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2022-12-08

第一篇:关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作者:张占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将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提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

第二篇: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

崔 莉 芳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

一、建国以来党对社会矛盾的界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毛泽东在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最紧要的工作是尽快恢复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尽快解决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残余的问题,将精力尽可能多的放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刘少奇在八大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首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极低,生产力水平低,正致力于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正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中国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依然不高,人口多,物质文明还不

1 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

二、十九大提出的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依据 当今的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增长到八十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一)从社会需求看

到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广泛,将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由量转到质的追求,例如买东西不再问有没有,而是看质量好不好,工作之余出现了更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这样的生活中,如果还单纯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多方面的需求。

(二)从社会生产看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

2 问世。”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于世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就会给人们带来质疑,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三)从发展目标看

“十九大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整整提前了十五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就会使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缺乏底气,不具有强有力的信心。

三、从新界定社会矛盾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了解人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党看到了人民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提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辽宁省,辽东、辽南地区的发展就比辽西北快,比辽西北好。我们的党能够实事求是揭示国家发展现状。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界定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

3 布局很不均匀。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势必影响到教育公平性、收入水平、养老保障和居民日常生活品质,对幸福的追求,对安全的追求,获得感等。这说明,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既要从全局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实事求是阐释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社会矛盾的转变,切实解决中国社会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十九大提出的社会矛盾转变的问题,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当下的国情,民情,实事求是的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在理论上做出的科学判断。

第三篇: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体会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重大论断,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从1982年9月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历经各次党的代表大会,一直到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都沿用这个说法,谁也不去触碰这个金科玉律。

现在,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也需要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同时,用“转化”的说法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不仅完全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实际,而且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由人组成的社会。而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不是只局限在物质方面。即使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奴隶社会,广大的奴隶也不会只满足于温饱问题,而心甘情愿地听凭奴隶主的奴役。因此,用单一的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走出了这个理论的误区,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必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第四篇:深刻认识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0-29 14:00

分享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践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正确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推动生活前进”。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认识新矛盾、顺应新形势、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新期待,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将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答卷。(新华社评论员)

第五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重大意义 课程的考试

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A.为什么人的问题 B.战略问题 C.道路问题 D.认识问题

2. 1962年,党的()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

A.八大报告 B.八届十中全会 C.十一届六中全会 D.十三大报告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A.为中国人民谋发展 B.为中华民族谋未来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1984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正确 错误

2. 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及时处理和解决矛盾,更好促进社会运动向前发展。

正确 错误

上一篇:高一英语作文自我介绍下一篇:关于行政文员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