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教学课题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前概念教学课题范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定安县第三小学 吴乾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都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钻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这该如何实现呢?主要的做法是;概念清楚。形成纲目认知结构,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而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重技能,轻概念。“为概念教学而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个定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对一个新概念的引入,简单从事,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的认识偏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开始了一系列活动。

二、研究概念教学的意义

1、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2、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需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概念的运用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概念的运用基础,在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做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实验研究法。选取一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经验总结法。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重视资料积累。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

13、4)

⑴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制定研究计划。

⑵收集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

13、4------20

13、9)

⑴采购理论书籍并请专家指导。

⑵开放课堂,邀请其他教师随时听课,及时交流,进行评价指导。

⑶在实施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并撰写专题论文。

⑷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准备结题材料。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

13、10)

⑴整理资料并对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我们常说,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可以受益终生。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也能注意从具体概括抽象概念。但就整个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方法呆板僵硬。为了探究新的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模式,我意识到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为此,我翻阅了大量教育理论书籍,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使得自己更新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在概念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进概念教学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现在概念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例如在“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我们教师设疑什么是“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这的问题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就后面的教学就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究过程,而避免教学成为枯燥的说教。

2、将游戏引入课堂 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能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 组织教学,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些游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激励儿童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和了解自己;有些游戏带有表演合作的性质,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活动。例如在平均数的概念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概念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教师所选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使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学概念,充分体现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公正文明地做人使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游戏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这样以游戏教学,使学生 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3、整合教学资源,学会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示数学概念。我们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认识数学概念,进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为此,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高度出发,我们对教材内容作出了创造性处理,设计教学流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简约的教材内容不可作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充分教学智慧,努力把它将设计成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和发展

经过以上的工作的开展,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概念教学中,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巧妙的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通过探究与合作,得出结论,认识概念。因为上课形式改变,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释放,提高了概念学习的效果。 课题研究开始后,我选取五年级(2)个班做实验对象。在课题实施阶段根据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并且按课题进度组织4 次测试,跟踪发现,有了兴趣后学生的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四次的专项考试逐步提高,显示出该概念教学形式的成功。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做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案例、公开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八、课题研究结题反思

在课题确定后,虽然为了提高自己对课题研究的能力,采取了订阅报刊杂志、撰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理论学习。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自己的教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也有所提高。但在,由于教学理论深度不够,课题研究中遇到不少弯路,迫切需要继续学习提高。同时由于本课题是个人课题,与其它教师讨论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比较少,往往借助网络解决疑难,这样对于课题研究不是很有利。

第二篇:“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教学设计案例之十五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教学设计案例之十五 古典概型(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绍兴柯桥中学 余继光

1.内容和内容解析 ?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3(必修)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 。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它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

2.目标和目标解析 ?

(1)了解基本事件的意义 ?

(2)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

(3)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

(4)会初步应用概率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 ?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树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哲学观点,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

3.重点落实难点突破

?

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

落实的途径: ?

(1)通过举实例的方法,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结果的有限性与等可能性 ?

除了教材中掷硬币与掷骰子外,还可以举学生身边的事件,如班级里选班长等 ?

(2)通过画树形图和列表的方法,落实古典概型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求解 ?

(3)通过变式训练的方法,提升学生掌握古典概型中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的分析方法 ?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弄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

突破的方法:

?

(1)在概率的计算上,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 ?

(2)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特别是举一些破坏了古典概型两个重要特征的例子,以突破古典概型识别的难点, ?

(3)举一些数学分支中的古典概型例子,如表面涂色正方体分割成等体积的27个小正方体,从中任取一个,则一面涂色、二面涂色、三面涂色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

4.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

在古典概型的概念理解与古典概型的计算中,一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等可能性;二是学生不能完整的列举出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因此需要用直观地、描述性的语言暴露老师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

初学者对基本事件与随机事件的联系与区别存在理解困难,对于基本事件的互斥性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这一特点不知所措,为了突破这一点,教学中可以用类比思想来解决,将集合的“单元素子集”比作基本事件,那么任一其他子集都可以是单元素子集的并集(和);例3的教学中学生对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理解不透,关键是不能从实质上把握古典概型中“每个基本事件出现是等可能的”,或者说缺少判断这一等可能性的意识,为了突破这一点,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方式来验证每个基本事件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

5.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利用直观图形、计算机模拟、列表、画树形图、用Excel软件等工具来支持对概率古典定义的理解与运用 ?

