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议

2023-01-30

第一篇: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议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7日16 版)

实施“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共北京市委

中央“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北京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抓住“知寻引用”(“知”就是掌握人才需求,“寻”就是发现识别人才,“引”就是引进人才,“用”就是用好人才)四个关键环节,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明显实效。目前,北京地区共有197人入选“千人计划”,其中有34人属于引进和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我们从全市发展所急需的科技、智力和创新要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是主动把握大局,确立引才重点。关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汽车、新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依托投产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引才需求。三是制定专项计划,加强引才指导。及时汇总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印发“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年度专项工作计划。根据2010年度的专项计划,全市共提出529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

二、提高寻才识才水平,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性。我们既注重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不断发现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一是开展以才荐才。广泛联系在京院士、科学家与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等人员,推荐一批具有师承关系、朋友关系、学术合作关系的海外人才,开阔识才选才视野。二是拓展海外联系。与31个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建立了海外联系,并通过联络驻外使领馆和各类同学会、校友会等组织,宣传引才政策,物色合适人选,掌握一批海外人才资源。三是合理认定人才。建立“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组织开展了三批全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和认定工作。

三、健全引才工作体系,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是健全政策体系。2009年6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近期,我们着力研究解决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20项政策性、机制性、服务性问题。三是丰富引才手段。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注重在创业扶持、成果转化、事业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引进的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一是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对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给予重大项目支持经费、发明专利补贴、减免研发用房房租等优惠政策,支持人才攻关尖端技术。二是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了2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办企业3800多家。推动中关村与北大、清华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了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等9条投融资渠道,支持创业企业融资上市,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十百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收入规模在十亿、百亿、千亿元的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山东省委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2003年到2009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8.8万人增加到103.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的 1

比重从不足6%提高到24.6%,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保障水平和支撑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确立高技能人才优先开发的战略地位。我们坚持把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山东半岛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战略抓手,推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快速发展,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数量目前均居全国首位。二是让高技能人才有待遇、有荣誉、有地位,树立良好的职业导向。目前全省已有4100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贴。同时,注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极大地调动了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弘扬“振超精神”,形成人人成才、人人作贡献的社会氛围。

二、适应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围绕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一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人才结构优化升级作支撑。我们把为产业升级培养产业工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进一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二是深化完善校企合作,实现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建设1000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年接纳24万名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三是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

三、着眼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为突破口,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一是创新选拔管理机制,将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摆在同等位置。目前,全省共选拔各级首席技师2199名。二是探索岗位使用机制,使高技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省委、省政府规定,破除职工身份界限,技师、高级技师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大力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合适的科研岗位、工程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发挥作用,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

全面实施人才兴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加强领导,统筹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构建体系,突出重点,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紧扣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需求大的实际,我们着力构建以涉农院校为龙头、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重大人才专项为重要支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投入,每年新增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着力提升实用人才能力素质。

引导涉农院校面向产业办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支持全省涉农学校加快改革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建设精品课程,采取“订单式”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农村人才。目前,全省共有2所农业本科院校、7所农业高职院校和20多所开办了涉农专业的其它本科院校,每年培养农业毕业生近10万人。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3年投资1.4亿元,选拔2万多名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到农业院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

整合资源创建示范基地,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农村人才培训机构分散、实践培养不够、培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对各类涉农培训机构、师资、项目、资金等进行有效整合。

依托重大专项培养带头人,增强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是农村的拔尖人才。我们注

重发挥他们在带动产业发展和整个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带头人培养专项来提升农村人才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千村书记培训工程”,把村干部培养成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统筹城乡,加大支持,有效利用城市科教人才资源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周期过长等现实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来推进,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引领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二是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农村聚集,带动农村科技骨干人才成长。三是实施人才援助计划,支持重点区域人才开发。紧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等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定向培训、委托培养、对口支援和互派挂职等援助形式,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紧缺人才。

三、强化服务,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是基础,用好是根本。我们从健全服务体系入手,激发农村实用人才活力,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制定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20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二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坚持开展全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累计评选表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万多人,其中省级400多人。三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全省共建立市级人才市场17个,县级人才市场99个,逐步形成了以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才资源服务站为网点的辐射农村、贯通城乡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近几年来,江苏省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一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建设人才强省夯实基础。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的“瓶颈”制约。三是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突出培养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去年全省各级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60多亿元。

