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形势

2023-03-01

第一篇: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形势

生涯规划2生物工程就业形势

生涯规划2

关于生物工程就业

(一)专业介绍p1-2

(二)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p2-3

(三)咨询:生物工程就业前景怎么样p3-4

(四)生物工程专业国内外就业情况分析p4-5

大家也可以去贴吧看看,有个生物工程毕业生 晒工资 http://tieba.baidu.com/p/1038598892 还有,不要过分相信媒体哦、、、、、、、

(一)专业介绍

摘自:

生物工程(微生物工程)专业

Biotechnology(Microbial Engineering )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通过学习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育种、微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发酵产品及其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及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学 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代谢控制发酵、氨基酸工艺学、生物工程设备等。

主要实践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生物工程工艺试验、生物工程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学生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在有关发酵工程、环境保护、化学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工程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等工作,或在相关研究所、设计院、大专院校、商品检验、外贸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学和品质控制等工作,也可在我校发酵工程、生物化工、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学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生物工程(生物化工)专业

Biotechnology(Biochemical Engineering)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通过学习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掌握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育种、生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化工产品生产的基本技术,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抗生素工艺学、生物工程设备等。

主要实践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生物工程工艺试验、生物工程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学生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在有关生物化工、环境保护、化学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工程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等工作,或在相关研究所、设计院、大专院校、商品检验、外贸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学和品质控制等工作,也可在我校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学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二)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摘自:

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生物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

科。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如果选择出国深造,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可以转向学习生命科学,这方面在国外有更先进的发展研究,我国的著名高校一般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会推荐此类专业的很多学生出国学习。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所谓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机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

生物工程主要研究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理论及其在工、医、农、环境保护等部门中的开发和应用,如研究改变遗传因子组合,生产出有强抗病性的小麦;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发酵香蕉、制作甜酒;还有大家熟知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由生物工程技术创造的;根据国际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新趋势,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蛋白类药物,吃了这类含药物基因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等等。

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很大,从发展趋势来看,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同时,生物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

若想要在本学科有所建树或想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就必须读研进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读研。可以转向很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制药,食品等;保研几率比较大,且各学校,各科研院所交叉保送机会很大。读研如选择生命科学类,则向理科研究方向发展,一般会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如继续本专业或转向发酵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等,硕士毕业后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三)咨询:生物工程就业前景怎么样?

摘自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6/21/7139739_0.shtml

2011年06月21日 05:29

来源:都市快报

网友trade686问:我想咨询一下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目前就业前景怎么样?听说不是很好?我有些想不通,这个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吗?

快学网记者咨询了两位业内人士——浙工大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章浩海及该专业的负责人陈小龙教授,这位网友可以看看他们的意见。

毕业找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章浩海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两年,做过一年多肽技术合成员,目前是某医药公司销售。

我第一志愿就是生物工程,因为高中生物学得比较好,又觉得生物工程专业属于高科技专业,挺高端的。2005年高考重点分数线是550分,我报的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录取平均分达到了580-590分,属于学校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的专业。

大学学生物工程可不轻松,高年级时课程会比较多,不过很多课在实验室上的,还是很有趣的。学生物工程不是单科好就可以的,对化学、物理、数学、生物、英语要求都很高,因为我们要跟国际前沿接轨,要读外文文献;要推导数学公式,微积分一定要学好;一些工程学的问题就需要用到物理知识。

毕业找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药厂、啤酒厂、化工企业、生物技术公司、乳制品厂对我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要从事其他工种就比较困难了。薪酬本科应届生2000多元一个月,研究生应届生月工资四五千元。

生物工程毕竟是搞研究的,所以我的很多同学都考了本专业的研究生,有读博计划的也不在少数,有了深造的背景,更容易进入到企业的核心层。

8所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国内领先

陈小龙教授是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负责人。

生物工程是朝阳产业,也是21世纪三大高科技产业之一,这个专业前景是很好的,很多技术的发展都和它有关,产业也变得越来越大,比如医药方面,让人类寿命延长了10年的抗生素就是通过微生物生产出来的,我们吃的醋、酒、酱油、味精也是生物工程的领域。

华东理工、江南大学、浙大、华南理工、清华、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大生物化工学科全国排名第8)是生物工程专业国内领先的学校,专业录取分数要求也比较高。

我对想选择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要求,这是一门值得做研究的学科,希望同学能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定会有成果。如果想搞研究,那么学生最好能学士、硕士、博士连读。当然大学毕业直接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浙江很多生物企业的老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都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厂搞研发、生产和管理,前几年企业会安排培训、实习,很辛苦,薪酬也不会很高,但是这些都是培养你的做法,沉下心干三五年,工资和职位都会有所提高,甚至进入领导层。

(四)生物工程专业国内外就业情况分析 摘自http:///rmzy/swgc/2012/02/334503.shtml金吉列留学源自: 金吉列留学 【浏览方式:大 中 小】

生物工程专业也是近年来申请美国留学相对较热门的专业之一,那么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的就业形势是怎样的呢?薪资状况有大概是多少呢?

