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和制度的作用

2022-07-02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规则和制度的作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规则和制度的作用

商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

(待审议)

为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和监督内蒙古商会领导集体的决策行为,增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廉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党的有关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商会实际,制定本规则。

一、 商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实行集体议事,并以会议表决形式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

二、商会议事会议有:理事会、会长办公会、常务副会长办公会、专题办公会议。

三、须经理事会、会长办公会、常务副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

1、学习、贯彻落实常中央、国务院和上级主管部门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和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的意见和措施;

2、员工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纪检监察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的制订、重大违纪案件的处理;

3、商会领导集体成员分工及调整;

4、商会10万元以上的投资或支出;其它须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

四、经秘书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

1、商会秘书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

2、秘书处重大活动的部署和安排;

3、工作计划和总结;

4、财务预、决算及审计,资产的运行管理;

5、员工职工的工资、福利;

6、聘用人员的招聘、调配、辞退及工资福利待遇;

7、其它须由秘书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

五、专题办公会议是指为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某个或几个专项问题而由会长或秘书长主持召开的办公会议。

六、理事会、会长办公会、常务副会长办公会议研究重大问题,按下述程序进行:

1、会前协调。研究重大问题的会议不得搞临时动议。议题应在相关领导集体成员之间作会前协调,然后由领导集体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上会;

2、准备材料。由分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准备规范化的上会材料;

3、提前通知。会议通知(含议题及有关材料)须至少提前1个工作日书面送达应到会人员。确实无法书面送达的,应设法用电话或其它形式通知;

4、充分讨论。会议由主要负责人主持。先由分管领导或相关部门介绍上会材料,然后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时,主要负责人不应先发表意见,须听取其它领导集体成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故未到会的领导集体成员的意见,可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5、逐项表决。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决定可否进入表决程序。意见比较一致时,可进行表决;持赞成与反对意见(含未处置),事后及时向会长到会领导成员的书面意见的人数相近时,可暂缓表决,留待下次会议讨论;

6、会议实行逐项表决。表决一般采用记名形式,须将每位成员的表决意见记录在案,以示负责;

7、决策。商会会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赞成票超过应到会领导集体成员的半数 1 为通过。会长办公会议表决结果作为参考,由会长最后决定;

8、形成文件或纪要。经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应形成文件纪要。

七、专题办公会议的召开由分管领导提请会长决定。会前分管领导应组织有关部门准备好汇报材料。专题办公会议由商会会长主持,先由分管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后,会长充分征求意见作最后决策。

八、议事记录。商会会议、会长办公会议和专题办公会议由秘书处秘书记录,以存档备查。

九、商会重大问题不按本规则形成决定的,应即予以纠正,重新议事。

十、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集体议事及会议表决的,领导集体成员可临时报告。

第二篇:论当前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

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编号:14B00A0001_2 姓 名:田飞

班 级:15级博士

学 号:201511201011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论当前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

田 飞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摘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制度创新可以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引致制度创新,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因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众多。又由于它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制度作为公共物品,是影响技术创新系统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限制着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技术创新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而不是仅靠市场和一些行政手段就能解决的,因而必须建立一套专门的、系统的制度来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制度创新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从而加快技术的发展,同时制度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激励 保障

一、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概念

1.1制度创新

对于制度,人们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制度与组织是完全不同的,制度特指约束人们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等行为的规则总和,组织则指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定决策和管理单位。另一种理解认为,制度的存在方式既表现为规则的集合,又体现为一定形式的组织,并适用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被用来指:(1)一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后一种理解是对制度本质认识的深化。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技术越发达,交易范围及其复杂程度越高,交易费用就越大。如果不消除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便会阻碍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加速,致使经济停滞乃至衰退。相反,即使在技术等物质

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制度的变迁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诺斯在1968年发表的《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对此得出了开拓性的结论: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即使没有先进的设备或技术,也可以刺激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果存在于低效的制度环境中,也同样无法高效率地贡献于经济增长。如果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及“创造新组合”等知识的生产问题,那么制度创新所要改善的便是知识的流动效率。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知识流动是需要成本的,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流动的效率。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提供把交易费用降低到可操作水平程度的法律、秩序,来使与先进技术相关联的生产活动得以运行。制度创新使给定状况的生产力潜能得到释放,并由此实现经济增长。如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促进科研成果的生产;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法,为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扩散提供便利;借助官产学研的协作体系(组织),打破部门、行业分割,把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系统等等。可见,制度创新就是以制度框架的形式提供信息沟通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研究创新个体的博弈规则,以减少所处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

制度创新引致的制度变迁、组织创新可看作是对创新系统结构的优化,是以系统结构的变革,来突现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协同与耦合。制度创新按其建构方式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式制度创新。前者指依靠创新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诱创新主体自主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后者指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的引入来实现。

