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力实用教案

2022-07-13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力实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教版力实用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用)教案

第十三章 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

2、

3、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129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

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

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结: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反思:

§13.2(2) 内能

★课程内容

1、热传递

2、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比较

3、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重点——热传递 ★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过程

一、热传递

联系

2.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内能是状态量,可传递。

区别 2.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注意: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 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小结:

★作业——

★反思:

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

课程内容

1、

2、 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比热容

★重点——比热容

★难点——比热容

★教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电热水壶

★过程

引入:用电水壶烧水

①烧半壶、满壶开水所需时间?——所需热量不同,与m有关。

②同样一壶水烧成温水、开水吸热的多少相同吗?——与升高的温度有关 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升高的温度,物体本身。

一、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结论: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本身有关。

二、比热容(c)

傍晚——风从海滩吹向大海

冷气密度大

四、热量的计算

1.Q Q吸=cm?t=cm(t?t0) =cm?t=cm(t0?t) Q放2.c=m?t 注意:C与Q、m、?t无关,这只是一个计算式。

3.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损失,则有Q吸=Q放(热平衡方程)

例、把200g的铅块加热到98℃,然后投入到12℃的80g的水中,混和后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请求出铅的比热容。

解:Q放=C铅m铅(t0铅-t)=C铅×200×10-3kg×(98-18)℃

Q吸=C水m水(t-t0水)=4.2×103?? (?℃)×80×10-3kg×(18-12) ℃ ∵Q吸=Q放

∴C铅=0.126×103J ★小结: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14.1内能的利用

§14.2 热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

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

1、内燃机

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教具——模型、挂图

★过程

一、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二、内燃机

(一)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W η=有用

放Q×% 1.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

2.让燃料尽量充分燃烧

3.废气回收利用(利用废气加热物体)

4.减少摩擦

5.减少热损失

八、其它效率

1.电热器 2.太阳能热水器

3.炉子的效率

★小结:

★作业——

★反思:

Qη=吸W 电Qη=吸W 太Qη=吸Q ★教具——玻璃棒、塑料棒、绸、皮、细小物、塑料尺、验电器

★过程

一、电荷

1.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5.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铂片张角的大小反映出带电荷的多少

6.电荷量——所带电荷的多少

简称:电荷;字母:Q;单位:库仑( 如:摩擦的橡胶棒带10-7

二、原子的结构 1.宇宙→物质→分子→原子

2.元电荷——e=1.6×10-19C 3.摩擦起电

3、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绝缘小球,有什么现象?但接触后立即又被推开,又是为什么?

分析:吸引——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排斥——绝缘小球带上同种电荷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小结

★反思: §5.1(2) 电荷

★课程重点(内容)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3、自由电荷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七、电中和: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带电体的性质

八、判断带电的方法 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九、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危害:引起火花、击穿电子元件

全抵消。完 防止:用导体输入大地(如:运油车有链拖地、地毯里有金属丝)、降低湿度 利用:静电织绒(让布带电)、除尘(烟囱里装带电网)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反思:

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 习惯. 2.通过“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使学生不怕重复,不厌其烦,从而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程重点(内容)

1、电流的形成

2、电路的构成

3、电路图

★难点——电路图

★考点——电路图

★教具——电源、灯泡、导线、二极管

★过程

演示实验图5.2-2

一、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1.电流有强、弱,还有方向

2.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2.有电源,并且电路闭合时才有电流. 3.会连接简单电路. 4.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5.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6.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电源正极→用电器→负极”.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3 ★反思:

三、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2.开路(断路)——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3.短路——

4.由实物图画电路图

由电路图连实物图

例1

的是( A C D )多选

6、如图,当S

1、S2断开时,电路处于 开路 状态;

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路处于

通路

状态; 当S

1、S2都闭合,电路处于 短路 状态。画出电路图。

S2 S1 ★小结:

★反思:

§15.3(1)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读、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对实

2.特点:

三、生活中的电路

节日小彩灯——串联

高大建筑物上的灯

家用电器电路 并联

路灯电路

1、如图a、b,分析L

1、L2的连接方式。

(b) 例

2、街上路灯是同时亮同时灭的,仅仅如此“能”或“不能”) -

不能 (填

第二篇:人教版《9.5电磁继电器》实用教案

教学目的:

知道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难点: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3.疑点: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通断是怎样实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靠近高压带电体,会发生触电事故,因此直接操作高压电路的开关是很危险的。那么如何安全地操作高压电路呢?利用电磁铁制成的电磁继电器,可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磁继电器的知识。

6 电磁继电器

二、讲授新课

1.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出示挂图) 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 2. 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相当于一个开关)。

3.工作原理

①演示:用电磁铁控制灯泡的亮和灭。

②工作原理:电磁铁通电时把衔铁吸下来,使工作电路闭合;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起来,切断工作电路。

4.想想做做

课本P71想想做做。认识、使用电磁继电器。 5.电磁继电器的参数:

“线圈额定电压直流6V”——指控制电路的额定电压是6V。

“被控制电压220V、1A”——指工作电路的额定电压是220V(直流、交流均可),额定电流是1A。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220W。

5.应用

①远距离控制:控制人不宜在现场的工作场所的用电器工作。例如工作场所温度过高,或环境不好,或有危险的地方。

②自动控制:如果在继电器控制电路中接入对温度或光照敏感的元件,用这些元件操纵控制电路的通断,就可以实现温度自动控制或光自动控制。 6.想想议议

要使继电器在控制电路断电时把工作电路接通,而在控制电路通电时工作电路断开,你能想出办法并画出类似的工作电路图吗?

