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节习俗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南方春节习俗范文

【南方科技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特色专业-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南方科技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特色专业-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

线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展望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将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和能力;重塑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校徽介绍与校名解读校徽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象征南方科技大学的使命: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校徽背景为渐变的天青色,映衬火炬的照亮效果;此处的天青背景取自汝窑瓷釉,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崇尚的色彩。校名“南方科技大学”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亲笔题写。李政道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校名缩写SUSTC,字首SUST与sustainability一致,符合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此组合SUSTC亦直接对应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网站:

第二篇:桂学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燕岭医院

感谢信

尊敬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燕岭医院甲状腺诊疗中心全体医护人员:

你们好!

我是贵院甲状腺科一名就诊的甲状腺患者,本人自2014年11月份入住贵院以来,一直得到了贵院甲状腺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细心护理,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病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已基本稳定。治疗期间桂学勤主任等医生护士(请原谅我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不仅给我医治疾病,还经常与我谈心,不断给我鼓励,是他们的开导和安慰为我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增强了与病魔搏斗的勇气。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虽然无文化,但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住院期间所有医护人员对我的关爱,我点点滴滴记在心上,曾经也想请大家吃顿便饭以表谢意,可都被他们婉言拒绝,他们说:“你治病本身就要花好多钱,我们怎么还能让你花钱请吃饭呢?”一句朴素的话语,却让我无比感激,你们的言行体现出贵院良好的医德和纯朴的医风,这也是贵院党委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为此,我代表我全家向贵院党委,并通过您们向贵院甲状腺科的全体医护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祝贵院事业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

患者:周祝

2015年1月9日

第三篇:南方周末编辑写的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文/张捷

《南方周末》在 2003年中的“城市专题”版正式启动对特稿的大力探索,2004年初开辟“特别报道”版专门呈现以特稿为主打的组合式报道,至今已累计操作完成 200余个题目,被读者和业界公认为《南方周末》最有阅读乐趣的版面之一。本文从选题分类、选题原则、选题来源、选题要义四个层面分析南方周末特稿选题。

一、选题分类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以下是对这四类选题的概略描摹。 1.人物类

在《为故事而写作》一文中,美国普利策特稿奖的首度获奖者富兰克林谈到:“一个故事蕴含了一系列情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 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①这句话大致可以用来概括南方周末特稿的人物类选题。在这类报道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比如: 《两个男人的 20年婚姻》(2005年 9月 29日):四川同性恋人李蜀仁和孙庆生 20年勇敢而艰辛的“婚姻”之路。从两个男人幼时性意识初萌开始,到对性取向的认知、挣扎,接受现实,相识,定情,波折相守,如此 20年,乃至收养孩子共同抚育,“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白头偕老”。② 《一个农村娃的“赌局”》(2005年 11月 17日):24岁的四川年轻人吴悔 7年来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复读,二是参加高考。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衣锦还乡,为此不择手段。他使用了 4个化名,5次复读,6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为了等待一所学校让他迅速实现“当官”的梦想。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2007年 4月 12日)。粉丝杨丽娟的父亲因女儿没能单独见上刘德华,跳海自尽。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此文提供了一个掩藏着敏感、绝望和固执的故事。

有的选题主角数目超过1,但是在情感或者行动上近乎一个主体,所以一并列为人物类。 2.人群类

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比如:

《三个“棒棒”的城市梦想》(2004年 4月 22日)关注“棒棒”的生存状态。街头挑夫“棒棒”是重庆特殊地形造就的特殊的农民工,他们得名是因为他们总是手持一根棒棒。这个人群的数量有几十万,他们在市民生活中时时出现,真正的市民生活却与他们相距甚远。

《外国红孩子的中国人生》(2005年 10月 13日):在二十世纪的不同时期,一些外国人带着他们的左翼政治信仰参与红色中国的各项工作。他们的孩子,如今留在中国的还有 250人左右。这篇报道呈现这个人群的特别人生。 《中国老人在曼哈顿》(2006年 2月 16日):中国老人们从上飞机起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自己去美国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照顾儿孙,为此他们不得不“五子登科”:听不懂英语是聋子,看不懂是瞎子,不会说话是哑子,不会开车是拐子,拿起电话不会答,手抖得像呆子。 3.话题类

一些可能影响读者生活的问题,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并不逊色于事件类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比如:

《安乐死的中国现实》(2003年 7月 17日):中国的安乐死讨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两个社会现实:首先,在中国,很多人要求放弃生命,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贫穷。其次,确乎有些人是因为 痛苦,但痛苦其实是可以控制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2000年使所有的癌症患者无痛,只是在今天的中国,绝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还无法实现。

《富豪征婚记》(2006年1月5日):几年间几则轰动一时的富豪征婚广告,背后原来都有一个律师操办者,而且这已经成为他的专业。报道从律师切入,呈现征婚喧嚣背后的道德嬗变、风俗变迁。

《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2008年10月 30日)③: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预报成为一个难解的话题,此文全面深入揭示中国地震预报体系的由来,呈现一个学术坚守、学科尴尬、政治考量、甚或个人恩怨等等混杂的领域,一个基于尴尬的技术水准的尴尬的预报体系。 4.事件类

基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虽然也会有主要人物出现,但人物情感和反应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推动力,报道关注点在于围绕事件的世相百态。比如:

《举重冠军之死》(2003年 6月 9日):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 300元。报道从才力之死切入,推进到对中国举国体育体制的讨论。

《焦虑的四合院》(2003年 8月 7日):北京市政府终于下决心停止在旧城内的大规模改造。但这个消息也导致了各城区在截止日期前上演“最后的疯狂拆除”。推土机为什么停不下来?此文从事 件切入,展现背后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追根溯源至中国两级财政体制格局,致使下级政府挡不住“以地生财”的诱惑,把历史文化名城当作“地皮”来处理。

《鬼妻》(2007年 6月 14日):这是对河南农民宋天堂连杀 6人卖尸体配阴婚事件的调查与观察。调查,是因为此文以调查手法揭开了事件链条。观察,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杀人案的报道,也是对其萌生土壤乡村生态的多方观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个分类仅仅意在呈现南方周末特稿概貌。四个分类并不严格。实际上,有些选题介于两个分类之间。比如《系统》(2007年 12月 20日)是关于中国红极一时的网络游戏《征途》的报道,写一个游戏玩家玩《征途》的故事。从集中在一个人物来看,可归为人物类。但是这个人物并非新闻人物,只是因为具备典型性,才被记者选中以承载这个话题,如此又可归为话题类。

