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2024-04-10

印象最深的一堂课(通用14篇)

篇1: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魅力的课堂,精彩的语文

说起印象里最深的一堂课,摸过与我读书生涯中风格最为奇特的老师---李继裕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公开课了。李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文人气息浓厚,讲课不安常理出牌。李老师是一名标准的文人,出过很多的文章,诗歌。经常在课堂上兴致所至,就吟诗一首。所以我们班就有遇到事情就作诗写文的习惯。李老师讲课也是别具一格,李老师对于教材从来都是选择名篇来讲,许多课文基本上是不提的。而李老师尤其重视文言文,由于李老师的功底深厚,在讲解中会穿插许许多多的其他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宽度上有很大的拓展。李老师讲课非常风趣,常常会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开玩笑,大家和他也就像朋友一样。语文课永远谈笑风生而又充满了知识的气息。

而那堂公开课,更是颠覆了我对公开课的所有偏见和看法。我记得以前上公开课,老师几天前就会先进行准备,怎么开始,怎么提问,怎么用课件,怎么来讨论。基本上在正式的课堂上就像是演了一场戏。

在那节课开始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要上一节公开课,知道要上课前5分钟,突然李老师进来通知我们让我们拿好书和笔记本去另外个教室上课。由于以前也有过公开课的经历,所以我们都反应过来了,但是什么都没准备怎么上啊,大家心理面都没什么底。李老师说:“没什么,就按照平时的来就行了,别吓的给我掉链子就行。”

到达教室过后,我们开始了例行的语文课的准备活动----小组展示读字典活动的成果。李老师不重视现代文,但是十分重视字的学习。他要求我们按照小组为单位,每个人要在一个学期内读完一本现代汉语字典。把自己弄错的,不清楚的,不认识的都摘录在比较本上。小组在每节课前,总结下自己小组内部发现的易错点,公布在课堂后面的黑板上,向大家展示。

做完展示工作,课堂铃声响起,公开课正式开始。看着周围一排排的听课老师和领导,我心理还是不免一阵紧张。

上课第一件事,还是每个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李老师在其中会穿插一些补充和扩展,比如多音字啦,形近字啦之类,包括特殊的词组和成语等等。全班我记得有8个小组,一一展示完成之后,就开始进入正式的讲课。

这堂课本来的教学内容是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名字叫做蒹葭,全文是这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李老师讲诗的第一步从来都是从朗读起的,李老师说朗读是体味作者情感的第一步,才能够正确的朗读,才能够明白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作为班上的朗读好手,这种事情我从来都不会错过。可是在这么多老师面前,我却有些打退堂鼓了,略微迟疑之中,机会就错失了。

另外一位同学比我更加积极的争取,拿到了这次朗读的机会,他读的声情并茂,很有范,但我觉得他对于第二段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有误,虽然第二段中有凄凄,晞,道阻且跻这样带着些许悲凉气氛的词语,但是整首诗的气氛确实充满了惊喜和愉快的。第二段虽然描写的是在追求佳人的过程中路程坎坷,但是应该是充满了欢乐和希望的。

李老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朗诵过后,表示了对他的赞扬,但是却问有没有人愿意展示另外的朗读。这次我没有错过,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完之后,李老师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朗读。我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李老师没有评价,反而让大家来讨论到底哪种理解是对的。

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比较感兴趣,于是讨论热烈了起来,许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到底应该怎么样朗读还是没有达成完整的意见。

李老师也不评价,而是说:大家在学习之前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好,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这篇古诗,来看看到底哪种理解更加正确。

这篇古诗理解起来不算难,不一会儿字句的解释就讲解完了。大家都非常期待李老师能够给这篇古诗的情感做出一定的讲解。而李老师却并不打算这样做。

“同学们既然觉得这篇古诗的情感不太容易理解,那我们不如换个角度,这篇古诗似完而未完,我们不妨可以给他进行一些续写,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为这篇古诗加上两句,我们再来看看谁的理解更加深刻。”

写诗向来是我们班喜欢做的事儿,但是却从来都没有在这么正式的课堂上做过,大家不禁兴奋了起来。

我想了半天,我的续写是

蒹葭茫茫,白露为亡。所谓伊人,在水之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漾。

到了展示环节,大家都非常积极,有写的好的,有写的娱乐的,不过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参与到了这一次的续写活动中。

李老师显然很高兴:“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大家交流看看,你们觉得谁的想法更加正确呢。”

大家又开始了对自己续写的比较和探讨之中,我向小组的同学解释了我的观点,大家都比较赞同我的看法。

进过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结论了,李老师让每个组分别展示了自己小组的作品,介绍了自己小组内的看法。

课堂不知不觉中也要到尾声了,李老师最后说:“大家对这篇蒹葭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别人的看法和你不一定一样,但既然这是你思考后打结果,大家就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要去追求什么正确答案。坚持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一堂课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中就这么结束了,我从来没有 参加过这么随意而有意义的公开课。

