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验员述职报告

2022-12-30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实验员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计算机实验员述职报告

计算机导论实验二实验报告(例文)

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计算机导论 》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实验二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二 Windows7 基本操作(二)

号 号

名 名

专业、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班 实验地点

指 导 教师 师

时间 2013.10.09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设置桌面的方法。

2、掌握创建文档的多种方法及多种创建文档的方法。

3、熟练掌握文档的各种操作,如:打开,复制,粘贴,删除,查找等。

4、学会如何创建文件夹,从而能够合理有效的管理个人计算机。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1、环境要求:

硬件:PC(PⅣ以上,1G 以上内存); 软件:Windows 7 操作系统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内容 1、文件的概念的理解。

2、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

3、回收站的操作。

(二)、实验指导 1 桌面的简单操作 桌面是登录到 Windows 后看到的屏幕,它是计算机上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桌面可以包含你经常使用的程序、文档、文件夹甚至打印机的快捷方式。用户也可根据需要调整桌面颜色和背景等设置等。

查看和更改显示属性:

在桌面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

(1)设置桌面背景为图片“Zapotec”,方式为“平铺”。

(2)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为“字幕显示”,文字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设置其背景色、速度、位置和文字格式。

(3)设置外观方案为“淡绿色”;设置视觉效果为“使用大图标”。

(4)设置颜色为“256 色”,屏幕区域为“1024*768 像素”。

2、创建文档 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文件的概念。文件是指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程序、数据或其它信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以如下一段小短文为例制作一个写字板应用文档,并对它进行一系列操作,最后以自己的名字为名保存起来:

为了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将上机实验指导从课本分离出来,加以扩展,供学生上机前阅读,为上机实验做准备,也可供学生上机时参考。

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写字板应用程序并为文件命名 启动写字板应用程序并为文件命名共有如下几种方法:

①从开始菜单启动写字板程序并给文档起名 ②从快捷方式启动写字板程序并为文档起名 (2)输入内容 在写字板应用程序的主窗口中输入上述中文或英文内容。

(3)保存输入的内容 方法一: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即可保存输入的内容。

方法二:在窗口上部的快捷工具栏中点选第三个图标(即保存的快捷图标)也可以保存文档。

(4)关闭应用程序 关闭应用程序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在写字板应用程序的菜单栏中选择“文件”菜单,从其下拉菜单中选择“退出”即可。

②在写字板应用程序的标题栏的最右端用鼠标左键单击带有“╳”的图标以退出程序。

③在键盘上按下“Alt”键的同时,按下F4 键可以迅速关闭程序窗口。

2、对文件夹进行操作 (1)创建文件夹 在中文 Windows 中我们以文件夹来管理文件,有了文件夹的概念,用户可以在自己的PC 机上分门别类的创建文件夹和管理文件,而且一个文件夹之下还可以再创建文件夹,一层一层的嵌套。

创建文件夹有如下两种方法:(以在 D:盘创建文件夹为例,也可以按老师指定盘进行)

①在 Windows 桌面上双击“我的电脑”图标,弹出我的电脑窗口,在该窗口中双击“(D:)”图标,进入 D 盘窗口,在其菜单栏中选择“文件”菜单,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建”,在其子菜单中选择“文件夹”,此时在窗体中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夹,其默认名称为“新建文件夹”,此时可直接修改该文件夹的名称,若输入你所在的班级名,一个以你的班级名命名的新的文件夹就创建好了。

②在 Windows 桌面上双击“我的电脑”图标,弹出我的电脑窗口,在该窗口中双击“(D:)”图标,进入 D 盘窗口,在该窗口的窗体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从其子菜单中选择“文件夹”,这样也可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

(2)文件夹的打开 用鼠标左键双击某文件夹之后即打开了该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打开都是一个窗口。

(3)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 对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操作同文件的对应操作相同,只是选择的对象不同而已,这一部分操作可参看后面的文件操作。

