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上关于领空主权保护相关问题综述

2022-09-10

领空主权保护广义上包括领空具体管理制度规则、国际空中航行规则、国际航空犯罪的管辖制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领空主权保护。狭义上的领空主权保护就是指关于外国航空器入侵、拦截以及避免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力的限制等规则。本文在这里主要从宏观角度论述广义上的领空主权保护, 重点介绍狭义上的领空主权保护的具体规则。

首先是领空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分区规则、空中交通规则、入境与放行规则。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9条规定“缔约各国由于军事需要或公共安全的理由, 可以一律限制或禁止其他国家的航空器在其领土内的某些地区上空飞行”并结合当前各国实践可知, 国际社会普遍实行设置禁区、限制区、危险区和防空识别区的规则, 具体而言:禁区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陆地或领水上空, 禁止航空器飞行的划定区域;限制区是指在一国陆地或领水上空, 根据某些规定的条件, 限制航空器飞行的划定区域;危险区则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存在对飞行有危险活动的划定空域;防空识别区是指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要求对航空器能立即识别、定位和管制而划定的空域。空中交通规则分为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 前者包括关于人员财产的保护、避碰规则, 后者包括目视飞行规则 (在目视情况下进行飞行所必须遵守的飞行规则) 、仪表飞行规则 (借助于航空器的仪表和无线电导航设备进行飞行所必须遵守的飞行规则) 。入境放行规则主要指航空器出入境放行规定, 即根据《民用航空法》中国境内的航空器经批准可以飞出领空范围, 外国民用航空器则要根据协定、协议或者受到批准才能飞入、降落中国境内并且中国可以再具备合理根据的前提下进行检查。 (1) 这一部分主要从领空范围内确立了领空主权保护的制度规则基础, 许多规则主要从量化的角度进行设置, 具有实践操作性, 但又会与各国国情发生一定冲突, 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国际航空飞行制度, 主要包括横向上的一般规则、飞越自由规则、限制飞越自由规则和纵向上的定期航行规则、不定期航行规则。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可知一般规则主要包括:展示识别标志、遵守飞入国的法律和规章、在设关机场降停接受降停国检查、携带必要文件、遵守飞入国关于货物限制的规定以及不滥用民用航空权利。根据《公海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可知, 每个国家有权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同它们在公海行使的是相同的, 并且《海洋法公约》没有对船舶和飞机种类进行限制, 但是这种飞越自由受到《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限制, 即沿海国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规定的限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上空时则适用过境通行制度, 过境通行是指在经过这种海峡时出于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 并且《海洋法公约》规定了过境通行的船舶和飞机的义务, 而且并不排除沿岸国的合理适当限制。在群岛水域则存在无害通过制度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 前者仅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船舶, 后者具体指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有在这种海道和空中航道内的群岛海道通过权, 群岛国可指定适当的海道和其上的空中海道以便外国船舶和飞机继续不停和迅速通过或飞越其群岛水域和邻接的领海。公海自由中所包含的飞越自由是基于《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具体指每个国家的飞机在遵守国际航空规则的情况下, 可以再在公海上自由飞行, 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领海之外的海上空间 (海洋地拟论) 。但是公海自由的实质是所有国家平等行使各种公海自由的权利, 公海自由是相对的、受限的。 (2) 至于定期和不定期航行规则的区分主要是三个判断标准:1、是否飞经一个以上国家领土的空域;2、是否用航空器进行取酬性的客、货、邮运输并对公众开放;3、是否是公认的有组织的系列飞行。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二者权利的差异, 前者受到限制即飞行需要有关国家的事先同意或许可 (实践中多以双边协定方式解决) , 后者则在缔约国范围内无需获准并可做非商业性降停。 (3)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从领空的外部相关空间的规定入手, 从而确立领空保护的基础规则, 虽然许多规则仍存在争议, 但毫无疑问明确这些规则可以为主权保护提供更有价值的证据。

再次是国际航空犯罪管辖制度, 比照国内刑法的相关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 处死刑”,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 适用本法”, 可以发现我国刑法也规定了空中劫持这种国际犯罪, 并且采取的是限制世界主义下的普遍管辖原则。 (4) 而目前国际法上关于航空犯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五个公约即《东京公约》、《海牙公约》、《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1991年蒙特利尔公约》, 反映出的国际法规则主要是:1、登记国管辖规则, 主要适用于飞行于不属于任一国家领土的航空器内的犯罪行为;2、并行管辖规则, 主要是指不排除航空器飞经国在例外情况下的管辖权;3、普遍管辖规则, 主要是扩大了航空器内犯罪的管辖主体范围, 包括犯罪分子所在地国、航空器承租人所在地国、航空器降落地国、犯罪发生地国;4、起诉或引渡规则, 但后者属于任意性规定。 (5) 这一部分的管辖权介绍是领空主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明确我国的立场与国际法规则的差异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协商一致。

最后是狭义的领空主权保护制度, 主要包括外国航空器入侵、拦截以及避免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的限制三个方面:1、对于外国航空器入侵而言, 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 包括外国航空器的性质 (军用或者民用) 、侵入动机、侵入原因 (故意、无意或者基于国际犯罪行为) 、侵入程度以及侵入造成的后果等;2、对于拦截而言, 首先其含义是指一国军用航空器受命对入侵本国领空的外国航空器, 或者进入一国防空识别区而不报名身份的航空器采取强制手段的行动。其次拦截可以分为靠近、识别、联络和下达指令四个阶段。最后对民用航空器拦截需要注意的是尽一切可能获得识别信号并发出必要指示, 消除或者减少拦截手段的固有危害性;3、对于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国家实践中产生的案件引申到人道主义, 从而成为一项国际习惯法规则。这一部分的内容与领土主权保护直接相关, 第二、三项均已成为国际习惯法规则, 但在第一项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际法角度论述领空主权保护相关问题, 主要根据《巴黎航空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等相关法律文件, 从宏观角度把握当前国际社会关于领空主权保护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关键词:领空主权,保护,国际法规则

参考文献

[1] 里维埃.国际法[Z].1896.

[2] 尼斯.航空器的法律制度[Z].国际法学会年刊, 1902.

[3] 福常叶.空域和气球的法律制度[Z].国际公法总览, 1904.

[4] 里特维纳.航空法——比利时法和国际法的概念[Z].1970.

[5] [日]栗林忠男.航空犯罪与国际法[M].袁晓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8.

[6] 李忠武, 孟维佳主编.国家领土主权概要[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5.

[7] 董杜娇, 顾琳华主编.航空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

[8] 薄守省主编.国际公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11.

[9] 贺富永主编.航空法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7.

[10] 高维新, 蔡春林主编.海洋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9.

[11]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以人为本与和谐医患关系探析下一篇:花露水中有何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