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政法笔记有感

2022-07-24

第一篇:阅读政法笔记有感

阅读笔记——读《失败的层次》有感

第十一周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人生在世,无不渴望成功,但成功似乎喜欢和我们藏猫猫,主动找上门的总是以失败为多。

《失败的层次》主要叙述了失败的五个层次,依次是:偶有小挫、寻常败绩、遭受重挫、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详细地列举了古今中外许多伟人获得成功必须是意志坚强者,走出失败的阴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而获得成功。读了《失败的层次》以后,我们也要向爱迪生、孙中山、拿破仑……一样,面对失败要勇于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只要顶住、咬紧牙关,就不难收获成功的果实。

鹏权中学高一:伍东莹

第二篇:政法干警笔记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体现在:1,民事权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3,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自愿原则体现在:1,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事权利。2,民事主体之间自愿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规范。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1,在设立或者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作假,不欺诈,还应当给对方提供必需的信息。2,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后,当事人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3,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的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的行为。

权利滥用的构成条件:1,当事人有权利存在。2,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行为。3,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利的违法性。

公平原则体现在:1,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2,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平衡。3,负担与风险的平衡。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民事权利的含义: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2,民事权利是民法规定或者有权的国家机关认可的。3,民事权利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民事权利的分类:

以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分:财产权与人身权

以民事权利的作用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以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分:绝对权与相对权。

以民事权利存在关系分:主权利与从权利。

以民事权利与主体的关系分:既得权与期待权。

以权利发生的先后及相互关系为标准分:原权与救济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标的,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权利的权利。分:永久性抗辩和延期性抗辩权。

民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以一定的行为或者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约束手段。

民事责任的特征:1,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承担的责任。2,民事责任以一方当事人补偿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为主要目的。3,民事责任既有过错责任,也有无过错责任。4,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

共同责任分为: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和不同责任。

按份责任:是指责任人一方主体为多数,各自按照一定份额承担责任。

连带责任:是指责任人一方主体为数多,各个责任人对外不分份额,向权利人承担全部责任。 补充责任:是指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其应付的民事责任时,由有关的人对不足部分予以补充的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给他人造成损害,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无过错就不承担责任。

无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不问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责任。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包括:侵权责任能力和债务不履行责任能力。

监护人的职责: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4,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5,代理人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6,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6,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意义:1,确定自然人权利、义务的享有地和承担地。2,确定有关组织或者机关的管辖权。3,宣告失踪死亡的时间计算。4,在涉外民事案件中,确定法律适用的准据法。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法人机关:是指根据法律、章程或者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不需要特别委托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负责法人色生产经营或者业务管理,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者个人。

法人机关的特征:1,法人机关师根据法律、章程或者条例的规定而设立的。2,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3,法人的机关师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4,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者代表机关。5,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者集体组成。

法人的设立:是指创办法人组织,使其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而进行的多种连续准备行为,它是法人成立的前置程序。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存续期内,法人组织上分立、合并以及在活动宗旨、业务范围上的变化。包括:法人的合并和分立、组织形式的变更。

合并包括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分立包括新设分立与派生分立。

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丧失民事主体的资格,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法人终止的原因:1,依法被撤销。2,自行解散。3,依法宣告破产。4,其他原因。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特征:1,非法人组织是组织体。2,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体。3,是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体。

合伙:是指由二人以上根据共同协商而组成的营利性非法人组织。

合伙的特征:1,合伙具有团体性。2,合伙协议是合伙形成的基础条件。3,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组织承担连带无限责任。

合伙与法人的区别:1,财产性质不同。2,财产责任不同。3,经营方式不同。4,成立条件不同。

退火的效力:1,退火的合伙人资格丧失。2,退火或者其合法继承人有权请求退还退火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3,退货人应对其退火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4,可能导致合伙企业的终止。

个体工商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

特征:1,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2,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基于各种承包合同发生的。3,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属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特征;1,一个自然人出资,生产资料归投资者所有。2,雇工经营。3,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民事全玻璃客体:物、行为、自理成果、有价证劵、权利、非物质利益。

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质客体。

有价证劵:是指设定并证明持劵人有权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

有价证劵的种类:票据(汇票、本票、支票),债券,股票,提单。

民事行为的特征:1,民事行为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2,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3,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指仅以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可以成立的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由于他人的不当干涉,使意思表示存有瑕疵。