3、对文件进行操作 (1)文件的打开(以刚才建立的文件为例)

打开文件有如下几种方法:

①从开始菜单的文档直接打开文件 ②从文件所依赖的应用程序中打开它 ③从我的电脑打开文件 ④使用资源管理器打开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资源管理器可以打开任何类型的文件,方法同上。

(2)文件(夹)的选定 ①选定单个文件(夹)

②选定多个文件(夹)

(3)文件(夹)的复制和粘贴(将你刚才所建的文件复制到 D:盘所创建的文件夹中)

先选定要复制的文件,然后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①先“复制”(Ctrl+C),确定目标文件夹后进行“粘贴”(Ctrl+V)操作。

②同盘(不同文件夹),则按住键并用左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

③不同盘,则直接用左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

④用右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C)。

(4)文件(夹)的移动和粘贴 先选定要移动的文件,然后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①先“剪切”(Ctrl+X),确定目标文件夹后进行“粘贴”(Ctrl+V)操作。

②同盘(不同文件夹),则直接用左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

③不同盘,则按住键同时用左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

④用右键拖动鼠标到目标文件夹,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X)。

(5)文件(夹)的删除 选中以你自己的名字创建的文件图标,单击右键,从打开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或者在窗口的快捷工具栏中选择删除图标),在弹出的“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选择“是”,即把文件删除,被删除的文件就放在回收站中。

(6)文件(夹)重命名(改名)

先选定要重命名的文件(夹),然后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方法一:使用“文件”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方法二:右击要重命名的文件(夹),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M)。

方法三:再单击要重命名的文件(夹)的名称。

方法四:按功能键。

4、对回收站的操作 在 Windows 桌面上双击“回收站”图标,打开回收站对话框,如果要把删除的文件还原(即撤消所做的删除操作,使得文件回到删除前的位置),可以先选中文件,然后选择文件菜单中的还原(或者直接选择窗口中的还原),则该文件就回到被删除以前所在的位置,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它;如果要把删除的文件彻底从硬盘中删除,可以先选中文件,当鼠标停在该文件上时,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即可。

(三)、实验思考题 1、为什么关闭写字板程序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是否保存对文档所作的修改”提示框,“是”、“否”、“取消”三个选项的不同选择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有时候从“我的电脑”中打开某个文件的时候会出现“打开方式”对话框?(如:C 盘 Windows 文件夹中的 brndlog.bak 文件)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文件是指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程序、数据或其它信息。

2..文件夹的操作:

( (1 )创建文件夹:在桌面上用鼠标左键双击“我的电脑”,然后用鼠标左键双击 D 盘进入 D盘窗口,在该窗口的窗体空白处单击鼠 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从其子菜单中选择“文件夹”。

( (2 )文件及文件夹的打开:用鼠标双击文件夹即可打开,也可以用鼠标右键单击文件夹然后用鼠标左键单击“打开”。

( (3 )文件及文件夹的选定、复制/ 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用鼠标单击文件夹即可选定单个文件。长按鼠标左键或右键可对多个文件夹进行选定。用鼠标左键长按住文件夹可对文件夹进行移动。用鼠标右键单击文件夹选择“复制”可对文件夹进行复制,进入指定窗口,在窗口的空白区域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粘贴”可粘贴已经复制的文件夹。用鼠标右键单击文件夹选择“删 除”可删除文件夹,选择“重命名”然后在文件夹图标下面的蓝色区域对文件夹进行重命名。

3.对回收站的操作:用鼠标左键双击桌面的“回收站”打开回收站,此时回收站中会出现已经删除过的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其中的一个文件然后选择“还原”可以将已经删除的文件还原,选择“删除”则能永久删除该文件。在桌面用鼠标右键单击回收站选择“清空回

