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现代密码学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北邮现代密码学范文

北邮导师简介

这是我以前到处搜刮来的,自己看看吧。

唐老师是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共,兼职导师,硕士只有两个名额,博士有一个名额, 05年上院线的4个人都要了,06年,竞争比较激烈分比较高,07年上院线的4个,唐老师只有两个名额,要了两个,并且帮另外两个同学调剂到其他导师那里.08年,只有一个报考唐老师的上线,唐老师接受了一个调剂的. 其实所谓的方向,都是遇到什么做什么,并非那么死. 如果跟唐老师读研的话,运营商的各个方向,只要有兴趣,老师都会尽量给你实习的机会. 另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或者出国,唐老师一定会积极鼓励的.

往年:

大宋(含宋梅)老师 350+ 刘杰老师350+ (这些年有刘杰老师偏高 大宋老师走低的趋势)

老邓院长那320(招不满的情况下就另计了,会择优收一些调剂) 张校长(含王卫东老师) 320 新来的刘元安院长(含唐碧华老师)没有往年参考数据,前电院四小龙 分低不了吧 呵呵

新来的继教的老师 没有参考数据 不详 吕奶奶(依每年看情况不详) 光方向(不详)

写在前面的话:整个暑期都泡在北邮人考研版上,发现很多同学对与考研问题不断,但问题的重复率也很高,因此对此稍做整理,方便同学考研解惑,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注:以下问题及其答案大部分都是在版块内搜集的,如有错误欢迎大家纠正

因为北邮院系改革,而且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位,因此报考专业可能出现变化,一切以即将出的09招生简章为准 Q:北邮的研究生报考时给其他学校不一样,要先报导师,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A:08时的计算机,使用的是报导师组(就是选定一个专业方向)的方式。如果考上了,那么复试就是在导师组内复试,调剂也优先考虑组内调剂,不行才会考虑组外调剂。

Q:北邮是否有专业课辅导班?如何报考? A:北邮本校是没有专业课辅导班。所谓的通原辅导班是由外面辅导机构所办。 海文和北邮合作的专业课辅导是李莉,李宗豪讲,是北邮代课老师。但是在下特此声明,命题的老师不会也不可能出来讲课的,这是不允许的。

Q: 该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啊?

A:保研的现在研究 ;考研的在报考前考虑一下,实际加紧联系就在出成绩那段时间了。

Q:请问院系重组对研究生学院有什么影响? A:暂时未知,有消息及时通知

Q:北邮计算机今年复试是不是要上机? A:08头一年上机,明年应该还会有

Q:08年电院分数线是多少?其他学院呢?

A:电院320 信院305 计科300 电子300

Q:非应届毕业生一定要去北邮参加研究生考试么? A:答:不需要,各地有考试点

Q:信息工程院的密码学怎么样,专业课是考高等代数吗? A:信号通原数学都行,只有专业,导师到时候再分配

Q:电信工程院有哪些牛导?

A:在外界看来电院最厉害的是三大牛导 :张平 王文博 杨大成

Q:北邮考研有歧视吗?

A:没有。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老师一律平等对待,好好考好初试。

Q:北邮哪个老师做嵌入式的比较牛? A:邝坚

Q:复试的时候导师主要以什么作参考?导师比较看重什么?比如项目经验,学校?

A:每个导师看中的方面都不一样,无法回答。好好过了初试再去费心复试的问题 Q:在北邮计算机学院高分落榜的概率大不,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A:复试中只要表现不是太差,高分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Q:四六级考试在复试中有没有优势? A:不关心

四、六级成绩,好好复习考研英语;但是过了总比不过强

Q:本科期间挂科,对复试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A:挂科虽然不好,但只要能表现出你现在的实力和决心就可以

Q:用不用提前联系老师? A:初试成绩出来在联系导师

Q:如何联系老师?

A:初试成绩出来后可以email导师;如果想电话联系,建议先问清楚导师的脾气如何。如果是很热心的话,打电话应该没什么问题,老师也可能给你一个不错的答复;反之,打了电话就怕误了大事,因此打电话联系导师慎重。

Q:往届生报名时需要学位证毕业证吗? A:最好带着

Q:介绍下陈建亚导师组? A:外校很多,历年分数较高

Q:介绍下乐光新导师组?

A:外校最喜欢报的一个导师组,历年分数比较高,非常不歧视外校,实验室除了纪红老师都没什么项目,允许出去实习 07年350,360,340要找调剂了

Q:软件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和计科院的计算机专业有什么区别?

A:学位上,只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管哪个院哪个导师,证书确实都是一样的,区别就在导师不同项目不同

Q: 学校的研究生都是三年制吗? A:2年8,9个月

Q:哪里能够找到学校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的介绍? A:研究生院网站

陈建亚导师组大概有四位导师,招生人数应该在15个左右

有自己的实验室,在明光楼八楼 好像不能实习 属于通信网中心 08年招的同学分数基本都在350以上 报的人数比较多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陈晓东,俞俊生老师组

招7个,保了一个,一般过了院线就能复试,主要是研究微波电磁方面的

张平组

保了26个,估计保研的名额招满了,分数嘛,自己看着办

陈建亚老师组

上届招了14个 方向是下一代网络,如感知无线电,应急通信系统 保研情况不明

„„„„ 高锦春老师

去年最高386,最低346,保一个,考7个 和刘元安一个组,无线通信、电磁兼容方向

再说说刘元安老师那边吧

标着是电磁兼容,但是老师现在主要是喜欢宽带无线通信

具体的研究项目之前有人发过贴了,我想说的是实验室共有70多个硕士,30多个博士,所以可以算出每届大概招多少个硕士 目前保研保了7个

高老师不单招,报名的时候就报刘老师,到时候统一分配,而且考分其实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

雷振明老师那边报1到8个学生

陈磊这边可能还招4个,据说已经有报的了,虽然说08招的都是男生,但不是说排女生,只是分不够罢了

景晓军老师这边已经报了一个了

首先是信通院(原电院)的三大牛导 张平老师组

周围没有听到有谁想报或敢报的,今年大家都比较保守啊,欢迎来WTI,项目环境就不用说了,往分高的考,本院的同学不要担心,反正大不了可以调剂,建议搏一下,今年张老师这确定保研的名额是26个,基本招满了,还有不到三十个名额可以考,够多。08年复试线378,不过有一个369的同学也成功进入复试了,秘密就是十月份开始和老师联系,最后水到渠成。07年最低分是348,但是只有他是这样,听说这个同学软件编程很牛,自己做了个很优秀的数据库去推销自己,最后成功了,别的同学都是上了360的,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低。还有就是张老师这组今年只有纪阳老师分出来了,别的都还是一组的,比如田辉老师,所以报名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王文博老师组

今年保研人数15人,今年很火暴,周围巨多人想要考他的,实验室比较偏理论,主要是仿真,08年最低分328吧(大概是这个数),不要被蒙蔽,只有这个是这么低的,别的都380左右或以上,王sir去年预报名太多人了,后来大家被吓着了,都改了志愿,所以王sir没招够,但他不要调剂的,所以就要到这么低的分数了。

杨大成老师组

今年保了14,据了解想要报的同学巨多,是最火爆的了,分数向来是三大牛导中最低的,维持在350左右,但是杨老师曾经放出过话:“还是喜欢本校的学生”以及“我不要女生的,女生不要来了”,所以女生大多不敢报,以致分数较低,他比较看重一个人的数学能力以及你的高中(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是从高中养成的),这点考杨老师的同学们在面试的时候要注意。 -------------------------我是分界线---------------- 以上牛导的研究方向很广,只要是无线方面的,都涉及到,所以不需要考虑个人偏好什么方向的问题,唯一需要的就是分数。接下来是其他各种导师的情况:

郭军老师的模式识别:

四个方向:语音,图像,信检,网管,其中网管的项目最多,都是短期的项目,另外三个方向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也有863的,都是长期项目,实验室明令禁止实习,环境优雅,学习氛围很不错,专业课信号通原同等对待,今年保研名额基本用完,算是比较火的,去年分数算是历年最高的了,也就350(不是很恐怖吧),对了,董远老师也是这个方面的,而且他那边和法国电信联系紧密,研一就能去那里了,老师不喜欢女生,女生就最好不要报了。

王晓湘,王玉良老师组(实验室:主楼1009)

前一个牛,后一个人品很好,绝妙搭配,王玉良老师不排斥信号的,但是王晓湘老师更喜欢考通原的学生,他们今年是第一次一起招生,所以究竟组合如何,很难说,分数都不是非常高,王玉良老师原先是允许出去实习的,但是现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家都不能出去了,所以开始拉项目,王晓湘老师现在手头有一个863的,两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其中一个是和张平老师组一块合作的,总的来说,这个组合挺有前景。

吕铁军老师

单独招生,理论大牛,想搞理论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研究生毕业要求两篇EI检索(PS:这是北邮博士生毕业的要求),博士毕业就要发SCI了,吕老师已经去斯坦福访问去了,为期半年,明年三月回来,想联系的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顾畹仪导师组(三楼,742和736是实验室,710是老师办公室;在主楼还有一个实验室)

004年招取18个考研学生,最低分数297分; 2005年招取21个考研学生,最低分数为340分;

2006年招取14个考研学生,最低分数为377分,招取5个保研学生; 2007年招取15个考研学生,最低分数为302分,招取6个保研学生; 2008年招取10个考研学生,最低分数为333分,招取10个保研学生; 09年,保研名额已经用完,听说报的人也很多,分数低不了,实验室情况就不太清楚了,只是听说“就业很好”,这个没谱。实验室网址:http:///

门爱东老师组

多媒体方向的大牛,大家都很熟悉了,主要是理论研究,关于图像处理方面的,项目不是非常多,分数看报名和考试的情况来定,不过门老师比较喜欢本院的学生,这点外院和外校的同学要注意。

陈建亚老师组

去年招了14个,今年多半不变,分数不低,350左右,目前保研3个,实验室在手项目:一个感知无线电,一个基于四川大地震的应急通信系统的研究,09的研究生去也是做这个,不过现在有刘院士挂名,今后项目质量和数量都有望大大提升啊

网络研究院的„„ 我只知道两个组,因为我是学通信的只关心通信的学生去那边一般干什么,计算机的同学们就不用看了: 孟洛明老师组

主要是做通信软件,今年是第一次可以考通信原理去那边,分数应该不会抬高,组里的一个老师说,他们看重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通信的学生过去刚开始也和大家一样写代码,等到熟悉了这些流程之后,可以开始进行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们比学计算机的同学更了解通信系统的流程)

程时端老师组

不过这好像只是一个方向,他们不是按照导师组招生的,组里的邹老师说主要是看复试时导师组的整体映像,看重学生学习的潜力(当然如果连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都不了解的话,潜力无从谈起),项目常常和诺基亚之类的公司合作,比如去年邹老师和林羽老师一块招生,招了8个。

电子院的俞俊生,陈晓东老师组

陈老师很牛,国际开放实验室主任,现被聘为英国玛丽女王学院的终身教授,发表的论文„„实在太多了,主要是电磁场方向,面试的时候会问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的东西,别什么都答不上来,一般过了院线能复试,但并不代表都会招,去年刷了个378的。

----------------------分界线-------------------- 好了,不想打了,太多受不了,一些单招的导师就不要在论坛问了,外校的直接发邮件联系老师,本校的直接去找,这样考试之前跟老师打声招呼到时候只要分数不太差,都能上(这条仅限与本校学生)

还有,专业课能考信号的别考通原,比如信息安全,模式识别,宽广电信,别的就不要考信号了,写着能考也别考,老师一般不喜欢的,尤其是研究通信方面的老师。

信号考试究竟容易到什么程度:

08年一个考过的说考研指导(黄书)上有五十分以上的原题,所以,提前三十分钟做完在那没有事情干了,07年是唯一一次不照常理出牌的(居然所有的题都是没见过的)„„06年的题目则几乎是05的翻版,连数据都不变,只是问法变了一下,汗,总之,历年真题+考研指导,没说的,只要智商不太低,就能考好。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二篇:北邮全校导师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周炯槃 教授

周炯槃,男,192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硕士;曾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教授,北邮无线系教授、系副主任、科研所所长、信息系主任;现任北邮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负责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完成多部理论专著,并多次获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从事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理论、移动通信与通信网等;科研经费充足;毕业生去向:出国、直博、国内外著名公司及教学科研单位。

徐大雄 教授

徐大雄,28年生,51年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北邮任教44余年,现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院士。招收博士生的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招收硕士生的专业为光学;研究方向,均为信息光学及其在通信和防伪方面的应用;目前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博士基金等7万元。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

林金桐 教授

林金桐,男,籍贯江苏丹阳,1946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1981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1990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光通信工程、高速光通信系统、宽带光纤接入网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光通信前沿课题组学术带头人。

