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2-12-07

第一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统揽“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都很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的意见》,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落实措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已开始显现。

通过平时走访、相关会议了解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和投入成为关键要素,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最为关注关心的重点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头由谁来带、事由谁来干、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着为县委、县政府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的目的,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迎丰镇、池河镇、后柳镇、饶峰镇,通过座谈走访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部分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

以下这些问题一定是当今整个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县也不例外。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镇村干部面对众多且相互交叉的工作任务感到迷茫,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在联系认识不清,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抓起,由此工作思路不清,行动观望,尤其对推进乡村振兴脑子里无思路、工作上无计划、行动上无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安排。究其原因还是对党的十九大、中央〔2018〕一号文件、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会不够。

(二)人才缺乏较严重。调研中普遍反映,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当今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居)的“两委班子”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选出,勉强选出的也只是个“菩萨”,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尽管全县不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但稍有点头脑和能力的大多数外流,扎根本村的屈指可数。目前,农村技术支持上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乡村人才提升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农业农村少有的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和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受政策限制,公职人员回乡兼职任职、带资带头、技术承包难。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由此导致乡村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或外出务工,乡村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孩子和妇女,成为“空壳村、老龄村”。与此同时,人才培育、引进、引回等方面缺乏系统配套政策支持,乡村大学生不愿回乡,城里干部、各类专技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整个乡村人才呈单向性外流,

少有向内进入者。因此,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

党和政府虽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

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

虽切实可行,但因时间过短、流动性大,加之非本地本土人才,留不住心、扎不下根,致使乡村人才仍处于少且不稳定、有但低效的状况。农村人才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实现系统性、实用性、复合型的培训。

(三)投入保障很有限。乡村要振兴,投入要保证。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很有限,涉农资金投入各自为阵、支离破碎且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支农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门槛多,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时间不超过2年,期限偏短,满足不了农户发展产业项目的需求。农民自身实力不强。工商资本下乡因农业产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还要承担用地难、用工难、流转难的制约,缺乏吸引力,积极性不高,担心顾虑多不想进、不愿进、不敢进。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够深入,激活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激励政策不够优化和完善,农村缺少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及抵押贷款机制和平台,农村资源转化为资本虽有试点,但基本上没有推开。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力实施人才振兴,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人就是决定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没有一支各具特长和能力的人才队伍,那规划只能是写在纸上、战略也只能是喊在口上。而面对农业农村目前缺管理、缺技术、缺理念、缺智力、缺实力的人才状况,怎么破解?县委、县政府对此虽明确了“以育才、引才、用才、励才、留才为着力点,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人才保障工程”,但需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农村最需要的是三个方面的人才,一是管理型人才,即肩负乡村治理职能的管理型人才。二是专业型人才,即从事教育、卫生、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三是经营型人才,即从事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人才。怎样才能建设起这样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留住人才。虽说农村当前人才奇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乡村也还多少有一些如乡贤能人、返乡工人、退伍军人、毕业学生等,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利用好当地这些乡贤能人参与协助村务管理、社会治理及产业发展等工作。

其二,要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二是引回。先说引进。因为地理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差异等原因,想要引进高端人才进入乡村,短期内难以实现,只能通过优化营商和政策环境,通过引进工商资本业主进入乡村时,乡村所需的第三类即经营型人才是完全可以引进的。再说引回。现在乡村之所以缺人才,是因为大量的人才外出和流出去了。这些外出和流出的大都是乡村振兴所需的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各有特长。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影响,“外面的世界也不精彩”,已有个别人才开始回流,这是好现象、好机遇。建议县上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他们怀抱理想,带着经验、智慧、资金、信息、市场、技术回乡创业。

其三,要培育人才。乡村人才培育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永不走的人才,这样才能确保人才队伍的长期性、稳定性、实用性。一要通过实践锻炼育才。对留住、引进、引回的人才采取因人而宜,具有乡村管理潜力的人,通过逐步培养锻炼进入村级干部班子,使其成为乡村发展领路人;具有开发经营能力和实力的人,帮其选定发展项目,制定扶持政策,促其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乡村发展带头人。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锻炼;建立城镇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变农村人力资源单向外流为双向流动。二要通过专业培训育才。依托县委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教中心等教育平台,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

