系统综合业务应用,提高办事效率和绩效管理水平,强化对市场价格监管的信息化手段,促进物价管理工作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全省物价系统价格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处理好信息化与业务需求、资源整合与应用开发、信息公开与安全保密、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关系,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杜绝和消除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现象。

二是应用集中、服务延伸。根据“建设管理集中统筹、应用服务延伸基层”的原则,梳理全省物价系统业务应用,省局集中开发一些典型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云计算应用复制或虚拟化技术采用集中部署分级管理的模式向全省各市州县物价部门推广,将物价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尽量在省局完成,形成业务应用和数据向省级集中,应用服务功能向下级延伸,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覆盖全省社会公众和价格服务对象。

三是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整合全省物价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统一物价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建设省级物价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构件仓库,实现应用搭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和孤立的应用系统。加强价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数据源头唯一、标准统一的价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形成集中存储管理、统一质量控制、有序共享服务的格局,实现基于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业务应用互联互通。

四是需求主导、重点推进。以满足物价部门履行价格管理职能需求和社会公众的价格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提高行政效能、公共服务水平、价格监管、稳价惠民等方面,重点推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规范性强的核心业务应用,突出服务能力和应用效果,防止盲目建设和铺张浪费。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围绕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逐步实现由物理式的“集中办公”向以门户网站为窗口、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化协同办公转变。

五是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省局统一制定和落实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行政服务规范化、监督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物价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应用开发、资源目录、业务协同、信息安全等方面标准规范,统筹建设网络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

六是技术领先,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技术对物价管理水平的提效作用,鼓励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物价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提升物价系统公共服务能力,创新价格监管方式,提高价格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统一规划、分级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力争5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全省统一物价电子政务网络,物价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系统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物价系统门户网站成为物价政务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所有对外服务的价格管理职能都能够实现网上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全省物价系统实现在统一的政务平台上进行协同办公,不仅要建成“数字物价”,还要实现“阳光物价”,使全省物价电子政务水平、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树立全省物价部门良好形象。

(二)主要任务

一是深化物价电子政务应用。面向社会公众、价格服务对象和各级政府,扩充电子政务信息量、增加服务事项、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提高价格信息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价格服务水平,增强决策支持和价格管理能力。

二是推动系统内应用系统互联互通。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的业务,优先部署应用系统建设和推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如价格举报、价格监测等;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要根据各级物价部门共同的业务需要,有选择地推广,推动互联互通;对在建或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规划指导,把互联互通作为系统建设的重要条件。

三是推进全省物价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业务协同的要求,加快各级物价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与共享体系,通过建立并依托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扩大信息交换范围,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提高全省物价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和灾难备份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突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工作重点

(一)建设省级数据中心

完善全省物价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物价业务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

一是以物价业务为核心,组织相关联的业务数据,实现对内业务使用、对外服务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集中利用、集中管理,为省、市及全省其他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根据业务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清理,梳理业务数据,建立收费项目标准库、全省价费文件数据库、收费许可证和服务监审证管理数据库、价格监测数据库、价格服务对象数据库、价格诚信数据库、价格举报管理数据库、成本监审数据库、价格认证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集中采集整理全省物价业务数据、市场价格数据,为定调价、市场价格调控和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抽取、整合各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图表展示,通过建立物价业务分析模型,完成统计分析、决策咨询系统建设,为各级领导直接提供各类价格信息动态、业务报表和统计分析资料等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支持提供信息服务。

(二)构建三大支撑平台

一是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和现有纵向网络,构建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虚拟专网或业务专网,实现系统内互连互通,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省统一物价电子政务网络支撑平台。整合全省省市两级物价部门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进行管理和合理利用,为全省各市州县物价部门提供网络和硬件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全省物价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体系,制定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研究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核准及登记备案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支持各级物价部门的业务应用与协同。

三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及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等应用;加快全省物价系统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支持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应用;统筹规划建设全省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分级分层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