一、生物工程专业就业总体情况

职业名称:生物工程师,生物制药师等。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领域:医药卫生、食品轻工、农牧渔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

专业和就业对口比率:56%

二、中国就业形势

a.社会需求量: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等。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b.薪资情报:毕业生年薪大约3—5万,不同学历起薪不同。

三、美国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形势

a.社会需求量:预计未来对训练有素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的需求会有增长。由于人们的寿命变得更长,在持续迅速增长的健康保健行业,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前景会更好。美国劳工署预计,到2010年,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就业增长将高于平均值。在修复术、人造体内器官、计算机工具、仪器和其他医疗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新工作机会。另外,为了培养填补这些职位的生物医学工程师,会存在对教授的需求。

b.薪资情报:年薪36860~57480~90530美元或更多

c.执照:一些工程师的工作会对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产生影响,他们必须按照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规定注册。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美国工程和技术委员会所授权工程课程的学位,并且有4年经验。申请人还要通过由工作地点所在州的政府组织的笔试。

第二篇:新形势下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从今年开始,我市已经将生物学科纳入高中升学考试的必考学科,生物学科已经摆脱了尴尬的,不受重视的境地,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提升,我们生物教师面临新形势该怎么办?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何应对之策?

提高课堂效率 重视实验训练 科学务实复习 第一部分、研究提高生物学科课堂效率的方法,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过去生物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生物课成为勉强维持低水平状态的学科,再加上我市部分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短缺,专业达标率低,实验知识、实验教学的技能和专业教师相比有相当距离,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差距更远,学生厌学情绪普遍,老师多数是应付式教学,学科教学质量堪忧。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变其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中考的需要,是我们生物教师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

提高课堂效率的内涵

人教社的李红老师说,“从专业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知、情、能);而通俗的说,应该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中可以看出,课堂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讲授得精彩、或是否认真来衡量,而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师课堂效率分为三类:高效、低效、无效?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属于哪类?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

1 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应仔细审视现今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要课堂有效、高效的办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抓好课堂45分钟。

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方法途径

教师应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备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准备包括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其中教学设计是上课准备的核心。 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备课的内容。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备学法指导,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生物学科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讲《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课时,保证了两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课前准备好永久标本,给学生布臵课前预习学案,由于学生对显微镜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初一学

2 生来说,无形中加深了对生物学科的喜欢。

(二)、启发探究的课堂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知识。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备课只是教师走上讲台的重要铺路石,能走上舞台不代表就有能力表演,把一堂课上好才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的参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并不是以课堂的“热闹度”为衡量标准。有些课堂学生看起来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在积极的进行深层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有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见解,思维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加上踊跃讨论,会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让学生积极多思善辩,学会学习是关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剥夺本属于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讨论时间更是要充足,让他们由“学会”到“会学”。 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最好用问题串的形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臵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或人为创设直观形象的手段(如动画、实物、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多类比、多假设、多验证,在探究中求解答。

3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1、合理创设情境巧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以来所有学科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一节课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拴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开花和结果》这一节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还要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了解奥秘的主动学习过程也就很顺利的完成了。

2、巧设悬疑,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心理特点来设臵问题情景是最能达到有效性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的问题设计,能较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他对这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学习,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配合生动的故事情节,富有魅力的语言,以及有趣的问题,设臵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一般都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提一些问题,如:我们常见的树木会逐年加粗而草怎么不会?美国人在一棵树干上挖了一个火车隧道但它还是生长得很好,而我们把一棵树的树皮剥了它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乐于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让学生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再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4 性、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自觉的去学习。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注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它可以驱使学生萌发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初中学生好奇心非常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例如:教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中的第二节《人的生殖》的内容时,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是怎样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女人能怀孕生孩子而男人却不能?…”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的重难点出提出问题,例如:在《人的生殖》的授课过程中提出:“在男女生殖系统中有哪三组器官在功能上分别有共同点?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结合形成受精卵?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从哪里来?…”既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解决,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接受也快,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又例:在讲述《蒸腾作用》时,以让学生做数学题引入:先请学生估算一个玉米棒有多重?接着将学生的估量折中,估计一个玉米棒有1斤,然后估计一棵玉米秸是3斤,那整棵玉米共4斤。可玉米从种下到收获,共要从土壤中吸收多少水呢?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老师就告诉学生是400斤。最后让学生来算,玉米一生所吸收的水,用于个体生长的比例是多少?学生算出最多不超过1%,算完学生就有疑问了,剩下的99%的水哪去了呢?由此进入新授内容,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游戏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设臵游戏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请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做了个小游戏。规则是:第一个同学手沾面粉,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第二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依次类推。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手上是否都有面粉。游戏一结束,结果也一目了然。因此得出结论: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播途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做个协助者。这样的方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设计问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所

5 提的问题或太难,学生难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或太简单,呈低龄化特点。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手段之一。“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目标明确、新颖有趣,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有思考的必要、要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多用“为什么”、“怎样”等有一定挑战性的字眼创设的问题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学习。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从趣、悬、巧、精着手。例如:在讲授遗传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对遗传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现有纯种的红色番茄与纯种的黄色番茄杂交,问后代的果实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为红色、黄色时,教师立即予以否定,并明确讲明为“全为黄色”,然后追问“为什么?”从而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 尊重、赏识、鼓励激发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会让学生出现满足和自信。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听取,如果学生回答不了,要听他说说什么地方不懂,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应留有余地做出评价。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教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更要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学习自然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刻苦程度也会得以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仍然不够稳定和持久,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垂头丧气。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充满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浓厚的,但到了生物学概念、术语、以及抽象的生理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消失,甚至厌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生物学。