二、面向创新创业实践招才聚才用才。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以企业为主体广泛集聚人才,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招才引智先行。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改变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传统做法,坚持招才引智先行,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人才先发优势构筑产业先发优势。二是推进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领。三是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用好用活人才。“十一五”以来,全省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20800多项,有55000多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三、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努力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到江苏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使各类人才在江苏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形成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把人才投入、研发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全省13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都出台了引才育才计划,形成了广揽人才、广开才路的局面。

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园区和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打造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目前,全省共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142个、博士后工作站6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2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941万平方米,各级设立创投机构160家,资金管理规模达到300多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达到10亿元。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50条政策,从成果评价、技术入股、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开展“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让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努力使江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强化考评揽英才,为做强做大央企提供人才保证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把中央企业调整到80—100家、培育5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全力推动中央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长到了21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6家增加到了24家。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加快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中央企业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率。国资委坚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企业特点、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中央企业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表率作用。一是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二是突出“四好”班子导向,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将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形成了一套激励企业领导人员崇尚科学发展、专注干事创业的制度,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上台阶、企业发展质量上水平。2009年,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3%,比2003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5.1%。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人才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二、着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断提升人才资源配置科学化水平。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要在未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着力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关键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着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积极探索竞争性选人用人新机制,使人才进退有序、正常更替、合理流动。一是强化市场机制选人,促使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二是着力改革用人机制,使人才队伍永葆生机活力。通过健全退出机制,使企业领导人员进一步增强了“无为则无位”的危机意识,更好地保持了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收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效果。

三、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跨越式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拥有世界一流人才。中央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队,要真正担起重任,必须加快吸引集聚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形成在科技人才上的强大优势。近年来,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一道,以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为抓手,乘政策东风,集优势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力引才聚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世界科技和全球产业制高点。

坚持高端引领,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资委作为落实中央“千人计划”的四大引才平台之一,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着眼于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出用5年时间,在中央企业建设50个以上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500名以上列入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央企业已引进300多名海外人才,其中81人列入中央“千人计划”。今年还将有5家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岗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一流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中央已批准23家中央企业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

新创业基地,其中14家企业在京集中建设未来科技城。在推进人才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围绕用好用活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提供区别于现有科研院所的特殊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他们提供重要岗位和创新团队支撑,让他们有责有职有权,领衔重大科技攻关,充分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党组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的中心。作为科技国家队,我院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作为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选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以“百人计划”为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带动一批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中科院在世界范围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我院组织实施了“百人计划”,面向海内外吸引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经过不懈努力,初步构建了一支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跨世纪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一是坚持严格管理,保证人才引进质量。采取“所自主引进、院择优支持”方式引进人才。研究所根据科技发展目标,自主设岗引进优秀人才,经过创新实践考察,院择优支持,保证了引进人才的质量。至2009年底,通过“百人计划”支持和培养优秀人才共计1846人,其中从海外引进1292人。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事业发展舞台。三是切实保障服务,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百人计划”入选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在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目前已有4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3人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成为“863”项目负责人。

二、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近年来,我院从下放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建立优秀青年人才破格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等方面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力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实行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突出合理使用,让人才各展所能。三是保持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配置。通过改革用人制度,我院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与1998年相比,我院创新人才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9%,正高级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由54岁降低到46岁,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21%,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提高了11%。

三、以“三元”结构工资制为重点,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我院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工作性质和岗位类型,探索形成以“三元”结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工资制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型分配体系,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增强人才激励的针对性。二是注重激发活力,提高人才激励的有效性。我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出成果、出人才”相互促进的可喜态势。自1998年以来,我院有6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有122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伟武博士带领龙芯团队,奋力拼搏、勇于创新,自主研制成功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向2020年,我院将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按照“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要求,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进一步发挥我院科技“火车头”作用,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劳动保障部提出八条措施

推出3年培养50万新技师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部研究提出八项措施,推出3年培养50万新技师计划。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制定和实施贯彻落实的工作措施。劳动保障部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劳动保障系统落实《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贯彻落实。省级和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落实工作责任。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要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与推动职业培训的整体工作相结合,带动职工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青年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结合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实施50万新技师(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要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要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大力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领头人并发挥其作用。

四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实完善现有国家职业标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004年至2006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规模的双提高,在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鉴定数量递增20%,其中新技师数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质量要有切实保证。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并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总结、交流和推行企