收站”可以将回收站中所有的文件永久删除。

五、分析与讨论 1.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对文档修改后忘记保存文档。这可以提醒我们将有用的文字信息保存下来。点击“是”,文档保存下来,再次打开该文档则 可以看到已输入的文字信息,点击“否”,再次打开该文档时和第一次打开的文字信息相同。并未保存修改的文字信息。点击“取消”则保留在当前的文档界面,但此时依然未将输入的文字信息保存。

2.因为有的文件只能用指定的软件打开。有时一个文件能有多种打开方式,这样可供使用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打开方式。也有的文件系统无法找到能打开该文件的方式,此时就需要使用者自行选择打开方式。

六、教师评语 1.按时完成实验; 2.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3.回答问题完整、正确; 4.有关于实验的比较深刻的心得或讨论; 5.实验报告的撰写认真、报告格式符合要求。

签名:

日期:

成绩

第二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数据通路实验

数据通路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将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和双端口存储器模块联机;

(2)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掌握数字逻辑电路中故障的一般规律,以及排除故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独立分析故障现象,并排除故障。

二、实验电路

图9.14示出了数据通路实验电路图,它是将前面进行的双端口存储器实验模块和一个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存储器的指令端口不参与本次实验,通用寄存器组连接运算器模块,本实验涉及其中的操作数寄存器DR2。

由于RAM是三态门输出,因而可以将RAM连接到数据总线BUS上。此外,BUS上还连接着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这样,写入RAM的数据可由通用寄存器提供,而从RAM读出的数据也可送到通用寄存器保存。

RAM和DR2在前面的实验中使用过。对于通用寄存器组RF,它由一个在系统可编程(In System Programable)芯片ispLSI 1016固化了通用寄存器组的功能而成,其功能与双端口寄存器组MC14580相类似,内含四个8位的通用寄存器,带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从而可以同时写入一路数据,读出两路数据。输入端口取名为WR端口,连接一个8位的缓冲寄存器ER(已集成在ispLSI 1016芯片中),输出端口取名为RS端口、RD端口,分别连接运算器模块的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DR2,其中,连接DR1的RS端口还可通过一个8位的三态门RSO直接向BUS输出。 双端口通用寄存器组模块的控制信号中,RS1、RS0用于选择从RS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RD1、RD0用于选择从RD端口读出的通用寄存器,上述选择信号在T1脉冲的上升沿到来时生效。而WR1、WR0则用于选择从WR端口写入的通用寄存器。WRD是写入控制信号,WRD=1时,在T2上升沿的时刻,从ER写入数据;WRD=0时,ER中的数据不写入通用寄存器中。LDER信号控制ER从BUS写入数据,RS-BUS信号则控制RS端口到BUS的输出三态门。以上控制信号各自连接一个二进制开关。

三、实验设备

(1)JYS-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直流万用表一只 (4)逻辑测试笔一支

四、实验任务

(1)将实验电路与操作面板的有关信号进行线路连接,方法同前面的实验。 (2)用8位数据开关向RF中的四个通用寄存器分别置入以下数据(十六进制):R0=0F,R1=F0,R2=55,R3=AA。

给R0置入0F的步骤是:先用8位数码开关将0F置入ER,并且选择WR1=WR0=0,再将ER的数据置入RF。给其他通用寄存器置入数据的步骤与此类似。

(3)分别将R0至R3中的数据同时读入到DR2寄存器和BUS上,观察其数据是否存入R0至R3中的数据,并记录数据。其中BUS上的数据可直接用指示灯显示,DR2中的数据可用逻辑笔测试有关引脚。

(4)用8位数码开关向AR1送入一个地址0F,然后将R0中的0F写入RAM。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将R1至R3中的数据写入RAM中的F0、55、AA单元。

(5)分别将RAM中AA单元的数据写入R0,55单元的数据写入R1,F0单元写入R2,0F单元写入R3。然后将R3、R2、R1、R0中的数据读出到BUS上,通过指示灯验证读出的数据是否正确,并记录数据。

(6)进行RF并行输入输出试验。

1.选择RS端口对应R0,RD端口对应R1,WR端口对应R2,并使WRD=1,观察并行输入输出的结果。选择RS端口对应R2,验证刚才的写入是否生效。记录数据。 2.保持RS端口和WR端口同时对应R2,WRD=1,而ER中置入新的数据,观察并行输入输出的结果,RS端口输出的是旧的还是新的数据? (7)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故障?如何克服的?

