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

2023-04-12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

参加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后

参加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后,听了专家的现场点评,我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又有了新的认识,再反思自己执教的《“黑板”跑了》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后,颇有感触。

一、循序渐进式的阅读要求,有梯度地引领学生读好课文、理解词语。

我在解读课题、质疑课题以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出示了第一遍读课文的要求:(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确;(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理解生字词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的要求比第一遍时要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流利;第三遍读课文的要求是让学生边读边想,“黑板为什么会跑了?”“黑板上为什么加引号?”这样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读课文,层次比较清楚,学生也能在老师有意识的安排和引导下顺利地读通课文、读顺课文。而且还能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在每一阶段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层次性的学不仅体现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在词语的教学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出示四组精心设计的词语,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生字以及词语的音读正确,然后去掉拼音,用开火车的形式抽读词语,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理解词语,从而达到读好词语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课开始,我引导学生读了课题后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而且我们也真切地看到,学生带着疑问两次走进课文,通过读的方式寻找答案,非常准确地解决了“黑板为什么跑了?”从而也了解也课题上引号的用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曾说过: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我在本课生字词的理解上就是给了孩子一片自主理解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朗读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这一理念是好的,这一设计也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我引导得不够清晰,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一点都不明确,你究竟要让他们干什么?究竟要他们去表现什么?所以学生就没有了思维的指向,不知道是谈对词语的理解,还是读词语。我也有点不明白。因此在课堂上的问题切入口要小,指向性要明确,你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干什么?他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答案?你都要在心中有数,而且你还要能针对不同的答案(或者是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作好临时的变动。总之是要以万变应万变

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素质为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

在整堂课上,还有一个细节也充分地展示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当学生说不出“聚精会神”的意思时,我从课堂上、从学生中间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去理解这一词语。“看,现在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还有王晓敏也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然后引导学生想想还有什么时候也在“聚精会神地”想或做什么事。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说的依据,有了思维的依托,所以课堂上立刻热闹了起来,学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在课堂上要能紧紧地抓住这种训练学生说话的时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锻炼说话能力。

四、待解决的问题。

1、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是呈现出从读得不好到读得好这一过程就更好了。

2、在指导长句的朗读时,我认为把停顿的符号画在停顿处,然后再指导学生读,有个别学生读得不是太好,我没有当场好好指导她,处理得有点急躁了。

3、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可由于时间把握不好,识字写字过程有点仓促,指导书写不是太到位。

参加这次活动之后,我感觉对我来说我真的在成长,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找到了方向。我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展示的机会。

第二篇: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型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数学拓展型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的特点人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轮为依据,尝试探索一套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拓展型课程 实施

数学类拓展型课程是指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如果说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科目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以完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数学类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建构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体会数学的魅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数学拓展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实践、课题研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并且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还能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

一、拓展型课程的类型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我整理了有关拓展课的类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

1、生活中的数学。

2、生产中的数学。

3、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4、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

5、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在此基础上,我把拓展型的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有:

1.实践操作课――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 2.小课题研究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张白纸有多厚?等

3.阅读交流课――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小学生数学报”等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4.社会调查成果汇报课――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生产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5.综合拓宽课――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材料可以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方案的设计。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如:生活垃圾、水资源的浪费等社会问题调查。精致、新颖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小制作。如:做的长方体、七巧板拼图。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数学日记等。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数学谜语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撰写数学活动报告、小论文,自编的数学小报。可以反映你的数学活动水平的其他特色材料。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1.多方面取材,备课充分

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板块式的设计留给了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所以,在备课时,我设计了的拓展型的内容是有益并且有趣的。

数学拓展课程不是单独的课程,它不但与日常教学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要想上好每节拓展课,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搜集素材,并且还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其次,拓展课也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如教具、学具、教学器材的准备是否齐全,到位。最后,对于轮到上课的学生所准备的内容要提前审阅,并且帮助学生备好课,确保学生在上课时能顺畅精彩的上好自己准备的内容。总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次拓展课前要开列清单,切忌顾此失彼,影响上课的效果,要做到“一个也不少”。

2.框架设计,突出趣味性

备课过程中,倡导框架结构设计,不必追求过程细节,更多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设计时要考虑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数学拓展课的无论是内容的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关注一下四个环节:第一,选材,可以是学生搜集到的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的有趣的数学知识,或者是生活中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知识。第二,组织,上课时,要安排好组长进行上课,并制定一系列课堂常规。第三,练习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所想所获,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最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总之,一定要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3.以生为本,关注全体

开设数学拓展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为核心选材,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积累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把拓展活动课作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拓展课的主角。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应以点拨引导为主,不能强势与控制,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应对问题的同时,逐步生成对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的需求感。在数学拓展课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活动中,获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实践中的数学知识,以及游戏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好学乐学。

4.重视“探究”和“生成”,有效引导

在数学拓展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以“探究”为灵魂去引领开展“活动”,不能只是流于拓展课程的形式,需要有层次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可以组成探究小组,课题小组,应注意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搭配。利用好同伴群体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拓展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是一本被学生随意翻动的词典,百科全书是学生的伴学、助学者。教师应该在研制、开发、生成恰当的问题,启发,帮助,鼓励学生解决课堂或者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和评价。

