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刻阅读理解

2022-09-10

第一篇:最后的时刻阅读理解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阅读答案

1975年年初的一天。

在肃静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在给周恩来总理做癌症切除手术。手术已完,正忙着包扎伤口。

身体虚弱的总理,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微微阖(hé)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请来。”

长期从事肺癌防治事业的李冰同志,刚出手术室,听说总理叫他,又急忙转身返回。总理见他来到身边,叫道:“李冰。”李冰难过地应了一声,低下头去侧耳倾听。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李冰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总理的话音断断续续,十分吃力。

“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李冰强忍着抽泣,低着头,退出手术室。

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耳边再次响起总理的指示: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

这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啊!∥

当医务人员带着总理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刻,我们的周总理正在受着癌症的折磨。他那慈祥的面庞,已是异常消瘦;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下去。然而,那目光却仿佛在重复地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

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癌症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他紧紧捏住医护人员的手,忍着剧痛吞咽着,每咽下一口饭,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总理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要多吃几口。来,给我数数。”“一!”总理费力地咽下一口,“二!”“三!”„„

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

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

呵!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

阅读题:

1.注意带点的字,按要求填空。(4分)

“索取”的“索”的第7画是。

“肃静”的“肃”有三种解释:①恭敬;②严肃;③清除。应取第种解释。

2.联系上下文解释。(4分)

倾听

炯炯有神

3.短文已用“‖”分成了三段,请概括前两段的段意。(4分)

4.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2分)

5.“广阔”的近义词是()“沉重”的反义词是()。(2分)

6.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下面句子含着的意思。(6分)

(1)“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

(2)“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

参考答案:

1.、②

2.倾听:细心地听取;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而有精神。

3.(1)周总理刚动完手术就让李冰同志去云南解决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的问题。

(2)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忍着剧痛费力地咽饭。

4.文章最后一句话。

5.狭窄轻松

6.(1)周总理咽饭时忍着剧烈的疼痛。(2)人们被周总理和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所感动。

《生命的最后时刻》阅读答案及翻译,由巨人中考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第二篇:最后的时刻

师:今天在这里上一节语文课,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课题好么?

生:好!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要上这一课么?

生:知道。

师:那是你们的老师告诉你们了。看来你们课前一定读过这篇课文了。你读过几遍课文?

生:三遍。

生:三四遍。

生:好多遍。

师:记不清几遍了。既然读了这么多遍了,我们就随便聊一聊吧。看看这篇课题《最后的时刻》,当你没读这篇课文,回想一下啊,没读过这篇课文的时候,看到这个题目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怎么是最后的时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

生:我感觉会很悲惨,最后的时刻人肯定要牺牲了。

师:人肯定要死了,会很悲惨。不错,就这样说。

生:我有点不明白,最后的时刻是什么样的时刻?

师:想不明白,联系你以往的经验,你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电视剧,想一想最后的时刻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最后的时刻革命者要牺牲了。

师:革命者要牺牲了,可能是这样。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有可能是生命危在旦夕了。

师:也是最后的时刻。

生:是的。

师:你们看过《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吧,最后伏地魔出现了,和哈利波特斗魔法、对决,这算不算最后的时刻?那个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很激动。

师:还有,结果是什么样的?谁胜谁负呀?最后哈利波特是生是死呀?什么心情?着急、紧张、期待、激动,是不是这样的心情?

生:是。

师:可是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了,在这篇课文里,你们找到这种感觉了么?

生:找到了。

师:有?在哪儿找到的?打开书,浏览一遍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你读过那么多遍课文了,在哪里,读到哪里的时候,给你刚才说到的那种感觉。你的心情很激动、很紧张、很悲惨。

师:有这样的句子么?找到的同学可以慢慢把手举起来。

生:这时,从走廊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师:为什么是这一句呢?