五、实验要求 (1)做好实验预习和准备工作,掌握实验电路的数据通路特点和通用寄存器组的功能特性。 (2)写出实验报告,内容为

1.实验目的;

2.如碰到故障,记录故障现象,排除故障的分析思路,故障定位及故障的性质; 3.实验数据记录;

4.值得讨论的其他问题。

第三篇:计算机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 班级 : ***** 学号:** 姓名:***组别: 同组者姓名: 仪器编号: 实验日期:

实验 windows 2000 操作[实验目的]1. 掌握windows 2000的启动和退出。熟悉windows 2000的桌面环境,掌握“回收站”、任务栏、帮助菜单的使用。2. 掌握windows 2000的窗口、菜单以及对话框的操作。掌握“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3. 掌握文件与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等基本操作。4. 掌握应用程序的安装与删除、移动与退出,快捷方式的创建与删除。5. 掌握windows 2000系统的设置,了解windows2000 附件的使用。[实验环境]硬件:pentium 以上的计算机。软件:windows2000 操作系统。[实验内容]

见附件[实验结果]1.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目录树:d: user new1.cod a user2 b bbb new2.docbbb2.完成了“计算机”快捷方式的创建。3.完成了控制面板中显示、区域选项等属性的设置。 实验指导教师(签名)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批改日期: 实验内容:2.(1)打开b文件夹 选中bbb 单击右键后选择“复制”命令 打开user文件夹 在空白处单击右键后选择“粘贴”命令。 (2)打开user文件夹 选中b 单击右键后选择“剪切”命令 打开a文件夹 在空白处单击右键后选择“粘贴”命令。 (3)打开user文件夹 选中c 单击右键后选择“删除”命令。3.(1)单击“开始”按钮后选择“搜索/文件或文件夹”命令 在搜索对话框的文件名栏中输入“calc.exe” 单击“搜索”按钮 选中找到的程序 单击右键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2)选中桌面上的“calc.exe”快捷图标 右键单击后选择“重命名” 输入“计算器”。(3)选中桌面“计算器”快捷图标 按鼠标左键拖动到“开始”菜单的“程序”选项中。(4)选中桌面上的“计算器”快捷图标 按鼠标左键拖动到“回收站”图标上 在确认对话框中单击“是”。4.(1)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显示器图标 单击“屏幕保护程序”选项卡 在“屏幕保护程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滚动字幕” 单击设置按钮 出现的对话框分别做相应的设置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 (2)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显示器图标 单击“图案”按钮 在图案列表框中选择“clouds” 在“显示图片”列表框中选择“居中” 单击“应用” 单击“确定”。 (3)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区域选项”图标 单击“货币”选项卡 在“货币符号”下拉列表框中选择“$” 在“货币正数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1.1” 在“货币负数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1.1”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4)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区域选项”图标 单击“数字”选项卡 在“小数点后面的位数”下拉列表框中选择“2” 在“数字分组符号”下拉列表框中选择“,” 在“组中数字个数”下拉列表框中选择“123,456,789”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5)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区域选项”图标 单击“日期”选项卡 在“短日期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yy-mm-dd”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6) 单击“时间”选项卡 在“时间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hh:mm:ss” 在“上午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am” 在“下午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pm”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7)打开“控制面板”窗口 双击“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图标 在“自动隐藏任务栏”单选按钮前打钩 去掉“显示时钟”单选按钮前的钩 单击“应用”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5.(1)单击“开始”菜单 选择“程序/附件/画图”打开画图程序 按要求画一副风景图。 (2)在“画图”窗口中单击“a”按钮 输入文字“这是我的家”(3)单击“文件/保存”菜单 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我的家 ”存盘 (4)打开一副图片 按[alt]+[print screen] 打开“画图”程序 单击“文件/新建”菜单 在图纸的空白出单击右键选择“粘贴” 单击“文件/保存”菜单 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截图 ”存盘。