制度创新由高至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体制创新,囊括了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大学等种种创新个体,该层次的制度建构旨在把政府的政策导引、法律规范的市场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为创新系统内的知识生产、流通与应用创造条件。体制创新对目前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尤其重要。第二层次是市场创新,重在发挥市场的利益机制优势,驱动知识的流动,促使创新扩散,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技术商品的开发—销售—消费的一体化体系。企业的市场创新还可表现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搜寻投资者,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等等。第三层次是组织创新,强调处于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个

体,只有不断以管理创新使创新组织增强在网络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最及时地获取信息,以赢得创新网络中的有利地位,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如企业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产供销流程改革,节约生产成本,占领市场;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布置研究课题,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开发出具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技术等等。简言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内容,它们不是独立的环节,也不是由不同部门分别承担的任务,而是同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美国工商企业和美国经济中根本性的组织改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而且所以发生这种改变,乃是对19世纪中叶开始的,深刻的市场和技术改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1.2技术创新

狭义的技术主要是指工程学涵义上的技术,是具有特定应用目标的手段、方法体系。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任何技术都有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应用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对技术的分类具有广泛影响,其分别为: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即实体性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划、理论),即观念性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和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愿、动机、需要、设想)。可见,技术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总是与认识活动相关联的,而技术活动却与实践紧密相关,是介于科学活动、生产活动之间的具有生产、研究双重性的特殊社会活动;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机器大工业技术体系对原有手工制造业的代替;电力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和表现形态是生产的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们正经历的现代科技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以一大批高新技术为带头技术的综合技术体系的形成,生产方式表现为网络化与柔性化生产特点,技术逐渐代替物质性的投入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至关重要的要素。一般认为,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OECD 在《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对技术创新做出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包括

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二、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制度创新可以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引致制度创新,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产权制度的核心专利制度将技术创新外部性内在化; 科技制度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建设促进并规范创新主体的研发活动; 金融制度对创新活动具有节约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稳定功能的作用。政府应当完善产权制度、科技制度、金融制度,为各创新主体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的运作机制和技术创新系统的保障机制

2.1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的相互作用

诺斯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 即使维持原有的设备或技术,一套高效率的制度,也同样可以促使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财富; 相反,如果制度效率低下,即使使用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不能创造高的效率和财富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一种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比在研发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更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创新效率。创新主体在给定的制度框架内运行,制度实际为各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一个能够有效激励创新,保证创新持续、有效开展的运作机制,它为技术创新系统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安排决定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动力,决定了技术创新和对技术转化的激励水平。

一套好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活动,从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反之,一套不恰当的制度可能使技术创新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遏制其活动,阻碍其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将极大地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开展。随着环境的变化,当现有制度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要求时,就必须调整、变革,用一种新的、更能有效促进创新活动的制度代替原有制度,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技术创新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现有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适应,决定了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果一项制度符合技术创新发展要求,就必然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反之,则会抑制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如果制度不健全,就会阻碍技术创新的步伐,甚至使创新活动停滞不前。所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要有有效的制度安排。

2.2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提供增长来源,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对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这是因为(1)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技术创新使产出在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有利可图。(2)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副产品,技术变迁产生了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活动之凝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交通拥挤只是这场集聚革命中三个更为明显的结果而已,这些负外部效应又必然推动制度的创新。(3)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特别是使信息成本(电报、电话、广播和计算机网络)迅速降低的技术发展,使得一系列旨在改进市场和促进商品流通的制度革新变得有利可图。(4)技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5)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奏,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产业创新。(6)有技术创新,不一定有产业创新。因为,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个别企业的行为,则产业创新则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一个企业行为不一定会扩大为社会行为。

2.3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的均衡分析

技术决定论者凡勃仑与阿里斯认为,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而不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即主张“技术决定论”。凡勃仑的“技术决定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物质环境(技术)决定制度,因为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思想的习惯方式,因而,制度必然随着物质环境技术的变化而变化。(2)物质环境(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是以往过程的产物,同过去的环境相适应,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天天都在变化的环境(技术)。(3)制度具有保守的倾向,除非是出于环境(技术)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

般总是想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在强调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创新的同时,凡勃仑并不否认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定影响。凡勃仑指出,价格体系的发展中所包含的思想习惯跟现代机器技术的兴起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商业制度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新技术在私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基础上的利用。阿里斯的技术决定论比凡勃仑的更为彻底。在阿里斯看来,制度对技术创新只有阻碍作用。阿里斯认为,人类行为本质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具使用或影响生产的技术活动,另一种是强化地位与权威的礼仪活动,即制度。前者是动态的,不断前进的,而后者是静态的、保守的。制度始终是日益进步的变革的障碍。