(三)、精心设计习题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检测

习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避免繁多,要追求“精、重、实”。这就要求我们的习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就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着眼于中考。

(1)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课前准备好预习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网上寻找习题进行筛选、编辑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 (2)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臵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臵一些拓展性、发散性练习。

(3)练习题设计要有联系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生物学科本身就和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在生物练习中设臵一些资料分析题目,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拓宽非常有效。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时,通过对温室效应、酸雨等一些当今突出问题进行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四)、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实现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生物教学内容乏味而抽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恰当运用各种生物课程资源(包括生物标本,实物、挂图、多媒体、学校的校园等),可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恰当地进行教具演示,并辅助教师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使教材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可充分运用了课本上的插图、图片和制作的课件,学生易学易懂。而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时,可以充分运用农村这一有利的条件,先让学生认识身边熟悉的动植物再进行分类。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掌握,同时在同学面前又有自豪感,易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课程资源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各种媒体、网络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信息量大、可调用的资源多、师生交流便捷、反馈回授及时等优点,对教学改革有深远的影响,是

7 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足,达到教学目标的难度大,这是每个生物教师都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每个生物教师不断努力探索。

很多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开始“滔滔不绝”,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殊不知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要死,而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不但没有效果,还让学生有一种厌烦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或从网上搜集一些课件应用于教学。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和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一节内容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不停地有节律跳动的画面,通过模拟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轻易将难点问题直观化、简单化,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在讲授被子植物的受精时,可制作了三维动画演示从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一直到完成两次受精的过程,学生们看了之后顿时茅塞顿开,这比教师光用嘴说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传统教学也有不少优点,如讲解分析透彻、注重“双基”的训练,这些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做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六)、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因此需要反思教学,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从而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并改进。

反思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工作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性思考,不仅是完整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而且是不断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后反思能够及时查缺补漏和纠正失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整体质量。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反思”和“创新”的有效结合,使教师的创新素质、

8 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在周而复始的教学流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跟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太多,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式,充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知识、情感、价值上尽情的享受课堂、享受生活。只要我们勤思考,肯探索,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教师注重教学计划的制定,注重充分完善的备课,注重启发探究的上课,注重画龙点睛的习题评讲,注重及时有效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全体生物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很多课本规定的学生实验都没做,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做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是我们在今后实验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我们要克服注重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索: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等教学现象。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或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去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走进自然,从而巩固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奖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与生活竟是如此多姿多彩。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使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锻炼。

一、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是生物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生命现象、原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掌握生命运动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会描述实验现象,分清现象与结论的不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微的实验现象,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生物学概念,探究生物学原理。

二、提高分组实验的实际效果

9 分组实验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贯穿于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对教材中所出现的实验习题,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遵照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要严格训练和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科课程中,实验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实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按课题→解决方案→信息交换处理→结果论证→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问题的实验教学,先提出研究课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研究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评价其正误和优劣,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过程的繁简、实验结果的正误来评价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

在探究实验中,可采用分组活动来进行,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小组活动的时间有时难以把握,常会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现象,因此,建议(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时,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交流设计的方案。(2)方案交流不一定要用语言进行介绍,尤其是当学生交流的方案可能较多时,可让学生以简要的文字形式一一罗列出来。(3)不管学生回答情况如何,都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而不能以学生的出错或出丑作为教学的反面教材,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回答积极性。有些情况可以考虑同时让小组内的两位成员共同完成一个问题,一是可以相互补充,二是互助做答的形式可以降低回答时的紧张感。

第三部分、研究生物学科中考复习策略方法,从容应对中考

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初中生物教学在课程理念、目标、教材、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在生物中考复习阶段,如果只

10 是单纯的教材重复会让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无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认为生物中考复习应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指导,夯实基础,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抓住重点,紧扣难点,系统复习,精讲精练,加深知识的巩固,从而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时间有限,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将初中生物知识落实到位,又将初中生物知识合理有效整合,又能根据课程改革新要求,有效组织学生复习备考呢?系统、有效的复习是生物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它会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生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明确思想,把握方向,制定计划

新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考试的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教科书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复习时应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复习中才能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复习目标,考虑复习形式,选择复习方法,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使整个中考复习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议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即先全面复习,后重点专题复习及查漏补缺。最后模拟训练,第一轮复习为“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阶段,要求:夯实基础、分章节进行复习,理清概念,把相似的知识点合并为一个单元全面复习,通过应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通过绘制概念图等方式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为“突破重难点、精讲精练”阶段,要求:强化重点、难点和考点,强化训练,查缺补漏。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做到着眼全面,突击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轮复习为模拟训练,调整提高适应,实战检测。强化训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复习时要做到讲练结合,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还可通过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补缺补漏,从而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例:

生物迎考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 月 日~ 月

日)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辅以基础训练;