现在回想起来,学了许多教育学的知识,发现这堂课里面有很多教育学的东西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是分组教学法的大量使用,我们班正处在课改的阶段,按照规定是按照希望的小组式的排位,在小组的使用上非常的灵活而且高效。

小组内部经常布置小作业和小任务,使得小组内部常常有机会能够进行探讨,而常常进行展示又使得小组的凝聚力十分的强

其次我任务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贴近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李老师喜欢把一些基础的知识教给我们之后让我们自主去探索,使得我们理解的比较深刻。

还有在教学模式上,李老师偏重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免不了在中国大环境下和西方相比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生活中,李老师还是非常尊重学生自己的意见和学习习惯与方式。

篇2: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看到命题作文《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我仿佛被这个题目深深的掐住了脖子,使我窒息。我不愿提起它,因为它是我的耻辱,但他鞭策着我,是我不对任何一门功课放松。

那是上中学以来我第一次挨打,也是我第二次上生物课。

上课铃响了,身材略胖的生物老师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用他温柔的声音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我听了,暗自窃喜,自己在家刚刚把生物背了,这是我不禁洋洋得意。

一阵抽查很快过去了,虽然没被叫到,但我也没有一丝失落感,毕竟我证实了自己提前被谁的决定是正确的了。

可接下来老师的话,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什么是窒息。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自我评价,老师要检查。”

我顿时呆住了,那天老师布置作业我没有认真听,这下可惨了。我带带自己神经短路的脑袋,我感觉一片空白,似乎大脑控制不了思维了。

老师检查到我这,我害怕极了,心飞速的跳着,脸涨得通红。我慢吞吞的`站起来,腿上似乎绑着千斤重担。我用最小的声音说:“我忘了做。”

我呆呆的站着,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来说已不使用先前那温柔的声音对我说话,他严厉的说:“如果士兵上了战场会忘记带枪吗?”我仍然呆呆站在座位上,我这只感觉心跳更快了,累内心充满了恐惧。

“伸出手。”老师拿来戒尺站在我面前,我胆怯的伸出手。我躲着老师的目光,生怕与老师对视。我默默的低下头。

“啪”,戒尺打在我手上,那很疼,但一向爱哭的我却没有流泪,因为我知道戒尺打在的不是我的手上,而是我的心里心里。

从此,我不再贪玩,认认真真的干好每一件事。

篇3:一堂失败的优质课

今年5月18日, 市里举行了体育优质课展示活动, 我有幸成为上课教师之一。为了能够上好这堂课, 我积极查找教学资料, 规划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语言, 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准备。

由于是借班上课, 授课学校的教师带我提前去了解学生的情况, 期间, 该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是市级的公开课, 全市的体育老师都会来的, 没有特殊情况下午的体育课谁也不能请假。李小璐留下, 其他同学解散!”他和李小璐小声地说了几句, 然后带着我向办公室走去。路上他介绍说:“这个班有49个学生, 她是女同学中个子最小的一个, 如果她不来上课刚好每排12人共48个人, 这样课的效果会更好!”面对这样的热情“帮助”, 我选择了默默接受。

下午, 我提前来到场地布置器材, 脑海里想着教学过程……铃声响起,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实到48人”, “李小璐真的没有来。”我心里暗暗地说。“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篮球的胸前传接球……”在简单的说明、导入后, 进行到准备活动环节——热身游戏。“啊, 好痛!”热身游戏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时, 突然, 一个女生双手抱着踝关节大叫着坐在了地上, 我马上跑过去, 一边询问她受伤的部位和受伤的情况, 一边扶她到场外。回到场地后我总在想, 这个游戏我已经在课堂上做过多次而且游戏本身不是太剧烈, 怎么会受伤呢?同时我又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乱想, 正在上公开课”。“真好玩, 我学会胸前传接球了!”一些学生高兴地喊了出来, 随着课的推进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当我扬起手擦额头的汗时, 看到对面教学楼的一个教室有个小脑袋正偷偷地向操场上张望, “这会不会是李小璐呀?”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过。“老师, 篮球除了胸前传接球外还有其他的传接方法吗?”几个篮球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满足现有教学内容而高声地问道。“当然有了!”撇开思绪的我来到他们当中说道:“还有头上传接球、反弹传接球等, 你们先练习一下, 然后再试验看还有哪些传接球方法。”……

当铃声再次响起时, 我来到受伤的女生身边。“老师, 对不起!”还没等我开口她就胆怯地说道:“今天中午下楼时我不小心把脚扭了, 没能坚持到你上完课!”“啊!”我很惊讶地问道:“你不是做游戏时受伤的, 我不是让见习生出列吗?”女生吃力地站起来, 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说了, 这堂课很重要, 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能请假!”我有些哭笑不得地问道:“你的脚没事吧?”“没事的, 我又不是娇小姐!”她一边一瘸一拐地走了两步一边继续说道:“李小璐比我还要惨, 喜欢的体育课不能上!”“那个是她吗?”我把手指向了那个小脑袋问道:“她真的很喜欢体育吗?”受伤女生一边向教学楼走一边说:“当然了, 她昨天知道要上公开课, 今天特意穿了双新运动鞋, 上课的时候她还不停地看我们呢!”听了她的话, 我的手无奈地在头上挠了挠, 心里涌起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二、案例反思