三、小结

电磁继电器是电磁铁的应用,是人们认识了电流的磁效应后发明的,这说明理论在指导生产中的作用。

四、作业

P72练习1,2

五、板书设计

6 电磁继电器

1.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电磁继电器

2. 电磁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3.工作原理

电磁铁通电时把衔铁吸下来,使工作电路闭合;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起来,切断工作电路(相当于一个开关)。

5.应用

①远距离控制 ②自动控制

第2课时

一、扬声器是如何发声的

1. 扬声器: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 2. 扬声器的构造

主要由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3. 工作原理

当线圈中通入携带声音信息、时刻变化的电流时,使得一个瞬间和下一个瞬间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纸盆也就振动起来,便发出了声音。

二、电磁铁练习

1.如图是一个火警自动报警器的电路,双金属片在温度升高时会向下弯曲,试说明它报警的工作原理。

2.如图,画出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两只指示灯的电路,要求:闭合开关S时,红灯亮,断开S时,绿灯亮。

3.如图,钟的指针与电磁继电器相连,钟面边缘1/4圆周是铜片(图中黑色部分),铜片连接在电源上,3/4圆周是云母片(绝缘材料),指针紧贴圆周边缘转动,每一分钟转一周,则1min内电磁铁具有磁性的时间为(

)s,此时(

)灯亮。

4.某校学生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其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电铃。小宇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①蹄形磁铁,②弹簧片,③衔铁,④螺钉,⑤小锤,⑥铃,⑦电源,⑧开关和若干导线。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8-3-13电路连接好,使开关闭合时电铃能发声。

(2)小宇同学发现自制的电铃铃声很小,经检查是电磁铁的磁性不强所致,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条措施。 5.甲、乙两个房间各有一台取暖器,想用同一个电磁继电器控制它们,要求甲取暖器工作时乙停止,反之乙工作时甲停止,应怎么办?做出设计图并做简单的说明。

第三篇:实用文体教案

实用文体简明教案

(此材料适用于高三语文复习)

一、 通知

[通知的格式] 通知由标题、正文(缘由、根据、通知事项)和落款(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时间)三部分组成。 [通知范文1]

武汉支行全体职工2010-2-2号晚上6:30于黄陂水乡度假村参加我支行年终大会。请参会人员安排好工作,准时参加会议。

[通知范文2]

××厂关于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通知

所属各单位:

为了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计划生育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二、参加人员:„„

三、会议时间、地点:„„

四、要求:„„

某某厂

2010年2月2日

二、请假条

[请假条的格式] 请假条由标题、正文(称呼、请假缘由、请假起止时间、祝颂语)和落款(签名、时间)组成。

[请假条范文1]

条 王老师:

今天因奶奶病重,我随爸妈一起去探望,要求请假一天。

此致 敬礼!

学生:李彬彬

××年×月×日

[请假条范文2]

条 张老师:

您班学生孙浩,因突然高烧呕吐,要上医院治疗。今天不能到校上课。特此请假。

此致 敬礼!

学生家长:孙正平

2012年4月7日

三、借条

[借条的写法] 借条由标题、正文(借款人、出借人、数额、出借事由、还款时间)和落款(借款人签名、时间)等三部分组成。 [借条范文1]

今借到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新区分部代理人员同志档案中的档案料,用于办理事务。本人承诺借出后小心保管,自借用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及时归还。

借材料人:×××(签名) 2012年5月9日

[借条范文2]

今日由于个人财务紧张借×××1000元人民币(壹仟圆人民币)。借款日期:2009年4月1日; 还款日期:2009年8月1日。

借款人:×××(签名)

2009年4月1日

四、欠条

[欠条的写法] 写清楚借款人,借款方,金额,时间就可以。

[欠条范文]

今由某某借款多少(金额)给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前归还。

借款人: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五、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范文1]

本人不慎于元月二十五日于河西区,西青区丢失,身份证、驾驶证。有 拾到者请与崔先生联系,必有酬谢。

启事人:某某 电话:××××××× 2010年2月20日

六、招 领 启 事

[招领启事范文例文1]

本商场拾到手提包一个,内装人民币若干元,手机、信用卡等物,望失主前来认领。

地点:本市某某商场三楼办公室 电话:××××××× 2001年12月25日

七、招领启事

[招领启事的格式]

招领启事主要包括标题、正文(只写拾到东西的名称,以及失主到何地、找何人认领。所拾东西的时间、地点、数量、特征等具体情况留待失主认领时核实,以防止他人冒领)落款三部分内容。

[招领启事范文]

招 领 启 事

本旅社于4月5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手机、手表、人民币、身份证、票据等,望失主前来认领。

某某 旅社

电话:×××××××

2007年4月5日

八、 留 言 条

[留言条范文]

女儿:

早餐在电饭煲里,自己拿出来吃。出门一定要注重交通安全。 祝你快乐!

永远爱你的

爸爸妈妈 2011年8月17日

八、 请柬

[请柬范文]

柬 送呈某某台启:

谨订于2009年某 月某日(星期一)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席设: 某某酒店某某厅。敬请光临 !

某某某敬邀

时间: 某月某日某时

十、倡议书

[倡议书范文]

爱心捐款倡议书 各位党员、团员、工会会员、员工、全体女职工们:

3 你们好!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当我们和朋友高歌、放声欢笑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工作,畅想人生理想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柔弱的女子正遭受着癌症的折磨,用她微薄的力量与死亡抗争,用她的坚强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的厄运现在就发生在某某身上。年月份某某在某某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肝腹水,被紧急送往某某医院,确诊为**癌晚期,治疗费用需数万元。某某丈夫是下岗工人,全靠某某与丈夫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庭,经济上十分困难。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某某从来没有向单位和组织伸过一次手。俗话说,一人向隅,举桌不欢。人,免不了有难,帮助和抚慰他们,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爱的暖流绵绵不断,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今天,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集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我们怎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人等待死亡,怎能视若无睹,让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病魔可以夺去生命的健康,但却不能夺去人间的真情。为了拯救这条宝贵的生命,拯救某某和她这个家庭。现向全公司广大员工发出倡议,请伸出友爱之手,献一份爱心,帮助某某战胜病魔吧!