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门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培养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谋就高薪职位。

任晓敏 教授

任晓敏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技术和通信光电子学。近期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与器件技术上。

钟义信 教授

钟义信教授目前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收博士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面向Internet的智能信息处理(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文献摘要高性能机器翻译等等)、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如基于内容的网络信息安全等)、智能信息网络、信息科学基本理论、信息学-知识论-智能一体化研究。在上述领域或得了信息产业部高等级科技进步奖。已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从事Internet及各种网络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国外如Intel公司、国内如首都信息发展公司等。

宋俊德 教授

· 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电子工程学院荣誉博士,赴美高级访问学者,Ericsson特聘教授。

· 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未来通信研究(3G,RRC,FTR),移动互联网,CTI技术与下一代电子商务平台。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ERICSSON,DIALOGIC,GC-TECH),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

· 毕业生去向:留学或留国内创业(1:2),国外跨国公司。 · 研究机构:国内大型通信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 · 提供研究生助学金或企业奖学金(用于学费和生活费)人数:15名以上。

郭军 教授

郭军,1959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学士、硕士,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博士。博士招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招生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从事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网络管理与控制等研究。承担国家86

3、信息产业部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充足。近年研究生去向:直博、北京NOKIA、北京华为、广东移动局、出国。

杨义先 教授

杨义先,1986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电子与通信系统博士学位。现在为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承担并完成了几十项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奖励(如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共有三个招生专业:

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应用基础研究,电子商务安全平台研究,信息伪装与数字水印研究。

二、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与英特网的安全内核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技术。

三、应用数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基础理论,信息隐慝技术与理论。

张平 教授

博士生导师,在西北大学获物理专业学士学位, 西北工业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韩国通信研究开发院个人通信实验室进行 CDMA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博士后研究。

张平教授从事CDMA和第三代W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张平教授现在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总体组”(C3G)的常务委员,中国无线通信标准(CWTS)的高级顾问,北邮-威盛通信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工作。目前承担了国家863攻关项目,同时承担了与诺基亚、爱立信、国内的华为、中兴等公司合作的项目研发。

已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移动通信技术公司工作。

丁炜 教授

丁炜,男,1935年出生,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负责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邮电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六项,获邮电部

二、三等奖、北京市

二、三等奖六项,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接入理论和技术,现负责两个重大项目,经费充足,能提供研究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参加重大项目研究的机会,能提供助研岗位20余个,过去指导的研究生100%就业,去向一般在研究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外企和学校等。

雷振明 教授

雷振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ATM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指导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科研方向:宽带通信与ATM/IP研究。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千兆比路由器研制;B-ISDN技术研究与现场实验;高速信息网的网络实验平台等。每年指导十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朱祥华 教授

朱祥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5月6日生,1957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间,1979年11月-----1981年12月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1988年8月-----1989年8月作为高级管理发展项目(SMDP)成员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考察及实践。

1985年7月-----1989年12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及学术工作。1989年12月-----1998年3月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1985年 3 月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研究方向:信息网及多媒体通信。在各种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

1. “基于ATM及IP网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系统研究”(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配合项目) 50万元 2. “多种终端电码防伪系统” 100万元

3. “IP网多媒体通信端到端服务质量及媒体同步算法的研究“ 1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电信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系统“ 40万元

吕英华 教授

吕英华教授,男,44年7月11日生。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68年到大连通信电缆厂,质量管理工程师。78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81年获硕士、88年获博士学位。

91年1月赴美国SYRACUSE大学和美国东北部并行结构中心(NPAC)

进行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和并行计算技术研究,93年回国。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邮电高校(英文)学报》

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

传导干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雷电与脉冲委员会、生物医电委员会委员、 电波科学学报编委、IEEE高级会员。 研究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ATM接入设备、计算机安全、通信网络布线、 生物医学电子学、远程医疗监护等。 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6个项目, 其中"核爆电磁脉冲对专用电缆的影响的计算和测试的研究"作为子项目。 1994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加科研多项。在IEEE Trans.、《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邮电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专著5部。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96年获北京邮电大学个人先进奖。现从事项目有:八六三项目“实用化的ATM用户接入设备”,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00万;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电磁兼容的电磁场理论与关键技术”,总经费90万,主要成员;企业合作项目“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数据交换平台”,总经费260万,主要成员。

杨放春 教授

杨放春:男,1957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1. 通信软件 2.智能网

科研:

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邮电部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成果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21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累计科研经费2316万元人民币。在智能网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成果的两个型号系统分别荣获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9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1.智能网与Internet网的综合技术;2.未来开放的综合的智能化网络平台技术;3.业务工程。

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9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生5人。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本。预计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生3人。

成果转化:任北京正方兴通信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两年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已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智能网系统应用于中国电信的二十多个省级智能网的建设。目前正方兴通信技术研究所以及在所拥有的国内三家合资公司和国外一家合资公司中的总资产折合人民币约3560万元,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孟洛明 教授

孟洛明,博士生导师,国家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一直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6次;主持和参加主持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主持3项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可提供3-5人研究生助研岗位。

舒华英 教授

舒华英,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目前主要进行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及IP及其网络管理方面和知识创新、决策管理咨询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有IP电话系统集成、Internet网络有关软件开发、企业科研创新等,可支配经费约100万。可提供助研岗位6人。已毕业的研究生都就业于通信行业及中外合资的IT业。

余重秀 教授

余重秀,46年生,69年北邮学院无线系毕业,在北邮任教30多年,现任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招收博士生的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物理电子学,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为光波技术与光通信,目前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5万元,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

吴伟陵 教授

张杰,男,29岁,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专业辅修学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至今。目前研究方向为光传送网络、WDM光传输系统、IP over WDM技术。长期从事超高速光纤通信、宽带光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陈俊亮, 教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博士导师。他一直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曾主持纠错编码在数据通信中的研究与开发,程控交换的研究,参与DS-2000与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等。九十年代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网,交换技术,通信软件,容错计算技术等。目前承担的项目经费总计约150万。

廖建新,1965年生,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负责多项国家级、部级课题,已发表专著2本、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研项目经费达400多万元。在国内最早从事移动智能网技术研究并主持产品开发,研制成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移动智能网CMIN02系统。该产品已在多个省商用。研究方向为移动智能网及宽带IP智能网的研发及产品化。

杨放春,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部委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通过技术转让以及合资合作等形式已将自主开发的智能网系统应用于二十多个省级智能网的建设。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有宽带IP网智能业务平台、软交换及应用服务器技术、开放的业务生成环境及业务工程理论和方法。目前在读研究生36人。

程时端,教授,女,博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多项获奖。申请了5项国际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宽带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包括ATM和IP网的性能分析、流量控制、QoS技术、路由算法;网络安全技术与实现;ATM和IP网络支持话音通信的技术;IP网和智能网的互通技术等.

詹舒波,副教授,博士,1996-199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参加并主持多项国家级部委级项目,是国家863项目智能网研制中SmS,IP的主研人员,并在2001荣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在智能网业务成果转换方面取得重大成绩。

隆克平,副教授,男。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译著2部、专利申请4项。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路由器的排队和调度策略、移动IP技术等,能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

金跃辉,副教授,女,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北邮-诺基亚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因特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TCP/IP协议及改进机制,IP网的性能分析与仿真,移动IP等。

王文东,男,教授。先后主持或承担十余项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指导研究生近20人,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高速网络和因特网通信协议,包括实时多媒体业务控制信令,网络安全技术,光网络上IP业务的控制信令等。

卢美莲,女,副教授。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奖。发表论文9篇,指导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主要研究通信网与因特网的结合技术,下一代因特网支持实时多媒体业务的通信协议、性能及安全机制。

杨正球,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亓峰,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雷友旬,网络管理研究中心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从事网络管理和通信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次,目前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李怀诚,教授,男,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网网管、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近年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北京市、邮电部奖项2项,编写教材两部,论文20多篇。

李文生,副教授, 女,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及通信软件、数据库系统、CRM等。曾主持开发过多项科研项目并投入使用。目前在研的主要是多媒体通信、网络管理、CRM等方向的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可以为学生提供助研工作岗位。

马华东,教授, 男,博士,1999-2000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系统、网络软件与电子商务系统软件, 主要在研项目包括纵向项目3项,横向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充足。

刘辰,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招生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1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开发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孟祥武,副教授,男,博士, 目前,从事网络软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内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过3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教材2部。

刘晓鸿,副教授,男,博士,专业方向分别为计算机图形学(硕士)、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专业。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在于通信软件的开发如CDMA等和GIS系统及其应用;实时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模式识别如语言识别等。

叶文,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软件、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控制、移动数据增值业务。曾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事第二代和第三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承担多项横向和纵向项目。

高文昌,教授,男,主要从事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主持设计完成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铁路智能长途人工台,军用智能人工话务系统通过了部级鉴定,目前主要进行CDMA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充足。

宋茂强,教授,男,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信软件与互联网技术,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3G移动通信软件的研发工作,经费充足。

卞佳丽,副教授(女),北邮-海高通信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电信交换和宽带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参加过十多个项目并多次获奖。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PRI综合接入系统"、"国家海洋局通信卫星监控系统"等,经费充足。

白中英,教授,男,现任北邮计算机学院体系结构中心责任教授。在从事多年科研工作中,曾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级奖励5项。他写的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一项,并有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目前承担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经费充足。

周锋,副教授,男,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通信软件及协议,移动通信系统和实时嵌入式系统等。主要的科研成果包括进口程控交换机脱机故障诊断系统、程控交换机No.7信令系统软件和CDMA基站子系统软件的研制。在研项目为CDMA基站子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邝坚,副教授(男),现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Motorola-北邮计算机网络通信联合实验室主任,多年从事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曾主持十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E1MUX接入系统"、"国家海洋局通信卫星监控系统"等,经费充足。

徐六通,男,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目前在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方面承担了多项对外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王柏,女,博士,教授,作为主研人员参加过多期国家863智能网项目并两次获奖。曾主持过4项国际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当前研究领域:分布计算技术;电信网与因特网互联技术;电信软件体系结构。科研经费充足。

何拥军,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TMN与电信业务智能;Call Center运营与管理;电信业务运营环境与支撑系统体系。在IT领域,曾从事过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课题。目前,主要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方面的研发项目,项目经费充足。

张雷,男,副教授,计算机学院通信软件工程中心责任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过多项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与国内电信运营商及瑞典爱立信公司合作,承担了多项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经费充足。

吴建林,男,博士,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与通信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负责过电信局数据仓库、移动通信综合营业、业务智能(BI)等多项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费充足。

马跃,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责任教授。我中心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开发环境,与多家银行、计算机网络公司以及部队等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已开发出多种网络实用产品。本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及其软件开发、移动IP网等。

徐塞虹,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副教授。我中心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开发环境, 与多家银行、计算机网络公司以及部队等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已开发出多种网络实用产品。本人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及其软件开发、移动IP网等。

高锡武,教授,男,从事专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及分布式数据库理论及设计研究课题: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路由器的软件、硬件设计与实现;因特网IP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杨俊,男,1964年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研究中心副教授,特长是计算机软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从事CTI和IDC方面的研究。

梁雄健,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大代表,管理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信产部电信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邮政局科技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ITC顾问委员会委员,丹麦理工大学顾问教授。负责和主持研究过中外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个,多项获优秀成果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近年科研经费累计百余万。获奖专著十余部,优秀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领域:通信管理与网络优化,通信企业组织与管理等。

舒华英,教授,博导,BKR中心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协会理事,国家邮政局科技委委员。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系统,通信网优化规划。目前进行宽带IP网管、计费,ERP、CRM系统集成、知识创新等研究,经费充足。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IP电话技术及其应用》等多部专著。主持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攻关、国家科委、省部级和通信企业的科研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吕廷杰,教授,博导,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运筹学会理事,北京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高教协会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邮政科技委委员,国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推介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互联网学会高级顾问。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有《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多部专箸和译箸以及国内外学术论文数十篇,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部级重大课题研究。 忻展红,教授,博导,中国运筹学会会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大规模系统仿真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英国Lancaster大学运筹学客座研究员。著有《系统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等三篇专著和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近年科研经费累计80余万元,主要研究:通信网规划与优化,智能算法应用,系统模拟,通信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等,并在这些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和知名度。 林齐宁,教授,博士,曾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和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完成国家863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现承担 "数据挖掘技术和通信网故障诊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研。目前主要从事系统工程在管理中的应用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杨海荣,教授,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北邮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负责邮电部、国家邮政局及通信企业各种科研10多项,其中曾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现承担国家邮政局"中国加入WTO后,邮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等科研。

唐守廉,教授,负责多项国家、信产部及企业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电信管制、电信计费、电信营销、电信MIS设计和企业形象、用户满意度、十五规划等;二部专著和大量论文;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香港"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