评课时, 看课教师有的说这堂课教学过程连贯、合理, 有的说笔者示范动作规范、到位……这次课由于自己的精心准备, 教学效果很不错, 应该说是一堂成功的优质课。但是, 喜欢体育课且身体健康的学生孤单单地坐在教室里, 受伤的学生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却站到了操场上, 这难道不是一堂课的失败所在吗?如果能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 再有上面看课教师的评价, 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课啊!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他们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确与后天的学习有关, 也与先天因素密切相连, 而先天因素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 就会造成部分学生获益, 使这些学生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另一些学生则可能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进而影响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问题学生”。这次课提醒了我们, “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4:印象最深的记忆

一、新中国的声音,响彻日内瓦国际会议大厅。1954年4月,《世界知识》发表了有关新中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消息。报道称,周恩来总理发言时,大厅座无虚席。他的出场,具有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魅力。周恩来雍容尔雅,风度翩翩,令人肃然起敬。周总理强调,中国需要和平,渴望通过谈判等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并强调,国际问题,首先是亚洲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可能解决的。会上,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评价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离不开中国和周恩来。与会的各国代表感到震惊,感受到沉睡的东方睡狮醒来了。

当时我是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将周总理的重要发言及时向学生传达,同学们的情绪立刻活跃起来。爱国热情被激发,思想境界被拓宽,许多同学提出盼望结合地理教学,尽可能多报道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这一渴望启发了我,应该满足同学们的殷切期望,结合地理教学随时进行国际形势报导是地理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基此,我更离不开《世界知识》。

二、学习《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美国学者约翰·W.道尔以《拥抱战败》为题著书立说,高度概括和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这一惊人结论和论断的中译本我已反复学习多遍,初步明白了我国这个制造灾难的邻居的特性。在道尔看来,《拥抱战败》首先是指战后日本对胜利者本身的欢迎与“拥抱”。

这种行为方式与其民族性格大有关系。无论日本人战时如何残忍杀戮,负隅顽抗,一旦宣布投降,就会立即接受战败的事实,臣服于征服者的占领。

篇5: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初一作文

那是一年前的一节晚自习,或许是对我们太失望,平时不苟言笑的班主任竟和我们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当我听到老师说她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希望能做得很好,所以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可我们却一次又一次让老师寒心时,我们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班主任和我们说了两节课,灌了两节课的心灵鸡汤,全程我们不敢说一句话,就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个个低着头就像犯了错正在接受家长批评的小孩。

从老师口中得知,在我们进入初中的大门,踏进教室之前,班主任就帮我们把课桌椅排好,并把教室卫生打扫干净了。当其他老师向班主任反映我们“很调皮,不太好管”时,老师却一口否定道:“不,我觉得他们很好。”

对于这些事情,我很羞愧,因为我们班的同学次次让老师失望。但我又不得不感谢老师的信任与包容。

那节课,我们班许多女生哭了。我也失控了,在教室大哭起来。我很想把这源源不断的泪收回去,可我实在控制不住。就连平时嬉笑打闹的男生也被感染了。那一刻,我们似乎后悔了,很想去安慰老师,帮她拭去眼角的泪水,并告诉她:“我们以后绝不会让您失望了,会听您的话,别哭了好吗?我们真的很心疼。”

那节课,我终生难忘。当老师哽咽的声音传到我耳边,班上同学几乎在同一瞬间抬眼望向她。她那通红的双眼,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真的很让人心疼。

篇6: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初一作文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要在操场上上语文课,我们大呼好耶!我们健步如飞地跑到了操场上。

老师拿了块抹布,一个锣。老师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大家人言籍籍,135朗读,246表演。

游戏开始了,张天宇敲起了锣“当当当当一一当。”一阵锣鼓声,大家一个个全神贯注看着那块布。“千万不要传到我这里,千万不要传到我这里……”我不停地祈祷着。这时鼓停了,那块布落在了张宇航手上。“读材料,读材料。”大家起哄到,他只好上台读材料。张宇航坐在圈儿的c位,脸上洋洋自得。李凯华问道:”c位的感觉咋样?”他笑了笑。他的朗读声情并茂,极富表现力,打动了全班同学。大家为他鼓掌。读完了,张宇航去敲鼓啦!“咚咚锵,咚咚锵。”到底花落谁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恰在此时,停留在钱鸿涛手上。“唱歌唱歌,钱鸿涛唱歌。”撺哄鸟乱。只见他吞吞吐吐地走上台:“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嘴巴,真奇怪,真奇怪。不知谁冒出了一句:“钱鸿涛钱鸿涛跑得快跑的快。”令人喷饭。