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尤其体现了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相对独特——独特是与其他媒体比较而言。这类题材体现了南方周末特稿观照现实的广度。而在后期,南 方周末特稿加大了事件类选题的报道力度。在与其他媒体的同题竞争中,事件类选题所呈现出的独特解释尤其显示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解读深度。

二、选题原则

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原则可总结为: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当然冲突并不仅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进一步表述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实际上这正是凝聚戏剧性、寻求“集中”的手法。

南方周末特稿怎样凝聚戏剧性?以下是集中手法的简单分类:

时间的集中。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2003年 11月 27日),这是一个人群类选题,集中描述一队盲艺人在绵延的太行山里卖艺游走的一天。

空间的集中。很多时候时间集中也意味着空间集中。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也集中在一次游走线路。再如话题类选题《车陷紫禁城》(2003年 10月 16日)的主打特稿《一场秋雨导致的交通瘫痪》,跟踪的是周五下班又赶上下雨的北京最拥堵一刻,一辆出租车的行进线路。

人物的集中。将一个大的主题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呈现,这是西方特稿的常用手法。南方周末特稿《系统》是典型之作,出发点是关注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征途》,具体操作时选取了一个游戏玩家吕洋,叙述她从陷入到厌倦的故事。

尽管效果强弱不一,总体而言,南方周末特稿呈现出对于戏剧性集中的主动追寻,力求将有故事的人物、冲突性强的事件,集中在一时或者一地叙述,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多个角度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凝聚,再凝聚。

以《举重冠军之死》为例稍作阐释。该文作者李海鹏说:“做这个题我立刻想到,就用这个人最后一天的经历来表现一生,因为我对这个是非常有把握的。很多小说都能看到,比如说《一个女人一生的最后 24小时》,用一天来表现一个人的一生。比如托尔斯泰一本很有名的小说《伊凡 .伊里奇之死》,也是用这个人最后临死的几个小时表现他的一生。这种方法以小见大,小说的世界里面有一套明确的方法。”④ 简洁地表述“集中”: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来集中最大量的信息和思想”。⑤ 在这点上,南方周末特稿和西方叙事性写作的路数是相同的,“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么死却可以写成悲剧。”⑥

一个主题有报道价值,并不意味着立即可以着手报道,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编辑记者的思想储备,是对社会大势的基本把握,从操作角度的选题确定时机来看,戏剧性的集中可能有三种路径:触发,寻找,等待。

触发: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主题联想会被触发,新闻价值会被确定,比如事件类选题《小镇猪事》(2008年 5月 1日)。一个被偷猪贼扫过的村庄,陕西省蓝田县曳湖镇崔家坪村,村民们为了护猪纷纷睡进猪圈。这一事件触发了编辑记者对高昂猪价之后的大势联想。报道由此 事切入,呈现了国内农户分散养殖状况的尴尬:养猪,从未像现在这样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被价格、病害、成本、剧烈的市场波动、如今又加上偷猪贼所绑架的单家 独户的养猪人,一个广泛的农户群体,过的日子是:“为猪狂,为猪伤,为猪打吊瓶,为猪找对象,愿共你高价小猪同鸳帐,为你叠被铺床”。⑦

寻找:戏剧性集中意味着主动寻找,寻找足以承载主题的事件或人物,比如人物类选题《两个男人的 20年婚姻》。因为编辑有意关注同性婚姻现状,着意寻找典型故事,发动圈内人帮忙推荐,才发掘出四川一例少见的持续 20年的同性事实婚姻的个案,这一个案足以展现同性婚姻具有普遍性的艰难,更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悲欢。

等待:戏剧性集中也意味着等待,等待一个戏剧性爆发的契机,比如人群类选题《她们,用 40年寻找亲人》(2006年 3月 30日)。1960年代大饥荒中,苏锡常大上海一带众多婴幼儿被父母遗弃。向北才有生路,比如到有牛奶的内蒙。北方诸省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演绎了一场人 道主义人口迁移。40年过去了,当年的孤儿们走过了无暇他顾的繁忙人生,也到了该给情感找回落脚处的时候,他们开始零零散散地南下寻亲。事情本身足以令人 唏嘘,编辑对此事早有察觉,但是考虑到零碎的人物故事过于散漫,在对文本呈现的更高要求之下,编辑决定等待,等待一个可能的契机,也就是无锡福利院可能组 织的一次寻亲会——这就是主题事件化——可以想象,人物、情绪都将集中在这一个寻亲会现场爆发。这一耐心的等待持续了半年。

三、选题要义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两个基本要义是:公共性,冲突性。“公共性”意为,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总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而很少纯粹个人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特稿并不讳言其受到西方特稿尤其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影响。在公共性这一层面,此先将二者做个对比。

西方特稿题材大致分两类:一是软新闻,二是硬新闻的软角度。一些美国主编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强调时效性,报道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或 冲突,“因为它包含如此重要的材料,所以必须即刻向公众报道”。⑧软新闻指的是向读者提供娱乐和资讯的新闻,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时效性不及硬新闻。软新 闻也可以报道那些影响读者生活的人物、地点或问题,这就是特稿,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这类新闻并不逊色于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特稿也可以基 于某一新闻事件,这就是硬新闻的软角度,或者说新闻特稿,往往选取一些特别的角度集中报道。“根据字典上的解释,写特写的意思是写出特 -殊的显著之处,换句话说,就是聚焦于事物的某个方面并且给以特别关注。”⑨

在“硬新闻的软角度”这一方面,南方周末特稿的操作路数与普利策特稿无甚不同。真正显示出不同的是在“软新闻”这一方面。与重大热点题材相比,南方周末特 稿的题材更多属于“柔性”题材,“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所谓的“软新闻”(或曰“生活方式类新闻”),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南方 周末特稿特别强调“公共性”——在这一点上,南方周末特稿虽然在西方特稿影响下起步,却最终显示了自己的风格。考察普利策特稿,不难发现,其中有些题材是 纯粹个人化的,《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1985年获奖作品)呈现一个小盲男孩怎样与别人相处。《亚当和梅根》(1990年获奖作品)讲述被火灾毁容的孩 子如何重建生活。这类报道几乎可以称作个人心灵的成长史。他们是面对日常生活挑战的普通人。

通观南方周末特稿,《血友兄弟》(2005年 3月 7日)是纯粹个人生活题材,讲述一对父母给两个先天血友病的儿子持续输血十几年,一天天延续他们的生命。他们对造物的安排无能为力。他们能做的只是,严阵以待,坚持一天,再一天,让血液流干生命消逝的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生命的深刻的喜悦与哀伤,正在于此。”⑩