谁说人世无情,你的仁爱之心,你的点滴之恩,就有可能拯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谁说命运不公,你的无名关怀,你的善意之举,就是她最大的幸运。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贵在有份爱心。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海岛。哪怕就是一元钱,只要您献出爱心,她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也许您与她素不相识,但爱心与真诚是没有界限的!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女工与病魔抗争吧!也许这些捐款对您而言是一笔小小的支出,但是这些积少成多的爱心,就能换回她的生命呵!她渴望找回以往阳光的笑容,健康的身体,祈望同您一样接受未来生命中的挑战和收获。相信您一定会伸出同情、友爱的手,扶一把躺在病床上的某某。

请献出一份爱心,成全一份勇敢的坚持,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

她需要您、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伸起双臂,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帮她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某某及其家人谢谢您的关心与捐助!

捐资地点:某某某

电话:12345677898 十

一、赠言

[生日赠言范文]

感谢上帝赐给我像你这样的朋友! 今天,你像小鸟初展新翅;,明天,你像雄鹰鹏程万里。愿你拥有愉快的生日! 更祝愿你年年岁岁幸福永伴!

(王正文 编撰于 2012.12.23)

第四篇:《祝福》教案实用版

祝福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梳理结构

1.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高潮: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倒叙。

4.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1

明确: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5.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分析人物

1.祥林嫂的两次笑容。 【明确】

第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真心实意的、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能感受到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

第二次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羞赧、掩饰的笑,同时让人感受到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我们感受到这笑比哭更深沉的哀伤,把悲剧气氛强化了,突出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2.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

2

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12次)。分析其揭示的意义,表现的情感。 【明确】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揭示的意义:①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②揭示祥林嫂痛苦与悲哀;

③揭示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④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补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4.面对不幸的遭遇,祥林嫂与社会(命运)抗争了几次?如何看待她的抗争? 【明确】

①当婆婆要卖她的时候,出逃,被抓回去。 ②卖给贺老六时,拼命反抗,撞香案。

③捐门槛赎罪——争取恢复一个女佣的地位。

她的反抗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是要为祥林守节。她的反抗是孤独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5.总结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思考: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3

二、思索: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

4

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反思: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六、深究:作品中“我”的形象。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

5

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作业布置

找出相关环境描写,并谈谈其作用。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讨论:序幕和尾声,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 (1)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小:鲁镇祝福的场景。 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①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③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祝福”原指乞求上天赐福,后指祝人平安和幸福。小说中的意思更接近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乞求赐福。文章以“祝福”为题实际上是富人的“富”和穷人的“苦”作对照,深刻的含义,从中可见鲁迅先生的匠心。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

6

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3)自然环境:寒雪。

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在《祝福》中四次写雪也是值得一赞的。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四、写作特色 1.倒叙、人称交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用第一人称,中间回忆部分用第三人称。 2.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我”是事件的见证者。 3.正反对比,前后呼应。

①祥林嫂前后情况的对比;祥林嫂悲惨死亡和鲁四老爷祝福的阔绰场面对比。 ②以“我”的感慨来写景,深化作品主题,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4.“祝福”场景一线贯穿,它是作品中重要的场景,从开始全面介绍到终了“祝福”。它串联起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形成清晰的情节发展脉络。 5.详略得当。

重点写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 6.细节。

两次微笑,十二次写眼睛(重点三次),四场飞雪,五处写景。

五、教后感

第五篇:实用类文本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分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1、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等特点,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2、新闻,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

3、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4、科普文章,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二、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考点归纳: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记类文本

一、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般以时间为线索,采用顺叙的手法。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的基本要求,它也是高考的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因而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文阅读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2 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3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答案: D(“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2、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答案:A(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6分)

答案: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6分)

答案:“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花”、“树”的喻意各1分,具体表现4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传记阅读方法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学霸笔记】

2、如何分析专辑的语言特色、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3、如何解答传记的探究题

新闻、访谈类文本

一、定义:新闻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等。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文体特点

新闻和通讯具有真实性、即时性、文学性等特征。它们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而这些事件首先必须是真实的。新闻和通讯所涉及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快速和及时往往是其时效特征。在通讯中,真实性往往和强烈的现场实感、具体可感的细节结合,这就要求适度运用文学手法。新闻和通讯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描写、渲染等。

三、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论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和电视最常用的新闻类型,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现象、新成就。

1、消息:新闻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1)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一个中心,叙述重点内容。

(2)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标)、正题(标)、副题(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往往包括人物(或单位、事物等)和事件即可。

②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包括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7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紧扣主题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 用,或对发展趋势作预测,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等。

(4)消息的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 后说次要内容。

例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通讯(新闻报道):通讯和消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和 事,有新闻价值,必须真实。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道详略不同:消息概括,一般只注重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具体, 往往从不同 的角度侧面进行全面挖掘。

(2)写作手法不同:消息注重讲清事实本身,语言平实,文学性弱; 通讯的常用叙 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

(3)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可以为纵式,横式等其它文学性结构样式。

(4)时效性不同: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相对较弱。

通讯主要有人物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取材时,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段着重写人 8 物的某个侧面,一般以写人物的“行”为主。

事件通讯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3、新闻特写: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事实和主题的新闻体裁。

(1)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场面)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如同身临其境。

(2)种类: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人物特写,再现人物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例文: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6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们《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上面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