杨瑞桢,经济管理院资深教授,长期从事电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国家、信息产业部及IT企业有关电信资费、电信发展规划、企业形象设计等研究项目,多次获得部科技进步奖。

曾剑秋,教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电信产业技术经济与战略研究。出版包括《超常策略》等专著、译著十二部,在国内外发表"中国电信产业战略与政策"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十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阚凯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兼信产部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太平洋贝尔公司战略技术评价部经理、中国通信卫星公司特别顾问、邮电部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银行电信政策和发展战略顾问。研究方向为信息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拟聘用助研5名。

张彬,博士,副教授。从事电信组织管理、通信经济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加关于电信网路可靠性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品开发及市场预测等多项科研,曾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研究领域:电信网路与业务优化组织和信息管理等。 苑春荟,副教授。从事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以及两项高新技术企业咨询项目,曾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经济分析与运营管理、电信产业发展政策与行业管制、IT物流管理。

柏琳,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已负责参加了包括国家863计划、信息产业部重大科研项目在内的十余项科研项目,曾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承担信产部和企业科研项目。

张爱华,副教授。从事通信企业与通信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和参与多项部级或邮电企业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通信运营企业市场信息采集与预测,综合统计信息应用于决策支持,现代通信企业测评与管理等。

万岩,副教授,英国普茨茅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电信行业的监管。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科研,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

彭晓峰,副教授,在读日本神户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会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参与或主研多项邮电部、世界银行的科研项目。目前主要研究领域:电信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

吴洪,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通信经济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学、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教学与科研。承担过多项部级或邮电企业的研究课题;翻译出版4部经济、金融方面的译著,并发表10余篇学术及科研论文。

黄秀清,副教授。主要从事通信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应用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世界邮政金融发展研究;电信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互联网成本测算及定价研究;网间互联成本测算及定价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

苏静,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知识产权保护和现代公司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竞争理论与现代公司制度、技术创新管理。目前,正致力于研究电子商务与网络行为规制。

胡桃,副教授,从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筹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现在北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致力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资源规划与业务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赵蔚,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优化,决策分析,决策支持系统,通信市场预测及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承担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张翼,副教授,在读博士,曾参与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ATM总体技术研究"、参与了国家科委"电子商务对策研究"项目,以及多个城市的邮电发展规划。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邮电系统规划和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政和应用;电子商务等。

代根兴,副教授,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知识信息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研究,先后出版著作6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以及"数字图书馆应用技术研究"。

胡正名,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

八、第九两届的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信号分析、编码密码理论和应用数学方法及其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沃尔什编码、码结构、等重码和并元理论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成果,先后获得邮电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次。目前承担着国家973科研项目"非数学密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拥有科研经费90万,可以提供足够的助研岗位。

杨义先,男,40岁,198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杨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拥有众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比如: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经费相当充足。到目前为止,杨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已经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大奖二十余项。杨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几乎能够为所有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助研或类似的岗位,使学生能够在学期间既学到不少高科技本领,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

胡正名,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

八、第九两届的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信号分析、编码密码理论和应用数学方法及其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沃尔什编码、码结构、等重码和并元理论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成果,先后获得邮电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次。目前承担着国家973科研项目"非数学密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拥有科研经费90万,可以提供足够的助研岗位。

郭军,男,1959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学士、硕士,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博士。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招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招生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从事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研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充足,可为多名研究生提供助研岗位。近年研究生主要去向:直博、北京NOKIA、大唐电信、北京华为、广东移动局、出国。

雷振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ATM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指导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科研方向:宽带通信与ATM/IP研究。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包括:千兆比路由器研制;高速信息网的网络实验平台等。每年指导十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钟义信:教授,博导,长期从事通信理论、信息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上述领域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论文300多篇。目前负责包括国家级、部级和企业合作等多个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是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Governor of 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Council

IEE Fellow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副主编、电子学报副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执行委员及其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和秘书长。

李鹏飞,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广播工程系并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东南麻省大学做访问学者。李鹏飞教授现为信息工程学院多媒体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带多媒体通信、现代远程教育、数字音视技术、数字社区与宽带接入等。李鹏飞教授目前承担着原邮电部的远程教育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李学明,副教授1969年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92到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北方交通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1999年到北京邮电信息工程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图像处理、Internet上的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多媒体信息检索、远程教育等。目前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EI检索。

李忠献,男,1964年11月生,密码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密码学、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多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现在李中献博士是杨义先教授课题组中的骨干。该课题组几乎能够为所有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助研或类似的岗位,使学生能够在学期间既学到不少高科技本领,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 林家儒,教授,1987年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1994年毕业于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从事数字移动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国家及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包括宽带CDMA、通信系统、无线Internet、信息与编码等。

罗群,女,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信息科学教研中心行政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代数方法在通信中的应用,完成了邮电部项目和北京邮电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目前参与了国家"973"项目。所在课题组可以提供足够的助研岗位。

陆传赉,教授,1964年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信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教研中心工作。从事概率论及其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及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科研,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新的编码理论子课题研究。

钮心忻,女,1963年10月生,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移动通信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信息产业部项目等),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科研成果获得一项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和教育部骨干教师项目等,科研经费充足。所在课题组可以提供足够的助研岗位。

阮传概,教授,1937年生,195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从事专业为应用数学,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已完成科研项目有:"神经网络在通信网中的应用","应用于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号处理及神经网络模型"等。目前从事的科研项目为"算法复杂性研究",科研经费3万元。

盛立东,男,1965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广播通信工程系。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图像分会理事。从事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邮电通信中的应用、网络专家系统与智能化通信网络管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处理系统。承担多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毕业生可以出国,到外企、邮电通信企业工作。

孙惠泉,教授,1958-196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微分方程专门化),毕业后即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工作至今。1980-1982年公派赴加拿大进修,先后在Montreal大学数学研究所及Mcgill大学计算机系学习、研究图论及计算机科学。回国后长年从事图论、网络及算法复杂性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在加期间与两位博士后一起在(美)离散数学杂志上发表的图论文章,及回国后个人在数学物理学报、数学年刊、通信学报等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图论、网络及算法复杂性方面的文章。目前从事的科研项目为"算法复杂性研究",科研经费3万元。

田宝玉,男,1946年8月生,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81年北邮信息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数字移动通信与移动因特网、信源与信道编码;参加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生去向:外资或中资通信公司。 王小捷,副教授,1998年10月从北邮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一直从事面向Internet的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检索和知识挖掘。目前负责包括国家级、部级和企业合作等多个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

续大我: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理论、数字扩频通信、码分多址(CDMA)技术等。现承担某公司的科研项目"码分多址(CDMA)扩频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

赵振纲,多年从事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和高速实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成果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研究项目涉及有线,无线通信及信令处理.年均科研经费20万以上.可提供助研岗位6个.现研究项目为软件无线电和语音压缩技术.

徐大雄,男,教授,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兼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等。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光学工程;研究方向为信息光学及其在通信和防伪方面的应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 余重秀,女,教授,1969年北邮学院无线系毕业,博士生导师,光电子与光波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光电子·激光》杂志编辑等。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与光波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学非线性等。目前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年毕业生在国外、国内外企及电信部门工作。

沈树群,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从事光电信号自动识别和图象处理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学校级和横项科研项目九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与信号识别。近年毕业生大多在外企及国内电信部门工作。

王葵如,女,副教授,1990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现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招生专业为光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电技术、光CDMA等;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任建华,男,副教授,1954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光学及光电子器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完成国家863和邮电部的若干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激光器、放大器、光纤光栅滤波器及色散补偿器等方面的研究。 刘杰,男,教授,法国国立电信大学博士,现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目前主要从事电信网络管理、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移动SIM卡及混沌理论的研究开发工作。所领导的实验室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完善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为研究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

范春晓,女,副教授,硕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及通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信网络管理、计算机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等。所在研究室每年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为研究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

沙跃家,男,教授级高工,现任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副总经理,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先后从事光纤通信、ISDN等领域的厂家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移动通信的网络演进、GPRS及3G对现有GSM的影响、IP技术对SDH技术的影响等,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林彬生,男,教授,1988年获中科院博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先后在Corel,Sun Micro--System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电子商务、Java应用及PKI技术的研究。

宋俊德,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电子工程学院荣誉博士,赴美高级访问学者,Ericsson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未来通信研究(3G,4G),移动互联网,CTI(含CRM)技术与下一代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毕业生去向:留学、外企、国内大中型通信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提供研究生助学金或企业奖学金人数:10名以上。

吴伟明,女,教授,招生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网络管理与应用;通信电路与系统;宽带网络及宽带接入管理等。已有相关方向以及企业等科研项目,研究课题紧密结合通信领域的需要及通信技术的发展。

侯春萍,女,副教授,1998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个人通信及数字图象处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期的主要研究课题涉及WAP、GPRS、第三代以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上官右黎,女,副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多年来一直从事电路与信号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致力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开发,领导"飞鱼"软件工作室研制并完善"电路分析教学软件系列"。

吕玉琴,女,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致力于通信软件研究、应用潜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和对智能化信息终端设备的研究。领导的PTI科研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为二年级研究生提供半额或全额奖学金。

张垦,男,高工,瑞典皇家大学博士;现任爱立信公司CTO技术副总裁,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招生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互联网,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张矩,男,博士学位,高工,现任Gctech公司CTO技术副总裁,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招生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Internet安全认证及CTI技术,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高强,男,博士学位,高工,现任IVT公司CTO技术负责人,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招生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蓝芽软件技术。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袁光林,男,硕士学位,高工,现任公司电信部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招生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集成技术、电信增值系统等。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张英海,男,硕士学位,教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网络通信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领导"北邮--飞通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具有充足的研究经费。

宋 梅,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系统EDA,CTI技术及未来通信研究。项目来源:参加宋俊德教授的科研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研究开发项目。毕业生去向:外企。研究生助学金:学校公费奖学金名额2名。

费铸增,男,副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通信理论专业。多年来一直从事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CDMA的数据传输,移动通信技术与智能系统等。

赵荣华,男,教授,现任电子工程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光通信及光电检测;目前致力于短程光通信(用于智能运输系统、家庭网、特种局域网等)、光通信网络中的监测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对工作有成效的学生给予奖学金。

邓中亮,男,1965年生,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科研项目近二十项,科研成果十余项,1997年获第46届世界尤里卡发明奖金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有两项成果均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论文六十余篇,专著《非圆零件车削加工技术》56万字;译著40万字。主要在研项目:智能CAD/CAM、虚拟现实环境、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

章继高 博士(教授) 80余篇论文在美国IEEE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奖、美国AMP公司颁发的"杰出成果奖"和波兰Wroclaw技术大学的"突出成果奖"等。

廖启征,男,1947年生,教授,博士,198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国际机器与机构学理论委员会委员。1986年解决空间7R机构位移分析问题,主持的科研项目:"空间机构位移分析"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参加的科研项目:"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正解",解决了4-6并联机构位置的正解,该项目获得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孙百生,教授,博士,1951年生,参加或主持过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动态分析与电接触故障机理等多个领域从事过研究。现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电接触故障机理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智能传感技术,控制理论与自动化装置等。

时良平,教授,任中国通信学会邮政通信委员、国家邮政局科技委员。编著的"邮政机械设计"、"邮政技术设备与管理"分别获原邮电部优秀教材奖和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有多项研究成果和专利,其中一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状,六项获原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两项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

万江文,出生于1963年3月。博士后。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国际(日本)合作科研项目等。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智能微机电系统技术,电接触理论与机电元件可靠性,微机电系统(MEMS)。

周晓光 ,1957年生,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分会理事。完成了30余项国家等部门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三项。教材和专著2篇。现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

周慧玲,女,副教授, 1965年生。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近几年承担了部、市级科研项目近十多项,发表文章6余篇,编著出版了《Internet应用指南》一书。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超高速加工中的加工工艺研究,机电控制与检测等。

杨军,1962年生,副教授,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获北京邮电大学观摩比赛二等奖、优秀教师。专业研究方向:机电控制与自动化、检测技术、总线技术与应用及自动控制。目前主要内容:研究与开发基于总线技术的多坐标、多自由度的运动伺服控制系统。

许良军, 博士,副教授。讲授3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有:"机电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线性振动","材料的力学性质","机电元件设计技术"等。科研方向:电接触理论及机电元件,机电系统动态分析,检测技术,振动理论及应用,实验模态分析,机电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等。

刘晓平,男,1965年生,副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1994年3月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系作访问学者。近几年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部科研项目及与澳门大学的合作项目等。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与仿真技术、机器人系统动态检测、智能控制技术、系统辨识、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机械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机械动态设计》与《叶轮机振动模态分析理论及数值方法》两本书。已毕业的研究生基本都从事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朱祥华,男,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及电信资源管理网。曾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并作为高级管理发展项目(SMDP)成员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考察及实践。在各种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丁炜,男,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接入理论和技术。曾负责国家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邮电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八项。获邮电部