下课了,全班齐声唱道,“有一道彩虹一直画在我梦中陪伴我淋过雨水吹过风……”

篇7: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初一作文

升入九年级,听同学说换语文老师了,是传说中“很厉害”的老师。虽说是新老师但并不陌生,她和我们之前的语文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她常常一脸严肃地教育我们“进办公室要先敲门”,“不要在办公室说笑”对她的印象只有严肃,刻板,不近人情。

第一节语文课,因为本能的对陌生事物的畏惧我们静静地趴着等待着她的到来。“哒哒、哒哒”随着脚步声地逼近,我紧张到了极点。“二班同学表现都这样好的吗?真是给了我个惊喜。”她的语气中带着喜悦、欣慰,我稍稍松了口气。

“上课!”

“同学们好”

“老师好。”

我们站得笔直,丝毫不敢大意,只见她秀眉轻轻一拧:“你们这个‘老师好’喊得太拖沓啦。要是换成‘老师,您好’听起来会更加整齐,有精神。再试一遍。”她讲话的声音很好听,字字句句都铿锵有力,让人不容质疑。

同学十分配合。她的心情也似乎格外的好,眉眼弯弯的,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眼中满是爱意。我不禁出了神,这和我印象中的那个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如身置冰窖的“魔鬼老师”是一个人吗?我开始怀疑了。

第一节语文课,她并没有急着上新课而是花一节课同我闲聊,讲讲自己的教学要求,我竟对她的课充满了期待,有兴趣极了。也许以前的我真是错了,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深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篇8:一堂课,一生的回味

教书,单调而平凡,单纯而充实,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岁月静好,留下来的只是数得清的心有灵犀的课堂,证明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青春的岁月里,有一堂课,让我记忆犹新,受用一生、回味一生。

1998年的9月28日,时任一中教务处主任的于秋山老师找到我,通知说:“十月底张家界市将组织历史教师教学比武,学校决定派你去参赛,国庆假期你好好准备一下。”

当得知这也是参加湖南省首届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比武的地区选拔赛时,内心还是很紧张的。一是自己任教才四年,教学经验不足;二是还只参加过学校级别的三优联评活动,对外界的教学水平一无所知;三是事关学校荣誉,压力很大。但尽管顾虑重重,我还是装着很轻松的语气承应了下来。

由于此次参赛选手执教的内容是统一规定的———《维新变法运动》(应当是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全市将有10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我清醒地知道,一堂公开课要想成功,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反复的打磨,需要不断的修正,需要独到的特色。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放弃了假期的休息安排,找到当时的教务干事兼历史教师张再富老师,虚心向他请教。

我们决定先从教法入手。当时正值素质教育提倡之时,传统课堂面临改革。我们认为,如果采用讲授法,即使讲得再精彩,也很难摆脱灌输式的课堂本色,无法脱颖而出。而素质教育的特点,是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法的重点应侧重于: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我大胆提出采用以前我在教学中试验过的分组竞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大致分为五步:首先视情况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或四大组,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抢答题,便于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第二步由学生三五人一组在本大组内自由展开讨论,初步探讨问题的答案;第三步学生抢答,教师计分总结(这一环节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每提一个问题,老师加分给以鼓励(最大程度深化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由教师解答或让学生解答(学生回答正确给以加分);第五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优胜组给予奖励)。这一模式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同。

接下来,必须深入分析教材。不吃透教材,不扩充相关背景知识,不厘清结构线索,就不可能在公开课上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我将本课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组,将《维新变法运动》划分为四大块:一是维新变法的背景,即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课文第一、第二段);二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像公车上书、办报刊办学堂宣传变法、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等都是他们的活动,这是本课的主体,占去了大部分篇幅;三是维新变法的意义。课文倒数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具有爱国性),对于这三点意义,学生一时不便理解,我决定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回过头来再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根据意义求证与之对应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四是维新变法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这是课文最后一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

