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期末复习

2022-10-11

第一篇:八年级下历史期末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

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识记、理解并掌握以下历史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培养学生联系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复习提纲,结合提问方式进行复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通过复习再次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及我们心中的伟人——邓小平。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中国外交成就。

难点:复习内容多且杂,要学生能融会贯通比较困难。

三、复习方法:

利用复习提纲进行分析

四、学法指导:

归纳法、练习法

五、复习过程:

教师根据复习提纲,师生互动,进行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见课本P2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时间、主要仪式)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战。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9)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6、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 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共八大: (1)内容:P27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1。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①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P39(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 (3)影响:P39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③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和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见课本P77《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4、在亚非国际会议(又称“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参会各国的理解和尊重。

5、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见课本P81《中美建交公报》)。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送上了太空,并进行了太空漫步(翟志刚)。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1、“863计划”(见课本P94):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第七单元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六、作业布置:复习检测卷(附在后面)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计划(推荐)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复习,进一步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本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三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5、第

六、七单元: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有所进步,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第三篇:八年级上历史期末复习材料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忻与英法两国签定《北京条约》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5、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2)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6、 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3、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4、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定。

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张之洞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近代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如: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1880----1893年,唐胥铁路竣工,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铁路 1880年,电报总局在天津设立.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

4.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状元实业家是张謇,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铁路工程师是詹天佑,1909年建成京张铁路。评价: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P39自我测评答案)

经济: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3.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背景:书P45(小字部分)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P49自我测评)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论》,提出文学改良“八不主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

1、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2、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3、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4、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5、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3、1912年,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官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4、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参考资料:百度,,八年级历史辅导书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人教)

第一单元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筹备新中国于北平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①制定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来被确定为施政方针19

49、

10、1)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国都、纪年法为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

3、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新政权的巩固。

4、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5、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

6、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7、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

10、“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的反动气焰增高……”毛泽东的话说于 哪一事件发生后:美国侵略朝鲜

11、抗美援朝

原因:①美侵朝,威胁中国安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目的:保家卫国

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意义:(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2)鼓舞了民族自信心(3)保卫了中朝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4)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5)为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中国赴朝参战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英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等

1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15、1952年,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土地改革

16、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得事件是:土地改革

17、土地改革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农民要求土改 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区:新解放区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

1 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④巩固了人民政权;

⑤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8、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1)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3)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4)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1)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2)鼓舞被压迫人民和民族解放斗争

19、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

政治上,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经济上,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

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交。

第二单元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

法律保证: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 背景:①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②工业水平很低 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向“世界屋脊”。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物质基础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 颁布的意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证

5、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阶级、消灭剥削制度

6、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完成时间:1956年底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合作化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

10、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

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1、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13、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得好干部焦裕禄

好战士雷锋 石油工人王进喜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成就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石油工业

15、全面建设时期,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是因为:大庆油田的建成

16、十年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有: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17、建国以来“左”的错误最严重的时期:文化大革命、

时间:1966-197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5)结束的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文革期间党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争:“二月逆流”(二月抗争);群众的抵制与抗争:“四五运动”。

18、在文革时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邓小平

19、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运动是:四五运动

20、代表中央果断采取措施结束文革的领导人是:华国锋、叶剑英

21、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3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度。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土地公有制不变,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第三单元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的时间:1978年

背景:①党的领导人坚持“左”倾错误,人民不满;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意义: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5、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内改革的突破口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7、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8、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从1985年起

9、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0、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则是:平等互利

目的是:加快现代化建设

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1、对外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经济特区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是:深圳

12、1980年对外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分属两省:广东、福建

13、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深圳

14、现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15、改革开放后建省,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是:海南经济特区

16、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8、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19、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十二大 20、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是: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作出三步走战略

2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十四大

23、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大会是::十四大

2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25、中共决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南的会议:十五大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 筹建新中国

我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几个:5个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共同发展

5、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百万农奴翻身,西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因为:民主改革

6、支援少数民族建设的杰出代表,被西藏群众称为“活菩萨”的是:孔繁森

7、为了改变西部落后的局面,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8、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台湾

提出该方针的领导人是: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9、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意义:

中国内: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国际:为解决不同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10、 香港回归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

11、 香港被英国人占领的时间有:155年

12、 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比较:港澳问题是中国的外交事务,需要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平等协商解决,而

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

(5)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台湾回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 ②“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成功范例;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6)补充:近现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②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直到今天。

13、九二共识是指:海协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第五单元

1、 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于1949年成立。

2、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的三支海军是: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人民空军是在什么兵种上建立的:陆军(19

49、11)

诞生后遇到的首次考验是:抗美援朝

4、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5、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6、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空军发展历程:购买——仿制——自制)

7、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导弹部队(1957年)

8、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担任主要核反击任务)

9、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建国第一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

1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背景是: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14、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

召开的时间:1955 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5、在亚非会议上,为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16、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重要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7、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18、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20、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2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

2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

23、2001年APEC会议地点: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成果:《上海共识》

评价: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6

24、“求同存异”中的“同”、“异”各指什么?