6.教学过程设计 ?

[创设问题情境] ?

问题1: ?

(1)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会有哪几种可能结果?这些结果具有哪些特点? ?

(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会有哪几种可能结果?这些结果具有哪些特点?事件“出现质数点”可以用这些结果表示吗? ?

教学设计方式: ?

Ⅰ、传统教学设计:教师手持一枚硬币,抛掷,显示结果,写出结果,说明结果特点; ?

教师手持一枚骰子,抛掷,显示结果,写出结果,说明结果特点; ?

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方式,简单、直观、教学条件与设备要求低,有利于教学资源与条件差的地区,教学理念是以教师引导和传授为主; ?

Ⅱ、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各小组课前用一枚硬币或一枚骰子,抛掷n次,记录试验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试验情况,教师汇总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试验结果特点; ?

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方式,简单、直观、教学条件与设备要求低,有利于教学资源与条件差的地区,教学理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工作较多; ?

Ⅲ、以多媒体为手段的教学设计:教师或学生中的“计算机专家”设计一个掷硬币或掷骰子的软件,由学生代表操作,显示结果,写出结果,说明结果特点; ?

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方式,需要有现代教学媒介,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是可行的, ?

师生互动: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有两种可能结果:正面向上,反面向上;这两个结果不可能同时发生,即“正面向上”“反面向上”是互斥事件;而且这两个结果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会有6种可能结果:出现“1点”“2点”“3点”“4点”“5点”“6点”,这6个结果不可能同时发生,即它们是互斥事件,而且这6个结果的出现是等可能的;事件“出现质数点”可以用“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5点”的和来表示 ?

我们把上述试验中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是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结果。 ?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

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

分析:为了解基本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字典排序的顺序,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出来。 ??? ? ? ?

解:基本事件为A={a,b},B={a,c},C={a,d},D={b,c},E={b,d},F={c,d} ?

概括:(1)问题1中两个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

(2)问题1中两个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

概念辨析:

?

问题

2、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

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圆面内所有的点,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无限的,虽然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但这个试验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一个条件。 ?

问题

3、从一个男女生人数差异性较大的班中随机地抽取一位学生代表,出现两个可能结果“男同学代表”“女同学代表”,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

不是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只有2个,而“男同学代表”“女同学代表”出现不是等可能的,即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二个条件。 ?

我们一般用列举法列出所有基本事件的结果,画树状图是列举法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

例2 、某人射击5枪,命中了3枪,试写出所有的基本事件 ?

方法一:列举法:⊙表示命中,X表示未命中 ?

?

方法二:树形图 ? ?

问题

4、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 ?

问题1(1)中,出现正面朝上概率与反面朝上概率相等,即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P(必然事件)=1 ?

因此 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0.5 ?

即P(“正面朝上”)= ?

问题1(2)中,出现1—6各个点的概率相等,即

?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

反复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我们有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P(必然事件)=1 ?

∴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

进一步地,利用加法公式还可以计算这个试验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概率,例如,P(“出现偶数点”)=P(“2点”)+P(“4点”)+P(“6点”)= ?+ + ?= ?

根据上述两则模拟试验,可以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

P(A)== ?

提问:(1)在例1的实验中,出现字母“d”的概率是多少? ?

P(出现字母d)== ?

(2)在例2中,所命中的三枪中,恰好有2枪连中的概率为多少? ?

P(三枪中两枪连中)= ?

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

注意:(1)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

(2)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

3、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察的内容,他可以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即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古典概型。如果考生掌握或者掌握了部分考察内容,这都不满足古典概型的第2个条件——等可能性,因此,只有在假定考生不会做,随机地选择了一个答案的情况下,才可以化为古典概型。

?

解: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个: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即基本事件共有4个,考生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是选择A,B,C,D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从而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P(答对)== ?

问题

5、在标准化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对,这是为什么?

?

答:这是因为多选题选对的可能性比单选题选对的可能性要小;事实上,在多选题中,基本事件有15个,(A)(B)(C)(D)(A,B)(A,C)(A,D)(B,C)(B,D)(C,D)(A,B,C)(A,B,D)(A,C,D)(B,C,D)(A,B,C,D),假定考生不会做,在他随机选择任何答案是等可能的情况下,他答对的概率为< ?