制度决定论者针锋相对,他们主张制度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和制度对技术创新起决定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诺思指出,对经济增长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创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家拉坦则认为,争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谁决定谁没有什么意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认为,引起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一是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需求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二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供给的转变是由类似的力量形成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社会科学及有关专业的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包括在解决冲突时的技能的提高)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要想真正弄清是技术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技术,这本质上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要追寻逻辑起点或实践上追寻历史起点都是不可能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首先,“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而且在经济增长分析的演变中,两者都经历了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曲折历程。其次,制度和技术都是稀缺性资源,两者的创新都需要费用,且都面临搭便车的问题。再次,“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三、 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激励

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公司企业出现以前,虽然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也因企业发展需要而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但因规模小、责

任无限、资金少和企业寿命受所有者年龄限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能力有限。现代公司制企业却弥补了这一缺陷,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因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避免了因创新风险而出现的创新投资不足,股份制的筹资方式能大规模地聚集和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现代企业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经营规模提高了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担能力。

从实证考察来看,现代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包括明晰且具有激励效应的产权制度、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等等。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己经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人力资本的投入中更注重质的投入,而不是单纯的数量投入,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本给予最有效的激励。现在不少公司制企业都很重视借助产权安排所产生的巨大激励力量,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公司的企业家、发明家山于持有较大股份而保持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极大激励。同时,山于企业组织的不同设一计和规定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方式,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效,因此,需要通过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技术创新组织,在企业内部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起到激发创新动机、鼓励创新行为、形成创新动力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工艺产品等“硬件”的创新,更应该包括深层次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和思维、企业文化等“软件”的创新,为了有效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还有必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创造和学习的氛围,形成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激活力,激发企业内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四、 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保障

4.1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的收益非独占性、收益期晚和不确定性,因此如果不能构建一个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有效的制度安排,人们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来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使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最终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前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1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产权的确立和明晰,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之间建立了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

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决定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在社会收益率的比例,使创新者能得到足够的收益,同时最大限度的增进社会福利。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缺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意识,这不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有效实施不够,违约成本不高,使得盗版、假冒伪劣与专利侵权现象还相当广泛地存在,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这两者的“恶性互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我国的技术创新就会进入坏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活动失去动力和活力。

4.1.2.市场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制度还处于建设中,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许多部门还存在生产和市场的行政性垄断,由于地方保护而造成的市场分割,广泛而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形式的存在,资源和人才还不能充分地自由流动,等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二:(1)企业家选聘和考核制度失效。(2)由于改革不配套导致相当多行业的过度竞争。这两点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障碍。过度竞争是我国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另一重要表现。在充分发育的市场制度下,过度竞争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有序的竞争会使供求达到平衡。我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产业都存在盲目扩张和企业的盲目进入问题,以至于在相当多产业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但企业退出却相当困难,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在退出问题上通常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碍;与此同时,地区分割导致的无效竞争也使得企业普遍能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生存,供求关系无法发挥对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调整机制。企业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缺乏推进技术创新尤其是大规模技术创新的能力。

4.2制度创新保障技术创新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安排的失效。因此,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以制度为突破口,全方位、多层次地完

善各种制度安排,给技术创新以坚实的行为基础和激励支持。

4.2.1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因此,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机构设置方面,建立中央权威、高效、统

一、精简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统一考虑涉及世界贸易规则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以及国际合作,争端解决,信息交流等问题;在专利制度方面,完善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评价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经营保密制度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传播与运用,并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进而推进科技创新。

4.2.2创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风险投资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投入。现阶段,创新资源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又是紧密相联的,不仅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技术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还在于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是一个技术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因而,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市场风险的影响。有创新就会有风险,有风险就可能有损失,如果缺乏创新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转化机制,那么创新资源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创新主体。因此,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实质上仍然是制度的问题,如何创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风险投资体系,已成为创新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根据高风险高报酬的基本规律,建立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应是较好的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取得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利用股票市场的功能也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米尔、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2011,(19). [3]彭宇文.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 [4]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再造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科技技术创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5]白春礼.我国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

[6]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7]孙国瑞.知识产权文化与创新意识[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04-18. [8][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4-105. [9] Solow 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65- 94. [10][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位伊马丁.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何恒远.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三者互动关系研究[J].济南:山东经济,2001,(5):2- 5 [12]王 毅: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 [13]邓 莉: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6.9 [14]贺建军等:科技评价的制度变迁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15]单红梅等:制度创新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科 技与 经 济,2003.3

第三篇:规则有什么作用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设计

刘河中心校赵建国

【学习内容】: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做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离不开规则。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侧重从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的立足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知道应该遵守规则,但对规则的作用不够了解,没有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没有形成规则意识。

