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实习报告

2022-08-31

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实习阶段,在实习过程中你可能有成长有收获,也可能会有懊悔或者失望,那么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能让我们收获更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媒体编辑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新媒体编辑实习报告

报纸编辑如何运用新媒体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体方式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此,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获取方式与时间上都在发生着巨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报纸媒体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时间性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各家报纸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而对报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纸编辑需要善于借力新媒体实现报纸创新,通过多媒体操作实现报网互动,需要通过多媒体操作进行多种新闻素材的整合,通过多媒体操作整合报纸优势资源。 关键词:报纸编辑;新媒体;互联网

自 2004 年始,受新媒体冲击,全球报业广告呈现下跌之势。当年,欧洲和北美的报纸广告开始下跌,中国报业广告增长也首次下降。新媒体的发展壮大而带来的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传统媒介开始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具有无所不在的渗透力,网络、QQ、BBS、MSN、博客、微博、3G、手机报纸、移动视频等,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报纸受到了巨大冲击,报纸的生存环境也开始发生巨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因特网或手机获取信息。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变革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报业媒体的读者在以几何数字流失。许多报业人士对传统报业媒体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前景充满忧虑。就连报纸传媒大亨默多克也不得不将他所执掌的各个报纸的负责人召集一起,商讨报业今后的生存之道。

一、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挑战

报纸编辑是报纸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和工作,传统的报纸编辑工作包含策划、编辑稿件和组版三部分。编辑策划是指报纸的整体设计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编辑稿件是指编辑对稿件进行分析与选择、修改和标题制作;组版是指根据编辑的稿件配置报纸版面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技术及平台的迅猛发展,使受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时间、手段和新闻信息源都发生了巨变,传统报业遭受了巨大冲击。在新时期、新阶段,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创新传播手段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各个报业编辑研究和探索。

我们知道,传统的报纸编辑工作模式是,编辑充当信息的加工、传播的角色,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发送者。但信息技术的革命颠覆了这种传统方式,以新兴媒体代表的互联网改变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1、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便捷的多终端的阅读方式,使他们钟情于互联网;

2、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再大众化,而是趋于个性和自身需要,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而且可以随时储存、管理、查询的信息;

3、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者,他们不但接受信息,而且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让众多报纸编辑感到悲观,其中一些报纸编辑转行成为网络编辑,报纸编辑的生存正经受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新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编辑策划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有人说:报纸从以前记者打天下,转变为如今编辑打天下。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具有新的责任与作用。

过去,报纸等媒体的竞争主要在于时效性上的竞争和独家性上的竞争,在这个环境下,记者担当了更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空前的速度传播,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播技术的革新、传播受时空的局限性的大大缩小,使报纸在信息传播中抢抓实效性的优势丧失殆尽。信息技术革命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开放,抢抓独家新闻的难度大大增加。现在媒体的竞争已经不是独家新闻和第一传播的竞争,而是独家观点、独家深度、独家内容的竞争,这就使报纸编辑包装新闻、策划新闻的作用突显出来。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更多地担当起提升报纸竞争力的责任。报纸编辑要通过策划指导记者的采写,通过编辑凸显独家深度和视角,确保报纸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

三、报纸编辑运用新媒体的途径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不仅是把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络、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而是应聚合多种信息元素、综合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介技术的平台搭建,向受众提供最现场化、最易理解、最易获取的新媒体化产品。

1、整合信息资源,深度挖掘新闻

新媒体时代媒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眼球的争夺,对受众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决胜的关键就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给受众提供的产品是有个性的、有特色的,不可替代的。随着独家新闻的意义逐渐转向“人有我新、人有我深”,报纸在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方面逐渐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报纸编辑要加大深度报道的策划与编排,把党和政府的重要举措同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创新编排方式,多层面、多角度发掘新闻的深层意义,使报纸体现编辑创新,体现独到之处,体现新闻内涵。