包括:欺诈,胁迫(威迫、强迫),乘人之危。

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行为。

威胁:是指行为人一方以未来的不法损害相恐吓,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者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对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所附条件的特点:1,应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应是发生与否不确定的事实。3,应是由行为人约定的事实。4,应是合法的事实。

延缓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再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解除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附延缓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消灭的民事行为。

代理的特征: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之内实施代理行为。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

理行为。3,代理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4,代理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代理的范围:1,代理各种民事行为。2,代理事实某些财政、行政行为。3,代理民事诉讼行为。

代理范围的限制:1,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行为不得代理。2,被代理人无权进行的行为不得代理。3,双方当事人约定应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不适用代理。

代理的意义:1,扩大民事主体的活动范围。2,补充某些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的不足。 代理权行使的原则: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不得无权代理。2,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诶任意转托他人代理。3,代理人应积极形式代理权,尽勤勉和谨慎的义务。

滥用代理权的类型: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进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

双方代理:是指一人同时担任双方的代理人为民事行为。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本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1,须行为人无表见代理权。2,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3,须相对人为善意。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时效: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包括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

时效的条件:1,要有法律规定的一定事实状态的存在。2,一定的事实状态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即不间断地经过法律规定的时间。

时效制度的作用:1,稳定法律秩序2,促使权利人行使权利。3,避免诉讼上的举证困难。 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持续达到法定期限,即可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权的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发生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时效。

诉讼时效的终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确定的对于某种权利所预见的存续期间。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1,

第三篇:《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题 目: 《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姓 名: 张艺飞 学 号: 2014021506 联系方式: 494805327@QQ.COM

2016年01月06日

第七章 行政法规的拘束力

按照奥托·迈耶的观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具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优点,在特定范围内排除了行政权对某些事项的干预和作用,防止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对臣民(的不利影响。在建立“宪政国家”这个大前提下,对于行政权的控制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前提;而同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相比,法律在规定针对臣民基本权利等事项方面的克制性和稳定性使得法律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法最主要的渊源。但是除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之外,行政法的其他渊源可能没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等优点,但是对于行政权的行使却同样具有拘束力,只是拘束力适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尽相同。

公权力的作用是建立在普遍的臣民关系即公权力同公民关系基础上的,并且有赖于普遍的事先确定的标准;因此行政法律规范实质上是调整公权力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而这种法律规范只有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才具有拘束力。法律的拘束力是通过臣民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法律对权力的约束之间的相互互动来实现的。一方面赋予臣民相对于公权力的应该和允许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又给国家机关设定了法定约束,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约束下行使公权力;而奥托·迈耶将前者称为法律的外部作用,后者则被称为法律的内部作用。

而确保法律规定拘束力的实现是司法机关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司法机关在保障法律的可靠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民事诉讼为例,民法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被普遍认为只是规范私权的,并不涉及到公权力的行使;但是在进入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之后,民法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约束了主审法官权力行使的,法官必须依据民事法律规范的实体性规定来对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裁判。另外从约束公权力的方式和程度来看,刑法规范跟民法规范不尽相同,民法首先规定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公权力的约束更倾向于是附带性的;但是刑法相对于民法更加注重对公权力的约束,比如犯罪嫌疑人的罪名认定、量刑幅度都不能超出刑法规定的范围。而相比于民法和刑法,行政法对于公权力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奥托·迈耶所提到的臣民关系的规定则更为全面、对与国家机关的约束也更加直接。在民事、刑事以及行政领域,法律同时约束个人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国家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但是约束的方式、内容和程度并不一样。奥托·迈耶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很好的总结这个观点:“法院不是如同臣民一样被法律所支配,而是如同其所属工作人员一样由法律所引导。”

行政也是法律的协助者,行政活动也是有法律来引导的。但是单纯的引导不足以保证行

2 政权力的合理行使,还要一定程度的约束才能在确保公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因此,奥托·迈耶提出了法律对行政的约束的四种方式,这是一个“从最严格的约束到最自由的活动”的等级序列。

1、“法律可以如同司法一样准确的决定行政活动,使之除了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情况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自己本身的裁量权受到严格的限制。

2、“法律可以对一定事项依照方式和比例不同而做出精确规定,而由行政在具体情况下根据其对法律本意的理解做出决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立法目的的理解,在合理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合法合理的裁量。

3、“法律也可以做出不完全的规定,是否正当应由行政对国家意志的内容自行做出创造性补充才能决定,即如何和怎么样将法律适用到一定的具体情况中去。”法律对公权力的行使仅作实体性的规定而不涉及到程序方面,行政机关则可以根据国家意志按照自己认为的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去执行法律的规定、保证法律的适用。