生:因为他们马上要去刑场了。

师:因为他们马上要去刑场了,所以你感到心里很——

生:难受。

生: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我觉得这段像我刚才我的那种感受,这是他们要去牺牲,但他们心里感觉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激动。

生:我从“同志们,永别了!”这句,我也能体会到江姐依依不舍那些亲爱的好同志们,心里也很难受。

生: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这段写出了同志们和江姐告别的时候,江姐告诉同志们要勇敢一些,也是说他们那种难过的心情。

师: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黎明,即将到来的死亡,江姐这样对同志们说,让我们的心情很难平静,感觉到很激动。

生:“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通过同志们的表现,侧面写出了同志们对江姐的想念。

师:是一种不舍,是生离死别。

师:读了这么多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的的确确是——

生:最后的时刻。

师:可是在文章当中,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地方,你觉得很奇怪,仿佛这不应该是在最后的时刻发生的事。

生:江姐梳好了头,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师:阴丹士林布,这是一种布的材料,“阴丹士林布旗袍”再读一遍。

生:这句话我看出她不像是去刑场,而像是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

师:要换上这样的服装,不像是最后的时刻。

生: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这段话我看出江姐要去参加什么重要的典礼,好像要去逛街似的。不像去刑场。

师:你看,这话说得多好,好像我们平时要去干什么——

生:逛街。

师:我们要出门,去看访朋友,我们才穿的这样整洁。可是江姐是要面对什么?

生:死亡。

生: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我从“平常”一词看出江姐不像是要面对死亡。

师:是像——

生:平常一样。

师: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这些句子,我们再浏览一遍,这些就是江姐在最后的时刻所做的,是我们这个故事里的第一个场景。在最后的时刻江姐都做了什么?

生:在最后的时刻江姐梳头、换衣服。

也写出了她的从容不迫,非常平静,面对死亡她毫不畏惧。

师:说的好不好?他前半部分说到了在最后的时刻,江姐都做了什么?

生:梳头、换衣服。

师:(板书:梳头、换衣服)

师:还有什么场景,也让我们感觉到最后的时刻不大一样。

生:“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这里也有点不大一样,如果是到刑场的话,不应该带着行李,这好像是要去旅行。

师:这是谁的表现?同志们的表现。还不是江姐的表现。江姐怎么表现的?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生:——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江姐面临她生命的最后的时刻。

师:从哪儿感觉到悲伤的感觉。

生:“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也就是此时的江姐已经知道自己要走上刑场了,面对死亡。可是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不像是生命最后的时刻要说的话呢?谁再读读这句话。

生:师:这是她的理解。从她刚才的朗读里你听到了什么?江姐的话。(教师范读)

生:她很平静,不像是走上刑场,而是像回家,和同志们告别。

师:是这样的感觉么?最后的时刻,就要走向死亡了,语气却是那样的平静,宛如在唠家常一样。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文。语速有些快)

师:语速太快了。(示范读文)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读——

生:接读——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这又是另外一个场景,这是江姐在和同志们告别。(板书:告别)

文章写的是——

生:最后的时刻

师:谁呀——

生:江姐。

师:江姐,这样的一位革命者生命的最后的时刻。围绕着最后的时刻,作者写了江姐——

生:梳头、换衣服。

师:写了江姐——

生:和同志们告别。

师:明明是写最后的时刻,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可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所写的这一切,却并没有写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感觉。为什么呢?

生:这样写能看出江姐不畏惧,像平常那样。也写出了对死亡并不惧怕,把死当作回家。

师:把死当作回家,用一个词来说,那叫——

生:视死如归。

师:(板书:视死如归)同学们回过头来看看同学们读的那些句子,在这两个场景中,体会一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她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镇定,那样的视死如归。放声地读一读刚才的句子,一会用你的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生:(自由读句子。)

师:我们来读读,好么?按从前到后的顺序,读一读刚才这些句子,把你体会到的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

生: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师:你想读出什么?

生:像平常一样。

师:像平常一样的那种平静。谁能读得再平静一点,像平常一样的,不慌不忙的。

(读文)江姐当时表现得很平淡,所以看不出她要走上刑场。 生:读句子。

师:(板书:像平常一样)突出这个词——平常。慢一点,别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引读——一听见喊她的名字,读

生:接读——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师:还有哪个句子?

生:江姐梳好了头,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师:在这名同学读的时候,她特别强调了江姐的——

生:平静。

师:这种平静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觉到的?

生:动作。

师:多好哇,就这样,像他那样,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很自然,很流畅,但她是那样的从容不迫,速度还可以再——

生:慢一点。

师:这两名同学都强调了一个词,和像平常一样是一个意思的。是哪个词?

生:习惯。

师:“习惯地”,也就是像平常一样。我们一起合作来试试。

师: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

生: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

师:再——

生:理理旗袍上的折痕,

师:然后——

生: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师:她又在镜子前——

生:照了照,

师:在室内——

生:试着走了几步,

师:像是要——

生: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像平常聊家常那样,我们再来读读江姐说的话。(教师范读)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她怎么样地说?