4、 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

分析:如果我们只关注两个骰子出现的点数和,则有2,3,4,„,11,12这11种结果; ?

如果我们关注两个不加识别骰子出现的点数,则有下表中的21种结果 ? ?

如果我们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1,2以便区分,由于1号骰子的结果都可以与2号骰子的任意一个结果配对,我们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组成同时掷两个骰子的一个结果(如表),其中第一个数表示1号骰子的结果,第二个数表示2号骰子的结果。 ?

?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时掷两个骰子的结果共有36种。

?

值得关注的是第

一、二种情形中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不能直接运用古典概型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 ?

(2)上面结果中,向上的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有4种:(1,4),(2,3),(3,2),(4,1) ?

(3)由于所有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4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

P(A)== ?

问题6: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如果不标记号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

答:如果不标上记号,类似于(1,2)和(2,1)的结果将没有区别。这时,所有可能的结果为21种:和是5的结果有2个:(1,4)(2,3),所求的概率为P(A)= ?

以上两种答案都是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到的,为什么不同呢?这里关键是第二种解法中的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发生的,它不能利用古典概型公式来计算。 ?

小结: ?

1.古典概型:我们将具有:

?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

这样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

2.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A)= ?

3.求某个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实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常用的方法是列举法(画树状图和列表),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

7.目标检测设计

?

(1)从甲、乙、丙三人中任选两名代表,甲被选中的概率? (??? ) ?

A 、 B、?? C、 D、 ?

(2)盒中有十个铁钉,其中八个合格,两个不合格,从中任取一个恰为合格铁钉的概率(?? )

?

A、? B、?? C、 D、

?

(3)将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体木块表面涂上红色,将其切成大小相等的27块,从中任取一块,恰有两个面红色的概率? ??,至少有两个面红色的概率 . ?

(4)若抛掷一次骰子得到的点数m为点M的坐标,则点M落在区间[0,4]外的概率是__ ?

变式一:若以连续掷两次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作为点的坐标,则点落在直线下方的概率是? ?

变式二:若以连续掷三次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p作为点Q的坐标,则点Q落在以原点为球心,2为半径的球面内的概率是_____ ?

(1.)C.(2).C.(3.)27个小块中三面有红色的有8个顶点;二面有色的有12棱中点;一面红色的有6个面中心;0面红色的有1个体中心,∴p1=,p2=4.;; ?

两个班教学目标检测结果分析(古典概型)

? ?13班14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仅利用黑板A(7空全对)1120.8%23.7%B(7空1错)2037.7%1629.6%C(7空2错)2241.5%3666.7%?

教学时间:2007年9月17日(校内公开课) ?

测试时间:2007年9月17日下午4:00-4:20 ?

现象分析: ?

2007年9月17日在必修3第三章古典概型第一节课教学中,设计了两种教学手段,一种是传统的一只粉笔打天下的方式,一种是利用多媒体,将备课素材做成PPT,再利用黑板书写分析过程;两节课教下来的感觉是,对于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由于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辅助手段才能讲明白一些数学概念,仅运用粉笔教学,书写量较大,忙于书写,学生的思维时间较多,教学容量较小,但在数学应用问题中,数学思维量较小,因此课堂容量显得不够,检测结果也说明这一点。 ? 认知结构发展反思表 ? 课题古典概型(第一课时)执教者余继光班级高二(13)时间2007.9.17类反思问题具体反思概念图的解释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具有的概念图是怎样的? 学习古典概率定义之前学生已有二个学段接触概率概念,一是初中概率概念启蒙,只是可能性的描述;二是高中概率统计定义的描述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的概念图又是怎样的?二者比较,能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率的统计定义与古典定义学习后,对概率概念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学生既可以通过频率的稳定值来了解概率,又可以从样本空间中的基本事件的比来理解概率意义前后概念图分析在前概念图中存在什么不足,教师怎样帮助其改进,使之更有利于新的学习过程? 前概念(概率统计定义)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不方便,但在理论上作用较大;教师对两者比较中指明两概念的差异后概念图与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什么差距,如何弥补?后概念(概率古典定义)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比较方便,容易计算基本事件具有等可能性且有限性的概率;但后概念在解决基本事件的无限性时无能为力,这为今后学习几何概型打下基础认知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是同化还是顺应的方式?在不同方式下,认知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不能进行同化,也不能进行顺应,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现先行组织者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采取同化的方式,由概率的统计定义过渡到古典定义,在问题情境创设时设计多种形式,其中由学习小组先行进行试验,得出结果,分析结果特征,体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的理念。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的丰富、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比如定期复习、学生定期写学习报告、测试等?这些方法奏效吗?在列举法学习中,增加一个例子“某人射击5枪,命中了3枪,试写出所有的基本事件”,分别用树形图与直接列举法展示思维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曾组织数学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其

?