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报纸媒体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发展状态,而是从报纸提供信息的卖方市场转为了读者选择信息的买方市场,所以报纸编辑要转变思路,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研究受众的心理,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利用各种方式为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新闻。这就需要报纸编辑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用独特的视角,善于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提高报纸新闻的质量。

互联网普及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记者信息来源的丰富性,新闻报道的权利为媒体及其记者所垄断。博客、播客、微博,MSN、QQ及网络BBS的出现,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应时而变,不能满足于仅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已有的热线电话获取信息来源。

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打通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也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网络,既可以延续传统媒体的风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读者的注意,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次传播。因此,围绕着互联网进行创新、融合、转型,成为很多传统媒体高举的大旗。

在新闻媒体众多的境况下,报纸编辑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独特的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闻报道,所以报纸编辑可以在这个信息世界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网络新闻存在这不确定性与零散性,所以报纸编辑要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能够辨别出信息的真假,然后将零碎的信息进行整理,最终完成出色的新闻报道。

在编辑的组稿过程中,尤其是整合大的稿件的时候,互联网就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一个新闻往往在几个网站都有相关的内容,为了能更好地把新闻做活做透,编辑可以把与要做的主题的相关内容都下载下来,选择不同网站的内容精华,重新编排,并加入自己的观点,从而把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完完全全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2、创新编排手段,丰富编辑方式

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冲击影响,当前报纸版面编辑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源的趋同,各家报纸所获得的信息都大同小异,一条新闻即使可读性再强,也可能由于淹没在信息汪洋中,而从读者的眼皮底下溜走。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读者意识也要与时俱进,在强化报纸易读性上下功夫。可读性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来衡量的,偏重了内容而忽略了外在形式对读者的吸引力。而易读性是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它不但追求内容的详尽、厚重和多角度呈现,而且追求一种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信息,更准确地理解信息。

报纸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其易读性必须体现在版面上,报纸编辑要尽可能降低读者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提高报纸承载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强化读者对报纸忠诚度的关键所在。从版面编排着手,尽量帮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而得到信息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版面编排要简洁明快,疏朗大气,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新闻本体。同时适当运用版面留白艺术,给读者提供一个视觉暂留的空间,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阅读。

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关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版面,而是建立在视觉承载、阅读规律、市场营销之上,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一个报纸版面,如果不能在尽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那版面的编排就不能算是成功。不管是图片的处理、图片说明的制作,还是题目内容的拟定、标题形式的处理,都应该符合快速抓住读者眼球的原则要求。大量图表、漫画、三维图画在报纸版面上的应用就说明了这一点。报纸编辑要在文字精致化、图片优质化、文稿多样化上下功夫,使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又能满足受众需求,有审美性,有特色性,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2012年《纽约时报》在媒体界引起不小影响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这组报道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特稿,并非简单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的报网融合,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传统的报纸还出了5叠报道,并很快推出了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之后在周末版《纽约时报》还推出了特别报道。这组报道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技术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报纸编辑利用新媒体强化报道的范例。

在编排模式上,报纸编辑要注重借鉴、吸纳新兴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方式。当下报纸中运用比较普遍的新闻链接就是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和内化,开辟了报纸内容解读的新形式。其在交代背景、解释关键词、类同事件的横向对比、同一新闻事件的纵向挖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传统报纸写作上的线性思维和解读上的时空观念。风靡一时的导读与索引版也充分借鉴了网络新闻的首页形式,带来报纸阅读的一场革命。

3、注重报网互动,实现报纸创新

新媒体时代,网络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容纳了海量的信息,冲击着报纸媒体。但正因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信息获取的开放性特点,也给报纸编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报纸编辑要学会巧借新媒体,把网络等新媒体作为自己的资料库和提供新闻线索的平台。事实证明,从网络上淘拣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热点,已经成为当前报纸编辑借用新媒体的最常用手段。然而,需要报纸编辑特别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开放性特点,网络等新媒体上充斥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乏虚假信息和有悖于国家政策导向的信息。报纸编辑在选择网络信息时更要加强政治敏感性,去伪存真、沙中淘金,并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对所选择的信息进行仔细甄别、验证,严格把关,避免报纸成为传播谬论、歪曲事实、传达错误舆论导向的新闻源。