(三)重点推进五项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一是门户网站群及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建设全省物价系统门户网站群,将门户网站群建设成为物价系统对外服务的公共平台、价格宣传和信息公开的窗口。完善网站的网上办事和公众互动功能,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示”的网上办事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定调价等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受理查询、结果公示,并开发丰富的网上公众互动功能,建设场景式导航的网上服务大厅和手机门户。

二是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平台。通过对现有价格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创建各类海量信息资源库,有效保证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安全的数据访问和信息交换,并提供灵活多样的全文检索方式及个性化服务。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内容管理系统、信息发布与检索服务、信息交换与接口以及安全措施等。构建覆盖省、市两级物价部门的信息资源目录,实现覆盖全省系统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提供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信息共享服务。建设全省物价系统公文交换和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系统内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

三是行政权力运行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全省物价综合业务办公平台,开发政府调定价、收费项目管理、收费许可证年审、服务监审证年审、价格认证、成本监审等业务应用系统。对省物价局的各类物价业务应用实现根据行政职能确定业务事项、因事定人,按照人员不同的角色分配相应的业务管理权限,争取实现全省物价系统使用统一的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最终实现全省物价系统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业务云应用;建设物价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梳理各级物价部门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规范办理流程,开发行政权力和服务运行平台,实现办事流程和服务过程的电子监察功能,提高办事效率,达到按时办结、优质高效服务的要求。完成行政许可事项、收费许可证和服务监审证办理及年审、定调价、收费项目审批及标准调整、价格鉴证等事项的对外服务流程化管理和应用支撑软件的开发工作。

四是价格监测及市场价格监管平台。为了进一步强化物价部门市场监管能力和平抑物价的手段。围绕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市场价格监管等业务需求,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开发价格监测和市场价格监管平台,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在价格监测、市场价格监管等领域推广精细化网格管理。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大中型超市、农贸批发市场等企业法人价格诚信数据库,营造良好的价格诚信环境,规范和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五是视频会议及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具备视频会议、调度指挥、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物价部门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决策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急管理,全面提高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开展紧急价格干预和价格调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切实提高物价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置能力,确保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灵敏、有序、高效。

四、进一步强化“十三五”时期全省物价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州县物价局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物价部门要安排至少2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专门负责电子政务工作,加大协调力度,完善推进机制,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真抓实干,切实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地要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工作管理机制, 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省局将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强系统内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和调研,建章立制,督促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加强全省物价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制订完善系统内有关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平台与网络运维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办事与协同业务、电子监察与考核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管理创新,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符合我省物价工作实际的有效做法。

(三)规范管理,保障投入

各地物价部门要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申报、审查审批、招标采购、监理、开发、测试、验收、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等各环节工作,既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又要避免重复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3〕1号)文件要求,规范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地物价部门要加强门户网站、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务窗口建设,保障电子政务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倡导和推动物价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向省、市两级物价部门集约化运维管理,鼓励非涉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工作中的经常性、一般性技术服务适度外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轻财政负担。

(四)重视人才,加强培训

各地物价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切实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个人待遇和生活质量,敢于重用,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结合实际需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推行应用技能测试。

(五)实施绩效考核评价

篇5: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

(川办发[2009]32号)

省交通厅组织编制的《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已经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定,现予转发,请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各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要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精心组织实施,并搞好资金平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省直有关部门要创新机制,公布规划,明确补助政策,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申报制度,支持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到位、建设资金落实的市(州)、县(市、区)加快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切实改善农村居民出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省委、省政府“两个加快”的部署,结合农村断头公路基本情况和全省农村公路发展实际,编制四川省2009-2011年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农村公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6〕20号)。