它在本节课中最值得记录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在目标检测中一个问题“将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体木块表面涂上红色,将其切成大小相等的27块,从中任取一块,恰有两个面红色的概率 ,至少有两个面红色的概率 ”不会综合分析,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标志是什么?从教学检测结果看,13班达成度高;14班达成度较低,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变式训练教学反思表 ? 课题古典概型执教者余继光班级高二(14)班时间2007.9.17类反思问题具体反思变式训练的依据变式训练的依据是什么?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了吗?还是仅仅在外在因素上进行了变化? 概率的古典定义及古典概型的计算是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使学生掌握,需要使用变式训练教学,如从掷硬币到掷骰子情境的变式,考虑到基本事件这一知识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这种变式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吗?还是助长了机械训练?变式训练的设计在于养育学生思维习惯,熟悉转化方法,如关于树形图的变式设计是为了学生理解这一方法的本质,变式训练的价值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对这个数学对象的理解深刻了吗?为什么?问题(4)的变式设计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通过变式训练,学生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吗?例4的教学中,不同思维的变式将古典概型中学生最容易错的忽视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暴露无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理解变式训练的作用预设的变式训练对学生的认知有扩展吗?问题(4)将概率与相关数学知识融合,有助于对学生的认知的扩展此节课变式训练的类型恰当吗?如何不妥当,如何调整呢?问题(4)中变式二设计有些不妥,学生的空间概念较弱,转化能力也较弱,在检测后发现了这一点。其 ? ? 它在本节课中最值得记录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在问题(4)的变式

(二)中空间概念缺乏,转化能力较弱,不能将其转化为m2+n2+p2<4检验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标志是什么?从教学检测结果看,13班达成度高;14班达成度较低,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篇: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合作学习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方式,它集听、说、想、做与探究、比较、反思等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于一体。在聋校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人们对聋生潜在能力存在的误解,在聋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讲、聋生看的教学模式。聋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的预先设计和安排进行,聋生缺乏主动探索的活动。聋生的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缺乏合作性,聋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受聋生听觉障碍的影响,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多数停留在独立学习水平上,聋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这种状况进而也影响到了聋生合作性的培养。这也与教师主导、聋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关。在以教师为主的课堂里,聋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沟通方面的困难,而且也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相互启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聋校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2、确定明确的合作主题及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的行动研究。

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建构。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展开调查(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2012年9月——10月)阅读美 梅雷迪斯.D.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2012年11月----2013年1月) 阅读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每周阅读一个章节

3、(2013年2月----3月) 阅读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2013年4月----2013年5月) 阅读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5、(2013年6月----8月) 阅读夏俊生《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2012年9月——10月针对我校课堂教学组织现状等方面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以及需求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

2012年11月——12月完成读书笔记。

2013年1月----3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课堂实践,写出教学心得。 2013年4月——6月撰写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13年7月——2013年8月整理学习笔记,总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形成论文。

2013年9月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

第四篇:初中生前物理概念调查研究

“初中生前物理概念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优化上做了积极的努力,我们常常看到充实而流畅的教学过程,积极且生动的课堂,然而教师仍然感到学生不能将看起来顺利接受的物理概念应用于实际,主要表现一:学生反映概念一听就好像懂了,但一用于题目中的实际例子就不会。