业中推行的“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在企业薪酬中充分考虑发挥技能做出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大力推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建立津贴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七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有关企业、培训机构,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组织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技能表彰活动,并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表彰奖励规模扩大一倍,同时授予培养技能人才成绩突出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八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将企业各类人才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指导企业做好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注意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技能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及其他保障福利问题。

第三篇: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今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它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意义,对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就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强调了发展人才事业、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关心和爱护人才提出了重要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对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尤其是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才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效能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些都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历史使命催人奋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随着人才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大大改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亿万人才大军,有信心有能力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

第四篇: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心得体会

第一,开阔视野,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任职的工作力度。就我市市而言,市级机关、区县党政机关在公开招录公务员时,应明确规定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的比例,并逐年上升。特别是涉农、信访、移民、粮食、计生、水利等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我市市级机关应当带头做表率,尤其是政府综合部门、决策部门、涉农部门,应

拿出一定数量的处级职位向区县甚至乡镇领导干部定向选拔,通过干部来源的多元化促进决策科学化。

第二,灵活方式,多渠道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在运用公开选拔、提拔交流、选调和考录等方式选拔基层干部的基础上,更注重考察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不一定会干事。选拔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应在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以考察为主,通过改进考察方式方法,提高识人选人的准确性,以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廉洁状况论优劣。必要时,在条件相近的人员中辅以考试,进行有限竞争。

第三,更新观念,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根据我市市的规划,全市未来5年要选派1万名大学生担任“村官”,但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弃岗离职”现象常有发生,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他们真正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一是要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建立区、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党校分批轮训、到先进村实地学习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情况、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座谈、走访、举办文艺活动、开辟“大学生村官博客”等形式,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二是要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在工资待遇上,确保落实到位。在帮带机制上,建立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部门和乡镇领导结对和村党支部书记帮带等制度,并分批选派他们到重难点岗位轮岗锻炼。三是要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制定到村任职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凡实绩突出的,在入党、评优和公选领导干部、公务员招考等方面优先考虑。

第四,拓宽渠道,实行上级党政机关干部下派的多种形式。可继续采取“三万”计划等有效途径,集中选派、单位选派、对口扶贫选派等多种形式让更多机关干部接受基层锻炼。同时,要加强对挂职干部的跟踪管理,目标考核,让他们真正融入基层一线,并在“赛马”中分出优劣,使他们下得去、上得来、用得好。

第五篇:在全国水利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2011年11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水利人才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治水兴水高潮迭起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回顾总结“十一五”水利人才工作成绩,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重点任务,努力推动水利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刚才,董力同志强调了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刘宁和李国英同志分别宣读了表彰决定,与会领导为水利专家和高技能人才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周英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水利人才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水利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十一五”水利人才工作的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水利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水利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一,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为导向,形成了协调高效的水利人才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提升到水利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科学制定并着力实施“十一五”水利人才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利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施水利人才战略与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水利事业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第二,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发为重点,推进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狠抓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等关键环节,组织实施了“5151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培养遴选了一批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优秀党政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水利领军人才,通过示范引领、延伸辐射、全面带动,一大批优秀水利人才脱颖而出,在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科学研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水利系统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部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工程、地方水利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建设工程等,健全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制度,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学时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干部自主选学。通过创新内容,改进方式,上下联动,示范引领,“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累计培训干部职工310万人次,形成了大规模培训水利干部职工的新格局。

第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营造了有利于各类水利人才健康成长的新环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了水利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了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建立和完善了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了首席专家制度等鼓励人才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