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群体,采取统一计划、分类培训的办法,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系统培训。县域教育培训机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乡村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其四,要用好人才。近年来,我县政策性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本乡本土干部职工中年富力强、身体健壮、还有干事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志不少,他们的“乡情”和“乡愁”尚存,有不少人都还有回报家乡的愿望,除了用好用活留住的、引进的和培育的人才外,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因为他们回乡回村,可以兼职任职从事乡村管理治理、可以带资带头从事开发经营、可以技术承包指导村域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我县创新探索且已取得显著成效的“能人兴村”战略,不断壮大现有能人队伍、发挥能人引领作用。

其五,要激励人才。制定详尽的鼓励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发挥县、镇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兼职、任职、志愿服务、带资带头和技术承包等,提升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允许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农村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职称晋升向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倾斜,优先保障他们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在乡村发挥特长、创新创业、大显身手。

(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投入瓶颈制约

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那么“真金白银”从何处来?按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格局,建议从以下四个渠道破解瓶颈。

第一,政府投资。一是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坚持每年预算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共文化、公用设施、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和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的奖补。二是归并整合。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资金因各管一摊、撒胡椒面而形成“九龙治水”问题,集中资金办大事。三是发行债券。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项目融资及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建议县上抓住机遇,探索突破。

第二,政策筹资。首先要做足土地利用文章。一是通过改田造地、占补平衡,利用增减挂钩指标跨县域调剂增加收益;二是超前规划好建设用地指标,放手用活农村宅基地政策,减轻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成本。其次要做足农村改革文章。盘活农村具体资产,大力推进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解决资源闲置和“手捧金碗无饭吃”问题。

第三,金融贷资。国家层面已明确了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职能职责,并将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县级层面要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明确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目标任务,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考核评估办法,确保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做到真服务、硬支持。

第四,社会入资。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金融资金撬动引领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的是要有效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一要积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参与。中央已明确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已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因此,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舍得投入、放心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使其就地就近增收致富。二要积极引导异地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不失为“引鸡生蛋”的好路径。对此,要真正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深入研究解决工商资本因机制梗阻、农民保守而进不去,因担心政策调整、农民不讲道理而不敢进、因市场不旺不活不稳定担心失败而不愿进等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极具吸引力的鼓励激励政策,打通梗阻环节,鼓励异地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采取租赁入股合资、独资开发经营等形式,利用土地、民房、农场、田园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二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统揽“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都很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的意见》,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落实措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已开始显现。

通过平时走访、相关会议了解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和投入成为关键要素,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最为关注关心的重点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头由谁来带、事由谁来干、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着为县委、县政府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的目的,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迎丰镇、池河镇、后柳镇、饶峰镇,通过座谈走访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部分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

以下这些问题一定是当今整个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县也不例外。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镇村干部面对众多且相互交叉的工作任务感到迷茫,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在联系认识不清,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抓起,由此工作思路不清,行动观望,尤其对推进乡村振兴脑子里无思路、工作上无计划、行动上无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安排。究其原因还是对党的十九大、中央〔2018〕一号文件、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会不够。

(二)人才缺乏较严重。调研中普遍反映,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当今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居)的“两委班子”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选出,勉强选出的也只是个“菩萨”,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尽管全县不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但稍有点头脑和能力的大多数外流,扎根本村的屈指可数。目前,农村技术支持上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乡村人才提升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农业农村少有的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和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受政策限制,公职人员回乡兼职任职、带资带头、技术承包难。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由此导致乡村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或外出务工,乡村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孩子和妇女,成为“空壳村、老龄村”。与此同时,人才培育、引进、引回等方面缺乏系统配套政策支持,乡村大学生不愿回乡,城里干部、各类专技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整个乡村人才呈单向性外流, 少有向内进入者。因此,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 党和政府虽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 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 虽切实可行,但因时间过短、流动性大,加之非本地本土人才,留不住心、扎不下根,致使乡村人才仍处于少且不稳定、有但低效的状况。农村人才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实现系统性、实用性、复合型的培训。