这个故事打动了一些读者,但另一些读者感觉淡然。仅此一次,此类纯粹个人化的题材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就不再出现。与公共利益,或者更宽泛地说,与社会图景相关,成为南方周末特稿基本而坚定的选题标准。个人和社会,必须二者得兼。

本文认为,这是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不同选择。一家旅馆着火就可以让一家报社出动 30多名记者的美国社会,的确可以依赖个人生活挑战来唤起读者情感。但是在中国,这类题材进入编辑记者的视野几乎是不够资格。在苦难深重而变幻莫测的中国,人们对新闻的阈值是高于西方稳态社会的,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力怕也同样。

在“公共性”之外,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另一要义是:“冲突性”。

冲突并不仅仅是剑拔弩张示威散步。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冲突往往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存在。冲突是新闻的核心,惊世骇俗、轰轰烈烈当然是最接近“新闻性”。但在重大热点题材交由头版承担的《南方周末》,特稿关注的多属于“弱冲突” 或“隐性冲突”的范畴。比如: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2007年 7月 25日):最后一个满语村庄,三个不知哪天就要离去的八旬老人,悠长的叙事,记录了满语,这一曾经统治中国的民族的语言,无可挽回地消逝。

《盲艺人的乐与路》(2003年 11月 27日):他们在太行山的重峦叠嶂间行走,他们的窘迫可能是他者眼中的诗意,他们新鲜是因为他们竟然依然存在。

当残酷被最优美的文字叙述,残酷才越发显得残酷。

对于弱冲突和隐性冲突的敏感,使得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惟独进入了南方周末特稿的视野,使之放大成为焦点。比如《追踪万里采棉人》(2005年 9月 22日):每到收获季节,中原乡亲结队到劳动力短缺的新疆拾花谋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不时有媒体报道各地政府是怎么组织输送劳动力。但也仅此而已。人们对 此的了解是高度抽象的。南方周末特稿等待又一个采棉季节的来临,从火车站开始贴身追踪,直到万里之外的劳作。并呈现了如下文字:

每次拾花工小心翼翼地完成一个拾花动作,收进身前白布大口袋里的人民币大约 0.0024元;如果一个拾花工要达到日拾花 100公斤的较理想标准,就要在棉田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25000次。

站在田间,俯身摘下一朵棉絮,它柔软而轻飘,这是农一师的产品,世界最优质的棉花,它怒放得如同一只小白鸽,而重量不过 4克左右,掂在手心,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微微吹一口气,便悠悠地飘出好远。

或许它是这世间最轻的农作物之一,在这个季节,却要承载一种最沉重的劳作,最沉重的生活。

南方周末采编人员认为,面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复杂现实,客观上需要借助特稿,特稿具有表现弱冲突或隐性冲突的先天特性,对转型期中国复杂现实的表现力强大。

其他媒体人士的评价涉及了南方周末特稿在中国新闻管理体制下的另一重优势。新华社《望东方周刊》时任总编辑多次在其内部讨论中对南方周末特稿表示赞赏,因 为:“硬选题其实很危险,南方周末特稿做比较长线的选题,类似田野调查的新闻,不受有关部门关注,又吸引读者眼球,保证报纸的品质。” 借用原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的表述作为本文总结:

特稿之所以称为特稿绝不仅仅是因为文本的写作,特稿更多的是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一般的新闻记者,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 事件远一些、高一些,以便能够在纵横各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在日常报道的记者都离去的时候,特稿记者才出现在现场寻觅,寻找真正的东西。日常报道的记者有 时候会像是一团扑向新闻的火,但是特稿记者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通道,前方只有微弱的亮光,特稿记者心里明白只有耐着性子不断向前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在一些 别人不关注的陌生领域发现一些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从凝固的历史中发现重大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⑾

《准记者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采编精英演讲录

要点收藏

1.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要求通常有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能力。 2.

传媒人适应媒体发展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3.在“快中国”时代,记者如何生活?首先要无休止地提高自身能力;其次,要保持内心的相对平静。

4.

《南方周末》办报底线: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

5.

做好传媒要靠技术,要靠你的视野与认识,还要靠你的情怀与使命感。 6.

关于政治报道,平视权力,不卑不亢更会得到采访对象的尊重。

7.

记者要面对不同层次,不懂领域的人与事,上至官员领导、国家政事,下至街头混混、民生疾苦,所以记者有时真的很神圣(无冕之王、江湖侠客嘛),但有时又特卑微。落差会很大,所以能不能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积极的心态,也是做记者能否有出息的一个标尺。

8.做新闻其实是做人,是了解人生。先做人,再做新闻。做人没问题,做新闻才有可能成功。 9. 写好消息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基础。简明、生动、洞察力——消息写作的三个阶梯。

10.人物写作,考验记者观察力:讲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但别写成人物报道,要以人带事;把人放到时代背景下写,背景材料的使用如同炒菜放盐。 11.

新闻写作的结构安排:如果找不到好的结构,就按时间顺序叙述,但原则上力求多维度、立体感,主线要单一,避免复式结构。

12.综 述的三重境界: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做新闻写综述同样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被材料或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写出来的文章是外部信息的原始堆砌;第二层是有了自己的思路,能用观点驾 驭材料了,但观点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第三层是于寻常种见不凡,你的材料别人都看过,但你却能在此基础上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读,提出让人茅塞顿开的 观点。

13.

经 济记者必备的知识结构:(操作层面)新闻是第一专业:写作、采访、新闻史;经济是第二专业:经济学原理、经济史。(应用层面)工具性知识:《全球视野:财 经传媒报道》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深度层面)大量阅读有关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博古通今、尽量多读,但一定要有自己最拿手的一面。

14.做好新闻(或做好记者)的几个关键词:

好奇: 如果一件事情刚刚发生,问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如果已经有了一些报道,问自己还想知道什么。 假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优秀的新闻是怀疑主义造就的。不要拘泥于唯一的严格预设,多做假设才能拓宽采访对象和报道视野。

伦理: 尽量避免伤害受访者,能不伤的人就不要伤。 深度: 角度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深度,角度的选取很重要。

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所有的细节都是有用的,就看你会用不会用;与主旨无关的细节,再好看也是一地落叶,长在树上的叶子才有生命力。

客观: 客观不是“自然主义”,而是通过事实构建逻辑,表达主题。(没有低俗的报道,只有低俗的心态。)

15.