对于课文的这种结构分析,我认为是合理的:它把本来零乱的知识点很好地系统化了,尤其是把维新派的一系列活动归纳为几点,便于学生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四大块形成紧密相联的整体,从背景、过程到意义、教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了新颖的教法,有了对教材的重构,接着最难的就是将教材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我和张老师一致认为融合的关键点是抢答题的设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问题难度适中不致冷场又能覆盖全文?哪些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哪些问题便于教师串起教材的知识点?经过10月中旬的几次试教,与张老师及历史组全体同仁的反复商榷,历经修改,最终我设置了这样四道大题(主抢答题):①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②戊戌变法之前,维新派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③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失败?④维新变法运动有何意义与教训?这四个问题,不仅涵盖了全篇课文,又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还便于教师推动新课,且有的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是,仅仅设置掌握课堂基本内容的一般问题(主题)是不够的,因为四道题只有四次机会,参与的学生显然太少,竞争性无法充分体现。教师还应预设临时抢答题(不一定是教材重点,但对学生理解教材是非常有利的,称为副题)。如讲到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我认为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末,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初步发展?又如,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是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我就这一点继续设置问题:“顽固派是怎样阻挠、破坏变法的?”启发学生深挖教材、全面掌握。在处理维新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的联系问题时,我巧妙地设计以下副题:①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②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参与政事?这样一来,很好地处理了可能由教师讲带来的枯燥感,而又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抢答的机会,且能从根本上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学比武更是如此。要让评委们对一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平铺直叙固然不行,但如果只有花架子而没有思想的深度,没有思维的绽放,没有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同样是不精彩的。怎样深化思维呢?张再富、龚满平、刚宝玉等几位老师在听取了我的第三次试教后,与我共同商讨决定增设一道自由讨论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在学生竞争最激烈的关头,两大组互不相让,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分组竞赛教学法最具挑战性的是第四环节———学生质疑。前面几个环节只能说明师生基本上完成了新课,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有没有激发出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有没有从容应对的素质与应变能力,就需要这一环节的检验。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环节。为了将这一环节展现得精彩、顺利,我仔细阅读思考教材,逐字逐句的分析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结合在试教中学生提出来的真实问题,我总共设计了不下80道的问题,并精心组织精简而科学的答案。

1998年10月27日,张家界市历史教学比武在湖南省张家界第一中学如期举行,我抽到5号签,即第一天的下午第5节课。虽然第5节课是学生状态最不好的时候,但听过上午的几堂课后,我自信满满,因为这堂课我经过精心的准备,教学流程早已融入脑海,教案已是滚瓜烂熟,教材也是滴水不漏。我有信心将这堂课上得精彩、上得与众不同。在实际教学比武中,我严谨精炼的语言,行云流水的程序,和谐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活泼的竞争气氛,将课堂有序推进,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波又一波高峰,分组竞赛的模式将每一个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以至于第四环节———学生质疑提问———有一名学生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维新派?②光绪帝身为皇帝,为什么没有实权?③如果光绪帝有实权,变法会成功吗?还有几个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什么陈宝箴要支持变法?兴民权与思想启蒙是什么关系?……

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当我从容淡定地给他们一一精准解答的时候,我已与这些之前还很陌生的学生融为了一体,感觉是在享受这美妙的课堂。当我的课堂点评与小结结束伴随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张为平、刘协平、刘良元、林永久等评委们会心地微笑,我知道,这堂课,我成功了!

获得市教学比武特等奖后,我应桑植县教研室邀请,赴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为该县历史教师执教了一堂观摩课,获得桑植县全体历史教师的高度好评。1998年12月10日,我代表张家界市赴岳阳参加湖南省首届历史教师教学比武(赛前五天通知教学内容,且是两选一,赛前抽签)。教学内容下达后,我继续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构建新课,经过五天紧张有序的准备(实际上要准备两堂课),我执教的《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脱颖而出,荣获省一等奖。

篇9:印象最深的几节课

在我心中有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往事,它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经历,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功,而仅仅是一节课,一节普普通通的课。

少时的我不喜欢学习,只知道玩,因此,在多数老师的眼中我是一个“不务正业,调皮捣蛋”的坏孩子。是一节语文课,彻底改变了我。

那天,如同往常一样,上课铃响后我才和好朋友满头大汗跑回教室。跑到教室门前才惊奇地发现老师换了,换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我们都认为她好欺负,所以连报告都没喊,便直接回到了座位上。见此,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

自我介绍完后,她便开始讲课。而我在下面也开始画起了画。忽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双手,这双手把我的画拿了起来,原来老师已站在了面前。我心想:糟了,刚才得罪了她,现在少不了挨她一顿训斥。但她却说:“嗯!画得不错,很漂亮,我很喜欢。下课后,你可以给我画一张,让我留个纪念吗?我很想成为你的朋友,分享你喜欢的画。你可不可以也成为我的朋友,分享我所喜欢的东西,在我的事业上给予我支持?”听完她的话,我完全惊呆了。我没有想到她竟然没有伺机“报复”我,反而要和我交朋友,和我一起分享我们各自所喜欢的东西。当时我的心如同浸了蜜一般,甜滋滋的。我是老师的朋友,我应该支持她,应该认真听她的课,不能让她失望,这是当时我心中唯一的想法。那一节课我再没有开一丝小差,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老师所讲的知识上。我爱上了学习。

也许我们班的同学早已忘记了这一节课,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普通。但这节课却停留在了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因为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节课,还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信任与关怀。

当老师再次走上讲台,全班一片死寂。所有人都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是老师第一次发火,也许也是唯一的一次。即将初中毕业的我们,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脸上盛开着笑容,因为我们都有了各自的打算,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面临中考,很少有人能再静心学习,很多的时间都被用来谈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祝福。在即将走完的日子里,老、师们还在尽己所能地为我们讲授着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我们的思想却早已冲出九霄。

