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消毒指南

2023-03-04

第一篇:手足口病防控消毒指南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关于转发《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接到通知后,按照通知有关要求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注:各教学点由所属学校负责通知。

高里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2009年6月30日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弓l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 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我区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托幼机构,患病和无症状的感染儿童是弓I起托幼机构本病传播和暴发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在托幼机构,接触患病儿童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EV7 1感染与Cox A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根据监测情况看,全省今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 1,在幼儿园EV7 1易引起暴发。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少。该病的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份。托幼机构是儿童集中的地方,加上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个人护理,该病流行期间,很容易通过幼儿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在托幼机构发生传播和暴发。

四、病原体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 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8 4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优氯净、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 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 0。C可长期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五、常见的临床表现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一般经过2-7天的潜伏期,起病急,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六、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晨、晚检制度。每天儿童入托、入园进入班级前及离园前,由保健人员负责对托幼儿童进行询问与观察,要点为:精神状况、发热、皮肤与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全日健康(医学)观察制度。带教老师全天应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入托、入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保健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不少于一次对各班级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一旦发现在幼儿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观察(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手足口病报告制度。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每日将各班级手足IZI病发病情况收集汇总后报告给所在地镇街(社区)医院或地段医院防疫科,由防疫科汇总后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缺勤询问登记制度。儿童每天入托、入园后,带教老师当天应及时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追踪,了解缺勤的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如为手足口病应及时报告。

5、消毒隔离制度。内容应包括:(1)保健室、观察(隔离)室、营养室、班级(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等的消毒要求与方法。 (2)各类物品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消毒方法。 (3)日常消毒与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方法。 (二)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主要经接触传播,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具体见《正确洗手要点》)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条件。托幼机构应在所、园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设施供儿童及老师等使用。

1、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时洗手: (1)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巾或餐巾纸掩着口及鼻,然后立即洗手; (2)上厕所后;

(3)处理、烹调或分发食物前; (4)护理儿童大小便后;

(5)为儿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

(6)处理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后; (7)进行所有护理程序前后;

(8)照顾儿童及脱下手套后,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或污染托幼机构环境。(注意:戴手套不可以用来取代正确洗手方法,无论何时脱下手套后均须洗手)

2、带教老师在下列情况下应提醒学生洗手: (1)用餐前; (2)上厕所后;

(3)触摸公共物品后;

(4)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5)当双手沾染呼吸道分泌物时(例如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

3、不可共用毛巾、梳及餐具等用品。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应用餐巾纸包好后放入垃圾桶内。

(三)环境卫生

由于肠道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搞好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1、经常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可使用风扇或抽气扇增加室内空气流通。

2、每周清洗空调过滤网一次。

3、定期清洁消毒室内各种物品,如桌椅、玩具、所有地面、厕所和更衣室或浴室等。

4、如有住宿,床或床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在1米以上,以减少飞沫传播病毒的机会。 (四)饮水饮食卫生

托幼机构应按照饮水与食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饮水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五)消毒隔离工作要求 托幼机构未发生手足口病病例时,应按照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当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1、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

(1)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3 0分钟以上,空气流通差的房间要加机械通风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环境、物体表面。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玩具每天一次预防性消毒。用0.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毛巾消毒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10分钟。

(3)餐饮具、熟食器具、奶具、压舌板等。首选煮沸或蒸汽消毒。从沸腾开始,消毒时间1 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或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1 0~3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4)熟食台面、幼儿餐桌。O.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残留消毒剂,需在桌面使用前半小时进行消毒。 (5)手。幼儿和工作人员手预防性消毒:采用皂液流动水洗手。晨检人员手预防性消毒:清洗后采用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消毒。

(6)体温表。需清洗揩干后放入1 O 0 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 O分钟,然后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在7 5%酒精溶液中保存待用。肛表与口腔表应放入不同容器内消毒与保存,并需全部浸入消毒液内。

(7)便器、盛装吐泻物的容器、痰盂、痰杯等。煮沸10分钟,或0.1-0.2%过氧乙酸或用含5 0 0-1 O 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 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2 5 0-5 O O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 (8)被褥等卧具可采用日光暴晒消毒。

2、发生手足口病病例后的消毒隔离要求

(1)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或病例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

(2)对患病儿童所在班儿童停课放假2一一3周,进行医学观察,严格控制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改上别的幼儿园。一周内2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幼儿园关闭2-3周。