做新闻要有霸气;要把握好三个度:速度、角度、深度。

16.关 于调查性报道,要充分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发散性思维及心理战术,但必须以遵循新闻伦理道德为前提。发散性思维在新闻调查中主要是最大限度地用来搜集各种 可能性;找到其中一种有效的可能性后,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找到新的最优的调查线索;运用心理战术,也要坦诚相待,知己知彼。 17.

衡量新闻素养:新闻敏感度、新闻价值判断、新闻角度选取。 18.新闻人应具备的知识面(广而精)

构建人文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学、历史、社会学(一般要求);哲学、伦理、道德(深度要求);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要求)。

构建社会实践知识结构:有三样东西是书本知识无法代替的,即实感、直感、灵感。(经历了你才知道)。

19.新闻人应具备的几个人格特征:好奇心、热情、使命感、开放性、独立性和批判意识。 20.

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态度上要不卑不亢;要善于提问(高明的提问才能有高明的回答);要把握好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度。 21.新闻报道的基本陈述原则:多报告、少分析、慎判断。 22.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力戒记者自己站出来发言,发言的任务留给评论员; 注意意见的平衡;

多用动词,少用、最好不用修饰性形容词,力戒虚词; 注意文字的简练、准确、生动; 多写短句子、短稿子,多分段; 学会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形成一种理念。

第四篇:《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_南方车站的聚会精彩影评

尽管本片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跟类型里的经典影片比较,但《南方车站的聚会》就像是中国电影版图中的有生力量。仿佛是从地底喷涌而出,在银幕上汇聚着油污与阴郁的光辉。突然之间,中国感觉是世界上最适宜黑色电影的地方了,小编整理了《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10篇_南方车站的聚会精彩影评,希望能帮助到您。

更多《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点击进入↓↓↓)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10篇

2019《南方车站的聚会》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心得5篇

关于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2019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

《南方车站的聚会》虽然以类型片为底,但作者把玩此类(犯罪/警匪)类型的方式,依然有不少新意和他自己独特的想法。

首先是反传统的人物设置。电影里的主要角色,既不高大,又不似通常黑色电影中的那样小而鲜活。周泽农从一出场就是身负重伤的,而桂纶镁的角色则一直都浑浑噩噩,弱不禁风,大部分时候连走路都走不稳。这两个人就这样飘飘晃晃地陪我们度过了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导演在Q&A中谈及电影尝试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描述事件,不知道这两个相对”弱势“的主角是与这个中心思想高度统一的结果,还是他们并不出彩的表演恰巧成全了导演的构想。不管是哪种假设,影片都成功地营造出了一副毫不居高临下,却又作者欲和表达欲十分饱满的叙事姿态。这有些像两年前柏林受到好评的动画长片《好极了》,通过丰富的图像细节把当代社会个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这种状态是疲惫的,略显麻木的,走一步看一步的,看似狡猾精明游刃有余却又饱受重压的,而在这重压底下,想要让这些人物具备传统叙事中那种丰满的和富含戏剧性的情感姿态,几乎是不可能。

其次是抓人的群戏。本片的一大特色便是极强的代入感,这份代入感并不构建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而是来自于导演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在不停切换的事件场景中,包含了饱满的不重样的视觉元素,动静相辅,现实的超现实的无缝地混溶在一起,让人赞叹电影不愧是形式的盛宴,而艺术表达的源头其实是严肃思想的风格化表达。影片虽然打打杀杀,哄哄闹闹,但底子里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导演的认真与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警和匪并非完全对立,正邪不是主要矛盾,大家只是各司其职;2)没有永远的团伙,只有永远的利益;3)需要钱的女人,不管这种需要是主动还是被动;4)社会机器的运转自成一套逻辑,看似上有政策,实则下有对策。和通常的黑色/犯罪电影更多聚焦在人的主观想法与行为上不同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从一开始就是对社会和对群体的素描。在这个高度信息化和系统化的年代,英雄主义早已过时,而个人层面上的得失和它背后的能量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再者是闪光的陪泳女。桂纶镁这个人物设置是电影表意层面的核心,她和周泽农老婆组成的二人组,是这部情节几乎“飞上天”的电影成功落地的关键。她们游离在男人的世界之外,仓皇地躲避近在身前的厮杀,但却也是这些无意义厮杀背后的意义与调和。大致在片长的黄金分割点处,黑夜里桂纶镁躺在飘荡在野鹅湖中央的小船上,轻飘飘地融合在黑夜里,让人一下子从先前的扣人心弦中抽离出来,去梳理事件的逻辑,反思人物的命运。导演说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报纸上一则关于陪泳女的新闻,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部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段落的电影中,导演仅有的一点本就埋藏得很深的情感,就寄寓在了桂纶镁这个角色上。她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却也是和观众离得最近的人。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知道,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段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和我们作为旁观者极为相像。它也像极了我们在社会黑洞面前彷徨的姿态。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那些让人感到一锤定音的地方。看过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巴西导演门多萨的长片处女作《舍间声响》,或许是两位导演对当代社会的感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他们眼中,生活中那些看似荒诞却也合理的东西,无形之中把人磨平,而过程的结果便是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把世界一点点地颠倒过来。在电影虚构的故事里,两方都想找到周泽农,唯独他的老婆不想,这不就是个巨大的隐喻吗?仔细想想,我们眼中的剧情主角被两方势力架在中间,动弹不得,到头来也没有什么作为,这或许就是很多时候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良心怯懦地藏在衣柜后,能者无用武之地,赤裸裸的利益在马路中央横行,而且有时候它还冠以正义的名义。毕竟,换上一双会发光的亮片鞋,你就能轻而易举地混在看似更加光明和正确的一边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影评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道:“表面看来,这部出自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的导演之手的第四部长片,技巧纯熟而时感晦涩,以熟悉的方式处理着这一类型:影片中有逃亡的匪徒,伴其左右的蛇蝎美人,还有警察和恶棍在对他们赶尽杀绝。诸如《逃狱雪冤》、《你只活一次》和《夜逃鸳鸯》这些经典黑色电影会不由地浮现在脑海,尤其是刁亦男所呈现的整个黑漆漆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从这个地方全身而退。

“不过在其原型式的情节之上——有些地方很难跟得上,尤其是在电影层次丰富的头一个小时——刁亦男勾勒出了一幅更广阔、甚至更加阴沉的当代中国画卷,描绘出一片充斥着剥削与犯罪的沃土:妓女在湖边挣扎求生,贼窝里为了争抢地盘大打出手,无辜的受害者被卷入交火。”广场舞边展开枪战的一场戏,因为极其强烈的视觉风格,给影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段动作戏都使得刁亦男可以出众地利用多种多样的场景,而摄影师董劲松(《地球最后的夜晚》)则捕捉了棕与黑的繁多层次,用霓虹街灯或灯牌来点亮视野。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中,枪火在一堆广场舞人群旁边爆发(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Rasputin》),舞者们穿着闪动荧光的运动鞋四散逃跑,就像是萤火虫在枪声中没入黑夜。”