新媒体时代,报网互动成为报纸媒体借力新媒体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报网互动,报纸编辑更能彰显出自身的创新之处。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把网络上的热点和关注通过传统的报纸所体现,报纸报道的新闻刊载到网络上引发热议,将网络的受众视线引向报纸,让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报纸编辑通过对报、网信息资源的整合编排中践行编辑创新。在报网互动中,网络可以作为报纸的媒介外延,让读者在网上实现延伸阅读,以弥补报纸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这就要求报纸编辑要善于借力网络,在互动中创新编辑工作,这也是新时代报纸编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要关注网络热点,对网络上网友热议和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进行追踪关注,通过合理、有选择的编排,使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见诸报端。在报网互动中,报纸编辑还要善于吸取、链接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要素,创新报纸的编辑。比如增强编读互动,简化版面编排,大胆运用大幅图片,编排导读版,增加报纸的视觉冲击力。运用二维码技术,将网络上的视频链接到报纸版面,读者通过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便能收看到视频信息,使读者耳目一新。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任务,报纸编辑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市场为导向,在角色的转换中丰富编辑的内涵,这也是一项创新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子文.报网互动下的编辑观念更新及资源整合[J].中国报业杂志,2008年2月28日 [2]张莺.浅谈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角色转型[J].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8月11日 [3]曹柯等.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0月26日

[4]王小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天地,2011(5):154-155.

第二篇:广电中心新媒体编辑考试题目

西湖广电中心新媒体编辑招聘考试

一、 简述题

1. 平时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有哪些?(列举三种以上)?你经常浏览哪些网站(列举3个以上)

2. 你如何定位政府官方微信订阅号?如果你是《美丽西湖》编辑,你会如何推广《美丽西湖》微信订阅号?提高阅读量?

1

二、 修改标题,将下列新闻标题重新修改,要求简短、抓人眼球

西湖区妇联联手杭少图推出"走进花季"系列讲座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而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家庭难题当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能够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西湖区妇联联合杭州市少儿图书馆开设了走进花季系列课程。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公益项目,本次课程将邀请大学心理教授、儿童心理学家、一线教师等集体授课,为家长免费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包括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如何与孩子谈性,怎么说孩子才能听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授课地点在杭州少儿图书馆,授课时间是每个月第一个周六的下午,课程将一直持续到12月份,有兴趣的家长不妨前去听听。

西湖区启动电梯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近期,全国范围内屡屡发生电梯安全事故。为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更全面了解西湖区电梯设备的安全现状,坚决遏制电梯

2 事故多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西湖区市场监管局立即在全区范围内启动电梯安全排查整治工作。

此次整治的重点范围是辖区内医院、学校、车站、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场(超市)、专业市场、展览馆(博物馆)等公众聚集场所及住宅小区的在用电梯。重点对象是使用时间长(10年以上),使用强度大(医院、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水平低(回迁小区等),管理力量弱(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群众投诉举报多,以及近年来故障多发等存在事故隐患的电梯。

此次整治行动由本机关负责制订计划,主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并会同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对电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对整改不到位的隐患电梯,坚决封停并予以曝光。

行动开展三天以来,共检查电梯使用单位14家次,浙江之声、西湖之声记者跟随检查现场采访2次,查封超期未检电梯2台,处理电梯类投诉举报23件,满意率100%。接下来,区市场监管局将根据方案要求,加强指导和沟通,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安全宣传培训,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3

三、策划题

如果让你策划一档适合在微信上推广的视频节目,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节目,简单介绍一下节目的定位、收看人群、推广方式等。