【范文网】

第四篇:《计算机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在此填写实验名称]

一、 实验目的:

[在此填写实验的目的,即你通过实验要掌握什么]

二、 实验数据记录

[将实验中测试的数据记录填写在此]

三、 实验数据分析

[分析实验中测试的数据,并与理论分析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造成不一致的原因。]

第五篇:《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

1. 实验名称

本次实验的名称。

2. 问题描述

对本次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的描述。

例子:处理汉诺塔问题时,描述什么是汉诺塔问题。

3. 解决思路

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例子:处理棋盘覆盖问题时,

采用什么方法:采用递归分治的方法处理;

为什么可以采用递归分治方法的原因(P21页图2-6下面一段,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表述):由于将棋盘横、纵各一分为二之后,特殊方格必然位于四个小的棋盘之一,那么剩余的其余三个小棋盘是没有方格的,如果采用某种L型骨牌覆盖没有特殊方格的三个小棋盘的中心相连部分(参见图2-6的b),则三个小棋盘都各有1个特殊方格所覆盖。因此,这样处理之后,原来大棋盘覆盖的问题,就转化为四个小棋盘覆盖的问题,因此可以采用分治策略进行递归处理。

4. 算法设计与分析

给出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伪算法描述,递归方程等。并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注意,一定要有文字说明。 例子:快速排序 伪算法描述

QuickSort(int a[], int p, int r) { 如果待排序数组a[]中只有一个元素则直接返回; 如果待排序数组a[]中不止一个元素,则进行如下处理 {

对数组a[p:r]进行Partition划分,使得a[p:r]以a[p]为标准,划分为三个部分,即:

左半部分a[p:q-1];划分基准a[q]=a[p];右半部分a[q+1:r];

对左半部分快速排序QuickSort(a, p, q-1);

对右半部分快速排序QuickSort(a, q+1, r); } }

例子:0-1背包问题

递归关系或者递归方程。

给出P72页“2.递归关系”中的递归表达式,并给出文字说明。 注意:伪算法描述,或者递归方程不一定全部需要。根据问题的不同,只给出伪算法,或者只给出递归方程都可以。两者同时给出也是可以的。

5. 程序实现

依据第4部分,给出C语言(其他语言亦可)的程序实现,并进行算法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

程序实现部分要包括:程序代码、程序注释、程序运行结果(或者截图)。

例子:快速排序的partition函数 int Partition (Type a[], int p, int r) {

int i=p, j= r+1;

int x = a[p]; //x=a[p]是对数组a进行划分的标准;

/* 以下循环将数组a[p:r]以a[p]为标准进行划分,在划分完毕之后,

* a[p]调整到数组a[p:r]的中间位置q,有a[q]=a[p];q左边所有的

* 元素均小于a[p],即a[p:q-1]中的任意元素都小于a[p];q右边

* 所有的元素均大于a[p],即a[q+1:r]中的元素都大于a[p]。

* /

while(true){ /* i用来从数组a[p:r]的左边向右边扫描,如果a[++i]中的元素总是 * 小于基准元素的,则是符合划分标准的,因此,不用额外处理, * 循环一直继续,直到第一个不满足划分标准的a[++i](即a[++i]>=i) * 出现,或者整个数组a[p:r]扫描完毕(即i

while(a[++i]

„„

6. 总结

不用每个实验写一个总结,可以在一次课作业的最后写一个总结。当然,如果需要,在每一个实验结尾都写一个总结也是可以的。总结的目的是自己知识学习的总结、解决问题的总结、编程的总结等等。

上一篇:计生局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第七章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