二、三等奖、北京市

二、三等奖六项,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现负责两个重大项目,经费充足,并与美国Inter公司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研究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参加重大项目研究的机会,且能提供助研岗位20余个。过去指导培养的研究生100%就业,去向一般在研究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外企和学校等。

吕英华,男,北京大学毕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SYRACUSE大学和美国东北部并行结构中心(NPAC)进行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和并行计算技术研究。现任《中国邮电高校(英文)学报》主编、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等五个委员会中任副主任等职务、IEEE高级会员。研究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无线接入、计算机网络安全、生物医学电子学等。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合作专著6部。

周继成,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毕业,教授,1989-1990年在美国OHIO大学的E&E系从事数据通信和神经网络的进修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现有部级和校级项目各一项,资金有50余万元。发表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的论文几十篇。培养研究生几十名,它们毕业后的去向有出国学习和工作;外企公司和国内大公司;信息产业部的研究单位等。

陈德荣,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毕业,教授。目前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无线宽带接入。主讲GSM系统及CDMA课程。曾编写出版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通信新技术续篇》、《移动通信技术》等书。

马自卫,男,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研究员。1989-1990在美国OHIO等大学研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以及基于Internet网上的多层应用结构及组件技术的应用。先后主持开发和实现了现代电子图书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管理系统、Internet网上数据库应用系统等,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现任北邮电信特聘教授和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温向明,男,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教授。研究方向为IP 及路由网技术、IP OVER SDH /DWDM和光传送网等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国家863项目"宽带光纤用户网总体技术研究",得到国家科委专家好评。另外,"我国接入网发展战略的研究"、"V5接口用户接入系统的监控技术研究"、"邮电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已通过鉴定。目前,指导的在校研究生共有8人,课题生5人,课程生3人。2002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10人。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出国学习或工作及国内外著名大公司等。

曾志民,男,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在的研究方向为多媒体通信、宽带网络技术。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北京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发表了论文数篇,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主持、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主要负责教育部"宽带非对称业务传输的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扩频蜂窝低速率视频通信系统的研究"项目的研究开发。

郭志刚,男,长期从事光纤传输和光接入技术及宽带接入网网管的教学、科研工作。前后承担过国家86

3、原邮电部等纵向重点科研项目,以及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项横向项目。已毕业的研究生受到企业的期待,均入围国内外知名IT产业。

袁超伟,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CTI、WCDMA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电信网发展规划等。先后得到国家自然基金等8项科研项目资助,目前科研课题3项。

武穆清,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毕业,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及信令网的研究工作。现研究方向为通信领域中ATM、IP与B-ISDN。参加过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建设ISDN模型试验网"的研究;研制成功了"2B+D基本接入第一类网络终端设备(NT1)";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实用化ATM用户接入设备"的研制;与东方通信的横向研究项目"支持第三代移动的高速数据交换平台"项目等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寿国础,男,作为项目主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通信技术主题和光电子技术主题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信息产业部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十余篇。通过多年工作,形成了由教师、工程师和研究生组成的20余人的研究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有4人,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研究课题包括宽带接入网技术、V5/VB5接口技术、网络测试技术以及网络监测管理技术,并与企业合作推进相关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目前承担国家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工作条件良好,热忱欢迎优秀人才加盟。 胡怡红,女,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毕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宽带接入技术、接入网网管和监测等。近年来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九五"攻关项目,有"FSN全业务接入系统"、"具有V5接口的DLC网元管理系统"、"V5接口规程测试分析仪"、"CAN2000接入系统"的等项目。目前从事"接入网技术及网管监测"项目组科研工作。研究课题包括宽带接入网技术、V5/VB5接口技术、网络测试技术以及网络监测管理技术。该项目组承担多项国家和企业合作项目,工作条件良好,热忱欢迎优秀人才加盟。 刘勇,男,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毕业,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金融和证券城域接入网业务的开发和建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部级以及横向项目。

纪晓东,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毕业,副教授。现专业为信息与信号处理,研究方向为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项目为计算机网络技术、Cable Modem系统等。

冯春燕,女,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毕业,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通信网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网络技术、交换技术,如IP与ATM融合技术、MPLS技术等。合作编著出版了《程控交换专业英语》、主编出版了近50万字的《通信与计算机专业英语》。在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承担了"ATM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CDMA无线本地环路"项目的开发研制等科研工作。

孙斌,女,北京邮电大学硕士毕业,副教授。主要从事Internet上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各种网络中多媒体通信业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及Internet上多媒体通信的QoS问题。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过"

八、五"攻关项目,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部级重点项目及若干横向项目,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在国内外会议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靳浩,女,北京邮电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网络的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宽带网络(IP网、MPLS网等),对综合业务的QOS支持等。一直从事宽带网接入技术与ATM方面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先后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实用化的ATM用户接入设备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综合业务流的建模"ITU一厂跟踪项目"、"B―ISDN资源管理"等大型项目的研制工作。

廖青,男,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副教授。现从事通信领域中ATM、IP与B-ISDN领域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了"2B+D基本接入第一类网络终端设备(NT1)";参加了国家 "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用化ISDN数字电话机的研制" 和 "实用化ISDN终端适配器(TA)的研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通信网向ISDN过渡的高技术研究"和 "ISDN传输方式与新业务的研究",参加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实用化ATM用户接入设备的研制"。发表论文多篇。

蒋达娅,女,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挪威卑尔根大学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激光和光学专业。 1997~2000年发表论文8篇文章:近年完成的项目:光在单轴晶体中的传播和聚焦(原邮电部青年基金)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光学和光信息学。

王永钢,男,教授,1962年生人,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教授。招生专业:光学。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近年来参加了数项国家863和邮电部重点项目,如:"光孤子传输技术研究","光孤子传输实验系统的研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研究"等。

杨伯君,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期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多项科研任务。现有的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纤通信系统研究","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自动补偿的研究"和"利用光学压缩态进行量子通信的研究"等。

肖井华,男,教授,生于1965年。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96年被北邮破格聘为副教授,1999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公派到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作访问学者。现为北邮理学院主讲教授,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联成员,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次。科学研究领域为非线性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混沌控制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二十余篇,并被SCI收录的刊物上引用50多次。

于丽,副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主要从事非线性光纤通信的研究,先后主持了2 5Gib/s及10Gib/s的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的研究。其中于丽参与的《光孤子在光纤中的传输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获信息产业部三等奖。

俞重远,教授,博导。主讲大学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高等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基础、非线性光学、特殊函数概论等多门课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双模压缩真空态进行量子通信的研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自动补偿的研究与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高速ps光开关的研究等科研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EI检索。曾经获得过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晓光,教授,硕士,198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毕业,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物理部主管学科发展的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非线性光学、高速光通信教学与研究。曾经承担过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多个课题研究。已经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被国际著名三大检索SCI检索6篇、EI检索15篇、ISTP检索1篇。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色散管理与色散补偿、光纤光栅、光孤子通信、偏振模色散与补偿。

张茹,女,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光通信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及偏振膜色散补偿研究。参加两项国家863基金项目和负责主持一项校基金项目。招生专业: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纳米材料与光电子器件。

丁金扣,女,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8 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招生专业:密码学。研究方向:信息安全。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等。主要从事密码学相关课题的研究。

郭玉翠,女,1962年5月生,副教授,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善长求解解析解与数值解,在以力学和材料科学为背景的理论及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突出成就。近年来,从事电磁场及通讯领域中偏微分方程边值和混合问题的分析与解法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罗守山,男,教授,1962年生,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编码、密码学。目前参与"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作为访问教授,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学习与工作。

牛少彰,男,教授,1963年生,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密码学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在研的科研项目有校科研项目:代数理论在加密算法中的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信息伪装理论与技术研究。可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及助教岗位三个。

欧智明,男,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科院数学所,获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其间从98年5月至99年4月在卡尔顿大学做高访。 回国后自学了计算机科学。目前仍从事数论及编码理论的研究, 部分项目是在卡尔顿的工作的继续研究项目有《数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 《二元线性码的最大纠错能力》, 经费自筹, 大约3万元。

孙洪祥,教授,博士,35岁,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概率统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上随机游动的分形性质,概率论及随机过程在通信中的应用。在《数学学报》等一级杂志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温巧燕,博士(后),教授。自1993年起开始研究编码和密码学,在代数学、运筹学、密码学和信息安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级、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其它奖励数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一部。目前研究兴趣为密码学、信息与网络安全、编码理论和应用数学。可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理论研究、工程应用、成果转化等相应条件。有讲师、助教和企业兼职职位。

张筱华,教授,男,55岁,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学科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1978年成为北邮"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进修,后担任Colorado University at Colorado Springs 客座教授。主编过约150万字的教材,其科研成果也多次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作为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专家曾任函授学院、高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远程学院的院长。1998年,作为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的成员主持北邮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使北邮跻身于国家第一批远程教育试点大学的行列。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原邮电部工程技术人员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的压缩、处理及其在IP网络上的传输问题。为支持远程教育的发展,领导创建了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的研究,技术实力雄厚,经费充足,形成了以张筱华教授为首的研究梯队。能提供足够多的助教岗位。2000年获得1名企业奖学金资助。

勾学荣,教授,女,48岁,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学科方向:通信与电子系统,研究方向:宽带多媒体接入技术。主持多项关于ISDN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并获奖。30多万字的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研项目863项目"建立跨城域的宽带IP远程教学系统",原邮电部支持的项目有"网站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导创建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课题:宽带多媒体接入技术;多媒体业务建模的研究;多媒体接入系统的质量控制机理;远程教学系统中的虚拟仿真技术;远程教学的评估体系;卫星远程教学系统的对接技术。已指导毕业硕士生13名,7名获直博资格,毕业分配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部门,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2000年获得两名企业奖学金资助,能提供足够多的助教岗位。

文福安,副教授,男,39岁,工学硕士,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项目主要有网络交互多媒体课程及其制作系统的研究开发、Internet网站与Intranet内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空间并联机器人的CAD等。主编编著教材两本,发表论文16篇。研究成果96年获得国家教委三等奖,论文、教材和科研先后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的奖励。每年可提供6个助研岗位。

第6 贴. 发表时间: 05-20-2004 21:33 续

啜刚,副教授,男,1959年12月生, 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理论、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实现、通信软件等。1994年以来在学报、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4篇以上学术论文等;近几年来参加了国家863计划,"九五"期间重大研究项目"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研究开发"的开发研制工作,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并且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华为科技基金项目"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还承担了北邮网上大学"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课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项目负责人;2000年被聘为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李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经济哲学、伦理经济学。近五年分别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求索》、《学习与探索》、《江淮论坛》、《社会科学辑刊》、《学术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社会转型代价论》(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经济哲学论纲》(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参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丛书副主编)。翻译出版了《经济学方法论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钢博士负责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经济哲学研究",以及"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透视"等课题。

胡春,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1988年7月到北邮任教,从事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课程的教研工作。在《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华商标》、《北邮学报(社科版)》等报刊发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方面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两人合作,第一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98年版)等2部。译著有:《知识、创新与经济》(两人合译,第二译者,江西教育出版社99年版)。参加过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高维钫,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网络哲学。近几年来主编和参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类认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等六部著作;主持了"两课系列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转型与伦理道德" "两课教学改革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能力的提高"等四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课题,并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唐任伍,男,经济学博士。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中共党员。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1999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亚行援助中国项目中国专家组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专家成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师范大学学报、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各种社会兼职10多项。

/////////////////////////////////////////////////////////////////

第三部分: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博导、硕导简介与联系方法。注意有的博导不招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简介

叶培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我国著名的微波与光纤通信专家,他曾相继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被选为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FELLOW),兼任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国际集成光学及光通信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会主席,1990年受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TEA)院士。他还是第

四、

五、

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五、

六、七届民盟中央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光学组组长等职。现在仍指导多名研究生及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联系电话:62282205

顾畹仪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院长,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顾畹仪教授长期从事光纤通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近几年来顾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对全光网的节点技术(OADM、OXC节点)、管理技术、路由波长算法、智能光网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一等奖一次。编写的“光纤通信系统”教材获原邮电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发表百余篇论文,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8项。

联系电话:62283383

高攸纲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他兼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SR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官方代表级中国分委会主席、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IEEE)电磁兼容专业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电波科学学报》副主编。高攸纲教授是我国环境电磁学的先驱,他所领导的科研梯队主要从事以下内容的研究:电磁脉冲作用机理及对其他设备的影响;强电线对弱电线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及阻性耦合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态的影响;电磁兼容可行性研究、设计及测试;城市电磁环境监测;计算机电磁能量泄射机理;天线与散射体性能;电磁场分布数学模型、地震电磁学等。