11 第二阶段(月

日~ 月

日)进一步夯实基础,完成专题复习与训练; 第三阶段(月 日~ 月

日)查漏补缺,精心选题,模拟训练。实战演练。

二、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兴趣,增强自信

许多学习中下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进一步升入高中学习不抱希望,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有放弃学习生物的迹象,教师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备考。复习课的知识缺乏新鲜感,学生提不起兴趣,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探索、发现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分析、研究、解决生物问题,不断地激起学生求知的需求,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如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或者利用课堂抢答的形式,加强学习效果。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对会考没有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地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状态,在备考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树立自信,增强信心,以良好自信的心态进入中考复习。

三、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巧趣记忆

研究近年来各地生物中考命题,很注重能力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结合实际的灵活运用。生物中考命题的显著特点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然而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归根结底还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教材是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脱离了教材,复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复习备考必须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初中生物知识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因此,复习时立足基础,通过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将每章的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已往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的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进行概括、比较、归类,善于发现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除了将知识整合以形成知识网络外,采取专题复习,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较等,学生更容易弄懂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初中生物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点多而零散,因此复习课除了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对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的方法,记忆的方法

12 有理解记忆、对比记忆、口诀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如记心脏四个腔时,口诀为“心尖朝左,上房下室,房静室动”;在记维生素时,口诀为“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在记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口诀为“擦、滴、取、展、盖、染、吸”,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愉快识记,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四、以章节复习为主,专题复习为辅

中考生物的复习,基本上可以进行三轮的复习。考虑到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花在生物学习上的时间较少,有不少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应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抓住主干知识,详细讲解,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对于各章节里的实验,也是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尽可能形成知识的网络,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最后阶段,让学生再次重温书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防止复习了前面忘后面,复习了后面又忘前面,对掌握差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让学生看做过的练习题和试卷,侧重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重要的、难度大的部分,单列进行专题复习,设计专门的习题教学训练。如对照实验,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变量的控制,很难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理解其概念,还把课本中所有的对照实验都找出来,列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焦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生物中考命题的另一特点,是出题更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科技发展、生产生活实际,越来越重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试题的素材越来越侧重于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这类问题的显着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换句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解答的基础仍是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在复习课中更应联系生活学生物,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实例、前沿科学技术及农业生产等问题。选择适量情境新、开拓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题目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很注意收集电视新闻和报刊杂志上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新闻,如膨化剂问题、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事件、德国毒黄瓜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并进行生物学的分析。搜集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与生产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解答实际问题。如讲冬春季节,农民利用日光塑料

13 大棚种植瓜果或蔬菜时,学生联系自己家里蔬菜水果的种植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将旧知识进行拓展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生物学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密切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复习中要精选一定数量的有较强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训练,所选习题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又要有层次要求,这样才能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注意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复习课应充分体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要“全”,题型要“精”,方法要“活”,时间要“足”,同时要讲究练的形式、练的实效。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训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练习题的训练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老师每年应该买几本中考资料,并精心选择、设计练习题,做到心中有题。在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分三步走:首先学生独立,闭卷完成,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在题号前作记号;第二步学生讨论,开卷解决,把问题弄明白,如还不明白,在题号前在再作一次记号;第三步问老师,解决掉后,抽空把这些题拿出来再做,把这些原不会,不懂的题目,弄懂,弄通。通过练与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每次检测题,基本上都应该是近年来其他地区的中考题,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以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技巧,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每一次考试,教师坚持写试卷分析,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反思复习的不足,调整复习方法,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

在复习时还应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强化突出习题训练的实效性和延伸性,巩固与深化所学的知识,最后强化培优补差,并结合专题教学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七、强化记忆,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有些老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把重点段落章节背与记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就很难取得好成绩。生物课本中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的东西太多,常常是记了这,忘了那。应先理解后记忆,不但易记,而且记忆时间长。 除了理解记忆外,还有对比记忆、口诀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像《绿色植物》这一章中藻类、苔藓、蕨类、裸子、种子植物从生活环境、结构特点、

14 与人类的关系是可采用列表格比较分析,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记忆也深。又比如在复习三种血管时,我们从三种血管功能、结构特点、血流速度、分布情况、瓣膜有无、出血颜色等方面对比。

我们还可以口诀记忆,如在记血循环时,口诀为“先室后房,不同侧,先动后静,细中间”。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八、重视知识点的复习落实,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为了学生更快的全面掌握全部内容,复习中要注意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把重要知识点印下来,分发给学生,做到人手一份,要求背会记牢,并安排小组长检查督促,将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抽查,每天抽1~2个人,使复习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提高初中生物课的复习效率,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复习有法,没有定法,贵在根据实际情况得法。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要勤于钻研,打开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定能圆满完成初中生物中考的复习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做好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重视了实验的教学,完善了中考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相信生物教学质量会很快提高的。

15

第三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的朝阳产业”,“启动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指示精神,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据专家测算,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生物质能资源,可以新增约3万亿元产值,提供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3%、7.7%和7.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新增5亿吨左右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4%。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69%,煤烟型污染程度一直较高。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大量使用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1.农作物秸秆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吉林、湖北等省(见图1)。

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约为5.1亿吨,按草谷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亿吨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以“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