同:各国都面临保卫和平、取得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要求。 异:各国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思形态不同。

25、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50年代:(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17过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3)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70年代:(1)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1972年,中日建交; 新时期:(1)20世纪80年代,分别与英、葡签《联合声明》,顺利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20世纪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七单元 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1、“两弹一星”是指: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目的: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作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1964年10月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东方红1号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神舟一号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神舟五号、2003

4、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5、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6、863计划的背景是:世界科技的挑战

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7、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变成事实的途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8、20世纪80年代,促进基础教育大发展的措施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是在:2000年

10、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战略是:科教兴国

1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1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是:邓小平

1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的是:高等学校

14、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建国后首先走出国门参加比赛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

16、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7、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容国团

18、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84年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19、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的是:毛泽东

20、20世纪90年代,为提高全民素质,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五篇:八年级(上)历史(人教)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1.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2. 中国的禁烟,使英国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来维护鸦片贸易,在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 3.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意义见下表) 4.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6.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稍后时期,沙俄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7. 1860年,太平军在宁波、上海等地抗击洋枪队。 8. 1875年,左宗棠带领清兵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9.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0. 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志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11. 1894年10年,日本攻陷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2.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3. 甲午战争后,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引起德、法、沙俄的不满。三国强力干涉,日本被迫“还辽”,中国则付出3000万两白银“赎款”。 14.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 别 租 借 地 势 力 范 围 德 胶州湾 山东 俄 旅顺 大连 长城以北 新疆 法 广州湾 广东 广西 云南 英 威海卫 香港新界 长江流域 云南 广东 日 福建 15. 义和团在山东、河南、直隶、京津兴起。 16. 1900年6月,英、法、俄、美、德、日、意、奥等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德、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比较简表

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清政府割让辽东半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主要清,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兵费白反帝性质的组织;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内容 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应该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银2亿两,增开沙市、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重庆、苏州、杭州为略要地驻兵;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定关税等(附约:英国又取得在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改总理各国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事务衙门外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厂等 待遇”等特权。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大大加深

17. 洋务运动兴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镇压农民起义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兴办近代工业。

目的: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 主要内容:外交——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军工——曾国藩创建 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军工企业) 民企——李鸿章创办 轮船招商局 (最早民用企业) 作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18.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与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本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捕杀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及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19.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分地权”为纲领,后来把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0.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接着控制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21.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22.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3. 新文化运动兴起 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新青年》(《青年杂志》)、《文学革命论》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 ——《狂人日记》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掀起文学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地位作用: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24.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的正义要求,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后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向上海,主力由学生发展为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

25. 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不久,各地也建立起多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6. 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决定每年的7月1日为党的生日。 27.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确定最高纲领为建立共产主义,最低纲领为反帝反封建。 2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9.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30.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由此中国进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31.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32.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1926年正式出师,兵分三路,主战场是湖南、湖北,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赢得“铁军”的美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3.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不久,武汉国民政府迁至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34. 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决定以武装起义反对共产党反动派的统治,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两到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定8月1日为建军节。 35.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这就是“八七会议”。 36. 1927年秋,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领导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7.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革命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队伍会师。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井冈山根据地很快进入了全盛时期。 38. 1927年到1930年,共产党发动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开辟10多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39.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瑞金为首都。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40. 1930年底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

红军4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3年9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与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41. 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结束“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长征胜利结束。 43.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攻占沈阳城。不到半年时间完全侵占了中国东北。 44. 日本挟持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45. 杨靖宇等中共党员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吸收人民抗日义勇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6.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47.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8.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史称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49.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威胁首都南京。国民政府投入70多个师的兵力,同日军展开了“凇沪会战”。11月上海失守。 50. 凇沪会战后不久,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变为新编第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1.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城进行大屠杀,屠杀军民30万人,惨绝人寰,激起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概。 52. 1938年春,日军向徐州进攻,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艰苦战斗,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53.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展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54.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总结历史经验、统一全党认识,选择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方针。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5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最终赢得伟大的胜利。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的解放

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56.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以和平谈判作掩护,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和平,揭骗局,与周恩来等人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迅速召开由各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人身、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57.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指定宪法等。 58. 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9.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机关解放军主动撤除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60.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 61. 1948年秋,解放军先后开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大决战。

名称 时间 领导军队 结果、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镜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中原、华东野战军 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 平津战役 1948.12----1949.1 东北、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至此基本解放 62.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成定局。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63.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5月27日,上海解放。 64. 1866年,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5. 张謇,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1899年,创建大生纱厂,踏上 “实业救国”的道路。 6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延续到1923年前后,是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67. 《申报》——“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局——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68. 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 名 称 类 别 意 义 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 “黄鹄号” 水 改变了人民 路 交 的生活,发展了城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 通 市经济,改变了人第一条中国自建的铁路 唐胥铁路 运 民的观念。 陆 第一个成立出租汽车公司的城市

海 输 路 第一个开通有轨和无轨电车的城市 天津和上海 第一个使用煤气灯的城市 上 海 照明 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一条敷设的水路电报线 加快了信息 香港——上海的电报线 通 的传播 讯 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 上 海 第一家设立营业性的照相馆的城市 上 海

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影 丰富了市民

像 的生活

第一部故事短片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 69. 社会习俗的变化:

发 式 服 饰 称 谓 礼 节 脚 形 义 务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女主内 大人、老太爷 跪拜、作揖、 女子缠足 长袍马褂 男主外 老爷 少爷 请安、拱手 女子 鞠躬 女子天足 强令剪辫、西装 中山装 官职相称 走向 脱帽 辛亥革命后 发型多姿长衫 旗袍 先生 某君 社会 握手 多彩 同志 70.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但了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废除。至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结。 71. 1898年7月,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下令开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实行教育改革,提出兼容并包的精神。 72. 科学技术的发展

姓 名 内 容 意 义 詹天佑 京张铁路(“之”字形路轨) 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红三角”牌纯碱 荣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侯德榜 “侯氏制碱法”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地质力学理论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 李四光 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 为世界数学发展作出贡献 华罗庚 领导学生进行数论研究 形成中国数论研究学派 73. 思想文化的成就:

姓 名 内 容 意 义 魏

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洋务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严 复 《天演论》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狂人日记》《阿Q正传》杂文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鲁 迅 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 “匕首与投枪” 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 近代画坛的杰出代表 聂 耳 《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优秀群众、抒情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史诗

上一篇: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试卷下一篇:八年下册历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