老师火了,从未有过的气愤,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所有的愤慨全汇于掌中,倾泻在厚重的讲桌上,击起了尘埃,也击落了狂放不羁的心灵。在那一刻,没有人敢忽视老师的权威,这是陪伴我们三年的老师,是全校最具权威的老师,更是教授我们最多知识的亲人。

老师拿起一盒粉笔对着台下的我们问:“你们认为这盒粉笔有多重?区区几两。你们中随便一个人都能将它端起。我想问你能将它端在手中多久?一分钟没问题,一个小时呢?一天呢?一星期呢?”没有人回答,因为没有人能回答。

“我相信你们中任何一位都能完成中考,但那又怎么样呢?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之后会有新的开始,不要认为初中要结束了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记住,每一次哪怕是极小的失误也许都将改变你的一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会换取成功。”

那以后,我们安静了许多。因为我们明白了,初中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跳板,通过中考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跳得更远。

刘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班主任,人高马大,看上去很壮实。不苟言笑的他在我们心中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很少有敢“犯事”的。

那节课,他拿着一把扫帚径直走向讲台,先用犀利的眼神扫视了一圈,然后静静地瞅着窗外,似乎在等什么,也許在给某个同学认错的机会。同学甲透过书的夹缝扫视了一下老师,心里嘀咕道:“今天这架势没见过,可别是我惹的。”同学乙早已注意到老师的反常,匆忙将摆在桌面上的课外书换成了课本。离老师最近的同学丙迅速扫过老师的一身,从扫帚尖到那竖起的头发,暗想:“怎么回事啊,天气如此美好,他却这样暴躁,一定是大事。”

刘老师往前走了几步,再也拉不下脸,猛的一笑,一转身将扫帚扔到了最后面,刚才还充满“灰尘”的“天空”一时“阳光”密布。他快走几步,写下了几个字——“这次考试,我们得了第二”。刚经历深沉的我们忽如被一霹雳唤醒,大家往后瞅了瞅那倒在地上的扫帚和已---恢复常态”的老师,嘈嘈杂杂议论开了。接着听到老师说:“大家回忆刚才的情景写一篇作文。”此时大家才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声笑起来,教室里充满着快乐的气氛。

篇10:印象最深的一堂课作文500字

老师开口讲课了,声音很小,很沙哑,我甚至有些听不清。我猛然一下就知道了,数学老师嗓子坏了?想到这儿,我有些歉意。数学老师嗓子坏了,和我们这些学生脱不了关系,一定是我们的思维不活跃,脑子转不起来,纪律差,让老师喊坏了的。我不禁想到我有时懒懒散散不听课的样子,羞红了脸,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改正。

不知不觉中,课已经上到一半了,课堂中始终安安静静。老师一提问,马上有好几双手举起来,就连平时听课常常都极差的小明,也认真回答起了问题。我偷偷扫了一眼教室,发现有的同学在发言,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则一脸认真的盯着老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和我一样的觉悟,保证只有老师低沉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

当然,课堂上还是时不时有个别捣蛋鬼,望着窗外不听课。这时,我们大家会给他眼神警告:如果还不听,老师就生气了。幸好,捣蛋鬼们知错就改,没有让老师的病情“加重”。

下课铃响,老师转身走出了教室,但她教给我们的知识却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篇11: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往往由清晰变得模糊,由模糊而渐渐忘却了。但是,我小学时上的一堂常识课,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上课铃声响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位戴眼镜的中年教师一手拿着教材,一手提着教具,跨进教室,走上讲台。他就是我们的常识老师。

老师先端出一杯水。我好奇地看了看,猜测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老师那洪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水。”同学们齐声回答。

“对。你们能不能说说,水是什么样的东西?”

“水是我们每天都要喝的,用的。”

“水常住在江、河、湖、海之中。”

“水会流动。”

……

顿时,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像一锅沸腾了的水。

在议论声中,老师又拿出一块铁来,叫我们与杯子里的水比较一下。听了老师的话,有的同学托腮沉思起来,有的同学又轻声议论起来。我正在东张西望,被老师叫到了。我支支吾吾回答不出,只感到脸上热辣辣的。我的同桌却主动举手回答说:“铁块和水都有一定的体积,但水会流动,不像铁块那样有固定的形状。”

“回答得很好。”老师赞许地说,接着,老师又拿出三瓶东西放在讲台上。“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区别一下瓶内的东西。谁来?”