(三)投入保障很有限。乡村要振兴,投入要保证。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很有限,涉农资金投入各自为阵、支离破碎且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支农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门槛多,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时间不超过2年,期限偏短,满足不了农户发展产业项目的需求。农民自身实力不强。工商资本下乡因农业产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还要承担用地难、用工难、流转难的制约,缺乏吸引力,积极性不高,担心顾虑多不想进、不愿进、不敢进。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够深入,激活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激励政策不够优化和完善,农村缺少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及抵押贷款机制和平台,农村资源转化为资本虽有试点,但基本上没有推开。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力实施人才振兴,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人就是决定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没有一支各具特长和能力的人才队伍,那规划只能是写在纸上、战略也只能是喊在口上。而面对农业农村目前缺管理、缺技术、缺理念、缺智力、缺实力的人才状况,怎么破解?县委、县政府对此虽明确了“以育才、引才、用才、励才、留才为着力点,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人才保障工程”,但需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农村最需要的是三个方面的人才,一是管理型人才,即肩负乡村治理职能的管理型人才。二是专业型人才,即从事教育、卫生、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三是经营型人才,即从事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人才。怎样才能建设起这样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留住人才。虽说农村当前人才奇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乡村也还多少有一些如乡贤能人、返乡工人、退伍军人、毕业学生等,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利用好当地这些乡贤能人参与协助村务管理、社会治理及产业发展等工作。

其二,要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二是引回。先说引进。因为地理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差异等原因,想要引进高端人才进入乡村,短期内难以实现,只能通过优化营商和政策环境,通过引进工商资本业主进入乡村时,乡村所需的第三类即经营型人才是完全可以引进的。再说引回。现在乡村之所以缺人才,是因为大量的人才外出和流出去了。这些外出和流出的大都是乡村振兴所需的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各有特长。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影响,“外面的世界也不精彩”,已有个别人才开始回流,这是好现象、好机遇。建议县上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他们怀抱理想,带着经验、智慧、资金、信息、市场、技术回乡创业。

其三,要培育人才。乡村人才培育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永不走的人才,这样才能确保人才队伍的长期性、稳定性、实用性。一要通过实践锻炼育才。对留住、引进、引回的人才采取因人而宜,具有乡村管理潜力的人,通过逐步培养锻炼进入村级干部班子,使其成为乡村发展领路人;具有开发经营能力和实力的人,帮其选定发展项目,制定扶持政策,促其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乡村发展带头人。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锻炼;建立城镇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变农村人力资源单向外流为双向流动。二要通过专业培训育才。依托县委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教中心等教育平台,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群体,采取统一计划、分类培训的办法,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系统培训。县域教育培训机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乡村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其四,要用好人才。近年来,我县政策性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本乡本土干部职工中年富力强、身体健壮、还有干事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志不少,他们的“乡情”和“乡愁”尚存,有不少人都还有回报家乡的愿望,除了用好用活留住的、引进的和培育的人才外,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因为他们回乡回村,可以兼职任职从事乡村管理治理、可以带资带头从事开发经营、可以技术承包指导村域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我县创新探索且已取得显著成效的“能人兴村”战略,不断壮大现有能人队伍、发挥能人引领作用。

其五,要激励人才。制定详尽的鼓励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发挥县、镇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兼职、任职、志愿服务、带资带头和技术承包等,提升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允许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农村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职称晋升向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倾斜,优先保障他们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在乡村发挥特长、创新创业、大显身手。

(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投入瓶颈制约

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那么“真金白银”从何处来?按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格局,建议从以下四个渠道破解瓶颈。

第一,政府投资。一是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坚持每年预算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共文化、公用设施、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和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的奖补。二是归并整合。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资金因各管一摊、撒胡椒面而形成“九龙治水”问题,集中资金办大事。三是发行债券。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项目融资及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建议县上抓住机遇,探索突破。

第二,政策筹资。首先要做足土地利用文章。一是通过改田造地、占补平衡,利用增减挂钩指标跨县域调剂增加收益;二是超前规划好建设用地指标,放手用活农村宅基地政策,减轻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成本。其次要做足农村改革文章。盘活农村具体资产,大力推进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解决资源闲置和“手捧金碗无饭吃”问题。

第三,金融贷资。国家层面已明确了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职能职责,并将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县级层面要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明确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目标任务,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考核评估办法,确保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做到真服务、硬支持。