生:她平静地说。

师:她平静地说。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她还会怎么样地说?

生:镇定地说。(读句子)

师:她是怎么样地说?

生:从容地说。

师:她就是这样,像平常一样,那样镇定,那样从容地说——

生:(接读)——“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师: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生: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她抓住了这个句子中的两个感叹号。大家想一想,这儿应该读的那么激昂么?

师:(语调低沉缓慢)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生:应该读得激昂一些,江姐要鼓励她的室友。

师:江姐要鼓励她的室友,应该说得激昂,你来试一试。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想试一试。

读到这儿,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一个人面对着死亡的时候,她所做的这一切,是那样的镇定,从容,坦然,视死如归。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江姐临死前还想着国家,还想着战友……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她激励战友“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那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江姐在最后的时刻还在关心国家,激励战友?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江姐表现的这样镇定?

师: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刻江姐表现的这样从容,这样镇定呢?

还有什么疑问?发自内心的,读到这里不理解的,不懂的。

师:老师告诉大家,《最后的时刻》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在1949年,想一想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1949.10.28”这是江姐牺牲的日子。江姐被关押在重庆的渣滓洞集中营,她牺牲的日子是“1949.10.28”。1949年11月30日是重庆解放的日子,在这一天,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山城解放了。在这个时候,在小说中,狱中的同志们正在积极地策划着,在解放前夕配合着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的战斗,他们要越狱。越狱的计划已经做好,越狱的路线,越狱的时间也已经定下。重庆即将解放,在这个时候讲解却要走向刑场。 想一想。刚才有什么样的疑问,此时更加强烈了。

生:为什么敌人要杀死革命者?

师:因为当时的重庆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占领、统治下。

生:为什么江姐不越狱而去刑场呢?

生:江姐临死前想的是什么?

生:一边是死亡,一边是胜利,江姐为什么选择了牺牲?

师:这样的选择不是江姐自己的选择,而是国民党反动派到了他们灭亡的最后的时刻,他们做出了这样疯狂的举动,在临解放之前,他们疯狂的残杀革命者。可是在这一刻,看着即将到来的胜利,即将到来的黎明,却要走向刑场。你的心里会平静么?

然而江姐却表现的那样镇定,从容,视死如归。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的表现?你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么?

生: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这段他们要去迎接胜利,所以才会镇定。

生:“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为什么而死亡?

生:革命。

生: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师:可能是同一句话,感受会不同。

生:“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我认为这段话呼应了前面的不慌不忙,写出了江姐把生命看得太轻,把革命看得太重,牺牲一个人换来大家的解放,会感到安慰。

师:把刚才句子中的太轻、太重中的“太”换一个词。把生命看得很轻,把革命看得很重。

师:大家有没有读过革命烈士诗歌。

叶挺将军有一首《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和江姐前后被捕的陈然——挺进报的编辑,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胁,写下了《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听了这些诗,看看江姐在最后时刻的表现,这样的从容实际是来自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对自己理想的坚定地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哪怕牺牲生命。(板书:理想坚定地追求)

还记得开始的时候,提到死亡的时候,很多同学说到了悲惨。但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我们却感受不到悲惨,因为以江姐为首的这些烈士是为自己的理想而牺牲的。这就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板书:悲壮)这种悲壮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感染了我们。

像江姐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这篇课文选自小说《红岩》,有机会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课文的主人公是江姐,可是除了江姐,文中还写了同志们。为什么江姐是主人公,还用了那么多的内容写室友呢?除了要表现江姐面对死亡视死如归,文章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他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下课。

第三篇:《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注重情感体验,点燃心灵的火花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松树沟中心学校

张莹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人的心灵相通的学问,较之其它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两句话是《最后的时刻》中,江姐就义前的精彩演讲。江姐说的这番话既是在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是在激励大家要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火硝烟,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怎样才能让他们理解江姐此番话的深刻用意呢?怎样才能让他们体会江姐那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呢?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脸不变色,心不跳”。

“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脸色煞白、心跳加快呢?” “考试不及格,回家害怕被妈妈打。” “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我会心跳加速。” “路上遇到狗的时候,我会脸色煞白,心跳加速。” “看到老鼠的时候。” „„

我接着问:“同学们,江姐面对的什么?” “最后的考验——死亡!”