4、访谈:因某个人物、事件或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分为人物访谈和事件访谈两种《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多数是人物访谈,《焦点访谈》多数是事件访谈。

记者与被访人物的对话过程构成访谈的主体,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要关注记者如何营构谈话气氛,如何吸引对方的谈话兴趣、引 9 入主题。主体部分要关注谈话进程的变化,分析记者的设问技巧,分析记者如何把话题拓深、拓广,被访人物的言语技巧和谈话内容。善于从被访人物的言语内容中看到人物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结尾部分要关注结论性话语。

5、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一般是对最新的事件,或者热门话题进行艺术加工,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读者面前。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思想性。

6、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关键是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即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论证运用的相关材料;把握作者论证分析的思路和结构。 例文阅读

(一)“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

10 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4)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11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解答提示】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

(二)泳池里的顽童--菲尔普斯

杨澜:你应该有很好的心态,所以你睡觉时就一定会睡着。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如此吗?

菲尔普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入睡,这对比赛选手来说是最大的优势。我热爱睡觉,我总能睡着,这一点不是问题。

杨澜:由于转播的原因,比赛定在上午,有许多运动员对此颇有怨言,你也有类似的抱怨吗?

菲尔普斯:我对此毫无怨言,毕竟这是奥运会,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为你的国家而游泳,为你的祖国而参赛,安排在什么时候,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游泳,如果要我早上十点起来参加奥运会金牌的角逐,我也没有问题。我会准时起床,很自豪地穿上衣服,尽全力比赛,为祖国争光。

杨澜:听说你学习游泳的初衷是为了治疗多动症,你妈妈想通过这个来释放你过剩的精力?

菲尔普斯:的确是这样。在体育场的游泳池里,我会觉得非常放松,无拘无束,通过释放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快乐。最终我摆脱了多动症,我现在没事了。

杨澜:是什么让您意识到,你就是为游泳而生的呢?或者为自己设立了作为职业游泳选手的目标?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菲尔普斯:可能是在2001年,在我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时。在那一刻我觉得,可能会发生一些很特别的事情。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奥运会了。但是在那以后,我才觉得有些不同了。

杨澜:你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2000年的悉尼,你那时才15岁,不过还是拿到了第五名的成绩。你第一次的奥运经历感觉如何?

12 菲尔普斯: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随国家队出战,也是我所经历的第一个国际比赛,我才15岁而已。游泳馆里有很多人,澳大利亚在尖叫,整个泳池都好象在震动,在轰隆作响,因为他们的尖叫声太大了。我其实没有真正准备好参赛。但那也是一种经历,从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我只拿到第五名时,我非常失望。但是六个月后,我便创造了我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因为我有那个实力,我准备好了。

杨澜:有比拿金牌更重要的吗?在雅典奥运会,如果你不坚持要跟索普在自由泳上一决高下,你可能还会多获一块金牌。

菲尔普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是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比赛。在200米自由泳上,几乎最好的选手、游的最快的选手都参加了。我想跟他们竞赛,我从来没有放弃,尤其是在游泳上面。

杨澜:这就是超越金牌的东西吗?

菲尔普斯:我只是想和最好的选手进行比赛。

杨澜:我想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在吧!你最大的对手是谁?

菲尔普斯:不能说是某个特定的人。全世界有这么多人跟我从事同样的游泳比赛,我在和这么多人竞争。我在和全世界最优秀的选手竞争,这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更为强壮。

杨澜:你的床头或你的储物柜里还有他们的照片吗?你不需要看到他们来鼓舞你的斗志吗?

菲尔普斯:我的确需要有人给我指引奋斗的方向,我会特别标注出来,放在一个我能天天看见的地方。几年前索普觉得不可能在一次比赛中拿到七枚金牌,菲尔普斯做不到②。这些话都被我特别标注出来,然后贴在我的储物柜里,无论什么时候打开我的储物柜,我都可以看见它们。

杨澜:你刻苦训练是大家知道的,甚至在圣诞节也是如此。

菲尔普斯:成长要付出代价的。我放弃了(很多娱乐)。

杨澜:大家都在分析你的身体条件,说你的胳膊、腿、脚、手、你的水感等等,你自己觉得是什么能让你这么优秀呢?

菲尔普斯:我猜是因为我有游泳的天赋吧。上天给了我这种天赋,给了我意志力。我觉得从我父母那里遗传了许多特性,还有我的个性,我是个很勤奋的人,我很执着,我讨厌失败,为了达到目标我会尽全力。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有了我的这些成功。

杨澜:你酒后驾车事件是怎么回事?

菲尔普斯:那是我犯下的一个错误。它对我人生有很大改变。这也是一次人生教训吧。我现在有了很大改变,从那以后,当我跟朋友们在一起时,我就会阻止他们中的一些人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能帮他们一把,我就会觉得这算是成功,因为我能帮助他们。

杨澜:这也是一种成长经历吧。

13 菲尔普斯:从

18、19岁的少年,到22岁的大人,我已经独立生活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做饭,生活完全不一样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

杨澜:每个人都期待你打破施皮茨在1972年创造的世界纪录!③

菲尔普斯:但是我有很多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很高。我只想做菲尔普斯第一,而不是施皮茨第二。我想做前人没有做的,对这项运动来说是全新的东西,这才是我的目标。

杨澜:听说你12岁参加一次比赛时把泳镜扔了?

菲尔普斯:是的,我扔了。

杨澜:是因为输了吗?

菲尔普斯:我不记得为什么了。那时候我的脾气很大,经常发脾气,不过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我从小时候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

杨澜:事后教练说什么?