4、“法律还可以在实体上不做出任何具体规定,而只是给行政一个笼统的授权,行政可以自行对某一事件或事物范围作出决定,只要行政认为这对于其被授权的有关公共事物的任务是必要的和合适的。”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大部分国家权力授予行政机关,而且对于公权力的运作仅仅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行政机关则可以依据法律的授权自行制定行政法规作为自己行使行政权的依据。

另外,奥托·迈耶还指出,行政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跟法律委托法院将之适用于具体情况的司法权力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也就是说,行政权利和司法权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法律授予的,但是因为行政活动所要处理的事项更为繁琐复杂、更为灵活多变,所以“适用法律”这种适合司法机关的表述不一定适合行政机关,而执行法律则更恰当一些,执行法律不仅包含了简单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又涵盖了一定裁量范围内依据法律为此所确定的意义和方向所作出决定的行为。

行政法是用来调整国家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其在外部适用于臣民,在内部则当然的适用于国家机关。奥托·迈耶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执行权,因为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而法律又由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和修改,国家就能打破一切法律内容,立法权实质上就不受法律约束;但是执行权是法律的执行者,法律在先、执行在后,因此执行权受法律约束。而且法律同时对于所有执行权和相应的职位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据这些职位因管辖的不同而与法律发生的关系而定的。

第八章 行政法之渊源

奥托·迈耶将行政法渊源的划分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常规的划分方法,即将行政法的渊源分为法律、法规命令、自治章程和习惯等;另一种是基于“宪政国”的划分方式,权力的制约与分立以及对行政权的控制是建立宪政国家的应有之意,因此对行政法的渊源要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奥托·迈耶将“宪政国”的行政法的正式法律渊源仅仅定位于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以及由行政机关依据权力机关和法律的授权制定的各种法规命令。

在文中,奥拓·迈耶重点介绍了常规划分方法之下的行政法的渊源,主要包括:法律,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自治章程以及习惯。尽管如此,奥托·迈耶却试图通过对四种渊源的产生路径、发展前景的分析来阐述为什么“宪政国”的行政法渊源为什么只能是法律以及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1.符合宪法的法律。

只要法律涉及了行政中的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并且包含了相应规范,那么它就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宪法产生以前的一些命令,它们虽然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它们算不算行政法的渊源呢?奥托·迈耶认为在宪法确立之后,人们普遍的需要符合宪法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以及其他公民权利,而在宪法确立之前产生的规范当然并不可能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但因其符合法律的外在形式上的标准——被制定并公布出来——而被接受,并在接受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立法逐渐替代或者完善这些规范。

2.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法规命令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具有法律形式的一种规范,它们并不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而是由行政机关在权力机关或法律的授权或委托下制定的。这些委托和授权可以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立法机关专门授权决定来实现。

现在我国授权行政立法就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法律授权,比如1996年3月16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12条第2款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另外一种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特别授权决议授权,例如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授权深圳市人民

4 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活动即为特别授权行政立法。

与法律不同,执行机关的意志表达必须要证明其特定的法律基础,执行机关制定的法规命令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能与法律冲突,第二是执行机构在制定法规命令的时候必须有法律或者立法机关的授权,而且将授权依据明确标注在法规命令的文本之中。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那么这些法规命令实质上是无效的。但是奥托·迈耶认为尽管实质上无效但它还是法规命令,还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些法规命令被权力机关或者法院宣布无效之前,它们还是具有拘束力的;这就是后来违宪审查在一些国家产生的原因。

奥托·迈耶认为只要法规命令包含了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在行政中的关系的内容,法规命令就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而内部行政规定并不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是调整被附属于公权力国家机关与其职员的关系,因此内部行政规定并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3.自治章程

这里提到的自治章程主要是指公法社团的自制章程。公法社团有时候被看作公共行政的一部分来行使某些国家公权力,但是这些权力当然是通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或委托赋予的。相应的,公法社团经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而制定的一些自治章程因为涉及到了公权力的行使、规定了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4.习惯法。