【活动主题】规则有什么作用。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知识 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3.能力 熟悉本校生活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

【活动重点】认识不同的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难点】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游戏、课件。

【活动过程】

预习案:

(要让游戏的同学,人人玩得开心、愉快,最主要的是游戏中要有规则!通过游戏激趣,初步感知规则的作用。)

1.观察48页几幅图,这两个同学的想法有没有道理?那么,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__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的规则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学校规则调查表

调查人:

我们找到的规则 规则的作用 违反规则的后果

探究案

1.汇报整理。(从学校扩展到生活中去,课后再继续进行调查,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让我们用今天感受到的好方法,进一步探究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规则的作用。)

让学生拿出学校规则调查表,小组分组讨论后。由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全班同学共同条顺整理,不合理的规则可以改进,通过学生的自我研讨,加深他们对规则的进一步认识。

2.探讨规则的用途。

(1)打开教材第48页,分析课间抢水的后果是什么?应该怎样做?

_

(2)上下楼不靠右行会怎样?

_

(3)出示51页的表,师:根据这个表的提示,小组活动,在校园里观察一下学校制定的这些规则,给这些规则分分类,你发现了哪些方面的规则?这些规则有什么作用? _

3.生活中有没有因为自己或他人没有遵守规则而造成意外伤害的经历呢?

_

【课外探究】

不仅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规则都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保证。我们再分成小组到社会上调查一下吧。

测评案

1.这是我们学校里一个真实的事情。马雪怡同学遇到了难题,你们能帮助她吗?

运动会时,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在跑道旁观看50米决赛。马雪怡同学急着跑过去上厕所。两个小朋友帮她出了两个主意──(1)比赛还没有开始,快点跑过去!(2)绕道快点过去。 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各派一名代表来说一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悟理,在自主探究发展中发展,更安全自信的生活。)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可以保证我们健康、安全、愉快地学习。我们每个人在遵守的同时,也享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帮助我们的好朋友。

3.不仅在学校,在任何地方,都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保证。

【我的疑惑】

【评价】

【设计说明】感与态度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知识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3.能力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整个教学设计旨在遵循教育规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一条主线。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激趣导入,明白游戏中规则的作用;再逐步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学校规则及其作用;最后拓展到社会规则及其作用。教学中教师只进行适当引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在体验、分析、交流、观察中不断完善认识,了解规则的作用,更关键的是要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第四篇:和熟人相处的规则美文摘抄

不要忘记与熟人打招呼。因为是熟人,我们常常忘了与他们打招呼,直到要办事的时候才找熟人,这不是与熟人保持关系的最好方式。记得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常与熟人打招呼,现在有了微信,把你的熟人放在微信圈里互动吧。要记得谢谢熟人。尽管你说谢谢,熟人会说你见外了,但你依然要试图用合适的方式说谢谢与表达谢意,比如你可以说“今天你给我的建议真的让我很受用”,或者是“要没有你的帮忙,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了”。也许你可以不要用“谢”这个字,但你要有感谢这个意识。

记得挂念熟人。熟人很容易被“灯下黑”,因为熟,所以我们不怎么关心他们,反而更关心与我们不熟但又利害相关的人。但不要忘了,有好东西的时候送点儿给熟人;如果有特别的好书可以推荐给熟人;也许最近有场很好的电影,可以请熟人去看;如果有个一起旅行的机会,也可以请熟人的家人一道参与。

不要真把熟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熟人也许会说,我们之间还分啥你我。是的,熟人之间也许不那么计较,但是熟人之间真计较起来也很难看。如果我们平时就注意分得稍微清楚一点儿,熟人之间计较的可能性就小了,所以该还的东西要还,该分的东西要分。

记得在背后说熟人的好话。熟悉以后我们才知道对方的很多短处,可在背后说熟人的坏话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自己熟人的印象,那么尽量思考他们的长处与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听到你背后好话的熟人会成为你更好的朋友。

不要随口答应别人找熟人。你可能因为旅行、学习与其他人相熟,但是最好不要因为别人要通过你找这些人帮忙,就说我与某某某相熟,尤其是为了面子答应去找其实没有深交的人帮忙,在这种情况下人家一般很难帮忙,或者你说了也是让人为难。

第五篇:饭桌上敬酒的规则和顺序礼仪

酒是越喝越厚,几杯酒下去,人和人的关系自然近了好多层。关系近了,自然谈什么都不在话下。初涉职场的新鲜人,在酒桌上遭遇尴尬,于是迎面老板递过来的眼色在所难免。想避免这种不爽吗?提前熟知酒桌潜规则,你游刃职场必修课。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怎么做人啊。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嘛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的原则: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上一篇:挂职干部交流发言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