3.四川省“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4.四川省农村公路专项调查成果。

5.四川省公路统计年报。

二、基本情况

2003年,我省开始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县际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完成全省农村公路普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主要目标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计划建设1.6万公里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和5.3万公里通村公路,到2010年将实现全省90%的乡(镇)通油路,98%的建制村通公路。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我省农村公路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建设规模和完成投资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底,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实现了69%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79%的建制村通公路。预计2009年底,我省内地将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但是,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路网不完善。受建设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十一五”确定的“油路到乡、公路到村”的目标是按行政节点进行规划的,只能在县域内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的树状路网结构。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的农村断头公路,因不符合“十一五”农村公路规划原则,无法改造建设,使当地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二)技术等级低。截至2008年底,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20.55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占59.47%,铺装高级、次高级路面的公路占31.27%。等级过低、有路不畅、晴通雨阻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公路网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随着我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省农村公路网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反响强烈,有必要加快发展。

(三)发展不平衡。我省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地形地貌、基础条件差异大,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快、效果好,预计2009年底,内地绝大部分地区将基本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建设农村断头公路;而盆周山区,特别是三州地区由于公路建设成本高、经济基础差,建设资金筹措能力弱,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方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加快“十一五”农村公路规划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已确定的规划目标。

三、农村断头公路的成因

由于我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农村公路基础条件相对较差,部分具有重要连接作用,且地形条件许可的农村公路,因未连通、未修建必要的独立大、中桥,以及因公路技术等级低、未铺装高级、次高级路面等问题,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断头公路。随着“十一五”农村公路县通乡油路(水泥路)规划的实施,我省将基本实现县城到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由于“十一五”通乡油路是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树状路网,部分乡(镇)位于县域农村公路网络的末端,通乡油路进入乡(镇)后,就不再继续延伸,导致部分相邻省、市、县的乡(镇)之间具有重要连通功能的公路不通,不能适应物资集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部分发展依存度较高的相邻乡(镇),因相连的重要公路通道不符合规划原则,未纳入“十一五”县通乡油路(水泥路)规划,在行政区域内形成农村公路发展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发挥路网的整体效益,不利于区域经济交流和发展。

因此,目前我省急需解决的农村断头公路是里程较短、地形条件许可、工程难度较小和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最迫切的县乡道断头公路。

四、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实施“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为基础,通过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标准适宜的农村公路网,提高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安排原则

(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认真研究全省农村断头公路现状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发挥农村公路网络最大效益为目标,以连通重要断头公路为主要内容,合理选择路线走向,科学规划路网布局;统筹各地建设断头公路的需要,兼顾“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统一建设标准和实施时序,确保同步建成。

(二)突出重点、效益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项目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分轻重缓急,科学确定项目建设时序,确保建一条成一条,不能搞“半拉子”工程。重点建设里程较短、地形条件许可、工程难度较小和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最迫切的农村县乡道断头公路。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省农村断头公路规模大、分布广、情况复杂,许多区域地广人稀、山高沟深,交通需求量小,主要受地形和投入限制,短时间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面解决。要结合当前农村公路网的建设水平和需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建设难度、市(县)政府的积极性和建设资金筹措落实情况,量力而行,分阶段、有步骤建设完善。

(四)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在建设项目安排上要具体把握我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妥善处理经济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对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需要;妥善处理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对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需要;处理好三州地区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中“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处理好地震重灾区灾后重建和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关系,促进全省各地农村公路协调发展。

六、实施方案

(一)建设规模。

根据我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重点,结合“十一五”期间各地农村公路发展水平和断头公路现状,综合考虑区域地形类别、项目的覆盖人口和建设效益,全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总规模确定为17354.8公里,其中:

1.按照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使用中央灾后重建基金安排建设我省地震重灾区39个县的农村断头公路3663.4公里。

2.利用亚行贷款安排建设我省地震重灾区19个县的农村断头公路3541.4公里。

3.争取交通运输部交通扶贫资金安排阿坝州农村断头公路400公里。

4.省安排补助资金建设农村断头公路9750公里,其中内地8950公里,甘孜州和凉山州各400公里,并安排农村断头公路大、中桥梁建设1万延米。

(二)建设时间。

本方案实施期为2009-2011年,分三年组织实施,其中:2009年实施8700公里,2010年实施6000公里,2011年实施2655公里。

(三)建设标准。

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不得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采用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独立大、中桥采用的技术指标应与所在路段相适应。县际和省际间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标准应在适应两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商一致。