四、写作题

根据以下两篇素材文章,为西湖区官方微信号《美丽西湖》重新编辑一条新闻,要求既符合政府官方平台定位,又适应新媒体要求,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标题新颖夺人眼球,内容务实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素材一:听说他们家已融资20亿美金!没准等会儿,你就要去

给他打工

日前,滴滴快的宣布已经完成了20亿美元的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资本国际私募基金、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多家全球知名投资者,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现有股东也都追加了投资。

本轮融资于6月22日启动,原计划融资15亿美元,中途由于投资方需求提高了融资额度,还有数亿美元的剩余额度。

20亿美元的融资使滴滴快的一跃成为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大互联网企业的其中之一。这个额度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将拥有超过3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名列前茅,这将强有力地保证公司实现未来三年的目标,即成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每天为3000万乘客提供服务,服务1000万司机。‛滴滴快的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

5 据悉,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平台,滴滴快的聚合了包括出租车、专车、顺风车、企业级用车等在内的多种出行解决方案,拼车合乘、代驾和大巴业务也即将上线,并通过独有的平台优势使得司机和乘客享有协同效应。

目前,专车日订单超过300万,覆盖超过80个城市。统计数据显示,其在中国的专车达到80%的市场份额,出租车日订单也达300万,占据国内出租车召车市场99%的市场份额;顺风车上线一个月,目前已覆盖全国超过148个城市,日高峰订单量为60万。整个平台日总订单最高值逼近1000万大关,是全球出行领域目前的最高记录。

滴滴快的公司利用打车软件使一部分私家车闲置价值转化为共享价值,这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分享型经济理念符合环境保护、提升效益、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等理想社会的要求。公司估值已达150亿美元,较今年年初提高一倍,将成为继小米后中国估值第二高的创业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快的是首批入驻西湖区互联网金融大厦的企业,本轮融资也使互联网金融大厦融资速度和规模不断创出新高,除滴滴快的外,挖财、爱学贷、拓道金服、投融普华等均已进行大额融资。

素材二:滴滴快的获得中投公司投资,能算是‚国家队‛么

6 昨天,多家国外媒体报道,滴滴快的获得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的投资,投资金额未披露。

上个月,滴滴快的宣布完成2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资本国际私募基金、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多家全球知名投资者,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现有股东也都追加了投资。但滴滴快的当时表示,因为投资热情高涨,将寻求进一步从新投资者手中筹资几亿美元。

中投公司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大型投资公司,下设三个子公司,此次投资滴滴快的的是子公司中投海外,据悉这也是中投海外在全球的第一个互联网投资项目。

‚许多公司都非常希望能获得中投公司的投资‛,第一财经如此介绍中投公司。中投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14年,该公司45.6%的资产用于投资美国股票,33.5%的资产投资非美国的发达国家股票,对新兴股票投资仅占20.9%。而且,中投公司重视长期投资,关注领域包括包括泛行业直投、泛行业私募股权、能源矿产、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有人把中投公司称为风险投资‚国家队‛,中投公司通常在被视为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买入股权。

7 不过,中投公司很少投资中资科技公司,其仅在2012年投资阿里巴巴9亿美元,帮助阿里完成了76亿美元向雅虎回购股份的计划。

而据《金融时报》 报道,除了获得中投公司的投资,滴滴快的在5月份就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启动了关于合作的商谈,新安排的第一步将是在普通出租车司机所用的同一信息平台上登记所有司机。

专车服务在中国还处于灰色地带,但包括交通部在内的有关部门对专车表达了 认同态度。《金融时报》认为,这些举动可能表明滴滴快的将成中国第一款合法打车应用。

优步(Uber)是滴滴快的在中国专车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不过,数据显示,优步(Uber)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到20%,滴滴快的则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而且目前,优步(Uber)想在中国独立融资的计划并不顺利,中国的投资公司对投资优步(Uber)持谨慎的态度。另外,据传即将正式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运营专车服务的资格资质要求。其中,需要中国组织机构、法人、运营资格牌照以及本地服务器这几点 Uber 都不符合。