图12005年我国单位国土面积的秸秆资源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2.能源作物

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我国有大量不适于粮食生产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作物的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选择适合不同生长条件的品种进行培育和繁殖,可获得高产能源作物,并大规模转化为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目前适宜开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玉米、马铃薯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但易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不宜作为主要品种开发),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等。

(1)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作物,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为最适宜生长区,可用于制糖和生产燃料乙醇。今后利用甘蔗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甘蔗糖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糖蜜。2005年至2006年度制糖期,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产量约8600万吨,产糖1000万吨左右,副产糖蜜约340万吨,可以生产燃料乙醇80万吨左右,折合标准煤110万吨左右。二是走以糖为主、糖能互动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甘蔗亩产仅为4.3吨左右,单产提升空间较大,有关科研单位已经选育出亩产6~7.5吨的糖能兼用品种,若大面积种植,将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食糖原料供应,还为生产燃料乙醇提供更多保障条件,实现糖能互动联产。三是适当开发南方宜蔗土地新增的甘蔗。我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尚有0.1亿亩的宜蔗土地,若其中一半土地种植糖能兼用甘蔗,按亩产6吨计算,可生产3000万吨左右的甘蔗,可产出200万吨以上燃料乙醇,折合285万吨标准煤。

(2)甜高粱具有耐干旱、耐水涝、抗盐碱等多重抗逆性,素有“高能作物”之称,亩产300~400公斤粮食以及4吨以上茎秆,茎秆汁液含糖量16%~20%左右,每16~18吨茎秆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目前在我国种植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份都有种植。若开发我国现有1.5亿亩盐碱地的1/5用于种植甜高粱,按一般农田产量的50%计,收获甜高粱茎秆6000万吨,可生产350万吨左右燃料乙醇,折合标准煤500万吨左右。

(3)木薯具有易栽、耐旱、耐涝、高产等特点,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九省(区)。鲜木薯的淀粉含量在30%~35%左右,约7吨鲜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约650万亩,总产量约730万吨,亩产仅为1.1吨,如采用优质木薯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到位,亩产可达3~5吨。目前,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份仍有荒地、裸土地及后备宜林、宜农、宜牧荒山等未利用土地约2亿亩,若开发1/5用于种植木薯,按亩产2吨计算,可收获800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约1000万吨,折合1430万吨标准煤。

(4)甘薯具有耐旱、抗风、病虫害少等特性,能适应贫瘠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05年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总产量超过1亿吨。鲜甘薯淀粉含量在18%~30%之间,约8吨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但因回收季节在秋冬季,易冻伤和腐烂,目前约有20%左右的甘薯在储存过程中损耗,若及时加工,可生产燃料乙醇250万吨左右,折合357万吨左右标准煤。

(5)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适应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都适宜油菜生长,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在15亿亩以上。2005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1亿亩,年产量约1300万吨。目前,我国南方水田区有冬闲田约0.6亿亩,南方丘陵耕地、北方灌区、北方旱作耕地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季节性闲地约0.8亿亩。油菜亩产菜籽120公斤,平均产油率30%。如利用上述土地的50%种植油菜,菜籽产量可达到840万吨,可生产生物柴油约250万吨,折合标准煤350万吨左右。

3.畜禽粪便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约30亿吨粪便,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散养和规模化养殖。全国现有生猪分散养殖户0.9亿户,奶牛、肉牛养殖户0.157亿户,蛋肉鸡养殖户0.85亿户,羊养殖户0.26亿户。综合考虑混合养殖、气候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影响,约有1.48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考虑到城镇化和养殖业变化,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适宜发展沼气农户分别为1.39亿户和1.30亿户,沼气产量分别可达到539亿立方米和502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8460万吨和7880万吨标准煤。

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391万处,其中,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存栏量约5.7亿头猪单位(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1.2亿吨,理论上可生产670亿立方米的沼气。其中,大中型(养殖出栏3000头猪单位以上)约11952处,养殖量约7528万头猪单位,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42亿吨。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测算,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

4.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主要包括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其中,稻壳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剩余物之一,占稻谷重量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玉米芯是玉米穗脱粒后的穗轴,约占穗重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甘蔗渣是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蔗糖与蔗渣各占50%,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见图2)。稻壳和玉米芯可通过固化成型、甘蔗渣可通过发电等方式提高利用效率。2005年上述副产品的总量超过1亿吨,经充分利用可生产0.31亿~0.67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此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每年棉籽产量1300万吨,可产棉籽油20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我国豆油产量迅猛增长,棉籽油消费量萎缩,大量的棉籽没有充分利用,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原料来源。

(二)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定了20多项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示范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1.沼气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沼气产业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与养殖业、种植业广泛结合,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优化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十五”期间,中央投资34亿元专项支持沼气建设,直接受益农户达374万户。目前,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建成养殖场沼气3800处,年产沼气约2.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沼气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队伍。到2005年,我国农村能源的管理机构接近4000个,人员近1.5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研究、生产、营销队伍等不断扩大。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秸秆的主要能源化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气化和固化成型等。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70%以上;全国已建设了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生物质燃烧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0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甘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目前,由国家核准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近50处,总装机1500兆瓦,其中单县和宿迁两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开发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开展小规模试点。