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应贯彻“川九路”建设理念,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注重用地节约、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四)资金测算。

1.补助标准。

(1)通过中央灾后重建基金和亚行贷款安排的农村断头公路按已确定的补助标准执行,交通运输部交通扶贫资金安排阿坝州农村断头公路按部确定的标准补助。

(2)本次农村断头公路省补助标准参照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十一五”县通乡油路补助标准,并综合考虑全省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和资金筹措能力,拟将省补助标准分为三州和其他地区两类,同时新增加农村断头公路独立大、中桥建设补助标准。补助标准如下:

三州地区:每公里补助50万元。

其他地区:每公里补助40万元。

大、中桥建设:每延米补助7000元-10000元,平均补助8000元。

2.资金构成。

根据我省2009-2011年农村断头公路的建设规模和补助标准,按照目前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平均建设成本,2009-2011年估算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26.3亿元(含中央和省补助83亿元),其中:

(1)通过中央灾后重建基金安排建设地震重灾区39个县的农村断头公路3663.4公里,总投资23.5亿元,中央补助20亿元。

(2)利用亚行贷款全额投资建设地震重灾区19个县的农村断头公路3541.4公里,总投资20.4亿元,全部由中央申请亚行贷款安排。

(3)通过交通运输部交通扶贫政策解决阿坝州400公里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估算总投资约2.4亿元,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安排2亿元。

(4)通过省安排补助资金建设农村断头公路9750公里,总投资78亿元,安排农村断头公路独立大、中桥建设1万延米,总投资2亿元。需省补助资金合计40.6亿元,其中农村断头公路补助39.8亿,独立大、中桥建设补助0.8亿。根据分年建设计划安排,2009年投入建设资金约40亿元,省补助20亿元;2010年投入建设资金约20亿元,省补助10.6亿元,2011年投入建设资金约20亿元,省补助10亿元。

省补助资金由省交通厅使用国有商业银行长期贷款解决,用成品油税费改革收入返还资金省级预算分年还本付息,省补助资金按照贷款行要求实行专户管理。

(5)建设农村断头公路,需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筹集的建设资金约43.3亿元。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断头公路的专项资金投入,除补助资金外,建设资金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统筹平衡、全额解决,不得向农民群众乱集资、乱摊派。

(五)建设效果。

通过实施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到2011年末,我省将基本解决里程较短、地形条件许可、工程难度较小,群众需求最迫切、投入产出效益最大、社会经济效果最显著的农村断头公路问题。随着“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将使我省农村公路进一步联网成片,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公路网络的综合效益有效提升。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促进群众交流和货物集散;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增进农村跨区域社会交往和经济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带动区域周边经济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较强的交通基础保障。

(六)项目申报。

中央灾后重建基金、亚行贷款安排的公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内农村断头公路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省补助资金安排的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项目,坚持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县为主体、竞争发展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和申报制,不一次性确定各地农村断头公路建设规模和项目。

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和资金平衡主体,按省制定的规划方案和补助政策实行项目申报制。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强指导。

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条件,落实项目业主,做好前期工作和资金平衡,经市(州)人民政府审核后,向省交通厅申报,自下而上确定建设计划,干不干、干多少,由地方政府确定,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市、县政府要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杜绝出现“半拉子”工程。

省交通厅负责对各地申报的农村断头公路项目进行审查,按照“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重点支持符合建设规划、地方积极性高、创新能力强、前期工作到位、资金筹措落实、建设条件具备的项目,对达不到建设条件的项目不纳入计划安排。同时,加强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情况的过程监管和中期评估,严格目标考核,并根据各地进展情况,适时调整规划和建设计划,形成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竞争立项、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确保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顺利实施。

各地要按照群众自愿、竞争立项的方式选择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项目,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坚决不修群众不愿修的路。要根据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结合当地资金筹措落实情况,申请农村断头公路计划。

申请纳入计划的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项目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项目符合我省农村断头公路规划原则和发展重点;

2.完成建设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

(1)已形成《村民大会决议》、《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和《县人民政府立项申请》;