第四,社会入资。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金融资金撬动引领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的是要有效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一要积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参与。中央已明确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已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因此,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舍得投入、放心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使其就地就近增收致富。二要积极引导异地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不失为“引鸡生蛋”的好路径。对此,要真正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深入研究解决工商资本因机制梗阻、农民保守而进不去,因担心政策调整、农民不讲道理而不敢进、因市场不旺不活不稳定担心失败而不愿进等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极具吸引力的鼓励激励政策,打通梗阻环节,鼓励异地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采取租赁入股合资、独资开发经营等形式,利用土地、民房、农场、田园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三篇: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优先项。阳城县90%的人口是乡村人口,90%的地域是乡村地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重关重要。为此,我围绕阳城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情况与问题

阳城县辖10镇7乡,426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户籍人口383518人,其中乡村户数141447户、乡村人口数317490人。全县基层党组织1291个,党员25792名,其中农村党组织547个,农村党员14609人,分别占比42.4%、56.7%。2016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651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62万元,占比仅为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9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8元,高于山西10082元13.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2363元7.1个百分点。总体上而言,阳城县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但一产经济体量小、农民收入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是难点、是短板。

经调研,发现阳城县乡村存在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口流失。人口呈现出向县城所在地(凤城镇)、向各乡镇镇区所在村、向经济条件较好村、向交通干线沿线村集聚的现象,导致边远乡村人口流失,出现一大批

“空心村”,特别是三四百口人以下的村庄,平时只剩下一二十口人。像我所包的牛心温村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二是土地撂荒。乡村青壮年基本上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靠外出打工、煤矿企业上班、经商等获得收入。多数乡村留下中老年和农村妇女从事农业劳动、农地耕作。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边远乡村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像横河、蟒河、东冶、董封乡镇等一些自然庄虽然依旧有户籍人口,但其实已经人去村空,抛荒地已飞籽成林。同时,由于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现代科技手段,耕地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空虚。一方面,去年之前,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或各类拨款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另一方面,农业效益低下。除蚕桑对寺头、次营、芹池以及小米对驾岭等部分乡镇部分农民有带动致富效益外,其余的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富效益不明显。75%以上耕地以种植玉米等大田农作物为主,农业种植副业化突出。四是治理乏力。农村支部书记中,55岁以上有109人,领头雁年龄大,学历低,翅膀软,创业劲头不足,带富能力不强,治理方法乏力。农村党员中除去老弱病残和支村“两委”中的党员,其余很多在外打工或居住,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信访矛盾突出。一些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纠正

“四风”不彻底,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反弹回潮的势头和现象。一些好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没落,乡村凝聚力下降。五是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脏问题还比较突出。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便捷。网络、无线信号、银行网点、购物、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建全。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实效。六是人才缺乏。大学生读书毕业,很少再回到农村。村里一些能人走出去经商、创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县城或集镇购房置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大量农村的人、财、物形成一个“抽水机”模式,都单向流向了城市。

二、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就业增收、富民强县”为核心,实施“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提出“农业突出抓蚕桑”的发展思路。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蚕桑产业的传统优势,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直补政策,大力推广省力化新技术,蚕桑产业链条拉长、效益增长。2.5~3万户农户、6~7万农民稳定增收。

二是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1+4”大县城建设,将田园城市的范围扩大到凤城、西河、演礼、白桑四个乡镇,让县城的风貌向田园靠近,让县城周边的乡村向城市聚拢,构建城田相融、山水相映、产业相生、人城相宜的现代田园。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四大片区,实施了宜居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保留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

三是主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新建了一批农业创意园区、特色小镇和特色农业村,发展各类观光园圃及大地景观15000多亩,建成了串联5个乡镇的磨董乡村旅游专线,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扶持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是启动了六大圆梦计划。

围绕“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信息、古城”六个方面,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集中供气惠及11个乡镇13.2万户居民,集中供热让“一城七镇”的22万人实现温馨取暖,更多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五是实施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提出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确立“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

”发展战略,制定“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纪念品,让“种农田”变为“卖风光”、“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特别是南部山区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偏远乡村再现生机和活力,像横河镇集中连片农家乐、董封乡东哄哄村“金月花溪”等项目就是典型例证。

三、思考与打算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结合县情实际,阳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统筹用好各方力量,抓住关键进行突破,锁定目标不断前行。