二、习题中一些错误纠正多次仍不能有牢固的正确记忆。

三、即使是能力相差不大的学生,相同的知识点有些学生象早已经会了,而有些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却很困难。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低下,于是用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操练以期训练学生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表现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上,根本原因是物理概念的建立出现故障。学生在现象物理学之前,早已生活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之中。生活中处处蕴涵着物理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生活经验走进物理课堂的,这些生活经验中就积累着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认识。他们对于物质及其运动有许多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作了某种抽象和概括。这些认识先入为主地形成学生前物理概念,这些概念中有正确的,如果这种概括只建立在局部事实和粗略观察的基础上,这种抽象就没有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因而会形成虚假概括和虚假规律,即错误的前物理观念。因此对物理课上新的物理概念接受有促进,也有阻碍。因此我们确立“初中生前物理概念调查研究”研究课题,以期了解与研究学生前物理概念,改进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

对学科前概念的研究最早来自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斯基对概念类型的划分。维果斯基将这样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其他人进行日常交流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其内涵受狭隘的知识范围所限制,往往被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当与科学概念一致时,有助于科学概念地掌握,当与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往往干扰科学概念地理解。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研究中,不断有学者与教师对学科的前科学概念有所研究,近年来有一些物理教师发表有关前物理概念的研究论文,对中学物理知识体系的某些知识点的前概念做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学生前物理概念的一些特点。陕西教育学院李晓林对前物理概念物理学先有观念的成因做了研究,其论文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对前物理概念的形成做了分析阐述,理论分析对于排除学生思维樟碍的对策的制定来说是有意义的。还有些教师对小学生的前物理概念做了问卷调查;另有教师对学生前物理概念的教

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这些研究成果给了我们极有益的启示,然而这些研究中,对的学生前物理知识的调查只局限在某些知识点上,且我们认为学生的前物理概念与学生年龄,生活阅历有关,因此以初中物理课程所及物理知识点为调查目标,较为全面了解学生前物理概念,从现代生活实际进一步分析前物理概念成因,分类研究教学策略则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界定:

前物理概念:我们把学生在接受物理学教育以前,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观察思考,以及和他人的交流,对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所形成的认识叫做前物理观念。

(2)课题理论基础:

1.皮亚杰关于认识结构的理论和概念

皮亚杰指出知识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的知识都包含有新的东西加工制作的一面,人对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把简单的认识结构建构称复杂的认识结构而不断扩大和丰富的。认识就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建构向前发展的。这个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使智力的发展由低级发展为高级,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前物理概念的构建处于认识构建过程的哪一阶段,从认识规律来看,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哪一构建过程可以达到有效利用和纠正前物理概念的目的,这一理论将对本课题研究有指导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在个体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概念的学习是学生自主的知识认知结构的搭建,则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在接受同一外界信息时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构修改、重组、发展。教学情景的创设、知识信息的提供量以及呈现的方式,将依赖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前物理概念的研究正是需要研究学生在搭建新的知识前,影响知识正确搭建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3.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引领下,尝试运用其既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学生经由接受学习的历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要靠教师的教学技巧予以促成。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而要经过判断、适应、调整、重新理解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物理则是物理新旧概念辨别、同化的过程,因此这一理论为本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3)课题主要观点

1.人对同一事物第二次认识记忆必弱于第一次记忆,使人对同一事物第二次认识记忆强于第一次记忆的途径是破坏个体对第一次记忆确认。前概念是知识的第一次记忆,确定第一次记忆是实现第二次记忆有效途径。

2.知识的意义构建受原认知结构质量、构建着力点影响,而原认知结构以及新知识建构质量与前认知概念有关。了解前概念才可以确定新旧认知结构的着力点,提高知识的构建质量。

3.课堂教学质量受教师教学情景提供的信息量、种类、方式制约,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受学生前物理概念的制约。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前概念与情境的吻合或冲突时,方更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4)课题研究的目标

1.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有关热、光、力、电、声、能、磁、原子结构几方面的前物理概念,并将正确与错误概念分别归纳分析,找出前物理概念的特点。

2.调查分析学生前物理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前物理概念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正面、负面的影响,研究利用和纠正前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方案。

3.分析前物理概念对相应的物理概念教学中作用和形成的障碍。

4.探索并尝试利用与纠正前物理概念的策略与方法。

(5)研究视角与途径

1.本研究对学生前物理概念的调查,主要关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环境下学生前物理概念状况。问卷设计将与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在生活技术上应用的实例结合,调查学生前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状况。课题组成员结合教学,在物理各部分知识教学前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教学中与课外兴趣活动中对学生问题的发现与交流,了解学生前概念。

