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简介

2024-04-29

李振声简介(共3篇)

篇1:李振声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

主持人(王莜磊): 从开始,我们国家共有9位科学家获得了最高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当我们提起这些名字的`时候,心中升起了无限的崇敬和感怀.正是这些人,他们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科学圣殿.

作 者:张立红 殷世群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奖励英文刊名: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2:缅怀老弟——李振

同李振接触是2012年3月, 在我退出大庆市档案局局长岗位的同时, 他欣然地接替了我, 为此, 使我对李振有了逐步加深的认识,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时间不长, 但感情深厚, 聚时不多, 但相互的关心, 收获颇多。

睿智大度是他的秉性。李振无论在工作或是生活中, 耿直朴实, 大气而不拘于小事。只要对工作, 对事业有利有益的事, 他总是热情的支持你做;同志们有事有困难, 他总是帮助你想办法, 努力去做;他对事不对人是一贯的作风, 批评帮助同志, 他能让对方感到激励, 感到温暖, 感到组织的期待, 他的点到为止, 让他们从中自己去悟、去改、去进步, 是真正同志间, 上下级间的默契与鼓励, 校正与启迪。

执著追求是他的责任。李振老弟在乡镇领导区委区政府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 工作经验丰富, 工作能力游刃有余。在到档案局2年多的工作中, 他精心组织, 获得了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称号;在机关文化建设中, 他组织力量利用走廊等有效空间, 浓厚了文化单位的文化氛围, 在全省走在了前面。在管理上, 他能够调动局内局外两个积极性, 在局内加强管理, 因人施位, 在局外他争取支持帮助, 他精心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修订完善了工作管理制度。

热情亲和是他的写照。他每调换一个工作岗位, 就能够留下一个影响, 交下很多朋友。在档案局工作近3年, 从省局领导、处室到地市局长同事, 到县区同仁, 他做到了真情相待, 热情协作, 他交出人生的真挚热情的答卷, 交下了朋友。他对90多岁的老父亲孝心倍加, 对家庭关爱照顾, 他做到了他应做到的事, 他交下了弟兄, 朋友应交往的情谊。

篇3:院士李振声与“渤海粮仓”

在我印象里,李先生不仅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人,更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科学家。

和李先生熟悉已久,我曾多次采访过他,有幸在几次出差中与他同行;也曾随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前去登门看望李先生。

记忆深刻的是两年前的一个夏天,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一行赴山东禹城考察,当时就是李先生邀请我随行报道的。

当时,中科院“创新2020”已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一个农业方面的重大项目,即推动中科院和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部署开展“渤海粮仓”的攻关工作。赴山东禹城考察的目的就是解决重大的技术难关,进行示范推广。

李先生说,粮食主产区的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后,增产幅度变小,遇到天灾,就会出现平产或减产的拐点。这时粮食持续增产的潜力必然要从中低产地区挖掘。这是历史的经验和事实。

而环渤海地区由于受土壤瘠薄、盐碱和淡水资源匮乏制约,目前依然有4000多万亩粮食亩产800斤以下的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未被利用的盐碱荒地,合计约5000多万亩,经过改良后,平均每亩增产200斤,就是100亿斤的增产潜力。

“我们作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置若罔闻吗?不可能。这就是我们提出开辟‘渤海粮仓’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李先生对这个项目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

在考察现场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对各方人士,李先生都会迎上前去,拉着你的手聊着、说着、走着,就那么一直拉着,像拉着一个挚友的手,也像一个长辈拉着孩子的手……让人感受到他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

在山东禹城的另一次考察也是这样,他拉着当地每一位农业能人的手给大家介绍。说起这些能人的情况,他如数家珍,让在场的人无不佩服他的记性之好,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基层农村情况是那么地了如指掌。

“我提个建议,省长是否答应?”在这次考察途中的座谈会上,李先生向山东省副省长孙伟提出,由自己挂帅,另外请在座的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以及中科院禹城站站长做他推广“渤海粮仓”的助手。大家当然是慨然允诺。表达这样的要求,李先生仍是希望在推动工作时有相关人员的配合。

而他的精神也让到场的很多人感慨。席间,大家议论说,为准备此次活动,李先生头一天就赶到河北的南皮,没有休息,直奔田里去查看苗情。

现场座谈,为激发与会者对建设“渤海粮仓”的热情,李先生都是站起来发言,一讲就是一二十分钟。而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八旬。

回京后在我写稿期间,一天上午就一些问题给李先生家打电话时,夫人钱老师告诉我,李先生不在家,早上很早就去试验田了。

与钱老师聊天时,她还说起李先生很有毅力,别看八十多了,每天早上通常都会坚持健身。

当时我撰写的稿子,虽是为配合中科院的“渤海粮仓”大战略行动,但也是按新闻方式写的,并不是机关宣传稿的写法。

就“渤海粮仓”一稿,为对其战略价值和潜力表述完善,也费了李先生很多精力,此稿经多人修改,还经过中科院办公会的讨论,最终定稿2600多字。但见报时被删去了几百字。见报当天,中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打电话给我,说包括李先生以及院里相关人士都很失望。对于这个稿子完整见报的重要性,我当时未能与报社各方面衔接好,我也很自责。

晚上,李先生主动打电话给我,让我别有心理负担,他说:“你已经尽力了,上稿子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事情”,李先生还说下次再有采访活动还会找我。

后来,李先生还跟我说起,他们去科技部谈“渤海粮仓”的事,虽然没有带着报纸,但谈得很好,科技部同意与中科院联合起来做好“渤海粮仓”的重大项目。

李先生确实是一位战略家,在推广“渤海粮仓”的工作中,他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

(责编:萧茵)

上一篇:2017技术员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论诗·其二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