优步(Uber)可能要在中国面临更严酷的考验。

8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获得风险投资‚国家队‛的注资,并不代表滴滴快的也成了‚国家队‛的一员,更不代表滴滴快的就能迅速获得合法化身份。

首先,中投公司下辖的三个子公司中,除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投资并持有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股权,并代表国务院行使股东权利,另外两个子公司,包括投资滴滴快的的中投海外均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模式。

另外,近期传言即将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不只对优步(Uber),而是要求所有专车都必须获得交通管理部门的运营牌照资质,所有从事专车服务的司机也必须获得相关资质。滴滴打车、快旳打车目前大力推广的低价专车服务,本质上和人民优步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规定真的实施,滴滴快的同样会面临‚合法‛的专车数量大大减少的困境。

第三篇: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

论文摘要: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服务受众需求的角度,电视新闻都应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拓宽编辑思路,全方位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提升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水平,凝聚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

0、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1、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

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第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第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

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4、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带给观众艺术美感,同时又要兼具严肃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功能。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闻形式,丰富节目内涵,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参考文献

[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2]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

[3]张明媚.用独特的编辑意识为电视新闻增色[J].当代电视,2011(7).

第四篇:《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 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阅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开头的时候看得很仔细,越往后越粗糙,所以读后感也一样。但是总体说来,作为一本专业书,它不晦涩,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轻松,所以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

第五篇:比较网络新闻编辑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以及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一、比较网络新闻编辑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以及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答:回答这个问题,我选择从网络新闻的的特点来分析,从特点出发,分析上述

三种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1、全时性。网络新闻的全时性表现在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信息储存的全时性,

信息接收的全时性。

2、多媒体性。网络可以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

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3、多级性。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往往有多种渠道,他并非总是从网站直接传播到

个人,而是可能通过不同方式的多级传播。网络信息的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

群体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组合。

4、连通性。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通性,传者与受者的连通性,受众之间的连通

性,各种传播形态的连接性。

5、互动性。网络打破了过去有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信息传播者与

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切实可行。

6、海量性。网络的储存海量性的特点,是他较少受到过去传统媒体经常遭遇的

容量不足的困惑,这为信息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基础。在一些重大的新闻报

道活动中,网络媒体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满足受众对内容的全面性的要求。

7、传播低门槛。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门槛很低,这表现为

信息发布设置方面的低门槛和信息发布技术的低门槛。只要能拥有能上网的电

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布信息。

首先,我将广播电视新闻与纸质媒体新闻统称为传统新闻,在此基础上,将网络

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做比较。具体来讲,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相比,

它们的不同表现在:1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全数字化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最大特征之一

是数字化,他们为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将传统的以

纸张和模拟电子技术为依托的编辑方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数字多媒体网络技术

为基础的全数字化的编辑方式。这种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石。

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对数字化的要求比较低,甚至不需要依托数字化。

2、网络新闻编辑的非线性化,与传统新闻编辑的线性化。网络新闻的数字化新

闻编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非线性化。网络新闻编辑是一种在因特网平台下的以数

字式多媒体、计算机等编辑设备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它完全突

破了传统的线性编辑原则和方法,在编排过程中,它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素材中

的任何一部分文字、图画、声音和影响等轻易地插入当前正在编辑的多媒体新闻

中,亦可根据需要轻易删除和调整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和长度等。运用非线性编辑

方法,可在报到时间的进程中,在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及其他相关媒体之间进

行实时沟通和编辑。而且这种新闻编辑方式不仅可对新闻信息进行无限复制和长

期保存,而且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还可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用这种编辑方式,