2.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大量物理知识,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不同,可能形成不同特点的前物理概念。本研究另一视角,关注学生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科学课对学生前物理概念产生的影响。

三、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收集学生前物理概念以及形成错误前物理概念的原因。调查问卷的设计是

2.案例分析法

小学科学学科的物理知识部分教学,跟踪听课,参加小学科学学科开展的学生科学活动,了解分析前物理概念特点及成因。

3.行动研究法

在对各部分物理知识前概念分析基础上,研究设计利用与纠正前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案、实践、再研究。

四、课题研究价值:

应用价值:通过对学生热、光、电、力、磁、原子六方面前概念的调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学生在以上各部分既有概念的状况,分析这些前概念对物理教学产生的正面、负面影响,调查研究前物理概念形成的背景以及在学生现有经验和智能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与作用,同时,分析确定学生接受知识、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以及对事物与事物发展的想象能力。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利用正确前物理概念和纠正错误前物理概念的策略和措施。此项研究将对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实例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对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有积极的作用。

理论意义:(1)通过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前物理概念的调查,提出现代学生前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丰富已有关于前物理概念研究理论。(2)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经过激发兴趣、引起注意、形成动机——探索体验、得到感性认识——思维判断、得到理性认识——归纳概括确定建立概念。本研究将从人的认知规律分析物理概念在非正规途径建立过程的规律,探索在学生已有错误物理概念基础上,有效纠正

前物理概念,建立正确物理概念的规律。(3)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被动的从教科书上或从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本课题研究将调查了解学生在前物理概念与新的物理概念产生冲突时心理的变化,掌握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4)从人的知识构建规律角度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改变、修正原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5)本研究在时间可能条件下,探索学生科学想象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变化。

创新程度:

1.相对已有此方面研究所得到的学生前物理概念,较为丰富、全面。

2.多因素分析学生前物理概念成因。

4.分析学生前物理概念对物理知识建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作用。

3.研究设计出有效纠正学生前物理概念的教学案例。

五、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多为市、区级教学骨干。每位教师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其中四人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撰写过论文、教学案例,课题已经顺理结题。

课题组成员每位教师都撰写过教学论文,且三人论文在物理教学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区级教学论文奖。

主持人与部分课题组成员已对此项研究开展了部分内容的调查研究,并就此项研究举行过全区初中物理教师和小学科学教师的交流研讨和教学观察活动,给教师教学带来反思和启发,引起教师们关注,主持人做了相关内容的研究总结。

课题得到区教研室和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支持,在时间与资料设备上有保证。

六、主要研究阶段任务与目标

第一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设计各部分知识问卷,阅读与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教材。

第二阶段:2007年7月—2008年10月,教学实践中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前概念信息,归纳分析成因。跟踪小学科学课程听课,交流研讨,总结前物理概念特点,对照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分析对物理教学的影响,撰写调查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6月,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观察教学效果,再设计、再实践,总结成果。

第四阶段:2009年7月,总结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研究分析、结题报告。

七、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调查问卷题的设计是本课题研究进展的一个关键,设计问卷题需要对学生生活环境、兴趣等众多因素了解,同时设计问题、题型要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显然不同于教学中的问题设问,怎样才能较好地设计出有效的问卷是一个难题。

2、调查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前物理概念形成的影响需要大量听课和参与学生科学活动,目前各小学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一样,能否落实这一研究步骤较为困难。

第五篇:病理学理论指导:癌前病变和非典型增生的概念(共)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长期不治疗,有的可转变为癌。

1.粘膜白色病变 常发生在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有的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乳腺增生性纤维囊变 乳腺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增生伴导管囊性扩张,较易发生癌变。

3.结肠、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往往有家族史,40%~50%可发生癌变。

4.皮肤慢性溃疡 长期、经久不愈的小腿皮肤溃疡,有可能变为鳞状细胞癌。

5.子宫颈糜烂 由于慢性炎症过程使柱状上皮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在糜烂愈合中,增生及化生的鳞状上皮可演变为鳞癌。

6.慢性胃溃疡 因溃疡周围粘膜增生引起癌发,发生率约为1%。

(二)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浓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象。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常见于皮肤或粘膜的被覆上皮及腺体上皮。

根据异型性程度和累及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和中度非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层下部的1/3~2/3处,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重度非典型增生累及上皮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且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

上一篇:企管科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圈点批注阅读法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