菲尔普斯:他说你不能这样做,这么做是错误的。所以我改变了很多,从错误中学会了改变。 (选自《杨澜访谈录》,有删节)

【注释】①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人夺得八枚金牌,创造了游泳史上的奇迹。这是他在获得第八枚金牌后接受的访谈。②雅典奥运会前,澳大利亚运动员索普曾多次表示菲尔普斯不可能在雅典奥运会夺得7枚金牌。③施皮茨是美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一人独得7块金牌,并创7项世界纪录。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的记录被菲尔普斯打破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菲尔普斯小的时候患有多动症,让他学习游泳,是他母亲为治疗他的病症而想出的对策,用以释放他过剩的精力,这使他后来变得很强壮。

B.菲尔普斯在15岁时就代表国家参加了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时,虽然他只有19岁,但却已经是第二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了。

C.在雅典奥运会上,菲尔普斯执意要求参加200米自由泳的比赛,为的是要跟索普在这个项目上一决高下,结果却败给了索普。不然的话,他还会多获得一块金牌。 D.渴望金牌、渴望与世界最优秀的选手进行最出色和最完美的比赛,为此,菲尔普斯把索普否定自己的话写下来贴在储物柜里,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E. 和大多数人一样,菲尔普斯的成长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也经历过人生的教训。可贵的是,他能够在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AD

14 2.菲尔普斯由一个水池里的懵懂顽童,到在北京奥运会上独揽八枚金牌,成为一个传奇。他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4分)

①小时候为治疗多动症,释放过剩的精力而学习游泳。②15岁参加悉尼奥运会,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③2001年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并开始感到自己是为游泳而生的。(或者:为自己设立了作为职业游泳选手的目标)④从雅典奥运会开始走上了通向巅峰之路。

3.菲尔普斯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他具有体形、肌肉等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外,纵观全文,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他成功。(6分)

①在比赛时具有良好的心态②有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或荣誉感③目标高远,要做前人没有做到的④刻苦训练,意志顽强⑤能从错误中学会改变⑥热爱游泳,在游泳池里能获得快乐⑦渴望与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竞争⑧个性执着,有强烈的求胜意识,为达到目标竭尽全力。

4.菲尔普斯在访谈时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请结合菲尔普斯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要点: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从错误中学会改变。(观点2分,结合文章分析阐述4分。

四、新闻阅读解题方法:【学霸笔记】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评价类

3、探究类

调查报告

一、定义: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突出的典型、重要的经验和严重的问题。另外,调查报告的叙述方式,惯用第三人称。

二、文体特征:

(1)社会性。调查报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所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调查报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能鼓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信心百倍的争取胜利。

(2)针对性。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泾渭分明,而不是棱模两可。

(3)真实性。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规律.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话,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是具体的,既有点又有面的,而不是抽象的。

(4)典型性。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总结某项经验,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因此需要恰当的选择典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三、分类:

(一)情况调查报告。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四、结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结尾。结尾的写法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18 例文阅读

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报告

记者 窦媛媛

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市商务委也发布信息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菜量“大换小”避免浪费

“姑娘,我们点这些菜够了吧?不会浪费吧?”昨天下午,市民胡先生一家五口到鸿宾楼用餐。服务员的“贴心提示”立刻让他的担心打消了:“您放心,6个人以下的年饭菜品都给您用小盘,当然价格也低,分量减了,保证吃得完。”

按照北京人过年的食俗,年夜饭和过年期间的家宴一定要丰盛,最好是“鸡鸭鱼肉备齐”,还要配上汤、面点和果盘。春节前,餐饮企业响应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春节家宴也打起了“实惠牌”,像鸿宾楼这样“大盘改小盘”的措施就是其中之一。在鸿宾楼,菜量分大、中、小三档,比例是2:1.5:1,小盘菜的分量是大盘一半,价格也按比例减少;凡是6人餐以下所有菜品都用小盘,基本都能吃完。

北京市商务委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京城多家餐厅为“厉行节约”推出了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而中烹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近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

部分餐企取消“最低消费”

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凑单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样的情况与“厉行节约”背道而驰,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北京市商务委昨日在市场盘点信息中表示:春节期间,眉州东坡、湘鄂情、倪氏海泰、俏江南、顺峰等知名餐饮企业取消实行多年的“最低消费”,还取消了包间费。

北京餐饮协会会长汤庆顺表示,目前取消了“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餐饮企业还不多,并且其中不少企业都没有做出“彻底取消”的承诺,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企业设最低消费和服务费是出于经营压力,但更应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标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他表示,近期餐饮协会将正式向全市餐饮企业发出号召,呼吁企业共同取消“最低消费”,并一直坚持下去。

超30%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一系列厉行节约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近80%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

据悉,中烹协调查了全国近百家餐饮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近80%的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浪费,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其中27.3%的企业认为餐饮消费中浪费量达20%,这部分企业主要以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为主。约80%的浪费来自于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

19 约20%的浪费是由于团拜会和婚宴,家庭大众消费则很少浪费。

中烹协表示,在中央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后,近80%的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其中超过30%的企业认为浪费明显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餐饮企业在春节前出现退订现象,其中退订率在20%以上的企业超过一成,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举例来说,北京某五星级酒店退订近千万元,某西餐厅聚会下降80%。而以大众消费为主的中低档餐饮企业受影响不大,销售额基本持平,部分中低档餐饮企业营业额有所增长。

(摘自2014年2月13日《北京晚报》)

1.下列对这篇调查报告的内容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年夜饭和春节家宴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B.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受到了餐饮企业和市民的响应。

C.有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这是中烹协的一项调查结果。

D.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顾及面子而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

E.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行为虽然迎合厉行节约的号召,但是彻底取消这两种消费行为还任重道远。