(一)统筹好三方力量。

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主体既有村庄本身,也有乡镇一级,还有城镇城市;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一是搭建有形之手。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乡两级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优化乡村布局,不能脱离城镇化的大背景,不可能让全县所有村庄都振兴,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下村庄出现的分化,依靠有资源、有活力、有希望的村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南部边远山区一些条件不具备、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或采用整体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等。农字号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推进农村改革做好制度设计和基础工作。二是用好无形之手。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事情依靠市场来做。比如,“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再延长30年”为土地经营权入股提供了保证,要把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依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三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新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有个人参与、家庭参与、企业单位参与、事业单位参与、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能力范围内作出重要贡献,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比如,依托供销联社或其他组织成立新的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农业成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二)解决好四大问题。

一是“人才怎么来”的问题。实施“乡村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基层农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专门队伍;实施“农村人才回流

”计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员下乡,发展功能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增收富民产业。二是“地权怎么确”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解决农业公园、特色小镇、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等项目用地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快、见效快。三是“资金怎么用”的问题。用足用活上级扶持资金,科学设立县级专项资金,并努力整合涉农资金、融通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树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和村集体及村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其他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改变分散建设和重复补助,以项目整合促进资金整合,集中财力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方向怎么定”的问题。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退则退、宜居则居。在凤城、芹池、河北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0公顷以上的粮食主产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在演礼、固隆、次营、驾岭等农产品生产区,把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横河、董封等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农业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三)聚焦于五个方面。

一是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突出“有”。利用国家、省、市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遇,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省农业厅关建勋厅长在十九大后提出,山西要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实施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五大替代玉米行动”“打造晋东南生猪产业优势区”“努力将山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等,这些无疑为阳城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突出“新”。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与互联网结合、与服务业融合。特别关注农村电商带来产业升级机遇,打造培育阳城蚕茧、小米、陈醋、高妆馍等农产品品牌,扩大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在网上变成金山银山,用电商大数据倒推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创业、带动就地就业。突出“全”。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不能一直在“光种不加工、光养不加工”等这些低端的、没有附加值的老路子上走,要突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建立国家级

“融合发展先导区”。突出“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比如,现在由于人们担心食品安全,对有机、绿色、功能农产品的需求就多了起来,就要针对这一卖方市场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提供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兴旺。二是抓住生态宜居这个基础。必须强“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统筹山水林田的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变“环境”。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吸收城市建设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公共服务设施该有的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接近。“六大圆梦计划”其中五个就是这样的内容,要坚持把这些梦圆成圆好。积极争取省农业厅“2018年10个县整建制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政策,推进全县生态宜居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乡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村庄历史挖掘、特色村标建设等,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少砍树,不填河,避免不科学的撤并村庄和粗暴的城镇化改造,让农村像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三是抓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一方面,传承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形成的与乡村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文明体系的延续,才是乡风文明的内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风味,体现人文特点,彰显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实施

“阳城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村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等文物古迹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弘扬现代文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抓住治理有效这个保障。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路子。加强农村支部建设,让支部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利益问题。继承和发扬乡规民约、乡贤文化等乡村治理的优秀传统。发挥好农村老人的道德约束作用,返乡创业、退休回乡人员的示范引导作用,让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逐步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抓住生活富裕这个目标。当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补贴四类收入构成中,如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是当务之急,需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现代的经营者转变。对于阳城的很多乡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南部山区的乡村,有大量负氧离子,可以做避暑、康养、度假、体育等山地旅游。古堡民居连片区,可以吸引游客游览古迹、触碰历史。田园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可以依托休闲、观光、体验的思路来发展经营。大山深处的空心村,可以盘活集体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吃、住、游、娱等项目。乡村的老房子、石头房子,经过改造可以做农家乐、做精品民宿。桑椹、红叶、茱萸等特色资源,可以做产品深加工、搞节庆活动。演礼薰衣草庄园、白桑沙拉拉快乐农场已经探出路子、取得收益。省农业厅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规划建设10大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和100个特色高端民宿聚集区。这又是利好政策。阳城要继续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支点,把打造

“悠然阳城康养胜地”作为目标定位,叫响“南太行”品牌,建设中原“后花园”,争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开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第四篇:关于千佛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关于千佛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千佛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镇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为此,根据千佛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千佛镇基本情况