(3)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临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附件: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主题词: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指南通知

寒亭区卫生局办公室 2 0 09年6月1 9日印发 (共印3 5份)

附件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一、实行每日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将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后报告疫情报告人员。

二、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抓拿不洁物品后洗手。

四、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要消毒或通风换气。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随时消毒儿童粪便及厕所、便器等。

十、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

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并彻底洗净双手。

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采用湿法清扫,清扫消毒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上班。

六、晨午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离园,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2~3周后入托。

七、对缺课儿童,立即查明缺课原因。

八、托幼机构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九、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停课放假2~3周。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停课放假期间,由班主任负责每日用电话巡查每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热、出诊),告知家长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十、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立即停课放假2—3周,并采取第十九条措施。

二十

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不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l.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资料链接: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 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 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 6型,1 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 0世纪7 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 7 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 5 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 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 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 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 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 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

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 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 3年天津发生Cox a16 引来的手足口病暴发,5 ---1 0月间发生7000余病例。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事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一,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是由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 7 1 引起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 O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 0分钟。

垃圾:用每升1 O 0 O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 2 O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 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 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 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 5 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 0分钟。生活污水:用每升5 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 2 0分钟。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阻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 0 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 2 O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 0分钟或用每升5 0 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 0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 0瞧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 0 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多数手足口病一周能治愈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专家提醒:肠胃病毒EV7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属于可防可治的普通传染病,但因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易感染,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夏秋季要做好预防措施。

多数患儿一周治愈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 71等2 0多种肠道病毒;1起的传染病,夏秋季多发,5岁以下的婴幼儿最易传染。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一般为发热38度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这时就应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通常一周内体温会下降、皮疹消退,康复痊愈。个别患儿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提醒人们,EV71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通常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该传染病和个人的卫生行为、以及环境和卫生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预防,因此市民应注意以下八点:

1.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2.注意婴幼/L的营养、休息,避免目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饭前便后、处理尿片或粪便污染的衣物后应及时洗手;

5.多给孩子吃蔬菜、水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

6.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7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

8.可适当给孩子服用板蓝根、维生素c防病。‘

专家提醒:一旦感染病毒切勿滥用药物

专家介绍,春季是吸道病毒传染的高发期,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肠道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发病率也升高。最近的急诊个案比较多见呼吸道病毒,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流鼻涕、咽痛、咽干、头痛、发热、肢体疲乏等,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表现,即胃肠型感冒。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呢?专家表示,最主要是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肌体免疫力,这样才能减少感染,即使感染,症状也会比较轻。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多通风,使用空调时不要贪图凉爽让室内外的温差太大,最好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商场等,注意多吃青菜水果,保证人体的需要。专家还强调,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远离有感冒症状的人,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以度过流感高发期。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不要滥用药物,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不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8 5度以下的中低烧可以不用退烧药物;如果症状较重.可服用一些抗感冒的药物,但时间不要过长,也可服用一些中药制剂,例如板兰根冲剂,维c银翘片等,注意多休息,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就要及时就医。

第三篇:手足口病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的防护:

1.戴圆帽、外科医用口罩,穿长袖工作衣裤、密闭鞋,才能进入隔离区,口罩至少每4小时更换一次,污染后随时更换。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时必须戴手套,需同时为患者进行多项操作时,应按污染程序从轻到重,否则更换手套后方可进行另一项操作。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二、环境管理:

1.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2.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病区按疑似、临床、重症病区设置。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3.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遵循洁至污原则执行。

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一床一桌一巾。衣物、被褥、玩具等要常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 5. 每天必须对物面如门把手、桌椅、床栏、输液架、氧气筒等设施和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病陪人管理:

1.病房内多通风,不要交叉坐床及到其他房间,不要共用生活用具、避免太近距离接触、谈话,避免口鼻互对。陪护人员接触孩子前后均要洗手。 2.隔离病区尽量减少探视和陪护,严禁非本病区儿童进入本病区。探访时不要坐病床,不要近距离接触、谈话,探访后用肥皂液或洗手液洗手。 3.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或煮沸3分钟。

4.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培养良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吃熟食、喝开水预防病从口入。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

四、消毒隔离:

1、发现手足口病后,要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按丙级传染病规定24小时内报告防保科。