老师的话音一落,我就怀着“将功补过”的心情迅速走上讲台。我先仔细地看了看,然后用鼻子在每个瓶口上闻了闻,又大胆地舔了舔,就自信地说:“有色的酸溜溜的是醋,没色的火辣辣的是烧酒,没色又没味的是水。”老师听了我的回答,微笑地点点头,向大家说:“记住: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我嘴上不说心里却高兴极了。

接着,老师用一种神秘的口气说:“你们了解水的脾气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把目光集中到老师的`脸上。 “这水呀,它就是喜欢变,像孙悟空一样。遇到热,会摇身一变,变成水汽,化作云彩,飘扬而上,到太空去遨游;碰到冷空气,它又化作淅淅沥沥的雨滴落下来,滋润大地;要是在严冬腊月,它就变成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给大地披上银装。”老师看了看杯子里的水,笑笑说:“水在常温下是液体;在摄氏零度,就变成了固体形态的冰;受热以后蒸发升腾,不声不响地变成水汽跑了。这就叫作水的三态变化。”

说到这里,老师停了一下,看了看同学们。同学们被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住,都睁大了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望着他。老师继续说:“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是我们的好朋友。水能发电,给我们提供能源,带来光明;水能灌溉田地,孕育丰收;水能沟通五湖四海,让各国人民自由交往,增进友谊。总之,普普通通的水,它里面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随着老师那忽高忽低的语调变化,同学们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呈现惊奇的神色,时而睁大疑惑的眼睛,时而紧锁双眉,苦苦思索……几十颗天真纯洁的心都被那抑扬顿挫的话语孕含的丰富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正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拎着教具缓缓地走下讲台,同学们用恋恋不舍的眼光目送着他……

篇12:一节印象最深的课作文

眨眼之间,小学五年就过去了,欢声笑语都融入逝去的时间中,其中就有一节令我印象最深的课。

那是三年级的第一堂科学课,上到一半时老师让我们用用显微镜,那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颤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显微镜,我学会怎样使用它后就调整一下心态,开始用显微镜去观看一个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世界,我把手放在底板上把他放大了几十倍,天啦,没想到竟然在手里也有一个特别精致的小人国!几十颗细如针尖的灰尘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手的东,南,西,北,有的独具一格,有的像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一块凑热闹,看完手的国度我又想起了头发,我摘了一根头发放在镜片下,又低头一看,头发像一条光溜溜的黑色大蟒,上面还布满了无数三角形的鳞片,在阳光下上面还泛着光泽,没想到如此细小的头发丝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的服饰,我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滑的纸被放大几十倍后看见了上万根交织在一起的呈白色而极细的线条,纵横交错,甚至还通过无数细微的小孔看见纸后面,然后我又看见一滴水里各种新奇古怪的微生物,一片树叶里不为人知的秘密,我还捉了一只蚂蚁,看见那锯齿般的牙齿,但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课堂中度过了有趣的四十分钟。

现在,我们只能靠回忆去想起以前快乐的事情,然而这节科学课却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

篇13:一堂“经济”的分式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往往要用一定数量的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例题的选择要立足于重点内容与概念, 从而达到巩固“双基”、提高能力的目的.笔者查阅了《数学课程标准》, 其中对分式的要求是:了解分式的概念, 领会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深刻内涵, 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并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种量的数学模型, 并会熟练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掌握分式四则运算的法则, 熟练地进行分式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并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化简、求值问题.基于上述目标, 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以上复习要求, 笔者决定通过以下的问题串的设计, 实现一节“经济”的“分式”复习,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1:闪亮登场

在黑板上展示以下代数式, 以达到对分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的复习.

通过判断以上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引出课题———分式复习课.给出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概念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1) 分式有意义; (2) 分式值为0.再对给出的每个分式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之后判断其是否为最简分式.以达到对分式基本性质的复习.

设计思路:展示的几个代数式是整节课构思用时最多的环节, 选择以上代数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 (1) 从数学知识层面:考查概念的辨别, 其中加入了分数, 强调分数不是分式, 这是辨别分式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考查分式是否有意义问题的各种情况, 包括分母是一次式、二次式等, 结果包括特殊的“任意实数”等情形;考查分式值为0的各种情况.包括特殊的“不存在”等情形, 这也是这类题目学生最容易弄错的地方, 考虑分式值为0要综合两点: (1) 分母不为0; (2) 分子值为0. (2)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分式有意义一般都能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但最后的a4-2a2+9要通过配方或令其为0后, 用判别式小于0来说明其恒大于0, 配方法和判别式法是判断二次三项式恒大于0的两种基本方法, (3) 从数学能力层面: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要使其能成为后面几道“菜”的原材料 (后面再做说明) , 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从而提升复习课的功效.

环节2:巧妙变身

将以上所给出的分式添上运算符号得到以下分式, 要求化简 (1) 和 (2) , 以达到分式运算的复习目标.

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再进行细致的讲解、点评.

设计思路:不另起炉灶, 直接在原来的代数式上添加运算符号, 问题的给出自然流畅.第 (1) 题涉及分式的乘除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式的乘除先要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再进行约分.第 (2) 题是典型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运算.运算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 也是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可小视, 而且分式的化简求值经常出现在中考的基本题中, 故讲解必须细致, 例题也必须具有代表性, 所以课始黑板上出现的几个代数式也要符合编题要求才行.从代数式到添加符号变成化简题也是学生感到惊奇的一个环节,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积极完成课堂学习.

环节3:添枝加叶

求分式的值.