千佛镇位于巴山南麓构溪河畔,距阆中市区60余公里,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千佛场因构溪河绕场而过素有“小保宁”之称。全镇有农业户6356户,农业人口25000余人,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兼产林、桑、桐、果、杜仲。养殖生猪、家禽、蚕,现在主产生姜,是川北生姜第一镇。

二、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

(一)工作思路

全镇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南充市委以及阆中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全力实施市委145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

(二)具体做法

1.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千佛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如今全镇生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毛叶山桐子种植面积6100亩,果药年种植面积6500亩,生猪年出栏稳定在5万头,四大亿元产业经济带已经给千佛镇的种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在持续发展壮大“生猪、生姜、果药、山桐子”四大亿元产业带的基础上,围绕千佛镇“竹根姜”“千佛窖酒”“千佛泡菜”三大特色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品牌产业。一是成功完成“千佛竹根姜”国家地理地标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千佛竹根姜”正式走出四川,走向全国。二是“千佛窖酒”“千佛泡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年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千佛镇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高,产业强镇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

2.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小镇。近年来,千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千佛镇位于构溪河的上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成“秦巴山区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山水田园追求的就是青山绿水,因此,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的理念,强化责任抓环保,突出重点抓整改,着眼长远建机制,坚决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完成辖区扬尘治理和落后产能升级淘汰,推进全镇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全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效益和谐统一。

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龙吟山村、乐里庙村、华严寺村集中力量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贫困户积极开展“六顺六净”大行动,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积极创建省级“四好村”。

4.保经济、促发展,全面小康已愈来愈近。千佛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坚持以促进镇域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第一要务,保耕地、稳产量,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达到5.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1%,达到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10%,达到1760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万吨,人均年占有达到800公斤,全面小康生活已近离我们愈来愈近。

三、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我镇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我镇在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在我镇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具体到千佛镇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针对当前我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全面小康之路。2018年是阆中市脱贫攻坚决战全胜的关键之年,千佛镇还有1个省定贫困村要退出,462户1143人今年内要减贫,时不我待。在下步工作中,全镇将坚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以各村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全镇规划的1200余户的庭院经济为基础,在全镇强力推进畜禽养殖、生姜、果药、毛叶山桐子木本油料植物四大亿元产业带建设,以产业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坚持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对全镇所有脱贫攻坚项目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将工作进度分解到每个月,坚持“定时通报,双线督查,专项调度”的督导模式,保证了全镇项目建设措施到位,推进有力。三是坚持扶贫先扶智。通过进一步办好“农民夜校”,做好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今年全镇共计划举办80余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促进脱贫增

收。

第五篇:林业关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xiexiebang推荐)

林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振兴乡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市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体现林业担当和作为的广阔舞台。现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对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结合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

为切实做好2018年度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工作,根据《林业厅关于印发<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绿化美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林业厅关于印发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2018年度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省定贫困村中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工程6个,每个10万元,重点抓好四旁植树、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以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打造宜居生态家园,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以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二、依托林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绿色惠民产业。 依托我市丰富的林业生态资源,在1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2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的基础上,鼓励和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油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林产品深加工,塑造优质品牌,拓宽销售渠道,进而有效促进林农增收创富。

三、继续抓好林业精准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推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抓好林业精准扶贫和定点扶贫工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在贫困林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林农就地转成护林员, 在招聘、聘用生态护林人员(包括护林员、半专业扑火队员)时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当地贫困户和贫困人员,全面摸查精确吸收,努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的贫困农民通过参与林业建设和保护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

四、深化林业法治建设,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林,切实加大《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护林员保卫森林资源安全的作用,在林区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林区群众的法治素养。二是强化森林防火,严防山火发生,完善制度建设,以省定试点为契机,创新实行森林防火网格化责任制,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将强化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构建完善我市护林防火生态屏障:2018年,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53万元的森林高火险综合治理项目早日落地实施;计划投入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支持镇(街)建设防火林带30公里。三是加大涉林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充分发挥森林公安队伍力量,始终保持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全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四是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全面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全面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严格林木采伐限额和运输管理,强化林木采伐审批责任。依法、依规审批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批手续和依法加强对林地征占用的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深化林业法治建设,强化维护林区秩序,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上一篇:关于世界视觉日的由来下一篇:关于涉企四乱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