3.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

当前,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102万吨,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试点,消费群体初步接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据测算,我国现行的燃料乙醇生产价格成本约为3500元吨,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可降到3000元以下,为我国石油替代产业书写了良好开篇。在非粮食能源作物方面,我国已培育出“醇甜系列”杂交甜高粱品种,并建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并引进多个亩产超过3吨的优良木薯品种;育成了一批能源甘蔗新品系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而且筛选出适合甘蔗清汁发酵的菌株和活性干酵母菌株。

我国已具备利用菜籽油、棉籽油、乌桕油、木油、茶油和地沟油等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在双低油菜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结合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油菜、油葵等主要作物上已开发出高含油量种质,含油量高达51.6%。此外,为了不与食用油和工业用油争原料,还开发了麻疯树果实、黄连木籽以及利用季节性闲地种植油菜等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思路不够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对于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开发,思路还不够清晰,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生物质能资源的区域分布、发展潜力等基础情况,掌握得还不够清楚,分析得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还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谋划,特别是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企业存在盲目发展的倾向。

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弱。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以甜高粱、木薯、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我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存在着成型机模具磨损严重、运行稳定性差且使用寿命较短,能耗较高,配套炉具亟待完善,秸秆的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技术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低,相关标准缺乏等问题,而秸秆气化燃料也存在焦油含量高等方面的问题,而国外先进国家如瑞典、丹麦、奥地利生物质颗粒成型技术和设备已非常成熟,仅瑞典就有大型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0多家,单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吨。

三是比较成本高。在不考虑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生物质能产品的成品仍高于化石能源产品的成本。例如,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生物燃料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国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成本约为4000元,而目前等效热值的汽油成本仅为3300元左右。

四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财政、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还无法进入市场和享受政府补贴,生物质能的定价机制还没有体现出环境效益的因素;相关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差,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支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六是生产运行机制仍需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与农业生物质能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之间存在矛盾。目前,部分企业按照工业化方式考虑生产规模,而对探索原料收集形式、收集半径考虑不足,造成原料供应困难,影响了生产合理运行。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体系建设,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立足我国农作物剩余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坚持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理念,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促进农村用能结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推动循环农业大发展,参与国家能源大循环。

2.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正确处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在适度发展玉米燃料乙醇的基础上,稳步开发以非粮作物为主的能源作物,避免出现能源生产与人争粮的情况。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以不占用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生产用地,不开垦草原为前提,充分利用荒地、盐碱地和冬闲田等不适宜种粮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避免能源作物与粮棉作物争地。

3.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

以技术可行为基础,始终把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环节,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秸秆固化、气化利用等技术瓶颈,着力提高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

以原料的可获得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注重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以及维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

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1.农村沼气

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

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到2010年,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全国建成400个左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建成1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3.65亿立方米。到2015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建成2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7.3亿立方米。

3.能源作物

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种植,满足国家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力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重点

1.农村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6~10立方米,重点发展“常规水压”、“曲流布料”、“强回流”、“旋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改造的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地面硬化,与沼气池相连。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暖圈等保温设施。厨房内安装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实现灶台和地面硬化。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统一筹划,在为畜禽场或周围居民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对一些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的农田,又无闲暇空地可供建造鱼塘和水生植物塘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废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后,再经过适当的好氧处理,如曝气、生化处理等,实现达标排放。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既可作为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燃料,也可作为城市分散供热的燃料。近期重点:一是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尽快突破成型机具、炉具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合理确定生产半径,探索秸秆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模式,着力解决秸秆的分散性、周期性供应与生产的集中性、周年性之间的矛盾,取得经验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2)秸秆气化燃料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以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十户至数百户,设置气化站,敷设管网,通过管网输送和分配生物质燃气到农户家中。近期重点:一是继续扩大秸秆气化示范范围,完善秸秆生产沼气技术。二是加强和规范秸秆气化站的运行管理。三是解决秸秆气化燃料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能源作物

根据国内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盐碱地、荒地和冬闲田等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适度种植甘蔗、甜高粱、薯类、油菜等能源作物。近期重点:一是科学制定单品种发展规划,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引进、选育基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集成创新。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收获机械化作业,加强病虫害防控,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是开展燃料乙醇综合产加销一体化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二)产业布局

1.农村沼气

(1)户用沼气

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东北、西部三个大区。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总量达到4000万户左右。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8个省(市)[1]。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38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91%,占适宜农户的15.85%。

——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1个省。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1590万户,占总农户16.82%,占适宜农户27.17%。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和“三州八县”(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和原海南黎族苗族州的8个县)。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2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6.71%,占适宜农户的36.12%。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为发展重点,优先发展“菜篮子”基地,太湖、巢湖、滇池,淮河、海河、辽河,长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三湖三河一库一线”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

——东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050处。

——中部和东北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560处。

——西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90处。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近期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开展试点示范,到2010年,建立400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100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

(1)东北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豆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6左右。

本区域重点开展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试点示范和秸秆集中供气站,同时,积极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等配套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亿立方米。

(2)黄淮海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安徽、江苏二省的淮河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次是玉米和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3左右。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小麦、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万立方米。

(3)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产销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35%。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稻谷秸秆和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燃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0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10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400处,年产秸秆气1.45万立方米。