5.适时评价,总结升华

在数学拓展课上,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学生在数学拓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等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引导,需要鼓励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因为教师适时地评价会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们求知探索的过程,期待着他们成功,这样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活动中思考积极,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结束前教师的点拨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数学经验的升华,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性认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拓展课程,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程,这不仅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和总结经验,裴炎小学生良好的以为品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孙春荣;;五彩教育:拓展型课程的实施[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8期

全玉婷;小学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第三篇: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从分数到分式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 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第四篇:数学教学设计三种课型模式

课型:新授课

一年级

课题:《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演示把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铅笔与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二、探索交流,解决。

1、自主探索

同桌相互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铅笔和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师提问: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怎么记?

你是怎样得到3个的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学生说不上的话,教师和学生一起算)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

1、

2、3)一共有3个。 B、还能怎样数?1后面添上2个是3个。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中合的方法算出结果吗?(1和2合成3)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生试读)

+

=

加号

等号

2 等于3 师板书: 读作: 1加2等于3。跟老师读一遍。 然后同桌互读。

看了算式谁能说一说:

这里的“1”表示什么?(表示1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2”表示什么?(2表示2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1+2”呢?(1+2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 “3”呢?(3表示一共有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1+2=3”表示什么?(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一共是3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找多名同学多说几遍明白式子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3.掌握方法

1、出示例1的两幅图。

①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气球吗?这里有一个小丑,他的左手拿了几个气球?右手拿了几个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加法,你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和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一共有四个气球)

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生答) ② 师板书:3 + 1

你知道得数是多少吗?(3)

板书: 3 + 1= 4 怎么读?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读一读。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直接在图上数,一共有4个气球;3添上1,也就是从3往后接着数1个数,是4;因为3和1合成4,所以3+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刚才掌握的加法基础上,迁移到4的组成和加法算式,学生以理解和接受。】 2.合作学习:学习5的组成

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都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学生回答后,老师写出算式4+1=5。再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全班展示。 展示学生算法有3种:一种是用“点数”法算出得数;一种是从第一个加数起接着数的方法算出得数;还有一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

【设计意图: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P24-25

做一做

2、 猜一猜,☆是几。

2+3=☆

1+3=☆

4+1=☆

3+2=☆

3+1=☆

1+4=☆

2+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

=

加号

等号

等于

课型:

练习课

三年级

课题:

千米的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粗心的严重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1千米的长度,加强1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

2、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上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分层练习 强化训练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迷糊写的日记,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盒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汽车站。路上碰到了身高130毫米的叮叮,叮叮问:“小明,上哪里去?”我说:“去临沂玩。”叮叮说:“沂南离临沂很近,才100米呀!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呢?他发现小明日记中好多长度单位用的都不准确,我们帮助小明改过来,好吗?

(5毫米有多长?就这么长。教师随着出示练习本) 改到这里,你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吗?

(太粗心、做题不能马马虎虎、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会闹笑话的) 那我们以后可不能像小明一样。

【设计意图: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了巩固练习,同时,注重学生的习性关照与训练:做题不能马虎、粗心。】

小明闹了这个笑话之后,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又去找他的老师,虚心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苦学了10天后,这天老师给他出了3关测试题。同学们也能闯过这三关吗?

(1)第一关:

铅笔长( )厘米 或者说长( )毫米

还可以说长( )分米( )厘米

师:大家看,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对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除了达到练习巩固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2)第二关 A、填一填 26毫米+54毫米=( )毫米=( )厘米 1分米—3厘米=( )厘米 2千米—( )米=1000米 9千米=( )米+( )米 B、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9分米○2米 50毫米○5厘米 300分米○300厘米

同位两个换过来,找一名同学读

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学习数学,我们不能只限于会做题,还要善于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我们后面的学习。同学们观察

1、2题,有什么特点?(单位统一)那我们就直接怎样?再观察

3、4题,又有什么特点?(单位不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你能像刚才那样,总结出第二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师:300分米○300厘米还用转化吗? 生:数字相同,只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用过多的讲解,而是把重点放在抽取规律上,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取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如何观察、发现、抽取规律。】

(3)第三关:

第三关呢,老师让小明量一间房子的长和宽,小明一听,这太简单了,可老师又说了,不能用尺量。同学们想一想,让你量这间房子的长和宽,你会怎样量?

生:用步量

师:这位同学和小明想到一块儿了。大家看:

小明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小明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大约各有多长吗?