(2)设计已批准;

(3)项目业主已明确;

(4)建设资金落实,已形成市(州)、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确认的项目建

设资金平衡方案,并出具资金落实承诺文件及相关附件。

七、政策措施

1.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建设顺利实施,将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目标进行考核,并严格按照省政府川府发〔2006〕20号文件有关要求规范建设管理行为,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2.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实施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村断头公路建设。

3.市(州)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多渠道整合资源、筹集资金,搭建融资平台,落实建设资金;要建立跨地区的协调机制,确保跨地区断头公路建设项目同步建成;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4.农村断头公路建设要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修农民不需要、不愿意、不参与修的路。

5.省交通厅要细化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帮助地方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并对各地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对上报项目弄虚作假和建成“半拉子”工程的县(市、区),省交通厅除向全省通报批评外,还将联合省财政厅扣回该项目省补助资金,并在两年内不再安排所在县(市、区)有关公路建设项目。

附件:1.四川省2009-2011年农村断头公路建设规模汇总表(略)

2.四川省2009-2011年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项目明细表(略)

篇6: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连政办发[2002]11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物价局、财政局、城管局《关于调整部分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的通知》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二年七月一日

关于调整部分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行为,针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对部分行业的征收办法作适当调整。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农贸市场、专业市场、旅游景点,按垃圾产出量征收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为每吨20元,由主办单位交纳。

二、宾馆、饭店、旅社、招待所,按实际床位征收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为每床每月6元,按实际床位数的70%征收。

三、单位或个人家庭装璜的,按装璜面积一次性征收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1元。

四、下列行业按营业面积征收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

1.餐饮业,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每月0.60元,其中30平方米以下每户每月18元。营业面积包括餐厅和操作间。

2.小型超市、照相等商业、服务业和网吧、游戏机室等小型娱乐场所,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每月0.30元,30平方米以下的每户每月9元。

3.舞厅、保龄球馆、健身房等娱乐业,每平方米每月0.20元,每户每月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五、流动摊点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为每日0.50元。

六、本通知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通知中未作规定的其他部分城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办法仍按2001年1月16日市物价局颁发的《连云港市城镇垃圾处理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连价费字[2001]2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7: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 [2003] 6号 【发布日期】2003-01-03 【生效日期】2003-0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 [2003] 6号)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一月三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价改革的意见

(省物价局 2002年12月)

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目前,我省水资源相对短缺和水浪费、水污染现象并存,制约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价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对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水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省商品性供水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三部分,兼具垄断性、资源稀缺性和公益服务性,水价实行政府定价。按照《江苏省定价目录》规定,水利工程供水、污水处理费由省制定标准;城市供水价格由各市根据省定办法制定具体价格标准。目前,水价形成机制缺乏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一)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仍然偏低。我省水价虽经多次调整,但仍然不合理。目前,我省水利工程水价平均每立方米为0.0185元,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城市供水平均水价每吨为0.87元(含税,不含费),占平均生产成本的80%左右。城市平均到户销售水价每立方米1.80-1.90元(含税费)。从水价分类来看,民用水价低于工业水价,工业水价低于商业水价,商业水价低于特种行业水价。水价与成本倒挂,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明显偏低,导致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浪费水现象严重。自来水企业经营有困难,不利于水事业的发展。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费不到位和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费挪用,影响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二)供水管理体制不合理,供水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城市供水体制单一,缺乏必要的竞争,导致城市供水粗放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农业供水管理层次和环节较多,水费收取有时不够规范。由于补偿机制不健全,供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供排水管网年久失修,管网漏失率高等,制约了城市和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三)现行水价对水消费行为缺乏约束力,用水浪费严重。由于农业用水无计量设施,农业水费采用按田亩收费,水费多少与用水量关系不大,导致农民和水管单位缺乏节水积极性,也不利于体现水的商品性。我省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灌溉水渠基本上是土渠,自然损耗率高,从蓄水工程到田间用水,水的平均利用系数约为40%左右。城市自来水抄表到户改造缓慢,仍采取平摊水费的计价办法,导致用户节水意识淡薄。