联系电话:62282343

纪越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信息产业部设备进网评审专家组专家、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线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高教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会员等,曾任“十·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建议书起草组组长,国家211工程北邮光波与无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纪越峰教授长期从事宽带信息网和光波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攻方向为数据光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现已主持有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合作等资助的30余项科研课题,在“光分插复用设备”、“光分组交换系统”、“IP/WDM传输适配系统”、“多媒体业务传输与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先进的研究成果,成绩显著,获多项国家专利,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0余部著作与教材,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全国优秀CAI奖,三次荣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三届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了包括国家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奖)等在内的多项国家与市/部级荣誉称号和奖励,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

联系电话:62283393

林金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电信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副主任委员。

林金桐教授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在光电子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光电子学术界的地位。留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期间,他作为主研究人员之一,参加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这项工作被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荣获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们作为参考文献而引用。从1991年起,应聘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期刊审稿。林金桐教授现仍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他领导的研究组从事高速光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在美国、韩国、中国、挪威、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先后7次作大会特邀报告。

联系电话:62282601,62282332(联系人:伍健)

任晓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九五”、“十五”期间连任两届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通信光电子学专家。

任晓敏教授早在1984年就独立地提出了光纤光栅的概念,198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外腔激光器,198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延迟自外差式光谱测量系统,1990年攻克相干载波和本振光源等核心技术,参与完成了我国首例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留学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电信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承担的"全光复用与解复用"项目;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留学美国,作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承担了美国The Joint Services Electronics Program 和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资助的"可调谐光探测器"课题。回国后,任晓敏教授带领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波分复用系统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以新型RCE光探测器和可调谐色散补偿技术为代表的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由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任晓敏教授多次应邀在具有数千人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及其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

在上述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五项。

联系电话:62282311,4004(联系人:黄永清)

刘元安教授,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专业、密码学专业博士导师。所从事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密码学。主要研究方向:高速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数据通信、电磁兼容理论和电磁兼容测量、信息发射泄漏和信息安全。还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速室内无线通信系统”、邮电部重大项目“替换信号处理及空间ISI对抗技术”、教育部霍英东基金“电磁干扰及屏蔽测量系统”、教育部优秀教师基金“用于衰落信道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人事部博士后基金“复杂多导体系统的电磁兼容”、美国QUALCOMM公司“开关智能天线”等。

联系电话:62281534

郭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的Editor-in-Chief,该期刊被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评定为在Telecommunications领域Impact Factor方面全世界第一名。又此期刊属于EI与SCI。且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的Editor、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的Editor、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Mobile Computing

Editor

与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WIRE)的

Editor。他曾服务于美国AT&T Bell Labs、GTE Labs等多年,长期从事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与风险投资的咨询工作。政治大学(台湾)全职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GMPLS;基于IP的下一代宽带移动交换路由器;下一代宽带移动IP网;光交换和路由器技术;OADM技术;光MEMS;风险投资等。发表论文多篇于国际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韦乐平: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主任和光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兼北京研究院院长,已发表100余篇论文和8本著作,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只招博士生)

Email:weilepi@public.bta.net.cn

胡健栋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北京邮电学院院长。他执教40余载,长期从事通信电路与系统的教学和研究,有多部著作和译著,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部市级多项奖励,1991年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曾担任北京国际计算机绘图技术及应用展览会和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国际电接触及机电元件会议主席,邮电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名誉理事,是中国电子学会和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胡健栋教授曾承担自然科学基金、86

3、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宽带CDMA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等。 联系电话:62282631

乐光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电信工程系主任,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教学特聘顾问、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工科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科学部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通信系统和通信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和领导过多项重要的科研和开发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专著《数据传输原理》和《数据通信原理》分别获1978年和1990年邮电部优秀教材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XDSL技术、三代以后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负载波(OFDM)编码调制的理论和应用,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等。

联系电话:62282260,62281645

杨大成教授,1951年1月生,1988年于北京邮电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无线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BUPT-QUALCOMM联合研究中心中方首席专家,原邮电部移动通信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00年起任中国联通公司总部高级技术顾问。曾承担过部级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各项奖励和荣誉称号。主要研究兴趣: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实现;移动通信系统的国产化问题;移动通信系统的知识产权问题。曾经与以下公司有过技术合作关系:Qualcomm;Lucent;Motorola;Ericsson;Nortel;中兴;华为;首信;东方通信。

联系电话:62283153

张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中心主任,是我校部级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的学科负责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总体专家组委员,IEEE会员。他目前已出版第三代移动通信学术专著二部。已申请国家专利五项,在国内外科学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他目前正在组织信产部的科研项目“WCDMA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具体的开发内容包括基站收发信机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研发,移动台收发信机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研发,信道编码器部分的研发,以UM接口为住的系统高层信令和协议的分析及开发。在第二代系统IS-95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他主持了原邮电部项目“CDMA新技术的研究”,从事了准同步CDMA系统的设计、格型编码器的设计、功率控制当子项目等。

联系电话:62283630-205

全子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子一教授是多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科研项目成果显著。主要研究方向:图象压缩与处理。并承担2Mb/s数字电视、北京电信VOD用编解码器、北京电信STB(机顶盖)、8Mb/s编解码系统等科研项目研究。全子一教授从1991年起国家教委遴选为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及数字图象”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数字电视”及“多媒体通信”。其研究成果获部级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共六项(其中一项为国家奖,其余为部级一或二等奖),主编三本大学教材,发表论文40多篇。已培养毕业博士生11名,硕士生约50人。全子一教授领导北京邮电大学多媒体中心移动多媒体实验室,现在承担多媒体视频终端的研究任务。

联系电话:62282187

刘泽民教授,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博士点,这是当届该专业被审批的全国唯一的博士点和唯一的博士生导师。他曾在网络理论和滤波器、多维数字滤波与智能、仿生技术以及智能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突出成绩,曾获得国家、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多项奖励。主持过国家“863”、国家教委、国家基金委、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多项项目。近两三年来研究课题内容为: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解决现代通信中有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目前已取得不少成绩和进展。他是北京市优秀教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和现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电子学与通信学科组成员、中国电子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和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路与系统学会委员以及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联系电话:62282698

周正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通信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曾主持或参加的有关电路网络理论、通信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神经网络与智能信号处理在通信中应用等多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原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基于蓝芽技术的移动计算设备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周正教授是中国通信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学会会员;美IEEE会员;中国蓝芽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秘书长;中国数字化产业联盟蓝芽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蓝牙组织SIG-TF9中国工作小组成员。

联系电话:62275969

王文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副主任, IEEE会员,北邮学报编委,北京通信学会理事。曾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1993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获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有新一代移动通信体制的研究,信号处理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与Nokia、华为、大唐、松下等多家通信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合作项目和科研成果。

联系电话:62282245

徐惠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到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ena-Chamgpain和University of Arizona作为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进修和工作。徐惠民教授现任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中心的主任,指导研究生多名,并承担了研究生《数字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现从事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及Internet基本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开发。包括嵌入式系统在通信和网络中的应用,协议测试,Internet基本理论及应用主要研究各种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主要科研项目有电信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移动通信营业管理系统、112故障台集中受理管理系统、蓝牙测试仪,虚拟校园系统,移动网络管理等。

联系电话:62282236-801

邬贺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网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曾连续三届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主持研究开发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研究项目包括ISDN、B-ISDN、SDH、DWDM、DXC等。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纤传送网、宽带信息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同步网等的技术与发展战略。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被授予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计委、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八五”攻关突出贡献表彰,1997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上百篇。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顾问、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只招博士生)

联系电话:62301358(联系人:林敏)

李世鹤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是电信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科研和领导工作,在微波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最具代表性成果是:代表我国向国际电联提交的TD-SCDMA无线传输技术建议被接受成为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三大标准之一,这是我国百年电信史上的首创。在负责起草和完善标准的同时,又承担主持开发全套TD-SCDMA系统设备样机的任务,将形成巨大产业,在我国和国际上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李世鹤博士作为研究生导师,从84年起共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多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三名,如今已形成了一支科研梯队,在科研和管理岗位上为我国的通信事业作贡献。(只招博士生)

联系电话:62301358(联系人:林敏)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尹长川:副教授,博士。199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1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多载波传输与编码调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企业合作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高速蜂窝因特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多载波调制及其在Beyond 3G无线蜂窝传输与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联系电话:62281645

陈建亚:副教授,硕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长期从事交换技术、接入网、高速网络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编著有多本教材和专著,主持研究和开发多项国家级和横向项目,科研经费充裕。

目前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光网络管理关键理论和技术”,“软交换技术研究”,“网络处理器平台项目”等。

联系电话:62283592

陈磊: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数字电视、图像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研制成功HDTV系统复用器、虚拟图像系统、MPEG-2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系统、HDTV信号发生器。

目前项目:MPEG-2/DVB数字电视复用器、NVOD系统、小波图像通信系统、DVB-C信道调制器、基于IP协议的TS流传输。

联系电话:13701285091

孙曙和:高级工程师,北邮电信科技股份公司技术总监,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专业领域: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接入网(基于IP的宽带接入系统)/电信网运维管理系统。

科研开发条件好,课题经费充足。每年提供5-10名录取新生的助研费。

联系电话:13601020196

陈雪: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宽带接入技术、光纤通信新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信息产业部项目;同时与电信企业合作进行面向实际应用课题的研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

联系电话:13701137806

李蔚:男,1960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次承担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信息产业部项目,并多次获奖。在国外留学期间打破并至今保持多项世界纪录,在国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与校内校外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从事面向实际应用课题的研发。

联系电话:62283729

黄永清:副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副主任 , 从1987年开始,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高性能的光探测器、光纤光栅、大范围、窄线宽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光纤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单频可调谐激光器、高速光探测器、波分复用设备的研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在教学方面承担了研究生的《光纤通信测量》课程和本科生的《光纤通信系统》课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一本,获得国家专利五项。

联系电话:62284004

刘宝玲: 副教授。先后以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完成“基于智能天线和多用户检测的2D RAKE 接收机”、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研究兴趣是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接收技术和协议的研究。

联系电话:62283630-205

徐春秀: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先后进行过IP网络电话,语音压缩编码,ATM网络流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招生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接入与宽带交换技术。

联系电话:62281551

张杰:男,1972年生,中共党员,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师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芾砉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张杰同志长期从事高速光纤通信、宽带光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十余项国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作为主要设计人申报国家专利松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和余篇,出版专著本,并于于19年荣获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壹等奖。目前研究方向为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和智能城域光网络。

联系电话:62283383

赵尔沅:教授,长期从事网络理论、信号处理及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部市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奖。近年完成的项目有:《用IIR结构实现实的理论及其实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提高现代通信系统容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原邮电部科技发展项目,负责人)。《码分多址通信的新技术研究》(信息产业部科技发展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在研项目有:《宽带谘邢系统中小波包多址及其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视频信号的降噪技术研究》(航科集团五零八所项目,负责人)。

近期主要从事信号处理、信源压缩编码、小波分析及其在信号处理和通信中应用研究。

联系电话:62282605

周利清: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学位。1983 年7月到1985年2月在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5 年3月到1991年5月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从事有关“数字信号处理” 和 “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1年6月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工作,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和智能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了国家 863高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等, 作为负责人先后完成了三项校级项目。非常熟悉并且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是语音信号处理,智能技术应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

联系电话:62282270

门爱东:教授,博士学位,专业: 电子与信息系统。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113# 信箱。 邮编: 100876。E-mail: 。已完成十几项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邮电部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各一次。发表论文六十多篇,专著两本。曾经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 “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第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研究领域是图象和声音处理、数字电视和宽带多媒体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等。

联系电话:62282187-802

啜钢:男, 1959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理论,通信电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实现、通信软件等。1994年以来在学报、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4篇以上学术论文;编写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函授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了 “cdma2000技术” 丛书, 北邮出版社出版;主编了“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北邮出版社出版。近几年来参加了国家863计划“九五”期间重大研究项目(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研究开发)的开发研制工作,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并且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华为科技基金项目(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另外,承担了北邮远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课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项目负责人;2000. 4~2000.6 被聘为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参与研制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并参加了CDMA网络规划和优化工具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CDMA网络性能、业务和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是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联系电话:62266365

陈萍:女,高工,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学位。招生专业:电路与系统。研究方向:实时嵌入式系统、网络虚拟实验室。 联系电话:62281551

黄孝建: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讯地址:北京邮电大学113信箱。邮政编码:100876。传真:62283158。电子邮箱:xjhuang@public.bta.net.cn 从事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长视音频技术、多媒体通信、宽带通信、计算机应用、显示技术.