不过影评人认为,本片与《白日焰火》有些相似,“刁亦男在这里对于黑色电影的类型处理是非常极端且毫不浪漫的。比如,乍看之下观众可能会以为周泽农和刘爱爱会像这类故事的一般套路那样,坠入爱河一起逃亡。然而他们两人唯一真实的身体接触,是刘在小船上为周‘服务’,然后迅速地把一嘴体液吐到一边。”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看心得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道:“表面看来,这部出自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的导演之手的第四部长片,技巧纯熟而时感晦涩,以熟悉的方式处理着这一类型:影片中有逃亡的匪徒,伴其左右的蛇蝎美人,还有警察和恶棍在对他们赶尽杀绝。诸如《逃狱雪冤》、《你只活一次》和《夜逃鸳鸯》这些经典黑色电影会不由地浮现在脑海,尤其是刁亦男所呈现的整个黑漆漆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从这个地方全身而退。

“不过在其原型式的情节之上——有些地方很难跟得上,尤其是在电影层次丰富的头一个小时——刁亦男勾勒出了一幅更广阔、甚至更加阴沉的当代中国画卷,描绘出一片充斥着剥削与犯罪的沃土:妓女在湖边挣扎求生,贼窝里为了争抢地盘大打出手,无辜的受害者被卷入交火。”广场舞边展开枪战的一场戏,因为极其强烈的视觉风格,给影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段动作戏都使得刁亦男可以出众地利用多种多样的场景,而摄影师董劲松(《地球最后的夜晚》)则捕捉了棕与黑的繁多层次,用霓虹街灯或灯牌来点亮视野。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中,枪火在一堆广场舞人群旁边爆发(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Rasputin》),舞者们穿着闪动荧光的运动鞋四散逃跑,就像是萤火虫在枪声中没入黑夜。”

不过影评人认为,本片与《白日焰火》有些相似,“刁亦男在这里对于黑色电影的类型处理是非常极端且毫不浪漫的。比如,乍看之下观众可能会以为周泽农和刘爱爱会像这类故事的一般套路那样,坠入爱河一起逃亡。然而他们两人唯一真实的身体接触,是刘在小船上为周‘服务’,然后迅速地把一嘴体液吐到一边。”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看体会

虽然15年琅琊榜之后还能看到胡歌的身影,但像梅长苏那样令人心痛和爱恋的角色,却始终没能等到。车站看来是胡歌新的尝试-电影主演男一号,虽然只有2个小时,不可能过瘾,但还是很期待。刁亦男,廖凡和桂纶镁的白日焰火,多年以前就非常喜欢,这次有胡歌的加入,定能增添不少人气。不知道琅琊榜3是否有希望在2019年续拍?一部经典作品-琅琊榜,看来是整个团队通力合作的杰作,缺了演员和导演都不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就是一个例证,再好的编剧和导演,离了实力演员,依然无法吸引观众。

《南方车站的聚会》心得体会

这部新黑色电影会是2019年最佳电影,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境界不是每部电影能够做到的,会震撼电影届半壁江山,让我们尽情期待吧,不言而喻,看完之后会更加赞叹,这是中国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商业艺术相结合的极强风格化艺术化商业化所产生的颠覆性效果的新黑色电影 我把它称之为“后黑色电影时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色电影 ,起着承上启下的效应和作用以及领导。这果然是一部巨佳电影。其中缘由请期待电影上映,看完就明白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收获

对于电影的类型与风格,以及影片的终极表达,导演刁亦男有着自己的解释。电影场景的选择是小人物在特定时期内的生存场所,它脏旧、老破,但恰恰是“人性的光芒在最险恶的环境中最容易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法避免各类环境,正是因为人性中的光明和温暖,人类才具有穿透环境的力量。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9年,我们的城市建设是最为急速的时期,很多普通百姓因为拆迁,为我们今天城市的繁华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想向他们致敬”。电影的主人公因为命运的偶然,陷入在这种极端环境当中,人性的复杂纠结在一起,电影对于这种极端状态下小人物光明的表现如水银泻地。

导演通过影片的艺术表达也成功达到了预期。诸多提前观影的观众对影片难掩喜爱之情,表示电影在故事、情感、节奏、人物塑造、演员演技层面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影片非常棒,故事叙述非常精彩,胡歌突破了自己,表现太出色,桂纶镁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廖凡、万茜则保持一贯的高水准”;“一场巷战、四场追逐戏的场面很大,尤其是黑白两道在筒子楼中寻找胡歌的戏充满张力,惊心动魄,后劲十足”;“镜头聚焦的主角从前作的警察转到逃亡的罪犯视角,胡歌的硬汉塑造给人深刻印象,桂纶镁的表演更加放松,其他几位表演也精彩无比”;“人物塑造出色,故事精彩,是一部内容层次丰富故事一波三折的作品,难得的可以满足作者电影和普通观众的双重期待”。

更有网友表示在影片中获得深深的感动“男主的所作所为让人看到人性最后的闪光点,看到男人的责任和爱,在胡歌的演绎下我流泪了”;“小人物的人生选择,令人联想到那些同样艰难和迷茫的岁月,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那根软肋”;“影片的暗黑之下涌动着温暖,透过罪恶的表象能看到爱和责任的盛放,人性的光辉在险恶的环境下才更加耀眼”。通过这些评价,更是激发了不少未曾观影的网友对影片的强烈兴趣,有人表示“目测这是2019年最令人期待也最有品质的口碑神片没错了”;“看影评看的人摩拳擦掌的,刁亦男和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的合作也太有看点了,只等国内上映了”。从国内外网友的评价与期待声中能看出,《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出众的艺术性之外,可看性也很强,不禁让人十分期待影片在国内能够早日上映,让大众共同一睹华语电影再度绽放异彩。

《南方车站的聚会》感受

记得当初看《白日焰火》,就是很惊喜,叙事平淡镜头缓慢,可是它表达的故事却是那么深刻,那些没说出口的情感,都像刀一样扎进角色的心里,也扎进了观众的心里。

如今,制作团队与演员们再度携手归来,而且加入了胡歌与万茜,给这部戏带来了另一层期待。

从这部戏官宣、开始拍摄就一直关注,拍了很久,真的很久,胡歌老早就进组体验生活,推掉诸多活动,几乎与外界绝缘,之前在网上看到流出来的路透照,胡歌沧桑深沉,大概也能猜到这次又是一部比较现实,比较深刻的电影。