解析:本题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对调查报告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注意重点句子的表述是否准确,注意句子的限制成分。A项,“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的原因不是“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年夜饭和春节家宴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C项,“15%”前加“近”。D项,“顾及面子”改为“凑单”。答案:BE。

2.这篇调查报告使用小标题进行行文有什么好处?试作简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标题的作用,解答此题时应该结合平时学习积累时有关的小标题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并结合本调查报道的实际情况。

答案:①小标题是对本部内容的概括或总结,便于读者快速的把握调查的结果。②使得这篇调查报告形式新颖别致,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20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中国的消费状况,有什么目的和作用?试作简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列数字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也要根据知识储备,结合本调查报道的实际情况。

答案:列举大量数字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中国还普遍存在着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在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浪费明显减少。列举大量数据,有根有据,使得调查更符合实际,更有科学性,给人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让读者信服。

4.读了这篇调查报告,你觉得怎样才能厉行节约?请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分条说说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带有一定的概括与探究性质,解答此题,既要精心概括选文观点,又要结合社会现实。

答案: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人人有责。②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能够厉行节约。③限制公款消费、商务宴请、团拜会、婚宴等是厉行节约的重要举措。④家宴可以“大盘换小盘”,打起“实惠牌”。⑤ 餐厅可以推出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以鼓励厉行节约。⑥政府可以适当监督,并对铺张浪费者给予处罚。(意思差不多即可答对六条即可得8分。)

21

科普类文章

一、定义: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反映的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动态。

二、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和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三、文本特征: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要做到准确、严密、简洁。

四、阅读方法:

阅读科普文章,要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初中阶段)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高中阶段)

(一)首先把它当做说明文来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总分、并列、递进)。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科技小品文常用的说明顺序(见上文)阅读时关注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22 4.体会语言特点。

科普小品文以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5、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信息比较分散,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提取重点,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力求全面。

(二)当做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因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关注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疑问等手法。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整体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典雅,或通俗。二是从句子角度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文学性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和科学精神。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和对于科学的精神态度,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文阅读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

23 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像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 24 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请概述文中那“一棵豆子”的特点?(4分)

【答案】文中的那“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无生气、简单的(1分),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非常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1分),长成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结构(1分),逐渐凋谢,然后又循环表现(1分)。

2.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两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5分)

【答案】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喻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喻作大厦的倒塌,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动形象。

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喻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听易于接受。

(指出修辞手法,1分;结合说明对象或目的进行分析,2分;指出其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2分。)

3.请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为什么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6分)

【答案】因为“豆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与十分相似(2分),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2分);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2分),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

25

四、科普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学霸笔记】

1、筛选科普文中的重要信息

2、理解科普文中的重要概念

3、分析科普文语言特点

4、分析科普文标题作用

5、如何做好科普文探究题

26

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 什么是文中信息

传记,主要关注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新闻,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消息、背景、发展动态;访谈,主要关注被访谈者所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科普文章,主要关注科学新动态、新发现、新理念;报告,主要关注调查所获得的事实、结论和所反映的社会价值。

尽管不同实用类文本中的信息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何种文本,高考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要求考生充分尊重文本事实,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一句话,考生必须保证筛选整合出的信息是“原生态”的,即信息必须源自文本,根植于文本。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①筛选整件事的场景描写内容;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③筛选整合传主、被访谈对象对象的思想观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④相关科学内容的表述以及科学观点的归纳。

(二)需要树立的两个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要从整体上划分文章结构,形成内容框架,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

(三)方法指导

1.审题要求

(1)审准题干中的信息,筛选准确,这是做题的前提。

(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27 2.答题规范

①紧扣题意,明确指向,选取有效信息。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 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简单堆砌。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②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丢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③学会整合概括。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即为所需答案。

④因分赋点,分条陈述

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巩固练习】

(一)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 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 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 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

28 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29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但B给1分;答A、C不给分。分析:必刷题D108.5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名族大义为重,戳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崇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分析:必刷题D108.7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分析:必刷题D108.8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分析:必刷题D108.9)

30

(二)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 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 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 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 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 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 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 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 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 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 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 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 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 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 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 时,一下子

31 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 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年,虽然身心疲惫,但因为到一个新的地方,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心情也另有一番新滋味。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口才又好,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让同学们感到美不胜收。

C.曹禺指导学生排戏的方法,就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指导。

D.周朴园是曹禺第一次扮演的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已的人物,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因而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E.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传主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

【答案】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A. “身心疲惫”“新职业”无中生有。C.“完全”错,应是“基本上”。D. 应是“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

【解析】(D102.刷15.1-----2)

2.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准备充分:精心设计,精心挑选剧目。②方法独特,注重实效: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入 人物内心。③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讲解生动透彻,引人入胜。④重视阅读辅导,因材施教,具体细致。(一点2分,答出 三点即可)

32

二、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一)考点分析 《考试说明》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够分析传记、新闻、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考点,其中“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更是考查的重点,通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点讲解

1、分析语言特色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述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深奥晦涩的还是通俗易懂的,包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实用类文本的语言运用与文学类文本明显不同,它不是运用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的语言来传达文章美、彰显艺术审美价值,而是主要运用叙述、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说明社会事实、名人事迹、国计民生等内容,彰显的是文章的社会实用价值。

传记类文本的语言特色:通俗是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色,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富有文采。表现手法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他人的评价等手法。分析时,要注意其有引有析、述评结合的特点,切忌空洞概括,结合典型例句进行理性分析评价;既要感知文本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新闻的语言简明,客观中不乏生动;调查报告的语言准确、平实;科普文的

2、把握文章结构 所谓“文章结构”,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通讯等叙述类的文体,可根据时间先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等划分层次。消息一般采取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一样,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科普类文章则可根据事物的门类、特性、制作过程等划分层次。