社会兼职: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委员,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北京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成果:“34Mbit/s数字电视传输设备”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彩色图像编码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数字图像通信》《有线电视、交互电视与多媒体宽带接入》《多媒体技术》 《社区宽带业务与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教学:讲授本科生课程:《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信号通信》、 《微机原理》、 《多媒体技术》、 《彩色电视原理》、 《有线电视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 《C语言》讲授研究生课程:《社区宽带业务与网络》

指导研究生:协助指导博士生1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8人(已毕业5人)

联系电话:62282186,13501023878

王海婴:副教授,北邮硕士毕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已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省部及企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篇。研究领域:数字视频的抗误码传输、图像处理及无线多媒体通信。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113# 信箱。PC:100876。E-mail: whysh@263.net 联系电话:62282104

刘培植:副教授,载波通信学士、计算机应用硕士。长期从事电路基础理论、传输与交换系统理论研究及相关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曾主持和参与数字交换机设计、数字综合业务调度系统、数字用户环路设备、SCDMA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国家863项目个人通信子课题“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多项获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

近期主要从事宽带交换与传输系统的研究,及国家863计划项目“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的研制。联系电话:62250915

李书芳:女,博士后,副教授。1997年7月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7月~1999年3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无线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正在进行及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博士后基金、横向项目(数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电子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GSM,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宽带无线局域网相关技术研究及无线收发信机的硬件实现;

视频监视系统中图像压缩编码、解码技术研究及硬件实现;印刷电路板中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

联系电话:62282138

唐雄燕,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967年11月出生,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光纤通信方向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从1990年至1997年,主要从事高速光纤传输的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863”及国家“八五”攻关等多项科研任务。1998年至今,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主要进行宽带通信网络及电信战略研究,历任北京电信研究与发展中心通信系统部主任、北京市电信局科技处副处长、中国电信集团北京市电信公司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在宽带网、传输网与接入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主持过北京多项重大通信工程的技术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宽带通信网络,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联系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56号C座中国网通集团企业发展部,100031。E-mail:tangxy@chinanetcom.com.cn 联系电话:10-66429537(办)

纪 红:副教授,博士。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4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期间主要从事通信网、ATM、TCP/IP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负责或参与完成了7号信令平台、北京市接入网规划研究等科研课题。1998年攻读在职博士,2002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通信网、TCP/IP、高速无线Internet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教育部、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联系电话:62281645

吴伟陵,男,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曾任北邮信息系主任,现任北邮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任;从事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博、硕),研究方向:数字移动、个人通信、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处理,信源及信道编码等;承担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科研经费充足。毕业生去向:出国、NOKIA,HP,微软、中兴、东信、华为和移动局等。

张英海 教授

张英海,男,教授,1951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1981年于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7年留学于日本东北大学。

1994年参加美国AT&T高级电信管理人员培训。

现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网络通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惠民 教授

张惠民,男,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邮无线系,曾任北邮信息系主任,现任北邮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理论研究,曾负责和参加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从事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通信网、ABR业务、移动

IP、高速信息网络实验平台、ATM设备、远程教育网等;研究经费充裕;毕业生去向:出国、国内电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及外企。

第三篇:北邮实习报告

篇一: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

附页:

专业实习总结及心得体会 总结:

大学三年的生活已经结束,在这个暑假学校安排我们进行了专业实习,但是我理解的实习并不是这样子的,我原来想象的是我们会做一些真正和以后工作紧密相关的实习,进入到真正的运营商或者设备商什么的,看看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通信业的准专业人士到底是怎么去工作。可是由于实际情况,我们被分配到学校的全程全网实习基地,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习工作,同样我们也了解到了许多原来在书本上不曾知道的知识。

印象最深的是吴建伟老师给我们在最后一节课和所来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就以后毕业找工作还是选择读研进行了讨论,老师说我们现在必须进行很好的自我剖析,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设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去追随大流,老师问我们有没有谁在大学这三年将一件事一直坚持着,老师说他在大学期间每天坚持早起锻炼身体,告诉我们要去坚持做一件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另外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四句话: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积累职业经验、掌握职业技能,这四句话我们必须全方位深入的去理解,而不能像那么肤浅的草草了事,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丰富的,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职场人所必须具有的,同样也是我们在平时对待知识所应有的态度。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很遗憾的是现今像我们这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直到找到第一份工作为止,也没有很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更不用说做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对于未来的规划与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都不明确,这种情况将导致找工作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对于平时的学习更是没有很好的目标。要找到满意的工作,决胜点在于长期的点滴积累,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的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有潜力的一面,因而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非常必要。 当我们树立了这样的职业生涯意识后,我们应该更好地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就是共识,也是企业对职场人的基本要求。企业的基本观点是学生素质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劳、角色定位准确、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指标,这当然并不能说明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要,对职业素质的突出强调只是特定形势下的产物。学生在工作岗位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其职业能力水平,但无疑职业素质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积累职业经验和掌握职业技能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人在职场越久,经验性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也就会掌握相关的技能,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力来看待,这种能力是通过实践经验获取的。经验是促使这种知识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生成经验性知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而实习是搭建校园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实习,我们开始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去锻造自己。职业经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有形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去掌握它。在这8天的专业实习中,我接触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内容,相应的也有一些感悟。

程控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讲课及实验 移动通信讲课和实验

移动通信信道是一种多径衰落信道,老师讲解了移动台在不同基站间移动时进行的软硬切换,还有通过信号功率强弱来判断移动台的运动方向等原理,以及关于cdma2000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过程等。然后带我们实际参观cdma2000系统的机柜,介绍具体各部分功能。机柜顶上的9根小型天线,前面6根后面3根。机柜中各个板子在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刘老师讲解了一个管理软件,用于查看系统运行情况和各个参数,演示了系统开机时各部分模块启动的顺序。 实际操作中,将两个被焊入固定频点的sim卡(此频点在本实验cdma2000系统建立起的通信网络频段内)装入两个cdma手机中,进行了实际的通话和信息的发送。通过软件监控到了信令交换这些信息同时进行了实际通话测试,我们发现这个自建的通话网络覆盖范围从教二5楼到2楼,覆盖范围还蛮广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通话和长短信,短短信所走的信道,信令都是不一样。长短信更类似于呼叫通话时的信令,实验中用的sim卡是特殊定制的,焊入了我们这个系统自己的频点。装入手机,要进行业务时,首先寻找这个cdma网络,找不到的话再找电信的电话网络。虽然我们对于这方面没有特别直观的认识,但是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知识。 光通信实验

此次实验老师讲解了关于光纤通信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华为 optix metro 500光网络交换机并主要学习了自愈网原理和结构。老师又给我们演示了软件中怎样查询一个光纤系统的各项参数,还有怎样建立一个光通信系统,对各个参数的设置,尤其是保护环的建立,通道保护和复用段保护的设置。然后用仪器检测通道是否成功建立,信号有没有传输过去,光纤通信系统是否成功建立起来。本次课本来还要介绍一套上位机软件的使用,很遗憾由于机器的故障没有实现。于是我们动手操作学习了光纤熔接的相关技术,那个熔接机确实很精细,能够将那么细的光纤能够很完美的熔接起来,技术上真的不简单,大家在这次课上动手操作的时间很长,让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熔接机的使用。 电声演播数字电视

这节课是由学长给我们讲的,开始来的人非常少,但是大家之后都陆续到了,也都是很认真得听学长给我们介绍,讲解了电声演播及数字电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本实验室的历史与发展,然后介绍了各种声学图象方面的老设备以及发展状况,包括留声机、录象机和老式的播放电影带的放映机,到当今的2.0、5.1音响,vcd,dvd等设备,讲解了图象编解码方面的各种知识。这个实验主要围绕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进行的,这种编码标准相对比较复杂,学长简单的介绍了相关的原理,然后进行了一些实验。实验中,学长改变编解码器不同参数,如帧间隔、编码比特率、编码帧率等,让大家观察视频质量效果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改变量化参数qp,通过观察,可知qp值越小,编码后文件大小越大,图像的效果越差。通过改变码率进行流提取,发现视频子层数减少,画面播放速率加快。丢包率的测试中,丢包率越小画面越清晰,但相同丢包率时,有记忆的丢包模式比无记忆丢包模式解码产生的画面更清晰。

声学实验中,实验室放着各种设备,其中有一套5.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放在实验室四周。我们坐在中间,老师播放不同性质的声音,让我们体会不同因素对声音效果的影响。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原理,在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中,调整左右扬声器间信号的强度差,声音就会从两扬声器连线的中心点沿着这条连线向其中一只扬声器偏移,并定位在某一点上。

最后我们分组回去进行了声压计的实验,拿着那个声压仪到学校的不同地方测一下各种噪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让我们明白了也体会到学校周围噪声的分布。 天线、射频讲课及实验

由于我这学期选了天线这门课再加上我们之前还做过天线方面的实验,所以对这个实验室有一定的了解,带我们的还是之前的陈文成老师。陈老师对待学生一直是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相处,老师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他细心听取了大家对于自己将来的打算,然后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我们讲述了他对于将来就业,机遇以及人生的一些看法,说现在做射频工程师还有网络美化工程师这两份职业都是以后很好的去处,老师也讲了他自己的工作历程。听了陈老师的话,让自己又不得不反思自己,想想自己的未来,首先我们要对自己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这是一切成功的首要因素,虽然老师给我们讲的天线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但是老师和我们去探讨人生我觉得对于现在大三迷茫的我们是更有意义的。 图像实验讲课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图像的mepg-2图像基本标准的介绍、各类视频接口、传输误码的描述、图像质量的主观描述。

图像实验我们做了通过对视频的编解码来比较先后的视觉效果以体会编解码对图像效果的影响来进一步掌握编解码的原理。随着vlsi、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良好的可编辑性能,更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数据保密性等优点,迅速替代原有传统的模拟传输方式,成为人类社会信息载体的首选。而视频编码技术则是面对通信的视频信号处理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其目的就是针对给定的图像序列,在保证一定重构视频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少的比特数对其加以描述,以利于在给定的通信信道中进行传输。

由于承载了海量信息,图像和视频中通常包含大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并不完全等价于信息。视频数据具有多种相关性,除去相关性所造成的各种冗余,达到对原始视频信号的有效压缩,有空间冗余、时间冗余、心理视觉冗余、编码冗余。视频压缩由于人类视觉对对高频信号的不敏感,在编码时为提高压缩比去除部分高频信息而对主观视觉效果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在图像中在边缘有模糊现象。 视频接口中讲到了有vga、s端子、色差信号接口、av复合接口。还介绍了一些其他的视频接口:射频接口,dvi、hdmi、 ieee 1394 、bnc。学长还现场拿来一些接口向我们展示。看到vga接口还误以为是串口,经过学长指点学习到各个端口之间的区别。

微波实验讲课及实验

微波技术中老师先对实验室的中继站设备进行了讲解,实验室中有误码仪,作为信源先进行中频调制再进行载波调制通过放大器后继续传输,这节课之后老师要求同学对通信系统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通信过程中先进行信源编码,对信源数据进行压缩,信源编码之后课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对数据加上监督码元,加强信息的可靠性。最后进行调制,将数字序列化为数字信号,正余弦电磁场波进行传输。我是和张楠选的是眼图这节的讲解,我们在当天晚上重新看了通信原理书里面的眼图这节内容,重新温习了,但是在第二天早上讲的时候还是被大家问住了,于是我们一块讨论了相关问题,加深了对眼图的理解。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让大家能够很好的去交流讨论,老师在旁边也能给我们及时的分析解答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非常感谢带我们的实习老师还有学长,他们通过这几天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我们了解到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生活工作,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篇二:北邮专业实习报告 协力超越 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实习总结

在经过了又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之后,我们迎来了暑期专业实习,此次专业实习是我们本科学习期间首次校外实习,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和认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有线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的相关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虽然在曾经的学习中我们学过了通信网络等关于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了相应的实践经验。通过了这几天的专业实习,我对通信网络的相关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亲身体会通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电信企业组织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强我们电子信息方面的学业背景和对专业的热爱。基于这种专业实习精神,我很认真对待这次专业实习,希望能够从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第一天和第二天,我们主要的实习内容是数据产品及有线网络,给我们代课的是刘立宾老师。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关于通信网络的构架的知识,从网络体系架构的划分说起,从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三个方面划分了网络的互联范围,接下来是osi七层结构,osi是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一个规范,它把网络协议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常规的路由器是三层交换设备,常规的交换机是二层交换设备。osi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 ,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接下来老师着重讲解了路由器原理和交换机原理。交换机(switch)是一种基于mac(网卡的硬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现在的交换机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或是更高层的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同样可以有路由的功能,而且比低端路由器的转发速率更快。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次路由,多次转发。路由器(router)是在网络层实现互连的设备。它比网桥更加复杂,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路由器有更强的异种网互连能力,连接对象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过去路由器多用于广域网,近年来,由于路由器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价格下降到与网桥接近,因此在局域网互连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路由器有两大典型功能,即数据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数据通道功能包括转发决定、背板转发以及输出链路调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来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软件来实现,包括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配置、系统管理等。