真的很期待,期待刁亦男再度重磅出击,期待廖凡、桂纶镁的精彩演绎,也期待胡歌沉寂之后的转型归来~

《南方车站的聚会》精彩影评

黑帮爱情童话,内核简单朴素到让人以为是西方导演拍的,预计会打动一部分评委,近几年评委会大奖颁得这么任性其实可以一奶的,但不知拍过《鸟人》的亚利桑德罗会不会瞧得上了。导演还是顺应了一些演员表演上的瑕疵的(我终于找到合适的句子来形容了)。

比预期还惊艳,绝对要看最好的银幕!塑料城市CBD幕下的城中村飞地挽歌,极其绝妙而高级的双层猫鼠互文游戏。如果说白日焰火是对逝去年代的悲情感怀,那南方车站则是聚焦最为当下的,被驱逐的,多余的人与事,堪称非遗性的影像保护。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看感悟

著名电影网站The Wrap对于本片的整体评价是“一部风格鲜明的中国犯罪悬疑片,感觉很像是一部雷弗恩电影,填入了中国式感情。”影评人认为,本片在本届戛纳的运气不会太好,与导演的前作《白日焰火》相比,《南方车站的聚会》感染力更弱,风格更加放纵。但从某种程度看本片也相当有趣味。

由于以影像风格化闻名的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今年也同样携作品来到戛纳,影评人忍不住对比了一下雷弗恩与刁亦男对于标志性的霓虹色彩的使用。

“随着电影充满艺术性地铺开,这种与雷弗恩风格的比较也卷土重来——不仅仅是刁亦男也喜欢用霓虹色彩装点画面。尽管有着审美上的巨大相似,但两位导演对这种风格的使用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雷弗恩的画面与构图根本上反映的是一种奢华的美学,而刁亦男的视角则与劳动阶级紧紧相连。

“换种方式说:雷弗恩是一个高雅艺术的恋物主义者,他使用霓虹色调来分离并凸显他选择的对象,而刁亦男则更接近于一个朴实的感觉主义者,对于表现在地下小酒吧啜食一碗面条的身体体验和中年男人穿着迪斯科舞鞋跳舞的庸俗乐趣充满兴趣。这两种手法都各有其价值,而在过去的24小时里,他们也各自都在戛纳找到了位置。”

《南方车站的聚会》感悟

老牌媒体《综艺》评论称,“自《白日焰火》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起,刁亦男就将中国黑色电影与社会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彼此相融,调制成一种奇异而强劲的鸡尾酒,并且后劲十足,也令人头痛。这一回,或许潜藏其中的社会政治的潜台词不再是主角,但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南》对于黑色电影在中国这片复杂的二线边缘土壤上的极致想象。”

但影评人认为本片的剧本有值得诟病之处:“片中充斥着彼此之间可以互换角色的匪徒和警察——他们各自都遵守着神秘的等级制度并彼此背叛——还有一场并不必要的强奸戏,使得剧情显得臃肿繁复,并且欠缺意义。”影片呈现出的各个维度上的创造性,获得了影评人的认可:“这部电影值得称道的是其富有生机的创作,以及对那些如今看来实属陈腔滥调的情节的重新畅想。再度与摄影师董劲松联手,刁亦男表现出了对于形式感的超强把控力。他可以将创造性落在近微之处,如小船上的性场面。他也可以将创造性延展,落在摩托车追逐的激烈大场面;一个警察在搜索一幢废弃建筑时的广角镜头,建筑露出的破败内里犹如一座玩具小屋;一个美丽得有些异样的山坡对决,从中观众只能辨认出闪烁的枪火和鞋子上跳动的LED荧光。”除了称赞董劲松对于视觉的捕捉以外,影评人也称赞了本片的音效设计,称“这一切也得益于声音指导张阳的设计,它是如此的准确,经常自己就承载了叙事功能。”

“尽管本片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跟类型里的经典影片比较,但《南》就像是中国电影版图中的有生力量。仿佛是从地底喷涌而出,在银幕上汇聚着油污与阴郁的光辉。突然之间,中国感觉是世界上最适宜黑色电影的地方了。”

第五篇:《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_《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影评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部看一遍绝对不够的电影,原因有很多,比如它登峰造极的影像,散落在各处的意义丰沛的细节,对经典黑色电影的东方式再造和致敬,都是值得在反复的观影中细细琢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一

这部新黑色电影会是2019年年度最佳电影,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境界不是每部电影能够做到的,会震撼电影届半壁江山,让我们尽情期待吧,不言而喻,看完之后会更加赞叹,这是中国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商业艺术相结合的极强风格化艺术化商业化所产生的颠覆性效果的新黑色电影 我把它称之为“后黑色电影时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色电影 ,起着承上启下的效应和作用以及领导。这果然是一部巨佳电影。其中缘由请期待电影上映,看完就明白了。

该片在各个层面都收获了优良口碑。戛纳首映场刊给出《南方车站的聚会》2.8的高分,多家海外主流媒体与知名影评人也在首映后发布了对本片的评价,称能在其中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是中国电影版图上的有生力量,并一致肯定了导演刁亦男在风格和类型上的处理。

老牌媒体《综艺》评论称“自《白日焰火》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起,刁亦男就将中国电影与社会现实主义彼此相融,调制成一种奇异而强劲的鸡尾酒,后劲十足”;《ScreenDaily》评价“一部错综复杂的中国犯罪片,不同艺术电影风格,它更倾向于主流电影,也就意味着其有巨大的出口潜力”;芝加哥影评人Dawd“影片的拍摄制作实在太震撼了,剪辑和动作戏都很赞,还有一点希区柯克的笔触”。