奥拓·迈耶认为,行政长期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自行运作,到法治国时代才尽可能的在行政中适用与行政的性质和任务相符合的法律。而在此之前,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还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行政运作的执法依据以及程序约束更多的是来源于不成文的习惯法;尽管不成文,但要符合行政自身性质和规律的习惯法则是被允许和认可的。而这种被认可的习惯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行政习惯法,行政习惯法是以行政法领域的“国库概念”为前提的,国库概念将国家行为分为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两类,其中国家的财产关系被普遍的当作民事法律关系而依照民事法律规范来处理,当时民事行为受习惯法的影响很大,因此形成了具有民法性质的行政习惯法;尽管之后国家的财产关系逐渐完成了从民事法律关系向行政法律关系的过渡,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行政习惯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形式是惯例,惯例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是在一个组成公有设施的人员范围当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调整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成文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在之后大部分以成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健全的情况下,惯例似乎逐渐

5 失去了其用武之地,而随着法制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惯例失去了其生成和成长的空间,惯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之一正逐步成为一种历史。

第三个形式是指法院判例,法院判例作为行政法渊源之一在法国等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和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法院判例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都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行政领域的判例法的产生是以司法独立、以及法院的强势地位为前提的,在司法不独立、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现象频发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甚至公民个人对于司法机关的干预使得法院的行政法判例并可能并不具有明显的公正性,很难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的一种普适性依据,自然而然也不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第四篇:政法干警考试申论阅读资料之技巧

申论的技巧有很多,涉及阅读资料、不同题型的作答、文章写作、备考复习的技巧等方面。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考生高效地利用考场上宝贵的时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字数多,内容复杂,结构混乱,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不是认字识词,为读而读,它需要考生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由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材料外的事物的思考。 考生要想完全驾驭材料,至少要将材料读两遍,每一遍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阅读理解能力是政法干警考试中写作的基础,是申论考试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材料、稳中求胜,对考生来说是种严峻的考验。申论试卷以宏篇巨幅材料为特色,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把握文章机理、理清文章脉络、做出完美答案、写出精彩文章,若想做到这些则需一定的阅读技巧方能达到。

一、题文对照法 (一)先题后文

先题后文的阅读方法,是指先看问题(试题、作答要求),后读材料。阅读给定材料,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要与作答试题相联,带着问题读、以问题为导向来读,根据材料本身的价值和它与问题的关系来取舍材料--决定哪些精读,哪些略读,分配阅读时间。这是节约时间、高效阅读的第一步。实例分析 实例根据给定资料,就怎样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你的建议,以供领导决策时参考。(20分) 要求:紧扣材料,针对性强,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点拨 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可以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者吸取教训,进而提出对策。比如法国的成功经验包括:一,改进交通设施,解决交通不畅问题;二利用政策手段规定节能减排的标准;三注重邻里关系,丰富城市关系,此三条经验可整合后作为对策。根据上海的成功经验得出对策: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杭州的成功经验得出对策:要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大连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应将自然环境优势和旧建筑特色运用到新建筑设计中。此种提炼对策方法符合申论紧扣材料的要求,且明确针对所谈问题,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针对性强的要求。

(二)边题边文实例分析

实例 根据给定材料,简要分析评价“小狗玲玲事件”中相关各方的表现。(30分) 要求: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语言流畅。400字以内。 点拨 本题属于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目要求对“小狗事件”中相关各方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说明作答需先找出该事件中都出现了哪些主体,再概括材料中相关各方的表现,最后搜集评价性的要点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就是边题边文的过程。边题边文的阅读方法,是指在第一遍通读浏览材料之后,在作答思考题目和答案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返回资料查找对于作答有直接帮助的内容,一边作答一边

阅读,从给定材料中查找作答依据。这是目的性更加明确的阅读,要对重点、高价值材料进行精确定位,以标注、划线、摘要、概括大意等形式,突出对作答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信息分类法

信息分类法是对材料所蕴含的信息按性质进行分类,从而正确区分材料的类别和作用,建立对材料的总体认识的方法,通过认定材料是讲什么的,包含哪些信息进而明确材料对应哪些问题,可作为解答“概括”、“分析”、“对策”等具体试题的依据。这是最直观而快速的阅读方法。

(一)问题描述类

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中通常会包含对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描述性文字,透过这些文字,考生能够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有直观的认识,并且对作答概括、综合分析、文章写作等多种题型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例分析 实例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小狗玲玲事件”引起多方关注和热议的原由和内容。(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0字以内。 点拨 本题要回答“小狗玲玲事件”引起多方关注和热议的原由和内容,所以作答要分别作答,不可遗漏。其中,原因部分要通过分析问题而得出答案,此部分分为五个小点,作答时应注意适当展开。一般来讲,热议的内容往往出自争议型材料。阅读材料发现争议型材料包括材料2和材料4,因此要点可从这两段材料中提取,由此确定作答范围,节省作答时间。