介绍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之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有线网络的基本架构。老师以校园网为例为我们解释了从终端设备连接到服务器的拓扑架构。第二天的主要任务是对于第一天的拓扑结构用实验的方法来亲自动手连接和配置。上午的实验是实际操作实验,要求我们用两台三层交换机设备实现四台计算机的互联,通过实际连线搭接和参数配置,我们进一步体会了数据网络的架构和特性。下午的实验是通过计算机仿真的办法,在应用软件上模拟校园网络的构建,使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根据网络架构连接并调试相关参数使得一个小型的模拟局域网成功建立。通过实验仿真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校园网构建的具体步骤和局域网的相关知识,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有线网络的构架。

专业实习的后两天,我们围绕wcdma无线网络技术展开现代无线通信相关技术的学习,这两天给我们代课的是王云飞老师。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可以追溯到“大哥大”时代,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蜂窝无线电话系统。 1g无线系统在设计上只能传输语音流量,并受到网络容量的限制。接下来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一般定义为无法直接传送如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只具有通话、和一些如时间日期等传送的移动通信技术。手机短信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在2g的某些规格中能够被执行。现在正广泛应用阶段的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接下来老师重点介绍了wcdma技术。wcdma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规范提案的概念评估过程中,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3g的主流技术之一。wcdma的优势在于,码片速率高,有效地利用了频率选择性分集和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可以解决多径问题和衰落问题,采用turbo信道编解码,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fdd制式能够提供广域的全覆盖,下行基站区分采用独有的小区搜索方法,无需基站间严格同步。采用连续导频技术,能够支持高速移动终端。相比第二代的移动通信制式,wcdma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更优的话音质量、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快的数据速率、更强的抗衰落能力、更好的抗多径性、能够应用于高达500km/h的移动终端的技术优势,而且能够从gsm系统进行平滑过渡,保证运营商的投资,为3g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wcdma主要的技术特点如下: 1.基站同步方式:支持异步和同步的基站运行方式,灵活组网; 2.信号带宽:5mhz;码片速率:3.84mcps; 3.发射分集方式:ts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sttd(时空编码发射分集)、fbtd(反馈发射分集);

4.信道编码:卷积码和turbo码,支持2m速率的数据业务; 5.调制方式:上行:bpsk;下行:qpsk;

6.功率控制:上下行闭环功率控制,外环功率控制; 7.解调方式:导频辅助的相干解调; 8.语音编码:amr,与gsm兼容;

9.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 10.map技术和gprs隧道技术是wcdma体制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的核心,保持与gprs网络的兼容性;

11.支持软切换和更软切换;

12.基站无需严格同步,组网方便。

最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现用zxsdr系列基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基站收发台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发送处理。一般情况下在某个区域内,多个子基站和收发台相互组成一个蜂窝状的网络,通过控制收发台与收发台之间的信号相互传送和接收来达到移动通信信号的传送,这个范围内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覆盖面。基站收发台在基站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基站的控制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手机通信信号的收发与移动平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在介绍了基站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之后,最后一天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基地的实验室,并且指导我们在计算机上模拟组建一台基站,完成相应设备配置,加深了我们对基站构造和各方面互联的理解。

这次为期四天的专业实习虽然短暂,但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这次实习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和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更加强化了我们的理解与运用技能,这将对我们将来步入通信领域的工作奠定了初步的基石。通过四天的学习,我们对通信行业有了一个更为直观而形象的认识,让我们对于通信不在只是局限于那本课本上,而是扩展到实际,让我们消除了许多对于通信行业的误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各位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教学素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形象深深的折服了我们每一位学员,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更加奋勇前进。篇三: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实习总结 2011年7月7日至2011年7月9日,我们在中兴协力超越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wcdma网络优化设计和wcdma硬件调测,最后一天进行了实际的路测。三天以来,我们掌握了和通信基站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工程相关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很大的收获。

专业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由费兴广老师讲授的wcdma网络优化设计课程,其中包括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重要性、wcdma网络规划任务与基本流程、wcdma网络优化任务与基本流程三部分。在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重要性中,老师先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和wcdma的发展历史,然后分别逐一介绍了在目前的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自干扰、功率攀升、覆盖差、容量瓶颈的来源、现象、特点和解决方法。紧接着便讲了wcdma无线网络规划,包括其任务及目标、网络规划流程和网络规划与优化理念,即精品网络源自需求,始于规划,重在过程,成于优化。然后讲到了篇幅最大的wcdma无线网络优化,具体讲到了无线网络优化的原因,从网络质量角度和运营商角度分别介绍了无线网络优化的目标,在这之后又分别介绍了网络工程优化和网络运维优化的具体流程等内容。

其中,老师重点介绍了wcdma优化的流程问题,包括五个过程:

1、需求分析:包括:了解覆盖和容量的需求信息;确认优化测试参数设置;确认与客户的分工界面;确认各项目验收标准;制定工作计划;资料调查和收集;收集网络规划阶段的所有报告;获取现有网络站点信息、天馈信息、系统参数设置等;了解现有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2、优化工具的准备:包括:路测工具是网络优化测试的基本工具。主要包括:路测软件、测试手机、接收机、gps等。有些路测设备还需要双串口卡。可能还需要用信令分析仪针对问题进行信令跟踪和定位。如果需要作干扰测试等,可能还需要频谱仪等设备。

3、数据采集:优化数据来源;路测数据(dt);拨打测试数据(cqt);omc性能统计数据;用户申诉信息;告警信息;其它数据。

4、数据分析:omc性能统计数据分析可得到无线网络一般性能指标gpi和关键性能指标kpi,这些指标都是评估网络性能的重要参考。对omc性能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在后台直接定位问题发生的区域范围,有助于问题的精确定位。体现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包括:最坏小区比例、超忙小区比例、超闲小区比例、小区码资源可用率。从omc后台提取的指标还包括其它反映网络运行质量的指标:接入成功率、接通率、掉话率、呼叫时延。体现系统切换性能的指标(切换成功率)具体包括:更软切换成功率、软切换成功率、跨iur口软切换成功率、硬切换成功率、系统间切换成功率。

5、优化方案制定:网络优化的调整策略主要包括:调整网络无线参数;包

括调整接入参数、寻呼参数、功控参数、切换参数、搜索参数等。调整系统邻区列表;通过对路测数据的分析优化网络的邻区列表。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小区分裂;增加基站、微蜂窝、射频拉远等;使用多载频。 专业实习第二天,,我们学习了由齐海领老师讲授的wcdma硬件调测课程。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双工技术、多址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接下来我们学习了3g频谱规划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imt-2000的频谱分配、中国3g频谱分配、中国的3g频率规划、3g的标准化历程、3g的三种主要技术wcdma、td-scdma、cdma2000及其比较。随后老师有介绍了扩频通信原理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收发信机数据处理过程、信道编码及其原理、交织技术、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的使用。这部分的知识由于我们在校内的通信原理课程上已经有所学习,所以接受起来感 觉比较容易,老师主要讲了直接扩频通信的扩频和解扩,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 除此之外,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wcdma硬件设备 zxsdr-bs8800系列室内型双模宏基站,zxsdr bs8800由基带单元bbu和射频单元rsu共同组成:基带-射频接口支持cpri协议,通过光纤可以与rru相连作为bs8800的远端射频模块应用,bs8800的典型配置为1个bbu加上3或6个rsu,单机柜最大支持2个bbu和6个rsu,bs8800还可以在上部配置一个射频柜,以支持12个rsu或9个rsu+3个合路器。随后我们分为两组轮流参观了中兴通讯提供的zxsdr-bs8800系列室内型双模宏基站,主要学习了基站中的node b 和rnc。

实习第三天,我们主要进行了路测,它属于网络优化流程中的数据采集过程,路测准备过程包括:检查频率和 扰码是否和规划数据一致;lac/rac是否和规划数据一致;小区选择和重选参数的设置;邻区列表是否与规划数据一致;注意事项包括:车速保持30km/h~40km/h;检查 scanner 接收的 cpich rscp和cpich ec/io 是否异常;检查是否存在功放异常,天馈连接异常,天线安装位置不合理,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物阻挡,硬件安装时天线下倾角/方位角与规划不一致等问题。 总结这三天来的实习,我感觉收获颇多。

首先,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对无线通信的原理和过程有了整体上的理性的认识,从更加实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了解,这也对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和单位能尽快熟悉业务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硬件设备的讲解与参观以及利用软件进行了网络基站的配置,让我们在理论提高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通过对基站扇形区域的配置,对学习过的网络优化的内容和基站等硬件结构的拓扑结构和作用有了综合直观的感受,同时对网络优化有了基本的掌握,对通信设备的配置和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我认为在三天的实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们对通信行业有了一个更为直观而形象的认识,让我们对于通信不在只是局限于那本课本上,而是扩展到实际,让我们消除了许多对于通信行业的误解,为以后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感谢老师在这三天以来的细节的讲解以及耐心的回答以及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谢谢。

第四篇:2014北邮考研经验

一、个人情况211+985高校,软件工程专业。

总分348 = 英语60 + 政治57 + 数学131 + 专业100

1、数学一直都很好

2、英语一直都很渣,凭借着顽强地努力刷到60兴奋地跳了起来

3、专业课几乎0基础。。。好吧我知道没人信,但是这四门课大致是这样的:

(1)数据结构虽然本科时学过,但是编码能力几乎等于0,冒泡排序的过程都记不太清楚了。

(2)计组,上课时全翘,考试抄同学的,抄一半还被老师发现了,最后60飘过。

(3)网络,上课时全翘,考试周发高烧没有复习,考试时胡写,最后60飘过。

(4)操作系统,老师长得太帅了,所以去上过课,考研复习时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儿。。。感觉貌似是我408丢分最多的一门。

--------------------------所以其实我认为这个经验贴或许还是会比较适合部分跨考的同学的----------------------

二、为什么是北邮

1、我要在北京上学,因为离家近,离BF不远,环境好,实习机会多,等等。

2、北邮学校排位大致是:清华北大、北航、北邮 【不要和我说北理,我专注黑北理20余年。。。PS:如果你未来想做学术的话,指的是,研究生期间不停地看论文写论文发论文,搞研究,未来要混高校圈等等---北邮貌似不是太好的选择。。。个人认为中科院的科研水平还是很高的。我木有大志向,我就想好好写写代码,毕业找个好工作,so认清了自己考不上清华北大的事实,北航略坑的事实(性价比不高的意思),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北邮。

选网研而没选计算机是单纯地从自己认识的人里出发,发现网研比计算机就业好=.=这肯定是不客观的!!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其实我就是胡乱选了一下!!

--------------------------以下是乱七八糟------

三、关于研友

我过了俩月零社交的日子,严重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前兆,吃着饭突然哭出来,呆着呆着突然就哭了。。。后来一个妞投奔了我,又认识了自习室里的三四个妞,形成了顽强的考研队伍,感觉貌似没以前效率高,但至少不会抑郁了=。=

四、关于报班

我报了。。。新东方的英语强化,我的复习时间比较长,上个班心里踏实。听课的时候基本目不转睛记笔记,全部录音,阅读课的录音后来又听了两遍,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题。虽然别人觉得60分不高,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高了@_@

---------------以下是经验贴---------------------------

五、初试之数学

如果说,这个经验贴只能写四个字的话,我想说::早!!做!!!套!!!题!!!!!!!

多少人12月了才开始做套题,发现只能答60分,时间各种来不及。其实我想说,3月份考的话,你拖到2月份做题,时间照样来不及。

有些人全书看了那么多遍,最后考了100分,请问你都记住了吗,你都会了吗??

