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一导言课1

2022-08-01

第一篇:人教必修一导言课1

历史必修一导言课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导言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流程】

播放:周杰伦《青花瓷》。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 答:《青花瓷》。

问: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歌会起名叫《青花瓷》吗? 答:……

也许很多同学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却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来听听周杰伦“御用”词作者——方文山的解释吧。

投影:

方文山为你讲述《青花瓷》创作过程: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文/方文山

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后来……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花瓷吗? 答:……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 1

(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历史? 投影:

情人眼里出西施——名人眼里的历史:

1、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

——毛泽东

2、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法]马克〃布洛赫

3、处今日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进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

——夏曾佑1907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序》

4、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连横《台湾通史》自序

5、读史可以明智。

——弗兰西斯〃培根

6、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7、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投影: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题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投影:历史的价值

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

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

——北大校长蔡元培

投影:《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驰骋史海,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其运用历史知识之娴熟,分析现实问题之精辟,足见历史思维对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

在座有些同学,将来可能会选择理科,也许有人会说:理科生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了,何必知道什么历史呢?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投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扬振宁先生所研究的“对称与物理学”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对中国古代冶金、建筑、文学、思想观念的了解。他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对于他发现物理学科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牛顿曾说,他能获得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好历史,就是为你创造一个“巨人的肩膀”,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低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布鲁诺在宗教裁判所的烈火中永生,以宝贵的生命捍卫“太阳中心说”;爱迪生千万次地试验钨丝灯泡;……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

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精忠报国!他的目标是什么?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敢为天下先,成为近代中国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鉴湖女侠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力把乾坤须挽回”;毛泽东在山城重庆的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撼天动地;经济尚未复苏、伤痕累累的中国,让美国在建军史写上浓浓的一笔败仗……这些是什么?不正是治国平天下的不可磨灭的丰碑吗!

打开历史长卷,你不难发现: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激励我们奋发奋进。

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 3

投影:

如何学好历史,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板书)课前:预习——读、查、问

课上:静听

速记(笔记做书上) 快想 讨论 联系

课后:复习——练、背、写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学习方法,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贯彻、领悟。祝同学们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投影:历史朝代歌;《另类中国简史》。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专题

一、专题六

以专题六为背景学习专题七和专题八

以专题一和专题

七、专题八为背景,学习专题

二、专题

三、专题四

专题

五、专题九

时隔三年,再次站在高一的讲台上,有了前一轮的经验,相信一定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第一次上课,各班总体感觉不错,学生思维活跃,只是不知道这种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个艰巨的挑战。

去年高三忙于复习,又经历了漫长的暑假,太久没有上课,感觉状态有所下降,需要警惕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生源状态下,老师的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状态,需要尽快调整状态。

- 5 -

第二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五环教学法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备课形式:集体备课 主 备 人:韩

间:

日 地

点:高二楼历史办公室

参 加 者:李凯(蹲点领导)韩勇

张远军

骆科堂

刘梦

张再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说出夏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名称。 (2)归纳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分封制对西周产生的影响。 (3)归纳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探究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先学先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记忆与理解。

(2)课堂学生合作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与展示。师生合作,点拨释疑。 (3)课后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古代人的智慧,进一步感受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风采。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2、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原因在于一是初中历史课就是“背”课,没有吸引力;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因为历史在他们眼里是豆芽科,与高考无关;三是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欠缺,对历史的理解肤浅。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基本上也局限于历史故事。针对这些情况,在课改的课堂上,也只有抓住学生有可能感兴趣的点进行精心设计,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五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教材、导学案、固学案、PPT

六、计划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封制

一、先学先行环节

课前要求学生预学教材P 4-6 “夏商的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两个目录的内容,并完成

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和“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预学及其检测

二、课堂问题反馈环节

1、导入:PPT展示图片“钺”,设问引入。目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知的欲望。

2、学习目标展示:PPT展示

3、课堂检测问题反馈

三、课上互动研讨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与影响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教材P5)

问题1:结合预学知识,你们能否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 (1)分封的主体:王族

(2)主体所居的地理位置:富裕地区和战略要地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问题2:请结合你对分封制的了解,想一想,周王的这种做法会给他的统治带来什么影响? 诸侯:义务 诸侯: 权力

秦朝:废分封,行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请仔细观察,你们能从图片中获取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族统治色彩浓厚

3、重在解决贵族集团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

四、课内训练巩固:

(一)选择题

1.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4、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二)安排下节先学先学任务

预学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录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预学及其检测

五、 课后拓展提升:学习体验分享

第2课时:宗法制

一、先学先行环节

课前要求学生预学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录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第1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预学及其检测

二、课堂问题反馈环节

1、导入:利用“西周分封制”的图片,设问:你能说一说图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吗?导入

2、学习目标展示:PPT展示

3、课堂检测问题反馈

三、课上互动研讨环节

互动探究一:主题: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 材料一;PPT展示图片“西周分封制”

问题一:从图中人物的关系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或补充、或引导释疑)

1、宗法制是用血缘亲疏来维系统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重在解决贵族集团内部权力的继承问题。

3、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互动探究二:主题:西周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PPT展示“传统节日图片”

1、以上传统节日里,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从历史渊源看,它们与什么有关系?你还能列举出几个例子吗?

