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1】。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2】。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3】。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4】。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5】。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6】。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7】。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8】,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9】。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10】;格物者,致知之实也【11】。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12】。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13】;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14】;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15】。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16】,补之以传而益离【17】。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注释:

【1】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2】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

《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大学》所谓“至善”,即《中庸》之“至诚”。从心体上说是“至善”,以仁民爱物之“用”而言,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下文所谓“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3】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诚意”是“止于至善”之功夫,故“止至善”之则,即“诚意”之则。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 《大学》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中庸》则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大学》之“诚意”,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一“反”,自然知善知恶且为善去恶。此外,孟子也说扩充四端之心,向外扩充与向心性上“自反”,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与配义与道涵养浩然之气,其义一也。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4】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正心,复其体也”,“中”为大本之“体”;“修身,著其用也”,“和”为达道之“用”。《传习录》88条:“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正心,复其体也”,可参阅《传习录》119条:“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修身,著其用也”一句吃紧。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践形”与“四体不言而喻”,唯有阳明先生才识其微言大义。

【5】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系辞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6】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

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系辞》:“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传习录》114条:“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不迁怒、不贰过,此是孔子称赞颜子“好学”之语。应以《系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来解“不迁怒、不贰过”。 颜子有未发之中,才能做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复”包括知(知不善)、行(去不善)两个环节。有未发之中,才能实现“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以及“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故未发之“中”即是阳明先生所谓“知行的本体”,有未发之“中”才能有本体之“知”,也才能有率性之“行”。 【7】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

《传习录》6条:“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善”与“不善”,是从心上说的,“动无不善”之“和”,此为“尽精微”,其实也是“致广大”,《大学问》所谓“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传习录》317条:“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 【9】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

《传习录》133条:“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大学问》:“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10】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

阳明先生说“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似乎与《大学》“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不符。按照《大学》八条目的顺序,“致知”应是“诚意”的功夫,“致知”在前,“诚意”在后。《传习录》129条阳明与学生蔡希渊正是讨论这个问题。 阳明以“致良知”来解“致知”,其涵义是:“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唯有如此,“格物致知”才是“始条理也”,“始条理”才能“终条理”。否则“格物”成了“逐物”,“致知”则为告子“义袭而取之”。

【11】格物者,致知之实也

《传习录》317条:“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12】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改“亲民”为“新民”,认为“旧本颇有错简”,重新编排前几章传文,并为“格物致知”增补传文。 【13】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

《传习录》317条:“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14】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

昔有人问先生:“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岂意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 【15】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格物不同于逐物,“格”由心体发出,格物即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涵养扩充此心。致知功夫有物我内外之别,有能知与所知,知至而后意诚,诚者,不贰,实现物我内外的通透。 【6】合之以敬而益缀

《传习录》129条:“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

小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割裂为二。大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居敬即是穷理。二程夫子之“学”已有细微差别,流传到后来就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立。

【17】补之以传而益离

《大学》首章经文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而下面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以至于后世学者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儒刘蕺山先生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大学》传文跳过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释八条目之“诚意”。朱子认为“有阙文”,并根据程子之意增补此章传文。其实,这正印证了阳明之言:“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第二篇:读《资本论》第一卷序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有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在当

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资本论》 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的结晶,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

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

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

重要的经典著作。序言的开始就介绍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方向来源于《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思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写和改进,不仅包含着价值理论和

货币理论,更有甚的发现资本社会的实质内容,由于疾病的困顿影响了《资本论》的

进度。

“万事开头难”序言从开始就告诉我们书中的难点是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方向。

序以“价值形式”为例,分析经济 研究的方法,要撇开那些较小的细枝小末,抓住主

要的枝干即事物的本质于共性,才能透过经济表象研究经济形式的本质。以免用显微

镜使事物的实质性研究变得繁琐化。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阐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 国家所

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现象。”这句话有预见的描述了资本的发展问题。在研究资本

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同时序言也明确指出一切之本的来源于剥削,对于那些没有资本的

劳动力出卖者的剥削。更是以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例。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

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压迫工人

阶级的不但是资本的老生产方式更是压迫本身带来的威胁,更是阶级和阶级之间不可

避免的矛盾,但随着时间马克思相信压迫的矛头迟早指向压迫者。“”不仅活人使我

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一

个半世纪,那种抓住活人的死人,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过时的社会关

系和政治关系,这些古老的欧洲封建制度将被资本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已死,但它们

抓住我们,死人抓住活人,使我们受苦。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而我们却用隐身的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

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后来的学习大家都知道资本的来源于原始的剥削和

积累,更有甚的是剥削那些贫苦的劳动力。以“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谎言来蒙蔽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的自然规律,——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了引导工人阶级的革命作出巨大的思想探索。《资本论》在当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资本社会的经济运作规律,为广大被资产阶级残酷的工人阶级探索新的出路。

“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从形象的角度描述阶级的关系利益关系的实质,使得书中的研究 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阐明书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关系。