学生读完后教师电脑演示。 独立完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估一估、量一量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 ( )毫米 (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 )分米

( )分米( )厘米 谁先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填一填

1千米=( ) 米 1米=( )分米 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 50毫米-4厘米=( )厘米 8千米=( )米+( )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小明身高138( ),他的大拇指宽约( ),手腕一圈长约12( )

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

从沙河到莱州的长度大约是25( ),坐客车大约半个小时能到达。

学校教学楼高约( )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达标测试,而对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拔高练习】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对于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了什么? 多指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课型:复习课 五年级

课题: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2——43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整理后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42页2题。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根据学生的实际,从课本43页1-7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小数乘法进行验算。

第3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顺序。首先要用总计金额减去足球的总价得到篮球的总价,再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算出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在学生填出得数后,可以让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叙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4题,首先要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习题中通过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可能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这样分清了两个人物以后,学生才能真正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图文结合分析题意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遇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正确地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解答。

第5题,可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6题是一道去尾法的题目。先列式解答,再去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第五篇: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关于小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

鲁宗干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当前关大教师正积极学习和实践,探讨“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我国如何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成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人认为,研究任务型教学,首先应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精神。

广义地说,任何语言学习活动都是任务。但就目前我国所实施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Task Based Approach)主要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在有明确的任务,具体的动机,自主地学习、并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自然过程中使用语言,在使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用语言去做非语言的活动。)

因此,要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的任务。

“任务型”教学在我国推广,应有重要的意义。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是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又一具有广大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模式)。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及教材都采取或提倡任务性语言教学的思想。因此经过多次的论证,“任务型教学”已经写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作为国家提倡的重要教学途径。它的推行具至少有如下的意义:

1. 从目的性、情感态度方面看,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换式活动,在活 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工具,语言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体验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内驱力。

2. 从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意识方面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较真实的语 言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语感的生成,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以便日后的真实交际打好良好的基础;

3. 从学习策略看: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相互交往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思考、决策、应变,以便发展学生认识、交际、和资源策略。下面就我们在研究“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一些体会:

一、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我们认为如果一节课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它至少它有如下几个特征: 1.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2.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或类似生活的真实活动; 3.学生获得、处理和传达心计的过程;

4.学生必须用所学习的语言做事情(讨论或实际操作等);

5.学生使用语言时,重点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meaning-focused); 6.必须有具体的活动结果(product)。

用以上的标准,可以界定一节课是否属于任务型的教学。

二、关于“任务型教学”的步骤:

归纳起来,“任务型教学”可以有如下的基本步骤(Step):

1.说明背景,布置总任务,准备活动;

2.提供语言(language input):如词汇、语法、句型等;

3.学生分步实施/完成任务:如小组调查;统计结果;设计图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

法;动手操作等;

4.汇报结果展示并说明结果。

三、关于“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

根据以上的教学基本步骤,专家总结出英语“任务型教学”基本模式: 1.引入(Leading-in): 包括热身练习、复习准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引入下阶段教学的教学内容。 2.准备做任务(Pre-task):

包括介绍、学习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如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功能等)的教

学内容和某些技能。 3.做任务(While-task):

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在某一话题下的具体任务。 4.展示做任务的成果(Post-task):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做“任务”的成果。 5.检查评议(Check):

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活动。 6.布置作业(Homework): 教师根据所涉及的话题,布置适当的与目标、任务有关的作业。

四、关于“任务”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是教学必须掌握的重要教学技能,“任务”可以包括如下的几中类型:

(一) 信息传递型:信息传递;信息转换; 如利用信息差,信息传递,获取新的信息;

(二)推理决定型;

如:根据所给的信息通过推理、演绎、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清理材料、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观点阐述性:根据话题,阐述观点、意见;

如就某些话题、议题开展讨论和意见交流。

(四)物品制作型:通过语言知道,制作某些物品;

如通过手工和劳作等的制作,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的活动。

五、常用的初中、小学“任务”设计可以有如下的内容: (1)写信、写e-mail邮件;(2)写某写方面的简介;(3)写某题材的短文;(4)制 作图表;(5)开列清单、购物单等;(6)收集某些(如书刊、报纸、杂志等)材料,加图文作介绍;(7)调查、访问然后写出汇报提纲,或填写调查报表;(8)做游戏;(9)表演小话剧;(10)做作品、手工;(11)讲故事;(12)创作歌曲、小诗、顺口溜;(13)创作与语言有关的动作、舞蹈;(14)做统计工作;(15)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适当记录)。(16)写计划;

以上这些活动,必须有语言信息的交换。

下面是根据广州市新编的英语教材第一册设计的“任务”例举:

Module 1:(1)制作人物介绍广告;(2)制作胸卡、名片;(3)做字母游戏;(3)演 故事;

Module 2:(1)做人体部分的教具(如挂图、图片);(2)做木偶、纸人、面具等;(3) 创造动作;(4)画五官、人体部分;(5)演故事;

Module 3:(1)画画;(2)设计物品的位置;(3)演故事; Module 4:(1)给图上颜色;(2)做有颜色的手工;(3)实践调配颜色;(4)演故事; Module 5:(1)做交通工具的教具(如挂图、图片);(2)接纸(交通工具);(3)演 故事;

Module 6:(1)用图形拼人物与物品;(2)做数字游戏;(3)演故事 Module 7 (1)做拼图;(2)做做交通工具的教具(如挂图、图片);(3)演故事。

以上是本人对“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肤浅理解,欢迎讨论、批评。

上一篇:小学数学全国质量监测下一篇:小学数学老师年度总结