第五,以“三基一化”为载体,在提升水利人才工作效能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不断加强水利人才工作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人事部门基础制度、基础资料建设和工作人员基本功训练,着力推进水利人事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人事劳动教育信息系统和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为代表的水利人事人才工作信息化平台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显著提高了水利人才工作效能,为水利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水利人才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央有关部门精心指导、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水利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正确领导、科学谋划的结果,是各级水利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水利人才工作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部党组向长年奋战在水利人事人才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水利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建设人才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水利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新时期水利人才工作,是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水利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努力开创水利人才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落实“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点水利人才工程项目为龙头,以水利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水利人事人才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以加大人才经费投入为保障,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全面构筑水利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做好新时期水利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完善格局。把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系统上下广泛参与的水利人才工作格局。二是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把服务水利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重工程建设轻人才开发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确立水利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水利行业精神融入水利人才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水利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砥砺品格、锤炼作风、提高本领。四是坚持以用为本,提高效能。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水利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始终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机会和条件,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五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开发。把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解决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问题和培养吸引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摆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水利人才队伍整体协调发展。六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水利人才工作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水利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强人才开发体系建设,为水利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新时期水利人才工作,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确立水利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要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根据“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水利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把人才优先发展体现到水利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一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要从本地区、本单位水利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状况出发,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抓紧制定人才工作的具体目标、实施重点、主要项目和保障措施,确保水利人才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和制度化。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要建立和完善水利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控机制,使水利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始终与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切实增强水利人才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三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要把优先保证水利人才投资作为水利人才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水利人才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保障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四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结合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规划任务分解制度和评估监督机制,形成推动水利人才工作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着力把握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各类水利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要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为抓手,统筹推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着力实施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建设工程。以首席专家、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选拔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二是着力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中高级水利技术人员为重点,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着力实施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为重点,以首席技师选拔培养、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评选表彰为载体,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四是着力实施基层水利人才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工程。以县市水利局长、乡镇水利站所长、基层业务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工人为重点,以万名县市水利局长培训计划等五项人才计划为载体,培养一批适应基层水利发展要求的水利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五是着力实施水利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处级及以上党政干部为重点,以理论武装、领导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强化干部监督为载体,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六是着力实施水利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以经营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适应水利发展新要求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七是着力实施水利院校人才培养推进计划。以共建高校和水利职业院校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水利人才培养质量。八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和西部人才开发对口支援工作。认真落实西部地区水利人才开发对口支援任务,突出抓好水利勘测设计、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政执法等领域急需和紧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西部地区水利人才短缺问题。

第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建全完善水利人才工作机制。推动水利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必须在建立和完善以下五项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为重点,以提高推动水利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健全组织调训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以及干部交流、轮岗和挂职锻炼制度,不断完善水利党政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强化继续教育为手段,不断完善水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健全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考评制度,不断完善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核心,以岗位开发为基础,以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重点,不断完善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二是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以推动水利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突出德才素质要求的水利党政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完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职业道德、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水利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促进优秀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水利企业负责人考核评价办法。三是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完善水利党政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重点,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健全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水利企业负责人选拔和使用制度,把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四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类人才选拔培养项目要向做出实绩和贡献的一线人才倾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按照规定实行破格晋升职称制度;对在水利实际工作和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技能人才,实行提前或越级晋升职业资格制度。探索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机制。完善水利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按照重实绩、重贡献的原则对取得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予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五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的奖励资助制度、工作和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以技术咨询、讲学授课、兼职服务、短期聘用、技术合作、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对引进的人才要充分信任、积极支持、放手使用,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第四,紧密结合水利实际,切实加强水利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部署,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水利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水利干部职工,大力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水利业务知识、岗位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训。二是积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要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把集中培训与挂职学习结合起来,把脱产学习与专业进修结合起来,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制度和自主选学制度,积极推行网络培训、专题讲座、自学读书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拓展培训渠道,进一步满足职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大力提升教育培训效果。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水利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把教育培训与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优表彰等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大规模、全方位、宽领域的教育培训,使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本领显著增强。

三、加强领导,着力营造水利人才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人才工作,强化领导是关键。各级水利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积极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努力推动水利人才工作更好发展。

第一,着力强化水利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水利系统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把党管人才的原则体现到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人才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把水利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执行人才工作各项政策,定期研究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着力抓好重点人才工程,实现水利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协同推进、有机统一。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着力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水利人才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第二,着力抓好水利人才工作的督促落实。要积极创新水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水利人才工作合力。要完善水利人才工作规划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水利整体规划体系,指导和督促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结合各自实际编制人才工作规划,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

第三,着力落实水利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要把人才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经费预算,足额提取水利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要不断拓宽水利人才工作经费渠道,在中央和地方水资源费分成、科研项目等经费中,要按规定优先安排相关的人才培养培训经费,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水平。要统筹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利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要切实加强水利人才工作经费的使用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四,着力营造水利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水利人才工作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中央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深入宣传水利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和人才队伍建设先进经验,积极宣传以水利人才开发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典型做法。要关心优秀水利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改善他们进修学习、医疗保健、居住条件,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做好水利人才表彰奖励工作,在水利系统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见贤思齐、争相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更多优秀水利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同志们,人才工作事关水利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认真落实“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利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心得下一篇:群防群治工作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