二、水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水价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水价改革正处于福利性向经营性和节约性的过渡期,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困难很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水价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事业发展、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水价形成机制,以适应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将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流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将开源节流与防治水污染结合起来,坚持治污为本,努力为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

(三)将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两项改革相互促进的方针,实行政企分开,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四)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充分体现水的商品价值,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

(五)在兼顾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水价改革的思路

根据改革原则,水价改革的思路是: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建立供水、污水处理、回用水和地下水四者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

(一)逐步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进一步改革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旅游、航运等多种功能,因此,水利工程的运行费用应区别性质,分类补偿。用于防洪等社会公益性的各种费用开支,应通过财政和征收的各种水利规费支付;用于供水等经营性的费用开支,应逐步做到通过价格机制合理补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类用户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水价政策。农业用水应按成本定价,其他用水应实行有适当利润的定价。为体现水的资源性,应逐步提高水资源费的标准。

(二)结合城市供水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应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供水环节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试点。要根据合理流向、就近供水的原则,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推行区域供水。在污水处理环节上,尽快将污水处理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为经营性收费,并体现按质收费的原则。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达到合理水平。实行企业管理的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污水处理厂要积极创造条件向企业管理转变,转制前其收入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形成节水型的社会。

1.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政策。在保证居民用水一户一表的前提下,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用水制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户的合理计划量、合理定额,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2.对非必需的特殊用水实行高价政策。例如对高档洗浴、洗车、饮料等特殊行业用水,应采取高价政策,以抑制非必需用水行业的快速发展。

3.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缓解季节性供水紧张矛盾。

4.建立动态水价形成机制和审价制度,使水价调整随成本变化和市场供求变化而适时进行,促使用户用水行为更趋理性,提高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率。为使供水和治水成本更加合理,对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相关费用实行审价制度。

5.实行新水新价制度。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用水需求而新建的水利供水工程、城市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用户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新水新价政策,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水利和城建事业的发展。

6.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然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水设施建设。

(四)实行依法治价,规范价格行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已经出台了《江苏省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江苏省水资源费管理办法》,使水价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四、水价改革目标及实施步骤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至2005年,拟将水价逐步提高到供水成本的水平。到“十一五”期间,将水利工程水价提到有合理利润的水平。为减轻农民负担,将农业水价提高到供水成本的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价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水资源费:为体现水的资源性、稀缺性,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十五”期间,逐步提高水资源费标准;理顺地下水资源费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城市供水价格:

1.旧水厂价格:2003年前,拟将旧水厂的水价提到保本水平。2005年前提到微利水平。

2.新建水厂价格:新建的区域供水设施,实行还本付息和保本微利的价格政策,以保证投资者有合理的回报。

城市水价具体调整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部分地区和单位仍继续收取水厂建设费和管网建设费的,要坚决按规定予以取消。

(四)城市污水处理费:为加快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步伐,根据还本付息、保本微利的原则,结合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按照统一政策、分市核定的办法,各地要加快拟定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规划,并尽快调整到位。

五、其他配套改革

水价改革应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供排水企业改革、污水处理企业改革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结合起来。

(一)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增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应尽快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财务和成本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成本增长和费用支出。试行厂网分开、竞价入网。

(三)水价改革要与计量设施改造和推行科学节水方法相结合,与整顿规范供水环节收费相结合。在水利工程供水环节,要加大计量设施的投入,减少收费环节,提高自收能力和水平。在城市要加快一户一表改造步伐,为城市居民用水尽快实行阶梯式水价创造条件。城市供水企业实行抄表到户所增加的维护和运行费用可合理计入价格。

六、做好水价改革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水价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动作。价格主管部门要做好水价改革的规划、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城市供水方面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支和票据管理;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城市供水企业、污水处理企业改制及其他配套工作,配合做好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水利工程供水管理单位的改制工作,配合做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资源费的调整工作;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水质监测工作。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工作。