除了全球媒体的好评,《南方车站的聚会》也获得了国内媒体和影评人毫不吝啬的各种赞美之词。精致考究的视听语言、疯狂大胆的镜位运用、惊艳无比的场面调度、生猛内敛的演员表现、极其绝妙而高级的双层猫鼠互文游戏,都给观众极大的冲击和绵长的余味,网友盛赞“惊艳”;“太精彩太好看,在刁亦男导演的镜头之下,桂纶镁绽放着缥缈的美丽,而胡歌拥有了破碎的梦幻色彩,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在戛纳看到这样的华语电影太过瘾了”;“是华语电影史中的里程碑式作品”。桃桃淘电影发布长评,称《南方车站的聚会》相比《白日焰火》又狠狠往前走了一步“更大胆、也更作者风格,影像方面对于光影的使用,是华语电影很少见的,是充满设计与表现式的”,并热情安利本片“这样的电影,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二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道:“表面看来,这部出自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的导演之手的第四部长片,技巧纯熟而时感晦涩,以熟悉的方式处理着这一类型:影片中有逃亡的匪徒,伴其左右的蛇蝎美人,还有警察和恶棍在对他们赶尽杀绝。诸如《逃狱雪冤》、《你只活一次》和《夜逃鸳鸯》这些经典黑色电影会不由地浮现在脑海,尤其是刁亦男所呈现的整个黑漆漆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从这个地方全身而退。

“不过在其原型式的情节之上——有些地方很难跟得上,尤其是在电影层次丰富的头一个小时——刁亦男勾勒出了一幅更广阔、甚至更加阴沉的当代中国画卷,描绘出一片充斥着剥削与犯罪的沃土:妓女在湖边挣扎求生,贼窝里为了争抢地盘大打出手,无辜的受害者被卷入交火。”广场舞边展开枪战的一场戏,因为极其强烈的视觉风格,给影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段动作戏都使得刁亦男可以出众地利用多种多样的场景,而摄影师董劲松(《地球最后的夜晚》)则捕捉了棕与黑的繁多层次,用霓虹街灯或灯牌来点亮视野。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中,枪火在一堆广场舞人群旁边爆发(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Rasputin》),舞者们穿着闪动荧光的运动鞋四散逃跑,就像是萤火虫在枪声中没入黑夜。”

不过影评人认为,本片与《白日焰火》有些相似,“刁亦男在这里对于黑色电影的类型处理是非常极端且毫不浪漫的。比如,乍看之下观众可能会以为周泽农和刘爱爱会像这类故事的一般套路那样,坠入爱河一起逃亡。然而他们两人唯一真实的身体接触,是刘在小船上为周‘服务’,然后迅速地把一嘴体液吐到一边。”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三

《南方车站的聚会》虽然以类型片为底,但作者把玩此类(犯罪/警匪)类型的方式,依然有不少新意和他自己独特的想法。

首先是反传统的人物设置。电影里的主要角色,既不高大,又不似通常黑色电影中的那样小而鲜活。周泽农从一出场就是身负重伤的,而桂纶镁的角色则一直都浑浑噩噩,弱不禁风,大部分时候连走路都走不稳。这两个人就这样飘飘晃晃地陪我们度过了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导演在Q&A中谈及电影尝试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描述事件,不知道这两个相对”弱势“的主角是与这个中心思想高度统一的结果,还是他们并不出彩的表演恰巧成全了导演的构想。不管是哪种假设,影片都成功地营造出了一副毫不居高临下,却又作者欲和表达欲十分饱满的叙事姿态。这有些像两年前柏林受到好评的动画长片《好极了》,通过丰富的图像细节把当代社会个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这种状态是疲惫的,略显麻木的,走一步看一步的,看似狡猾精明游刃有余却又饱受重压的,而在这重压底下,想要让这些人物具备传统叙事中那种丰满的和富含戏剧性的情感姿态,几乎是不可能。

其次是抓人的群戏。本片的一大特色便是极强的代入感,这份代入感并不构建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而是来自于导演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在不停切换的事件场景中,包含了饱满的不重样的视觉元素,动静相辅,现实的超现实的无缝地混溶在一起,让人赞叹电影不愧是形式的盛宴,而艺术表达的源头其实是严肃思想的风格化表达。影片虽然打打杀杀,哄哄闹闹,但底子里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导演的认真与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警和匪并非完全对立,正邪不是主要矛盾,大家只是各司其职;2)没有永远的团伙,只有永远的利益;3)需要钱的女人,不管这种需要是主动还是被动;4)社会机器的运转自成一套逻辑,看似上有政策,实则下有对策。和通常的黑色/犯罪电影更多聚焦在人的主观想法与行为上不同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从一开始就是对社会和对群体的素描。在这个高度信息化和系统化的年代,英雄主义早已过时,而个人层面上的得失和它背后的能量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再者是闪光的陪泳女。桂纶镁这个人物设置是电影表意层面的核心,她和周泽农老婆组成的二人组,是这部情节几乎“飞上天”的电影成功落地的关键。她们游离在男人的世界之外,仓皇地躲避近在身前的厮杀,但却也是这些无意义厮杀背后的意义与调和。大致在片长的黄金分割点处,黑夜里桂纶镁躺在飘荡在野鹅湖中央的小船上,轻飘飘地融合在黑夜里,让人一下子从先前的扣人心弦中抽离出来,去梳理事件的逻辑,反思人物的命运。导演说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报纸上一则关于陪泳女的新闻,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部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段落的电影中,导演仅有的一点本就埋藏得很深的情感,就寄寓在了桂纶镁这个角色上。她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却也是和观众离得最近的人。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知道,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段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和我们作为旁观者极为相像。它也像极了我们在社会黑洞面前彷徨的姿态。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那些让人感到一锤定音的地方。看过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巴西导演门多萨的长片处女作《舍间声响》,或许是两位导演对当代社会的感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他们眼中,生活中那些看似荒诞却也合理的东西,无形之中把人磨平,而过程的结果便是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把世界一点点地颠倒过来。在电影虚构的故事里,两方都想找到周泽农,唯独他的老婆不想,这不就是个巨大的隐喻吗?仔细想想,我们眼中的剧情主角被两方势力架在中间,动弹不得,到头来也没有什么作为,这或许就是很多时候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良心怯懦地藏在衣柜后,能者无用武之地,赤裸裸的利益在马路中央横行,而且有时候它还冠以正义的名义。毕竟,换上一双会发光的亮片鞋,你就能轻而易举地混在看似更加光明和正确的一边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四

对于电影的类型与风格,以及影片的终极表达,导演刁亦男有着自己的解释。电影场景的选择是小人物在特定时期内的生存场所,它脏旧、老破,但恰恰是“人性的光芒在最险恶的环境中最容易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法避免各类环境,正是因为人性中的光明和温暖,人类才具有穿透环境的力量。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9年,我们的城市建设是最为急速的时期,很多普通百姓因为拆迁,为我们今天城市的繁华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想向他们致敬”。电影的主人公因为命运的偶然,陷入在这种极端环境当中,人性的复杂纠结在一起,电影对于这种极端状态下小人物光明的表现如水银泻地。