3、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33 语言精准、严密又不乏生动。

(三)方法指导

一、分析语言特色

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要辨明文体,注意文体特点。具体要从以下三个1.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2.从情感与句式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方面入手:

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

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设问与反问等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都是我们分析语言的切入点。

3.从语言风格上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

二、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把握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是:

1.结合文体特点。如新闻文体的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必不可少) 。传记则以人物的经历、贡献等按时间或情感变化等划分层次结构。 2.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和关联词语。关键句子一般有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收束句等;关键词语主要指表语意转折的“相反”“与此不同”,表总结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等,表递进的“而且”“更”,还有表强调的“尤其”“况且”等。

3.结合段落位置明确一般作用。开篇:①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总领下文。②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③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文中:①前后呼应。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下铺垫。结尾:①照应开篇或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升华主题。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概括中心意思

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2.综合句意法。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必须对每个3.整体透视法。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重点段,由点带面。

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整合归纳。

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34 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

【巩固练习】

(一)朱启钤①:“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述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 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 35 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注】 ①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答案] DE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传记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征分析的能力。D项“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错,原文第⑦段说的是“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并非直接支持。E项于文无据,原文第⑧段只是说“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并没有专指“正阳门箭楼”。

★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答题要点: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

36 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思路的理解。传记作用题的常规思路一般包括三点:一是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二是形式作用(真实性),三是结构作用。就本题而言,形式与结构作用都无法自圆其说,重点应答内容作用,即表现朱启钤对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至于举例分析,考生只要能理解作用,并不难答。

★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答题要点: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能力。本文中“雨”的作用,类似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人物和暗示主题。而本文的主题,显然是标题 “被抹掉的奠基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既赞颂朱启钤的贡献,又为朱启钤的贡献鲜为人知而不平。另外,题干中的“两次”,指出了答题的要点应包括结构作用。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到两次“雨”在文章中的位置,答出其在结构方面的首尾呼应作用。

(二)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55年闵恩泽刚从美国回国时,大型油田尚未探明或开发,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产品全靠从苏联进口,先进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又掌握在美国手里,对中国严密封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全新的催化剂研制生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原从苏联进口。1963年,苏联完全中断了 37 对中国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供应,国内库存又十分紧张。石油工业部紧急组织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会战。在对制备过程各步骤的摸索中,新上任的副总指挥闵恩泽认识到,胶球干燥工艺是整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技术关键。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湿胶球内部毛细管的压力,又设计出多段控温控湿的移动式干燥带。新工艺使小球完整率超过92%,高于国外同类产品86%的水平。

1963年春节,石油工业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年内提出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闵恩泽虽已在二氧化碳法上取得初步成果,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时另需建二氧化碳生产车间和回收系统,还要开发气液反应器。相比之下,若采用硫酸法先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前体硅铝胶,不仅反应器比较简单,硫酸又易购得,科研与基建的工作量较少。为争速度、抢时间,闵恩泽果断选择硫酸法建厂。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比较符合国情,加速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中,闵恩泽逐渐掌握了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的工作方法。他们选用了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除成胶外,均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这些措施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一座年产8000吨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荷兰之后另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石油炼制催化技术已基本满足当时炼油工业的需求,但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还依靠引进。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自主创新石油化工催化剂工艺等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国外重大化工技术进步的历史规律,大量调研国外催化剂和工艺创新的经验以及总结国内的科研实践后,闵恩泽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反应的发现和原有反应的新应用是发明新工艺的基础。基于全面的调查研究,闵恩泽决定从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领域和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方向的突破口。十几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发明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的新方法,这一方法被评为1995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5年,已是两院院士且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促进人类社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只要肯下功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 38 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摘编自姚志龙《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注】将石油变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剂,用石油制备各种塑料也需要催化剂,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催化剂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刚回国的闵恩泽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一系列催化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闵恩泽在研究石油催化技术以及催化剂研制生产等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

B.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过程中,闵恩泽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胶球干燥工艺这一关键技术,取得成功。

C.石油工业部提出在一年内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的要求,体现出当时“瞎指挥”“洋冒进”的社会背景。

D.从“1995年„„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的叙述来看,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

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叙述主要是交代人物事迹;同时兼用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主要是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

【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C和E不给分。(C、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出石油工业部的这一举措有“瞎指挥”、“洋冒进”的倾向。D、原文只是说 “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由此推断出“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依据不足。E、理解分析有误。本文没有运用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的写法。)

【解析】(D102----103.刷16.1-----4)

2.文章的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交代了我国当时催化剂产品及催化剂制造技术的现实状况,表现了这一领域急需改变的社会需求,以及研制和生产炼油催化剂这一工作的艰难,总领下文,为后文闵恩泽作出的贡献做下铺垫;②交代了闵恩泽的人生信念,这是后文叙述闵恩泽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思想基础。表现了闵恩泽的奉献精神,开篇点题。(一点3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9

3.被评为1995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新方法的成功,有哪些主要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及科研实践之后,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②从新催化材料领域和新反应工程领域找准了创新的突破口;③在工作中坚持十几年埋头苦干,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概括不简练,照抄原文,适当扣分。)

4.闵恩泽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做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他急国家之所急,把国家的需要看做自己的责任;②他工作勤奋,埋头苦干,有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他做事严谨,善于调查研究;④他勇于进取,有开拓创新的精神;⑤他处事上能够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要观点与事例结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40

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 考点解析

1、“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一般而言,这四类文本都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征,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 传记:真实性、概括性和文学性。 新闻:真实性、及时性、文学性。

报告:社会性、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 科普文章:科学性、趣味性。

实用类文本在最基本的特征之外,都具有文学性,因此,高考中一般考查这些文本中具有的文学性特征: (1)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不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分析。 (3)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2、实用类文本的表现手法同文学类文本有共通之处,像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会在实用类文本中运用。可是,每一种实用类文本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手法。 (1)传记