篇8:四川省物价局、建设厅转发

常州广播电视台地面数字电视经过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全市的优质户外公交和楼宇地面数字电视平台。到目前为止,公交地面电视共开发1200辆公交车,1600台终端;楼宇地面电视共开发800个客户,1200台终端。

常州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单频网,由两个广播电视塔承担,其中市区大庙弄发射塔为主塔,塔高145m,发射功率为1kW,副塔为武进区广播电视塔,塔高228m,发射功率600W。但市区高楼林立,再加上楼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导致覆盖范围内仍存在许多盲区,在无法接收信号的楼内采用了同频转发室内信号覆盖,保证信号优质稳定。

下面重点介绍搭建优质的信号覆盖网的两种主要手段——单频网和同频转发覆盖。

2常州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建设

2006年,常州广播电视台开播了44CH公交移动频道,发射塔位于老市中心,发射天线相对高度125m,地面数字电视的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近年常州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北部新区和南部武进发展迅猛,加上高楼林立,信号覆盖等问题日益突显。经场强覆盖测试,市中心半径15km以内的室外信号覆盖良好,但市中心15km以外特别是武进区和新北区北部信号覆盖不佳。经过研究论证,组建单频网成为解决信号覆盖问题的最佳方案。

1.单频网发射机数量要求

数字电视单频网必须有两台或以上发射机组成,采用网状分布,各发射站之间距离间隔也有要求。常州有两座电视塔可用,其中市区大庙弄发射塔塔高145米,武进区广播电视塔塔高228米,两塔直线距离为9km。因此满足单频网组网要求。

2.单频网发射机同步要求

常州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由两台数字电视发射机组成,发射机采用同一频率发射,必须做到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和码元同步。

1)频率同步:单频网中的两台发射机采用同一频率,满足这一要求依靠每台发射机中激励器的上变频本振频率与一个GPS参考时钟频率同步。

2)时间同步:在单频网中,激励器信号通过不同链路与前端设备连接产生,因此时间延迟和信号处理时间不一致。通过单频网适配器和GPS共同实现时间同步。

3)码元同步:为保证终端正常解码,必须使单频网中两台发射机TS流中的比特同步。通过单频网适配器实现码元同步。

3.单频网系统架构

按照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原理和技术要求,设计了的单频网组网系统框图,见图1。

单频网适配器接收复用器中的TS流,完成码率适配,形成包含秒帧初始化包的TS流,通过光缆线路传送到两个发射点,经两个发射点的发射机激励器进行时钟同步后,进行信道编码、上变频变成射频信号进行发射。除了发射机内置的时钟系统,还使用了另一台同步时钟进行备份。激励器的时间同步调整,主要根据接收到的TS流中的SIP包分析时间信息,计算出码流在两个发射站之间的传输时间,由此时间两台发射台调整各自的时延,从而达到时间同步的要求。

4.单频网实施和测试

通过数据演算和实际测试,决定采用大庙弄发射点为主发射点,满功率1kW发射,武进塔发射点为辅发射点,600W发射。

建成后在常州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共48个测试点对信号覆盖效果进行了测试,在最南端,离武进塔30km处场强为22dBμV,在最北段,离大庙弄22km处,场强同样是22dBμV,而东西方向30km处场强达到28dBμV~30dBμV。48个测试点平均场强为41dBμV。

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后,信号覆盖范围变大,效果明显,常州市区东、南、西面信号覆盖得到了极大的的改善,原来信号覆盖质量比较差的武进区和新北区北部信号得到显著改善。

3常州地面数字电视同频转发室内信号覆盖

目前,常州已安装室内楼宇终端1200个,楼宇电视平台建设,首先要解决室内信号覆盖的问题。虽然单频网的建设了解决了室外信号覆盖的问题,然而城市楼宇林立,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屏蔽,室内存在大量数字信号弱区和盲区。为此,急需寻找一种成本低、架设简单、却具有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补充覆盖功能的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经研究,同频转发可以扩大已建数字电视发射站点的覆盖范围,是解决盲区接收地面数字电视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具有成本低、组网灵活、安装方便等特点,另外,可以根据网络覆盖和优化数据选择最佳站点,达到最佳覆盖效果。为此,选择了可以将信号引入没有覆盖的建筑物内部及地下等信号盲区和弱区的同频转发方案。