2、通过例子,你能谈谈宗法制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吗?

(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或补充、或引导释疑) 归纳总结:宗法制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尊长爱幼,尊敬祖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等。

第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

(2)使中国人办事用人讲究地方血缘家族和裙带关系,不利于对有才德的人提拔;如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

课堂小结:运用知识体系图完成:夏商周知识体系

四、课内训练巩固环节:

1、完成导学案第3层级:技能运用与拓展。选择学生错误率高的习题进行讲评

2、PPT出示第2课先学先行任务

五、课后拓展提升环节:完成固学案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6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1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

罗定实验中学

黄宇飞

一、目标解读 :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②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③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③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④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课程标准: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 教材分析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蕴涵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直至今天仍然是人类为之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三、教学方法与操作说明: 1.【执教理念与方法】

从师生定位上:教师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上,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大胆取舍,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探究 法,师生互动教学。

2.【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 2 )教学难点 : 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3.【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课前制作学案、布置学生预习、视频、 Powerpoint 教学课件;课前准备检查学生预习印发单元问题设计情况。

4.【教学流程预设与说明】

1 )各小组长检查本组预习情况 : 2 )小组研讨:(略)

3 )集体交流:(略) 4 )师生总结:(略)

四、导入新课: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就曾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五、自学导引(完成下面填空) 【知识梳理】

一、罗马法的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 贵族垄断着

大权。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3)影响:

担任的法官随意解释法律,损害

利益。

2、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

的制定。

(2)特点:

广泛,

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保护了

,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公民法

(1)内容:

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

之间的关系。 (2)作用:罗马公民受到

保护,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1)背景:

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向

扩张。

年 ,罗马帝国建立。征服过程中,

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②版图扩展,国际交往扩大,

和贸易发展

(2)内容: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

的法律。 从3世纪开始,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3、帝国立法:6世纪,

组织编纂

,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目的:

2、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保护

3、实质:维护

的利益

4、影响:

(1)对罗马的影响: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

,保护了

。 (2)对世界的影响:

①是欧洲历史上

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成为 近代资产阶级反对

、推进

的有力武器。

六、小组讨论( 问题探究):

1、案例探讨(模拟法庭)

案例1: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案例2: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那这种现象合理吗?怎么解决的?

案例3:布鲁图是伽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作他的奴隶。

请问,法官会同意卡西的要求吗?其依据是什么?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以上规定能否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

3、小组讨论: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七、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1、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个女奴为妻后反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

2、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4、 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5、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的体系之下。”这表明( ) A.罗马法适用范围很广 B.罗马法影响范围很广 C.罗马法内容庞杂,成就辉煌 D.罗马法征服并控制了世界

6、罗马法体系完成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B、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的编纂 C、屋大维时期颁布系列法令

D、万民法的出现

6、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7、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的根本目的是 A、维持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B、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避免纠纷

D、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篇:人教必修1语文(三位一体讲测练)2课(1)

2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撑着(chēnɡ)结着愁怨(jiē) ..

彳亍(chù).

B.青荇(xìnɡ).

漫溯(sù).

C.斑斓(lán).

惆怅(chànɡ) .颓圮(pí) .寂寥(liáo) .浮藻(zào) .奇葩(pā) .芭蕉(bā) .花蕊(ruǐ).D.浣溪沙(huàn).

河畔(pàn)凄婉(wǎn) ..

【答案】 D(A.结:jié,B.圮:pǐ,C.藻:zǒo)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哀怨磅礴逶迤碣石

B.揉碎招摇彩红篱墙

C.太息揣磨幽雅赋予

D.静默仿徨沉淀韵脚

【答案】 A(B.红—虹,C.磨—摩,D.仿—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责任编辑只能对书籍的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其他问题如纸张的优劣、书价的高低等就望尘莫及了。 ....

B.徐竹影听出了她话中带刺,有些恼火,不等她说完,便反唇相讥:“我当然比不上....