导演通过影片的艺术表达也成功达到了预期。诸多提前观影的观众对影片难掩喜爱之情,表示电影在故事、情感、节奏、人物塑造、演员演技层面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影片非常棒,故事叙述非常精彩,胡歌突破了自己,表现太出色,桂纶镁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廖凡、万茜则保持一贯的高水准”;“一场巷战、四场追逐戏的场面很大,尤其是黑白两道在筒子楼中寻找胡歌的戏充满张力,惊心动魄,后劲十足”;“镜头聚焦的主角从前作的警察转到逃亡的罪犯视角,胡歌的硬汉塑造给人深刻印象,桂纶镁的表演更加放松,其他几位表演也精彩无比”;“人物塑造出色,故事精彩,是一部内容层次丰富故事一波三折的作品,难得的可以满足作者电影和普通观众的双重期待”。

更有网友表示在影片中获得深深的感动“男主的所作所为让人看到人性最后的闪光点,看到男人的责任和爱,在胡歌的演绎下我流泪了”;“小人物的人生选择,令人联想到那些同样艰难和迷茫的岁月,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那根软肋”;“影片的暗黑之下涌动着温暖,透过罪恶的表象能看到爱和责任的盛放,人性的光辉在险恶的环境下才更加耀眼”。通过这些评价,更是激发了不少未曾观影的网友对影片的强烈兴趣,有人表示“目测这是2019年最令人期待也最有品质的口碑神片没错了”;“看影评看的人摩拳擦掌的,刁亦男和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的合作也太有看点了,只等国内上映了”。从国内外网友的评价与期待声中能看出,《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出众的艺术性之外,可看性也很强,不禁让人十分期待影片在国内能够早日上映,让大众共同一睹华语电影再度绽放异彩。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五

《南方车站的聚会》之所以收获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刁亦男导演出众的创作能力与艺术水平脱不开关系。在专访中,刁亦男谈起创作灵感,表示故事来源于自己一个跟逃犯有关的幻想,把它拍成电影,是想传递一种传统伦理、道义、侠义的精神。谈到影片的意义,导演提到文化需要包容,中国电影作品不能只展现自己,还要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接纳世界优秀电影艺术的营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算得上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才能让中国电影人能突破中国传统电影模式,在电影美学上有所创新。而对《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感受,刁亦男导演则更关注影片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价值,表示中国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众多故事题材,是特别宝贵的艺术创作资源。

著名电影网站The Wrap对于本片的整体评价是“一部风格鲜明的中国犯罪悬疑片,感觉很像是一部雷弗恩电影,填入了中国式感情。”影评人认为,本片在本届戛纳的运气不会太好,与导演的前作《白日焰火》相比,《南方车站的聚会》感染力更弱,风格更加放纵。但从某种程度看本片也相当有趣味。

由于以影像风格化闻名的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今年也同样携作品来到戛纳,影评人忍不住对比了一下雷弗恩与刁亦男对于标志性的霓虹色彩的使用。

“随着电影充满艺术性地铺开,这种与雷弗恩风格的比较也卷土重来——不仅仅是刁亦男也喜欢用霓虹色彩装点画面。尽管有着审美上的巨大相似,但两位导演对这种风格的使用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雷弗恩的画面与构图根本上反映的是一种奢华的美学,而刁亦男的视角则与劳动阶级紧紧相连。

“换种方式说:雷弗恩是一个高雅艺术的恋物主义者,他使用霓虹色调来分离并凸显他选择的对象,而刁亦男则更接近于一个朴实的感觉主义者,对于表现在地下小酒吧啜食一碗面条的身体体验和中年男人穿着迪斯科舞鞋跳舞的庸俗乐趣充满兴趣。这两种手法都各有其价值,而在过去的24小时里,他们也各自都在戛纳找到了位置。”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篇六

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新闻事件,讲述了偷车团伙头目周泽农,在重金悬赏下走上逃亡之路,艰难寻求自我救赎的故事,

在千湖之城武汉,那是一个鱼龙混杂、管理失序的城中村,周泽农(胡歌饰)是盗窃团伙中一位领头,因为意外杀了一个警察而踏上了逃亡之路。刑警大队队长(廖凡饰)和黑社会势力都在拼命追踪周泽农的痕迹,周泽农决定躲进一个不起眼的湖边度假小镇——野鹅塘。在野鹅塘,周泽农邂逅了当地的妓女刘爱爱(桂纶镁饰),在她的帮助下,周泽农需要给多年不见的妻子杨淑俊(万茜饰)传话。在警方开出了30万的悬赏金时,而周泽农打的小算盘,则是想让妻子来举报他,这样还能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一笔生活所需的资金......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部看一遍绝对不够的电影,原因有很多,比如它登峰造极的影像,散落在各处的意义丰沛的细节,对经典黑色电影的东方式再造和致敬,都是值得在反复的观影中细细琢磨的。

但它最让人沉迷的,还是它作为一部犯罪片,具有的那种暗黑气质和紧张感,但我们也都知道,刁亦男手下的犯罪片,肯定跟我们通常所见的那种犯罪片又有很大不同,如果五年前,你曾经在电影院看过《白日焰火》,你就能懂我们说的这种感觉。

他的电影似乎能制造一种通感,让你感受到里面被追击、逃亡着的那些人物身上那种绝望的、冰冷的、穷途末路的宿命性。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主人公,几乎每一个,也都陷入在这样的处境里。

这些感受,当然要你们亲自走进电影院里,等灯光暗下来,在黑暗里进入到主人公们同样黑暗的故事里,才能体验到。

《南方车站的聚会》说的是一个关于逃亡的故事,再细化一点,说的是一个警察和罪犯的故事。

熟悉刁亦男的人看到这里一定能会心一笑,刁亦男的所有作品,《制服》《夜车》《白日焰火》,加上这部《南方车站的聚会》,都有这两个核心元素,警察、罪犯。

表层上的“好人抓坏蛋”的结构,具有天然的戏剧吸引力。当然在内里,我们也都知道这个好和坏在片中绝不是二元对立,《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每个角色身上,都天然交织着这种好坏的二重性。

对于一个警匪故事而言,我们都知道,它最终是没有胜利者的,每个人都将被卷入这深不见底的人性漩涡之中。

而这也正是《南方车站的聚会》所具备的一种引力,拽着你沉浸到故事中去。《南方车站的聚会》最突出的就是一个“野”字,不仅贯穿在了片中的人物命运身上,他们的逃亡和追捕行动上,以及他们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态度和抗争上,甚至还体现在了影片背后那个小城是如何运转的规则与生态上。

上一篇:内部审计公司范文下一篇:年度团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