3.能源作物

按照各类能源作物的生物特性,结合各地发展空间,提出甘蔗、甜高梁、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的发展布局。

(1)甘蔗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等南方5省区的宜蔗地区加大糖能兼用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能糖联产的道路,在不影响糖产量的前提下为燃料乙醇提供必需的原料。

(2)甜高粱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开发推广甜高粱系列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3)木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5省区抓紧引进培育适宜加工乙醇的优质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将单位亩产量由现有的1.3吨左右提高到3~4吨。

(4)甘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扩大甘薯种植面积,不断拉长企业加工转化期。

(5)油菜

万拴“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利用冬闲地,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发展高蓄能油菜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重大工程

围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一)农村沼气工程

1.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到2010年,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以“一池三建”为基本建设单元,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到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使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农业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

依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农业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试、集成等任务,重点建设功能实验室、中试转化基地等,搭建产业化促进平台,推进农业生物质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

2.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加强能源作物的品种选育,以秸秆固化成型和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能源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以现有基层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为载体,加强服务设施与手段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建设村镇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400处和秸秆集中供气站1000处,加强分散的秸秆资源收集机械化和预处理工程技术、装备及机械化工艺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广普及适合大田农作物秸秆收集和预处理要求的机械化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原料储运系统、销售与配送系统等,完善加工设备与设施,同步开发推广配套炉具,为农户提供炊事燃料及取暖用能,提高资源转换效率。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基地

重点在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湖北等省区,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结合发展能源作物产业化,建设一批能源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根据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气候和病虫害等特点,对农作物原原种、原种进行研究开发,引进优良品种,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进行品种试验及良种选育,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此外,开展新型能源作物的筛选工作。

2.能源作物种植示范基地

在能源作物优势区域,按照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冬闲田,发展机械化作业,建设一批甜高梁、薯类、甘蔗、油菜等液体燃料原料基地,主要进行土壤改良,水利、田间道路等设施建设,开展能源作物高效栽培种植示范,并通过“公司+基地”等形式促进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

依托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垦区,利用甜高粱、木薯或甘蔗等非粮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在能够提供生物柴油原料的地区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主要包括能源作物种植基地、原料收集和储运体系建设,生产设备和设施完善等内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由农业部领导为组长的农业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部内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审议重大行动方案,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摸清资源状况是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前提条件。尽快制定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开展能源作物普查工作,摸清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在摸清全国畜禽养殖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及未来供应潜力等进行评价。同时,指导各地编制完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并组织完成全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用户补助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与所得税优惠。对使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炉具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大对种植能源作物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投入力度,对开发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产品收购流通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纳入现有的油品销售体系。此外,尽快完善农业生物质能标准体系,并组织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拓宽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设立农业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农业生物质能建设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国际组织等的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的投入。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大对生物质能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步伐,改变部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落后的现状,力争在未来全球性生物质能多项技术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重点是针对秸秆固化模具磨损快、气化焦油含量高,以及能源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产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秸秆高能效低能耗转化、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转基因技术提供生物质原料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成果转化,作好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启动一批生物质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种植、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争取国家资金倾斜,引导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农户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服务,确保农村沼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农作物秸秆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快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对从事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并引导各地全面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

[1]考虑到河北、辽宁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中部地区各省有较强的区域一致性,故本规划中把其并入中部地区;海南省农村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与湖南、湖北等省相当,沼气发展的自然适宜性也与其基本一致,故此把海南省归入中部地区。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1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2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3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

4 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非粮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因此,相当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了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截至2012年底,土地总流转面积为2.78亿亩,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5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6%,低于全国约68%的平均水平。

5

粮食生产“十连增”,但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124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增幅达39.8%。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净进口超过7000万吨,创历史新高。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的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粮食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刚性上升;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由粮食生产者变为粮食消费者,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即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

工业用粮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工业用粮为4719万吨。到2011年,谷物工业用粮已达8050万吨,增长70.6%。

农民增收“十连快”,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近1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其中非农收入增长幅度占比较大。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从2003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年均增长率达13.07%。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1541元增长到3535元,年均增长9.66%;工资性收入由918元增长到3447元,年均增长15.8%。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3.5%。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

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三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但耕地质量恶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农业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一低”,是有效

6 利用率低。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加剧。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在华南、华东、东南等矿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土壤受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直接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具、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加销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和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过去十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益增加80%以上是靠提高价格。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扩大品种覆盖,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逐步提高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力争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发展的主要途径。按世界粮农组织排序,2011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依靠农业科技支持,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具体可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国12亿亩粮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2/3。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我国旱作耕地近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发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主要是发展良种繁育、粮食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修复计划。应尽快组织相关部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污染区域、污染物类别以及污染程度制定修复计划。其次,突出重点,研究修复技术体系。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全国范围的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把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列为重点

7 工作。再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策和法规。参照德、英等国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防止土壤污染情况恶化,把治理土壤污染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北湖区作为郴州市农业发展的先锋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就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而言,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诸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我区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产品减产现象偶尔发生,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但部分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的缺乏,使部分农产品失去市场活力,这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能力,导致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