1、先说一下自己的计划(课本+全书+660+400+真题+模拟)

半个月的时间过课本(高数课本)(我基础比较好=。=)课后习题没怎么做,只做了极限和积分的。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过全书(高数部分),只有每天上午看。上午起不来就不看了。有的时候看的

很慢,但是我几乎保证每道例题+课后习题都做了。(物理题没有做,,我讨厌物理)即使完全不会的题,我也是绞尽脑汁想了想,才放弃的。去看他的解答过程,也不是单纯地看懂,要看着步骤想,这一步是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我要怎样想,才能理所应当地过度到这一步?这道题我要算什么或者证明什么?那我要怎么做才能证明出这个东西?关于这个东西的证明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这是我从高中开始解数学题的方法,真的很有用,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就好了。

PS:我做全书,买了一堆一堆的作业纸,工工整整地把每道题的解题过程写在上面,这样可以督促自己不放过全书上的每道题,保证自己一直在做题而不是看题。

一道数学题,你吃透了,真的相当于别人做十道题,相当于看一百道题。

什么叫真正理解透:如果这道题你能明明白白地给一位基础很不好的人讲明白,这才叫真的吃透了,会做了。所以请模拟自己给别人讲题的过程吧,每一步都问问为什么。

后来继续过线代课本,线代全书,概率课本,概率全书。

这些都做完之后,我发现高数全忘了,,真是悲催。于是拿了一个笔记本,从李永乐的第一章开始,又过了一遍我忘掉的知识点。全书后的习题我没有看第二遍,例题,当初做错的以及没思路的题,我也是选择性地看了一下,那种明显不会考的,觉得知识点很偏的题我放弃了。这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

过完高数,线代和概率也全忘了。。。又用了几天的时间过了一下。

然后我就开始做660了。660做的极慢。这家伙考的太精细了,但是他填补了很多高数部分的概念上的漏洞,提醒了容易忘的概念等等。有的时候一上午也做不了几个题,但是我不急,就算最后做不完,也一定要把自己认为的好题弄透弄懂。(PS:我认为所谓好题,对于每个人不一样,如果他能填补上你的知识漏洞,就叫好题)

660之后心里各种没底,想做第二遍,这时候伟大的BF粗现了,冲我吼了一顿,你怎么还不做套题!!!你要来不及了!!!快点滚去做400题!!其实当时也就九月份的样子。

于是我找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窝在自习室里抱着被打击到死的信念,做了一套400。90分。(不会的地方我翻书了!!翻书的地方有标记!!)

下个步骤我认为很重要!!

第二天,我拿着自己的400卷子,分析每一道错题,概念理解不对的,计算错误的,忘记公式翻出的等等地方。

比如说,这道线代错了,我先不看解答。。比如说他是求特征根特征向量,我不记得该怎么求了,所以做错了。我就去找全书,把对应章节的地方再看一遍,当初全书上做错的例题再做一遍。然后回过头来,再埋头做400上的这道当时做错的题,如果做对了,okay,这个知识点吃透了,把他总结一下写到我的笔记本上。以后再遇到特征根特征向量的要保证几乎不出错。

这套400卷子上的每道题,都按照这样的过程分析一遍,不怕时间长!!但是要保证每道题所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都吃透!

分析好之后,我又做了一套400题,你猜这么着??! 120分!!

效果明显吧!!!然后再把这套400里面的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吃透

如此重复几套400。发现对数学套题已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然后给了自己两天时间,回顾一下400的错题,660的错题,笔记本上的知识点。。就开始做真题了。

做了几套真题之后,留了几套就做模拟题了。后期我真题做了两遍,模拟题买的李永乐6+2的,觉得太难了。。。没做完。。。而且后期除了保持手感之外,数学就没怎么复习了。

------------------------数学太罗嗦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六、初试之408 (大牛绕路)

如果只说一句话:选择是王道!!大题要写满!各种知识点堆砌!!思维过程全写上!!!

前期晚上复习,方法是,看一章书,做一章王道。那会儿14年的还没出,我就做的12年的。书我看的很草率。

后期下午复习,以做题为主。王道单科过了两三遍。还买了天勤的各校考试题合集,选做。还买了天勤8套模拟,王道8套模拟。这16套模拟差不多做了13套。

我是题海战术,如果只想考到100分,这个战术没问题。如果想上120,,还是把课本吃透吧。。。做天勤模拟的时候,一上来选择差不多会错8个,10个。后来做王道模拟,选择错的少一些了。刷王道论坛发现大家错的都特别少,4个以内这种。我也不知道是我太笨了,还是大家太牛了。可是出分之后,我觉得大家分都差不多。所以不要被别人影响心智@_@

总是有些人会把自己故意写得特别厉害发在网上,尤其是后期。。。找准自己的节奏复习自己的就好。

----------------

七、初试之英语(大牛绕路)

如果只说一句话:如果你的英语不好!!精读吧!!

背单词:前期我下午背单词,每天3个LIST,很快过完第一遍。后期一直反复背,个人认为先背顺序,再被乱序。

原因是,长的很像的单词,在顺序里是挨着的,你一下子就知道这俩单词不一样有什么区别。而乱序,总是觉得这货以前我背过,那是什么玩意儿来着?然后你还找不到它。。。

我只买了一本乱序,但是乱序后面有一个顺序的词表。。。我后来按照那个词表,把会的划掉,不会的抄在纸上背。。。密密麻麻抄了好多篇纸。

阅读:我是后期才发现精读比较好的。买了张剑的阅读黄皮书,基础篇+提高篇。基础篇就胡乱做了一下,到提高篇的时候,才意识到要精读。有那么几篇,从头读到尾,不会的单词抄下来背,看不懂的句子反复看直到弄懂。没见过的搭配抄下来。感觉精读之后英语能力还是有提升的。写作:经过我的各种分析,最后决定大胆地用模板!!我没背范文,是用新东方课上教的模板。他的模板有固定句子,有句式,需要你往里面填东西。

翻译没有针对练,完型只是做了几篇。

----------------

八、初试之政治(大牛绕路)

如果只说一句话:大量刷模拟题的选择吧!!!

bf每天在我耳边吹风,说自己当年政治三天59,所以迟迟不让我复习,督促我看专业。所以政治我大概最后只剩下一个月了才可以看。

大纲自然是没看的。肖1000和风中劲草自然也是没怎么做的。风中劲草做了几章,感觉没啥用呢。我主要看风中劲草的知识点那本书,翻了一遍之后就开始做各种模拟题的选择部分了。做了几套下来发现太惨不忍睹了,然后就继续翻风中劲草。有一种复习政治就像背单词的感觉,反复,大量。后期我也只是每天晚上用一半的时间看政治。。。模拟题的选择要反复做,反复背。最后几天的时间,稍微背了肖四,任四。。。我不背是因为我知道即使背了也背不下来。。。

后来出了成绩,觉得57还是对得起自己的付出的。。。嗯嗯

--------------------

九、终于啰嗦完初试,到复试了

虽然初试成绩不是高得不行,但也不算低了,加上本科学校不差,所以找导师的阻碍并不大。所以联系导师这方面应该不具有普适性。所以还是说说上机吧。。。

我本科编过最复杂的程序就是快排了。然后悲催地是,刷题的时候发现我已经编不出快排了。所以刷题时的编程水平停留在冒泡。

我A了两题。虽然网研没有4AC的,但是3AC的人也不少。

我的经验只适用于小白。

联系导师时候我买了两本书,王道的面试宝典+机试指南。

1,面试宝典,个人认为比程序员面试宝典编的好很多。仔仔细细过一遍,把关于C++的东西背下来,感觉就可以应付老师预面试的第一面了。。。

2,机试指南。后来我就边玩边A九度。。。按照机试指南上的顺序练的前几章。。。A了例题,然后A习题。。。后来就A北邮去年前年的题。一共A了三十道的样子。

(PS:这个时候我达到了我有史以来写代码的巅峰哈哈哈哈哈,我太弱了@_@)

我想强调一下A题心得(和我做数学题一个思路差不多哈哈哈):

(1) 不会做不要立刻放弃看答案,要好好想想,尽可能地自己编一下。

(2)提交之后WA,尽量不要到处请教,要尽全力自己去找bug。你可以尝试设计各种边界上的测试用例等等等等。因为考试的时候没有人会帮你找bug的。而且当时你会比较紧张,更加很难静下心来很有逻辑性地想问题了。所以平时练习很重要。

(3)A完一道题一定要总结,这道题用了什么什么方法,如果是因为方法不知道,赶紧记下来,下次不要再忘,如果是哪里出错了,也记下来。

我有时候会回顾之前A过的题,如果忘了我就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注意,是整理思路,而不是背程序。是从头至尾想一遍,这道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方法适应什么样的题目,别的方法为什么不行等等等等。)

-----------------------------

十、结尾

感谢什么的我微博已经说过了就不赘述了

我爱北邮,我更爱复试时认识的北邮的小伙伴!我爱北邮的郁金香,南门外的小吃街。我爱北邮的游泳馆,跆拳道班(虽然没上过)。等等等等。。。。。。

考北邮吧!!!!!你也会爱上这里的!!!!!

第五篇:北邮导师联系方式

第一组 01 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 方滨兴 fangbx@bupt.edu.cn 王春露

女 62283406 wangcl@bupt.edu.cn 吴旭

女 ( 010)62282504 wux@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

第二组:

下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通信软件工程中心

林秀琴 女

010-62283786

xqlin@bupt.edu.cn 石川

010-62283779

shichua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616 1 王柏 女

010-62283774 wangbai@bupt.edu.cn 教3-616 吴斌

男(010)62283779

wubin@bupt.edu.cn 教三616 徐六通

+ 8 6 ( 1 0 ) 6 2 2 8 3 7 7 9

x l i u t o n g [ a t ] t s e g [ d o t ] o r g 杨娟

女 62283779 yangjua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3-616 张雷

手机:13301328822 zlei@bupt.edu.cn 北邮教三楼616室 方维 女 Fang_wei@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三组 03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信息处理

马跃

13701000307 mayue@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3-623 徐塞虹 女

13681378089 xush@bupt.edu.cn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 魏更宇

13701183369 Weigengyu@bupt.edu.cn 教三楼924 杨文川

62281361 wchyang@21cn.com

曲佳文

第四组

04 嵌入式系统与网络通信

邝坚

010-62282672 Jkuang@bupt.edu.cn 教三楼10层 卞佳丽

jlbia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张成文

zcwbupt@sohu.com 戴志涛

dai#soline.cn 教3楼1016室、1017室

第五组

05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高占春

gaozc@bupt.edu.cn 蒋砚军

13701053229 jiangyanjun0718@163.com

周彩根 黄志宇

第六组 06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搜索与挖掘、网络软件

杜军平 女

13501233431 junpingdu@126.com,junpingd@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鸿通楼410 邓芳 女 13701265057 dengfang@bupt.学教3楼9层 孟祥武

010-81611802 mengxw@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3楼9层 刘晓鸿 13910396374 xiahliu@263.net 教3楼918 潘维民

18600047888 bigpan@bupt.edu.cn 叶文 010-62282633 yewen@bupt.edu.cn 第七组 07 下一代网络技术、移动计算、可信计算

杨旭东

010-62282697 xdyang@bupt.edu.cn 教三楼6

26、鸿通楼413 余文

13161626515

yuwe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体系结构中心 白中英 010-62284017 bzy66@sina.com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 学院

翟文军

13601279005 zhaiwj@139.com zhaiwenjun@wan-top.com 校外 周锋 13601168108 zfeng@bupt.edu.cn 教3楼1017,1014 第八组

08智能检索、移动智能、智能服务与安全

王小捷

86-10-6228-3459 xjwang@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821室 周延泉 女 62283459 zhouyanquan@bupt.edu.cn 李蕾 女 62283459 leili@bupt.edu.cn 教3-821 谭咏梅 女

010-62283459 ymta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821 郑岩 女 yanzheng@bupt.edu.cn 李剑 010-62283459 lijia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821室 第九组 09服务科学与工程、宽带无线移动系统与互联网

宋俊德

010-62282749 JDSONG@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主楼11层1110室 高强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宋美娜

女 010-62282718 mnsong@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主楼1110 战晓苏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 张炬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张垦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周文安 女 8610-62282617 zhouwa@bupt.edu.cn 任志军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海淀区杏石口路99号西山赢府商务中心B座 马骏

010-62282699 icnsec@gmail.com 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225号 杨俊

13501102305 junyang@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624室 第十组 10网络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群智能与混沌

杨义先

010-62283366 yxyang@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 钮心忻 女 62283366 xxniu@bupt.edu.cn 教3-612 王枞

女 13801069034 wangc@bupt.edu.cn 教三633 罗守山

86015167 buptlou@263.net 孙斌

女 62283134 sunbin@bupt.edu.cn 教三-632 张冬梅 女

010-62283607 zhangdm@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3楼924房间 李丽香

女 62282264 lixiang@bupt.edu.cn 主楼1001

刘建毅

liujy@bupt.edu.cn 教3-820 姚文斌

yaowenbin@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820室 周亚建

第十一组

11网络管理与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 吴伟明

女 010-62282008 wuwming@bupt.edu.cn 吴建平

010-62283406 jianpingwu.soton@gmail.com 左兴权

010-62283406 zuoxq@bupt.edu.cn 赵晶玲

女 62283607 Jing_lingzh@sina.com 牛少彰

13661258981 szniu@bupt.edu.cn 第十二组 12 物联网系统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马华东

62283523 mhd@bupt.edu.cn 教三楼9层

李文生

62282929 wenshli@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教3-923 罗红

女 010-62282195 luoh@bupt.edu.cn 北邮教3楼902室 孙岩

女 010-62282195 sunyan@bupt.edu.cn 北邮教3楼902室

上一篇:包装袋购销合同范文下一篇:保证书和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