马克思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编写《资本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对“权威“ 的冲击。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抨击,他以”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敌人“的态度对待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直接指出资本利益的利害关系,把资本阶级伪善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鲜明的揭露了资本阶级的本质面貌。体现了《资本论》的阶级关系的科学性。

“现在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向我们 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资本论》的问世不仅揭露了资本的性质,阶级社会关系,利益关系诸多方面的科学问题。更有甚的引导法国工人的革命,从而世界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探讨。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更是对于中国现在社会问题 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中国是一个以 马克思思想为引导的国家,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有着历史性的研究,《资本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发展中国家重视它,在多次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也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

从总体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余价值产生 、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资本论》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它的智慧 让我们看清社会的本源,经济的运作,以及利益关系和阶级关系。《资本论》不仅是社会学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逻辑学的著作。它的唯物思想更是哲学世界史上的一个极大成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瑰宝,其中孕育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资本论》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和科学的财富概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更有甚的向经济问题偏移,而现今中国处于“高失业,低就业“的现状,不少学者通过《资本论》寻求新的方法去解决就业问题《资本论》的再次研究更有力的对于现今困顿的中国寻求新的机遇。

世界是变化的,你的脚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资本论》也是变化的,对于《资本论》的学习不能只抓住它的单方面而忽视世界新的问题,新的格局。马克思在序言指出“我指出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可见马克思更愿意思维的进步,而非禁锢于一本书中。《资本论》更注重于思想上的启迪,而非禁锢人的思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在现今时代更应该有更多的”资本论”而非只有禁锢于马克思的思想。思想并无对与错,只有时代的先进性。只有新思想才有新的出路。

第三篇:读《史记·货殖列传序》

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向贤柔

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对我国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史学,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军事,他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司马迁写《史记》,绝不是为写史而写史,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种号召,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将自己的思想精华全部融入进去。窥一斑而知全豹,现仅于《史记·货殖列传序》为例,简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决定了古代历代君王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重农抑商”的主张。“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泆者,未尝有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国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泆,则驱民而为邪也;民以为邪,因之法随,诛之不赦其罪,则是为民设陷也。刑罚之起有原,人主不塞其本,而替其末,伤国之道乎?”(刘向·《说苑》),这是魏国改革家李悝的观点,他认为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是完全对立的,工商业的发展必然会破坏农业生产,减少农业劳动力,损害农民利益。因而,李悝实行了以“尽地力之教”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与此同时,实行“平粜之法”来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李悝看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汉书·食货志上》),从表面看来,这样一种政策似乎兼顾了农业与商业,但从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

抑商政策,只不过通过国家干预市场来调节利益分配,将商人的利益重新分配到国家和农民,这种政策必然损害工商业者,而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

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商鞅变法中则体现得更加明显,“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成了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对秦孝公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史记·商君列传》),商鞅认为秦国最大的问题是人人喜商,所以农事不举;农事衰败则国家危亡。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商鞅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本业”就是男耕女织的农桑业。“末利”是指制造和经营奢侈品的奇技巧、刻镂纹绣的一类手工业和商业。因此,商鞅在变法中对商业采取打压政策,规定:

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禁止商人经营粮食,限制粮食在市场上流通。

二、“重关市之赋” (《商君书·垦令》),使“农逸而商劳” (《商君书·垦令》),加重商人赋税和徭役。

三、“壹山泽” (《商君书·垦令》),由国家对盐铁等实行专卖。

这些政策的实行就当时而言,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长时间延续下去的时候,其消极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在汉代,“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对商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都进行

了限制。汉武帝时规定“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同时,设置大农等官职,“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既买之” (《史记·平准书》)。针对这种状况,司马迁认为,“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史记·平准书》),这种与民争利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针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要求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思想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得到了部分的体现,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司马迁论证了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强调人口和商品的流通。针对老子提出“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司马迁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反对立场,认为“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序》),他明白那种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往、人人都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司马迁对人性理解得很透彻,他明确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正视人的欲望,“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史记·货殖列传序》),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仅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而要人口的流动和商品的交换。除了个体的差异,司马迁还分析了地域上的隔阂和差异,“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史记·货殖列

传序》),而这些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史记·货殖列传序》),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些的实现都要各种职业的相互配合,“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史记·货殖列传序》),这一方面论证了商品流通的合理性,也强调了商人地位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可谓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创造性的解读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商业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重要性。他强调,只有经济上的富强才能达到政治上的亲和力。他举例说:“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泻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史记·货殖列传序》),除此以外,“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於威宣也”(《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更是盛赞齐国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增强国力,从而取得政治上的认可,增强人民对政府的认同感。所以,司马迁并不强调孔孟所主张的礼制,而是强调一个国家经济对政治的重大作用。然而,如果司马迁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解仅限于此的话就显得太不足了,因为古代也强调农业对国家和统治的安定的重要,司马迁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强调工商业的重要作用,它应用《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并认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史记·货殖列传序》),他把士、农、工、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直接挑战传统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并对我国历代统治者所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和反对,这是一种既需要思想又需要魄力的举动。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他不仅是挑战整个社会舆论,更是直接挑战当朝治者,只有有思想,他才能提出这些观点;