二、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制约农民自身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来源不外乎有四个渠道,一是中央、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融资,三是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四就是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面对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庞大缺口,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尽之所能,但远远不够;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优先非农产业,重工轻农;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对农业投入持观望态度,不温不火;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随着政策效应、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的相对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农民就业的空间狭小等因素,农民增收的难

8 度加大,制约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组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我区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角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另外,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全区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趋低,造成农民种粮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收效相对农村较快,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下降,无法满足劳动需求,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六、是农业科技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强化技术推广。但据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多多,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过程中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鉴于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我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对于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我

9 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

二、 我区应继续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抓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时机,优化支农结构,着力改善农业设施。考虑到粮食市场价位相对较高,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发挥的作用有限等情况,重点应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转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补贴项目。

三、我区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长期以来,我区农业波动性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肉蛋市场剧烈波动,与大量农户退出养殖市场,生产能力削弱直接相关。我区补贴农业不但要以粮油等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产品为实施对象,而且还要更加关注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我区惠农政策不但要通过实施低保制度解决农户生活保障问题,而且还要保护小规模农户的生产能力。

四、我区应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调控。针对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波动可能性上升,我区相关监管和调控部门应及时监测。一旦出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苗头,应配套使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将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势头控制好。还要统筹考虑生物能源和粮食安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0

第五篇: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展望

选8)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应大力(优先)发展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展望

一、当前中国能源形势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200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成为除美国外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达31.0%。2003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进口量增长近3倍。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另一方面,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需求剧增,煤炭市场从2003年开始供求关系紧张。电煤的缺口超过了行业警戒线。我国电力缺乏的问题已经引起外商以及产业界的惊慌。2003年有近2000万千瓦的缺口,04年以来不少人口密集的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此外,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压力。2001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16 个。全国的环境形势严峻,生态平衡脆弱,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仍在扩大,大气空气质量持续降低。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占GDP 的3-7%,经济损失极其惊人。

中国目前已面临着严酷的能源形势,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因此,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已迫在眉睫,开发出一种经济适用,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刻不容缓。

二、生物质能简介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水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等。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这些新能源中,我认为当前中国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能。

1、生物质能的定义

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 ),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能的原始能量来源于太阳,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有机物中除矿物燃料以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通常包括木材、及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等。

2、生物质能的优点:

1) 可再生性。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

2) 低污染性。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硫氮化合物较少。生物质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3) 广泛分布性。从理论上讲,只要有阳光照射就能源源不断的产生生物质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质能。

4) 总量丰富。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中国更是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中国理论生物质能资源有50亿吨左右,我国可开发为能源的生物质资源到2010年可达3亿吨。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现阶段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主要为生物废弃物,包括秸秆、薪柴、禽类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

3、生物质能的应用

目前人类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包括直接用作燃料的有农作物的秸秆、薪柴等;间接作为燃料的有农林废弃物、动物粪便、垃圾及藻类等,它们通过微生物作用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也可制造生物炭。但是尚未被人们合理利用,多半直接当薪柴使用,效率低,影响生态环境。现代生物质能的利用是通过生物质的厌氧发酵制取甲烷,用热解法生成燃料气、生物油和生物炭,用生物质制造乙醇和甲醇燃料,以及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能源植物,发展能源农场。

4、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

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等3种途径。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当前改造热效率仅为10%左右的传统烧柴灶,推广效率可达20%-30%的节柴灶这种技术简单、易于推广、效益明显的节能措施,被国家列为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生物质的热化学转换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条件下,使生物质汽化、炭化、热解和催化液化,以生产气态燃料、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技术。

生物质的生物化学转换包括有机物质-沼气转换和有机物质-乙醇转换等。沼气转换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一种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即沼气、乙醇转换是利用糖质、淀粉和纤维素等原料经发酵制成乙醇。

三、中国生物质能发展概况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质能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生物质能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率约130亿立方米,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为50万吨左右,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产量为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利用也极为重视,已连续在四个国家五年计划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户用沼气池、节柴炕灶、薪炭林、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取得了多项优秀成果。

环望全球,美国纽约的斯塔藤垃圾处理站采用湿法处理垃圾,回收沼气,用于发电,同时生产肥料。美国开发出利用纤维素废料生产酒精的技术,建立了1兆瓦的稻壳发电示范工程,年产酒精2500吨。巴西是乙醇燃料开发应用最有特色的国家,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乙醇开发计划,目前乙醇燃料已占该国汽车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

因此,中国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和投资前景都是极为广阔的。

四、发展生物质能对中国的意义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中国农村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

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是农村的主要生活燃料。尽管煤炭等商品能源在农村的使用迅速增加,但生物质能仍占有重要地位。1998年农村生活用能总量3.65亿吨标煤,其中秸秆和薪柴为2.07亿吨标煤,占56.7%。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技术,为农村地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能,能够帮助这些地区脱贫致富。

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优质廉价燃料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需求,生物质能优质化转换利用势在必行。

生物质能高新转换技术不仅能够大大加快实现能源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富裕后对优质能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可在乡镇企业等生产领域中得到应用。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常规能源不可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由于国际上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公约,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这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我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立足于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资源,研究新型转换技术,开发新型能源既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综上所述,对于可再生能源我国应当优先发展生物质能。

上一篇:商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税务人员玩忽职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