①细节描写。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对比映衬手法。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对比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③引用手法。引用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1 引用传主在书信、 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2)新闻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A.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B.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C.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D.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E.分析新闻标题对公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②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A.根据材料内容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安排。B.根据材料能否全面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安排。C.根据能否开阔读者的视野角度安排。

③评价新闻表达技巧的作用

A.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B.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C.分析表达技巧对读者的影响,如:能否让读者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能否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3)科普文章

①主要说明方法

科普作品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须讲究一定的说明方法。分析时要注意这些说明方法运用以及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②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是考查科普作品表达特点涉及较多的点。分析时首先把握住其准确、严谨的特色,再与所给文本的语言特殊性相结合(如不少作品还有通俗、生动、风趣等特点),从原文精选典型例句分析。 (4)调查报告

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①运用材料的全面性和典型性。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突出观点。

③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统计数字、百分比的运用,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运用时要求精确,实事求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42

(二)方法指导

1. 审题,审明要求的指向性

实用类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实用类文本的独特手法上。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 答题:明确文体、突破重点、分析效果

(1)结合文体特征。如转机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概括性和文学性。阅读文本时,应该考虑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它的真实性,如何表现高度的概括性,如何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可读性。不管是传记、新闻、访谈还是科普文章,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自身特征。所以,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用符合此种文体特征的语言组织答案。

(2)突破重点手法。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手段。任何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切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详略兼顾,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充实。

(3)注意效果解读。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分析“效果”:一是从作者的表达出发,分析他运用这样的手法会是文本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二是从阅读者考虑,看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传记的文学性特征与传记作者采用的传写方法是分不开的。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43 【巩固练习】

(一)名师与高徒

20世纪50年代初,华罗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学术上到达鼎盛时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与此同时,他还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数学讨论班。

浙江大学学生王元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华罗庚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 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华罗庚听 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早期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为研究机构,而实际上更像个数学系,年轻的研究人员往往像学生一样听课。华罗庚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 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 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忘我地工作。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度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 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陈景润出身寒微,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染上结核病无钱医治,解放前便已去世,贫穷先后夺去了他六个兄妹的生命,他自己也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由 于营养不起,长得又矮又瘦。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系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数学教师。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后,埋头搞起了研究,立志要 攻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他听说华罗庚早在30年代就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找来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仔细 研读。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心钻研,陈景润将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交给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在这篇论文中,他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 “塔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老师的鼓励下,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了封信,附上了《塔内问题》的论文。华罗度亲自阅读了陈景润给他的著作提出的改进意见,连连称赞道:“这个年轻人 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连!”又立即下命令:“给陈景润发个请帖,就说我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请他到会作报告!”

在北京西苑饭店的一间会客室里,华罗庚见到了这位腼腆、可爱的青年,他亲切地对陈景润说:“你写的《塔内问题》的论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很有想 法!”第二天,

44 在华罗虎的引荐下,陈景润走上学术讨论会的讲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数学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又派陆启铿 千里迢迢跑到厦门,经过一番奔走,将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华罗庚平生点名调来的唯一人员。陈景润不愧为数学奇才,他经过12年苦一心孤诣 的钻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辉煌成果。1973年2月,陈景润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发表,著名的“陈氏定理”从此诞生! 这篇论文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引来一片赞叹之声。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之后,时刻不忘华罗庚对他的器重与关怀,他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我是走他的„后门‟,才从偏僻的地方调到数学研究所的,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在华罗庚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数学工作者迅速崛起,如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陈景润、吴方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教授,有些则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专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研究成果,一边开办数学讨论班,为国家培养人才。

B王元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拜华罗庚为师,华罗庚给他出了个题目,委婉地告诫他不可年轻气盛。

C华罗庚有时睡到半夜忽然起身,把学生们也都叫起来,给他们补充讲解白天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他对数学问题的极度痴迷。

D华罗庚在阅读了陈景润给他的著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后,连连称赞这位年轻人,表现了他尊重真理、知错就改的开阔胸襟。

E本文通过对数学家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工作投入、识才爱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师者风范。

2.华罗庚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徒?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见D103.17.1----4】

3.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华罗庚?请简要分析。(6分)

45 4请结合全文,选择一个角度,谈淡你对青年人怎样才能成才的看法和具体理由。(8分)

(二)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赢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

46 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 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 “五·四”运动。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答案】AD

【解析】(D103.刷17.5-----8)

(2)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7 【答案】①拒绝采访。淡泊名利,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②回送礼物。注重礼尚往来。③看望学友。守信,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④活那么久太苦。对生死豁达。⑤喜爱小孩,捐钱。有爱心。⑥一星期不读书白活。爱读书。⑦给绿化员工建议。有公益心。⑧迎我进屋,放风筝。平易近人。(答出四点即可)

(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意对即可)

(4)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案】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意对即可)

48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一)考点解析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避免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和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所以阅读中要学会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传记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作者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表达人物细节描写。评价时要善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由表及里,全面分析,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性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新闻访谈

在访谈中,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正确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在消息、通讯、特写中,文本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所采用的材料中,隐含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3.调查报告

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正确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价值的判断。

49

(二)方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准确判断,突出重点

关键句包括起始句、总结句、主旨句、过渡句以及作者的评论句等。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传记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人等不同人的观点,认真梳理,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重复或矛盾,概括全面,突出主要观点。

2.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

3. 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有理有据

虽然允许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绝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以偏概全,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作出自己的评判”。

4.拓展思维,深度分析

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用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来评价,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50

上一篇:软件测试半年总结下一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