你,我又不会花言巧语地讨好别人!”

C.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人们....

不再是躺在国家财政上过日子了。

D.你别光呆在上面发愁,应该深入到战士中去,把问题提出来,发动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

【答案】 A(望尘莫及:意为远远落后,追赶不上。)

4.对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

B.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C.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比喻)

D.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反复)

【答案】 A(应为比喻。)

5.对《雨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走,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诗歌体现出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采用重叠反复手法,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C.全诗写得朦胧恍惚。“我”似乎怀着满腹心事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D.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虽然诗行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答案】 A(《雨巷》不只是实写,也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6.下面对《雨巷》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姑娘的神态。

B.“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把丁香一样的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意境。

C.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彷徨”“悠长”“寂寥”点出了环境的阴郁。

【答案】 B(“凄凉悲惨”不对,应为“空濛幽深”之类。)

7.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耐人回味。

【答案】 B(“肝肠寸断”错。)

8.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B.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C.新诗创造了许多新样式,《雨巷》和《再别康桥》就有不同的结构样式。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答案】 D(新诗分为用白话写成的自由诗体和用文言写成的旧体诗。旧体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和押韵,如《沁园春·长沙》,而自由诗体在格律、押韵方面较自由。)

二、语段精读

阅读《雨巷》,回答后面的问题。

9.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巷、丁香。

10.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独、抑郁、消沉。

11.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12.本诗押韵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每节

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课外延伸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水

先驱者!

绝顶的危峰上

可曾放眼?

便是此身解脱,

也应念着山下

劳苦的众生

1922年

A.“先驱者”,即走在探索前进道路上的领导者。诗人用“绝顶的危峰上”来形容他们因为脱离了劳苦大众而处境很危险。

B.后三句,诗人笔锋一转,把先驱者拉回到现实中来,提醒他们应不忘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

C.全诗的视角从“危峰上”降落到“山下”,从“先驱者”开头,以“劳苦的众生”结束,只有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先驱者”的奋斗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这首小诗,清新、凝练、含蓄,带有人生哲理意味;同时,诗人面对现实,通过向先驱者的呼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A(诗人用“绝顶的危峰上”来形容他们的处境,在险峻的山峰之巅,站得高,看得远。)

1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表。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诗歌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答案】 C(应用“偶然”,因诗的主旨就是偶然相逢,用“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和“你我相逢在海上”这两件偶然的事来表达。)

15.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洁而又蕴藉。

【答案】 A(不能说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16.阅读王亚平的《晨星》,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晨

我看见清醒的天野上,

挂着一颗灰白的小星。

它带着

从凶险的黑夜里

战斗过来的困倦。

像病危的老人

吐着最后的喘息。

它知道要落了„„

然而它最快乐,

因为它死在太阳的前面。

1942年3月24日

(1)它为什么“最快乐”?“死在太阳的前面”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晨星”和“太阳”分别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它死在太阳前面,在光明到来之前,它一直同黑暗战斗着。

(2)“晨星”象征为民族前途、人民利益而英勇搏斗的战士;“太阳”象征胜利。

四、高考热点

17.下面的文字对“物联网”作了简单介绍,请提取相关信息,在“物联网流程”图示的字母代号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即 “物联网”。物物联网,先要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由传感器实时探测感知;感知后再由相应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这些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些环节关键技术分别为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无线传输网络。

物联网流程

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标识物体属性 B.将属性转换为可传输的数据 C.智能芯片

18.下面是某校庆祝国庆节文艺晚会主持人开场白的一部分,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与原有语句基本对应,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甲: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尽管我是一颗小草,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管你还有忧虑 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 哪怕我是一滴水 也要为你荡起美丽的涟漪

19.根据语境要求,完善下列排比句,再提炼出这段话的观点并写在句首。

______________。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答案】 观点句:天道酬勤

排比句:才能享受春天的温润与明媚/只有不惮在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跋涉攀缘/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激昂与豪迈/只有不避无数次风雨的洗礼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 2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课余作业】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7.2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富的热情。当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差异,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5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计算会议成本,能使会议组织者和参加者时刻有效率意识和效率观念;减少开会次数和时间,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这家公司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追求。 教师提问:我国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对效率有影响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师活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经济建设中,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

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

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

7、7倍、英国的

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

9、7倍。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下一个治理的 7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

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

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教师引导: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会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果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两极分化,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分配众还要兼顾公平。 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6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活动:在收入分配中既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是不是矛盾?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7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回答:什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何贯彻此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 9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也明确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

【课余作业】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上一篇:团支部4月工作总结下一篇:考核试卷a卷及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