“是啊,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远不可能重来。而江姐面对死亡却脸不变色,心不跳,你们感受到了

什么?”

“她不怕牺牲。” “她很勇敢!” „„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深感悟,我又引导学生想象江姐还禁受了哪些考验。

“老虎凳。”

“是啊,多么残酷的刑罚啊!人坐上后,两条腿被捆在长板凳上,膝盖被绑得死死的,根本不能动弹,国民党反动派就往革命者的脚后跟垫砖头,一般垫三块砖后,人就会受不了,脚筋会绷断,膝盖骨会骨折。”

“灌辣椒水。”

“敌人在水葫芦里灌上辣椒水后,挤压皮囊,辣椒水通过管子直接灌到人的肺中,很多人都被活活呛死了。”

“竹签子钉进指甲。” “用皮鞭狠狠地址抽打。” „„

孩子们几乎把在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见过的所有酷刑都说出来了。

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面对这种种考验,江姐是怎样表现的?” “脸不变色,心不跳!”

“同学们,到这里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江姐在生命的最后

时刻,会这样的从容镇定。”说着,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她是( ),她有坚定的( ),顽强的( ),当面临最后的考验的时候,才会( )。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完成了填空,几遍句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姐的英雄气概。看着同学们个个大义凛然、神色凝重的脸庞,我知道他们已完全走进了文本,了解了江姐,认识了这些革命者,于是带领他们诵读着江姐的这番话。

师: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江姐没有惧怕死亡,她把死亡当做最后的考验,用自己的意志与敌人进行又一次的战斗,她会坚定对自己说

生:(接读):“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面对着亲爱的战友,一个个年轻的同志,未完的工作要由他们继续,江姐希望他们也有坚定的信念,此时她会深情的对同志们说

生:(接读):“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黎明,这不仅是江姐,也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革命者共同的宣言

生:(接读):“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的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一遍又一遍,声音是那么洪亮,语气是那么坚定。红岩精神,一种不朽的传奇,正穿越时空,在我们的教室传递,在我们的心灵中绵

延传播。孩子们也在那一刻记住了江姐,记住了曾经的苦难,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四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推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会干什么?是在那静静地躺着,还是最后一次享受世界上的美好的东西。可是,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那广阔的胸怀里还装着亿万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

当我读到:“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吗?”我的心里不惊暗暗震惊:“多么伟大的周总理啊!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情况!对自己的病情,从来没有多过一丝的顾及,只是在想着工人们。他的胸怀太广阔了,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为了工人们,他就是这样坚苦地向生命索取着一分一秒。这世上能有几个总理能像他那样伟大、无私?

我又接着往下读,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和病魔做斗争,你能做得到吗?病魔,它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能逼进人类走进死亡的边缘;病魔,它也能使人类生不如死,最后导致让人自寻死亡。许多人都不想让它逼近自己 。可是,病魔却和周总理结下了不结之缘。他能和病魔作斗争,着已足够说明他是伟大的!

看到了这里,我不惊想起了自己的软弱。曾记得,在一次午后,我突然感觉自己浑身滚烫,我确认自己是发烧了,可是我却没有去医院,只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还想着人民,这样的好总理只有中国。虽然他已经逝世了,可他那无私的,伟大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第五篇: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感

今天,我读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篇文章,让我感动万分,讲的是这样一件事: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在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时,不幸被蛇咬伤,他把生命置之度外,艰难地记录了自己被蛇咬之后的症状,在他被咬的5小时候之后,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但他的名字在科学之坛上永放光辉。 博士在被蛇咬后的第一感觉是想着自己应该再做些什么而不是赶紧求救,博士一心只为科学,完全不会顾及到自己,这一点令我十分震撼,为了科学,牺牲自己。其实,有许多的科学工作者为了给人类做出贡献,追福于后代,不惜一切,把生命的最后一刻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这千干万万人当中的一个。用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概括卡尔▪ 施密特博士那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关荣。”

卡尔▪施密特博士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惊人的研究结果为给未来的科学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非常佩服、尊敬他,佩服他遇事镇静的态度,尊敬他无私地为科学事业献身。

生命很宝贵不应该浪费,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需要轰轰烈烈。爱尔兰的哲学家伯克曾说过:“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上一篇:做好稳控工作的措施下一篇: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