让学生仔细思考, 积极动脑, 请一名学生完成 (1) 的求值, 使学生将错误暴露, 再由学生自己发现, 真正起到板演的作用;对 (2) 的求值, 首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 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总结.

环节4:锦上添花

深化求值技巧.

让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指导.

设计思路:终于揭开悬念, 例4的设计意图大部分就是为了完善求值技巧.通过例3中第 (2) 题的条件a2-6a+3=0, 求例4的值, 顺利过渡到求值技巧的升级篇, 将求值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是共存的, 数学思想对数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在反复运用中才能被真正掌握, 成功的思想方法 (特别是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思想)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整个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平等参与, 适时总结, 关注重点 (数学本质、数学思维) , 以及问题解决中整体思想的提炼, 让学生既获得知识, 又增长能力.

环节5:完美落幕

小结, 布置相关的作业 (略) .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强调教师“教研付出”, 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要求教师先深入题海, 去解题、去研究各种题型, 这样才能从中编选出形式多样、覆盖面大、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的好题来, 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课堂设计有新意, 才能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让学生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充满热情地投入复习中.设计的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 揭示数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展现, 必须借助于数学知识、技能等载体, 离开了具体教学内容, 是无法向学生渗透、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 “思想”要融入内容和应用中才能成为思想, 否则就思想方法讲思想方法, 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洞、玄虚, 并不能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要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通过不断积累, 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篇14:基金业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情

《钱经》:在基金这段并不长的历史里,有哪些事件让你印象深刻呢?

黄晓萍与记者同声说到:基金黑幕。随即同声大笑,这并非业内的默契而是那件事情实在太震撼。

黄晓萍:从另一个角度,我觉得基金黑幕的揭露倒是具有正面的意义。从此之后,基金公司被迫被放在了一个透明的鱼缸里,它们像其中游游弋的金鱼一样,要受到监管层和投资人以及媒体的监察。相比于其他的投资品种,基金应该算规范化也最高、信息披露最透明的一种。另一件好处是,大家通过基金黑幕知道了什么叫做基金,或者说在那个时候对基金这个字眼开始眼熟,我一直认为基金黑幕起到了普及教育的作用,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这个年份。

《钱经》:2003年的基金表现亮眼,具体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黄晓萍:2003年的开放式基金好像在以几何级数的力量迸发,这种力量叫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非常激动。我记得当时晨星的CEO Joe Mansueto来到中国,他说他好像看到了当时创办晨星时美国基金业的那种初生的模样。事实上,当时基金的大类都比较清晰: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2003年底创新的品种货币市场基金。

《钱经》:货币市场基金好像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作为一个基金品种,它为什么如此得人心呢?

黄晓萍:货币基金的特点是非常低的风险和高于银行活期的收益,所以,货币市场基金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我也很期待更多这样的产品创新,就像2005年非常成功的中短债基金,市场需要这样的创新。

《钱经》:2003年还有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黄晓萍: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在2003年成立,我明显看到一种转变,以前基金买的股票别人都不会碰,因为在庄股时代基金的力量还太小,我记得是在11月4日联通涨停,大家方才认可基金崇尚的价值投资,看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一味的技术分析。这是一种趋势并非一两件事情能改变,但是我明显感到基金好像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持有的股票也倍受追捧,基金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2003年颁布的《证券基金法》在2004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也标志着基金业的法规建设越发完善。

《钱经》:说说有趣的事情。

黄晓萍:我记得招商和湘财两家基金公司第一次推出伞形基金的时候,上海有报纸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街头摆出一把遮阳伞。当时大家对基金的认识都非常粗浅,甚至还有些滑稽,但是我也感受到投资者从粗浅到深入了解的变化。2004年晨星推出基金排行榜,大家会依照排行榜的分类在心里种下一个意识:先挑基金的类型再挑具体的基金。

我还记得很多老头老太太们在2004年的时候排队买基金,2004年年初也发了不少新基金,那个火暴的场面历历在目。风险为何物?好像投资者并不太在意。以前只有做股票的人才知道基金,随后的银行代销催生了不少基金投资者,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基金的背后对应的是股票,他们只会问收益是多少。

《钱经》:我们确实看到2004年初基金的火暴发行和年底基金的步履维艰,投资者在熊市中叫苦不迭,在挑选基金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黄晓萍:我也记得在2004年第三四个季度,基金销售遭遇了很大的困难。熊市中的基金虽然表现优于大盘但是也大多跌破净值,这个学费总是要交的。投资人能够在两年多的市场下跌中冷静思考风险的含义,我觉得并不是坏事。基金是理财产品,风险不可避免,投资者人需要找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结合自己的理财目标、理财周期理性去投资基金,构建一个良好的组合,这才是基金之道。

2005年,如图中红线还在低谷徘徊时,一些理财顾问碰到抱怨基金赔钱的客户都会漫不经心地问一句:您是2004年4月买的吧?客户总是会张口哑然30秒,“你怎么知道”。

上一篇:我的理想中学生课堂作文下一篇:经验不足的求职者有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