1.同频转发方案示意图

同频转发室内信号覆盖解决方案示意图如图2。

2.同频转发方案设备选型及技术参数

1)同频转发器:根据楼顶信号强度、覆盖面积和覆盖终端数量选择同频转发器功率。如,在小型超市或店铺选择10mW,在菜场、茶室等中等面积选择100mW,在写字楼、大型商场等大面积区域,根据覆盖终端数量选择1W~2W的转发器。根据市场调研比较,选择了三维公司100mW/1W同频转发器,技术指标见表1。

2)接收天线:由于需覆盖的大楼一般位于闹市区,周围楼宇密集,空间信号复杂多变,为了保证所选接收信号的稳定,应该选用方向性好、高增益的八木天线。根据信号增益要求,选择不同单元数的八木天线。考虑到常州楼宇信号覆盖实际需求,选择了18单元的八木天线,技术指标见表2。

3)覆盖天线:为了保证室内覆盖的效果和室内的美观,选取体积小、造型美观的全向吸顶天线。指标见表3。

4)分配器件:为了减少路由的射频信号损失,选用腔体器件。腔体器件的优点就是功率容量大,插损较小,对解决路由损失很有好处。另外,腔体器件工艺性更好,采用腔体器件可有效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表4、5为选用的腔体耦合器、腔体功分器技术指标。

5)传输线缆:根据覆盖终端数量和转发器到终端距离选择传输线缆。如,在传输距离较短时,普通有线电视视频线即可满足要求,在写字楼等长距离传输时,必须使用1/2英寸射频电缆以降低信号传输损耗。

3.同频转发覆盖施工注意事项

1)八木天线安装在楼宇顶层位置,用抱杆固定在女儿墙上。天线方向指向距离较近的发射站,降低同频干扰。同时,在天线和同频转发器之间安装避雷器防止雷击。

2)同频转发器安装位置尽量靠近接收天线,保证信号衰减较小,如安装在顶层弱电机房等位置。

3)馈线、耦合器和功分器固定在线井或吊顶内。分布端主馈线由同频转发器引出,通过线井分别铺设至各层,各层分布馈线走吊顶上面。吸顶天线安装在吊顶下方,所有器件均要良好固定。天线与连接头的接口处作防水处理。

4)天花吊顶内的馈线固定于吊顶内的龙骨铁架,没有吊顶的地方,沿墙布放加套PVC管,并与墙固定。馈线的布放要求整齐、美观、不得有交叉、扭曲、裂损的情况。弯曲半径应符合馈线的技术指标。馈线应用扎带、馈线座或走线梯、馈线夹加以牢固固定。

4总结

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建设,常州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覆盖范围由原中心城区扩大到新北区和武进区,有效覆盖半径超过20km,满足了偏远地区用户的信号接收要求,同时保证公交车全程正常播放电视节目。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场所的同频转发室内信号覆盖的实施,保证了重点单位室内稳定接收电视信号,有效解决了由于大楼外墙造成的室内信号盲区问题。通过信号覆盖范围的扩大和覆盖质量的提升,保证了常州公交和楼宇地面数字电视终端正常运行,使常州广播电视台建成了技术领先、功能丰富、覆盖完善的地面数字电视平台。

摘要:地面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充满着巨大的潜力和生机。本文介绍了常州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建设了公交车和楼宇两个平台,着重介绍了地面数字电视平台建设中信号覆盖的两种方案——单频网和同频转发室内覆盖。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同频转发器,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庄军,巢志成.常州广播电视台数字移动电视单频网建设[J].视听界,2015(4):73-78.

[2]左宁宇.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覆盖解决方案[J].中国经贸,2012(6):150-151.

上一篇:校勤劳评比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党组织的议事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