使修改变得轻而易举,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新闻内容的重组,有效提高了

新闻采编和传播的速度。而传统新闻编辑包括以纸为介质的报纸新闻编辑和电子

为介质的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新闻编辑,其文字稿编辑流程一般为:报到策

划→组稿和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和写作提要→设计版面和栏目等,这种编辑方

式叫线性编辑方式,它有线性编辑时代声频和视频的编辑中的稍纵即逝、节目呈

线性固定排列的缺陷。

3、网络新闻编辑的多媒体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信息单以及报道手段的单

一化。 网络新闻编辑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它的聚成性

和超链接功能是三种媒体相互沟通和融合成为可能。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

是将多媒体新闻聚集于一个与网络相连的多媒体计算机平台中的编辑,这一编辑

平台中和各种软、硬件相互配合,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影像等个性不同的

新闻,数字化后融合成了一种新的超文本新闻样式,即网络新闻。在功能巨大的

数字化网络空间中,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再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

而是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比传

统媒体强大的多的媒体编辑形式。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信息形式单一,报道手

段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将各种信息形式很好的结合。

4、网络新闻编辑的超链接化与传统媒体的断层。超链接和超媒体决定了网络新

闻编辑是一种跨越媒体障碍的海纳多种媒体形式的编辑方式。超文本和超链接结

构是网络新闻成为多媒体新闻及其相关资料的结合体,这就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

的单一媒体和信息容量的限制,而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

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

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

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

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

上在某一链接对象的中在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

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单向

编辑,往往出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断层。

5、网络新闻编辑的全球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地域限制。因特网是一个国际

性的交互式媒体平台,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等事务工作具有全

球化和平等化的特点。尽管到目前为止网络编辑的工作的基本流程 (如选稿、改

稿、制题、内容配置及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在编

辑环境、编辑的价值取向和编辑工具等方面却发生了巨变。传统的媒体新闻编辑

由于受地域,受众,文化等的制衡,大多只能实现在一个地域内的传播。

6、网络新闻编辑的互动性与传统新闻编辑的单向性。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点

击新闻形成了直接反馈、受众对新闻发表评论、受众提供新闻线索、在线交流、

在线调查。而传统媒体新闻只能传播信息,受者不能及时实现与传者的互动。

7、网络新闻编辑低门槛与传统新闻编辑的高要求。

其次,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又有着相同点。

1、都讲求时效性,尽管网络新闻具有全时性,但是他和传统媒体新闻一样,都

把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放在首要地位。

2、真实性是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灵魂,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网

络新闻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都必须把新闻编辑放在真实的基础上。

3、都需要满足手中的信息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将事实全方位展示给受众,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4、有义务使报道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无论从传者角度来讲,还是从受者

一方考虑,这一点都很重要。

二、如何面对现在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答:在未来几年可能最赚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万,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量将超过30%。

我从多方了解到,目前,在中国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很多,他们一般是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的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的,他们有的熟悉网络,有的熟悉新闻,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者不仅拥有网络方面的知识,还有新闻专业素养。而我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实际操作,与本人在电视台实习期间所暴露出来的在写作、摄影、稿件组合等方面的缺陷及实际生活中对网络表现出来的陌生等多方面的实际,就目前情况,我很难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能力。面对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着手,加强自身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业的能力。

1、加强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对电脑软件的运用,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需要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编辑、记者、网络管理员这样的实践机会。

3、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只有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网络运用熟悉了,才能更好的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

三、在网络编辑中如何看待“原创”?如何看待“整合也是原创”这一观点? 答:由于网络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丰富,各式各样,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限制,他注定了只是一个发布信息,接受信息的媒介,不能成为原创的天地。在网络上,网络编辑通过对信息发布者发布的信息的编辑,然后发布到网络上供我们转载、引用。在这过程中已经加入了网络编辑的痕迹,而原作者却被隐没在信息背后,这样的逻辑看来,所以说在网络上很难看到原创。在网络编辑过程中,网络编辑应该对原始信息进行合理的编辑,做到是信息尽量不失原来的色彩。

网络编辑按照他们的对信息的理解及对受众信息需求的合理推测,对信息进行处理,从新组合,实现了预期的传播目标。从这一点上说,整合也是原创的说法是正确的!

上一篇:新农保岗位责任制度下一篇:项目经理讲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