(二)问题分析类

分析问题类信息不仅包括分析材料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影响的语句,还包括分析针对问题的有关对策信息。

【示例】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授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子们的需要。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当作副业。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教师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者申请到课题,便有可能在下一次聘任中被降级或解聘。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成批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点拨】:上述材料分析了大学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几方面原因。一是扩招引发的大学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合理;二是由于生活及发展的压力,部分大学教师师德沦丧。

(三)政策表述类

给定资料中的政策表述类信息主要是中央或地方下发的法律条文或政策性文件。这类信

息可以说是申论作答中的灯盏和药方,不但为考生指明作答方向,帮助考生读懂材料,也对作答题目起到根本上的指导作用,成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参考。

【示例】2004年中国科学院完成《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科学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第三章列述了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与共同体惯例”的学术不端行为,2010年10月31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在福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就科技团体在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学术不端行为的源头治理,提升学术机构科学道德和诚信的办法等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点拨】:列举的政策是2011年辽宁政法干警考试给定资料的最后一段,也是全篇材料的点睛之处,帮助考生真正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也为作答题目,特别是作答文章论述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安康人事考试网(http://ankang.offcn.com/)

第五篇:2011政法干警民法学教材笔记

民法学教材笔记

-----------------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体现在:1.民事权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3.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 护。

自愿原则体现在:1.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事权利。2.民事主体之间自愿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规范。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1.在设立或者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作假,不欺诈,还应当给对方提供必需的信息。2.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后,当事人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3.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

权力滥用的构成条件:1.当事人有权利存在。2.权利人有行使权利的行为。3.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利的违法性。

公平原则体现在:1.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2.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平衡。3.负担与风险的平衡。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民事权利的含义: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2.民事权利是民法规定或者有权的国家机关认可的。3.民事权利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民事权利的分类:

以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分:财产权与人身权

以民事权利的作用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以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分:绝对权与相对权

以民事权利的依存关系分:主权利与从权利

以民事权利与主体的关系分: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以民事权利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分:既得权与期待权

以权利发生的先后及相互关系为标准分:原权与救济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标的,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权利的权利。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

民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以一定的行为或者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约束手段。

民事责任的特征:1.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承担的责任。2.民事责任以一方当事人补偿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为主要目的。3.民事责任既有过错责任,也有无过错责任。4.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

共同责任分为: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

按份责任:是指责任人一方主体为多数,各自按照一定份额承担责任。

连带责任:是指责任人一方主体为多数,各个责任人对外不分份额,向权利人承担全部责任。

补充责任:是指在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应负的民事责任时,由有关的人对不足部分予以补充的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给他人造成损害,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无过错就不承担责任。

无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不问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当应承担责任。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包括:侵权责任能力和债务不履行责任能力。

监护人的职责: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4.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5.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6.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6.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意义:1.确定自然人权利、义务的享有地和承担地。2.确定有关组织或者机关的管辖权。3.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时间计算。4.在涉外民事案件中,确定法律适用的准据法。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法人机关:是指根据法律、章程或者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不需要特别委托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负责法人的生产经营或者业务管理,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者个人。

法人机关的特征:1.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者条例的规定而设立的。2.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3.法人的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4.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者代表机关。5.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者集体组成。

法人的设立:是指创办法人组织,使其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而进行的多种连续准备行为,它是法人成立的前置程序。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存续期内,法人组织上分立、合并以及在活动宗旨、业务范围上的变化。包括:法人的合并和分立、组织形式的变更。

合并包括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分立包括新设分立与派生分立。

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法人终止的原因:1.依法被撤销。2.自行解散。3.依法宣告破产。4.其他原因。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特征:1.非法人组织是组织体。2.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体。3.是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体。

合伙:是指由二人以上根据共同协议而组成的营利性非法人组织。

合伙的特征:1.合伙具有团体性。2.合伙协议是合伙形成的基础条件。3.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组织承担连带无限责任。

合伙与法人的区别:1.财产性质不同。2.财产责任不同。3.经营方式不同。4.成立条件不同。

退火的效力:1.退火人的合伙人资格丧失。2.退火人或者其合法继承人有权请求退还退火人

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3.退火人应对其退火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4.可能导致合伙企业的终止。