只有有魄力,他也才敢于提出。所以说,真正的历史学家绝不会仅仅拘泥于历史,更是要超越历史,这样的思想也才会历久弥新。

除了政治与经济,司马迁还阐述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他引用《管子·牧民》中的话说:“仓廪实而佑礼节,衣食足而佑荣辱”,认为,“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史记·货殖列传序》),他称颂美德,但它所主张的并不是像如家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只有在基本的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才能奢谈精神生活,才能修身立命,培养高尚情操,这就当今社会而言,依然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同时,司马迁提出了自己对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的看法,主张实行宽松的的经济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认为,管理社会,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其次是要实行引导,再次是要对人进行教化,再其次是要用刑法约束人,最下者乃与民争利。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首先,他提出了一种朴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认为管理经济的最好方法是顺其自然,“善者因之”,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因此,司马迁对武帝实行的盐铁专卖、平准均税等打击商人的政策提出批评,认为“最下者与之争”,坚决反对与民争利。

《史记》中很多思想都具有开创性和超越时代的意义,司马迁能够看清社会的角角落落,从宏观上把握社会的各个方面。一种思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独创性、预见性,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司马迁的种种观点和理论就正是因为其对历史的永久的指导意义而永久流传。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仔细

去品读。这篇文章《货殖列传序》简谈一下个人意见,有很多纰漏和不足有待指正。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迁 著

《司马迁经济思想通论》

朱枝富 著

《管子》

管子 著

《老子》

老子 著

《商君书》 商鞅 著

《汉书》

班固

第四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慨,因为我感觉这本书是如此的符合我现在的状况,一个初入大学已经有些感觉到迷茫的大学生。在提笔写读后感的时候我思绪了好久,我在想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把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终于,我决定以分条列举的方式来阐述我的观点。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这句话就出自这本书的作者。这样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蕴含丰富的信息,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发现自己的志向,也可以说成是兴趣,发现然后为之努力。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努力,而是看他是否选择对了,选择对了再努力了就能越走越远;选择错了,即使很努力,也只会使自己陷入死胡同。“从高考结束到大四毕业离校,满打满算也就49个月。你只需要用一张小小的便笺纸,画一个7×7的表格,你全部的大学生涯就在这张不足0.004平方米的小纸片上。看看你的表格里有多少个勾、多少把叉,你就会清晰地知道那些已经永远逝去的岁月是如何蹉跎掉的。”,是的,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大学并没我想象中那么美好,不再像高中时那么积极进取了,很多人不再认真读书了,他们花大把的时间用于玩游戏看电影和睡觉。大学的学术氛围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大家不是在一起讨论这个题或那个题,而更多的是自我颓废。于是,我在想,我的大学生活我要如何过?当我也像作者说的那样把大学时间做个时间表,我发现我已用掉时间表的一排,然后惶恐中,我不想这样或那样地蹉跎我的大学时光。我立志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我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于是,我懂得了珍惜时光,要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做到有毅力,下狠心约束自己,要求自己。“《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并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关键所在。只要是我认定要去做的事情,如果别人付出一倍的努力能够做好,而我却不能,那我就付出十倍的努力;如果别人付出十倍的努力能够做好,而我却不能,那我就付出一百倍的努力。”这是作者的原话,我很喜欢这段话,回忆过往,我记起爸爸曾对说过“我们可以比别人智商低,但是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所谓“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是的,人不可以妄

自菲薄,但也不能夸夸其谈,最好的处事方式:谦虚,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付出,即使比别人辛苦也要坚定信念一定要达成目标。

“一个人有多少钱并不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所有权,而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使用权。”,“三十岁靠专业赚钱,三十岁以后拿人脉赚钱”,“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四个人。”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作者无疑诠释了这三句话。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拿中国的现状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成功的人大多都是很懂得做人和做事的,累积专业知识然后运用重要人脉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不是偶然的,靠的的是自身的一点一点的努力学习和一点一点地积累关系。不要讽刺别人位居高位或有所成就靠的是关系,死读书和假清高有什么用?一个人和别人相处的好也是一种能力,就像作者所说“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是的,在我的认为中,“做人”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如果睡不能学好这本学问那么也请不要诽谤那些学的好并且运用地好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大学作为孕育先进思想的摇篮,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衡量一个人读大学读得好不好,不在于看他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术,而要看他是否学会了独立地思考,是否训练了批判性思维,是否可以参与到新思想的孕育与传播。”

第五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迷雾之后是晴天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除了以上的一些迷茫之外还有很多让人纠结的事情缠绕在我们身旁,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让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穿过迷茫,前途宽广。

上一篇:道德讲堂学习心得下一篇:党的光辉历程简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