2、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含氯消毒粉1:1的比例与其均匀搅拌消毒30分钟。或使用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3、患者衣服、被单:双层包装密封,贴上感染性疾病种类标识送洗衣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

4、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5、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备用。

6、听诊器用后及时清洁,再用碘酒消毒1~2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后再备用。

7、出院病人按传染病做好终末消毒。

8、采集标本密封送检,检测后废弃标本经消毒处理后清洗、灭菌或送焚烧处理。

9、感染病区废物一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双层包装标识密封送焚烧处理。

10、 病室、治疗室等地面有分泌物、排泄物进先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用拖把拖干净。

11、 传染病区使用后应先消毒,再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

12、 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应在0~8℃的条件下密封保存,密封运送,附有必要的信息。

大 朗 医 院

第四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严禁瞒报、漏报、错报。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在疫情网络浏览手足口病疫情,加强疫情研判,密切关注手足口疫情特别是躺倒病毒71型(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疫情的不安华趋势。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及粪便标本的采集工作。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根据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2、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工作。重症、死亡病例个案查率和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达到100%,其他采集标本的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率达100%,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卫生局及市疫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爆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差处理工作,提高聚集疫情流行

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及防控措施落实规范调查处置率,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要填写《手足口病爆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进行网络报告。每季度对辖区至少一起聚集性疫情开展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

3、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实验室监测等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采样、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4、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建立健全5岁以下儿童健康档案,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健康情况,要针对儿童监护人重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知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5.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要加强对托幼机构、社区和农村、小学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

查,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制度、缺勤缺课登记制度、日常消毒制度措施的落实;督导乡镇未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各级疾控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治延误救治时期。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对象五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可以通过玩具、食具、鼻咽分泌物、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染,以出疹、发热为特征,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潜伏期为3---8日。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 成立“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长:王建利

副组长:王银柱

成员:何星耀

程北月

王军利

何小娇

1、 总负责:

院长作为医院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医院卫生工作

2、 业务副院长:

负责落实督查全院防治“手足口病”工作:督促和指导全员职工做好各科室、院内环境、消毒工作,并指导职工科学地认识“手足口病”。

3、 防保科科长:

严格认真做好学校的晨检工作,并负责职工、乡医、村保健员防治“手足口病”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及保健员的消毒工作。

二、 防治措施

1、 宣传教育

① 组织全员职工学习防“手足口病”知识。

② 开展防“手足口病”活动,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 ③ 通过医院板报、宣传单、宣传画等宣传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

2、

3、 认真做好各科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工作。

做好学校的晨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让乡医或家长带幼儿来医院检查治疗,并及时与学校保持沟通与联系:

4、 做好缺勤学生原因调查并做好结果记录,排除“手足口病”疫情。

5、

6、

7、 做好室内通风,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做好日常用品、用具的卫生消毒。 个人防护:

① 全体工作人员要勤洗手,带的口罩、衣服及时消毒更换。 ② 尽量减少外出。

③ 让学校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手、多喝水。

三、 疫情报告及处置

⑴一旦发现疑似病保存人员和乡医第一时间报告:

业务副院长电话:13949450994

急诊电话:5301059

⑵卫生院立即对幼儿、发病幼儿班级进行隔离,(用餐、户外活动、游戏活动均到指定地方,传染病班级幼儿的毛巾被子等各类物品均单独消毒使用。

⑶召开会议,思想上加强重视,每天正确掌握各学校出勤人数,了解各班缺勤情况。做好宣传工作,对家长、对幼儿、对学校教职工开展各种有关手足口病宣传,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指导。

⑷要求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对发病班级进行消毒指导:教室里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1小时,木制玩具500mg/L消毒液擦拭,书本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毛绒玩具不玩:毛巾: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蒸汽消毒1小时(抖松):杯子: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蒸汽水开1小时:幼儿被褥:每周带回清洗暴晒。

⑸包点医生指导教师:检查环境和物品的消毒是否符合要求: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病毒经食品及园所环境的传播,指导教师对餐具、盛具的清洗消毒。

⑹包点医生加强晨检,严格按照一问,二看,三摸,四查的原则,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现象立刻劝说家长回家就医和隔离,不得入园,并做好随访工作。

⑺做好发病班的终末消毒,自觉接收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所的业务监督指导。

姚庄回族乡卫生院

上一篇: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下一篇:数字城管半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