个体工商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

特征:1.从事工商个体经营的是单个自然人或者家庭。2.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进行核准登记。3.个体工商户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农村经济组织的成员。

特征:1.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2.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基于各种承包合同发生的。3. 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属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特征:1.一个自然人出资,生产资料归投资者所有。2.雇工经营。3.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民事权利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有价证券、权利、非物质利益。

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质客体。

有价证券:是指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权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

有价证券的种类:票据(汇票、本票、支票),债券,股票,提单。

民事行为的特征:1.民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2.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3.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指仅以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由于他人的不当干涉,使意思表示存有瑕疵。

包括:欺诈,胁迫(威胁、强迫),乘人之危。

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威胁:是指行为人一方以未来的不法损害相恐吓,使对方陷入恐惧,并因此作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者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对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所附条件的特点:1.应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应是发生与否不确定的事实。3.应是由行为人约定的事实。4.应是合法的事实。

延缓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解除条件: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附延缓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但在所附期限到来之前不发生效力,待到期限届至时,行为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才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附解除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消灭的民事行为。

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代理的特征: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之内实施代理行为。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4.代理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代理的范围:1.代理各种民事行为。2.代理事实某些财政、行政行为。3.代理民事诉讼行为。

代理范围的限制:1.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行为不得代理。2.被代理人无权进行的行为不得代理。3.双方当事人约定应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不适用代理。

代理的意义:1.扩大民事主体的活动范围。2.补充某些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的不足。

代理权行使的原则: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不得无权代理。2.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托他人代理。3.代理人应积极形式代理权,尽勤勉和谨慎的义务。

滥用代理权的类型: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进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

双方代理:是指一人同时担任双方的代理人为民事行为。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本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1.须行为人无代理权。2.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3.须相对人为善意。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时效: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包括取得实效和诉讼时效。

时效的条件:1.要有法律规定的一定事实状态存在。2.一定的事实状态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即不间断地经过法律规定的时间。

时效制度的作用:1.稳定法律秩序。2.促使权利人行使权利。3.避免诉讼上的举证困难。

取得实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持续达到法定期限,即可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权的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发生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时效。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确定的对于某种权利所预定的存续期间。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1. 立法精神不同。(除斥期间维护的是原秩序,诉讼时效维护的是新秩序。)

2. 适用的范围不同。(除斥期间适用形成权,诉讼时效使用请求权。)

3. 起算时间不同。(除斥期间根据法律规定的时间或者权利发生的时间起算,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4. 期间的可变性不同。(除斥期间不能改变,诉讼时效可中止、中断、延长。)

5. 法律效力与法律援用不同。(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当然消灭。诉讼时效期满后,权利并不当然消灭)

期限的意义:1.决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享有和消灭的时间。2.决定某些事实的推定时间。3.决定权利的取得和丧失时间。4.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的期限。5.决定法律关系的效力的期限。

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

包括:地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典权、居住权。

用益物权的特征:1.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其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2.用益物权是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限物权。3.用益物权是不动产物权。4.用益物权主要以民法为依据,但也有以特别法为依据的。

地上权:是因建筑物或者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特征:1.地上权是存在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的物权。2.地上权是以保存建筑物或者其他工作物为目的的权利。3.地上权是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地役权:是以他人土地提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权利。

典权:是典权人支付典价,对他人的不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担保物权的特征:1.担保物权以确保债权的履行为目的。2.担保物权是在债权人或者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权利。3.担保物权以支配担保物的价值内容,属于物权的一种,与一般物权具有同一性质。4.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是指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债权人得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其权利。

抵押权:是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供担保的不动产及其他财产,优先清偿其债权的权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

质权:是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当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只针对动产)

留置权:是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有留置该财产以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并在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时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只针对动产)

反担保: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向担保人保证主债务人履行主债务而提供的担保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示转让人赔偿损失。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根据使用功能,将一栋建筑物于结构上区分为由各个所有人独自使用的专用部分和由多个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共用部分,每一所有人享有对其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对共用部分的共有权的结合。 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对他人的事务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获利益而使他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事实。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因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民事行为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推定形式:是指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积极行为将其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使他人可以根据常识、交易习惯或相互间的默契,推知当事人已作某种意思表示,从而使法律行为成立。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特定物:是指具有固定的属性,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

种类物:是具有共同的属性,可以用品种、规格和度量衡加以计算的物。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而于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害及债权的实现时,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上一篇: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下一篇:幼儿室内体育游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